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全球的电影有多少流派 各流派代表性作品有哪些
德国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此字原为艺术史与批评的专用语,意指不再把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地,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地。表现主义电影则发源于1920年的德国,此种电影中的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用来传达情绪与心理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运
用这种手法而闻名。之后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影响到默片时代的一些好莱坞电影与1940年代的黑色电影,其它如希区考克与奥森.威尔斯亦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形式主义Formalism文学、艺术或戏剧中专强调形式与技巧而不强调题材的表现手法。起源于1915年的俄国,因为莫斯科语言学圈及诗语言学会的成立,反对俄国革命前处理叙述材料的传统方式,转而重视艺术语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响到当时的各艺术领域。在电影表现或分析上,形式主义强调不同形式的运用可以改变材料的内涵,剪接、绘画性构图与声画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兴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均是此种主义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义的压迫而停止在俄罗斯的发展,但对后来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有很大影响。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究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重要作品有冈斯的《车轮》(1922)、狄吕克的《狂热》(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等。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t film 1920年兴起于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的、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人类潜意识的种种状态。路易斯.布纽尔的《安达鲁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作品。而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旨在反抗写实主义与传统艺术,领导人安德烈.布列东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种纯粹的心灵自动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试着以语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来表现思想真正的运作情形。”后来超现实主义成为实验电影与地下电影的重要源头,如美国的玛雅.黛伦与肯尼斯.安格。商业电影中超现实主义并不是主要派别,只出现在个别导演的电影中,如伍迪.艾伦。
新写实主义Neorealism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个电影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贝多.罗赛里尼、狄西嘉、鲁奇诺.维斯康堤等。这类的电影大主题大都围绕在大战前后,意大利的本土问题,主张以冷静的写实手法呈现中下阶层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写实主义电影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相较于战前的封闭与伪装,新写实主义电影反而比较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不过新写实主义电影在国外获得较多的注意,在意大利本土反而没有什么特别反应,1950年代后,国内的诸多社会问题,因为经济复苏已获抒解,加上主管当局的有意消弭,新写实主义的热潮于是慢慢消退。
法国新浪潮New Wave原本是没有严格界定的新闻性用语,指1958与1959年间一批法国新导演所拍摄的格调清新,频频获奖的首部作品。后则被广泛运用,概括了法国 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电影制作与创作倾向。这些新导演有很多都是《电影笔记》杂志的影评人,如高达、楚浮、夏布洛、侯麦、李维特等。他们崇尚个人独创性,表现出对传统电影的高度自觉,并用其作品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不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与传统电影大相径庭。混合利用传统电影类型与好莱坞导演风格,来实验剪接与结构上的新形式。由于重视拍摄的自由度,往往只凭纲要性的脚本拍摄,喜欢即兴与自发的拍摄方式。而其主题上则带有存在主义的色彩,如亚伦.雷奈的,《广岛之恋》与高达的《断了气》均是这类影片。新浪潮这个词自从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与法国结缘后,常被拿来形容其它国家新兴的电影制作活动和电影复兴现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电影,1960年代的波兰与1970年代的德国新电影。
