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杀生》讲的是什么意思
电影《杀生》的意思是:
电影讲述了发生在一个名叫长寿镇的封闭小镇,在这个小镇,长命百岁是终极价值取向之一。喜欢惹是生非的抽象之屌是长命百岁梦的死敌,所以长寿镇的人想要合理绞杀它。
余男饰演的哑女这个角色,是中国女性本能和天性的隐喻,长寿镇里的人曾想通过一种仪式杀死这个哑女,这个哑女因为所谓的不守妇道,被长寿镇的其他女人围攻,则说明文化可以让女性变得痛恨自己的本能和天性,进而也想用类似于自我阉割的方式,让自己看上更正经,更有道德,更符合男权社会的期望。
故事最后牛结实挨家挨户的送一些以前被他拿走的东西,然后走到一个山腰中自己等死。那个牛医生自己也因误食毒肉,最后全村发生大地震,全剧完。
(1)电影杀生镜头分析扩展阅读:
1、《杀生》于2012年4月28日全国公映。黄渤凭借本影片获得第20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和第4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男演员奖。
2、《杀生》的故事很残酷,比《斗牛》更进一步地展现了导演管虎对人性和社会的思索,甚至可以说是管虎这么多年作品里最锋利的一部。在电视圈里摸爬滚打了一圈回来后,“第六代”管虎已经隐隐有了自成一派的自觉和风格,国产类型片中又添魔幻荒诞喜剧一笔。
3、《杀生》在四川桃坪羌寨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拍摄最终完成,但是,对于导演管虎来说,《杀生》的创作周期远不止三个月。向以“狠”著称的导演管虎,在开机后一如既往地坚持高要求,对演员的调度也激发了他们的潜力。
② 电影杀生最后山崩是木头有被锯的痕迹,这怎么解释啊
是戴眼镜的砍的柱子,他想压死牛结实的(老偷看他们夫妻)没想到最后地震加上众多村民一声吼把柱子彻底震断了……这个村子的秘密觉得就是:为了保住名号,宁愿受着种种束缚,宁愿算计他人。最后终于都得到了上天的惩罚。
中国有一句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然而管虎的《杀生》则用黑色幽默让我们看到,当“规矩”成为了禁锢人性的枷锁,当众口铄金的“正义”成为了一把利刃,会是何其的恐怖可怕。而这也最终会得到报应。
《杀生》改编自陈铁军的中篇小说《儿戏杀人》,是由管虎执导,黄渤、任达华、苏有朋、余男等联袂主演的荒诞悬疑喜剧。该片剧情主打荒诞悬疑与黑色喜剧元素,同时黄渤与余男的情感线在极致疯狂中蕴含深情。
该片讲述了一群人如何联手杀死了一个“不合规矩”之人的故事,折射了各种乌合之众性的民族集体心理和潜藏的人性心思及人性复杂面目,甚是耐人寻味。该片于2012年4月28日全国公映。黄渤凭借本影片获得第20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和第4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男演员奖。
中国西南、与世隔绝、群山环抱中有个寨子,是个人皆长寿、规矩自成之地,清时皇帝赐名“长寿镇”。某日突爆传染病,地方官派医生前往诊治,他在镇子外发现奄奄一息的牛结实。进寨后,往日温厚的村民一反常态,不仅对牛结实拒施援手、避若瘟疫,更迁怒于医生多管闲事。
老镇长亲自带着长寿镇医生和接生婆、油漆匠,老族长等人千万百计的阻挠医生对牛结实的救援,牛结实最终没能被救活,医生也找不到此人暴毙的原因。镇民们对医生的不欢迎不合作态度,令医生很沮丧,正当他准备离开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被全镇民众一起隐藏在山崖上的一个秘密,带着重重疑惑医生决定暗中走访长寿镇,直到他偶遇一个男孩,长寿镇迷案的真相才一步步揭开。
③ 电影杀生中摇镜头
《杀生》中印象深刻的摇镜头,第一个是6分钟开始的恐怖气氛,第二个是17分钟开始,还有一个比较经典是19分钟开始的牛结实逃跑的镜头,有一点点像《重庆森林》里面开头女杀手逃跑镜头的拍摄手法。
④ 电影杀生结局解析
