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平凡更能触动人心,是枝裕和的电影有哪些精神内核
我平时看日剧比较多,不过对于是枝裕和的电影不是非常的了解,更多看的是北野武的。是枝裕和不仅是导演,还是编剧,他拍的电影基本上都是家庭系列的。不少日剧的风格都是娓娓道来的叙述风格,没有什么大起大伏的剧情,可是每次让人看完以后,又深深的被吸引住。
② 对于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你作何评价你为什么这样评价
说实话,对于国外的导演其实并不是非常的熟悉,但是如果让我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外国导演的话,那么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是枝裕和。之所以喜欢他,主要是因为在保证作品速度的同时,他也是最能够保证作品质量的一个外国导演。作为一个出场率比较高的导演,他的作品不管是在观赏性还是在票房上都非常的有吸引力。也正是因为有票房的号召力,才导致有更多的投资人愿意投拍他拍摄的电影。但是随着姐妹们情感的不断加深,我发现梅子酒在他们中间代表了一个童年,同时也代表了一个完整的家庭。每当他们拿起这杯酒的时候,就会想起曾经的美好过往,同时又会在心中不断的感慨,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喜欢用用食物来表演的话,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会得到一种异样的满足,而喜欢食物的人也必定是一个幸福的人。
③ 如何评价是枝裕和的《奇迹》
这部剧充满着淡淡的忧伤,却坚定不移地告诉观众一个事实:实现自己的愿望很重要,但比实现自己的梦想更重要的事是要让深爱的人获得幸福。《奇迹》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去讲述一个故事,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实现自己的愿望当然很重要,可是自己深爱的人可以获得幸福是比实现自己的愿望还要重要的事情。航一就是在领悟到这一点的时候开始飞速成长的。
剧名《奇迹》可能指的是一种成长,有些人很小就开始成长,有些人一直到老都没有成长过,这只能说是生活带来的改变,算是一种奇迹,因为成长不是一定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
这部剧通过一群孩子和满载着“奇迹”的列车呼啸而过的事件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我们要面对的事情除了生离和死别,还有很多,生活也有很多无奈的地方,我们需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忍耐,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剧,值得一看。
④ 是枝裕和执导的日本影片《如父如子》为何会被大家称为难得的影片
是枝裕和的一贯风格朴素,至情,人性的丰满在是枝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家庭生活的烟火气,底层夹缝中生存者的呼吸,亲情不能抗拒的力量,透过这群人,折射出一个个社会缩影,他的文字亦他的电影镜头,扑捉着天天经过的街道曲径小路,马路上电车的声响,一列列火车的穿梭,还有厨房里刀和菜板的碰撞。
1)我们先来看看本影片的主要内容介绍:当意识到孩子也在注视着自己时,那一瞬间,便懂得了什么是如父如子。至今为止都过着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野野宫良多,是大型建筑公司里的精英社员。他和妻子绿结婚多年,感情十分要好,两人共同养育着聪明乖巧的儿子庆多。本以为平静生活将一直持续的三人没有想到的是,一通来自庆多出生医院的电话将这个小家庭卷到了风口浪尖。面对命中注定的血缘与日夜相伴的亲情,良多骄傲又脆弱的内心摇摆不定。两个家庭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前。分分秒秒,经年累月积淀下来的父子亲情,早已超越了血缘的羁绊.....