真实电影Cin’ema v’erit’e 1950年代末开始的,一种以直接记录手法为特征的电影创作潮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尚.胡许与美国的大卫.梅索。这些倡导者自言他们的灵感来自苏联的吉加.维多夫的“电影真理报”,较大的差别在于真实电影的事件更完整与单一,因此更具有剧情片的情节。制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摄真实生活,不事先写剧本与用非职业演员,影片由固定的导演、摄影师与录音师三人完成为其特点。法国与美国的真实电影最大不同在于法国可让导演介入,如尚.胡许的《夏日记事》(1961),而美国的真实电影则强调导演置身事外,不干涉事件进行。这样电影拍摄手法要求导演能准确的发现事件与预见戏剧性过程,摄制动作要敏捷与当机立断,而这种方法必然限制了题材的选择方向,因此纯粹意义上的真实电影的作品很少。而真实电影的最大意义在于它给一般剧情片的创作提供一个保证最大限度上的写实性。高达在他很多电影里面进行主观介入是直接搬用真实电影的方法。
第三电影Third Cinema泛指第三世界电影工作者所制作的反帝、反殖民与反种族歧视、反剥削压迫等主题的电影。其具体主张由古巴导演费南多.索拉纳斯与奥大维.杰提诺在1970年代初期合写的《迈向第三世界电影》(Toward a Third Cinama)一文,他们称资产社会依其封闭与被动的艺术观所拍摄的电影商品为“第一电影”,作者电影、巴西新电影、表现主义电影等强调个人经验的作品为 “第二电影”,“第二电影”是第一电影的一条出路,但是已是体制的极限,而在革命中产生,与体制对抗的电影则是“第三电影”,亦可称为解放电影与游击电影。这两位导演强调“第三电影”必须是制作体系无法吸收,且异于体制的须要。在《迈上第三世界电影》一文中,作者提到:“摄影机是影像/武器的无穷征收者,放映机则是一秒发射24格的步枪。”
巴西新电影Cinema Novo指巴西在1960年代兴起的新电影运动,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创造有地方色彩的电影文化,以挣脱外来,尤其是北美电影文化的主导形式。他们对于国家、社会现实的观点较为犀利,美学原创力亦非常丰富。最早以葛劳伯.罗恰领导的电影合作社方式经营,重要导演还有鲁伊.盖拉、尼尔森.皮瑞拉等。他们的电影既反映了社会现实,也极力寻求大胆甚至古怪的美学风格,如罗恰的《黑神白魔》(1969)等。在海外影展亦有不错的成绩。巴西新电影曾被激进左派批判为太重美学意义,并在发展上与电影工业互相唱和。此外,巴西的观众仍然较喜欢重娱乐的商业电影,对于新电影较不接受。1964年巴西军事叛变,检查制度变严,而重要创作者如罗恰到海外拍片,所以新电影运动没落。但巴西新电影对于其它拉丁美洲国家的以电影运动有不少的影响。
德国新电影New German Cinema 1960年代初出现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1950年代西德随着经济的复苏电影亦蓬勃发展,但内容逃避现实,贫乏单调,1950年代末到 1960黏代初电影业陷入低潮,连国际影展的参加资格也没有,受到当时法国与英国等国家新电影的影响,便产生了德国新电影。1962年的“奥伯豪森”西德短片电影节中,有26位导演一起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发起人大都是只拍过短片的年轻导演,宣称要与传统电影决裂,要运用新的电影语言并且从陈规陋习、商业伙伴与某些利益团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不过宣言运动开始的前三年由于资金缺乏,只拍出一部电影。1965年取得政府协助,成立“青年德国电影管理委员会”资助青年导演拍片,到1967年总共拍了20多部电影,并在国际影展中获得肯定,因此德国新电影声名大噪。但这初期的德国新电影并没有法国新浪潮那种轻松放任的感觉,反映的世界不是豪无希望,但也没有明确出路,因此在国内不受欢迎,很快又限入危机。1975年新电影运动再次出现高潮,原因是政府的资助法作了更改,变得有利于青年导演;电视台开始资助年轻导演拍片;1971年之后,德国创办了自助性的电影摄制与发行机构“作家电影出版社”与“新德国剧情片制片人工作协会”;美国大片商也注意到德国新电影并开始投资。而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时期出现许多人材:法斯宾达、荷索与温德斯等。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富有特色,在国际上也获得很多肯定,但是在国内仍不受欢迎,于是第二次高潮又再次陷入沉寂状态。1979年新电影运动再次复兴,这得力于法斯宾达的《玛丽布朗的婚姻》与雪朗多夫的《锡鼓》在国内票房上成功,使德国新电影摆脱国际上得奖而国内不卖座的局面,1979年之后运动声势更为浩大,成为西德电影的主流,在人们心中已成为一个流派的标志。
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
