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题材 > 电影一项心理学分析

电影一项心理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2-09-19 05:37:18

A. 举一部看过的心理电影,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分析

1、《吮拇指的人》thumbsucker
心理看点:ADHD Ritalin,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点评:名叫Justin的男孩,17岁了还在像婴儿一样吮吸大拇指,戒不掉。
2、《记忆碎片》memento
心理看点:短时记忆障碍,海马体损伤
点评:就不重复细节了,不是因为太经典而在这里设悬念,而是完全无法重复。
3、《水果硬糖》Hard Candy
心理看点:恋童癖、犯罪心理学
点评:看完这部电影后:基本上男人都觉得一阵寒意飘过,女人则觉得大快人心。
4、《大象》elephant
心理看点:校园暴力,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
点评:这是一部关于校园暴力的片子,思考良久为什么名叫“大象”?——原来青春期的大象才是最危险的。
5、《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心理看点:Abnormal的心理学,潜意识,人格分析。变态心理学,异性癖、食人狂
点评:经典中的经典,强烈推荐!就算再多看上几遍,依然回味无穷啊。
6、《心理游戏》the game
心理看点:人格/性格测试,应用,设计情景
点评:一部标准的好莱坞电影,值得一提的是,情节的接宕起伏会让你爱不释“眼”。
7、《爱德华大夫》spellbound
心理看点:梦的解析、失忆、强迫泛化;精神分析中的经典
点评:希区柯克的名作,也是心理电影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8、《梦旅人》picnic
心理看点:精神病患者,精神分裂
点评:影片并没有过多地表现精神病的歇斯底里,取而代之的是这些病人的单纯和可爱;岩井俊二的巅峰作之一。
9、《约书亚》Joshua
心理看点:儿童心理学、乱伦
点评:九岁男孩Joshua,因为妹妹出生而失宠;在此之后,发生了一连串不幸的事。
10、《圣女贞德》the 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心理看点:精神分裂症
点评:一部让人深深迷恋的片子,喜欢贞德振臂高呼“Follow me”时血液沸腾的感觉。
11、《雨人》rain man
心理看点:孤独症(通俗点叫自闭症) 高功能孤独症
点评:惊觉于它如此细腻而又震撼人心。
12、《和莎莫的500天》(500) Days of Summer
心理看点:恋爱心理,失恋治愈
点评:继《暖暖内含光》之后又一治愈大片;不同的是前者是做梦大片,后者是醒梦大片。
13、《象人》The Elephant Man
心理看点:精神救赎、社会心理学
点评:大卫·林奇1980年的处女作,黑白胶片,看完会哭的。
14、《火柴人》matchstick men
心理看点:洁癖、强迫性人格
点评:火柴人——美国俚语,说的是那种让你掏心掏肺外加掏钱的骗徒……内容挺有意思的,结局也很精彩,值得一看。
15、《第六感》The Sixth Sense
心理看点:儿童心理学
点评:影史上只有四部惊悚片曾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这部片子便是其中之一。
16、《庸人哈尔》Shallow Hal
心理看点:教育心理学
点评:庸人哈尔和一个胖妞谈恋爱的故事,一部有明显教育倾向,能深切满足各位有受教育痞的人们愿望的片子。
17、《苏菲的世界》Sofies verden
心理看点:心理教育、自我分析、犯罪心理学
点评:把一部哲学名著改编成电影,还让那么多人喜欢,不容易啊。
18、《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
心理看点: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点评:看完后我的感受是:我想找个像Sean一样懂爱的人。
19、《美国精神病人》american psycho
心理看点:双重人格 精神分裂症
点评:Christina Bale的表演得真好。再没有比他更有魅力的变态杀人狂了。
20、《死亡实验》das experiment
心理看点:服从心理,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点评:这是一部通过设定极端环境表现人性阴暗面的电影,非常有震撼人心的冲击性。

B.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电影早间主播

摘要 心灵捕手,相信这是一部学心理咨询的人都会看的影片!

