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看完《长津湖》这部电影,你在其中学会了什么道理
影银屏对整个长津湖战役的放大与延长,让我明白了当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样赤裸裸的教科书背诵内容背后的意义。
不多的情感渲染,有耐力的战争铺陈,不深挖细节的合理与否,不诟病情节是否完美,只想对这部电影致以崇高的敬意,毕竟不是所有战争片都要猛催泪才能引人深思。好的战争片能引起历史的沉重感,点燃国人的民族情绪,唤醒我们对美好和平岁月的珍惜,就足矣。
我选择共情的方式去看这部电影,去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情,去感受他们那个年代。伍万里刚出场的时候,我旁边有人说他这个角色被演成了不好,可我觉得他并不是。
电影开片不久我印象很深为了给远赴前线的战士们送棉服,她们追着车箱一个一个的往里送,有的脱下自己的外套,那一刻其实感同身受,有的时候看到中美局势紧张,想着如果打仗了我一个女生能为国家做点什么?我可不可以捍卫家园,帮着那些在前线的浴血奋战的同胞尽一份绵薄之力。我觉得就是这种感情他们才可以追着列车,而战士们才能那么义无反顾,因为他们的身后不仅有着祖国的山河,还有情同手足的同胞。
❷ 拿破仑的领导力分析
领导力的概念具有普遍适用的原则,无论古今都有效。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历史时期中,领导力的永恒真理都适用。这些真理,在经过修订调整之后,无论对企业管理、军事指挥还是政治领导都有价值。
本文要讲的,就是拿破仑领导力的十二项关键因素,在今天的世界里渴求成功的人都可以对其善加利用。
(1)把你的大脑格子化
拿破仑能够把他的不同想法和思绪互相分隔,他的大脑一个区域产生的情感永远不会影响他在其他区域的理性思考。
“我的大脑就像储物柜,不同主题不同事物分门别类放好,”拿破仑曾说,“不想继续思考某事,我就关上它的抽屉,打开另一个。我想睡觉?只要统统关上就睡着了。”这种能力使得拿破仑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他面对的大量不同事务;在任何一个时间点,注意力只集中于一个主题,其他事务和忧虑不会进入他的思考、打乱他的思路。
在1812年博罗季诺战役(到当时为止是欧洲最血腥的一场战役,一天之内死伤7.6万人)前夜,拿破仑还为他在巴黎郊外办的一家女子学校写下了规章制度。类似地,当他驻扎在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城的三分之二都在熊熊燃烧的同时,他还能给法兰西喜剧院拟定新的制度。
(2)你要明白,对很多人来说,金钱并不是人生中最主要的激励因素
拿破仑清楚,真正的领导人要识别出与金钱无关的激励因素,并投其所好,同时当然也要运用纯粹的金钱激励手段。“在我看来,法国人并不关心自由和平等,他们只有一种情感,那就是追求荣誉。”拿破仑说,“军人渴望荣耀、出人头地、奖赏。”
于是,拿破仑设立了荣誉团,以奖励他的军人,并激励他们在战斗中奋勇拼杀。不过荣誉团勋位也会带来丰厚的现金奖励。在经济上,他对那些建功立业和忠心耿耿的人总是慷慨大方。但荣誉团勋位的最大吸引力在于,佩戴其勋章的获得者在社会上能享有突出的地位。他还向最勇敢的军人赏赐退休金、晋升、土地和头衔,他的两位元帅甚至成了国王。
(3)对人和信息,要有超强记忆力
今天和过去一样,如果一位领袖能认得他的部下,部下会感到受宠若惊。
拿破仑的一位大臣回忆道,1811年,他向拿破仑引荐了三位法国议员。拿破仑问其中一个人,他的两个小女儿近况如何。“这位议员告诉我,他只见过拿破仑一次,是1800年在阿尔卑斯山脚下,拿破仑即将去马伦戈打仗的时候。议员补充道,当时因为炮兵的一些问题,拿破仑不得不在他家门口暂时停留;拿破仑拍了拍议员两个孩子的头,纵身上马,此后议员就再没见过他。”时隔十一年,拿破仑还记得这位议员的两个孩子,这的确是惊人的记忆力。
