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电影中怎样做镜头分析啊
在电影中根据镜头的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
一、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二、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三个层次。
三、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围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四、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五、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六、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七、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八、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九、特写:指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十、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扳机等。
(1)电影片头拍摄镜头分析扩展阅读:
形态景别拍摄解释
一个镜头,可以由全景推出中景;近景乃至特写,也可以由特写拉成近景;中景;全景乃至远景景别是由视距来确定和划分的,所谓视距,是指摄影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
在一个镜头内,或者说一个电影句子内,就应包括经过严格选择的各种不同的景。因此,便有了各种景别
任何一部影片都要使用各种景别,概括的说,可分五大类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其中还分为大全景;大特写。
⑵ 如何分析电影镜头
一部电影的镜头分析是很麻烦的,怎么运用的,推拉摇移跟、远全中近特是那种,那一个镜头的用意是什么,表达一个什么东西、色彩的运用,反正是很麻烦的。以前学的时候搞这个搞到头疼。
⑶ 电影《南京南京》编导镜头分析
什么是镜头,以及如何运用好镜头,是每一位导演都必须要了解到的最基本概念,对镜头的运用和把握如何往往也是对导演功力的最基本、最具体体现和考验。
镜头风格
镜头是一部电影中的最基本单位,每一个不同角度、不同长度、不同取景所表现和组合出来的镜头片段、细节展现,乃至最终成片都会形成不同的视觉冲击和视觉感受。镜头如何运用和如何展现细节往往先要取决于影片想要的基调以及影片中想要表现的内容来决定。形式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是最早,也是最原始区分一部电影风格表现的方法和手段,不同主义风格的导演往往会倾向于使用不同的镜位摆放来进行表现。而在对这两方面的具体区分,在故事片中一般是不做太大的规定性的,一切都根据剧情的需要来做决定,所以,一般性的故事片不走两极,但在世界电影史上也不乏些许例外。
以电影《南京,南京》为例,解读一下该片中的镜头。
谈镜头,往往一般先要从镜头风格说起,镜头风格也是影片风格最后成型的最重要组合因素之一。相信所有熟悉陆川导演风格的观众,也都会熟悉陆川导演所特有的带有些许纪实风格的镜头叙事手法。作为中国电影新生代的电影人之一,前两部影片《寻枪》、《可可西里》,都有这方面非常明显的印迹,且对人物,特别是对小人物的心理刻画、心理揭示、心理暗示、心理揣摩都带有非常细腻的描述和非常精准的把握。同时,每一个镜头也都是经过精心编排和组织之后再进行拍摄的。
