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甘正传电影观后感500字
阿甘正传电影观后感500字(精选28篇)2. 电影祝福的人物形象分析500字
《祝福》 一个彷徨又无助的身影,一个单薄又模糊的身躯,无力地向前,最终又无力的倒下,永久的倒下。“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这句话时而盘旋耳边,真切刺骨,时而遥远渺茫,漂浮虚幻……是谁在黑暗中叹息,是谁在彷徨中挣扎?一个身影的逝去,却带来了无尽的深思。人道是黄河十曲,毕竟东流去,漂浮其间,无奈独流水……祥林嫂——一个旧社会的典型代表,平凡的人生经历了不平凡的伤痛,弱小的身躯支持着沉重的压力,经历着时代轮回,四季交替,在凛凛寒风中,走向了生命的尽头——死亡,永远沉睡在厚厚的积雪之下。祥林嫂怀着对世界的渴望来到了人世,却带着无尽的愁苦古都离开了。怜悯之心,固然有志,但更多是对社会的评判。这是我想起了孔乙己,同样是生活在旧社会,同样是受尽煎熬,同样是艰难的朝向远方,满满的逝去,留下一个沉痛的身影。这与祥林嫂惊人的相同。封建社会的腐朽,还有那艰苦挣扎的农民,一声声无奈的叹息,随着一个王朝的灭亡,一同消逝,找不到半点踪迹。当清晨的风刮起第一粒沙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像电视画面一样,不自然扭动了一下,立即转向原貌,云依旧飞。风依旧吹,但我们都隐隐约约地感到这一不是原来的那个世界了。朝露昙花,咫尺天涯,祥林乙己,已为虚无,东流水去无从返,倚心惊回往,八千年玉老,一夜枯荣,问苍天此生何必?怅然若失,仰观前路,人生希望重重在,何必闭塞阻明月。一饮壶觞千滴醉,点滴心头,一语忧伤归空尽,只留一颗晶莹泪,悬在空中,留在感人心。
3. 求一篇五百字以上的影评..什么电影都行
电影<<美丽人生>>的影评
这是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
这是一部获得第7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原创电影音乐三项大奖的电影。
这是一部获得第51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及欧洲电影奖的电影。
这是一部被意大利以及犹太民族引以为傲的电影。
同样,这也是一部被我大学的戏剧老师倍加推崇的电影。
这部电影便是《美丽人生》。它的编剧、导演、主演均是一个人:意大利著名喜剧演员以及导演罗贝托·贝尼尼。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犹太集中营中那段悲惨生活,我们从一切可以见到的资料比如书籍、影象等媒介中有所了解,特别是电影,最著名的莫过于美国影片《辛德勒名单》。但是天性乐观幽默的意大利电影艺术家却出人意料地从陈旧的创作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鲜的东西,即使在充满鲜血和死亡的集中营里同样也找到了一种美丽与人性。这便是贝尼尼的《美丽人生》。
故事很简单:活泼乐观的意大利青年圭多是个犹太人,他在一个小镇遇见了心仪的姑娘多拉,经过几番巧遇和努力,他终于与多拉结婚,并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约书亚。可是,好景不长,纳粹在约书亚五岁的生日上抓走了圭多一家。为了不让孩子的心灵蒙上阴影,在惨无人道的集中营里,圭多试图让约书亚以为这只是一场游戏。“游戏”结束时,圭多惨死在纳粹的枪下,而约书亚得到了“游戏”的最高奖赏。
贝尼尼并没有把这样一个阴暗悲惨的题材拍成一部阴暗悲惨的电影,相反,他利用他的天性把它处理成一部处处充满幽默乐观的影片,也就是说,把一切有关“恶”的表象去掉了,代之以一种黑色幽默的基调,就象那个教我戏剧理论的老师所说的那样:“这是一处含着笑的悲剧”。或者,“喜剧化”。
其实这部片子可以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圭多与多拉相见相爱并结婚,这一段的背景音乐始终是欢快明朗的,仿佛小溪流在心中轻轻划过;而第二段的开始是圭多和他的“公主”进入房间再出现时,他们已经有了个可爱的男孩了——约书亚。音乐立即转入低沉,但是贝尼尼还是在向我们描绘着这个温馨的画面:一家三口同坐一辆自行车,一路上充满欢声笑语。
这是一部反思战争的影片。
一部反映战争的片子,却不去描写战争的残酷与不人道,而是通过生活的细节来展示,并且以一种喜剧的手法来表达。这正是贝尼尼的高明之处。他避开了常人所想所感受的,以一种非常规的表现手法来反思战争省视战争。
这是一部有关父爱的电影。
主人公圭多以他的幽默乐观机智保护着自己的儿子约书亚,不仅保护的是小约书亚小小的生命,更是在保护着他小小的心灵不受到一切“恶”的侵害。最后,当小约书亚坐在苏联红军的坦克上睁大着眼睛望着妈妈:“妈妈,我们赢了,我们终于赢了!我们终于可以乘着坦克回家了!”时,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如此的灿烂,阳光,田野,音乐。这是一曲父爱的赞歌。
