1. 纪录片中出现新闻联播属于什么叙事手法
是插叙。
联想式插叙:
联想式,就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联想引起插叙部分。《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就是典型的例子。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的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叙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我”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等等通过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进行插叙。
2. 纪录片高三的叙事结构有哪些
摘要 1.绘圆式结构。绘圆式,顾名思义,就是给观众在思路上画出一个圆。而圆的圆心便是那故事的主体要旨、核心观点、核心人物以及他们所处的背景环境。明确一个点,或一条线,由此向周边发散,形成一个圆,这圆的半径就是人物的活动...
3. 纪录片的结构方法有哪些
一、纪录片的真实
当代中国的纪录片运动是以对"真实"的追求开始的。但是所谓"真实"其实是有条件有范围的。这就是在何种程度上有效的价值观念。
"客观真实"是一个意识形态的神话,而实际上任何一个观察者都必须立足于地球,立足于他的文化背景,立足于他的个体经验,这在哲学解释学中被称为"合法的偏见",这种"合法的偏见"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揭示人在历史中生活中的真实状态。
二、纪录片独特的人文性
纪录片的关注的大都是人,是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存状态、人的生存方式和和文化积淀,人的性格和命运,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对宇宙和世界的思维。
它不像专题片,专题片有直接的主题目标和宣传的功利效果,它的主题趋向于更为深层,更为永恒的内容,它从看似平常处取材,以原始形态的素材来结构片子,表现一些个人化的生活内容。
三、纪录片独特的时间性
纪录片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和动态过程,注重感受与体验的共时性,时间是纪录片的第一要素,它与栏目化专题节目不同,栏目化的专题节目,定时定点播出,制作周期短,关注的是正在进行的生活层面。
结构较为自由、宽容度大,而纪录片对生命的本质关注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的,只有在一定的时间积累中,才能为观众提供一个人类生存的某个阶段的活的历史,才能保留生活自然流程的偶发"性和丰富的细节,以及经过交流和反馈之后积累的情绪氛围,展现更为丰富的人文背景。
(3)电影纪录片叙事手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真实是纪录片的本质,是纪录片的生命,是纪录片最不可替代的核心特征。在所有对纪录片的界定当中,提到最关键和核心的字眼就是非虚构、素材的真实性。真实是目的,其实质意义是指作品和作品背后的创作主体即人的价值,由真实来实现人的价值。
每一部纪录片作品都是个人对世界认识、观察、思考的反射。真实在我们的纪录片创作中是一种绝对命令,这种绝对命令不需要设想它所需要服务的前提与目的,而只跟普遍性的法则相符合。与假言命令相比,它也是超越于具体目的,只涉及到行动的准则。
4. 纪录片拍摄手法
观查式。摄像机始终是局外人,不干预、不危害事情的过程,始终只作涤心默查式的纪录,其真实有效比较靠谱。现阶段我国的许多电影都青睐这类技巧,可是它表现抽象化的东西难度系数比较大,碰到不适合的主题也会看起来非常枯燥乏味。
参与式。即“参与的监控摄像头”,摄影者不但期待拍照目标以当然本有的看法来主题活动,而且期待因摄影者的共同努力而激起出一种一同撰写的实际效果。这类拍摄技巧称之为“真实电影”,它较便于主要表现角色的内心深处。
宣教式手法。导演用意极为确立,主观性颜色明显,拍照目标、蒙太奇手法语言表达这些均要为电影导演讲诉的风格服务项目,全部影片主要表现的并不是事情并不是角色,反而是观念。
戏剧冲突手法。叙事结构是构造喜剧片不可缺少的要素,也被使用到短片的拍摄技巧中,这类技巧一般全是现在进行时拍照,紧紧围绕事情的分歧进行剧情。
抒情诗式手法。这类技巧应用在短片时会使影片看上去非常顺畅、明确、艺术美明显。例如,《藏北人家》应用这类技巧将主角以及亲人一天的日常生活呈现得诗意盎然。
5. 浅析历史题材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如何使片子更具真实性
一、人物采访与解说的互相配合
二、选用历史文献资料
三、选用历史遗迹
四、模拟性影像重现
五、现实时空和历史时空的交替显现
六、增强作品感染力的细节化处理
七、增强作品可视性的故事化叙事
综上所述,历史题材纪录片的本源是人物和历史的现实折射,有着很强的史料价值,而且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更多的探讨和总结,完善并补充新的表现手法,以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6. 以结构为依据,简述纪录片叙事的三个类型。
画面配合解说式;
访谈配合解说式;
客观记录式。
7. 什么是电影的叙事风格
电影的叙事风格是指作品内容的组织、安排、构造等方面,如词组结构、句型结构、段落结构。
相关介绍:
电影叙事结构是一种以叙事为主的艺术,其叙事方法虽千奇百怪、变化多端,但其结构模式可归纳为几种类型。
亚里士多德最早指出文学的叙事结构即情节安排,他认为悲剧情节应有头有尾(完整)并有长度(时间延续过程)。