直接理解是:一个不合群的人,被一群自认为很正派的人合谋害死的经过。其实电影想表达的是封建社会下一个人想打破封建是很难的事,结果自己死了,但封建社会也没有赢,被悬在头上巨石给埋藏了。
电影的背景是19世纪40年代,那个时代是由封建社会向现代文明转化的时间,在那个时代封建社会是危在旦夕的,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个木头支撑的巨石,但人们还正常的生活在那里,而不是想着离开,牛结实也是一个半封建的人,他也不选择离开,但他的所作所为而又带有现代文明的气息,最后牛结实也死在了他封建的内心里。
(4)电影杀生镜头分析扩展阅读
幕后制作
1.管虎为《杀生》八年磨剑 邀众星共筑电影梦
对《杀生》故事的喜爱,管虎称得上是“不疯魔不成活”,从初出茅庐的新导演到成为第六代的中坚力量,《杀生》的诞生也见证了他的成长。
据早在2004年拍摄《生存之民工》时,黄渤就听到了关于《杀生》的创意,可见导演管虎对《杀生》的执着,而拍摄好这样一部电影也被他看得非常重要。黄渤透露,“管虎要求很苛刻,但这样的好处就是,他有足够的时间去修改剧本,这是我见过他最下心的一部作品。”
《杀生》在四川桃坪羌寨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拍摄最终完成,但是,对于导演管虎来说,《杀生》的创作周期远不止三个月。向以“狠”著称的导演管虎,在开机后一如既往地坚持高要求,对演员的调度也激发了他们的潜力,黄渤、任达华、余男、苏有朋、梁静、王迅等都在片中有突破性的表演,令人期待 。
拍摄期间,剧组上下几乎每个人都曝光了自己曾经的“犯浑历史”,纷纷为《杀生》出谋划策。最终能够入选影片的“招式”,必须符合牛结实“可爱无赖”的人格,导演管虎在分寸的拿捏上狠下了一番功夫:“原来捣乱的招特多,但必须前后考虑,如果这些事太狠,天津滚刀肉、山东混蛋、北京混子是一种;如果不作恶,又不对,他孩子气的挑战是单纯出于爱好,天生的,不是故意要坏 。”
一天拍摄15、16个小时对于《杀生》剧组来说是常事,再加上汶川恶劣的环境因素,拍摄期间曾发生多次余震和山石崩塌的险情,对于演员们来说,吃苦成了家常便饭。
从《斗牛》到《杀生》,黄渤对于管虎作品的超高强度和难度早已有了心理准备:“知道是管导又要开拍戏了,我就长叹一口,在家先吃点营养药,把身体补充一下,带齐各种金创药,来了组里。真不是说假的,各种各样的蹭伤、刮伤、烧伤的药,结果来了就用上了。”
2.喜剧之王邂逅文艺之后 影帝影后深情转“激情”
2009年,黄渤曾凭借黑色喜剧《斗牛》一举夺得第46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他所参演的喜剧《疯狂的石头》与《疯狂的赛车》也给众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余男曾以在电影《惊蛰》中的出色表现拿下了金鸡奖最佳女演员与巴黎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此次在管虎导演的新作《杀生》中,两大帝后首度合作,便演绎出一段超越世俗的感人爱情。
看惯了黄渤的疯癫与搞笑,观众很难想象他与美女谈情说爱是怎样的画面。在《杀生》中,黄渤与余男有一场激情戏,余男在受访时说到了当时片场的趣事:“黄渤当时脸快贴到我脸上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地笑,因为当时实在是太搞笑了,大家总是在笑场。”
黄渤则一再解释道:“我很不好意思,当镜头过来的时候,表情不知道该怎么弄,我就只好把脸转到余男那边。” 对于余男在剧中的表现,黄渤表示在片中饰演马寡妇的余男是最性感的一个,他也是第一次体会到女演员能如此有魅力 。
3.音效及拍摄手法
镜头的旋转会有一种眩晕感,当大石滚下的时候,会有一种窒息感,完美的音效也会让人感觉就在身边的某个角落。蒙太奇的拍摄手法也对剧情有着一种相辅相成的感觉。
本片的拍摄手法不是一般的顺序或者倒叙,而是采用两个时空的交错,跟随着剧中任达华的角色,一步步故景重现,探究真相,而当我们以为真相呼之欲出的时候,却剧情直转,杀你个错手不及,就应了这部电影的宣传语“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 。”
⑤ 电影杀生讲的什么意思