这是一部关于生命的影片。
导演拍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雷奥。托洛茨基在等待行刑时写下的一段文字:"life is beautiful"。贝尼尼想通过这一部电影来展示面对死亡的了然心境:人生如此美好,哪怕一时被黑暗所笼罩,我们依然能够找到美之所在。
这是一部让所有人都感动的电影。
4. 对中国电影的评价500字
写作思路:根据题目要求,以“对中国电影的评价”作为主题,可以用过去的国产电影和如今的国产电影作为对比,然后举例出自己看过的几部电影作为例子进行评价,正文:
说到中国国产电影,十年前的我会对其嗤之以鼻。经过了十年的酝酿,十年后的今天再谈到国产电影时,我心中的感情只有遗憾。
要说国产电影到底是给我留下了些什么印象,那我的话就多了。
首先看看20世纪,我首先想到的便是大陆内地拍摄的黑白爱国片,高还原历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爱国精神。看完往往使我热泪盈眶,由内心散发出一种使命感。然而遗憾的是尽管影片本身没有缺点,但没有看点。最终某些幸运的也只能沦历史老师用来教育学生的科教片。大多数都变成了历史的尘埃。
再接着我就想到了香港电影。比如周星驰的系列电影,但他拍的大部分都是喜剧片,能留下来反复品味的实在不多。他是个好演员,但好电影考的不光是演员。香港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大部分都一个样,没有什么新意。不过这是建立在21世纪的观点。在当时香港电影火爆整个大陆。只可惜现在能用来回味的经典却是屈指可数。
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纪,中国的动画电影享誉全球。但是后来动画被视作小孩子看的东西,根本不被重视。
到了21世纪初,大陆的电影质量和数量都有了不小提升。但因为资金技术等的不足,在科幻片方面,特效技术的缺乏使中国一直没有像样的科幻片。因为相关部门的限定,恐怖片也被打压,动画片更是惨淡。能让我留下印象的电影几乎没有。
到了最近几年,我看了一下所谓的高票房国产电影。12年比较火的是一个叫《人在囧途》的喜剧片。我个人不讨厌喜剧片,但我始终觉得一个没有内涵只靠把人逗笑就完事的电影绝对算不上经典。
13年的《西游降魔篇》,可以说是既有新意又没有新意。它确实演绎了一个崭新的西游世界,但还是西游,一个被拍烂的作品。再怎么有心意的剩饭也只是剩饭。
14年有一个给我印象深刻的作品叫《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这次剧情上不仅没有新意还特别无聊,最关键的动作戏一笔带过,唯一的看点就是美国多少年前就能做的特效。这种无内涵,无剧情,不搞笑的电影我是真的不知道哪来的高票房。大概是他们的宣传片做得好,再加上人们开始有钱了,开始找乐子了。
16年,周星驰拍了个叫《美人鱼》的片子,票房高是为了表示对星爷的尊敬,但正如我一开始说的,他是个好演员,但不是个好编剧。作为喜剧片一点都不好笑,如果一部电影连最基本的都做不好谁会去探究它的深层意义?
17年的《战狼2》,我只能说很难评价,在战场上接吻没人打我也就不说什么了。但可惜的是,这种完全不科学的英雄主义电影我在上个世纪的美国电影中已经看够了。也许战狼表现确实不错,但我确实看不到美国某些电影中那种放飞的想象力以及深刻丰厚的内涵。
还有某些国产电影我都不想说什么了,就比如《爵迹》。从头到尾有几个原创的设定?而它的票房却硬是靠几个大牌演员给扯上来了。
最后,我个人觉得中国也许并不缺电影方面的人才,但是文化局的限制是真的很严格。个人觉得如果能像国外一样把分级制度做好应该会好一点。
5. 电影《两杆大烟枪》片段剪辑分析!500字以上
十年过去了,我今天才看盖·里奇的处女作,个人风格异常浓厚,充分运用分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复杂幽默的黑色故事。
电影的精彩之处除了叙事结构,还有表演和音乐。这些演员当时都不是什么大牌,属于二线且不红的二线演员,里面还有很多非专业演员,但是每个演员表演都非常好!混混、赌徒、嗑药的、小偷、劫匪、收账、枪杀.....简直象本色表演,我在想是不是原来就是干这些的人,制作班子当时都是无名鼠辈,也可能是盖·里奇的朋友们。
所有演员们操着浓重的伦敦口音,夹杂着无聊的、有趣的英式粗话,慢镜头、近镜头、分镜头、非正常镜头的运用产生出想象力无限的视觉效果,电影从头到尾都在配合画面播出非常刺激的音乐,英伦摇滚、重金属、朋克、爵士都收录其中,让人无比亢奋。
盖·里奇把那么复杂的人物和头绪一一捋清,最后交集一起迸发出巨大的戏剧张力,也有些冲击昆丁地位的噱头声势。
这是一部纯男人的电影,没有情爱,没有女人,只有兄弟义气和雄性荷尔蒙。唯一的女人就是种大麻那伙人家里有个毒瘾很深的交际妞,总穿着类似环境色的衣服,在沙发上窝一整天没人发现她,最后端着机枪狂扫劫匪,给了慢镜头,音效放大了弹壳落地的叮当声,表情也相当冷酷,可是家具墙壁都打烂了,一个坏人没打着,最后被绑走了。也不知道盖李奇怎么想出来的?