指以写实主义电影风格拍成的纪录片,和“真实电影”的摄制有许多共通处,如以真实人物及事件为素材,客观纪实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叙述等。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的唯一差别,在于直接电影视摄影机为安静的现实纪录者,以不干扰、刺激被摄体为原则;真实电影则使摄影机主动介入被摄环境,时而鼓励并触发被摄者揭露他们的想法。
意象派电影 Imagist film
运用一系列相关的意象,以制造一种气氛,或创造一种抽象概念的电影。意象派电影工作者企图利用有关性质的视觉和听觉细节,使镜头与声音的累积,为一个场景或整部影片带来更大的意义,而不需用直接陈述的方式。意象派电影不止是纯粹抽象或韵律的电影试验,而是企图成为一种具有明喻或暗喻的象徵效果沟通经验(通常是诗意或抒情的)。
实验电影 Experimental film
从193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非商业电影,这种电影主要是用16厘米胶片拍摄的短片,没有传统的故事情节,主要表现风格是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就其艺术实质而言,是有声电影时代的前卫电影。1920年代末至1940年代中期是实验电影的萌芽时期;二次大战后,实验电影有了新的发展,虽然中心仍在美国,但是在英、法、义大利和一些欧洲国家也相继展开拍摄实验电影的活动。1960年代中期地下电影运动蔓延到西欧之后,人们绝少使用实验电影一词,而代之以「地下电影」。
『贰』 表现主义电影的介绍
表现主义电影通常通过恐怖、灾难、犯罪等题材,运用被扭曲的、阴暗的世界中的素材,采用倾斜、颠倒的影像和常规电影很少使用的特殊拍摄角度,以夸张的表演方式反映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残暴、恐怖、狂乱的精神状态。
『叁』 电影史:简述德国表现主义
德国表现主义是从1919至1924出现在德国的一个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风格运用于影片创作的电影流派。它的艺术目的是力图通过不自然的形式和极度失真、变形的世界形象来强烈的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恐惧、焦虑、爱和憎的情绪。布景高度失真变形、摄影角度古怪奇特、照明阴沉朦胧,表达的共同的主题是谋杀、死亡和暴力,描绘了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悲愤、痛苦和恐惧。其代表作有《卡里加里博士》、《疲倦的死》、《吸血鬼诺斯费拉杜》、《蜡像陈列馆》等。
二三十年代在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下后续发展出了两个分支流派:街道电影和室内剧电影。街道电影的代表作有卡尔格吕纳《街道》、派布斯特《没有欢乐的街》、布鲁诺拉恩《街头惨剧》;室内剧电影的代表作有卡尔梅育尔《后楼梯》、罗布辟克《圣苏尔维斯特之夜》、茂瑙《最卑贱的人》。
『肆』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是什么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是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德国出现的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原则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
表现主义电影用荒诞离奇的手法,曲折而准确地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极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银幕上呈现的是高度夸张、变形、主观化的世界。
表现主义电影特征:
风格化的平面,对称、扭曲、夸张;相似形状的并列,
1、影像
表现主义的导演注重具有象征意味的造型,倾向认为电影的影像应该成为平面艺术。在构图和布景上下足了功夫。往往在一个构图中用相似的形状并列而形成相当具有表现力的镜头。
2、表演
表现主义的表演一般比较夸张,基本放弃了写实主义的表演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展示迅速的变动、舞蹈般的动作、变形或扭曲的表情。
3、题材和类型
在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题材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恐怖、灾难、犯罪题材是最常见的,表现主义电影艺术家们往往从被扭曲的、阴暗的世界中去寻找素材,在那似乎与现实隔绝的、封闭的世界中,去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残暴、恐怖、狂乱的精神状态。
内容荒诞离奇,有时结构散乱,情节变化突兀,故事人物类型化,往往鬼魂与活人同时出现(《吸血鬼》等),生与死、梦幻与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
表现主义电影导演们关注畸形社会中的心理非常态,关注那些焦虑与紧张的情绪,力图透视那些狂乱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和原因,用主观化的影像风格来反证社会事实,作品因此具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伍』 表现主义电影的简介