1.影片的主题实际上是在讨论浑噩大众对于觉醒者的敌视等等,属于“鲁迅流的投枪与匕首”,简单说就是“谁杀了他”、“他是怎么死的”两个问题。笔者认为,通虽通矣,达则未必。上述主题只是表层,影片的真正内核是关于佛性的。本观点从影片的重要道具——牛结实的钥匙——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6.导演最后还通过医生的视角重新定义这些恶作剧,显得有些画蛇添足了,况且牛结实做这些事情本质上也是胡闹,算是误打误撞,因此而对其全盘翻案也有点过了。见好就收的翻案就可以了,影片随后将焦点对准了人性,牛结实挨家挨户的真情告别成了牛结实本质上是个好人的例证。镇长以自己的生命代价组织一场骗局,得来的却是一场荒唐。牛结实以自我放逐的方式唤醒躲藏在黑色大衣中的善良之心。牛结实之死也就成了“我自愿入地狱,唤醒别人生的希望”的举动。牛结实墓前堆满小镇居民祭奠的瓜果,也算是对拧巴的人际关系和解的信号。
1.《杀生》改编自陈铁军的中篇小说《儿戏杀人》,是由管虎执导,黄渤、任达华、苏有朋、余男等联袂主演的荒诞悬疑喜剧。该片剧情主打荒诞悬疑与黑色喜剧元素,同时黄渤与余男的情感线在极致疯狂中蕴含深情。
2.该片讲述了一群人如何联手杀死了一个“不合规矩”之人的故事,折射了各种乌合之众性的民族集体心理和潜藏的人性心思及人性复杂面目,甚是耐人寻味。该片于2012年4月28日全国公映。黄渤凭借本影片获得第20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和第4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男演员奖
⑥ 电影《杀生》,最后一个镜头想表达什么
影片开始处,无名医生接过了这三把钥匙;影片的结尾处,无名医生梳起牛结实的发型。牛结实对他说:“你欠我一命”,他对镇长说:“牛结实没有死”,所以我们可以预期,牛结实的佛性亦将在他的身上延续。
⑦ 杀生影评专业分析
《杀生》是一部没有拍成功的好电影。它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导演管虎的野心太大了,大到超出了他的驾驭能力。他想要在一部电影里涵盖的东西实在太多,以至于最后呈现出来的只是这些思想的碎片,转换成各类隐喻散落于影片各处。《杀生》的这些隐喻为影评人提供了大量的阐释空间,让他们可以长篇大论地尽情挥洒,释放解读的热情,但是却没有给普通观众带来一个好的故事,以满足促使他们走进电影院的基本冲动。
管虎从处女作《头发乱了》开始,就毫不掩饰地宣告了自己在电影上的野心:对束缚人心的庸常现实的批判、对生命意义的追索、对荒谬历史的诘问……但从这部片子开始也暴露了自己的缺陷:缺乏驾驭这种野心的能力。他似乎缺乏把自己巨大的想法,转换成一个完整故事的能力,只能在影片中用一些彼此之间毫无逻辑可言的生活片段,建构起一个支离破碎的故事:从乐队排演的旧仓库,到女主角在医学院的课堂,再到人潮涌动的北京街头,甚至到主角们记忆中的胡同……正是在这些片段中,管虎把自己对社会的批判转化为摇滚乐中的愤怒,把对历史荒谬性的揭示转换为女主角寻根的失败,把对生命意义的探求转化为男女主角在胡同里和医院过道中没有目的地的狂奔,而衔接这些场景的则是女主角同样缺乏逻辑的、如诗般的内心独白。但这部电影的成功在于,管虎用这些碎片营造出了一种真诚而感人的氛围。尽管这些与青春相关的心理和情感:不安、冲动、迷惘、怀旧、理想主义……早已沦为一种俗套,但在任何时代都会具有动人的力量。
快20年过去了,人到中年的管虎,仍然没有解决他的野心和表达能力的局限之间的矛盾,于是这一矛盾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同样野心勃勃的新作《杀生》之中。管虎一直公开表示,关于《杀生》,观众感到的是什么,那就是什么。但他同时又在电影海报上予以提示“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相”、“心由境生”。可见,这两句话其实就是导演的重点所在。《杀生》的主角是黄渤饰演的农民牛结实,为了揭示这两个平行的主题,管虎分别引入了两位叙述者:任达华饰演的外来医生和苏有朋饰演的本地人牛医生。
