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题材 > 电影剧作分析

电影剧作分析

发布时间:2022-04-19 02:09:34

❶ 如何分析影片结构

写影评分三个部分.第一写介绍你要写的影片导演.演员.主要剧情和表达的思想主题.
第二
再从影片的角度去分析影片好在哪里.
可以从镜头的运用.电影画面.色彩.人物形象的述造等等.
最后再对影片进行总结.
我建议你写之前把电影看三遍以上.不然你看不懂导演的拍摄意图.
我先给你一个示范吧
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每年的美国奥斯卡电影大奖评选,世界各国的影展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虽不能亲临其境,但通过多种媒体一样能了解动态,捕捉到世界电影发展的最新信息。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
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电影最直观可感的,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
电影寻枪影评
影片评价
《寻枪》剧情曲折,融合了悬疑片、惊悚片、心理恐怖片等诸多表现元素,以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了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和心理世界,是陆川编剧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前后历时三年才最终完成。作为一名出生在七十年代的导演,他对电影的理解使该片整体风格给人一种好莱坞影片的感觉,而该片在视觉语言上颇有新意,展现给观众一个古风犹存的边陲小镇,空空荡荡、干干净净,具有超现实的色彩。著名演员姜文的参与是该片的一大看点,并且他在此片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揣摩得到广泛认可和好评。
《寻枪》不同凡响的地方在于———它或许可以做一个分水岭,代表着一批被影碟熏陶的小青年,开始在壁垒森严的制作体系外扣击主流电影的大门。
凡一平的《寻枪记》完成于1998年春天,发表在1999年《十月》第四期,后由青年导演陆川改编成了剧本并导演拍摄。电影讲述了小镇警察马山突然发现枪不见了,他不得已报告了所长,丢枪事件震惊了公安局,也震惊了小镇。此时马山嫁到广州的前女友李小萌回来了,而且和当地的一个造假酒的有钱人周小刚同居。在马山寻枪的过程中,李小萌被这把枪打死了。于是马山明白了有人要用这把枪杀周小刚,便扮成周引来了偷枪人——卖羊肉粉的刘结巴。他偷枪是为了报周小刚造假酒毒死他家人之仇。枪找到了,马山最终以身殉枪。
导演陆川一再强调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关于寻找:警察马山寻找丢失的枪,马山的妻子寻找丢失的激情,马山的儿子寻找男女性征的启蒙,偷枪的刘结巴寻找心目中的正义等等。然而我相信每位观众都会试图寻找影片令自己激动和迷惘的潜在动力。按照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文本的意义只有与阐释者的“前见”实现“视界融合”时才能表现出来,因此不同的人在阅读同一文本时,由于具有不同的“前见”,可能体会到不同的意义。
王怡先生认为,影片中的“枪”对马山来说是警察身份的象征,也是社会体制和法律秩序在一个山区小镇存在的重要证明。枪在影片中荒凉边镇其实并不具有实际的用途,与当地社会没有任何渊源。马山丢枪带来的最大的困扰只局限在马山和公安局内部,因为丢枪就意味着丢失了社会体制的象征性存在。寻枪的过程就是一个边远小镇修复社会威权的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丢失了什么才是重要的,寻找的结局甚至过程并不重要。表面上的寻枪故事与暗地里的偷枪故事,成为了一场对于“枪”的象征力量的颠覆和维护。
王怡先生的解读是很有创见的,他关注点在“枪”所代表的国家威权的失落和寻找的过程以及其合法性存在问题。因为对一个贵州小镇而言,现代国家体制的力量是一种从外部强加而来的力量,一种自上而下被移植的秩序,它之所以与本土资源格格不入,因为它与本土之间是间离的,它的合法性没有搭建在本土社会的土壤之上。这一点也正是苏力在对电影《秋菊打官司》、《被告山杠爷》的分析中所指出的。
虽然整个电影拍摄技术使得观众更容易置身事外,冷眼观摩,而且影片语言也很诙谐,然而笔者更加关注的却是整个影片的悲剧情节——马山角色分裂的悲剧和刘结巴寻找正义所酿成的悲剧。
先说马山的角色分裂。影片中马山至少以三种身份出现:一是家庭中一员——丈夫、父亲;二是乡土熟人社会的成员——周小刚的“马山兄弟”、“老树精”的战友;三是“枪”的合法拥有者——国家权力“符号”和代理人。可以这样说,马山在三种角色中,没有一种是表现成功的。
首先,马山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他的警察工作与其生活有着很深矛盾。工作忙,便忽略了家庭。如果说另一个原因是对旧情人念念不忘而对老婆不满的话,埋头工作又成了逃避家庭的借口。片头,妻子对他“不管孩子”的抱怨,马山寻枪过程中与孩子、妻子的冲突,都展开了这个矛盾。至夫妻行房时他因担忧枪的事情竟阳痿,代表了矛盾激化。整个影片中马山对家庭、对妻子很冷淡,所以才有他妻子的那句让人听来很“搞笑”的经典句子:“……我心里晓得你对我早就没得爱情了!”他对儿子教育的事情很少过问;偶尔过问,教育方法也很简单,与一个人民警察应当具有的素质不相匹配,因此才有妻子的抱怨,才有儿子教训老子的话:“我提醒你一句,利用这个时间把这本书好好学一下,对你将来有帮助……出来以后不准打我,永远不准!听到了没?”马山对妻子告白:“我晓得…我工作太多…我可能不是一个好丈夫,不是个好父亲,但是我没做过对不起你的事,从来没有做过。”然而,一个儿子,妻子,要求的仅仅是“不做对不起的事”吗?最后,马山在假扮周小刚之前,把玻璃球还给儿子,给妻子送花,似乎是对亲情的回归。其实不然,这并非意味着矛盾的缓和,恰恰相反,矛盾激化到了顶点:假冒周小刚,甘冒生命之险引诱偷枪人,这固然是尽工作之责,却也把家庭完全抛到了脑后。所以,给孩子、妻子的礼物,与其说是和好的表示,不如说是遗言来的恰当。他由一个不称职的丈夫、父亲终于走向了彻底失职,使妻子成为寡妇,儿子失去父亲。
其次,马山不是一个合格的乡土熟人社会成员。乡土熟人社会是一个人际关系紧密、人员流动少的社区,人们低头不见抬头见,需要互相依赖互相帮助才能克服一些无法预料的事件,因此个人对家庭和社会关系有很强的依附感,所谓“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推向朋友的道德要素是忠信、是情义,所谓“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在枪丢失后马山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一个个朋友甚至亲属:妹夫梁青山、救命恩人老树精、战友陈军、战友的兄弟周小刚……这与熟人社会的道德要素显然相背。在他眼里,每个人都有偷枪的可能,而又都在竭力隐藏或逃避着什么,似乎每个人又都有偷的欲望。马山在扑朔迷离、曲折盲目的冲撞中,破坏了熟人社会的关系准则,成了梦魇中孤独的行者。因此才有救命恩人“老树精”愤怒的咆哮:“你居然怀疑我!老子在战场上救了你的命!”片中周小刚把马山——兄弟的战友——当“哥们”(尽管或许还有巴结“权势”的成分),给马山买防弹衣,在派出所搜查假酒厂时把他当“自己人”。当公安人员以人身危险警告周小刚,要求他提供假酒厂的证据时,周求助于马山:“马山兄弟,这事情要是都说出来,是不是麻烦更大哦?”丝毫没有把马山看作当时与自己处于对立状态的派出所里的一名警察,而马山却与别的警察态度没有什么差别,丝毫没有把周当“哥们”。
再次,在国家权力体系中马山也是不合格的。马山是一个警察,虽然在“失枪——寻枪——得枪”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警察“失职——努力尽职——殉职”的自我救赎过程,也即,对自身“权力符号”合法性的成功救赎。然而失职本身以及造成的无可挽回的损失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已经造成了不可消除的坏影响。即使实现了自我救赎,马山也无法再证明自己是一个合格的“权力符号”。公安局长对可能的损失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他说出了整部影片最有意思的几句台词。他在得知丢枪已经20小时后大惊道:“二十个小时!坐汽车都到省城了!坐火车到北京了!坐飞机都到美国了!美国的事情我不管,枪要是流到了北京,你对党和国家造成多大的危害!”在得知枪内还有三颗子弹时惊呼:“枪里面有三颗子弹就是三条人命啊;如果遇到职业杀手,一枪两个就是六条人命,六条人命啊!”这种夸张极大地感染和震撼了马山,他在向陈军复述这句话时又自我发挥了一段,“如果一枪打倒三个人,就是九条人命!”在国家权力眼里,丢枪的可能危害不可估量!虽然后来实际上枪没有到省城,没有到北京,也没有遇到职业杀手,只造成了小镇上李小萌的死,这已经足够说明马山作为国家权力“符号”的不合格。
我们再看刘结巴寻找正义的悲剧。整个影片的主线是马山的“寻”,这只是一条明线,还有一条隐线便是刘结巴的“寻”,寻找他心中的正义,从“偷枪”到两次用枪误伤无辜。如果说枪是国家权力的象征,马山的“寻”是为了证明自己作为国家权力符号的合法性,是对国家权力的维护;那么刘结巴的“偷”便是对国家权力的质疑,企图对国家权力合法性的颠覆,这也是刘结巴的悲剧之所在。