分格化语言:所有演员们操着浓重的伦敦口音,夹杂着无聊的,有趣的英式粗话,请留意对白中黑色幽默的成分。
风格化镜头:镜头的运用和人物造型的设计,相当具有时尚和现代感。慢镜头、近镜头倒镜头分镜头的运用产生出想象力无限的视觉效果。剪接干净利索,节奏明快舒服。
风格化音乐:电影从头到尾都在配合画面播出非常刺激的音乐,英伦摇滚、重金属、朋克、爵士都收录其中,让人眼睛和耳朵一起高潮。
风格化结构:情节的铺垫复杂而不庞乱,剧情发展又是奇趣而不显荒诞。几个团伙戏剧性地交错在一起,组成一幕幕环环相扣忍俊不禁的情节。
6. 求一篇《美国队长3》电影赏析,500字即可
首先,就像克里斯埃文斯说的,漫威有一套成熟的让电影成功的公式。我本想作为商业娱乐片它毕竟有自己的限制和规则,因此是本着“看一部打得很爽的动作片”这个初衷去影院的,至于剧情,我猜大概就是套用公式而已,无需过分期待。
因此看完之后我挺惊喜,因为它比预期好看很多。一句话总结就是,MCU的内战已经完全不是漫画中616宇宙的那场内战了,但队长仍然是队长,钢铁侠仍然是钢铁侠,冬兵仍然是冬兵,大家仍然都是他们自己。
一,关于整体印象
动作戏精彩就不多说了,当初就是因为《美队2》颇有《谍影重重》系列的硬派动作风格才入坑,这一部继续将之发扬光大,动作设计漂亮,生猛,干脆,实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且注重团队合作,合体技眼花缭乱,过瘾。
关于故事,个人观感是,这是近两年来难得让我感受到诚意的一部漫威电影,虽然还是存在“漫威电影公式”,但它确实认真而生动地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个故事比我以为的要复杂,有黑豹,泽莫,复仇者三个分支,故事讲得很清楚,有条理有逻辑,层层推进,角色虽多但主次分明各司其职。没有我预想的靠生硬堆砌笑料来掩盖情节简单这个问题,也并不觉得某些角色,比如泽莫,被浪费了。片子里出现的大部分角色是为了故事情节而服务,因为短期内并没有他们的单人电影计划(除了黑豹和小蜘蛛)所以导演没有浪费笔墨在不必要的人物塑造上,每个人重点凸出,点到为止,这一点我挺欣赏。因为复仇者内部的矛盾已经很丰满,不需要再大力塑造一个邪恶反派来衬托英雄们。泽莫戏份不多,出场作用更多是为了推动剧情,但结尾他的几句自我剖白简练准确地说出了这个人物的悲剧性和作案动机,让本来觉得他是又一个脑残反派的我顿时理解了他的原因,并惊觉他其实是漫威电影中为数不多的有智商有条理有手段,且某种程度上作恶成功的优秀反派。
以及,我挺喜欢这片子的台词,符合人物特点,简洁,机智,适度幽默,很不错。
二,关于剧情
不管电影的宣传策略和各种采访传达出的信息如何,我个人认为它并不是真的在对“自由和监管到底哪个更好”做出深入的探讨和辩论。虽然故事主要围绕着“为了公众安全与社会秩序,政府机构的监控管制是否应该凌驾于超级英雄的个人自由和选择权之上”这个矛盾进行,但它毕竟是一部美队电影,就像《美队2》一样,它很明显已经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个人自由和权利更重要。整个故事都在这个基础上推进,去掉了可能引起明显争议的内容,将剧情简单化明朗化,明显让人感到政客们要考虑的东西太多因此并不太在乎真相,到头来政府不会真正可靠,与其为了安全将自由拱手相让,不如相信人类(英雄们)自身的力量和判断力。
也正因为如此,队长和钢铁侠双方一直是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在一种和谐友好的气氛下掐架,虽然打得狠,但打得就事论事,彼此都没什么怨恨情绪;托尼那一方并不是完全与联合国站在一起的强硬注册派,他们只是在遵循自己关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理念,而当发现政府的行为已经背离了自己的初衷时,很快就调整立场做出应对和改变。所以这电影我看了六分之五都没有感受到预想中的你死我活严肃残酷的对立情绪,只觉得这是一个复仇者内部成员之间的磨合过程,吵得虽然凶,但关键时刻还是统一战线一致对外。
于是在看到最后六分之一时,我忽然发现,签署协议只是表象,这片子真正的内核是复仇。黑豹,泽莫,队长冬兵钢铁侠,这三条故事线分支,都是以复仇为核心才得以展开的。他们各有各的仇恨,因为性格不同而选了不同的解决方法,最终引出整个故事,得到不同的结果;而他们的仇恨又是相互交织互为因果,复仇理由也都让人理解。
但就像队长所说,我们尽可能努力救更多的人,可那并不意味着所有人,如果你不能面对这个问题,那下一次或许就连一个人都救不了。世上的事常常没有理由无法控制,做好事要承担风险,好事越大风险也越大,英雄并不能拯救全世界,但他们明知如此也还会继续做好事,并敢于面对和承担随之而来的无可预知的后果,毕竟如果你因为惧怕风险而停止拯救世界,世界大概会更糟,你自己也会因为没有尽力而问心有愧。
这片子里的悲剧有些是因为世事弄人,有些是因为做好事而引发了不可控后果,总之一句话:众生皆苦,有情皆孽,生活就像一场杯具,谁都没有错,可谁也都不一定对,那么施主,敢问路在何方?敬请收看《天龙八部之美国队长3:内战》,看完之后依旧迷茫,仍然无奈,但是,朋友,这就是人生嘛。