在任达华叙述的故事里,牛结实的举动可以有两种理解。从村民也就是世俗社会的角度看,牛结实是一个作恶多端的泼皮无赖,他白吃白拿、调戏妇女、掘人祖坟、玷污圣水、偷窥人家房事、在饮用水里乱撒春药……严重扰乱了长寿镇的正常秩序。但在任达华这个外来医生眼里,牛结实是一个反抗社会束缚的“狂人”,他将内心的善良、生命的激情以及对自由的渴望,以一种怪诞的、世俗社会不能容忍的方式表现出来,他变成了自由与生命力的化身。在这一点上,《杀生》延续着《头发乱了》的主题,只是农民牛结实相对于女大学生叶彤,少了思想层面的纠结,却多了能产生实际效果的行动力。而这种行动力对于社会来说则是破坏性的,于是,人们群起而欲将牛结实除去,鲁迅的《狂人日记》似乎也同时浮现了。
但就是这么一个故事,管虎似乎也没有办法把它说好。打破现在与过去的时间区隔,在过去与现时之间不断穿梭的叙述方式,放在30年前,当然是一种创新,但在先锋文学已经过去很久的21世纪,在一部电影中,导演还玩弄这样的叙事花招,是不是有些过时了呢?而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就这个故事本身来讲,完全没有这么折腾的必要。影评现实与历史交替呈现,往往是为了表明两者之间的互渗关系,但是在牛结实死后,医生背着他的尸体重新造访长寿镇,除了刚开始人们误以为他又活着回来了,因此引起一阵不必要的恐慌外,牛结实这个以前人们烦恼的“中心”,在其死后似乎就从人们的生活中被完全摈除了。既然形式没有获得内容上的支撑,那就只能沦为毫无意义的空壳。管虎背负着这副花哨的皮囊,把一个故事讲得四分五裂,制造出观众理解上的障碍。
但也正是在这些碎片化的故事中,管虎可以任意设置隐喻。把他所有关于社会、关于生命、关于人与人的关系、关于世界、关于意义……关于一切宏大主题的模糊概念统统设置在点到为止的隐喻中,解读与阐释的任务都交给具有哲学家头脑的影评人。“《杀生》是一部多义性的电影,不同的人从中看到不同的东西”,管虎从一开始就在诱惑那些自以为高明的影评人,诱惑他们把他自己用影像说不明白的东西都讲出来。这是管虎的狡诈,也是他驾驭不了自己野心的无奈。
而在苏有朋扮演的牛医生的故事里,主要讲述了牛结实如何走向死亡的故事。这部分围绕牛医生团结村民编造谎言的计谋如何实现,又是如何把牛结实一步步逼向死亡的深渊而展开。当牛结实面对村民个体作战,当戕害的势力只是分散的时候,他是不可战胜的;但是当这些势力聚合起来变成一种统一的力量,变成一种生存的整体境况时,再强大的心也会崩溃。因为这时他面对的不是一个有形的战斗对象,而是一种无处不在,但是又无法捉摸的庞然大物,包围着你,但当你挥拳的时候,击中的只有空气,这就是鲁迅所说的“无物之阵”。但由于此处的叙事者是牛医生,在这个限制的视角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牛结实如何身处谎言的包围,在自我怀疑的深渊中越陷越深,以至无法自拔,但是我们看不到牛结实走向死亡时的感受,看不到他在受困于这个众人摆下的“无物之阵”时的无奈,我们只能从黄渤时时仰望天空的眼神,看到他对世界的眷恋;从他把奏着“祝你生日快乐”的音乐盒放在棺材上,感受到他对生命的不舍。当然,管虎还采取了一种最直白的方式,用反复出现的“心由境生”四个大字,告诉观众牛结实的死因。在这些散落一地的隐喻中,管虎实现着他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梦想。
当马寡妇抱着牛结实的孩子走出大山的时候,长寿镇的天空开始坍塌。这个孩子的自由是牛结实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他掮住了黑暗的闸门,把儿子放到了光明的外面。到最后,鲁迅的幽灵仍盘旋在管虎的意识中——“救救孩子”。
杀生影评(二)
文/梁恺
昨天看了管虎的《杀生》。影片一如既往地贴着带有“管虎作品”标签的黑色、震撼与张力,充满了对于人性与社会的审视与思考。
影片的风格依然是粗粝有力的,整部影片中处处充斥着苍老与丑陋:从不断发生山崩和地震的小镇,到一个个灰头土脸的村民,再到满脸皱纹或雀斑龅牙的一干老少男女。除了余男后背的裸体,你几乎看不到什么“美”的东西——而她还是个本应被溺死的寡妇。这种粗粝与丑陋恰恰也是导演力求表现的一种质感,即在一个这样的以年龄为最高GDP的“长寿镇”里,“青春”、“美”和“欲望”是否还有合法存在的空间呢?