C. 怎么用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电影《雨人》的一种心理现象

里面的雨人其实是主人公的英文名字rainman,翻译成雨人。他的病症是孤独症,也就是所谓的自闭症,记忆力超强,但与人交流有障碍。你如果感兴趣,可以查查相关书籍。

D. 怎样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社会心理学分析——我们怎样做出错误的判断

主人公是一个银行家,叫安迪,因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后误被指控用枪杀死了她和她的情人,他被判无期徙刑,这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中渡过余生。

影片的开头主要是安迪偷情以及法庭场景的穿插展现,令人注意的是,安迪给人的第一直觉印象——这人像是一个因为妻子偷情而枪杀他们的人,表情呆滞,眼神游离,完全是一种对妻子出轨无法理解和郁闷的表情。

再看阵阵有词的律师,他作为一个专业知识的拥有者,可以想象其在嫌疑人的犯罪模式以及自己的法庭辩护的种种技巧已经深知,在其潜意识之中一定有嫌疑人的种种既定的模板来供他对照,即使他的辩词看起来很有逻辑。很显然,他对于自己的专业能力有过度自信的倾向,在安迪说自己将枪扔进河里开车回家之后,这位律师提高了自己的音调,以一种汹汹而来的气势一下将安迪无力的供词驳回,其实只是从语气上我们就可以倾向于律师而不是安迪,因为坐在席上的法官和听众都觉得安迪做贼心虚。看到听众席上他们茫然的表情,我就觉得安迪的无力和听众的无力,大众倾向于权威,甚至会觉得律师很聪明辩护很精彩。再后来律师的辩护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他在过度自信的基础上有陷入了验证性偏见和错觉相关的误区,也就是说我们常常寻找回忆那些能够明确验证自我观念的反馈并将我们自己期待发现的某种重要的相联系。他将所有的证据罗列,安迪有犯罪动机,有犯罪现场的脚印,指纹等,这些再加上其一句极富情感煽动性的一句话“他们是犯了错,但是他们所犯的错严重到……需要用死来赎罪吗?”再后就想象一个自己的推理假设,事实上这个假设毫无依据,但是加上了律师的情感性的煽动就变得很有力量。错觉的相关,假想的推理,其中渗透的是一种情绪,情绪通过与其相关的经验来给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思着色。包括最后法官的宣判,“杜福雷先生,我觉得你非常冷血,看着你就令我毛骨悚然。我已本州赋予我的权利判你两项终身监禁,分别为两位死者,退庭。”“令人毛骨悚然” 首先是安迪给人的第一印象,如果将凶杀和他联系起来的话。也就是说法官的判决带有很强的情绪性。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非理性的行为以及判断呢?

首先,我们经常高估自己的判断。这种过度的自信现象部分来源于我们更容易描绘自己正确而非错误的缘由。另外,人们更有可能去寻找那些支持而非否定自己的信息。

其次,当别人给我们提供横有说服力的轶事或者甚至是毫无价值的信息时,我们经常会忽视有用的基准信息。部分原因是由于我们更容易回忆起(易得性)生动的信息。

再次,我们经常在相关错觉的和个人控制之间摇摆。在不存在相关的地方知觉到相关(错觉相关)和认为自己可以预测并控制随机事件(控制错觉)。

最后,情绪会影响判断。好的和坏的情绪会激起个体对与之相关的经历的回忆。情绪会给我们对当前经历的解释着色。通过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情绪还会影响我们做判断时思考的深度和效率。

希望采纳!

