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丽人生》电影观后感300字
美丽人生观后感600字
美丽人生》———最初看到片名,我以为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人快乐、幸福、充实的一生,毕竟,这样的一生才算美丽。影片的前半部分的确如此。影片主人公是一个风趣幽默且幸福的人,他用自己的幽默给他的妻子与儿子带来了快乐。然而,影片的后半部却是讲述他们一家在纳粹集中营的生活。主人公为了不让儿子幼小的心灵受到打击与伤害,用各种谎言善意地欺骗儿子,并告诉他:“一切只是个游戏,游戏结束后,我们便可以回家。”最后,主人公为了寻找自己的妻子而送命,但他给儿子留下的并不是集中营灰暗的回忆,而是个美丽的“游戏”。
二战结束后,有许多在集中营存活下来的人回忆往事都痛苦不堪,还有更多的人出来后患上了忧郁症,原因就是集中营的非人生活实在太过痛苦。而主人公却用一个游戏的名义掩盖了这种痛苦,让其儿子的心灵免受伤害,尽管他自己为此付出了生命。
影片中,导演用了不少夸张的手法与一些巧合更加突出地表现这一家三口的感情深厚,也为剧情的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美丽人生,片中主人公有一个美丽而幸福的家庭,他为他的家庭做出巨大的贡献,他的一生是美丽的。片中的儿子有一个美好的
童年,有一个风趣的父亲,父亲带给他快乐,使他的人生有了一个美好的开端,他的人生也将是美丽的。片中的母亲有了一个快乐的丈夫和一个可爱的儿子,她的人生也因此而美丽。人生的美丽也不单指快乐,更强调人生的意义,人生便因意义而美丽。聪明、勇敢和善良的人们都能缔造出美丽的人生。
点评:美丽的游戏后面是残酷的人生!更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这篇观后感层次清楚,感情真切自然!在概括了影片的主要内容时作者就埋下了一条线———主人公用善意的谎言欺骗儿子,从而让儿子幼小的心灵避免了阴暗与血腥的伤害。后文就循此线索抒发着自己的感受,“感”在“观”中,“感”“观”结合,凸显中心,把自己的感动与震动释放在抒情与议论的文字中,这既是影片的魅力,更是这篇观后感的魅力所在!
在很早的时候,我妈就跟我提起过《美丽人生》,胡事的概要也讲过,只是一直没有看过。我非常感谢孟老师为我们播放这部电影。
在战争题材的电影里,东方似乎一定会有一种奇怪的意识,就是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总会出现那么一个人,他的出现总是由掌声和鲜花相伴,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的民族添彩,只因某某人在战场上绽放出这样那样的光。
对这样遥远的战争故事,难道不觉得太政治了么?战争并不是英雄们背负的,战争不是单属于英雄的故事,不单属于士兵的故事。有时候我在那些所谓的战争作品中找不到时代,倒是颇像一部偶像剧。我们对战争的感知会变成这样,是因为什么?
我也看过一些国外的战争题材的电影,比如《希伯利亚理发师》又比如《黑皮书》。战争过于残忍,因为在战争中所仇恨的对方,同样也在战争中因此而清晰得从心底到指尖地痛苦,又在扳下枪扣时从手指把麻木传到心底。在战争里,前任何一个人的死亡都太微不足道。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恐惧驱使我们忘记了一些东西,放弃了一些东西,比强孩子们忘记了纯真。但我们绝对不要放弃爱与人道,在战争面前它可能是最脆弱的,但也可以是最坚固的。
战争面前我们都要受伤,我说了战争不仅是士兵的故事,它是一场暴风雨,每个人都要淋湿,可是我们看到有的人没有被淋湿,因为有另一个人帮他挡住了全部的雨点。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有个美丽的童年,完整的童年,可是战争夺走了他们的完整的童话,让他们在灰色背景的世界里完成他一辈子的使命。这不公平,对谁都不公平。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位伟大的父亲,用生命拯救了一个孩子的纯真。他的死亡,他的一切行动都在控诉战争带给我们的创伤。这样精神上所带来的创伤,是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那些伤痕在说:
“不要再有战争了!”