⑤ 如何评价是枝裕和
是枝裕和被人们归为20世纪90年代晚期“新日本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也被评论家们称为“独一无二的导演”和“同辈人中思想最严肃的导演”。是枝裕和“被记忆、丧失、死亡、人们怎样寻求生路和设法幸存等问题苦苦纠缠”[1],他的电影总是围绕着关于孤独、记忆、认知等母题展开,试图以一种隔离的姿态来探触人的内心世界。是枝裕和的影片大多节奏舒缓平实,叙事极简,靠情感维系单薄的时间线,同时又极力克制感情的表达,极度还原感情的真实困境。
自1995年的《幻之光》以来,是枝裕和已经拍摄了8部故事片,绝大多数都获得了学界和观众的好评,也收获了一系列国际奖项,是枝裕和也因此得以成为当代日本电影排众而出的导演。然而在《幻之光》之前,是枝裕和一直在从事着记录片的拍摄,也正是其纪录片的震撼力量使得是枝裕和得以晋升为导演。而早期的纪录片工作经验对是枝裕和之后的故事片拍摄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⑥ 如何评价日本导演是枝裕和
是枝裕和是现今日本导演、甚至亚洲导演中不多的创作频率超高的同时还能保持非常稳定的质量的作者导演。
他的作品带有浓重纪录片色彩。现代家庭戏最为为拿手,特别会拍孩子戏,但古装和幻想题材还未能很好掌控。现在能够近乎完美的拍出公式化故事,但还是对非公式化电影有执念。
众所周知,是枝裕和在拍电影之前一直是纪录片导演。纪录片的特点是:
剧冲突不明显
生活细节特别多
这两个特点在是枝裕和开始拍电影之后几乎是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最明显就是他1995年的处女作《幻之光》。
《幻之光》最大冲突是女主由美子的前夫郁夫为什么自杀,但这个冲突特别的平淡。由美子没有像悬疑片里面的主角一样四处调查,她只是过生活,过超平淡的生活:闷热的大夏天里和现任丈夫一家五口在门口吃西瓜;家里只有两个人的时候和丈夫在家里脱光了吹风扇;有空了和卖鱼大妈聊聊天。你都会觉得由美子是不是不再在意前夫自杀的问题了。
但是冲突没有离开,只是引而不发。你能从电影画面中的远景、近景、布局、光线和由美子的表情细节里体会到她还是被前夫自杀的事情困扰着。情绪酝酿着到最后一场葬礼戏引爆。 冲突不明显,细节特别多,是枝裕和几乎是用拍纪录片的调调完成了他的处女作。
⑦ 是枝裕和导演电影,都具有哪些共同点
家庭刻画和室内布局,是是枝裕和导演影片里一贯存在的共同点
1.复杂的家族关系的刻画,是是枝裕和导演影片里一向的主题。
不同的家宅与同一家宅的变化,渗透进人物的心理构建之中:《步履不停》中,他将横山家的房子具有的时间和空间浓缩后,“看见了一个家庭的过去和未来”;《比海更深》中,他找到曾居住过近20年的老家东京清濑市旭丘社区,在与以前生活相似的房型里,进行了“昨日、今时和未来”的离别重奏;《海街日记》中,古都古宅一年光景的四季流转,暗含了四姐妹在代际与亲情关系间的幽微变化;《无人知晓》中,一个极小的、没有特殊情况不能出门,不能去阳台的公寓房间,承载了孩子们的生活重心。正因此,遍布人流的街道与天上的飞机这类平常事物,成了他们对鲜活生命的渴望;《小偷家族》同样如此,大多数的戏份围绕在这个残损、破旧的小宅里。
⑧ 温馨的残酷————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电影浅说
认识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是从他那部《海街日记》开始的。说起他,又要从我对日本电影导演的认识开始说起。
我对于日本导演的认识,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黑泽明阶段。日本的著名导演很多,像小津安二郎,大岛渚等等,但我最开始认识的还是黑泽明。看到他的第一部影片不是著名的《影武者》,也不是《罗生门》,而是后来的《梦》。电影里讲述了几个不同的梦,其中一个梦是关于日本核电站的。里面说,日本的核电站发生泄露,全岛成了一片焦土,仅存的几个人在毒雾和废墟上做着最后的讲述。当时看的时候,觉得好悲凉凄惨,给我印象很深。直到那年,福岛核电站发生泄露事故,我看到新闻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黑泽明的《梦》成真了。”一部电影就这样变成了预言。
第二个阶段是北野武阶段。那些年,青春年少,世事懵懂,崇尚北野武的那种冷酷与暴力。那时在地下碟商手里,淘到很多北野武的电影。从《凶暴的男人》到《花火》,从《大佬》到《奏鸣曲》等等,最不爱看的就是《菊次郎的夏天》,当时在看的时候,一直期盼突然出现在里面的暴力镜头,一个也没有,很让我“失望”。后来渐渐明白,北野武最好的电影,除了《花火》,就要算《菊次郎的夏天》了。这都是后话,那时是不明白的。
当然,在北野武之外也开始更多关注日本的其他导演,但那时大多都是崇尚暴力的。比如三池崇史,比如深作欣二。尤其是深作欣二,当时他人生中,最后一部作品《大逃杀》,影响很大。现在的很多游戏,都开启《大逃杀》模式,足见其影响力。