马山对国家权力的维护是一贯的行为,已经潜移默化到了他的思想和日常行为,并不仅仅限于在枪丢失以后寻枪的过程。比如当他和战友陈军一起在院子里回忆丢枪那天晚上在妹妹的婚礼上的具体细节时,有几个人(成年人,不是小孩)趴在院子围墙上旁观,他发现后吼道:“下去!滚!”这种粗暴的态度不能不说是长期以来在国家机构中充当“权力符号”所形成的“特权”意识的自然流露。那么将丢枪的沮丧看成是“特权象征”丧失后的泄气,将对丢枪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的畏惧看成是对特权丧失的畏惧是有充足理由的。另外一个场景也可以佐证这一点。当马山妻子得知枪丢了后的直接反应是:“出事了…会不会处分你?工作还保得住不?”从这里可以看出,不但马山而且他妻子也是向往和追求国家权力,努力在其中做一个“符号”的。(虽然这个过程导致了马山对家庭的忽略,但这一点马山妻子似乎是可以接受的。)
另外一个角度是刘结巴“偷枪”并失手伤害无辜,企图对国家权力进行颠覆。在片子没有进行到最后,这条线索是隐藏的。到最后,当偷枪的人水落石出时,相信每一个观众都感到很意外,因为刘结巴是一个老实的劳动者,卖羊肉粉的。直到最后当人们终于明白他因寻找自己心目中的正义而“误入歧途”时,无不惋惜。“喝假酒晓不晓得?…周小刚做假酒,你不晓得,吃死我们家的人…喝死了好多人,你们要证据,我不要,周——小——刚——”当刘结巴愤怒的道出原由,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权力的蔑视。
马山因追求和维护权力所导致的角色分裂是一个悲剧,刘结巴为寻求正义而蔑视国家权力并企图颠覆它的行动是另外一个悲剧。而所有的悲剧都围绕着权力来的。要继续分析这个问题就必须结合这个权力的具体背景了。
虽然影片中没有交代故事发生的确切时间,但我们可以很容易从片头的广播背景、剧中人物服饰、语言风格和外景中看出时间就在近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权力在向乡土社会渗透的过程中,乡民希望的是通过自己服务国家的建设(如马山),国家权力能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真正的改善(如刘结巴),从而保持国家与乡民之间顺畅的互惠关系。但是当国家权力运作的理念与乡民的生活理念相冲突时,乡民就对国家的威权体系失去了必要的认同和信任。拿这个电影中刘结巴最后的话“你们要证据,我不要”来说,这里暴露了观念的冲突:国家威权体系追求的是法律正义、程序正义;而乡民眼中的正义是个案中的实质正义。有没有证据,是个法律程序问题,对这个国家体制中作为处理问题准则的规则,乡民们无法认同。他们需要的是“杀人者死”的看得见的正义。就好象刘结巴知道自己杀人要死一样,在最后被马山拷上以后,他只有咆哮:“周——小——刚——……我二辈子杀你!我二辈子来杀你!”
镜头赏析
将电影摄影机的镜头,当做电影中某一角色的眼睛,去观看(摄制)其他人物、事物活动的情景,即为主观镜头。主观镜头是代表剧中人物视线的拍摄角度,摄像角度就是观众的视点,如果有意从剧中人物的视线角度拍摄,意味着让观众从剧中人物的视线看发生的事情。和客观角度相比,主观角度着重表现主体人物的视觉心理,往往出现不寻常的视觉印象。
在这里主观镜头就成了一双可以随处“旅行”的眼睛,用以代替剧中人物的主观视野和感受,在此主要看看这双“眼睛”是如何刻画人物心理(眼镜会说话)和制造悬念氛围(眼镜会骗人)的!
主观镜头的运用让观众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剧中人的活动场景,感同身受的获取电影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从而设身处地的为其着想,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
主观镜头对人物情绪和心理的刻画
《寻枪》这部电影运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大多是男主角马山的主观视角和感受。自“寻枪”行动展开伊始,马山的意识世界就变得疑神疑鬼、似是而非。换作马山的主观镜头语言,则表现为影像和声音的夸张其辞、如梦似幻——
影像上:画面的浓烈渲染,镜头的摇曳不定,景别的似近而远;声音上:人物话语 分贝量的增强,音响效果重锤猛击,音乐伴奏或紧或缓。借此过分渲染,从而传达出人物情绪,更深刻地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
有一组镜头是说马山在夜晚开着摩托追踪一辆车,寻找枪丢失的踪迹和线索。此时是由马山开摩托的一个客观镜头(全景)转换作马山的主观视角镜头(近景):(马山)看见路及路边的景物(树、牛、墙屋)都在飘移,晃动不定、朦胧不清,似乎在跟马山玩捉迷藏。这个镜头出神地传达出马山由于失枪开始“怀疑”身边一切事物的主观情绪,“怀疑”视角此时形象地再现了只能存在于人脑的抽象意识,把人物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接下来几分钟的剧情直接都用马山的主观镜头继续讲述:他开着摩托,视角模糊、景别不清,在行驶的路上也只给出前照灯打出的一圈微弱的光亮。通过镜头对准路面向前推进,渐入一幕幕过去24小时内出现在马山身边的人物:妻与子向他挥手告别说明马山离家已渐行渐远、新婚夫妇默然凝视的眼神反映亲属也和他有所疏远。马山对人“不信任”此时已严重影响到他与周围人正常的交际生活关系,而这一切的导火线仅仅是“丢枪”。
马山恨不得“枪”马上就能出现眼前。车继续前行,不远处闪现一个拿枪人的背景,这个背景随着马山摩托的颠簸一直在晃动,看得出此时给的还是马山的主观镜头(马山本人始终没有出现)。这个镜头让观众感同身受地感受到“我(马山)”要找到枪否则人命关天(用警察局长说的话就是“枪里面还有三颗子弹就是三条人命,如果遇到职业杀手一枪两个就是六条人命!”)的焦虑急切。
以上三组镜头配的均为缓慢极具迷幻色彩的音乐,声画结合展现主人翁的“怀疑”心理。这几组主观镜头也说明,马山自己已经认识到由于“寻枪”导致他与人的隔阂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了。是否继续找下去,答案是肯定的,但又如何避免以上诸多“问题”,又怎样抚慰猜测多疑的情绪以及精神上的创伤?“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国内惯例,大凡人到中年仍旧活得憋屈的男人必有隐疾。《疯狂的石头》中的包世宏和《鸡犬不宁》中的马三便是明证!《寻枪》中最明显的反应在这种精神创伤对夫妻二人正常性生活的影响,以及由此带出的一系列感情问题。对于马山,早醒、失眠、多疑、焦虑,等一系列精神压力的带出,与其惶惶不安的活着,还不如痛快的死去。我想在片尾马山灵魂出窍狂笑着跑开,应该算是一种精神境界如释重负的终极解脱!
主观镜头对剧情悬念氛围的营造
马山的意识世界发生变化,再通过导演运用主观镜头的有力呈现,让观众在观看任何一组新镜头、分析任何一个新剧情时,都会戴上一种猜疑的视角去审度:眼前发生的事情是真是假?因为剧中人的主观视角分为“代表人物视线的真实世界镜头”和“明显表示出主角主观情感与情绪的意识世界镜头(具有制假功能)”,导演们往往把两种镜头混淆运用,模糊真实世界和意识世界的界限,从而让观众对剧情难辨真假。如此一来,观众变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还是带着迷惑观看下去,这不仅使剧情更像悬念侦探片,“一切皆有可能!”也一再吊足观众胃口,不至于失去观影兴趣!可以说,主观镜头运用越多,观众越是渗入到剧中人的感官世界,越有被蒙蔽的感觉,也就越有挣脱蔽障、挖掘谜底的欲望。
导演正是把握了主观镜头能够制造悬念色彩这一重要因素,贯穿于“寻枪”整个过程,吸引观众去推理、猜测最后的真相,才使得《寻枪》能够取得当年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佳绩!
随着“枪”的线索一步步明了,马山的情绪也一步步稳定,镜头的运用也渐趋平和:远山、静松、乡间小路、小桥流水,一切的一切都给人予明朗开阔、水落石出的感觉。马山主观视野中“迷幻紊乱”的镜头也少了,甚至连主观镜头也运用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客观陈述。悬念减少,观众可以不再被马山的意识左右,慢慢站以旁人的角度去分析发现最后的事实,变被动为主动。
而此时马山和镇上人的关系也渐趋平和,何妻与子的隔阂更是换来了前所未有的情浓于水:马山把真相坦诚相告后,妻子理解了他的所作所为,儿子马冬也招来《福尔摩斯探案录》助父一臂之力。冰释前嫌,马山精神压力减少了,更知道家人在自己心目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当他最后一次离开家,站在家门向屋内张望时,主观镜头再次出现,它以马山的视角环扫空荡荡的屋子,然而画外音却出现了妻子“马山,你到哪里去?”的关怀以及儿子“出来以后再也不准打我,永远不准!”的和谈的声音。主观镜头语言再次把人物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末尾,马山被枪击中后,“他”回到儿子念书的学校,朗朗读书声中,镜头以穿过墙洞的窥视视角,看到妻子教书和儿子读书的身影,在他脑海中依旧念念不忘……继而镜头从教室走廊拉回,淡出,马山完成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次人间回望,而这一次,是以“上帝的视角”!(作者来自:豆瓣网 用户名:影志(