E.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影片《沉默的羔羊》

要深究这个问题就需要看《少年汉尼拔》,如果你没看就不能重根源上明白为什么汉尼拔会成为一个食人狂魔。我只看了散步《沉默的羔羊》《汉尼拔的崛起》《少年汉尼拔》至于《红龙》我觉得没什么意思,就没看了。
首先得问汉尼拔为什么成为食人狂魔, 他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美好他很喜欢他的妹妹米莎,可是悲剧降临了,他的父母亲人被炸死,米莎被二战士兵吃掉,而他的妹妹被吃永远留在了他的无意识中,从弗洛伊德的意思三部分看出无意识是最为重要的。这就解释了汉尼拔为什么会食人。
看过《汉尼拔崛起》的话就才能知道汉尼拔爱着克拉丽丝,就问问他为什么会爱上克拉丽丝,作为一个心理扭曲的人很难爱上一个人,他到巴黎见到了紫夫人,最后爱上她(这里我清楚的记得一句话what is left in you to love)其实这正体现了他的孤独以及一种保护欲望,最开他极力保护米莎,后来杀了屠夫保护紫夫人,接着保护克拉丽丝,最后宁愿砍掉自己的收。
顺带还说说“野牛比尔”把,你肯定能记得他杀人后扒皮,当然也会记得他有异装癖,这个电影里面没讲到但是他应该是个性倒错者(详细可参见《性学三论》),估计是年少的时候父亲的气质太过女性化,电影里没写到他的性对象是男的我估计也差不多,至于为什么扒皮,电影里没太交代缘由(至少我没看出来),估计是幼时受过什么刺激导致,如果从性学入手的话,可以说他的性能力受过某种刺激,而后需要刺激才能激起欲望,也就是扒皮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激起自己我欲望,你能看到他穿上用人皮做的衣服后,表现出的强大的欲望。
我看有很多人提出为什么汉尼拔要了解克拉丽丝的过去,我估计这就是个潜意识的行为,因为作为一个医生,有擅长于心理,他会不自觉的去分析他面前的每一个人。比如他分析那个议员的时候。
至于克拉丽丝他就是个正常人,一正常人的思维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还有问题我可以继续补充。

F. 电影《心灵捕手》主人公性格分析(心理学)的问题

通过性格心理学来分析《心灵捕手》这部电影,在一个具有保护壳下的主人公有以下2方面:

1、人物的防御机制(保护壳)

在一部拥有着积极变化主人公的故事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有着明显的“创伤”的主人公(不论是外在还是内在),在电影的一开头,主人公们认为他们的生活并不存在着任何的问题,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被生活困住的他们必须克服他们原本相信的谎言。

通过改变和正视自己的缺点,才能迈向新的人生旅程。主人公的“创伤”通常源于过去的一些经历,在《心灵捕手》中男主角威尔的创伤来源于童年时虐待自己的父亲。这一过去的伤口引发了威尔的自我防御,他认为对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会导致情感上的痛苦,他怕受到伤害。

作为一名电影的编剧,有时用这种方式思考电影中的人物会让人觉得抽象,但将软弱转化为行为的一种方法是使用防御机制。那么什么是电影人物的防御机制呢?其实,自我防卫机制是角色们戴着的面具,用来隐藏他们的内在自我。



而他们所回避的,所害怕面对的这些东西,往往都阻止着他们变得更好。就如同之前所说的旁观者清,我们在为电影主人公们加油打气的同时,也是给我们自己鼓劲,因为在电影中,我们或许也看到了自己不愿意在生活中面对的真相。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和主人公取得心灵上的沟通,因为我们和他们一样,都需要改变,都需要宣泄。

(6)电影一项心理学分析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一个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在他系上的公布栏写下一道他觉得十分困难的题目,希望他那些杰出的学生能解开答案,可是却无人能解。结果一个年轻的清洁工威尔在下课打扫时,发现了这道数学题并轻易的解开这个难题。

威尔聪明绝顶却叛逆不羁,甚至到处打架滋事,并被少年法庭宣判送进少年观护所。数学教授有心提拨这个性不羁自我的天才,要他定期研究数学和接受心理辅导。数学难题难不倒他,但却对于心理辅导,威尔却特别抗拒,直至遇到一位事业不太成功的心理辅导专家桑恩教授。