《南京,南京》这部影片因其发生的故事背景在1937年,离现在的时空是有相当距离的,要从现在去完全表现和还原出当时的历史情景、历史场景,也是不太现实的。如果只是单纯地把它当成故事片来进行拍摄,而不注重纪实感也就容易使影片缺乏真实性、可信性;反之,纪实感太强,缺乏故事性描述也势必容易造成趣味性的缺失。所以,根据影片要表现的内容,也就决定了影片的最基本走向——纪实故事片。而纵观当今世界影视界的发展态势,也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就是将故事性和纪实性相结合进行表现,就可以互为弥补两者的不足,这也是现在大部分影片拍摄所运用的最基本类型复合方法。
整体影片风格走向确定之后,也就同时确立了单个的镜头表现风格,具体的就会影响到单个镜头内的机位摆放、人物表现、人物走位、表演风格、镜头运动、角度、空间、时间、距离、美术设计、灯光设计,以至影响到最后的镜头剪接、组合、特效、音效处理、成片等一系列相关因素,每一环节都至关重要。最终,都会影响到电影观众观影时的心理感受,并影响到对影片内容做出好与坏的基本判断。
镜头表现
前面已经谈到了纪实故事片是这部影片所确定的影片风格,下面就来具体谈谈这部影片中的镜头表现:
一、肩拍镜头(晃动镜头)
仔细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都应该知道这部影片中运用最多的镜头表现之一就是肩拍镜头,主要是体现在拍摄激烈战争场面当中,这是拍摄最为激烈、动荡不安场面的最有效镜头运用,运动不定向,剧烈的晃动,造成晕眩感,非常符合对战争场面的描述,增强纪实性、纪实感。影片《南京,南京》中的战争场面基本都由这类镜头组成,很少有非常静止的场面出现,即使连对话也不例外。
另外,肩拍镜头的运用也不光只是用来描述、刻画战争场面,在需要描述和表现人物内心痛苦、激烈的内心冲突,也是很有效的表现手法。《南京,南京》中也有非常多的运用,特别是在揭示小人物面对危险的局面时都是很有效的心理刻画手法,如影片中出现的逃难镜头、南京百姓面对日军刺刀威逼等等,极大地突显了周围环境的危险、变动性。同时,在大方向上,又突现出了整个中华民族已经到了非常危险且近乎亡国的边缘,后者,是镜头外的含义,发人深醒。
二、大全景(基调)镜头的运用
大全景常用于拍摄外景,用以显示现场的大部分。①这类镜头史诗类电影中使用的非常多,还有就是大的战争场面,一般在拍摄此类电影中,都是用大全景展示全局,特写、中景镜头明示动作、展现细节、表现局部。而在表现一个人物或一个民族命运时,也常常会运用到大全景(基调)镜头,如影片《阿甘正传》的结尾,镜头跟随羽毛速度缓慢移动,逐渐远离阿甘,展现了阿甘此时内心的孤寂,就像飘离的羽毛一样,居无定所。
而在影片《南京,南京》中,陆川更多的是用于展现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且展现的背景是在室内的封闭空间内,更是突显出了民族的危险性。如在影片刚开场时,一小队日本兵发现南京避难所,硬是闯入,两个民族、两个国家,在同一封闭场景内相遇,日本兵拿武器步步进逼,而中国百姓则身无退路,非常之危险。在这里,大全景展现了避难所的全景,带给观众的是中国百姓的人数众多,暗示了中国的泱泱大国;而日本兵因人数少,有些迟疑,但因有武器,仍显示出了咄咄逼人的气势。最后,在大全景镜头里,我们看到的是日本兵在中国百姓人群里划开了一道口子。
关于镜头的空间运用会在后面进行表述。
三、特写镜头
如前所述,特写镜头往往刻画、描述的是人物的内心、心理,并局部放大某些动作行为,提请观众注意某些重要细节,含有一定的心理、行为提示作用。在影片《南京,南京》中,就有不少特写镜头就是关于这方面的刻画,仍就拿避难所为例,观众可以看到很多双手举起时的关于手的特写镜头,举起的速度中速偏慢,暗含着走投无路时的无奈之举。再加上对避难所百姓人脸的特写,叠加重现,更是加深了在民族危亡之时,个人命运前途的迷茫、等待,连最后的一丝希望也早已荡然无存,后者是从小处刻画,前者则是从大处对民族的危亡进行刻画。而同时,对日本兵的特写描写和对比,从另一个侧面把日本兵的惊恐、迟疑到最后的威逼等一系列的表情变化显露无疑。
另外,还要提请注意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就是当所有百姓举起手时,有对一个小女孩跟着举起手的镜头描写,也在预示和提示着观众,就连本应成为民族希望的下一代在非人道主义面前都会失去本应获得的自由和那个年龄应该获得的一切。而最终,无可避免地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牺牲品,更像是成为了那个时代祭坛上的祭品,突显了战争的残酷性。