❷ 电影剧作特点分析分几个方面

人物(人物形象,人物关系),结构,冲突,情节设置

❸ 如何赏析一部电影赏析电影时要从哪些方面去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呢

❹ 如何写好电影电视剧影评

可以用以下几个方法:

1、历史方法。

在批评电影中,历史方法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在运用这种方法时,会依据它们在电影史中的地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以便更好理解影片的复杂性。

2、民族性格。

评写电影时,也可以从民族性格的角度来讨论电影,这种方法背后的假设是,电影文化通过相当数量的个体性来演化和获得理解。

3、类型。

类型是种类的意思,根据形式和内容的模式对电影进行分类。类型的讨论经常是检视一部电影如何组织故事和观众期待的有效方式。

4、作者论。

它通过将影片和导演或片中的主要人物相联系,来定义和检视一部电影。

看电影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享受,让人紧绷的状态缓解一下,也可以了解生活之外的许多事情。可看完电影,想要把自己的感受准确分享给别人,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我经常会用“好看极了”、“太吸引人了”这样的词把一部好电影介绍给朋友。

从来没有从专业的角度客观地评论过一部电影。

5、形式主义的种类。

主要是关于一部电影的风格和结构,或是有些电影技巧是如何在电影中呈现和组织起来的。

❺ 从剧作角度分析电影捉妖记,字数不少于500字

今天晚上听说《捉妖记》首映,我就和几个朋友一起去看了。刚开始以为是个搞笑片,但是中间和结局却让我泣不成声。至于为什么?因为我是双鱼座....哈哈。还因为我看懂了这个电影。
电影通片以妖为主题,讲述了妖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亲情..爱情...友情。当小瘸子和霍小岚抛弃小胡巴的那一瞬间....便戳中了我的泪点,此时的小胡巴,就像一个无助的孩子,放声大哭,谁也不懂它心里在想些什么....我哭是因为我想到了那些被抛弃的孩子们,他们又是多么的无助,是多么的痛苦。谁又明白他们在想些什么......电影中胡巴伤心的哭着。我的心也同时泪流......
电影结局的时候,小瘸子和霍小岚送小胡巴回他自己的世界的时候,小瘸子挥着剑凶狠对小胡巴说:“我不要你了,你走。”的时候,我看见的不是小瘸子话语中的凶狠,而是眼角的泪和心中的不舍。而胡巴似乎也明白了些什么,含着泪水默默转身离去,背影也慢慢的消失在我们眼中....这使我再次泪崩,这次我想到的是我的父母,孩子总要学会自己成长,不能老是靠着父母,人生的路很长,虽然父母舍不得,但依然在各个方面支持着我们,让我们学会用自己的翅膀在属于自己的蓝天翱翔....
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并不在于它的明星阵容有多么强大,也并不在与它的幽默之处.....它真正的精彩是用了三个简单的人物关系,讲了一场关于人性的故事,我认为这才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这也正是我泪崩的主要原因。这部电影,我,看懂了.....

❻ 电影作品的场景分析应从哪几方面入手

影视场景大体可划分为:内景、外景、实景、场地外景、特技合成景、电脑模拟景。

(1)内景——在摄影棚内,专门为影片的拍摄搭制的人工场景。这种场景的空间有限,拍摄的环境完全要布置,光线的处理可以比较细腻,拍摄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2)外景一大自然中自然景观的场景。这种场景的空间比较广阔,往往要选择局部进行拍摄,或者是对局部进行加工才能拍摄,由于受自然光线的限制,光线的处理要选择光线
的时机。

(3)实景——人类居住和活动的自然建筑的场景,这些场景的存在,往往不是为了影片的拍摄。这种场景空间十分真实,具有生活的气息,但是,有明显的建筑结构关系,拍摄起来也受一定的限制。

(4)场地外景一为了影片的拍摄,按一定的比例,专门在选定的自然环境中人工搭制的场景。这种场景的空间比较合理,符合影片的拍摄要求。但是对总体美术设计的要求比较高,也会受到自然光线的限制。

(5)特技合成景——人工搭制的,用于配合特技拍摄的小比例人工场景。这种景一般是模型的景,需要与实际的自然场景拍摄在一起,美术设计的透视、比例十分的重要。

(6)计算机模拟景——利用计算机(数字)技术创造的虚拟现实的场景环境。

影视中场景的意义在于:

1、场景决定影片的风格,我们常说,外景利于影片的气氛;内景利于影片光线的运用;实景利于影片空间表达。简单的说就是:外景出意境,内景出戏,实景出调度。

2、场景影响影片的空间感觉。

3、场景制约人物的造型,外景使人物的表达更有环境依据,内景优化了摄影的造型元素,更有利于人物出戏。

4、场景关系到影片的影调构成,不同的场景可构成不同的影调效果。

(6)电影剧作分析扩展阅读:

分析一部电影:

一、主题

主题的两方面层次:

①影片内容或影片的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内容。

②通过对电影的主题、立意及试听形象表达的理解,我们感悟到的内容。

二、结构

结构——是影片的组织排列的方式和叙事组合的构造,影片的结构、框架,就是电影的风格。

1、电影的剧作结构、电影的叙事结构、故事的结局基于以下四种存在模式:①情理之中,预料之中。②情理之外,预料之中。③情理之中,预料之外。④情理之外,预料之外。

但无论哪样的一种结局,都会充满了“因果关系”、“偶然关系”、“必然关系”和“戏剧关系”的味道,都会有一种人为主观的因素。

现代电影的剧作结构,往往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变异性,重点的表现在剧作中的合情合理的处理上,有的合情不合理;有的合理不合情;但是,从大多数的影片的结构上分析,合情比合理更为重要。

2、情节结构分析:电影情节的编排,往往是依据于人物的心理线索和发展,以往的“戏剧式”电影叙事,对于精巧的外部情节的设计和设置是十分依赖的,影片最终结构的选择与确定,一定是有利于影片的主题,有利于人物的塑造,有利于风格的体现,有利于叙事的多样化。

三、人物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焦点,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人物的表现主要有:

1、人物外形表现——影视中非常重视其服装、发型、化妆的处理,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叙事还要有鲜明特征。

2、人物景别表现——影视中往往充分利用镜头的景别,着重对人物进行心理、情绪、表情的描写。

3、人物形体表现——人物的形体处理不光是为了叙事,为了场景,更是为了人物形象塑造。

4、人物位置表现——影视画面中的人物位置在人物塑造上具有特殊意义,有的人物在画面中是居中处理,有的居边处理,有的卡头卡脚处理。

❼ 北影的电影剧作分析和电视剧剧作分析有什么区别啊

这就要从电影和电视剧的区别开始说起了。
电视中的电视剧多是是以叙事为主要表现方式的 ,电影则是多种表现方式的综合艺术,叙事只是电影表现手法的一种 。任何文化消费产品或者说艺术产品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东西,说白了就是使人看了以后会高兴 。所不同的是,有的使人高兴是用声音,有的使人高兴是用文字组合 。 电影使人高兴用的是好多种手段 ,电影通过长时间的准备,拍摄出来再剪出恰当部分进行电脑操作,花费很长时间去完成它。电视剧使人高兴的手段是用表演和镜头来叙事,它的表现手段和电影的众多表现手段中的某一种相同,所以人们容易把它们混淆在一起,而且电视剧会分太多集,而电影不会这样! 还有就是电视是每天用的,电影是奢侈品。所以,有钱有时间时才可以消费电影。电视是消耗时间,电影是节约时间的。电视动辄几十集,对于家庭主妇等人非常合适,电影1、2个小时,对繁忙的人比较有用。电视是对经验的累积,电影是对未知的探索。电视节目更多的是对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模式的再创造,电影是去探索一个全新的领域。电视在历史中,电影在未来中。