但拿破仑这样的事迹极多。这让很多人对此至死不渝。大脑也是肌肉,拿破仑式的记忆力是有可能锻炼出来的。拿破仑曾向军务总监迪马口授1812年陆军的全部战备工作,包括所有新兵应去往何方,以及每个军的有效兵力,“他快速地踱来踱去,或者一动不动地站在窗前”,一连半个小时,“连珠炮般快速口授,我几乎来不及把数字清楚地记下来”。最后迪马抬起头,发现皇帝如此迅速地口授大量信息,却完全没有查阅迪马之前给他的表格。“你以为我是在读你的表格,”拿破仑说,“我不要表格,我已经都记在心里了。我们继续。”
(4)如果你的记忆力不佳,就需要优秀的文书管理系统
拿破仑的马车上有一个文书管理系统,帮助他在作战期间的任何时刻迅速查明他的全部60万大军的每个步兵团、骑兵团和炮兵连的准确位置。管理这个文书系统的,是他出类拔萃的参谋长亚历山大·贝尔蒂埃元帅。在完美无瑕的管理工作中,贝尔蒂埃的一丝不苟对拿破仑是很好的补充。
(5)知人善任
拿破仑的领导艺术的一个关键,就是选拔合适的人(如贝尔蒂埃)到合适的岗位上去。他很早就认清,他的二十六位元帅当中哪些比较擅长进攻或防守,哪些比较擅长在山地、森林或沙漠作战,哪些精通围城战或机动作战,哪些适合团队合作或独当一面。
他总是挑选合适的元帅去执行手头的任务,但他的一大缺陷是,在权力下放之后,他过多地干预部下的工作。“我让他们过分习惯于只知道服从,”他在1813年谈到自己的元帅们时承认道。拿破仑在选拔人才时,会根据自己觉得某人是否幸运来决定,这在今天肯定是不可接受的。他对偶然和运气的作用深信不疑,就像他相信定数、天意和命运一样。
(6)拥抱你的支持者
拿破仑在觉得自己的元帅和高级军官辜负了他的时候,可能对他们很严厉。但他对普通士兵一般都非常友好,所以士兵们渐渐都非常爱戴他。征战期间,部队停下来用午餐的时候,拿破仑有时会邀请下级军官,甚至士兵,与他一起吃饭。
他的宫廷总管博塞伯爵回忆说,“这对我们每一个人都真正是节日”。1812年,塞居尔伯爵写道:“如果拿破仑偶然遇到运送伤员的队伍,就拦住他们,询问他们的状况、他们的疾患、他们在哪一场战斗中负伤,并一定会好言相慰,或者请他们分享他的战利品……他经常把自己桌上的葡萄酒送给距离他最近的哨兵。”
拿破仑非常喜欢和士兵待在一起,拉扯他们的耳垂,与他们取笑逗乐,认出并表扬老兵,与他们一起追忆往事,常常对他们嘘寒问暖。在合理的范围内,士兵们可以直接与他对话,可以坦率地无话不谈。
博塞伯爵回忆称,拿破仑“聆听,询问,并当即作出决断;如果他要拒绝对方,就会婉言解释原因,安抚对方的失望情绪”。在当时等级森严的英国、普鲁士、奥地利或俄国军队,普通士兵是不可能这样接触到最高统帅的。
拿破仑必读自己收到的每一份请愿书,并在合理范围内尽可能多地批准。在一次战役期间,一名士兵走到他面前,索要一件新军服,并指了指自己破烂的大衣。“哦,不行,”拿破仑幽默地答道,“绝对不行。给了你新衣服,大家就看不到你的伤了。”
皇帝在杜伊勒里宫检阅部队时(检阅可能长达五个小时),会极其细致地询问士兵的口粮、被服,并期望大家实话实说。“你们需要什么,都不要隐瞒,”他告诉第17半旅(注:半旅相当于团),“你们对上级有什么怨言,都讲出来。我到这里,就是要给所有人主持公道。弱者尤其有资格得到我的保护。”
(7) 欺骗你的竞争对手
27岁时,拿破仑将军常在私下里说,61岁的奥地利将军阿尔文齐是他目前为止交手过的最优秀将领。但在公共场合,在他的大军公报里,他从来不对阿尔文齐作任何正面或负面的评价,却公开赞扬别的奥地利将军博利厄和武姆泽,以及哈布斯堡的卡尔大公。他对这三个人是一点都不怕的。
他在自己的宣言和每日命令中对普罗韦拉将军表现出极大尊重,因为他觉得普罗韦拉是敌军将领中水平最差的一个,希望普罗韦拉不要被免职。
(8)理解集体的心理,培养团队自豪感
拿破仑憎恶暴民。但和任何一位伟大军事家一样,他在鼓舞人群的时候,是一位心理专家。
在1796—1797年法国在意大利北部与奥地利人的战争中,他命令在某些团的军旗缝上他们的绰号,如“可怕的”和“无双”。例如,第18战列步兵团的绰号是“勇者”;第84团是“以一当十”,因为该团在1809年击败了人数十倍于他们的蒂罗尔叛军。1807年,拿破仑告诉第44战列步兵团:“你们的三个营在我眼里等于六个。”他们呐喊道:“我们会证明这一点!”