在桑恩的努力下,两人由最初的对峙转化成互相启发的友谊,从而使威尔打开心扉,走出了孤独的阴影,实现自我。

G. 一部关于心理学的电影,主人公是个心理学家,通过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判断,推理案情

lie to me(《别对我撒谎》) 吧
《别对我撒谎》是一部描述心理学的美国电视剧,于2009年1月21日首播于福克斯电视网。卡尔·莱曼博士(Tim Roth饰演)和吉莉安·福斯特博士(Kelli Williams饰演)利用脸部动作编码系统(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分析被观察者的肢体语言和微表情,进而向他们的客户(包括FBI等美国执法机构或联邦机构)提供被观测者是否撒谎等分析报告。片中的主要故事情节来自美国心理学专家保罗·艾克曼博士,其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面部表情的辨识、情绪分析与人际欺骗等。 2009年5月,福克斯宣布将续订本片的第二季。

H. 电影的心理学角度赏析,什么电影都行,要求3000字左右。

找到太多了,希望能给你灵感!

在电影《长江七号》中,就可以看到父亲对孩子那种惊人的娇宠,父亲为了孩子上贵族学校,可以忍受非人的磨难,牺牲自己的尊严乃至性命。这种父子关系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平民尤其是农民家庭结构的典型代表。
孕育这种人格结构的亲子关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发生在极端的贫穷和巨大的社会贫富差距的背景下,穷人(父亲)在这种社会中并没有起码的为人尊严,遭受到歧视和白眼;
第二,以父亲为代表的整个家族把一个“救星”的形象投射给孩子,期望着通过孩子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学习的成就)能够改变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或者仅仅是获得失落的尊严(面子);
第三,在这种亲子关系中,父(母)亲以一种近乎自我虐待的方式省吃俭用,提供给孩子(往往是男孩子)优越的条件——读书,而孩子的整个人格通过读书学习和父母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下滑或者“贪玩”不学习的时候,出现的是整个家族系统自我的崩溃。父(母)亲会在此时突然从奴隶一般辛苦劳动供养太子读书的人,变成一个完全忽略儿童爱玩天性的暴君,开始殴打(虐待)孩子,之后又出现自我的崩溃、哭泣、自责。
而通过这个过程,孩子开始真正进入家庭的系统自我中,他会开始刻苦地带有自我虐待色彩地学习,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并且期待着学习能够带给整个家族(学校、村镇)荣耀。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格结构形成了。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孩子的自我理想、自我价值感、以及其情绪和认知模式都是和父母(家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并不会具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判断标准,而他的情绪和欲望也是和父母紧密联系的。
鲁迅说,中国人是合群的自大。正是说明了中国人的自我、超我乃至本我的一部分都是外化式的、关系性的。在《长江七号》中,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我想大概绝大部分中国人都是耳熟能详的,这种教育可以总结为两条核心指令:千万不要让别人看不起咱们;读书学习是一切的核心。其实这第二点也是为第一点服务的,“学习好了,别人才会看得起咱们。”而这两点的共同目的都是要建立起“我们”和“别人”的一种关系。有些时候,对这种“我们-别人”关系的需求不过是要求“我们”和“别人”能够彼此平等、相互尊重。

而更多时候,则是期望着“别人”能够无条件地欣赏、崇拜、羡慕“我们”,乃至在“我们”面前感到自卑或者混杂着几丝嫉妒。这后者就是“面子”,面子的背后,是自体-客体系统的施虐-受虐关系的循环和逆转。现在让我们来讨论一个话题——何以中国人会形成这么一个群聚性的关系性心理结构,恰如一位来访者所言,“我就像长在我妈身上的一个东西。”?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应该反问:“何以美国白人会形成一个独立的、和他人有清晰界限、有相对独立的情绪和欲望系统的心理结构?”美国白人的这种“个体性自我”的心理结构是最近200年来适应工业生产要求而在全球大批量生产的精神产品。