战争中运用特写镜头,可以加强细节,提高战争的激烈程度,一般在激烈场面,配合运动镜头使用,停留时间短,让观众有更深临其境的感觉,因为特写镜头对于观众来说是景深感最小的,也就最容易加大真实感。具体的战争特写场景在影片中都能找到,也就不再详述。其他的特写还有对物的特写、对人物心理刻画描写,前者如像影片中坦克机关枪的扫射,后者如影片中刘晔扮演的中国军人的心理刻画,等等。
四、运动镜头
运动镜头并不是晃动镜头,晃动镜头只属于运动镜头中的一种,是在显示运动最为激烈的状态下才使用的。运动镜头是相对于静止镜头而言的,是拿静止镜头作参照物,一般的运动镜头分为两种,一种是方向上的横向和纵向运动。一般用以显示跟随着人物一起做运动,人物走,镜头跟着走,如日本兵进入南京城时,镜头就是一直跟随着角川兄一起移动的,此处描写的是日本兵进城时的细节,一般用中景为多;此类镜头还有一个表现方式,就是可以被当作主角的视点,从主角的角度去观察世界,在这里,镜头被当作了人眼,可以横向和纵向的全景展示这个世界。影片中也有不少这方面的细节描述,如角川兄在进城路途中看到的南京城内的一些屠杀场面。
⑷ 电影中的镜头有哪几种分别是怎样解释的
镜头指的是摄像机从开始拍摄直到停止拍摄质监所拍下的连续画面。
镜头的类别:
1.根据视距远近,分为各种景别镜头
①远景
②全景
③中景
④近景
⑤特写
2.根据镜头的运动方式,分为不同拍摄技巧的镜头
①推镜头
②拉镜头
③摇镜头
④移动镜头⑤跟镜头
⑥升降镜头
3.根据拍摄角度,分仰拍、平拍、俯拍镜头
4.根据描写方法。分主观和客观镜头
5.根据镜头长短。分为长镜头和短镜头
6.只拍自然景物叫做空镜头
用镜,运镜我没找到。我觉得用镜就是镜头的使用方法。而运镜指的是镜头的运动方式,即推镜头,拉镜头等。
而取景指的是如何安排画面中景物的大小,位置,层次,以及相对关系,是画面能够表达出作者的主题。通俗地讲就是如何设置景别,就是上面提到的远景,近景,特写这些。
⑸ 电影中镜头的运用及作用
1、弧形运动镜头
弧形运动镜头(Arc Shot),顾名思义,摄影机以按照某个圆周以弧形运动所拍摄的镜头,可以为一个场面提供多变化的视觉层次,在电影电视中属于被滥用的镜头之一,对技巧和手法的要求不高,但精通难度大。《变形金刚》导演迈克尔·贝对弧形运动镜头情有独钟。
2、特写镜头
特写镜头(Close Up),最早由导演格里菲斯等人创造,用来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某一局部,物品的某一细节。它的出现和应用丰富和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也是镜头美学最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观众最喜欢也最容易记住的镜头手法。
3、中景镜头
中景镜头(Medium Shoot),画框下边卡在膝盖左右部位或场景局部的画面称为中景画面,中景镜头所包容的景物比全景少,比特写多,环境处于次要地位,重点在于表现人物的上身动作,在影视作品中中景镜头的比重较大,因为镜头的叙事性较强。
4、远景镜头
远景镜头(Long Shoot),具有广阔的视野,常用来展示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规模和气氛,比如表现开阔的自然风景、群众场面、战争场面等等,重在渲染气氛,抒发情感。在远景画面中,不注重人物的细微动作,但却可以通过承上启下的组接含蓄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情绪。
5、深焦镜头
深焦镜头(Deep Focus),利用焦距将前景,中景,近景等全部景深融入到镜头到中,在电影构图中,往往寻求最大景深,把所有细节都在镜头里毕露无遗。影史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深焦镜头摄影大师当属格雷格·托兰德,他和大导演奥逊·威尔斯是深焦镜头的鼻祖。
6、仰拍镜头
仰拍镜头(Low Angle Shot),摄影机从垂直位置上低于多数被摄对象位置拍摄的镜头,往往可以使得画面中主体人物显得更加高大,当然,仰拍镜头的应用不止于此,关键在于这种低角度的拍摄和电影画面的具体情节相结合,比如拍摄小孩等等。