❽ 请问电影分析怎么写啊

怎样写影评,专业

第一遍,先看光,每个镜头中光是怎么用的,下一个镜头的光有什么变化,有没有投影的变化,有没有黑天白天的变化,有没有阴天、下雨。

第二,空间有没有大小的变化,大房间,小房间,有没有室内室外的变化。

第三,听声音,是同期还是后期,每个镜头中有有没有表现出的音空间来,它是什么样的,下个镜头的声音空间感有什么变化 。

第四,背景是什么,与前景的关系,它怎样变的(这是透视关系)。

第五遍,有没有运动,是画面内的被摄体在运动,还是摄影机在运动,是水平运动(左右横移)多还是纵深运动多。

第六遍,有没有用变焦,它是准确地表现了两个人物关系,还是造成了错误的关系。变焦用得多不多;摇镜头有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义;

第七遍,运动的动与静的关系,是前景有运动,背景没有;或是背景有运动,前景没有;或是前后景都有,或前后景都没有;

第八遍,剪辑点在哪里,起幅的画面是怎么样的,落幅的画面是怎样的,如果是一个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体造型好不好,好与不好,看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是用切换多,还是用叠化多。

第九遍,在一个镜头中人物的调度是怎样的,有没有第四面墙的舞台处理(即所有镜头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摄影机,就象幼儿园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员的单独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墙?

第十,音乐用在哪里;有没有主题歌,有作用吗?音乐与人物动作(或称表演)关系,音乐与摄影机运动的关系,音乐与色彩变化的关系,音乐与对话的情绪及节奏的关系,音乐与自然音响(即噪声)的关系等等。

第十一遍,如果是故事片,情节的转折点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是用嘴皮子说出来的,还是无声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话,你能用无声把这一段落表现出来吗?

第十二,画面上人物关系的变化,有变化,还是没有变化,A在整个镜头里始终站在B右边,就没有走到B的左边去过,等等。

第十三遍,画外空间是怎么用的,是作为画面内的空间的延伸,还是另外一个非叙事的空间。

第十四,对话写得是否生活化,还是舞台腔,好念吗?

第十五,每个镜头中人物都穿什么颜色的服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有没有色彩的调度,即作为流动色彩来使用。

第十六,道具的时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确吗?

第十七,时间上是否用闪回,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合理吗?

第十八,用长镜头吗?最长的镜头有多长,你感觉是长,还是没有实际那么长,这个长镜头内的人物关系是怎样的。全在画面,或者是一个在画内,一个在画外(正反拍不算内)。

第十九,人声,是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这样的搭配吗?

第二十遍,特写是作为情节中的视觉重音来用的吗?

第二十一遍,全片的声画结合如何,有精彩的地方吗?

电影史部分:
《中国电影艺术史》 周星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电影史》 陆泓石 文化艺术出版社
《西方电影史概论》 邵牧君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世界电影史》 汤普森 北京大学出版社
《电影史》 罗伯特"C"艾伦 中国电影出版社
《法国电影新浪潮》 焦雄屏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45年来的意大利电影》 洛朗斯"斯基法诺 江苏教育出版社
《香港电影新浪潮》 石琪 复旦大学出版社
《日本电影》 四方田犬彦 三联书店

(如果时间允许,可是浏览下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电影史的部分考的很杂,几个固定的考点大概有:中国电影史76年后的部分(包括香港、台湾的),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德国新电影四杰,前苏联早期电影等。考察方式不一,有时只需写出导演和片名,有时会让你根据几个已知条件猜出是哪部片子。建议在掌握电影史的基础上多看市面上新出的老片(关注盗版市场),出卷子的人经常会从其中找一部片子作为考察目标的。电影史及理论的简要版我会在后面帖出来,做巩固记忆用)

剧本创作部分:
《导演功课》 大卫"马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导演电影》 艾里克"舍曼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电影剧作者疑难问难解决指南》悉德菲尔德 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剧本写作基础》 悉德菲尔德 中国电影出版社
《故事》 罗伯特"麦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
《通向电影圣殿》 王迪 中国电影出版社
《写关于电影剧本的几个夏衍 中国电影出版社
(最好在考试前自行创作过90分钟的电影剧本,按分场的写法,考试时心里才会有底)

电影理论国外部分:
《电影艺术》 大卫"波得维尔 北京大学出版社
《认识电影》 路易斯贾内蒂 中国电影出版社

卡努杜 《第七艺术宣言》 第一次论证了电影是一种艺术
林赛 《活动画面的艺术》
将“活动画面”看作电影的根本特征
雨果"明斯特贝格 《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
第一次探讨了电影手段的心理根源、艺术特征、美学特征
路易"德吕克 《上镜头性》
指出适宜于用电影这一新表现手段所独有的方法来表现人或物的诗意状态
爱森斯坦 《并非冷漠的大自然》
①冲突是蒙太奇的特性,冲突后产生新的表象和概念
②蒙太奇应该表达一种连贯的、有条理的主题、情节、动作、行为,以及一种最大限度赋予感情的叙述
③电影的艺术目的不仅在于形象表现之实,还要能表现概念,增加电影手段表现力,增加认识现实手段可能性
爱因汉姆 《电影作为艺术》
①电影在技术上的局限性是电影作为艺术的根源
②视觉过程不是机械的摄录外在世界,而是用简单、规则、平衡等原则创造的组织感官材料
③电影不能完美再现现实的特性,成为它作为艺术的必要手段
电影的局限性包括:
⑴ 立体在平面上的投影;
⑵ 深度感减弱;
⑶ 照明与无色;
⑷ 画面界限与物体的距离;
⑸ 时空连续性不存在;
⑹ 没有声音,视觉以外其它感觉失去作用
巴拉兹 《电影美学》
分析电影和戏剧在形式表现原则上的差别,并认为电影表现原则是电影的革命性创新
戏剧表现原则:
⑴ 看到整个演出剧场;
⑵ 观众视距不发生变化;
⑶ 观众的视角不发生变化;
电影表现原则:
⑴ 被拍场景可被分割;
⑵ 被记录场景视距可变;
⑶ 观众视角纵深可变,观众与银幕的想象距离是可改变的
马尔丹 《电影语言》
阿斯特里克 《新先锋派的诞生——摄影笔》
认为电影迅速成为一种思想表达工具,保存时代形象的好方法,电影渐渐成为一种语言。艺术家掌握了这种语言后,表达自己的思想、抽象的概念就像写随笔、小说一样流畅自然
让摄影机像笔一样自由可以表达自己个人思想,现代电影已成为一种同书面语言一样精细的思想表达方法
安德烈巴赞 《电影是什么》、《摄影影像本体论》
① 长镜头:强调单个镜头内部的表现力(连接表现力),运动、景深、变焦
② 蒙太奇禁用原则(属巴赞的影像本体论):若一个事件主要内容要求两个和多个动作元素同时存在,蒙太奇被禁用。蒙太奇远非电影的本性,而是对其的否定
③影像本体论:由机械作用产生的摄影影像与客观中的被摄物等同。摄影影像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它产生了被摄物体的本体,它就是被摄物的原形
④木乃伊情节:摄影真正满足了人们再现原物的需要。“摄影是对事件涂上香料,是自然造物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影像的产生第一次映现了事物时间的延续——可变的木乃伊。
⑤完整电影:巴赞表达电影起源用语。根本原因是心理的需要,称为“完整电影的神话”。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外部世界的幻景。
克拉考尔 《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
①电影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它跟周围的世界有明显的近亲性。
电影的近亲性:
⑴ 电影对于未经扮演的事物有一种近亲性。扮演能引起现实幻觉就是合理的。如果违反电影特性,任何扮演都是非电影化的。
⑵ 喜欢偶然的事物(意外:相对于必然)。美国无声戏剧中,意外的事件代替了命运,强大的决定性的力量出现。一切不是注定而是恰好碰上。
⑶ 喜欢再现外部世界的连续性(与巴赞相似)进入摄影机视野内一切都拍下来,无穷尽程度。要求我们承认这是我们生活的世界的一部分。
⑷ 偏爱含义模糊的事物。自然界现象多含义,这与无限心理和精神上的无限性相对应。银幕倾向反映这些含义模糊的东西,含义不能太确定。
⑸ 生活流。指具体情境和世界,是指物质现象而非精神现象。经常提到街道,因为在街道上生活的原生形态经常出现、不是扮演,是偶然事件荟萃之所,任何断面都是不完整的。
②电影不适合表现悲剧
原因:
⑴ 悲剧主题必然要求一个有目的的、整体的故事形式来展现,与电影特性相违背。
⑵ 悲剧只关心人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无生命物体只能是道具,对发展戏剧起支撑、调节作用。
⑶ 悲剧要求对外部的东西进行安排,舞台剧的环境反映心境,舞台剧一定要有暴风雨。
⑷ 悲剧要求有限、次序井然的世界。电影是以广阔世界为中心的艺术,电影中没有宇宙,只有一片土地、天空、街道。总之是广袤的物质,死亡的结局与这物质现实的广袤无相同点。在悲剧世界中,命运排斥意外、偶然。
⑸ 悲剧性内容在物质世界总无所表现。因为悲剧内容是纯精神世界。
米特里 《电影美学和心理学》
经典电影理论的总结和集大成之作。关于对电影的表述、立场表现在三种模式:电影是画框(爱因汉姆)、窗户(巴赞)、镜子(克拉考尔)。
汉德逊 《电影理论的两种类型》
麦茨 《想象的能指》