学艺术如果不知道德国表现主义,是不能原谅的,这个学派时间虽然不长,却广泛地影响到电影、戏剧、音乐、美术等诸多艺术领域,很多精力充沛、感情丰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都曾喜爱并尝试过表现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是一个富有特色的电影学派,它再一次把人们对真实的探索引入人的内部,进而通过个人去发现社会的现实。 1. 表现主义派的艺术家们在扩展表现真实的角度和手段上功不可没。他们认为艺术应该反对对现实的描摹,艺术的品质和力量都来自于对内在的实质的揭露。艺术家家理应穿越日常经验的表层和外在世界的环境,直接抵达灵魂的处所。一切外在的表象的东西都是暂时的偶然的,并且是不重要的。从这样的立场出发,表现主义作家们反对印象主义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的肤浅,同样也反对自然主义对生活现象的陈旧摹写。他们的中心在于——穿过具体可感的表象,获得对抽象的永恒的内质的把握。
2. 表现主义大大拓展了电影的表现手段,造型的风格化以及对于环境、气氛的渲染手段后来被很多主流电影使用,如今,在恐怖片、犯罪片等电影类型中,表现主义手法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1. 源于绘画:在1901年巴黎举办的一场画展中,法国画家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的一组作品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组油画作品的总题名就是《表现主义》。摄影术的出现使绘画走向抽象主义的道路。而电影作为新兴技术形式(当时普遍不认可电影是真正的艺术)也迫切得需要得到艺术界的认可。
2. 超现实倾向:表现主义受后印象主义的影响,反对印象主义中残存的中心透视的传统空间法则,他们尤其受到高更“野人画派”的影响,强调作品的直觉感受和主观创造,不求复制现实、对理性不感兴趣,他们崇尚原始艺术的非实在的、装饰性的美,并以浓重的色彩、强烈的明暗对比创造出一种极端的纯精神世界,致使超现实倾向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3. 哲学渊源:来自于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和斯特纳的神秘主义。
4. 社会背景:表现主义电影折射了当时的德国,同时也超越了当时的德国。他们思考的驱动力来自于战败后德国破败的现实,工业社会的冷漠资本膨胀对人的异化塑造了他们思考的姿态——面向共同的人类精神世界发问。在表现暴力、谋杀和死亡的主题时,表现主义电影导演们无不倾向于在影片中制造出一种迷幻、扭曲和阴冷的世界。对于这样一个世界心怀恐惧是全人类的共性,在这样一个世界中逃亡出去寻找精神的安慰之地也是全人类的愿望。当时的德国中产阶级对现实不满,带有自由意志论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反叛助长了表现主义的发展。参加表现主义运动的人,在政治信仰和哲学观点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有无政府主义者、虚无主义者,也有社会主义者。因此,表现主义运动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统一协调的运动,也很少有始终如一的“纯粹”的表现主义者。但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点,即不满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 1. 衰落:1924年以后,随着德国经济的暂时好转和社会的相对稳定,表现主义戏剧逐渐衰落。但是它的探索与创新的成果保留了下来,并继续被运用。
2. 争议:表现主义的地位曾经受到争议,卢卡奇将它看作帝国主义时代的资产阶级颓废流派,因此予以否定;布莱希特则认为表现主义暴露和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可克服的矛盾,虽然不能揭示产生这些弊病的真正根源,找出克服这些矛盾的正确途径,却也能引起人震惊,启发人思考;在艺术方面也作了有价值的探索与创新。
3. 作为艺术形式的保留: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影响深远。从默片时代的一些好莱坞电影到1940年代的黑色电影,其它如希区柯克与奥逊·威尔斯也受表现主义的影响。直到今天,我们的电影中时常可以看到表现主义的手法,事实上,表现主义已经成为电影艺术常用手法或者风格。
『陆』 德国表现主义的代表电影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盖努茵》,《三生计》,《泥人哥连》。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运用表现主义手法而闻名。之后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影响到默片时代的一些好莱坞电影与1940年代的黑色电影,其它如希区考克与奥逊·威尔斯亦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柒』 【高分】表现主义纪录片
表现主义电影指的是德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将文学,戏剧跟绘画中的表现主义风格运用到电影创作中的电影流派。按照电影史学家的分析,表现主义电影之所以诞生并得以发展的原因,是德国电影艺术家一直热衷于三种颇具日尔曼风格的主题:
1,神秘的传说。2,在等级地位和集体主义下的个性沦丧。3,带有疯狂虐待和精神错乱的性场面。
罗伯特-维内导演的《诺斯费杜拉》(1921)最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理论。它们几乎集中了表现主义电影的所有特征:一切真实的事物都通过弯曲的线条或倾斜的角度,不自然的,令人恐惧的展现在布景上,甚至光影也通过奇形怪状的线条画在布景上;角度古怪的摄影,阴郁的高反差照明;演员风格化的服装,化妆与舞台动作。