⑹ 电影有哪些镜头手法
1、斜角镜头
斜角拍摄在电影中又称“德国式镜头”,顾名思义是稳定器倾斜拍摄,目的是让观看电影的观众注意到失调以及不平衡的画面。斜角镜头可以利用智云稳定器中的POV或者三维梦境功能轻松实现。
跟随镜头是指手持稳定器跟随主体移动拍摄的镜头,运动轨迹可以是直线跟随也可以随着主体的运动幅度有弧度地跟随拍摄;跟随镜头可以让观众尽可能多的感知画面中的空间和场景。
⑺ 《卧虎藏龙》影片有关画面、镜头、摄影方面的分析
从摄影角度重看卧虎藏龙 从摄影的角度重看《卧虎藏龙》,无非就是再次欣赏一场色彩和空间的对话,这些都和中国画的创作理念有关,,《卧虎藏龙》的摄影师鲍德熹最能心领神会。 传统的香港电影画面讲究华丽,讲究炫奇,制片所花的每一分钱都要在银幕上看得到,所以色彩豔丽,对比鲜明,夜晚必定放烟,以突显气氛;主角现身必有逆光衬底,手法花俏,极尽雕琢能事。但是,这些技法,李安全都不要,"过去我拍的《白发魔女传》就像色彩强烈的西方油画,"鲍德熹说:"李安要的《卧虎藏龙》则是色清淡的中国水墨画,这种『清淡』的风格,十足就像李安这个人。" 「清淡」是意境,而非公式。 中国水墨画讲究空间经营,留白才有气韵,留白才有回想空间,从镖局到贝勒府,美术设计叶锦添几乎把所有非必要的家具摆设全都撤了,空荡荡的场景已经拉开了整体的气韵格局;鲍德熹透过观景窗所掌握的戏剧空间更是无时不忘以中景、远景放出空旷的气韵,让观众看戏如有看画的心神体会。 空间有了,接下来就是用色。 "电影像长诗,意境超写实,故事很扎实,一场接一场的好戏,让人目不暇给" 鲍德熹说:"如果我再运用极其华的色彩来突显戏剧交果,那就不是帮助,而是干扰了,色彩跑进来抢戏,大家的眼睛就全花了。" 《卧虎藏龙》的用色,配合剧情发展有四套设计,前半段强调晕黄微紫,配合灰薄月色的几场动作夜戏,冷得可以,然而夜半夺剑的戏感却十足火热,冷热交杂,才不致在刀光剑影中,火上加油,让人坐立难安。 其次,则是丰红豔黄的新疆色彩。这段戏是玉娇龙无时或忘的甜蜜往事,正因为无时或忘,才会记忆鲜明,所以用色要浓,才可以突出她的任性,才可以衬显罗小虎在她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才可以点出这段恋情的浓烈,也才可以带出她毅然悔婚叛家,易装江湖行的矢志决裂。对照前半段的晕黄微紫,这里的丰红豔黄已然是一种行动宣言了。 第三层颜色则是江南绿。从黄山到竹林,绿意盎然,生机也盎然,不但反映了剧情演戏的地理环境改,也暗示了彼此可能有的转机,李慕白在碧竹窗前对俞秀莲说出了难言心事,也在竹叶梢顶窥见了自己不曾面对,也不愿去解决的玉娇龙不肯还剑的少女心事。 最後的洞穴戏,不论是晕厥、迷香、中毒、勾魂、诀别到对泣色彩尽皆灰蓝,情难了,人已沓,灰蓝一片,恰恰对应了李慕白与俞秀莲的人间难舍不了情。 《卧虎藏龙》的片名直叩玉娇龙和罗小虎的名姓,但是李安锁定的焦点却在人已中年的李慕白和已见风霜的俞秀莲:不是李慕白执意还剑,江湖不会再勃溪;不是俞秀莲人情练达,多方隐忍,姐妹早已翻脸。色彩偏幽暗,轻黄红的比重分配,其实就已经间接显现了主配角的主从戏份,但也因为幽暗为重,所以惊鸿一瞥的沙漠黄与江南绿才对照得格外鲜明。 《卧虎藏龙》是李安童年时阅读武侠小说的梦想实践,袁和平的武术指导和鲍德熹的镜位掌控都是功臣。飞檐走壁不难,定点移位也可以靠吊钢丝来解快,难的是侠客在飞,摄影师也要模拟飞行,凌虚踏肩而上,千里相随,才能创造立体空间。这种视觉奇观对於只懂得靠推轨技术来运作的手工业拍片工人而言,当然就像是不可能的任务,但在机械手臂和滑竿辅佐下,人体工学的体能极限不再是问题,鲍德熹拍出了双重飞行的俯照全景的视觉震撼,恰恰就是李安美学的具体实践了。 至於江湖传奇的武术之美,鲍德熹摒弃了传统武侠电影的近身肉搏,大量使用中长景镜头,透过远观和俯看,才能让刀剑奇技重现,才能体会武术律动之美。李慕白夜戏蒙面娇龙,以及玉娇龙的茶楼戏群侠,同样都是用中景来演绎侠客风流;至於俞秀莲和玉娇龙的镖局对决,则是远景捉舞动,近景炫兵器的交互轮替了。 留白,留出气韵。 淡彩,淡出神韵。 镜位,尽得神韵。 鲍德熹的摄影镜头让观众的心神得以龙飞凤舞,让武侠之梦不再是梦。 详见: http://tieba..com/f?kz=205739834
⑻ 影视专业知识2:解读镜头形式
我们来继续上次的学习......