第三阶段就是不折不扣的是枝裕和阶段了。没有了暴力残酷,但你能从他的作品中更能体会到人生的残酷。他总是在委婉地讲诉故事,用一种温馨的口吻,但讲诉的却是残酷的现实。和别人不一样,他不习惯于直接告诉人们,这个世界有多痛苦这种“叙述”似的方式表达,他往往是通过描写人生中的美好,来让观者去体会人生的艰辛与痛苦。让你感觉美好的同时,笑里又含着泪。
这是一种很高明的叙事手法。能够通过旁敲侧击,侧面描写,来带动人们的主观意识去思考,体会他的言外之意。这在艺术表现上,更为优秀,艺术性更强。
但往往一个大师的诞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一开始的电影还是很压抑的,颜色暗淡,充满了冷清与死亡。
从最初的《幻之光》中,你就能体会到他那寒冷和死亡的气息,讲述人生的无奈和痛苦是如此的压抑。这部电影节奏很慢,拍摄手法怎么看怎么觉得像侯孝贤,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枝裕和是侯孝贤的粉丝。尤其是电影最后那个人群长时间行走的固定长镜头,配合阴霾的大面积的天空,灰冷的画面,一群穿黑衣的人,排成一串,在地平线上行走,与侯孝贤几乎如出一辙,最后再点题引出幻之光来。也许好的表现手法大师们都爱用,也许很难说谁像谁。
等到下一部电影《下一站,天国》,还是一如既往地描述死亡,但画面开始靓丽起来了,但其主色调还是黑白为主。诉说也没有那么压抑了,可以看出,导演还在不断摸索,试图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更好的表达方式。不过我们已经看到,那种他自己风格的一些东西在里面了,比如演员那种自然的表情的捕捉,旁敲侧击的叙述方式等。
后来的《距离》他使用颜色上更放开一些了。整个画面不再是黑与白为主基调,这次是更多的使用绿色。似乎大导演都喜欢用一种自己心仪的颜色,像贾樟柯也喜欢用绿色,而张艺谋则喜欢用红色,北野武喜欢用蓝色,李沧东有绿色三部曲,基耶斯洛夫斯基干脆直接用颜色命名自己的作品。
是枝裕和也不例外,他的这部《距离》大量的使用了绿色。不只是因为是在森林里拍摄的原因,就连森林小屋里的窗帘都是绿色的,整个影片,颜色调和的很绿。绿色代表生命,而《距离》讲诉的正是日本邪教组织,谋害生命的故事,可见这些不是偶然。
直到《无人知晓》的出现,是枝裕和自己的风格才算完全形成。
《无人知晓》可以说是是枝裕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画面色彩的饱和度已经十分靓丽,那神秘的绿色依然是底色基调,画面看上去有点负片的感觉,红色,橘色的大量运用,又让影片充满温暖。
固定机位的长镜头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运动镜头来追随孩子们的步伐,特写镜头捕捉孩子们细微的情感变化,很细腻。
最出彩的地方,要算导演对那几个孩子表演的捕捉上了。很难看到哪个孩子能那样自然纯朴本真地演出,而情感的表达又是如此到位,好像他们就是那几个被遗弃的孩子一样,很难得。
据导演自己说,当时拍哥哥福岛明去找弟弟那场戏的时候,没有告诉他们是在拍戏,结果两个人演成了真的,哥哥最后生气地把弟弟的玩具给踢飞了,结果把两个孩子弄的很不愉快。弟弟担心哥哥生气,哥哥又气弟弟不听话,他们彼此都把对方当成了亲生兄弟,当成了一家人,已经完全入戏了。
导演事后很后悔,真怕两个人从此感情上出现隔阂,不过还好,两个人后来又重归于好,让导演心里也踏实了。
男主角柳乐优弥,因此片获得了57届嘎纳影帝,当时他只有14岁,是嘎纳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影帝。
电影内容讲诉的是四个被妈妈遗弃的孩子的故事,是根据东京弃儿真实事件改编的。真实事件改编,这又是是枝裕和电影的一个特点。像之前说的《距离》,后来的《如父如子》,还有去年的金棕榈《小偷家族》。
电影的叙事方式是典型的是枝裕和式的,随着剧情的推进,一点点道出事件的真相,让观众心里自己去构建还原故事。因为受众是不同的,每个人心里都不一样,他们对故事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个人心里感受也会不同。但情感是一贯的,那真实的情感,总能打动人。
被遗弃的四个孩子没人知道他们的存在,直到最小的孩子死去,他们把她偷偷地掩埋掉,这个世界上同样是无人知晓。是枝裕和他要说什么呢?说这个世界残酷?人生很无助,很痛苦?他的叙事方式是温馨的,这是无疑的,越是温馨,越是美好,越是能让人体会生活的痛苦。
那么电影已经拍出来了,孩子们的事情人们都已经知道了,还能说是无人知晓吗?那么让我们来换个角度思考吧,孩子们的惨痛经历人们知道了,也了解了他们的苦难,人们都知晓了,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快乐和美好呢?