不过拿破仑对他的士兵也可能很严厉。他认识到,羞耻的功效可能与赞扬和奖励一样强。1796年的一场战役中,两个团临阵脱逃,他告诉他们:“第39步兵团和第85步兵团的士兵们,你们已经不配待在法国军队。你们没有纪律,也没有勇气。你们的阵地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而你们却被敌人从阵地赶走了。参谋长会在你们的军旗上题字:‘这些人不再属于意大利军团。’”
拿破仑能够非常敏锐地把握住,什么能激励部队,什么能打垮部队的士气。他正确地判断,这样的公开羞辱能确保这两个团在未来的战斗中比以往打得更英勇、更坚定。
(9)掌握文字的力量
拿破仑是个伟大的文字艺术家。他一辈子写了3.3万封信,其中很多具有诗的美感(他给约瑟芬的情书激情洋溢而充满情色意味)。
在1799年的金字塔之战那天早晨,他向将士们宣称:“40个世纪正从金字塔顶凝视你们。”他还用话语来激励部下,比如在意大利的洛迪战役期间,法国掷弹兵即将冲过阿达河上的狭窄长桥,他就发表了一次演讲来鼓舞斗志。他后来谈到这次演讲时说:“我必须对人们的灵魂讲话,只有这样,才能像电流一样刺激他们。”
(10)偶尔承认自己的无知
拿破仑的内政大臣让·沙普塔尔注意到,在国务会议上:“他(拿破仑)几乎不了解一般行政工作的细节,但浑然不觉尴尬。他屡屡发问,询问最常见字词的释义与内涵。他挑起话头,让人们不停讨论,直到他形成意见。”
人们往往说拿破仑极端自私,但在某次争论中,他对年迈可敬的法学家弗朗索瓦·特龙谢承认道:“讨论时,我不时发现自己一刻钟前说的话大错特错。我不想受到谬赞。”
(11)始终保持镇静
无论危机多么严重,不管他内心掀起了怎样的波澜,拿破仑都在公开场合表现得镇定自若。在马伦戈和瓦格拉姆战役期间,子弹和炮弹横飞的时候,他甚至还能讲笑话。我的书里记载了拿破仑说的不少于八十个笑话。他越是身陷险境,幽默感就越强。
(12) 读历史和传记
从孩提时代,拿破仑就酷爱阅读历史和传记。他孜孜不倦地阅读了科西嘉岛(他的出生地)上他父亲的大藏书室内的历史传记。他从九岁起上军校,还大量阅读了法国几所军校的藏书。从尤利乌斯·恺撒的生平,他学到了好几项关于领导力的经验教训。
他还写了一本关于恺撒的书。例如,拿破仑提到,恺撒的《战记》中记载了罗马的一次兵变,恺撒简洁地同意士兵们的退役要求,但随后带着几乎不加掩饰的轻蔑,称呼他们为“公民们”,而不是通常的“士兵们”或“兄弟们”,并且“最后,这个震撼人心的情景促使士兵们继续为他效力”。拿破仑在南征北战期间始终带着历史书,并阅读伟人传记,以学习他们领导力的奥秘。
❸ 有什么好看的未来战争电影
《安德的游戏》
根据奥森·斯科特·卡德小说改编
《X战警前传:金刚狼》导演加文·胡德执导
影片于2013年11月1日登陆北美,2014年1月7日登陆中国大陆。
故事讲述了为了抵抗外星虫族的攻击,人类成立了国际舰队,并在孩子们的身上安装了监视器,最后一名叫安德鲁·安德·维京的小男孩被选入到学校培训,哈里森·福特饰演的上校开始训练安德,使其变成一个领导力极强的指挥官
❹ 情景意义指的是什么
情景意义
指的是:重现事情发生的场景,让观众、读者看到当时发生的情景。
情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是:客观背景中可直接感知的具体条件的综合。那么,情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
具体看情境可以分得很细, 首要一点就是地区差异。美国很多大公司在本土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到中国之后就玩不转。而法国的家乐福公司,在北京、上海甚至全中国各地都所向无敌,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中国环境细致而透彻的把握。与此同时,家乐福却又没能在美国立住脚,因为没能成功适应美国的市场环境。
其次是组织。再科学的管理模式都不可能包打天下。管理是科学,管理是艺术,管理更是实践,它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所以很多东西在这个地方适用,到其他地方不一定适用,因为人和人的组合是千差万别的。即使来自同样的区域,有相同的家庭教育背景,但是组织行为还是会不一样,在几年熏陶之后,他们的行为举止也会发生巨大变化。
一个领导者和下属之间的互动,如果不对情境进行透彻分析的话,决策肯定会产生错误,模型再漂亮也没有用,因为历史的发展绝对不是按照一条直线发展的。
对学生来讲,企业的环境和学校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大学里读书的学生最好利用暑假到外边去打工。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了解社会,社会这个课堂极为重要,现在很多学生毕业以后面临的很大一个问题就是无法适应社会,因为学校里的情境跟企业大不相同了。
另外,所以,某些情境会约束人,某些情境又是对人的一种释放。很多时候,依靠研究案例来学习领导学,实际上局限性相当大,比如来自哈佛商学院案例的精髓,拿到中国来用,遇到很大的挑战,为什么?因为情境完全不同。
