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说《活着》和电影《活着》在主题思想的把握上各自有何特点
当我们对文学作品进行影视化改编时,不得不考虑到影视作品的通俗性及其对受众产生的影响。相较于文字,视听语言对受众产生的冲击力更大,引导性也更强。因此,面对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改编者们首先应判断原作的主题思想是否可取。那么小说《活着》和电影《活着》在主题思想的把握上各自有何特点?
三,电视剧《福贵》主题思想
电视剧《福贵》对于主题思想的改编则更符合电视剧的特点,即更加通俗化、大众化,一方面保留了原著中农村背景的设置,将更多的叙事空间放在了粗犷原始的田间地头;另一方面增添了许多感情线和人物线,着重突出一个“情”字,从人与人之间情感变化的角度来反映20世纪老百姓生活的艰难和不易。电视剧的叙事主题较电影来说更接地气,观众的代入感更强。
2. 余华《活着》节选部分表达了什么主题
主题很复杂:《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一句成语:千均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我知道,《活着》所讲述的远不止这些。
《活着》的主题,余华在韩文版自序中有清晰的表达:
韩文版序言我不知道应该怎样来解释这一部作品,这样的任务交给作者去完成是十分困难的,但是我愿意试一试,我希望韩国的读者能够容忍我的冒险。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不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一句成语:千均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我知道,《活着》所讲述的远不止这些。文学就是这样,它讲述了作家意识到的事物,同时也讲述了作家所没有意识到的事物,读者就是这时候站出来发言的。 北京,一九九六年十月十七日
3. 电影《活着》赏析
---关于中国小说影视中的悲剧
先锋小说作家余华在90年代推出了长篇小说《活着》,这是一部以先锋精神与中国沉重的乡村现实相结合的作品,在当时社会乃至现在都引起了强烈反响。 随后,张艺谋根据其改编拍摄了同名电影《活着》,并在第47届戛纳电影节斩获3项大奖。尽管电影的主要情节题材取于小说,但是电影与小说的故事基调却不尽相同。小说竭力塑造出一种忧虑和紧张气氛,力图让读者沉浸于无法摆脱的悲剧氛围中;而电影则削弱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在戏剧突变成份上也有所削弱。
小说版本的《活着》,总是弥漫着无穷无尽的死亡气息。主人公福贵,见证了身边四代亲人的相继离世,经历了生命中的大苦大悲大难大劫。父亲跌落粪缸而亡,母亲病重思子而逝,儿子抽血夭折,女儿难产夺命,妻子抱病而终,女婿工伤致死,孙子吃豆噎死。作者总是先营造一个安逸美好的现状,然后现实的打击接踵而来,将美好的梦境粉碎的彻底,凸显出现实的残忍,令读者悲伤和绝望的无以加复。 电影版本的《活着》所营造出的故事基调并没有像原著那样沉重。张艺谋导演让家珍、二喜和馒头都活了下来,一家人最后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吃着饭。相对于小说的故事情节来讲,电影版《活着》算是以喜剧收尾,给观众聊以慰藉。
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富贵,妻子家珍。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富贵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
俗话说:“有果必有因”。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悲剧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是啊!生活虽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尽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拥有信心,明天将会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影片中描绘她的部分没有富贵多,可是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通情达理温柔贤惠的妻子。这个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坚韧的。怪只怪富贵这个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们俩才只能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富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这期间,他们的孩子有庆被春生(他们的老朋友)骑车撞死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
还有一个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女儿凤霞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她的死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是由老天爷安排的,是由当时迂腐的社会观念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 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身为父母该有多痛苦呀!
一、“无力把握”在《活着》中的表现
1、偶然因素(有庆、凤霞)
2、历史因素(有庆、龙二、春生、镇长、凤霞)
3、现实生活中的人力不可抗因素,如“天灾”
二、电影对人生“活着”的看法
1、“福贵,咱可得活着回去啊”
“回去了可得好好活。”
2、“不想活也得活……我知道你现在很不好受,但不管怎么着也得熬着,也得受着”
三、生活不是灰色(悲剧)的
1、人情(老全)
2、亲情
3、爱情
4、温情(别春生)
5、中国人的诙谐
四、一代又一代不灭的希望
“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那时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4. 活着这部电影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
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富贵,妻子家珍。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富贵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
俗话说:“有果必有因”。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悲剧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在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是不是他
的父亲和妻子不关心他呢?答案是否定的。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固执的本性。他漠视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境衰败、贫穷潦倒,天
天过着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影片中有一个
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
的强者吧。是啊!生活虽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尽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拥有信心,明天将会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么样的人呢?现在我们来给她作个分析吧。影片中描绘她的部分没有富贵多,可是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既通情达理又
温柔贤惠的妻子。人总是有喜怒哀乐的,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个哑巴女儿回娘家。可是富贵那时候怎么知道家珍 ——
一个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他,一个夜夜哭泣劝告丈夫不要赌博的妻子正在家乡艰难地供养着孩子,并且期盼着他早点醒悟。要是没有毅力,没有信心,说不定这个
柔弱的农村妇女早已经没有勇气生活在这世上了。这个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坚韧的。怪只怪富贵这个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们俩才只能过着艰难困苦的
生活。
这个故事说到这算是告一段落,不过剧情仍未结束。也许导演还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国的环境不断在变,人也随着不断地变。但是不论如何,不论发生什么事,活着的人还得活着,在漫漫人生路中品尝酸甜苦辣与喜怒哀乐。
富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这期间,他们的孩子友庆被春生(他们的老朋友)骑车撞死了。其实春生不会开车,却自以为是,结
果。。。。。。。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
作为编剧,导演,为什么安排了这样一个情节呢?是否想通过加深富贵和家珍的痛苦,来表现他们生活的毅力?我想除此以外,他们还想提醒人们,做事时不要不懂
了装懂,否则酿成悲剧再怨天尤人也无济于事了。有庆的死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啊!