国内部分:
钟惦棐 《电影的锣鼓》
曾担任中宣部文艺处处长,56年在《文艺报》发表该文,尖锐提出新中国电影发展的问题:
电影和观众关系的问题;电影事业领导问题;重视中国电影传统问题等。
被指责反党的信号,当时被批成右派。
瞿白音 《关于电影创新问题的独白》
白景晟 《丢掉戏剧拐棍》
电影和戏剧的差异,电影依靠戏剧迈出自己第一步,电影独立后,是否还要拄拐呢?
结论:丢掉,放开电影的脚步。
新时期探讨电影艺术特性的先声,关于新时期电影艺术最初觉醒。
钟惦棐 《电影与戏剧离婚》
张暖昕、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
探索片纲领,第四代导演宣言。
探讨中国电影落后时代原因,倡导电影现代化。
印证了巴赞长镜头理论,其实是对巴赞的误读。
张君祥 《用电影手段完成的文学》
钟惦棐 《离婚的烦恼》
祝大可《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 李洁 《谢晋时代应该结束》
谢晋电影遵守“好人蒙冤、价值发现、道德感化、善必胜恶”的模式。
这种向观众提出化解社会冲突、奇异道德神话,以煽情为目的的陈旧美学意识,观众任人摆布,让人在情感昏迷中被迫接受好莱坞式道德神话。

名词解释常见考点:
蒙太奇、库里肖夫效应、作者电影、诗电影、左岸派、电影眼睛派、德国表现主义
超现实主义、法国印象派、不莱顿学派、新现实主义、新浪潮、真实电影
杂耍蒙太奇、同期录音、想象的能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独立制片
长镜头理论、景深镜头、视点、升、降格、副光、借位拍摄、跳切、声画对位
180度表演区、非职业演员、场面调度、规定情境、格式塔心理、细节、情节点
套层结构、生活流、画外空间、类型电影、理性电影、黑色电影、左翼电影
软性电影、国防电影、《武训传》、主旋律电影、十七年电影、台湾新电影
香港新浪潮、新德国、日本、苏联电影、“白色电话”电影、新好莱坞电影
DOGMA宣言、海斯法典