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情节上的巨大转折(对管虎来说,这种出人意料的情节设置显然只是“叙述”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实现“故事性”或“商业性”的一个必备环节,其背后潜藏了更重要的“管虎式内核”),而是片中时刻不忘的每一个细节的隐喻。这些隐喻隐蔽而又精妙,时刻映照出古老并且正在上演着的现实,让每一个经历过类似现实的观者在看完后能有所思索。可以说这部影片除了一些必要得不能再精简的商业元素,剩下的就是一部由象征、符号和隐喻构成的民族寓言。当詹明信提出“民族寓言(国族寓言Nationalallegory)”时,主要将其界定为后进入现代化(第三世界)的国家或民族的一个特定现象;从《杀生》里,我们不难看出像《让子弹飞》那样对于第三世界革命的时代性的暗示,但是管虎这次超越了单一民族的范畴,甚至可以说把解剖的手术刀对准了整个人类的历史和困境——当然我承认,有些民族和人群在这种困境里陷得特别深。
下面我就说几个给我印象比较深的细节,并且做一下个人的解读。
首先,影片的开头是一个纯粹想吸引人眼球的情节。但实际上我刚看到黄渤从麻袋里露出头来就觉得很狗血:一个人被打了那么多棍子,扔下百十米的悬崖,又被车碾,连块青都没有?但影片看到后来才渐渐理解,这种设置其实只是情节上的噱头而已——你总不能要求卡夫卡去花太多功夫描写吃喝拉撒吧?——艺术应该只负责发现和展示最高的“真实”。但是至少这样的一个开头紧紧抓住了观众的眼球,而且这个插叙式的设计为后来的叙事增添了一定的商业化原素。
其次,关于长寿镇的诸多隐喻。
1.长寿。长寿镇可以说是十分贫穷:贫瘠的地貌,险恶的自然环境,灰头土脸的镇民。但就是这样一个镇子,却因为盛产“寿星”而远近闻名。乡长(记不太清了,也许是县长)家里那张布满灰尘的“百寿图”就凝聚着这个镇所有的好名声。年龄(数字)可以说就是这里最漂亮的GDP。当然,反过来说也成立,即GDP其实不过是一个“好看不好吃”的数字——为了打破长寿(数字化)的纪录,祖爷爷要在身上插满各种管子,努力地在死之前多挣扎上几个时辰。另外,镇子里说话最有分量的人都是老人,这个情节设计恰恰讽刺了“老人政治”——长寿镇最自以为傲的东西,并且也为整个镇子麻木、无能、老态龙钟、几乎停滞的氛围做了很好的铺垫。
2.寡妇。片中的寡妇是个哑巴,但是在这样一部“审丑”的片子里,她拥有令人惊羡的肉体。正是这样一个存在,使得她与大多数镇民的衰老、“正常”与循规蹈矩形成了鲜明对比。寡妇年轻美艳,但是却不得不面对被殉葬的命运。这一方面是由于镇里的习俗,另一方面是否也与她的“哑”有关?当一个人无法像其他人一样发出自己的声音时,也往往意味着她失去了为自己选择生活的权力。这一关于“哑”的隐喻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言论自由与保障公民表达意见的权利。当一个人无法正常地表达时,她的生命如何被尊重?无论是专制社会还是民主社会,这样的问题都一直存在,只是涉及的对象和程度不同罢了。在本片里,管虎很“仗义”地设置了一个“英雄救美”的情节,让牛结实救下了险些溺亡的寡妇。而且当寡妇的裸体面对那些侮辱她的村妇时,她真实的肉体是那样的光亮,把其他女人的卑微和粗陋暴露无遗——那一刻,大家都是赤裸的。在影片后半部分,怀孕的寡妇又时刻展现着母性的光辉,同时也让牛结实的死不显得那么悲怆凄凉。可以说这个角色的设置是片子的一大亮点。