即使是再痛苦的人生,也同样有美好的时刻。你感受人生痛苦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生的快乐。虽然说快乐是短暂的,痛苦是长久的,但越是短暂的美好,越显得珍贵不是吗?我们在感叹人生痛苦的同时,也应该更加珍惜那来之不易的美好。
所以电影每到孩子们快乐的时候,总是会响起快乐的音乐,苦难时则没有任何音乐。越是艰苦的人生,我们越是要体会快乐美好的来之不易,自强不息地生活下去。
后来的《奇迹》、《海街日记》、《比海更深》,《步履不停》,《如父如子》,还有最风光的《小偷家族》等等一系列的关于家庭的电影,无一个不是出色的。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最新作品,去年嘎纳的金棕榈获得者。影片延续了是枝裕和的一贯风格,颜色上十分靓丽,色彩饱和度达到了最高,那种负片的感觉依然,叙述方式还是推进式的,一点点说出真相。
我始终怀疑这个片子凭什么拿到金棕榈?难道它比《无人知晓》更好吗?我看不出来好在哪里,个人认为《无人知晓》还是是枝裕和最好的电影。
电影还是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一个临时组建的家庭,大家相依为命的故事。
这个家庭的成员,都是被他们原来的原生家庭抛弃、孽待后,大家走到一起的,互相报团取暖组建成了家庭。而这个家庭显然比原来的家庭更加温馨,更加美好。而这样一个家庭,在正常社会中,却只能通过偷盗来维持生计,不能“正常”地生活。
看着他们虽然不道德,但温馨的生活,感觉比那些通过血缘关系组建的家庭,要温馨和睦很多,这又是为什么呢?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才是更好的家庭呢?
显然,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不被这个社会认同的,而美好温暖是没有善恶和伦理道德之分的。那他是在说这样的家庭美好,还是在说这个世界的丑恶呢?似乎很混乱,又让人不知所措。
在电影最后,被小偷家族“收养”的小女孩,又回到了孽待她的血亲家人身边,她未来的生活可想而知,也许这就是人们的善良最终导致的结果,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荒谬感。
看到《小偷家族》我明白为什么嘎纳会把金棕榈给他了。《离骚》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文字之事,于此二者,不可缺一……”此话不只限于文字而言,艺术作品,皆是如此。
纵观其他的入围作品,不管是李沧东的《燃烧》,还是贾樟柯的《江湖儿女》,此两者皆有欠缺。唯独《小偷家族》,即不像李沧东那样充满诗意,也不像贾樟柯那样理性,他散发内美的同时,又深刻探讨着人的更深曾内涵,因此,他能拿到这个奖项也是实至名归的。
在今年三月,《小偷家族》还要角逐奥斯卡,与它同台竞艺的是,墨西哥三大导演之一的阿方索·卡隆新作《罗马》,我看了,确实不错,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到时候看评委是倾向于卡隆,还是是枝裕和了。
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中,关于家庭的电影无疑是最好的。但也有一些电影,虽然没有直接讲诉家庭,但也和家庭有些关联。
像2017年的《第三度嫌疑人》,虽说是个犯罪题材的电影,可也是个家庭分不开的。叙事方式还是是枝裕和惯用的方法,直到最后的真相慢慢地浮出水面,让人不寒而栗,现实太残酷了,只有用这种方式表达,才不会让人觉得残忍。但不直接表达,让人去联想,又更为残忍。在这里就不说剧情了,有兴趣的朋友,还是自己去看吧。
《空气人偶》是个有着奇幻色彩的电影。由裴斗娜扮演的充气娃娃活了,从一个另类的角度展现人们的世界。由于电影里裸露镜头过多,网络云资源已经被屏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找,在此不做过多介绍。
是枝裕和确实有他自己的艺术风格,大师应有的样子,本该如此。在他的随笔集《有如走路的速度》中,他这样写到,“比起因为无知而无作为的人明明知道但什么都不做的人罪孽更重。”他无疑是在努力去做,而做出来比只说不做,更要可贵。也因此,他的作品中,永远充满了那种浓浓的人文关怀的原因。
侯孝贤已经老去,李沧东还沉浸在自己的诗意中,贾樟柯再也找不到当年《故乡三部曲》的感觉了,只有是枝裕和,有如走路的速度,不紧不慢,徐徐前行,靠他那一个艺术家的敏感度,细细品味着这个世界。
⑨ 是枝裕和的电影情节慢、不煽情,可为什么还能吸引那么多人
日本一位禅师修了一个枯山水庭院,邀请将军来观看,问将军庭院哪里最好看,将军说那块石头最好看,禅师却把那块石头给扔了。
日本电影大师是枝裕和与这位禅师是一样的人。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却在各大电影节上拿奖拿到手软,在国际上久负盛名。他凭什么呢?