三,关于角色
钢铁侠:我很喜欢这里的托尼,性格丰满,有着身为英雄的责任感与理智自省;他不偏执,在意识到原本的想法出现问题时便放下骄傲,不计较个人得失迅速改变行动策略,因为他自己并不重要,把事情做对才最重要。我觉得这一点非常有英雄胸襟。
队长:他依旧是一个崇尚公正自由并由衷相信人本身具有强大力量的队长,固执得令人讨厌,也固执得令人佩服。有人说他非黑即白不懂变通,但我认为在一个到处都是灰色地带的世界里,能够坚持住不妥协才更需要勇气和力量。他的行事风格始终遵循佩吉的那句话:如果可以妥协,那就妥协;如果不能妥协,那就不要。即使全世界都说你错了,你要做的仍然是像一颗树一样矗立在原地,然后看着对方的眼睛告诉他:不,要改变的是你。
冬兵:在生存本能与良知觉醒中苦苦挣扎,并不抱怨自己的痛苦,也敢于面对沾满鲜血与罪恶的过去,着实是一条好汉。
其他人每一个我都很喜欢。
四,关于立场
在我看来,电影里钢铁侠和队长产生分歧的原因,其实是一个统计学分析中的相关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片子里幻视提到的:自从托尼宣布成为钢铁侠之后,超级英雄涌现的数量越来越多,因此带来了挑战,而挑战引起冲突,进而触发灾难,所以在“超级英雄的出现”与“灾难的发生”这两组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系数,而第三方监管,就是可以在今后干预并减小这个相关系数的优化方案。这是一个公式,是幻视经过纯理性计算而得出来的结果。
托尼是一个科学家,他的思维模式与幻视很接近,是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优解决方案,因此他认为复仇者缺乏一个科学的由第三方参与的决策机制,只有建立这个机制,才能对复仇者施加更合理的监管约束,将行动的未知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看到有人说,托尼本质上在走一种玩弄法律的诉棍路线,先签署协议再事后修改条款细则,通过玩弄官僚手段最终让复仇者可以随心所欲地继续惩恶扬善。我觉得这并不是电影所表达的意思。因为托尼确实是非常真诚地想要控制危害,他在这场协议签署中是以一个复仇者负责人的身份在努力解决他们给公众带来的损失和不安全感,他确实在规劝队长时说过可以通过修改和增加协议的某些细节条款来加强复仇者的安全保障,但因此就认为他在玩弄法律走官僚路线,未免有失偏颇。况且,托尼从头到尾竭尽全力所要避免的,正是“随心所欲”这四个字。
罗迪因为常年身处军队,对联合国的监管与运作模式赞同并且信任,因此支持签署协议;娜塔莎作为一个习惯了敏锐估测时事从而做出对自己最有利决定的间谍,认为只有当一只手还留在方向盘上时才能有自主控制权,为了安抚大众依然拥有自主权,她也选择支持协议。
不过,统计学的问题在于,虽然计算出的数据结果是客观的,可对于结果的解释却是相对主观的。相关性也并不能表明因果关系,到底是灾难的出现带来了英雄,还是英雄的出现带来了灾难,这件事幻视的计算其实证明不了。况且统计学本身偏向于去除差异性而得到群体共性,这种建立在大量数据基础上的统计结果如果应用于大样本量的群体之中会更准确,而如果应用在单独个体身上就不一定成立了,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且不说幻视用于计算的数据量是不是足够大,数据选取会不会因为目前为止MCU中现有英雄经历的事件比例而存在偏向性,只就队长和钢铁侠两个个体而言,这个统计结果在他们身上产生的结论基本上是相反的。
托尼是一个保护者,更是一个创造者。在此必须插播一段我关于“托尼总是强行背黑锅”这件事的看法。很多成功人士都有一个感慨,你的成功越大,经历的失败与错误一定越多。纵观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所有前进过程都包含着无数错误,伟大的科学突破常常伴随着巨大风险。托尼基本上是整个MCU甚至漫画宇宙中最高产最卓越的发明家之一,以他手上的成就,他一定已经经历过几百万几千万次的失败,而这些失败中必定会有一些造成严重后果。技术被坏人利用怎么了,造出奥创又怎么了,人们从没有因为原子弹被发明就责骂爱因斯坦发现了质能方程式,最伟大的发现一定蕴含着最棘手的危险,这本就是宇宙的基本运行规则,我从不觉得让托尼犯错就是冤枉他强行让他背黑锅,因为我从没有期待过一个只有成就却不犯错误的科学家。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错误负责,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然后继续前进,这才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回到正题上。电影里,用托尼的话说,站在佩珀的角度看我就是个麻烦精,但我一直没停止过,我也不想停止。我想没人比托尼更明白,如果他停止犯错惹麻烦,也就同样停止了创造和成功。