3.肉体与性。这是解读本片的一个重要部分。镇子里的肉体符号主要分为这样几种:首先是牛结实这样年轻气盛的“泼皮”,“性”在他那里就是赤裸裸的、大胆的、真诚而不加掩饰的肉欲。其次是寡妇,尽管拥有美艳的形体,但是仍然受镇子里观念的束缚,不敢或不能主动追求性爱,但当受到来自其他同镇女性的侮辱时,她也绝不低头,而且敢于为了牛结实这个肉体上的“丈夫”从精神和身体两方面进行奉献。第三个是幺婶夫妇,一对总在努力圆房却始终要面临不举的夫妻。这对夫妻恰恰是关于长寿镇对个人正常欲望压抑的最好隐喻:当惟老人、惟年龄的统治笼罩在镇子里时,性交和勃起也成了一种奢侈。他们的遭遇也为后来牛结实投放催情药做了最好的注脚,说明了牛结实在多次恶作剧式的偷窥之后决定“帮他们和全村中青年男女一把”。第四个是一个隐含的肉体,即镇中老人衰老的身体。这种衰老除了能换回“好名声”以外,不会给镇子的未来带来更多好处,相反,懦弱、多虑、无能和自我压抑和压抑别人恰恰是这种“长寿”最好的体现。在影片的色调上,管虎从始至终也特意强调一种压抑感,一直到最后一幕的出现。可以说整个长寿镇就是一个垂垂老矣、行将就木的躯体,牛结实的调皮捣蛋是这个“活死人”唯一的生气。
4.孩子。孩子的出现表明了人性当中的天真和尚未被完全驯服并玷染了衰老的真诚。关于孩子的细节,印象较深的有两点:一是说实话的胖孩子。“牛结实,他们都在唬你嘞”这一句话揭穿了皇帝的新衣,但说实话的结果可想而知——被套上脚镣囚禁在地下室。孩子被囚禁的镜头在片中出现了至少两次,这也是对历史和现实的一个莫大讽刺。第二点是众多跟随牛结实玩耍的孩子。他们不害怕牛结实,和牛结实一起撒尿,一起捣乱,一起去医生那里“抄家”。但是他们也害怕。在被告知不能和牛结实玩以及要演戏之后,他们见到牛结实时终于哭了。这哭泣与其说是害怕牛结实,到不如说是害怕“演戏”,害怕父母,害怕于无形扼杀童年与纯真的“长寿镇”。孩子们的真实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教诲”下慢慢走向苍老。在几千年专制的长河里,当我们意识到童年的早逝时,往往已经无力挽回。
5.两个医生。任达华和苏有朋饰演的两个医生是情节转折的重点。苏有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最终导致了牛结实的死亡;任达华力图寻找真相并且为牛结实完成了最后的救赎。在现实中,这样的人物并不多,但也是必不可少的“红线”式的人物。苏有朋甫一出场的英气与最后狼狈相的对比,充分展示了导演的立场;任达华不仅解开了谜团,最后形象上的转变也完成了对于牛结实精神的继承。尽管长寿镇最后的出殡依旧让我们难以看到改变的影子,但任达华意味深长的一笑却告诉我们希望还在。
6.其他镇民。看似忠厚实则奸诈的肉店老板、一味维护老人秩序、为了“演戏”提前结婚的青年人、3月天大雨中起舞和送葬队伍中表情麻木的青年人、殴打侮辱寡妇的妇女,所有这些都构成了镇民日常状态的肖像。在这里我们并没有看到导演去哭天抢地的谴责“高压统治”“专制”这些抽象的概念,而是展现了类似于鲁迅小说中“黑衣人”这样的群氓,通过表达一种无意识的戕人与自戕,矛头直指几千年的专制文化,富有极强的反思力度和批判性。