❾ 如何进行影片分析——主题 结构 人物 场景 景别 空间 机位 光线 影调 对话

更是我们在看了一部影片以后,力图总结分析出来东西。 主题是电影中内容的核心与内涵; 是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电影作品中的内容与主题,渗透和体现创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体现着创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 电影的主题往往是多元化的、多侧面的、多切入点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电影的主题是电影的动作和人物的内涵,是电影的情节和事件的外延。主题是编剧、导演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的暗示,艺术作品的主题转化为形象时,是导演思想欲望的情绪宣泄。 现代电影的故事和主题,往往是一句话可以讲清楚,一万句也讲不清楚。 现代电影的主题是深化的,是观众一种内心的情感体验。 电影的主题并不是我们在看完电影以后所总结、归纳出来的心得体会、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而是电影创作者的目标追求和灵魂净化。 电影艺术的主题往往不是简单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化的,多义的。需要我们整体的把握。 通常人们理解的影片主题应该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层次: 1.影片的内容或者是影片的作者力图告诉我们什么。这一点我们从影片的叙事中、人物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和感悟到。它不是抽象的符号,也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体现在充满 视觉造型特点的银幕效果上。 2.通过对电影的主题、立意及影片的整体视听形象表达理解,我们感悟到了什么。主题虽然是影片所表达的创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态度、情感和审美观念,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色彩和风格样式,但不会是纯主观化的东西,一定是一种个人生活的感悟。 对于电影作品所表现出的主题,我们要全面的理解,切记不能片面化和简单化。艺术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用一件最普通的故事,宣扬一种极有意义的思想,折射出丰富的思想内 涵,照耀和抚慰人们的心灵,从而提高和净化人们的精神境界。 在我们分析、讨论影片主题的时候,往往为了更为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题,领会导演的创作意图,应该查阅影片相关的文字资料,必须做如下十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1)这部影片是改编自哪一部文学作品(名著)?原著作品中作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作品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效果? 2)这部影片的导演曾经导演过什么作品?他(她)一贯的创作风格是什么?在这一部作品中,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方法、风格、样式来完成影片叙事及主题表达? 3)这部影片属于哪一类型的风格样式?同一类的影片思味都有哪些?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区别? 4)描述一下,在这部影片中哪一些情节、场景、细节对影片主题的表达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你能否做到准确、生动、完整地表达出这种心理的和艺术的感觉?影片中哪一些东西令你激动的回味? 5)关于这部影片的事件、背景、人物及大众传媒的相关报道你知道多少? 6)从你个人的专业、性别、年龄、文化、修养、价值观、道德观出发,你是怎样认识这部电影的?或者你认为这部影片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上? 7)在一个什么样的层面上,我们认为可以充分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东西,理解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我们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出发点? 8)我们在视觉生理上和审美心理上多大程度对影片产生认同和共鸣? 9)影片中你认为最优秀的,最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影片中的风格样式、叙事结构、造型风格、手段方法、影像效果、人物塑造,哪一些是让你最感兴趣的东西? 10)对于这部影片除了大多数公众的意见以外,你有什么不不的意见和看法?你认为影片中最大的不足是什么? 这十个问题,基本上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影片的理解。 重要的是,我们观看了一部影片,就要思考我们所感受。感悟到的东西。要反复地、深入地分析这种理解和感受,解释出对主题的认识、感受、理解的原因。 主题不搞清楚,分析就无法透彻。 关于影片主题的分析就形式而言,文章阅读、段落拉片。同学间讨论和分析写作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 二 结 构 影片分析中对影片结构的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我们的影片分析中,大部分同学经常会忽略分析影片结构,甚至,根本不去关注。其实,电影的结构是电影的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结构是影片的组织排列的方式和叙事组合的构造。 影片的结构,框架,就是电影的风格。 导演根据影片的主题、内容、人物塑造的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将各诸要素合理、有机、完整地组成一个视听整体,达到艺术上的统一。 影片的结构分析是影片分析中的系统工程,我们认定的电影的结构分析应该包括: 二.剧作结构分析: 剧作的分析主要是对电影的情节设置,情节的组织进行系统的分析。 从电影的创作规律研究表明:戏剧性结构的电影无非是无数件有因果关系、有内在联系的事件,有机地、有目的地安排在一起,最终构成一种结局。 纵观世界各国故事片电影的样式,电影的叙事结构、电影 的剧作结构及故事的结局基本是四种存在模式: A、情理之中,预料之中; B、情理之外,预料之中; C、情理之中,预料之外; D、情理之外,预料之外。 但无论哪样的一种结局,都会充满了因果关系偶然关系必然关系和戏剧关系的味道,都会有一种人为主观的因素。 非戏剧性结构的电影,在表面构成上,会更为随意,更为自然和偶然的,许许多多的事件被十分有机地,有意地排列在上起,往往在影片的最后形成上,无非是形成两种模式n个体无意识形成集体的有意识。2)整体有意识形成风格的有意识。 现代电影的剧作结构,往往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变异性,重点表现在剧作的合情与合理的处理上,有的合情不合理;有的合理不合情;但是,从大多数的影片的构成上分析,合情比 合理更为重要。 2.情节结构分析: 情节的分析主要是对电影的情节安排在排列方式上的整体分析。 传统的电影情节,往往是顺序型的,线型的排列关系,现代电影的情节则更为复杂,更为混淆。但电影的情节和细节是影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的叙事情节,在总体上构成影片的框架;电影的细节与元素构成影片的内容;电影情节的推动,一般不依靠外部的力量,而着重依赖于人物的动作和细节的设置。 电影情节的编排,往往是依据于人物的心理线索和发展。以往的戏剧式电影叙事,对于精巧的外部情节的设计和设置是十分依赖的。 现代电影中,对于叙事中的细节越来越重视,用细节的动作和细节的场面积累来推动情节。这种电影的特点是:重视细节的强调,重视细节的重复,形成影片内在的结构,注重细 节的日常化和形象化对人物的塑造和对情节的帮助。 总体来讲,影片的结构是导演风格和主题思想表达的最重要的手段。经分析发现,电影的叙事结构、剧作结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影片最终结构的选择与确定,一定是有 利于影片的主题,有利于人物的塑造,有利于风格的体现,有利于叙事的多样化。 --------------------------------------------------------- 三 人 物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同其它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 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对于电影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场景中,事件中,动作中,对话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电影中的常规情况是,观众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其实是对演员)感兴趣,对于电影中的故事感兴趣,对于电影的主题感兴趣,才会全方位的对电影给予关注。 我们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中、戏剧结构中的符号和虚构的人,是由演员(职业的、非职业的)扮演的银幕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人物演员,演员角色,这两者交替的认同。 我们在分析电影时,对人物的分析应该把握住如下问题: 1.分析N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 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十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 我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无法超越的是,我们很难将某一个演员的形象,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往往是三种思维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员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大体有如下四种方式: 1)人物外形表现: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 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更为重视其服装,发型,化装的处理。例如:美国早期默片时代的经典人物卓别林,其外表很有特点,在电影中的视觉外形形象极为鲜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叙事,还要有鲜明的特征。 2)人物景别表现: 某一个人物在电影的表现中,有时更多的是用某一种特定的镜头景别处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镜头的景别,着得对人物进行心理、情绪、表现的描写,即使是某一个人物用 多种景别处理画面,或者是众多的人物分别用不同的景别加以表现,也是要对人物进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画。 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年轻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近景、特写和全景、远景的交替应用,母亲年老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全景的镜头来完成,影片的总体风格基本是这样一种规律的处理。 3)人物形体表现: 电影叙事和场景中人物的形体方式处理,大多数是经过导演和演员精心设计的。因为,人物的形体处理的方式和状态,不光是为了叙事,为了场景,更多的是为了人物形象的塑 造,甚至是为推动影片的情节。 例如: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彩色回忆时空段落中,年轻的母亲,人物的形体永远是处在运动之中,处在站立和跑动之中;而黑白现实时空段落中,年老的母亲,则恰恰是相反的处理,大部分形体表现处理成为静止的形态和坐姿状态。 4)人物位置表现: 影片摄影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无论是在影片风格,画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在具体画面处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中处理;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 居边处理;有的人物位置干脆是不规则的卡头卡脚处理。 例如:影片《黄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中处理。影片《一个和八个》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边处理。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得影片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种鲜明的造型效果。其实,这都是一种影片叙事、手段、风格的外延。 从影片的宏观上分析人物的表现方式,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一定是导演十分重视的技巧与元素。通过这种细致和量化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影片的风格、画面、效果、技 巧、结构和导演方法。 3.分析N物动作的表现技巧: 影片中决定人物动作的重要因素是环境、事件和规定要求。 作为导演,对于人物动作的简单表现和复杂表现,在影片的叙事风格上会产生不同结果。那么,核心的问题就是导演采用什么样的镜头技巧来反映和表现这些人物的动作。这时叙事中的人物动作成为了内容,镜头处理表现技巧成为了形式。 我们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动作时,讨论人物动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动作方式,仅仅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时我们要分析影片的镜头中和段落中采用什么样的具体镜头技巧(方法),来表现此时此地的人物动作。 