“个体性自我”的产生是和民主社会、法治社会、物质丰富、社会大生产保持同步的。而“关系性自我”这种精神产品就特别适应于中国,尤其是中国农村。这就像高保真音响适用于发达国家的都市,而对于饥荒的非洲来说,手摇发电的矿石收音机是最适合的,因为贫穷他们没有电更买不起电池。在一个人口众多、国家无法提供足够保障的社会,“自我”必须是关系性的,才能提供一个社群足够的安全感和稳定性。农民子弟们如果不紧紧地把自己作为人的存在性和父母、乡亲们紧紧联系,那么不可避免的灾难性后果就是他们的父母在一个没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下必然要度过穷困潦倒、孤独悲惨的后半生。
谢谢 请采纳

I. 在电影中遇到心理学:《心灵捕手》

看完心灵捕手,我很想用我浅薄的心理学知识分析一下这部电影:

一位数学天才威尔与自己的心理咨询师咨询的全过程。

一、影片当中的咨询过程(共八次)

第一次:西恩和威尔的初次见面

威尔各种抗拒咨询和具有攻击性的表现,他回避并且无视西恩提出的大部分探询性问题,甚至想交换咨询与被咨询角色,把自己当作咨询师,去探寻西恩的心理状态。

初次见面,两人争吵起来,这时西恩的反应:暴怒、生气,这是一个正常的人该有的反应,所以反而让威尔觉得他没那么遥远,那么虚伪,他感受到真诚。

其实来访者和咨询师是一场博弈,谁都想带着对方走。无比聪明看书过目不忘的威尔,他想掌控整个局面。

威尔有很强的防御性,所以他之前见过的咨询师都被他反击主动退出了,直到遇见西恩。

第二次:西恩和威尔的湖边对话

西恩选择了湖边的公共咨询环境与威尔进行了谈话,这个过程中,西恩只是在讲述,而不一定得到威尔给予回答。西恩表达了对威尔这种对待事情、情绪、情感等等的浅显认识的看法,并诚恳地表述了初次咨询时他的感受。

西恩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第二次咨询的目的是什么?

是让威尔选择,是否进行有意义的治疗,如果来访者不配合,治疗是没有意义的。

第三次:西恩和威尔彼此没有任何交流

经历了第二次咨询,两人第三次见面陷入了沉默,彼此都没有主动交流,直到咨询结束。

威尔和西恩各自出于什么原因保持沉默?

都在等对方先开口,谁先开口谁就输。两个人都忍住了没有说话,但是沉默也是有意义的,他们都在思考。

第四次:威尔开始聊及自己的感情状态

开始时仍然是接着沉默了一段时间,而西恩却睡着了。

威尔先开口了,惊醒了西恩。一段轻松地对话之后,威尔聊起了他的情感状态。因为威尔自卑的消极情绪和过强的自我防御,让他害怕与女友间建立亲密的关系,导致了他把喜欢的人排斥在外的矛盾状态。

第五次:西恩向威尔讲述了与妻子的往事

西恩讲述了自己与妻子生前的事情,通过提供自己的生活信息,对威尔的情感生活做暗示性的劝告。

西恩这次自我暴露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威尔从故事中自己去感悟。心理咨询师只是辅助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改变的是来访者自己。

没有哪个人是完美的,西恩讲自己的妻子生活中一些小的窘事,在西恩的这次谈话后,威尔大胆约会了斯嘉丽。

第六次:让威尔进一步意识到自身的矛盾

威尔在跟女友大吵一架后分手,他还是没有勇气去接受这段关系。

西恩用面质的方式反馈威尔的生活状态,当威尔被问及“你想要什么的时候”,他却一直变相地拒绝回答,西恩对于威尔的不坦诚,直接要求他离开咨询室。

西恩采用面质的目的是什么?