在课文中也有这样的话,是《亲爱的爸爸妈妈》里所出现的。
在世博会的墨西哥馆里我记得有介绍墨西哥的历史,战争。“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如果我们不去阅读它们,它们就永远地消失了。”大屏幕上是这样写的。但是欠们所应阅读的,不是憎恶。
在阅读《芦花荡》时,那个分析“老头子将敌人置于死地时萌发出的愉悦心情”到现在还使我痛心着。这种仇恨,到底什么时候才可以停止?战争中需要我们记住的不是英雄们杀敌后的快感,而是告诉我们这些身处在和平土地地上的人们,我们所享受的安逸带来的一切的可贵,和平的可贵,自由的可贵。
战争使我们更爱自己的国家,没错。而东西方战争作品的差异也就在于,在东方文学作品中,我们最后宏扬的是本国的威严,大家是站在各自的国家发扬本国精神。而西方的战争作品里,它年表达出的伦理,人性是不分国界的,它给我们所带来的是每个国家在战争中,在平凡人之间,闪耀的“人”的本质。
2. 电影 美丽人生 内容概括及人物评价
编辑本段剧情介绍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笼罩着整个意大利。 圭多是一个外表看似笨拙,但心地善良憨厚而且生性乐观的犹太青年。他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他和好友菲鲁乔驾着一辆破车从乡间来到阿雷佐小镇,他的愿望是在小镇开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店,过上与世无争的安逸生活。途经一座谷仓塔楼时,年轻漂亮的姑娘多拉突然从塔楼上跌落到他的怀中,原来塔楼上有个黄蜂窝,黄蜂经常骚扰当地居民。多拉想为民除害,烧掉黄蜂窝,反被黄蜂蜇伤。圭多立
罗伯托·贝尼尼(9张)刻对她产生了好感,热情地为她处理伤口,为表示谢意,多拉送了一些鸡蛋给圭多,意味深长地目送他远去。 阴云密布的意大利,纳粹的反动势力日益强大,墨索里尼推行强硬的种族歧视政策,圭多因有犹太血统,他开书店的申请屡遭阻挠,拖了很久才得到。好友菲鲁乔的工作也久无着落。期间由于生活所迫,圭多只好在一家饭店当服务员,他以真诚、纯朴、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赢得了顾客们的喜爱,其中就有一个喜欢猜谜语的李医生,对圭多聪明的头脑和真诚的态度表示敬重。 一次圭多在填写申请时无意中把一盆花砸到了签字人(鲁道夫)头上,签字人(鲁道夫)就去追圭多,圭多在一个拐角撞上了多拉,两人再次邂逅燃起了圭多心中爱情的火焰。他不失时机地向多拉表白爱慕之情。 多拉是某学校的教师,有一天从罗马来的督学要到学校视察,圭多得知后,竟冒充督学来到多拉所在学校视察。校长热情地接待他,为取悦多拉,引起多拉的注意,圭多
海报及DVD封面(16张)索性跳上讲台施展起喜剧演员的才华,惹得学生开怀大笑,令校长和教师瞠目结舌。 圭多得知多拉和男友鲁道夫要去剧院看歌剧,他也买票前往,坐在楼下的圭多始终目不转睛地盯着楼上包厢里的多拉。起初多拉对圭多的苦苦追求并不在意,但是由于多拉讨厌鲁道夫,因此常和圭多在一起。鲁道夫一厢情愿地举办和多拉的订婚晚会。晚会正巧安排在圭多所在的饭店。圭多巧妙地使多拉摆脱了鲁道夫的纠缠,因此赢得了她的芳心。多拉不惜跟父母闹翻,离家出走,嫁给了圭多。 婚后,好事接踵而来,圭多梦寐以求的书店开业了,他们有了个乖巧可爱的儿子叔本华。圭多闲来无事时常和儿子玩游戏,一家人生活的幸福美满。可好日子没过上几年,在叔本华五岁生日这天,纳粹分子抓走了圭多的叔叔、圭多和儿子叔本华,强行把他们送往犹太人集中营。当多拉和叔本华的外祖母兴冲冲地回到家里,只见人去楼空,家里被翻得乱七八糟,多拉明白了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她虽没有犹太血统,但她坚持要求和圭多、儿子一同前往集中营,多拉被关在女牢里,圭