他的电影很慢,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煽情的背景音乐,但他的作品却打动了一批又一批人。
看过电影《无人知晓》的人说:“他的电影欲哭无泪,却让人难受了一个星期。”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里的一个小孩打败了梁朝伟,获得了当年的戛纳影帝。小孩在电影结尾、那个几乎静止的镜头里说:“真可怕呐,明明早上还是好好的,现在她的身体已经冰凉了。”
一击即中,刹那间的悲伤在那一刻蔓延到身体的四肢百骸。 他的电影不会让你哭,如果你哭了,那只是在为自己而哭。
他不审判任何东西,他只是一直在寻找,或者说在呈现,呈现人类内心的细微情感,呈现社会角落存在的细微感动。
正如凭借《一代宗师》获得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的徐浩峰所说:他(的作品)呈现的不是道德的是非,而是道德的困境。
那为什么他跟别人的角度不同,却能轻易抓住观众的内心呢?这一切都要从1991年开始回看。
1952年6月,日本水俣镇一位渔民发现自家的猫四肢不稳,表情狰狞。此后,周围许多猫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而在1953年,竟然有5万多只猫相继跳海。
与此同时,海里的贝类、鱼类和海草开始大量死亡,天空中的海鸟飞着、飞着就往下掉。
1956年4月,当地村民也开始出现症状,他们的身体慢慢萎缩到1米左右,体重也不断下降到四五十斤,一个成人逆转到只有10岁孩子的体型大小,他们日夜哀嚎,面目狰狞。
从没有过先例,于是人们以地名命名,称之为水俣病。前后4年的时间,水俣病都没有引起重视,直到1956年5月,水俣病大规模爆发。
镇上到处都是东倒西歪的村民,他们口齿不清,四肢不规律地抽搐,甚至有人因为水俣病去世。
在没有核查清楚的情况下,日本政府迅速封锁了消息。后经过多家医疗机构的追查,锁定了污染源头——一家以生产氮肥为主的化工企业。
而日本政府并没有因此叫停该企业的生产,而该企业在默许的情况下继续将污水排入当地海域,事件越来越严重……
时间来到1990年,负责调解水俣事件纠纷的官员山内丰德自杀了,死在了他前景明朗、仕途的上升期。各大媒体大肆报道,纷纷猜测其中的原因。
1991年,28岁的是枝裕和拜访了山内丰德的遗孀,查看了山内丰德留下的大量的信件、诗歌、随笔和论文,山内丰德的形象不断在他的脑海中丰满起来,还被其深深打动。
是枝裕和不仅将山内丰德调查水俣病的事迹拍成了纪录片,还将他所调查到的情况客观真实地写入了《可是……某福祉高级官僚走向死亡的轨迹》,于1992年出版,此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2001年再版时,此书更名为《官僚为何选择死亡 理想与现实之间》。而到2004年及2021年再版,书名变得更加含蓄——《云没有回答》。
《云没有回答》不仅将山内丰德良心和职责的冲突缓缓道来,还将经济成长和社会福祉背道而驰的矛盾一一展现,人类的发展该何去何从更是引人深思。
《云没有回答》是是枝裕和的第一部纪实作品,它不仅在当时乃至几十年内影响着大众,也影响着是枝裕和的每一部电影作品。
如果你想了解是枝裕和,或是了解水俣病,乃至一个上升期官员选择死亡结束一切的内心,来看《云没有回答》吧,会有你要的答案。
我一直都认为,文字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一个个、一行行的文字,不仅仅是笔者和读者联系的纽带,还是从一个世界踏入另一个世界的窗口,一个人的世界太过沉闷,我们需要一些这样的文字来了解他人、接触世界,从而更好地沉淀自己。
是枝裕和的电影就像我们所摩挲的一个又一个,它不会急哄哄地告诉你他想要表达什么,他用一部作品的时间引领你走进你的内心世界,那里有你不熟悉、曾感动过你,但不曾被你真正抓住的东西……
是枝裕和后面的每一部作品,都沿用《云没有回答》给你的“慢”,触动心底,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