直截了当,让威尔明确自己想要什么。

如果你真的想当个牧羊人,那没问题,可明显你是在瞎扯,在掩盖你内心真正的想法,在回避。

第七次:威尔心底的秘密被揭开

这次咨询谈及了威尔儿时经历的暴力事件,他袒露了自己当年的恐惧、无助、绝望感。

在这种情况下,西恩选择不停地重复“这不是你的错”,每一次的重复都在逼迫威尔的情绪爆发,当说到“第十遍”的时候,威尔的情绪突然爆发,他停不住的哭,停不住的道歉,将压抑的情感第一次表现出来。

第八次:咨询结束

最后一次咨询前,威尔接受了一份适合他的工作,生活终于走上正规,在最后一次会谈时,威尔向西恩反馈了咨询的积极结果,同时这段咨询关系也应该解除掉。

助人自助,治疗是相互的。

如果你没有受过伤,你也当不了好的咨询师,这是老师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从影片中也可以看出,西恩在治疗威尔的过程中,威尔也反过来治愈了西恩。西恩因为妻子的离世,把自己也封闭起来,现在他也想休假出去旅行,这何尝不是西恩人生的新起点。

还有教授,他一生就看重自己的获奖,在数学界的成就,而又不得不承认自己做不出来的题威尔能做出来。还有教授与西恩的关系,曾经是上下铺兄弟,现在却不怎么往来,这背后都是有问题存在的。

三、影片中呈现出的心理咨询技术

1、会谈法

2、自我暴露(适当的自我暴露能起到共情的作用,让来访者觉得你和他是一样的,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你是能理解他的)

3、沉默技术(沉默是有原因的,有意义的,不要害怕沉默)

4、产婆术(不断揭示对方谈话中自相矛盾之处,从而逐步从个别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普遍的理性认识、定义、知识等)

5、面质技术(面质必须注意时机,和来访者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才可以用)

6、精神分析(威尔痛哭,把他压抑的东西全发泄出来,童年的阴影,必须让来访者自己挖掘,释放)

四、童年经历对人成长的影响

威尔的童年,父亲暴力,让他有很强的防御性,也不能积极去面对,包括工作、恋爱,他那么有才华的一个人,却只是在麻省理工学院搞清洁,搬砖。

但他其实渴望被社会认同,被他人接纳和爱。

有一期《奇葩说》请来武志红,马东问了武志红一句话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有那么严重吗?”

武志红说:“我认为很严重。”

然后他讲了两个案例。包括说他自己也有精神治疗师,这不足为奇,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你自己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咨询师每天接收到的都是负面的东西,一般心理咨询师都有自己的心理督导师。

武志红的话引起高晓松对原生家庭的自我反思,引起赵又廷对父亲的坦露。

一个人童年生活的是否幸福,直接影响成年后的认知、行为以及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

比如童年不被关注的小孩,他们常常由于自己被忽视,所以内心十分脆弱、敏感、自卑,严重的还会有反社会行为,抑郁等等诸多问题。因为他们感觉自己被全世界抛弃了。

其实对孩子来说,这个全世界就是妈妈和爸爸。想想那些留守儿童,大多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而在精神分析层面来说,一层一层挖下去,会发现0-1岁的孩子最需要父母无条件的回应,而我们多少人都以为三岁之前孩子不懂事,不用陪伴,不用太在意,其实这个时期的孩子就已经埋下了一些影响成年后的行为问题,潜藏在潜意识里。

在电影中,西恩遇见了威尔,威尔也遇见西恩,而我遇见了心理学,感恩遇见。

我是文文心儿,喜欢生活中一切新奇的事。喜欢记录生活、记录故事。喜欢分享走过的旅程、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努力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其它专题链接:

游记专题

亲子专题

故事、随笔

读书、观影

感谢耐心看完此文的你,喜欢就帮我点亮左下方的小桃心❤️吧。您的关注和点赞都是对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J. 跪求一篇心理学电影赏析论文 1500字左右 要从心理学角度

找到太多了,希望能给你灵感!