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构成情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水平和工作满意度成反比,因为教育程度越高,他的期望值就越高,跟现实发生冲突越大,他的满意度就越低。另外,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成正比吗?答案是不一定。高科技领域一定有很多高学历的人,但是在具体的创新以及重大的挑战面前往往是知识越多、步子越慢,为什么呢?因为知识越多,脑中的约束就越多,假设越来越多,问号越来越多,他的步子就迈得越来越慢,往往会错过机会。比如,微软的比尔.盖茨创业的时候大学还没有读完,他脑中的约束就很少。
情境还有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任务。搞管理就要面对各种任务。每一项任务都有它独特的内涵和外延。面对不同的情况,就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情境非常重要。当研究一个领导者的时候,不仅仅要关注他的行为,更关键的是关注产生他行为的环境。比如研究华为总裁任正非,不仅仅要研究他的现行政策,还要研究他的历史、家庭和教育,他当兵18年中的经历,以及他所处的深圳这个地区的特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研究清楚这个人。蒙牛总裁牛根生曾说,蒙牛的成功关键在于“天时、地利、人和”。实际上他特别强调了情境的作用。
所以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在一个情境下一种正确的领导行为,到另一个情境下这种领导行为可能会成功,也可能是不正确的。
比如,外国公司到中国来,有一句口号,英文叫“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中文就是“用国际化的视野思维,用本土化的行为操作”。这个口号听起来很好,做起来相当难。绝大部分外国公司受到本国制度、法律、文化和利益的影响,不自觉地还按照其本国的方式行事,所以来中国的头几年往往是四处碰壁。
有一本书叫《大公司,大股东》,讲了100年前6家大企业在中国扩张的故事。6家企业中有一家是中国企业,就是荣毅仁的大中华烟草公司;还有两家日本企业、两家英国企业和一家美国企业。起初,6家企业中有3家在中国完全按自己本国的方式做事,另外3家在中国完全把权力交给当地的中国人。5~10年之后,国外模式的3家公司都开始向中国转,因为它们碰壁了,中国的实际跟它们的思维理念截然不同,不得不改。20年之后,这6家公司的表现几乎是一致的了,它们在中国都成功了,都融入到中国文化中,其中既有国外的因素,也有国内的因素。所以,一味走极端的公司只能在环境中死掉,这是领导力和管理学的一个核心观点。
再如现在遍布世界各地的迪斯尼乐园,这是美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突出代表。知道日本东京的迪斯尼乐园非常火暴,采用同样一个方式,修到法国巴黎的迪斯尼乐园却几乎无人问津,遭到了灾难性的打击。怎样解释其中的原因呢?同学:我猜测,因为日本对美国文化比较认同,自从美国占领日本之后一直在向美国学习。这是第一点。巴黎跟日本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民族独立性,法国人在语言和文化上的自尊感特别强烈,这就可能使迪斯尼在法国遭到了抵触。这是第二点。完全正确。大家知道,日本这个国家很早走的就是西学路线,它最崇拜的国家就是美国。日本人向往纯美文化,希望体会原汁原味的美国迪斯尼。所以,美国人把迪斯尼原封不动地搬到日本,日本人就欣喜若狂。但是巴黎恰恰相反,法国人觉得美国文化肤浅得很,觉得巴黎具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美国佬的简单卡通游艺根本不上道。情境不同,造成同一个经营模式有如此不同的结果。不得已,迪斯尼到了巴黎之后花了两年时间做大量的改良,从内容到管理,针对法国人心理,研究怎样把美国的项目和法国的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几年之后终于开始慢慢转好。
再来看沃尔玛的例子。美国的沃尔玛是全世界最大的零售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所向披靡,在很多国家都有分支。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和家乐福一起进入中国。10年之后,它的规模只是家乐福规模的一半,为什么?因为沃尔玛没有重视中国国情,没有注意到中国跟其他国家是不一样的。中国不含港澳台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每一个地区都不一样,方言多,习惯不同。它采用自己一贯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坚持独资,与政府的关系中总是出现摩擦。他们的做法不仅不符合中国的经济情况,也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现在,沃尔玛已经开始改变它的经营战略,以适应中国本土的情况。