7.牛结实。这是一个恶作剧式的人物。在影片开始,我原以为片子会像《让子弹飞》或《鬼子来了》那样讲述一群懦弱的老实人不敢反抗、不知反抗、不会反抗,最后反抗成功的故事,但管虎罗生门似的叙述还是让我有喜出望外之感。正如宣传海报上所说:“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医生的讲述把一个原本公认的受害者瞬间转变成了害人的原凶,这很让我感到些鲁迅《呐喊》的意味。牛结实前半部分的“作恶多端”都在后半部分变成了这潭死水里的微澜,是他的童真和种种恶作剧让镇上有了一丝生气。但这种“生气”显然与长寿镇老迈压抑的氛围格格不入,因此也就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而牛结实主动选择了死亡也显示了他在与镇子的斗争中最终败下阵来。一个“真人”是敌不过众多“假人”和“愚人”的。不过他最后为了孩子而作出的牺牲让我想起了老道格拉斯主演的电影《斯巴达克斯》的最后一幕: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斯巴达克斯牺牲了,但他收获了孩子不再为奴的希望。他是最后的胜利者。在《杀生》中,最长寿的其实是牛结实,因为他的精神没有死,他用自己主动求死的意志换回了理解与新生。
第三,村民的反应。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我还在感叹镇民的善良与懦弱,居然几十年都不能找到对付这个“泼皮”的办法,还要求助于外援;后半部分却变成了对他们的蔑视与同情,同时也思索着这样的局面到底是个人还是制度造成的。结论是当专制与蒙昧成为习惯时,每个人都在自觉地维护这种状态,并且害怕被主流所抛弃。《浪潮》中描绘的极权主义实验以及阿伦特所说的“平庸的恶”又一次得到了展现。当然,我相信除了牛结实、寡妇和孩子,镇上还一定有不甘于在这种窒息氛围中被扼杀的人,但是他们的声音太微弱,而且还一再遭到威胁,比如牛医生说“不会演就闭嘴!”。在我们的这片土地上,这种“不会演就闭嘴”的闹剧一再重复上演,可悲的是我们还习以为常,直到最后终于学会了主动“闭嘴”。
影片看完,我也听完了一个叛逆者寓言般的叙述;这叙述,曾经来自鲁迅,曾经来自北岛,曾经来自王小波,在这次的109分钟里,一个令人有些意外的结局来自黄渤和他背后的管虎,也来自于几千年的历史和绵延着的现代,更来自于一颗颗蒙昧而不自知的心。如果说房龙的《宽容》带着一种对人性冒险精神的赞叹和褒扬的话,《杀生》则更像是对人性内心深处的愚蒙与衰老的一种绝望的反叛:尽管反叛,但已绝望;尽管绝望,仍要反叛——先于时代走出丛林的英雄都是异端——人生的悲剧性与伟大也正在于此。所有的喜剧都是梦,所有的悲剧都是寓言——至于悲喜剧,我想,那就是“现实”。
杀生影评(三)
在大陆电影中,本部影片从内容、风格、镜头、寓意等角度看都是一部奇葩,可谓中国式cult片。它令人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希望。