以托尼的经历来看,他所阻止的那些灾难中有一些是与自己脱不掉关系的,并且他崇尚理性怀疑人性,认为单个个体的判断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因此为了避免“好心做坏事”,第三方监管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对复仇者的行为评估约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而纵观队长目前为止的经历,他并非一个创造者,他只是一个保护者,因此他并不引发灾难而是阻止它们。即使在这个过程中引发了意外人员伤亡,但那是无可避免的战斗代价,可以通过不断提高个人能力而减小,却并非复仇者们的重大决策失误。在他看来灾难的发生与英雄的出现虽然互相关联,但英雄的出现是为了终止灾难拯救世界而没有让情况变得更糟,因此第三方监管意义不大。并且117个国家,各国都有各自的利益考量,决策过程必定效率低下耽误时间,复仇者们束手束脚无法尽力行动;从纽约和华盛顿的经验来看,高层决策者甚至会因为自身局限性而让情况变得更糟。只要管理者是人,就会有私利,就会有变数和风险,如果你因为这个原因而不相信复仇者,那你也同样不该那么相信联合国。
看到有人说,队长相信人性本善,所有人民最后都会理解他们的好意,也相信人类的自由意志判断力,因此主张英雄们应该随心所欲地除恶扬善。这个看法依旧有失偏颇。首先队长并不认为民众最终都会理解他们,相反他明白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怨恨,但身为一个超级英雄,要想救人你必须学着接受这一点,并且在质疑声中坚持做你认为正确的事。其次,队长所谓的自由也不是“随心所欲地惩恶扬善”;他相信人,但并非所有人,他只相信一部分个体,比如复仇者的成员们。他相信他们拥有正确的判断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这种自我约束可以使得他们在没有管制的情况下依然会做出正确选择,而不是做出随心所欲的选择。
至于旺达最终选择队长一方的原因,并非因为对托尼囚禁的逆反,而是她对幻视说的那句话:我无法控制别人的恐惧,但我能控制自己的恐惧。这也正是队长所追求的:你无法左右别人的想法,但你可以通过实际行动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向所有人证明自己是可靠的。相比之下幻视的反应是:如果你逃走了,世人将永远惧怕你。——他认为外界的管制才是消除公众恐慌的最好办法,这与托尼的观点很相似——它并没有错,它是建立在对于人性与世界的悲观看法之上的。
不过,就像之前说的,这部电影虽然名为内战,但真正的内核并非分歧,而是复仇。我觉得比起讨论自由和监管究竟哪一方更重要,它更想说的是生而为人,不管你多么努力,也一定无法做到完全理性客观,黑豹做不到,队长做不到,托尼做不到,就连幻视这么一个高阶人工智能最后也认识到了自己会受到感性的干扰,因为他毕竟有一颗心灵宝石,而有心就会有情感。我们当然需要法律与规范来约束自己维护社会,但却也不能只依赖于外界管制,因为追求理性很重要,可一味追求理性忽略人性也并不符合人类发展的需求。
英雄与反派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当同样无法掌控的天灾人祸降临在自己身上时,反派怨恨命运,而英雄接受命运。对于泽莫那样的人,感情让他失去判断力与自我约束而作出错误决定,但对于黑豹冬兵和每一个复仇者,他们可以用自身的人格力量战胜感情的弱点渡过人生的不幸。联合国监管到底可不可信?自作主张到底可不可取?这个问题之所以无法回答,是因为它并不是终极问题,终极问题是,人本身到底可不可信。这部电影的所有情节到最后都表达了一个观点,那便是或许并非所有人都可靠,但有些时候,有些人,确实是拥有着伟大人格的,他们当然有情感,当然会迷失,但他们终究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这样的人其实是值得我们多一点信任的。
如果你选择相信,那么很多仇恨便不再是仇恨,很多难题也不再是难题。但可惜的是,混迹于这个处处是陷阱的世界,大多数人已经无法这样简单地付出信任了,而这才是真正的悲剧所在,不仅对于英雄们,也对于每一个普通民众们。当然,更是对于我们这些没完没了地争论队长到底是不是自私铁人到底是不是错误的影迷们。
五,纯属觉得有意思的
1,这回来客串的是《废柴联盟》里Greendale的校长,这个人真是自带喜剧效果。会心一笑。
2, 托尼演讲结束后控诉他杀了自己儿子的那位女演员二十年前曾经在《穿梭阴阳界》里与小罗伯特唐尼合作过,剧中角色情同母子;蜘蛛侠婶婶的女演员也跟小罗伯特唐尼合作过两部电影并且似乎交往过,这回托尼还两次调侃小蜘蛛的婶婶有魅力;再加上片中的二十岁托尼,这些细节让《美队3》看起来似乎有那么点怀旧的味道。
-------------------------------------------------------------------
一点题外话:
昨天我看了最新一集《傲骨贤妻》,很有感慨。这部剧从第五季开始情节越发复杂,每个主角碰到的难题简直要让我怀疑编剧心理阴暗无虐不欢,看得我常常感慨这样的麻烦如果摊到我头上我真的要去死了。但那些角色们就只是叹一口气,晚上回家独自喝掉半瓶红酒,转天出门又是一条好汉。导演很少站在同情的立场表现他们有多可怜,每个人在得知问题后的反应只是,接受它,面对它,解决它,然后继续享受人生,迎接下一个问题。
所以我想,人生就是一场游戏,我等普通人的级别或许在10-20级,而超级英雄们的级别也许会在30-40级。大家都会遇到匹配自己现有级别的boss,以我等10级玩家仰望40级玩家时会觉得他们的boss如此强大根本打不过嘛!但对40级玩家来说,那难度其实跟我们对抗10级boss差不多。因此,以10级之心度40级之腹,或者以40级之心度10级之腹,大约都没必要。大家只是各自活在匹配于自己能力的环境里而已,40级玩家遇到的困难虽多,但他们勇于面对世界和自己所带来的的幸福感与实现人生价值所得到的满足感未必就比10级玩家的少。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虽然每个英雄们确实都有诸多悲惨与无奈,我倒不会觉得太难过,相反却总会因为他们竟能克服那样的困境而变成更伟大的人感动唏嘘。
7. 求一篇500字左右的电影观后感
大概人们一直以为人类作为地球上的最高级动物就是地球的主人大自然的主宰者。就可以肆意的破坏地球,虐杀大自然。还为眼前的利益贪婪地把大自然的血抽干 、了把大自然的皮扒光 、把大自然的肉啃光。跟本没想过这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还愚昧无知、 得意洋洋地宣称要征服自然。哼,真是可笑。如果又一个冰河世纪在眼前,措手不及的人类将如何?人类还能征服自然吗?〈〈后天〉〉给了我们一个响亮而肯定的回答。这部可怕的灾难片告诉了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自然永远主宰着人。 《后天》这部电影描绘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地球一天之内突然急剧降温,进入冰期的科幻故事。故事中,气候学家杰克.霍尔在观察史前气候研究后指出,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暖化将会引发地球空前灾难。主要是讲人类不断破坏美丽的大自然,然而受到了大自然严重的惩罚。冰雹 、闪电、 暴风雨、 龙卷风、 飓风 、洪水、 全球气候变暖所造成南极冰融化等种种灾难降临在人类身上时,人类才觉悟,才知道悔改,可已经太晚了。因为灾难转眼之间席卷而来,洪水,就在眼前;冰雹,就在眼前;一切不可抗力就在眼前。温室效应将使冰河期重返地球。龙卷风 、海啸、 地震……所以你叫得出名字的天灾都将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在影片中,你能看到纽约市被淹的镜头:慌乱的人群 飞起的汽车 破碎的玻璃,后面是楼一样高的巨浪…你能看到发生在夏威夷度假海边胜地受到飓风侵袭的场面。这就是破坏大自然的后果,这就是对人类的惩罚。几千年来,人类在不断吞噬自然的躯体,现在就要品尝自然所酿造的苦酒了。 然而影片中有一个动人之处;人类在大灾难面前,亲情 友情 爱情——人类的情感经受了重大的考验。人道主义精神激发出了人性的光辉。所以人在灾难的面前都表现出先人后己的勇气。有的人为了救别人,自己被冻死了;有的人为了不连累别人,放弃了生的希望。这点我非常的鼓舞。也许,人性真的只有在最危急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吧。但人类根本没有任何方式和自然抵抗,能做的,只有躲避和逃跑。这时候人们应该明白:人类不是万能的。自然可以随时瞬间灭绝一个种族。记住: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一小部分。 今天,人类比任何时候都能领略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今天,人类不能再以一个征服者的面,目对自然发号施令,而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和谐修复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必须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只有这样才能保护住我们的家园。 “环境保护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提供一种幸福和沉稳的感觉 ”——这将是我们给自己的一个机会 、一种鼓励 、一声祈祷。有没有感觉到我们的生活环境有何变化?犹记得前年是下了雪,而去年,直至12月了,依然不见雪的踪影。越来越温暖了,不是吗?其实作为一个怕冷的人来说,我更喜欢这样的暖冬。可是暂时的舒适背后是否隐藏着危机呢?对于这种明显的变化,不知人们是否有所思考。 一位古气候学家发现并预测了温室效应引起的持续全球变暖将使北极积雪迅速融化,而地球为了自我调节直至回归平衡,会进入冰河期,人类将在最后一个冰河期生存。