意大利《美丽人生》剧照(8张)多不愿意让儿子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悲惨的阴影。在惨无人道的集中营里,圭多一面千方百计找机会和女监里的妻子取得联系,向多拉报平安,一面要保护和照顾幼小的乔舒亚,他哄骗儿子这是在玩一场游戏,遵守游戏规则的人最终计分1000就能获得一辆真正的坦克回家。天真好奇的儿子对圭多的话信以为真,他多么想要一辆坦克车呀!乔舒亚强忍了饥饿、恐惧、寂寞和一切恶劣的环境。圭多以游戏的方式让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圭多一边乐观地干着脏苦的工作,一边编造游戏的谎言。他还因为李医生的帮助而幸存下来。 本来所有的小孩要在洗澡时被杀死,而乔舒亚不知情地逃掉洗澡(前面会提到他很不喜欢洗澡),而后,父亲圭多让他混在德国孩子之中,告诫他不要说话(其实是为了避免身份泄露),说这是拿分的关键。
当解放来临之际,一天深夜纳粹准备逃走,圭多将儿子藏在一个铁柜里,千叮嘱万叮咛让乔舒亚不要出来,否则得不到坦克。他打算趁乱到女牢去找妻子多拉,但不幸的是他被纳粹发现,当纳粹押着圭多经过乔舒亚的铁柜时,他还乐观地、大步地走去,暗示儿子不要出来,但不久,就听见一声枪响, 历经磨难的圭多惨死在德国纳粹的枪口下。 天亮了,乔舒亚从铁柜里爬出来,站在院子里,这时一辆真的坦克车隆隆地开到他的面前,上面下来一个美军士兵,将他抱上坦克。最后,乔舒亚与多拉母子团聚。
3. 美丽人生的时空转换技巧
美丽人生这本电影的时空转换技巧,从影片的整体叙事架构来分析时空关系,该影片却是典型的倒叙手法。在影片结尾处点明“这就是我的故事”。由此可见,整个故事的讲述构筑在回忆的基础上,具有典型的倒叙特征。这一手法的运用有以下几点作用,首先,以回忆的方式讲述,一个亲历者和见证者的口吻增加了影片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促使人们对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的回忆和反思。其次,以回忆的方式呈现,表明之前所经历的一切已然以一种过去的姿态存在,从一定程度上让观众从美好家庭生活的覆灭和伟大的父亲死亡的事实中得到解脱,树立以一种不忘历史,展望明天的生活姿态。
4. 求关于《美丽人生》导演罗伯特.贝尼尼的电影风格的分析
意大利著名导演罗贝尔托·贝尼尼的作品。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意大利。 从历史的大视角看,这是一部反映战争的绝佳影片。其一,它没有采用全景式的展示,而是选取几个普通人和一个普通家庭的遭际来反映;其二,即使是选取普通人和普通家庭的遭际来反映,它也没有落入一味着力于渲染那几个人和那个家庭在战争中的深重苦难的窠臼。恰恰相反,那些背负着深重的苦难的小人物在这里演绎出的种种给人最直接的观感是风趣逗乐,之后悲凉的心境才油然而生。联系到故事发生的背景,影片的名字本身就大出观众意料,也颇耐人寻味。“美丽人生”?这与战争似乎是一对天然的悖论。但你决不能因此就草率地将它理解成一种反讽。就算这样的成分,也是极少的。在我看,这个片名起得十足真诚。 影片从头到尾画面明丽流畅,决不在色彩上给观众制造沉闷压抑之感。在前半部,亦即在主人公们被关押进集中营之前,若不留心每一个细节,你甚至会忽略战争这一大环境,只当它是一部爱情喜剧。 影片开头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德军进驻的场面,但这个镜头一晃而过,旋即转为男主角基度眉飞色舞地坐着朋友的敞篷车在乡间小路上奔驰。 除德军进驻,在影片的前半部,还有三处暗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一是在叔叔开的饭店里当侍者的基度冒充一个做视学官的客人去女主角黛丽所任教的学校视察时,校长请他向孩子们讲解他们的种族是世界上最优良的种族。但凡侵略,侵略者们在炮火进击的同时,总会伴随着思想上的煽动、蛊惑与奴役。种族主义的推行便是法西斯的卑劣伎俩之一。讽刺的是,在影片中,给孩子们讲解意大利种族的优越性的基度恰恰是法西斯分子们所鄙视的犹太人,而且基度胡说八道的内容恰恰充分暴露了种族主义的无稽与荒诞。意大利人比犹太人的种族优越?优越在哪里呢?是因为他们有两片高贵的耳郭,还是因为他们有一只精致的肚脐眼? 