本期主讲:镜头形式
1、固定镜头
固定镜头:这个最简单易懂,就是在摄影机不改变机身位置和没有任何运动时所拍摄的画面。
严格的固定镜头是静态构图的单个镜头,只有人物调度变化,没有摄影机的参与,不改变基本构图形式;机位不变而摄影机变焦或摇的运动拍摄镜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固定镜头。
长固定镜头——对一个场景和人物动作过程的完整记录,具有不做任何引导和评价的客观性。
短固定镜头——更多地交代重要细节和过渡环节,信息比较明确,常采用近景系列的景别,可以建立镜头的节奏感。
2、运动镜头
运动镜头:在拍摄中间移动摄影机并借此使移动着的人物始终保持在画面之内的拍摄方式。
运动镜头不仅给画面增添了动感,而且使电影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造型特征,脱离了戏剧的美学特点,再现了人的眼睛在观看中的运动形态;使得银幕获得立体空间感,也使动作获得更大程度的如实再现。
摇镜头
摇镜头:摄影机机位不做位移运动,而是利用三脚架、云台拍摄方向可变动的功能,机身做上下、左右方向的变化。
跟摇拍摄运动中的对象时,可以使对象保持在一个画面以内;人物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时,摇摄能使他始终处于画面的构图中心,从而表现出人物主体运动的状态与细节。
(1)环境空间摇摄和人物摇摄
环境空间摇摄在景别上以大全景、全景为主,在史诗片拍摄中经常使用大全景的摇镜头来展现场面的宏伟,也可以在一个镜头里表现战争中对峙的双方。
对室内小环境的摇摄带有强烈的主观视点,常用来表现人物对环境的观察、搜索。
对人物摇摄的使用:对话人物间的摇摄,场景内呈现逻辑关系的摇摄;摇摄的对话场景往往交流感强烈,对话双方语言交流频繁、反应迅速。
(2)快摇摄和缓摇摄
快摇镜头常用作两个镜头之间的过渡,强调起幅、落幅画面间的内在关系;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有突然、意外和令人惊异的视觉效果,表达效果强烈。
也可以当做是一种转场的方式,即两个画面效果像快摇一样。
慢摇经常用于描绘大场面的场景规模,掠过的被摄物具有某些相似的性质时可以产生积累与升华的情绪效果。
(3)横摇摄和垂直摇摄
横摇摄除了展示空间的广度和规模之外,可以再现运动中的主题状态,模仿人的主观视线,如同生活中人们原地跟踪观看的动作。
垂直摇摄在画面造型上能表现空间的高度和深度,与展示空间广度的横摇或横移运动相结合,是塑造银幕空间的典型手法,也适合表现人在垂直方向上的观察视线。
推镜头
推镜头:沿摄影机光轴方向向前移动的接近式拍摄方法,画面包容的范围越来越小,表现进入某一场的感觉。
符合一个运动中的人物对环境中景物关注的视点。
符合一个人物在固定位置下对某一物体的视觉关注。
符合导演、摄影师想要强调的某个注意中心、表现中心的视点特征。
具有从整体到局部,从环境到细节,突出某个局部、某一细节的作用。
常常用在影片的开始或一场戏的开始,以将观众带入故事中。
(1)从广阔范围内进入某一场景或景物
案例:希区柯克电影里常用的开头(城市楼群——某大厦——某个窗口)
(2)强调重要的细节,推进叙事
在表达结果即将发现什么的时候,如果用剪辑处理,切一个大特写镜头会强调发现的突然性,但是用匀速的推镜头就表现逐渐地发现和揭示,给观众时间自己去发现故事中的因果关系。
案例:《精神病患者》中玛丽安拿了老板让她存进银行的钱打算据为已有并逃走,镜头三次有意的“推”。
(3)用于剧中人物
表现、揭示人物的内心状态。
提醒观众注意画面呈像中越来越大的拍摄对象。
对人物有意的“推”是强调人物此刻的某种状态和思考,常用来暗示人物的思想动机和下一步的行动。
案例:我们会发现在一些影片中遇到杀人的环节之前往往会用推镜头展现谋杀者的脸部表情,强调人物心理活动。
拉镜头
拉镜头:沿摄影机光轴方向向后移动远离式的拍摄方法,画面包容的范围越来越大。