深圳华为公司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华为在20世纪90年代被称为“中国的土狼”,什么是土狼?土狼是狼科中最凶狠的一种,它是不遵守任何规矩的,从来不按常理出牌,这种方式是西方公司最怕的。它在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Cisco(思科)曾断言:“Cisco全世界谁都不怕,就是担心华为,Cisco希望华为从土狼变成狮子。”华为现在是不是变成狮子了呢?我觉得它正在变成狮子。华为10多年前开始走上国际化的道路,到2005年,华为海外收入已经占到了总收入的近70%。总裁任正非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靴子论”:每个人都要走向国际化,我们每个人都要穿上国际化的靴子,不管合适还是不合适,不合适的话不能换靴子,只能把脚砍掉,来适应这个靴子。所以,21世纪初他请了无数的外国专家,为华为的企业文化、企业结构以及整个经营战略做了详细的规划和变更。任正非厉害就厉害在不同的时期总能根据不同情景不断地进步,持续创新。他能够从农村到小县城,小县城再包围大城市;从中国到巴基斯坦,从迪拜、中东、北非包围欧洲,从莫斯科打入欧洲,最终将会打入美国的心脏。
推荐大家看一部电影——《诺曼底登陆》,就是《拯救大兵瑞恩》里面的那一段。这部电影是美国西点军校领导力教学中士官生必看的一部电影。希望大家思考三个问题:
第一,当情境很复杂,而且和原来的想象有很大差别的时候,一个领导者应该怎样行动?他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第二,领导的行为会对下属产生很大的影响。下属的行为举止对领导者具有什么样的影响?会影响他的什么行为?他是否还能很好地发挥领导力?
第三,从这个电影中你学到了什么?
这是一部非常令人震撼的电影。它给我们很多领导力方面的启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研究。
第一个问题,当时的情形是美国连长在诺曼底登陆策划中没有事前预料到的,他没有想到德军的火力如此猛烈,在看到他的无数士兵丧生的状况下,作为一个领导者和军人,他该怎么办?他应该具备一种什么样的品质以便去带领自己的下属取得战役的胜利?同学:我觉得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能在多变的环境下迅速地权衡利弊,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刚才在他命令士兵从沙滩转移的时候,他应该能想到会令很多人丧生,但是他当时肯定也注意到,如果不转移的话所有的人都会死在这里。所以,认为他命令从沙滩转移是一个非常果断的指令。形势变化相当迅速,几秒钟之内,他必须冷静地在脑海中做一个重大的决策,这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素质。美国另外一部电影里面有一个场面,另外一个将领吓呆了,站在那儿不动,他做不出决定来。这种情况很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作为领导者在这种状况下的领导素质不同于一般管理者的素质,也不是平常学的技巧和技能,它是人的基本素质,在领导力这门课里就是要考虑,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同学:觉得作为一个领导者首先自己应该充满希望,坚定地带着他的下属走出困境。在逆境中领导者必须充满希望,保持积极的态度、保持冷静,而不应该灰心丧气,如果他灰心丧气的话,他的下属都会受到影响。同学:从沙滩转移恐怕会有很大的伤亡,但是为了大局他一定要这样做,所以我觉得一个领导者应该具有大局素质。是的,大局观念,就是不仅仅看到现在,而且可能看到现在和未来。
第二个问题,他的下属的遭遇和他们的情绪,给了领导者什么样的影响?他又是怎么应对的?同学:我觉得他的下属起了一种促进作用,让这个领导者感受到自己肩上扛着责任。下属遇到灾难,他们的情绪反应给这个领导者一种很强的责任感,无论他自己怎么样,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抉择,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不果断不行。同学:觉得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领导者应该和他的下属在一起,让下属感觉到他的存在。只有下属感觉到他的存在的时候,这个团体才有战斗力。能发挥领导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关键时刻领导者冲在前面,所有的人就会跟上去。如果这个军官躲在后边逃避的话,整个领导力就没有了,而且估计他的部队伤亡更加惨重。同学:觉得领导应该在逆境中充满信心,即使他内心很恐惧,也应该把恐惧藏在心中,自己应该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度,去感染大家。丘吉尔曾经说过,恐惧本身比所恐惧的东西更可怕。战胜恐惧的这种勇气是平时训练出来的,这一点希望大家要切记,很多东西平时你没有的话,到关键时刻也一样没有。