本片讲述了乡村医生来到一个古镇治疗治疗传染病,却因男主角的死开启“犯罪现场调查”。(www.lz13.cn)首先此片有悬疑、惊悚的基因,男主角因何而死是贯彻整部电影的主线,通过村民讲述、小男孩揭秘和医生自我推理等逐渐揭示了男主角的生前全貌:一位与古镇格格不入的小恶霸,屡次破坏镇规,遭镇里人痛恨。在留洋医生的指引下,村民开始了对男主角的集体谋杀。其次,本片有cult基因,不论镜头快节奏的剪切、穿插叙事的风格、村民宗教式的生活都表现出此片与中国传统电影的格格不入,本片在中国电影的位置,就像男主角在古镇中的角色,仿佛在沉闷的舞台中嘶吼着自己的朋克音乐。再次,本片并不肤浅,男主角手中的钥匙、伴随左右的音乐盒、地震、催情药都藏着小寓意,而古镇的生活状态、男主角的性格行为、集体的“杀生”都藏着大寓意。最后,影片里还有一个爱情故事,无“恶”不做的男主角和险遭集体“杀生”的女主角相爱,男主角用恶霸的方式爱着,女主角用传统的方式回馈。另外说句废话,本片有黄渤的影子,紧张不失调侃,严肃不乏对平淡的戏谑和挑战,除了导演的新意,黄渤的表演是本片另一大看点。
本片的叙事风格最引争议,个人认为导演似乎用力过猛,故事讲得吸引眼球却略显混乱,也许这只是导演个人对电影新风格的大胆尝试,希望在管虎的下部影片中看到同样精彩而更为清晰的故事叙述。
本人臆测:“杀生”是相互的,村民杀了主角的生;究其动机,是主角杀了古镇的生。男主角被杀死的是性命,古镇被杀死的是传统。男主角刀枪不入的身体最终抱病而亡,古镇的传统因一个小流氓、一个本该作为祭品牺牲却活下来的女人(生下男主角的孩子)、一溪“春药”、一个策划杀人的留洋医生而脱离了人性的麻木和唯一“值得称道”的善良。最终,随着巨石的滚落一切消失在茫茫的时空中。
⑧ 从视听语言方面分析电影杀生光线,构图,景别
同学你好,我们以《七宗罪》的开头做一个范例:
《七宗罪》是大卫芬奇导演33岁的长片作品,其成熟的视听造诣让人称赞,我们用最粗浅的视角,去尝试解读芬奇老师是如何用视听语言构建人物。
(本文涉及剧透)
电影中,主人公赛默塞特,我们简称S,是一个出色的警官,做事一丝不苟,思维缜密,刑侦技术高超,有一颗为美国人民服务的心。可人到晚年,无法根除的罪恶让他在即将退休的年纪心力交瘁。而米尔斯,我们姑且叫他M吧,掐指一算也就30出头,在地方上颇有建树,一时间让他忘乎所以,自以为自己是超级警察,其实性格急躁冲动,做事毛手毛脚。机缘巧合,这一“SM组合”便相遇了。
简单介绍人物之后,我们来对比影片,看看芬奇老师是如果悄悄塑造人物的。和文字不同的是,视听语言要紧扣视觉和听觉的表达,画面的信息量是具象且丰富的,加之有人类生活的经验,很多表达不言而喻,深谙此道的人便可以得心应手去创作。
《七宗罪》镜头五
M便接了个电话,从衬衣的口袋里掏出一支钢笔,随意的记在手心里。还记得上文里S的钢笔放在哪吗?整齐排列在桌子上。不能说导演刻意做对比,他只是把一些细节通过人物动作和美术陈设展现出来。删去这些细节或许对情节不会产生太多影响,但是会让故事与人物的逻辑更加合理。这便是视听的魅力。
视听语言包括很多方面,景别、角度、运动(摄影机运动)、照明、色彩、语言、音响、音乐,剪辑等,但所有的电影元素都是为人物和故事服务,如何突出人物性格形象,如何交代故事情节,如何让观众有代入感,才是电影各元素的目的。
⑨ 被低估的精彩悬疑电影,黄渤的《杀生》引人深思,你看过几部
《杀生》故事线的推动很有节奏,把悬疑和警匪、人物形象挖掘处理得比较合理而均衡,导演延续了一贯的品质和口碑,烈日灼心,烧灼的是几颗负罪之心。从头到尾看下来,140分钟的电影基本没有冗长的拖沓感,精彩片段很够看,只是王珞丹这个角色真是略显多余。
故事生动,没有任何刺激火爆的场面,却给我一种别让的惊心动魄;并不是简单的对与错、善与恶的对决,多重巧合将各人卷入其间,展开了这样一个备受煎熬的救赎之旅,并伴随着人性中各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