在电影《长江七号》中,就可以看到父亲对孩子那种惊人的娇宠,父亲为了孩子上贵族学校,可以忍受非人的磨难,牺牲自己的尊严乃至性命。这种父子关系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平民尤其是农民家庭结构的典型代表。
孕育这种人格结构的亲子关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发生在极端的贫穷和巨大的社会贫富差距的背景下,穷人(父亲)在这种社会中并没有起码的为人尊严,遭受到歧视和白眼;
第二,以父亲为代表的整个家族把一个“救星”的形象投射给孩子,期望着通过孩子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学习的成就)能够改变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或者仅仅是获得失落的尊严(面子);
第三,在这种亲子关系中,父(母)亲以一种近乎自我虐待的方式省吃俭用,提供给孩子(往往是男孩子)优越的条件——读书,而孩子的整个人格通过读书学习和父母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下滑或者“贪玩”不学习的时候,出现的是整个家族系统自我的崩溃。父(母)亲会在此时突然从奴隶一般辛苦劳动供养太子读书的人,变成一个完全忽略儿童爱玩天性的暴君,开始殴打(虐待)孩子,之后又出现自我的崩溃、哭泣、自责。
而通过这个过程,孩子开始真正进入家庭的系统自我中,他会开始刻苦地带有自我虐待色彩地学习,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并且期待着学习能够带给整个家族(学校、村镇)荣耀。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格结构形成了。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孩子的自我理想、自我价值感、以及其情绪和认知模式都是和父母(家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并不会具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判断标准,而他的情绪和欲望也是和父母紧密联系的。
鲁迅说,中国人是合群的自大。正是说明了中国人的自我、超我乃至本我的一部分都是外化式的、关系性的。在《长江七号》中,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我想大概绝大部分中国人都是耳熟能详的,这种教育可以总结为两条核心指令:千万不要让别人看不起咱们;读书学习是一切的核心。其实这第二点也是为第一点服务的,“学习好了,别人才会看得起咱们。”而这两点的共同目的都是要建立起“我们”和“别人”的一种关系。有些时候,对这种“我们-别人”关系的需求不过是要求“我们”和“别人”能够彼此平等、相互尊重。

而更多时候,则是期望着“别人”能够无条件地欣赏、崇拜、羡慕“我们”,乃至在“我们”面前感到自卑或者混杂着几丝嫉妒。这后者就是“面子”,面子的背后,是自体-客体系统的施虐-受虐关系的循环和逆转。现在让我们来讨论一个话题——何以中国人会形成这么一个群聚性的关系性心理结构,恰如一位来访者所言,“我就像长在我妈身上的一个东西。”?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应该反问:“何以美国白人会形成一个独立的、和他人有清晰界限、有相对独立的情绪和欲望系统的心理结构?”美国白人的这种“个体性自我”的心理结构是最近200年来适应工业生产要求而在全球大批量生产的精神产品。

“个体性自我”的产生是和民主社会、法治社会、物质丰富、社会大生产保持同步的。而“关系性自我”这种精神产品就特别适应于中国,尤其是中国农村。这就像高保真音响适用于发达国家的都市,而对于饥荒的非洲来说,手摇发电的矿石收音机是最适合的,因为贫穷他们没有电更买不起电池。在一个人口众多、国家无法提供足够保障的社会,“自我”必须是关系性的,才能提供一个社群足够的安全感和稳定性。农民子弟们如果不紧紧地把自己作为人的存在性和父母、乡亲们紧紧联系,那么不可避免的灾难性后果就是他们的父母在一个没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下必然要度过穷困潦倒、孤独悲惨的后半生。

阅读全文

与电影一项心理学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21真三国无双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883
古墓丽影西瓜电影 浏览:112
软件开发电影 浏览:28
西瓜视频上最火的电影 浏览:935
推荐几个能用的电影网站 浏览:613
战争电影音乐配音素材 浏览:212
青少年看小电影怎么忘记 浏览:36
外国电影批评文选pdf微盘 浏览:714
人类时间空间和人电影百度云 浏览:447
大手牵小手电影全集 浏览:978
华为看电影全屏怎么点不了 浏览:191
真实的热血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97
上海浦江万达电影院情侣座 浏览:796
乡村露天电影怎么加照片 浏览:184
沃伦电影讲什么 浏览:854
看电影心情的朋友圈怎么发 浏览:611
99电影免费网站 浏览:238
俗哥说鬼电影全集 浏览:43
zero一诺千金游戏电影解说 浏览:310
小电影捷径规则 浏览: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