可是他只猜对了结果却估错了时间。因为这场灾难不是在若干年后,而是现在。 就在后天预测成真。柚子般大小的冰雹袭击了东京,一位极普通的日本上班族前一秒还在和妻子谈话,后一秒已被冰雹砸倒在地;地处热带的南亚次大陆竟然被大暴风雪所覆盖;冰川融化后的巨浪把整个洛杉矶撕裂殆尽。最令人震撼的是纽约市“速冻”前后的画面:冲天巨浪狂涌进纽约市,自由女神被淹没了,万物瞬息沉没在汪洋之中,一艘万吨巨轮竟然被冲进了楼宇之间,而转瞬间,气温骤降,浩瀚汪洋之中的纽约又变成了一个冰封世界,茫茫冰原上只剩下了自由女神的头像,象征着人类文明的纽约城大半永入冰雪之中。 看过影片,那可怕的场面真使我有一种十分强烈的感同身受的惧怕。原来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一切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全球变暖带来的危害将是比起其他任何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恐怖事件或突然到来的天灾人祸更能迫使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联合起来,拯救地球的大问题。 多一座工厂,多一辆车,多一台空调,毁灭就会早来到一天! 或者,也许我们赶不上那天,但是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下下一代,他们要怎样咒骂我们在这个疯狂年代给他们制造的灾难?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珍惜环境,尽可能的让我们唯一赖以生存的地球减轻一些负担吧!保护环境真的不是一句空话,难道我们真的想要“后天”的来临吗? 看完影片,走出房间,我庆幸的是:外面还有阳光,而我们的世界还没被淹没。
8. 电影《天注定》影评500字左右
《天注定》以四个取材于真实事件的悲剧为之展开,山西的胡大海怀疑官商勾结因而举起了强,重庆的三儿走向抢劫杀人的不归之路,湖北的小玉一面要面对自己成为小三的事实,另一面在洗浴中心工作的她捅死了侮辱自己的客人,而在东莞打工的小辉,色情行业与血汗工厂,成为了其生命的最后一站,,在冰冷绝望的以暴制暴中电影以此所呼之欲出的是一个真正属于底层百姓的中国,这样的电影诚然注定无法在国内公映,且在四个故事的串联上也只能算差强人意,但敢于直面阴暗的社会现实拍这样一部作品的的贾樟柯,相信也注定当会被世人所铭记。——梦里诗书
9. 急求一篇500字左右的影视评论
高墙内外,《肖申克的救赎》
作者:romin
达拉邦特用非常熟练的手法将这个故事的展现给观众,全片“多一分则长,少一分则短”,恰到好处的将所有情绪的铺垫在那个暴风雨之夜释放出来,给观众畅快淋漓的感觉,这一刻,安迪的身体与灵魂在禁锢了多年之后同时奔向自由,雨水洗刷了一切的污垢,而我们得到了最大的感情宣泄。然而对于这一点,我认为此时电影技巧的成功要大于电影主题的成功,达拉邦特有点像李安,在你不知不觉中,将情绪的积累灌注到你的脑海里,而在你没有准备之时,让你突然迸发出来,给你最大的震撼。与李安不同的在于,李安可以80%的时间内让剧情缓慢前行,而达拉邦特则在进展中不时的加入一点小的高潮,让观众不至于失去耐心,但这两种手段都是在为最后那一刻在服务。我相信,如果把这个题材换给另一个技巧不高的导演,恐难拍出我们现在所得到的感受。
关于安迪的越狱,这其实是一个很俗的故事,再向前我们可以在《基督山伯爵》中找到影子,唐泰斯同样是被人诬陷投入大牢,同样是用匪夷所思的方式越狱,同样为自己受的苦难进行了复仇,而最后,也对自己的灵魂进行了净化与忏悔。几乎同样的结构,同样的故事,为什么没人说《基督山伯爵》是在宣扬“自由主义精神的美国主旋律”?当我写出前面引号中的内容之时,是否你也觉得荒诞与搞笑?是的,所谓“解读”其实是和这个时代的氛围紧紧相连的,硬要牵强附会并无多大意义。这只是一个很好听的,关于越狱的故事,和《基督山伯爵》一样,由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把听众吸引的如痴如醉。
如果《肖申克的救赎》仅仅只停留在“好故事”的层面,可能最多只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关于自由关于灵魂救赎,这些内容是西方电影烂大街的题材,而诸如《魔鬼代言人》甚至《康斯坦丁》这些影片,关于‘自由’俩字的探讨,都比《肖申克的救赎》要深(只不过别人的重点不在自由这个主题上而已),因为《肖》毕竟还没有上升到“自由意志”这个层面。
然而《肖》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讲故事甚至是简单的追求自由的主题上,我认为《肖》的伟大以及我喜欢《肖》的原因,也是我认为全片点睛的地方,就是瑞德最后的那段“高墙论”。十多年前第一次看片的时候,我并不理解这一段的含义,我认为影片的中心是安迪的越狱,为什么当安迪越狱成功以后,瑞德要发表这么一段似乎与越狱并无关系的独白?安迪成功之后电影完全可以结束,为什么全片的高潮之后导演还要加上这一段的告白?