导演在实际创作和拍摄处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镜头技现(方法),拍摄和表达不同的人物动作,也可以是用相对固定(一样)的镜头技巧(方法),表达同一的动作和不同的动作。如果是采用后者的处理方式,就会产生影片人物动作镜头技巧(方法)处理上的特殊风格。 例如:导演陈凯歌拍摄的影片《黄土地》,大量地采用静止(静态)的镜头完成画面的表达,采用极为有限的摇镜头表现部分的人物动作和运动,表现场景的空间;导演徐克拍摄的影片《新龙门客栈》大多数是采用夸张、变形的镜头画面形式表现各种人物的近景和动作;导演吴宇森拍摄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叙事镜头和动作镜头中采用高速摄影(慢动作)的镜头技巧,来表达影片中人物的动作的异化,具有一种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飘逸与超然感觉,有一种影片暴力美学的特征。 4.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形式: 按电影的常规分析,场景中、镜头中人物的光线的形式应该有其相对的设计性、独立性、形象性、鲜明性。 人物光线的形式,除了受到场景、空间、环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质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影片的主题、内容、风格、样式、叙事、情节和导演处理的制约。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赋予影片中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形式。只要这个人物一出现,这种专门设计的光线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导演张艺谋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老爷这个人物的光线形式,就是具有相当程度的规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处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画十分鲜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叙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影片叙事情节的表达,在影片中赋予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这个人物走到哪里,这种光线效果就带到哪里。美国影片《现代启示录》中,威拉上尉历尽艰难,深人到丛林中去寻找库茨上校,在影片的结尾的场景中,丛林中库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线效果,则完全是主观化的处理,人物只有逆光的处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时候,摄影光线的处理完全是为了影片全片的风格,使某个或者某几个人物,采用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形式。 例如:导演关锦鹏拍摄的影片《阮玲玉》中,现代时空(演员扮演的段落)的人物处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轮廓光十分鲜明,很有现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资料影片的审美氛 围,在光线的形式上,形成了两个不同时空的交替。 --------------------------------------------------------- 四 场 景 场景是影片叙事的基本载体和影片特定的空间环境。 场景是影片重要的造型元素。 现代电影的场景,可以是现实空间环境,也可以是非现实空间环境,但是,这两种场景的存在,都要求要体现和反映剧本中规定的情境。 通常的,影片中场景存在的方式和种类,大体上可以划分成如下六种: 1) 内景在摄影棚内,专门为影片的拍摄搭制的人工场景。这种场景的空间有限,拍摄的环境完全要布置,光线的处理可以比较细腻,拍摄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2)外景一大自然中自然景观的场景。这种场景的空间比较广阔,往往要选择局部进行拍摄,或者是对局部进行加工才能拍摄,由于受自然光线的限制,光线的处理要选择光线 的时机。 3)实景人类居住和活动的自然建筑的场景,这些场景的存在,往往不是为了影片的拍摄。这种场景空间十分真实,具有生活的气息,但是,有明显的建筑结构关系,拍摄起来也受一定的限制。 4)场地外景一为了影片的拍摄,按一定的比例,专门在选定的自然环境中人工搭制的场景。这种场景的空间比较合理,符合影片的拍摄要求。但是对总体美术设计的要求比较高,也会受到自然光线的限制。 5)特技合成景人工搭制的,用于配合特技拍摄的小比例人工场景。这种景一般是模型的景,需要与实际的自然场景拍摄在一起,美术设计的透视、比例十分的重要。 6)计算机模拟景利用计算机(数字)技术创造的虚拟现实的场景环境。 现代电影中,电影场景的构成有如下的几种特点: 1) 影片的银幕空间是由多种类型的场景以不同的顺序和方式组成的。 2) 同一场景内,可以开展和表现一场戏,也可以开展、表现多场戏。 3) 一场戏可以在一组场景或多组场景中展开。 4) 影片中的场景的视觉效果,参与影片的叙事和造型,从而推动影片情节的发展。 5) 场景的变化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 6) 影片的构成上,场景交替变化、交替运用越来越频繁。 7)刀特技合成,虚拟现实的场景的出现和使用越来越广泛。 8)影片中的场景在视觉造型和视觉风格上越来越影响和决定影片的风格。 电影场景,首先是一个空间的关系,它规定和制约影片某一个段落的人物、叙事、动作对话的构成与处理。场景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概念,例如:操场(街道、河边、厨房、卫生间、车内。影片中的场景,可以有地域的限制,也可以没有地域的限制。一幢郊区的别墅,严格的意义应该是一个场景,但是,在具体的拍摄中,室内的戏和室外的戏,我们在拍摄和表述上往往又分为两个不同的场景。 电影场景其次有一个时间的关系,它规定和制约这个场景所表达的叙事、动作的时间关系。正如我们经常讲的:就影片叙事而言,换镜头就是隔时间;换场景就是换时间Z换场景就是换空间。 通过拉片和影片的分析我们发现,电影中场景的选择、利用、排列、构成,会影响到以下几个问题: 1)场景决定影片的风格:场景的选择和具体的运用,在宏观上就决定了影片的叙事风格和造型风格。我们常常讲:外景利于影片的气氛。内景利于影片的光线运用;实景利于 影片的空间表达。外景出意境,内景出戏,实景出调度。 2)场景影响影片的空间感觉:电影中外景的出,现,无论场次的长短、多少,都会在影片中形成一种整体的空间规模。感觉和效果。而在内景的拍摄中,我们会有一种与之相反的感觉,显得影片空间变化较多,但不完整。 3)场景制约人物形象的塑造:电影中外景的应用,使得人物的表达更为有环境依据,使人物在叙事上更有可信程度,更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内景的应用,优化了摄影的造型 元素,在视觉上更有利于人物的塑造,更主要的是有利于人物的戏的表现。 4)场景关系影片的影调构成:由于影片中场景的有意 识、无意识的变化,影片中的地调关系会有很大的变化,可以构成影片的不同场景的不同的初调效果。 5)场是决定一段叙事情节的完整:电影中的一个场景可以清晰、明确地完成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叙事情节,也可以仅仅是表达叙事情节的一个小小的部分。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我们也要关注场景在影片中所起的作用。一场戏,是一个表述性的语言,是一个实际增节的称呼,更是一个独立的事件的表达方式。实际增况往往是;一场戏有可能在一个场景中完成,也有可能在几个场景中完成。 由于电厂中场景的作用十分重要,要求我们在选择场景的时候要特别地道憧和准确。 根据我们对现代电影的分析,电影中的场景构成方式越来越灵活,场景的数量越来越丰富,这样,有利于影片的叙事,有利于影片的人物塑造,有利于影片的风格表达。因此,电影场景的运用规律是我们要进行细化分析的东西。 --------------------------------------------------------- 五 景 别 电影的景别,是一个电影镜头和画面的视党形式的表述语言。表面上是一个造型元素,实际上是一个教事的手段。 景别最最根本的含义,是表达画面所包括的范围。电影景别的划分大体上有如下的几种形式;l)大远景,2)远景,3)大全景,4)全景,5)中景,6)中近景,对近景,8)特写,9)大特写。 电影中的景别,是影片视觉效果、导演语言风格的外在形式之。决定影片风格,决定叙事风格,决定视党风格,决定导演风格。 我们在分析影片的过程中,对于影片的是别的把握重点是在于全片,而不在于具体的某一个镜头。分析的重点在如下几个方面: 1.影片全片的叙事过程中,以什么样的镜头画面景别为主?在影片中是一种什么样的主导趋势?对影片的风格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2.场景中重要的人物对话镜头是以什么样的镜头景别为主?镜头景别变化之间有什么样的规律和特点?对于影片中的人物刻画和叙事的推动有什么样的帮助? 3.电影场景中的内景的景别特点是什么?外景的景别特点是什么?这两种景别交织在一起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特别是要分析景别分别在外景和内景当中对于人物、叙事、对 话、动作的表现和表达都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4.每一个场景的开始的镜头和结束的镜头的景别的应用有什么样的特点?镜头剪接中景别的变化有什么样的规律? 5.全片中,镜头画面的景别的变化幅度是什么?对影片的节奏有什么样的影响?景别的这种变化对影片的叙事有什么样的帮助? 6.分析在动作的场景中,人物的动作和镜头景别的应用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形式? 7.景别的运用以及最终画面完成的效果对于影片的风格有什么样的作用? 8.不同的景别运用,对于画面的构图有什么样的影响和帮助? 9.分析景别的应用对于环境的气氛,空间的表达,场景有什么样的作用? 10.分析不同的景别对人物形象和人物动作的表达。我们看到的影片,有的时候,赋予某一个人物以一个特定的景别,在有些情况下,不同的景别对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叙 事内容、不同的情绪要求、不同的动作表达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1.分析电影的景别对影片的节奏所起的作用。 --------------------------------------------------------- 六 空 间 在理论的分析中,电影的空间是一个不太具体的概念。 同时,电影的空间又是一个表述的整体概念,它不能离开影片的叙事和影片的主题电影的空间在影片拍摄的表述上是一个虚词,在影片拍摄完成的理论分析上是一个形容词。 但是,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空间是影片具体场景的体现。往往在我们认识电影的过程中,电影的空间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比较广泛,不太具体的甚至是模糊的概念。 我们对电影空间的这种感觉一般来自于我们的生存观念。那么,电影的空间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1.电影载体空间的明确性。也是我们说的银幕的二维 空间。电影的银幕空间是有限的,平面的,具体的。我们所看到的空间关系是在一个二维的平面关系上构成的。 2. 电影表现空间的假定性。我们所看到的银幕的三维空间是一种假定性的三维空间。电影是利用光学的、色彩的、影调的给我们创造一个生理(眼睛)感受是具体的,心理(大 脑)感受是假空的空间关系和空间效果。 3.电影感觉空间的综合性。我们对电影空间的感觉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的综合感觉懂得过程。即是银幕的,又是想象的;既是具体的,又是幻觉的;既是平面的,又是三维的;既是表现的,又是再现的。 4.电影画内空间的现实性与画外空间的想象性。电影是用画内有限的空间布局,表达画外的无限空间关系。我们常常是用局部的、不完整的画内空间去表达画外整体的空间 关系,缝合观众心理的想象。 我们在分析电影空间的过程中,就要分析如下的一些问题: 二.影片中主要的空间构成是否参与影片的叙事与造型? 电影中的空间存在,一般的情况是作为事件发生的环境来帮助影片完成叙事。电影的空间既是事件发生的具体地点,又是推动事件发展的主要载体。 例如:影片《红高粱》中,高粱地成为了影片中我爷爷和我奶奶情感宣泄的重要环境依据。场景的空间表达了人物,反映了性格,影片的空间直接作为一种叙事元素和造型元素,成为影片的视觉主体和审美主体。 2.影片中主要空间的跳跃是否构成巨大的对比关系? 美国影片《勇敢的心》中,英国苏格兰的地域风光和古代封闭式的城堡,这两个场景的交替,形成了巨大的空间对比,也形成了巨大的气氛对比,对影片的叙事和风格起到了极大 的作用。 3.影片的空间是否具有象征意义? 电影中的空间既是主题的载体,又是叙事的环境;既是影片的视党风格,又是影片的造型风格;所以,电影中的空间有很大的表现性和象征意义。 例如: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宅院内的红色灯笼和黑色灯笼成为了人物生活的方式和人物命运的象征,封闭、灰色的宅院,作为一种环境,作为一种象征,作为一种风格,作为一种影片的故事和造型元素,独立的在影片中发挥作用。 4.电影空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 现代电影当中,电影的空间象征与表现形式大多是两种存在形式: 1)一个是影片的整体空间象征。利用影片中所选择的主要场景,从形象的角度象征呼应影片的主题。 2)一个是影片的局部空间象征。利用影片中某一非常有特点的场景,从特定环田的角度表达人物或者情节。 影片的创作者大多用这两种方法帮助深化影片的立意。 例如:影片(黄土地》中运用大量的外景中土地、黄河、窑洞、整体的空间关系象征,来达到影片中对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传统风格的反思。 例如:影片《红高梁》中,我爷爷和我奶奶的高粱地野合的一场戏,高粱地的具体场景空间则暗示了人类生命的崇高与人性的伟大。 例如:影片《菊豆》中,运用封闭的染坊内景局部的空间关系象征,来表现染坊的兴旺与发达,来表现一个家族生命的衰败和伦理、道德的衰败。 例如:美国影片的《全金用外壳》中,海军陆战队兵营中士兵的卫生间,是一个典型的封闭、局部空间关系象征不但很好地表现了几个士兵在人性压抑、军队压抑、环境压抑下的精神扭曲,也表现了士兵不满军队体系中军官的作风而枪杀军曹的震惊事件。 5.影片空间的表达与表现是否有独特的视觉造型特征? 影片的环境空间除了完成影片的叙事,塑造人物形象之外,还有独特的视觉造型特征。 例如: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从画面的祝党造型特征上,表达了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封建的家族和礼教对人的摧残。 例如:影片《菊豆》前半部分空间环境的开阔表现和处理,影片后