(7)电影纪录片叙事手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传统叙事作品中情节结构占主体地位,最典型的是戏剧冲突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结构主义建立了“中心化结构”,而结构主义坚决反对中心化,认为中心“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一种功能,一种使无数符号替换物的活动成为可能的无定点”,他们从“作品”走向“本文”。
结构并非直观可见的对象,一般观众难以分析,这正是对电影作叙事结构模式分析的意义所在。通过结构模式分析,便于把握电影叙事构成的一般规律和创新途径,使创作者和观赏者在结构本文和解读本文时有章可循、提纲挈领。
8. 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方式
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那么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不妨使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一般说来,打击犯罪纪录片的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潜伏行动》曾经引起收视冲击波,画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了视觉的悬念。
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有这样几种不同形态:
1、画面语言直接叙述故事;2、对画面进行故事化剪辑;3、讲述故事兼有画面接应;4、话筒采访故事,配上相应的画面;5、解说词直接叙述故事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不管使用上述哪一种创作形式,纪录片都不应该是严肃的政治论文和哲学讲义,它应该是供人们观赏沟通的艺术品。而艺术品的主要价值就是好看。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纪录片中,已经大大加强了节目的故事性。象长纪录片《毛毛告状》、《伴》等,不仅片中有故事、矛盾,还有人物冲突。近日评出的第四届《中华荟萃》纪录片奖中,获得一等奖的《草台帮的头家》《简洁人生》、《马明山的故事》等节目都是故事性强、可视性强的作品。去年获得中国纪录片大奖的《陈小梅进城》、《纸殇》、《阮奶奶征婚》等,更是纪录片故事化的典范。
细节也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 的地方。细节作为情节的一部分也直接参与故事,换句话说,细节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纪录片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日本获国际大奖的《小鸭子》里,编导在公园内野鸭成长迁移的过程中捕捉了这群野鸭中最小最弱的一只并用两个细节扣住观众心弦:一是当鸭群纷纷离开池塘,只剩最后一只最小的不能飞,它几次想条跳过最后一个石阶,却一次一次总是失败,它并不灰心,再跳,再跳……直至跳了十几次,才成功。这个细节在展示过程中,观众绷紧了神经,心也随着小鸭子的起跳而跳动。第二个细节是当鸭群长大,欲离开皇家公园时,所有的小鸭均挥舞着翅膀直冲云霄,惟独那只最小的鸭子试飞了一次又一次,毫不气馁的小鸭直至第八次才稳稳地升空与伙伴们会合。这一细节是鸭子故事的终结,也给了观众巨大的心灵冲击与感情洗礼。
然而今天,有些创作者一谈起纪录片的故事化,就害怕把自己的纪录片说成是故事片。实际上,我们把纪录片拍的象故事片那么好看不是更好吗!纪录片与故事片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故事性,而是故事本身的“虚构还是非虚构”。如果因为保持与故事片的距离而丢弃故事性,无疑是为了泼洗澡水,连孩子一起倒掉了。
9. 纪录片的创作特色是什么
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军山》。
(9)电影纪录片叙事手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分类
一、诗意型纪录片(Poetic Documentary)
诗意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代表作为伊文思(JorisIvens)的《雨》(Rain)。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不强调叙事,不注重特定时空的营造,不强调连贯剪辑。它着力于节奏的创造,不同空间的并置,目的在于情绪、情调的传达。
二、阐释型纪录片(Expository Documentary)
阐述型纪录片也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在1990年代“新纪录运动”(这个概念是否成立或许依然存疑)之前的纪录片多属此类。这种纪录片宣传意图明确,创造者倚重解说词的力量说服观众接受自己的观点。形式上的典型特征是“上帝之声”(voice-of-God)、证据剪辑、全知视点等。
三、观察型纪录片(Observational Documentary)
观察型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其技术基础在于便携式摄影机和磁带摄像机的出现。这种纪录片放弃解说,放弃扮演,纪录片导演成了“墙壁上的苍蝇”(fly on the wall)。近年来中国出现很多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如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康健宁的《阴阳》等。
这种纪录片长于现实世界的表达,但对于历史题材却难以处理。由于放弃了解说、字幕,影像的表达很容易流于冗长而沉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