表现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品还有保罗-维格纳的《泥人歌连》(1920),弗里茨-朗格的《疲倦的死》(1921),F-W-茂瑙的《最卑贱的人》(1924)。。。而保罗-莱尼的《蜡人馆》(1924)则被认为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最后一部作品。
『捌』 电影都有哪些流派
一
欧洲先锋派电影
;
德国表现主义
费拉哈蒂
茂瑙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雷诺阿
让维果
法国先锋主义超现实主义
布鲁埃尔
前苏联蒙太奇流派
艾森斯坦
二
第二次先锋运动
新现实主义
德
西卡
维斯康蒂
罗西里尼
继承者现代主义
安东尼奥尼
伯格曼
费里尼
三
第三次电影运动
新浪潮主义
作家电影
阿伦雷诺
作者电影
(左岸派)戈达尔
特吕佛
新浪潮影响下的现代主义电影
法斯宾德
『玖』 表现主义电影的优秀作品赏析
Das Cabinett des Dr. Caligari (1920)
罗伯特·维内导演。标志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诞生,“卡里加里主义”成为表现主义的代名词。《卡里加里博士》在叙事上富有创造性的主观表现,被克拉考尔评价为:“即使在今天,电影叙事也没有能够普遍地取得这样出色的成就”。
《卡里加里博士》属于首映后不久就被奉为经典的影片,1920年代时就被认为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作。不断有人对这部电影进行剖析,但是没有人模仿它去拍摄电影,当时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它所体现的美学思想残酷而极端。 Metropolis(1927)
这是弗里茨·朗一生中拍摄的最重要的影片之一,也是德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影片,这部影片带有表现主义和科幻色彩,通过对一个虚构的大都会的建筑的描绘,分析了未来的技术社会,而这个社会将导致人类走向毁灭。影片独特,风格怪异犀利,无可争议地使他确立了自己在德国电影史上牢固的地位。
影片以具象的场景设计与空间建构创造出机械化未来世界的虚拟时空,引领观众走入一个基于机械美学而创造的冰冷空间,机械文明的过度发展所带来的可能是人性的泯灭,一如片中邪恶的科学家及其所创造的机械人玛丽亚。因此,对科学文明的质疑与检视,成为贯穿《大都会》全剧的主题思想。 Sunrise: A Song of Two Humans (1927)
茂瑙到美国拍摄的第一部作品,本片标志着默片时代最高艺术水准,也是德国表现主义的创作巅峰,获第一届奥斯卡最佳女演员、最佳摄影两项金像奖及一项特别奖——艺术质量奖。茂瑙对光影的触觉非常敏感,在默片时代所营造的画面构图,不单为大多数导演仿效,他的作品在80多年后的今天,魅力依然没法抵挡。堪称光与影一代宗师的茂瑙,在电影史上多方面创先河,他不断探索电影新技巧——歌特式古堡、吸血僵尸、幽魅的影子、浮士德和魔鬼遨游万里的壮观场面。茂瑙一生只拍过21部影片,流传下来的只有12部。 M M (1931) (别名《凶手是M》
弗里茨·朗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讲述了一个精神变态的人残害儿童的故事,他在影片当中出色地运用了声音和画面结合的手法,把气氛渲染得十分成功。《M》的场面调度、悬疑性、光影和声音的运用、节奏、细节的利用,为日后黑色电影的片种奠定了基础。这部影片给弗里茨·朗带来的声誉,甚至超过了影片《大都会》,此片成为电影研究的范本。 Ministry of Fear(1944)
弗里茨·朗为好莱坞拍摄的一部悬疑片,导演很好地把握了神秘气氛。从这部影片紧凑的故事情节以及男女主人公的感情脉络,我们可以看到,表现主义与好莱坞商业电影系统的成功融合。此片的风格和希区柯克电影非常相象。
『拾』 下面哪一项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代表作
德国人善拍带有反思的片子,其中的二大主流是“政治反思片”和“战争反思片”,对于前者,我看过并不多,但看过的每一部都非常经典。除了以上这两种,还有一些片子据网友反映也很不错,比如《罗拉快跑》、《柏林苍穹下》等等。
〔政治反思片〕
《卡桑德拉大桥》(强烈推荐!!)
(如果牺牲掉数百个人的生命,可以挽救成千上万人,你会否把他们牺牲掉?哪怕,这些人是无辜的。这部片子是和英国、意大利合拍的,影片对人性作出了深层的拷问,一列火车上的乘员不幸感染了病菌,政府为了保全“大局”,不惜要把这列火车引向毁灭的道路——卡桑德拉大桥。)
《窃听风暴》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德国版的《1984》,对极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提出了质问,但片子拍得很客观,没有过多煽情的成分,导演无意把柏林墙的倒塌形容为西方民主的胜利,反而刻画出了东德人在信仰破灭后的失落感。片中扮演“窃听者”的光头演员,在现实中,他是“窃听风暴”的受害者……)
《再见列宁》
(故事发生在两德刚统一后,影片非但没有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反而讲述了一个普通妇女,信仰共产主义的那种朴素精神,揭示了信仰与政治始终是不同的,政治家把社会主义信仰强加于民众是一回事,老百姓信仰社会主义又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