❿ 剧本分析有哪些内容

剧本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因戏而异,这里着重谈谈从分析矛盾冲突人手的办法:
一、冲突和事件。
戏剧离不开冲突,剧中各种人物之间的差异和斗争构成全剧的矛盾冲突。戏剧中的矛盾冲突作横的分析,便可以分清主次矛盾、了解人物关系、初步得出主题思想;对矛盾冲突作纵的分析,进而可以理出情节结构、把握节奏的起伏变化、体味剧作的体裁感、找出人物的行为线索和人物基调。总之,剧本的矛盾冲突是和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剧本体裁等有着直接的关系的,对剧本的矛盾冲突作了横的和纵的两个方面的分析之后,剧本的基本面貌便廓清了。
为了找出剧本的矛盾冲突,我们先要找出每场每幕的事实和事件。什么是事实?舞台上发生或出现的人物的活动、生活现象、人物关系的形成、人物行动的结果等都是舞台事实,要言之,构成剧本情节的不可遗漏的环节都是舞台事实(漏掉一个环节,观众就会看不懂、听不懂)。在这些事实中,凡是能够纠葛和发展戏剧冲突、推动舞台行动的事实就成了舞台事件。沿着事件的发展线索,捋出在戏剧进程中起主导力量和对抗力量的各方所采取的基本行动(有人称之为贯串行动和反贯串行动),由此便可以确定全剧的基本冲突(主要冲突)以及次要冲突了。这样,由点到线,由剧情最基本的环节到全剧交错推进的网络,我们扎实而不是虚浮地、有依据而不是想当然地把握了全剧的主次冲突。
这里,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事实、事件不可太滥,不要什么都是事实,轻易确立事件。导演迷失在大量的事件中,反而取消了事件的规律和作用。况且任何事件总是就一定范围而言才有意义。某剧团失火,对这个单位来说,无疑是重大的事件,就全省、全国而言,它就微不足道,充其量只是一个“事实”罢了。第二,作为专业术语的舞台事件不等同于生活概念;它有着强烈的戏剧性。舞台事件要有“发现和陡转”的力量,具有生活中“事变”的含义。《雷雨》中周萍打鲁大海一记耳光,掀起多大的波澜!第三,要弄清事件与冲突的关系。事件纠葛冲突,成为冲突的起因,事件又是冲突一次次撞击的结果,它们相互依存。由事件找冲突,只是一种工作方法而已。第四,分析矛盾冲突,要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即冲突布局的特色,亦即剧中主次冲突搭配的关系和各组矛盾推进的环扣。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形成生活现象的千差万别。剧本反映生活,造成这一个剧本不同于那一个剧本的根本原因,就内容而言,正是反映的生活矛盾各不相同;就艺术而言,则是矛盾冲突的布局各具特色。研究矛盾冲突布局的特色,能帮助我们从交错盘杂的线索中,清理出各自的走向,清理出主次从属的关系。
二、主题和主题思想。
找到了剧本的主要(次要)冲突,就可以分析它们的思想实质来确定全剧的主题(副主题),进而分析确定剧本的主题思想。有的导演依靠一两段台词、摘引某些警句来确定主题和主题思想,这种近路抄不得。好剧本的主题思想往往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直接可以演出来的,主题和主题思想是要通过舞台上展开的行动,反复冲突、反复较量、反复解剖方始揭示出来的。只有从基本冲突中找到的主题才是真正的主题,只有从冲突和冲突的含义里概括出采的作者的态度和评价,才是剧本的主题思想。
主题和主题思想有区别有联系。主题是剧本(通过主要冲突)提出来的基本问题,主题思想是对这个基本问题的阐述、是对主题的态度和评价。作者提出一个主题正是为了阐述一个思想,它们共同概括了一个作品总的思想含义。导演经过分析矛盾冲突及其蕴藏的思想实质,拎出剧本的主题和主题思想后,还不能束之高阁,到此为止。反过来,导演还要以它为全剧的纲,去清理和疏通全剧的情节和脉络。实际工作中,这是一个不断交替、不断往复的认识过程,它存在于导演创作的始终。
近年采,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进展,人们发现一则有趣的现象。我们的观众习惯问:这个戏的主题是什么?我们的导演生怕主题揭示得不清楚。国外的观众、导演正相反,生怕主题说得太明白。这里固然反映出两种审美经验的差异,然而随着时代的进展,我国舞台上摒弃主题的直、白、露,追求主题的多义性,应该是当代导演十分重视的课题。
三、情节结构。
戏剧总是要有故事情节的(当代某些剧本另当别论)。前面讲到,对矛盾冲突作纵的分析,依据事件的推进,捋出各组冲突的层次变化和布局特色,也就勾画出了全剧的情节结构。一出戏总要分成若干段落,才能点逗分明。一出戏不管是独幕还是多幕,总可以找出它的起、承、转、合的规律。通常说来,起,矛盾的提出;承,矛盾的展开和激化;转,矛盾的转化(高潮);合,矛盾的解决。而起承转合每一阶段的核心场次必然是主要事件之所在。我们把握了一个个事件,又把握了镶嵌这些事件的总的框架,全剧的“组装”便有了依托。戏剧结构的形式千变万化(国外有人推算达2重万种),导演对所排戏的结构特点了然在胸,才能把握全剧冲突发展的整体过程和戏剧节奏的起伏变化。当然,对于当代那些反情节的心理结构戏剧,我们不必囿于成法。另起炉灶,另辟蹊径,只要能建立独特的理解和认识就行。
四、人物和人物关系。
所谓戏剧冲突,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冲突,戏剧艺术是塑造人的艺术。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是在冲突和行动中体现出来的。我们只有在全剧冲突的框架中去研究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斗争,研究他们的区别和联系,“观其言,察其行”,才能把握人物各自的思想性格特征。我们要善于分析人物在全剧冲突中的作用和地位,找出不同的人物,在不同的冲突中、在各冲突发展的不同阶段中,是怎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从而把握人物之间独特的(不是泛泛的)关系,把握各个人物和揭示主题之间的本质联系。分析人物和人物关系,不要忽视舞台提示和有关台词。导演不妨建立人物“档案”,把剧本对每个人物的提示,把每个人物自己说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把旁人对他的评价、介绍等,分门别类摘记下来,综合整理,有助于勾画出人物完整的轮廓。导演分析人物有别于人物评论,导演不仅要归纳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还要明白这些特征依靠剧中哪些环节揭示体现,没有这一条,分析得头头是道也没有实际意义。对于那些比较难懂、不易理解的人物,导演更要下工夫分析透,不然是无法和演员一起工作的。
五、体裁。
导演要创造一台完整统一的演出,必须做到体裁统一,体裁不统一,整个演出就无法完整统一。什么是体裁?悲、喜、正、闹之谓也。导演分析作品体裁的意义不在于种类的本身,而在于不同体裁所引起的情感效果。一个剧本的体裁由什么来决定呢?最基本的因素仍然是冲突——冲突的性质和冲突展开的方式,尤其是冲突展开的方式。作者对他所选择的素材、对他所组织的戏剧冲突持不同态度,或严肃、或嘲讽、或怜悯、或悲伤,就会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特定的剧本结构和特定的表达方式,从而引起观众特定的感情效果。我们通过研究冲突展开的方式来确定悲剧、喜剧、正剧、闹剧,就从根本上获得了体裁的制约权,戏的体裁感也就容易统一了。
六、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
前面都是顺着矛盾冲突的线索进行分析的,至此,剧本最基本的方方面面都已得到廓清。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中有一些内容也已在分析矛盾冲突中解决了,如剧本结构的特色。其它如作品风格和语言特色,则需要我们依照剧本单独分析。剧本风格和语言特色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不同创作个性所表现出来的一定的特质形成作品的独特风格,或含蓄,或浓烈;或细腻,或豪放;或冷峻,或热烈;或写实,或象征;或晓之以理,或动之以情……而这些体现作者个性的独特风格首先反映在语言的特色上。
导演对剧本的分析随着排练不断修正,不断深化。导演分析剧本一定要把精确的概念和形象的感受结合起来。剧本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规律,但在实际运用时,不同的剧本则应有不同的侧重。更何况戏剧创作的不断更新,不断涌现出新的结构、新的样式,需要我们不断揣摩导演分析的新的角度、新的方法。规律是实践的总结,方法在实践中形成,只要有助于吃透剧本,只要有助于形成导演构思,任何方法都是可取的,任何陈规都是可以突破的

阅读全文

与电影剧作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斗鱼电影软件 浏览:13
抖音电影补贴怎么用 浏览:753
我们第一次看电影英语怎么说 浏览:132
战争电影亲密的敌人 浏览:481
惠莫特总统在哪个电影出现过 浏览:605
恐怖夜完整版电影 浏览:188
韩国电影微拍福利 浏览:903
春节电影档期2021哪个好 浏览:359
怎么去掉电影吊绳 浏览:710
以赛马为题材的优秀电影 浏览:838
精绝古城电影全集 浏览:592
森林逃生是哪个电影 浏览:472
电影after之后哪里可以看 浏览:972
被僵尸干的电影叫什么 浏览:683
丧尸微电影全集 浏览:508
如何导入电影进ipad里 浏览:798
6080神马电影院 浏览:328
达叔吴孟达电影片段 浏览:470
手机云台电影 浏览:332
票房大卖的电影 浏览: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