最后还要特别强调一点:作为一个领军人物,面对复杂困难的形势,必须要有比较高的情商。智商固然很重要,但是没有情商的话,他很难在最快的时间内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我们很多学生,平时意气风发,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一蹶不振,没有应付挫折的勇气,战胜不了自己面对挫折所产生的恐惧,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为了了解领导者、追随者和情境的三方互动,我们再用它分析中国的医疗领域。大家知道,中国的医院改革遇到很大的挑战。很多人把改革焦点集中在医院的管理体系上,很少有人真正从三环的角度去研究医院所面临的困境。目前,医院的院长都是由上面任命,所以选院长的过程相当随机,没有确定的标准,很多情况是政治要求第一,或者要求技术第一,即院长一定是著名的、一流的外科或内科医生。实际上这跟院长本身的管理职责没有多大的相关性。作为院长,个人人格、奉献精神和管理能力,一定要和他的追随者(下属)——医生、护士的期望值一致。不过,医生、护士的期望值又受到情境的制约,这个情境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医院环境、医院体制、卫生政策、技术需求、经济状况、竞争的压力,种种因素都影响到医院员工的价值体系。所以真正把一个医院管好难度是相当大的。
再来分析一下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当下,很多跨国公司频频更换其中国区总裁,比如微软、思科的中国区总裁不断在换。为什么呢?其实跟这些总裁的自身能力没有太大关系,不但为了调整适应公司的战略目标,也要符合追随者的价值体系和内在需求。追随者又受中国国情的影响,竞争环境、经营特色、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变化都是不可控制的,跨国公司只能调整自身去适应它。
如何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生都要面临的问题。如何解决其间必然要产生的矛盾,在其中寻找最佳的平衡,这是人生的大智慧。所以说,领导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这一点很重要。
西点军校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做到了领导者、追随者、情境的良性互动。他们的将军都是从士兵做起,四年的领导力学习是从培训怎么当好追随者开始的。西点军校一年级学生完完全全是一个追随者,每一个士官生,都认识到自己只有当好追随者才能真正成为优秀卓越的领导者。当追随者就要注意好每一个细节,要重视上司的每一项指令,要认真完成交代下来的每一项任务。中国很多机构里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人都想当领导,又不一定有领导力,没人愿意支持领导人,没人想去跟领导人合拍,政策得不到执行,于是产生了无数的人事问题。所以,跟高校的学子们说一句:你们毕业之后,不要想入非非,非要领导别人不可。先做好追随者,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当好下属一定会为将来当好领导打下坚实的基础。
❺ 亮剑中李云龙体现领导力的集数
第5-7集。
李云龙(1919年-1965年),福建长汀人,中共名将,于1933年跟随红三军团参加了长征,1936年入党。抗日战争时期,在林彪指挥的115师343旅686团2营,在平型关大捷里曾中弹负伤。解放战争时期,李云龙曾担任100师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在部队改编为上海城防高炮第3师。1951年1月,所在部队再次改编为炮兵第63师,并于三月参加抗美援朝作战,期间击落敌机数架。1965年李云龙因病逝世,安葬于南京雨花台功德园。
❻ 我的战争观后感作文