画面中的被摄体由单一变为多元,从只拍一个对象到拍更多对象。
同“推镜头”一样,都揭示了个体和环境的关系。
常用于影片的结尾,充当镜头的结论和升华情绪。
通过摄影机的后退展示未知的、令人吃惊的东西,因而可作为幽默的镜头拍法,也可大量用于悬疑片和恐怖片中。
3、移动镜头
移动镜头:摄影机沿各种方向做移动拍摄。
从拍摄技术上移动镜头分为:轨道车移动拍摄、摇臂移动拍摄、手持摄影机移动拍摄、航空拍摄、特殊运动镜头设备拍摄等。
跟踪拍摄
跟踪拍摄:镜头跟随运动的人或物体进行拍摄的方法。
按位置关系分为:前跟、后跟、侧跟,前跟镜头强调运动主体的运动状态,后跟镜头强化跟踪的视点感并常用于恐怖片中,侧跟镜头的画面动感最强烈。
意味着视点和画面主体的同步变化。
摄影机晃动产生的纪实感并不是生活真实的样子,只是复现了人对陌生环境的茫然、凌乱的主观感受。
轨道车水平移动拍摄
轨道车水平移动拍摄:简称“平移拍摄”,将摄影机放置在轨道上做水平移动。
会带来画面角度、方向、景别、构图的不断改变,视觉内容丰富。
既可以表现完整的空间,记录和跟踪运动,也可以富有视点位置的变化。
高空摄影系统
高空摄影系统:电脑控制的运动镜头系统,摄影机由四条线缆绑定悬在空中,每条线缆都由计算机遥控。
能够实现全景俯瞰拍摄。
可以在一个镜头内实现从细节到远景的景别跳跃以及丰富的三维(水平、垂直、纵深)空间关系展现。
给观众带来如飞翔于场景之上的新奇的视觉角度(常用于体育赛事转播和大型电视文艺节目的转播)。
4、长镜头
长镜头:不停顿地拍摄一个完整的场景、事件或记录一个完整连贯的动作的拍摄方法。
由几个长镜头组成的一个意义段落叫做“长镜头段落”。但要注意的是长镜头的过度使用或不当使用极易造成一些不知所云的影像或空洞无物的表现内容。
纪录式长镜头:最早出现的形式,强调时间的真实和与事件的同步性,再现时空的完整性。
具有客观性和置身事外的观察记录者的视点。
纪录式长镜头充满了不可预知的视觉元素,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观众看的时候需要调动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与影片沟通。
叙事性长镜头:体现时空的统一性,叙事目的更明确。
镜头运动和人物调度都有明显的意图,画面视觉内容的变化呈戏剧关系。
能够很好地揭示人物之间的空间联系,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流畅感。
时间长镜头
时间长镜头:这类长镜头不呈现强烈的戏剧冲突,不介入场面中发生的事件,只是远远地记录。
侯孝贤的“时间长镜头”常常固定地拍摄一个生活场面,没有太多戏剧性的故事,镜头就像时间的见证者,呈现那些再平常不过但却非常动人的人情世故。
需要观众对场景的韵味有情感共鸣,能够进入审美的观赏层面。
5、场面调度
场面调度:将一个行动“舞台化”或“放在场景中”。
场面调度涉及的元素包括人物的上下场、位置移动、人物空间关系变化等均是与演员有关的空间变化形式。
(1)描述场景的空间关系,强调演员表演
使画面内同一空间中的人物建立联系,传达给观众必要的空间信息,强调重点演员的表演。
(2)引导和强调戏剧性
运动镜头和人物位置变化必然带来场面内新的叙事信息的介入,打破画面原来的平衡关系,此时,调度便成了电影突破平面性,使同一个空间中分割表演场地,呈现因果关系主要手段。
重复调度的手段也可以强调场景的气氛。
(3)场面调度的类型
人物调度:演员在场景中通过运动发生位移及在画面中的位置变化,也包括演员之间相互位置关系的调度变化。人物调度主要分为横向调度、纵深调度、垂直方向调度、环形调度和综合调度五种。
镜头调度:摄影机运动而人物不动的调度方法。镜头调度由于是镜头运动而被摄主体保持静止,因而镜头的运动便成了画面视觉内容变化的明显要素。此方法的暗示性和引导性很强,有一定的目的或意味。
人物和镜头综合调度:让摄影机和人物保持运动的一致性,有利于保持观众对场景真实感的幻觉。