还有一个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富贵的女儿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她的死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是由老天爷安排的,我觉得是由当时迂腐的社会观念造成的。我
们都知道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
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这种情节真令人悲哀愤怒。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
去,身为父母该有多痛苦呀!我原以为富贵和家珍会承受不住孩子死去的打击而丧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气,可他们却能面对现实,承受苦难,顽强地活着、活着!
我深深地被他们的坚强与勇气打动。
《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富贵和家珍夫妇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人只有一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与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是一种历练。
5. 活着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有:
1、充满温情的语言。这部作品中主人公福贵一家人之间的互相关爱通过人物的语言得到很好体现,夫妻之情,姐弟之情以及亲情都是通过语言体现出来的;
2、充满民间特色的语言。《活着》一文中的俚语口语是很具民间特色的,既贴近人物性格又符合整部作品的背景。
主题思想:
在《活着》中,余华摒除了一切知识分子的叙事语调,摒除了一切过度抽象的隐喻性话语,也摒除了一切鲜明的价值判断式的表达,而将话语基调严格地建立在福贵的农民式生存背景上。故事中接连不断的苦难和
6. 余华《活着》节选部分叙述了哪些情节,表达了什么主题
主题很复杂:《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一句成语:千均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我知道,《活着》所讲述的远不止这些。
《活着》的主题,余华在韩文版自序中有清晰的表达:
韩文版序言我不知道应该怎样来解释这一部作品,这样的任务交给作者去完成是十分困难的,但是我愿意试一试,我希望韩国的读者能够容忍我的冒险。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不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一句成语:千均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我知道,《活着》所讲述的远不止这些。文学就是这样,它讲述了作家意识到的事物,同时也讲述了作家所没有意识到的事物,读者就是这时候站出来发言的。 北京,一九九六年十月十七日
7. 《活着》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余华把重复发生的死亡事件镶嵌在日常琐碎的生活里,放大了“苦难”的广度和深度,使渺小而软弱的人物面对巨大的“苦难”形成的力量悬殊,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命运感,最后福贵所有的亲人都一个个死去,只剩下他一个孤零零的老头和一头同样年迈的老黄牛相伴,并且是那样乐观豁达的活着,完全出乎人的意料,也更加彰显了活着的意义和难能可贵。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
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活着》,长篇小说,作家余华的代表作。
小说中的主人徐福贵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由于嗜赌放荡,输尽家财。父亲被气死后,福贵一家成为佃农,并很快被国军抓壮丁卷入国共内战。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断经受着苦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8. 沙爽的《活着》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2-25
9. 《活着》到底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呢
福贵回到家,看着别人种着自己的地,住着原本是自己的宅院,心中感慨万分。携一家老小搬到一茅草屋里。父亲的去世,怀着孕的妻子被老丈人直接拉回了家,心情跌落到了极点,遂找到牛二租借田地,开始“二次创业”。
渐渐地适应了穷人的生活,妻子的回归让他的生活慢慢走上正轨。此时母亲却病倒了,福贵拿着钱去城里为母亲买药,碰到了国军的一个炮兵连,被强行拉去充壮丁拉大炮去了。福贵跟着队伍就认识了老全和春生,三个人成了无话不谈的“至交”。部队被拉到了一个不知道地名的战场上被包围了,军人生活艰难,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的冷酷无情,整天都为了如何活下去而努力。炮弹是没有眼睛的,看到身边的伤员被炮弹击中,三个人为自己的未来而担忧。老全把死在身边的人翻着看了一遍,看到了好多自己认识的人,见多识广,走南闯北的老全也伤心至极。正在老全回到战壕的时候被炮弹击中背部而倒了下去。福贵和春生哭着把这位“老大哥”的尸体背到战壕里,嚎嚎大哭。战争笼罩着这个世界,世界里的人们受尽了战争的折磨,死生只在一瞬,让人不禁想到了如今和平的年代,珍爱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不知道老全福贵接下来的日子该如何度过?思念着家人的他到底会作何选择,让我们接下来拭目以待。
一小时读书会会长/每天读书3小时微信公众号 【成周梦蝶】 ID:czm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