我的战争观后感【1】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为正义而战是神圣的,国家的英雄是可敬的。全世界各国都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歌颂为国家为民族或献身或活着的英雄,每个国家都有或活着或牺牲的英雄受到人们的崇敬和爱戴。美国大片中更是不断向全世界推崇他们在二战、朝鲜战争、越战中的英雄,不断推崇在灾难来临之时充满人性光辉的英雄,不断推销输出他们的价值观,我们的电影观众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也没有感到奇怪和诧异。因为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有他们国家的荣誉和骄傲,他们民族的尊严和自豪,他们崇拜英雄情结。纵观各国数不清的无名烈士纪念碑,无名英雄墓,无不彰显崇尚英雄的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这些国家的人们并没有过多议论所在国家参与或发动战争的正义与否。新中国成立之初,共和国的缔造者在北京建造了雄伟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是共产党执政后奠基的,但看看纪念碑后面的碑文就知道纪念碑不只是纪念缅怀共产党的英雄。
我一直觉得不可理解的是,各国都在歌颂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英雄,也没有人过多追问英雄产生的那场战争正义与否,不知道《我的战争》与别的战争有多大区别,为什么对《我的战争》这么敏感。
说实在,只有经过战争才知道战争的残酷,只有经过战争才知道生命的脆弱,只有经过战争才知道和平的宝贵,只有经过战争才会厌恶战争。全世界各国都不想卷入战争,各国人民都不愿意置身战争,但发动战争是国家行为,是统治者的意志,人民只能被迫参与战争,所以,正义和非正义战争不是哪个人书写的,而是由历史定论的,看待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必须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不能割裂,也不能偷梁换柱,不能把战争和战争中的英雄等同而论。记得当年有句经典的话说过,什么阶级说什么话。因此,我认为评论战争所持的立场决定了对战争历史的态度和战争背景的审视。
《我的战争》这部影片和众多的以战争为题材的中外影片并无多少不同,之所以引发争议不是战争片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影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放在当今信仰的缺失,精神支柱的垮塌,各种思潮泛滥,意识形态领域依然尖锐的斗争,改变中国颜色的暗流涌动,推波助澜的背景下,这样理解这场因影片和宣传片引发的争议我认为就不奇怪了。
我的战争观后感【2】
在人类战争史上,有无数将领凭借着出众的领导力和判断力,缔造了一个又一个战争史上的奇迹。在他们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命令下,无数勇士赴汤蹈火,踏着战友和敌人的尸体拔下胜利的旗帜。
古人云一将功成万骨枯,想必就是这般场景。诚然,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好的指挥者比骁勇的士兵更加珍贵。不过,在回忆猛将之勇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无论战役战术的指挥多么精妙到位,最终执行命令血肉相搏的,永远是基层士兵们。
《我的战争》这部电影就破天荒地淡化了决策层的运筹帷幄,而是借助普通士兵的双眼,将那段早已逝去的异国战史中的艰辛刻画得入木三分。虽然少了大手一挥之下十万大军齐头并进的豪迈,也难以看到一道电波决定了万人生死之别的大场面,但是剧中普通战士们亲历的跋涉与煎熬,却浓缩升华了那场战争的最根本意义——荣耀属于中国,光荣属于士兵。
这些战士不是“美国队长”一般的超人,也不是“兰博”一样挂满先进武器的肌肉架子,更不是集所有英勇气概于一身的高大全形象。这些勇敢而难免胆怯的汉子们,这些对祖国和恋人都充满了热爱的年轻人们,为了在战争中实现各自的理想,在不经意间走到了一起,最终成为彼此的依靠。
戏里有粗人,食炮火硝烟而成长。他似乎为战争而生,从来不在意下一个瞬间自己会不会魂断他乡。然而,这样的战争他似乎并没有经历过,比自己想象中凶悍太多的敌人让他感到了死亡的威胁。经历了弹尽粮绝与死神擦肩而过,他像当初那些单纯的战士们一样,怀揣着炽烈的信仰之火驱散恐惧与不安,重新走入枪林弹雨之间。
戏里有女人,还是文艺工作干部。她喜欢勇士们的`粗犷与豪迈,深爱着所谓“粗人”身上的英武之气。她虽然心直口快,虽然泼辣直爽,但是在战争的血肉横飞中,她的内心深处深藏着作为女性的无限温情。无论是朴实而憨厚的老兵油子还是沉默的孤儿小战士,还是她心心念念的爱人与姐妹,都给她足够的理由善待呵护。
戏里甚至有天真的小姑娘和文弱书生,这些在以往的战争片中绝对不是什么正面角色的“弱者”却在无数的生死考验中找到了自己的存在位置。一个像一朵温室中的花,另一个像一颗长在花田中的草,他们本不属于这场战场,他们本来可以花间月下享受甜蜜的热恋。他们的心中有崇高的信仰?我想未必,在他看来,自己的勇敢也许仅仅是为了不辜负她的期待。然而就是这样的期待,让一个书生化身为可怖的猛士。
影片没有过多大型战役的演绎,也没有太多历史意义的阐述。在这些普通人眼中,这场战争——我的战争并不是惊涛骇浪一般的史诗,仅仅是为了生存和小小的理想进行的一连串奋力与坚持。片中大人物的映像很少,也不具备什么强大的号召力,而战争场面,也谈不上宏大血腥。
我的战争观后感【3】
中秋节这天,南京受台风影响,从早到晚下一直雨,而且越下越大,但这并没有阻挡我要去的一个地方,那就是卢米埃南京弘阳广场影城。