⑼ 远山的呼唤,开头片段,从景别的角度分析远景的作用,活着用镜头的角度分析推拉摇移的运用效果。
指拍摄远距离事物的镜头,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常用来表现环境的全貌。远景中包含大远景,常用来展示广阔空间环境,表现规模浩大的人物活动和气势宏大的场面。不过,远景也完全可以用来表现人物的心境和表达寓意。影片《林则徐》中,在林则徐奔上城垣,极目远眺乘船离去的邓廷桢这一场景中,连用三个大远景,使惜别之意、惆伥之情充溢画面。远景的运用,还可以使影片保持一种格调的一致性。日本影片《远山的呼唤》中,以一个儿童远眺的视点,将一场打架置于远景表现,保持了影片恬淡风格的统一。 【近景】指摄取人物上半身活动的镜头,或拍摄与此相当的景物局部的镜头。近景中,环境已居于很次要的地位。近景多用于强调人物表情和重要的细微动作,或表现物体局部,能鲜明而强烈地表现人物关系和人物思想感情,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人物活动的事件之中。近景是集中观众注意力于人物的主要景别之一,在电影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推镜头】 指被摄对象位置不动,摄影镜头由远而近向对象推进拍摄的方式。这种手法使画面视点由远而近,取景范围由大变小,主要部分逐渐占满银幕,逐渐增强观众的视觉感受。推镜头拍摄有快慢之分。慢推使观众注意力逐渐集中,快推可产生紧张急促感。采用变焦距镜头拍摄时,从短焦距调至长焦距拍摄,也可产生各种推镜头效果。但变焦距推拍与推镜头还是不一样的。变焦距推拍只改变镜头视角大小,造成画面内部景别远近的变化,它和推镜头的透视关系、景深范围不同,和人在运动中的真实感受也不同。 【拉镜头】 指被摄对象位置不动,摄影镜头逐渐由近及远拍摄的方式。取景范围由小变大,视点就有由前向后移动的感觉,画面便产生逐渐远离被摄主体或从一个对象到更多对象的变化。拉镜头也有快慢之分,也可以应用变焦距镜头。拉镜头的功用很多,可以使观众在同一个镜头内,渐次了解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可以在一定的影像构成中预示某种结局,也可以表示人物的心境和处境及其他各种艺术效果。 【摇镜头】 也称“摇拍”,简称“摇”。指摄影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如同我们站在原地环顾周围的人或事物。摇镜头的基本作用是不必经过剪接而使画面的内容发生变化。摇镜头分左右摇、上下摇、闪摇。闪摇,又称甩镜头,是速度极快的摇摄镜头。它们均呈现为生动的动态构图、不同的艺术表现效果和多种表现力,如渐次展示广阔环境,舒缓或急速地表现动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烘托情绪与氛围等等。摇镜头的使用与观众的视觉感受和观赏情绪密切相连。摇摄的不同速度会引起观众视觉感受的各种变化,观众对画面内事物的辨认速度和接受情绪也制约着摇摄的速度。 【移动镜头】 即“移动拍摄”、“移动摄影”,简称“移”。广义说,运动摄影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摄影。这里的移动摄影专指把摄影机安放在轨道移动车或其他运输工具上(火车、汽车、飞机等),在沿水平面作各种方向移动中拍摄对象。按移动方向可大致分为左右移动、横向移动和纵深移动。被摄对象为静态时,摄影机移动,使景物从画面中依次划过;被摄对象为动态时,摄影机跟随移动,即跟移。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移动镜头把运动着的人和不断变换的景物交织起来,可连续展示宽阔的空间环境,可在较强的动态中表现人物的活动、揭示心理、渲染氛围等,可以形成强大的造型冲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