后来经历多了,慢慢的体会到,导演想通过安迪越狱来表达的,也许并不仅仅是关于自由的追求,而是瑞德的这段领悟,也许这,才是影片真正的主旨。我想到了我大学的物理老师,他一直希望我们能够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以自己从未有过的视角来研究物理现象,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定式思维比一无所知更可怕”,而当我理解了什么是“定式思维”了以后,我猛然发现,原来瑞德早已经说出来了。
其实你我周围都有如同肖申克一样的高墙,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圈子,我们的习惯,甚至我们的思维,都在不知不觉中被高墙所围了起来。无论什么行为、心情或者想法,第一次的时候都很新鲜,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但当这些体验变成了常态,当这些常态变成了习惯,当我们将这些思维固定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高墙就形成了。我们的收入,决定了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而我们的位置又影响这我们的圈子,于是我们变得程式化了,在我们的周围,形成了单位、家庭、社会的固定模式,我们向往更好的生活,但我们也决不会主动降低身份去降低自己的圈子。对于这些固定之外的,我们要么漠不关心,要么极度排斥。在思维上更是如此,我们仪仗着自己的经验,仪仗着自己“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的心态,不假思索的排斥与自己脑海里固化形象不同的事物,用过时的思想来评判新的观念,用“定式思维”来判断一切价值观,我们已经忘了理性与思辨,因为“我就知道,它就是这样的,你不用狡辩了。”而最可悲的,是这些高墙并不是任何人给我们强加的,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围起来的,当自认为经验越多的时候,高墙也变得越高,我们都变成了老布鲁克斯,离开高墙,我们无法生活,我们无法适应,于是当我们某天发现失去高墙的时候,我们要么重新回去,要么在身边筑起新的高墙。
老布鲁克斯无法适应高墙外的生活,却又无法重新回到高墙,于是只有结束自己的生命。安迪发现这一点了吗?我不能肯定,因为安迪越狱的主要动力是自己是清白的,更重要的是,肖申克的高墙并不是为安迪而造的,“安迪本不属于这里”。然而布鲁克斯和安迪,终于让瑞德悟到了,瑞德前30年每次都说自己改造好了,是因为他想离开高墙,他并不知道如果真的离开,他也许会和布鲁克斯一样无法适应高墙之外的生活。“什么叫改造好了?”瑞德最后这么问假释官,因为他知道,他已经承认了高墙的存在,“你会变得离不开他”,他知道自己出去后,只会变成第二个布鲁克斯。然而讽刺的是,假释官因为他的这句话,批准了他的假释,让他走出了高墙。对于这一段落,你可以认为是电影的戏剧化,我却认为正是假释官心中的高墙,让他认为瑞德符合了他所定式思维中认可的“改造”,于是让瑞德离开了高墙。
安迪离开监狱,因为他是真正的无辜,他不属于监狱,他不需要用高墙理论来给自己找借口。没有布鲁克斯,瑞德无法发现自己周围的高墙,有了安迪,瑞德才发现原来高墙之外有更广阔的天地。在这里,安迪是冲破高墙的具体形象化,瑞德则将这个意义告诉了观众。
如果没有安迪,瑞德肯定是另一个布鲁克斯,他无法看透自己的高墙,即使是在监狱外,他依然按照高墙的模式在生活(上厕所打报告),就像我前面说的,他在努力在新的环境中给自己筑起新的高墙。然而安迪让他看到了高墙之外,看到了高墙其实是可以突破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心,当我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高墙并有更大的勇气冲破高墙之后,我们的灵魂才能获得更广阔的自由(这一点也呼应了我们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电影主题),安迪让瑞德看到了这一点,于是瑞德也“越狱”了,违反假释条例,真正的离开了高墙。
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周围的高墙,当我们不再去思维定式,当我们多年后不会倚老卖老,当我们无论任何时候都能用思辨的理智来接受新的观念新的思维的时候,高墙才会被冲破。在电影里,典狱长是筑起高墙的人,他要把所有人都永远关在高墙里,按照他的方式来生活。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典狱长(李安语法),在我们周围筑起层层高墙,很遗憾,我们周围并没有安迪,只有靠我们自己,才能突破这层高墙。
安迪和瑞迪走出去了,我们呢?
一家之言,欢迎拍砖
独家发布,转载请注明,媒体请给稿费……
P.S. 就不另开一贴了,我从来没有通过踩《肖申克的救赎》来赞《阿甘正传》,我说过,两部影片都是伟大的电影,只不过我喜欢《阿甘》多一点点而已,将这多一点点的理由说出来,不知道怎么就变成“踩《肖》”了?许多喜欢《肖》的朋友,在影片的主题上领悟的比我深的多,我上面写的,也只是我喜欢《肖》的个人理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视角,大家多交流,也是一种乐趣,同时也能弥补自己观点上的片面(毕竟,我也想看看我在自己定式思维下所想不到的观点,呵呵)。另外,无论是《阿甘》中我所欣赏的正直、坚毅和契而不舍,还是《肖》中表现的自由、冲破高墙和净化心灵,我认为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品质,并不能因为是美国人拍的电影,这些品质就变成了“美国独享的价值输出毒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