说起看电影,那还要追溯到2006年秋天的一天,在上海出差的我,独自一人闲暇之时,到曹杨电影院看了一场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电影《世贸中心》,电影描写了911恐怖袭击中纽约消防局的消防队员参加世贸中心救援的故事,是一部在灾难片中宣扬美国人性和价值观,宣扬英雄主义的影片,和《拯救大兵瑞恩》《第一滴血》《真实的谎言》历来的美国大片一样,影片推崇的是美国式的爱国主义和英雄情结,当时我懵懵懂懂的想,中国历史上在抵御倭寇的战争中,在反法西斯和民族解放战争中,也有那么多英雄,怎么现在的银幕上出现的都是“美国英雄”。
这就是我时隔10年后,今天特地走出家门,冒雨走进影城观影的原因,因为今天有一部反映抗美援朝的电影《我的战争》全国首映,因为这部电影的宣传片在网上引起争议,因为我十年没有看电影了。
因为知识储备有限,由于掌握的资源和信息量的匮乏,我是不擅长写专业性影评的,充其量写这篇小文只能说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抒发一下自己的观影感受。
近年来,在追求商业利益的电影市场,在追逐票房第一目标的竞争中,国产电影观众和票房经常不敌美国大片,这种现状已持续多年。看《我的战争》我是有了思想准备的,不为观众的多少动摇我的观影决心,也不会因争议纷乱影响我的观影心情。
《我的战争》和以往的战争片一样,战争场面拍的气势恢宏巨大,但我觉得现在的战争片画面音效更加逼真,战争场面更加震撼、惨烈,可见如今的电影拍摄技术借助于电脑特技已经日新月异了。
影片从志愿军九连和文工队入朝参战前的火车站相遇拉开序幕,先后设置了江面大桥遇袭、五义亭阻击攻坚战、小镇排雷突围战、537高地争夺战等剧情,通过一批血性军人,热血青年入朝参战,在一场场枪林弹雨战斗中生死与共的经历,演绎了战火纷飞中的兄弟情、父子情、父女情、恋人情,讴歌了人生角色的升华和生命在残酷战争中的蜕变,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战地英雄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
影片中的每一场战斗中,都有志愿军战士前仆后继壮烈牺牲:五义亭峡谷为炸毁美军坦克牺牲的大斧子、小镇突围中掩护战友牺牲的老爹和王文珺、537高地争夺战牺牲的老梆子、连长孙北川,还有在江面大桥遇袭、小镇突围、537高地争夺战中倒下去的没有名字的志愿军战士。还有那些在战斗中血肉模糊的战士,那些在战地救护中疼痛无比的伤员,那些虽伤残但活着回来的勇士,哪一个不是最可爱的人,哪一个不是共和国的英雄!
❼ 二战期间日本和澳大利亚可可达战役的电影
《苦战科科达》2006澳洲战争电影。简介:1942年的新几内亚岛,澳大利亚正与日本对战。澳第39营的步兵小分队被派遣在部队驻扎地,科科达地带上的伊苏拉瓦村以外巡逻。在日军持续的轰炸和袭击后,小分队的供应线及通讯被切断。他们被隔离在敌线后方的丛林中。他们必须突围,穿过一段最艰难的地段返回大部队。随着状况越来越困难,忠诚开始形成,坚强及软弱开始出现,领导力、争斗在威胁着小分队的成与败。三天没有食物和睡眠,抬着受伤的战友,遭受着痢疾和疟疾的困扰,他们走出了丛林,但也已精疲力竭。但当他们得知伊苏拉瓦就要沦陷时又竭尽全力重返战斗(该电影源自一个真实的故事)
个人影评:该片略嫌冗长,以猪脚做了一个预言性质的恶梦开头,个人感觉展现了娇生惯养的白澳步兵各种傲娇,看完令人忍俊不禁(非喜剧),1905电影网评分5.92,确实不高,推荐不知道“科科达小径”战役的军迷科普观赏。
❽ 新几内亚 二战 电影叫什么名字
《苦战科科达》2006澳洲战争电影。简介:1942年的新几内亚岛,澳大利亚正与日本对战。澳第39营的步兵小分队被派遣在部队驻扎地,科科达地带上的伊苏拉瓦村以外巡逻。在日军持续的轰炸和袭击后,小分队的供应线及通讯被切断。他们被隔离在敌线后方的丛林中。他们必须突围,穿过一段最艰难的地段返回大部队。随着状况越来越困难,忠诚开始形成,坚强及软弱开始出现,领导力、争斗在威胁着小分队的成与败。三天没有食物和睡眠,抬着受伤的战友,遭受着痢疾和疟疾的困扰,他们走出了丛林,但也已精疲力竭。但当他们得知伊苏拉瓦就要沦陷时又竭尽全力重返战斗(该电影源自一个真实的故事)
❾ 你能谈谈《安德的游戏》这部电影好看吗
有多少期待就有多少失望,当然安德的游戏比起波西系列绝对不烂了。原著和影视肯定是有差异的,刚看到预告片的时候就有点不安,虽然演员里有很多是我非常喜欢的,特别是阿沙童鞋。当我认真地看完以后还是有些的失望,并不是说导演没有用心,确实是花了不少心血在理清小说了,只是在剧情轻重的把握上有些差异,没有更好地将安德的心理表现出来,虽然是人类的救世主,但这位少年绝不是一个漫威风格的英雄,更多是黑暗里孤独的王者。安德的游戏是八十年代所诞生的系列,那个年代赛博朋克和生化朋克正是兴起,1984的风气正笼罩在科幻界,反乌托邦精神达到了极点,神经漫游者等作品更是津津乐道。整个安德的游戏系列里,我觉得安德的代言才是经典,完全突破了当时硬科幻的圈子套路,如果你想真正了解安德这个人,那别在一部电影里就轻易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