二是在黛丽与她的未婚夫举行婚礼之前——婚礼正好在基度叔叔的饭店举行——在饭店门外,基度的叔叔抱怨他心爱的坐骑身上被那些种族主义者刷上“犹太马”的标记。然而,就是那匹“犹太马”,紧接着成为基度抢亲的好帮手。一匹“犹太马”和一个相貌丑陋的犹太侍者,不费吹灰之力地夺走了享受高官厚禄的意大利人的女朋友,这也是对种族主义者以及势利眼们(如黛丽的母亲前面的表现)的绝妙讽刺。 在另一处时代背景的暗示,小主人公祖舒华已经出世并已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童了。祖舒华指着种族主义者店门前的警示牌问父亲为什么“犹太人与狗不得入内”。为不使儿子蒙上作为犹太人的恐惧与自卑,基度轻描淡写地告诉儿子,那是因为他们不喜欢犹太人与狗,并机智地反问儿子最不喜欢的是什么,得知儿子最不喜欢的是蟑螂之后,他告诉儿子自己最不喜欢的是生番,然后煞有介事地说赶明儿在自家书店(其时,他已开了一家书店)门外也钉一只牌子,写明“蟑螂与生番不得入内”。在这里,基度对种族主义者的不屑与调侃可见一斑。 战争显然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然而,它主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呢?我不愿意笼统地归纳出一个枯燥的概念,只想从纯感性的角度出发,说说它给我最深刻且先入为主的印象。 先说基度对妻子的爱吧。影片开头的乡间之旅,使基度邂逅了黛丽(那个此后被他称作“从天而降的公主”的平凡女子),并一见钟情地对她产生了爱意,之后的多次颇富喜剧色彩的偶遇巩固了他对她的爱,终于从她不得已的婚礼上将她带走。不得不提一下的是,基度和黛丽从那匹“犹太马”上下来之后,有一个巧妙的镜头处理。先是两人前后走进一扇门,出来的则是他们活泼乱跳的儿子祖舒华,数年美好安稳的幸福时光一带而过。 在集中营中,基度幸运地遇到了他的旧交,一位德国军医,曾是基度叔叔饭店里的客人,因为痴迷于猜谜,而基度又长于此技,故对他特别赏识。蒙那位德国军医的庇护,基度得以在德军的餐厅里做侍者,正是有此机遇,有才有一段感人至深的细节。乘递送碗碟的闲暇,基督打开了放在墙边的唱片机,并将唱片机的喇叭筒转向窗外。他知道,黛丽一定可以听到。唱片的内容正是他俩都曾听过的一出歌剧。身临险境,竟不忘捕捉片刻的浪漫情调,对生活的热爱,对妻子的眷爱,“有过于此乎”?当然,这也透露出基度的机智——音乐也可以用来报讯。听到那段音乐,黛丽得以确定丈夫至少在那时还好端端地活着,终于可以略微舒一口气。 影片末尾基度之死,直接与他对妻子的爱有关,虽然黛丽最终得以保全,基度并没有起实质性的作用,但他所做的努力本身,就足够使众多丈夫引为榜样了。 一个巧妙的镜头切换,小主人公祖舒华登场了。在整部影片里,相比于基度对妻子的爱,他对儿子的爱则演绎得更加淋漓尽致,催人泪下。基度对儿子的爱,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美丽的谎言体现出来的——在“美丽人生”之中,谎言焉能不美?——“蟑螂与生番不得入内”,在基度那些美丽的谎言里,只不过是牛刀小试。最叫人叹为观止的是,他把一家人的集中营之难说成一场积分游戏,并且前前后后,以一张如簧巧舌把它编造得天衣无缝。被粗暴的士兵推跌上火车,拍拍屁股站起来,竟嘻嘻哈哈地对儿子说,这是一次早有准备的生日旅行;一本正经地冒充懂得德语,把德国军人残酷的集中营规矩翻译成可笑的游戏规则;干完一整天超强度的活,疲惫不堪却强打精神告诉儿子他们在游戏中积分领先……再铁石心肠的人,看到这些场景,想必也无法做到无动于衷吧?还有最感人肺腑的。已经被德国兵抓住押去枪毙了,为了不让儿子害怕,他竟边迈着夸张的步子,边满脸堆笑地对藏在墙角铁匣子里的儿子挤眉弄眼,好象是去接受奖赏似的。 当然,影片表现的不只是基度的爱,相反,爱在那里是无处不在的。 黛丽对丈夫的爱同样令人震撼。爱一个人,爱到愿意为他放弃自己的生命,有多少人能做到呢?电影中的黛丽几乎毫不犹豫地脱口骗德国兵说自己也是犹太人。她愿意和丈夫一块受难,乃至一块赴死。进集中营之后,由于没能和孩子在一起,黛丽对儿子的爱表达得非常含蓄,但丝毫不逊于孩子的父亲。如果看到她愁容满面近乎失魂落魄地在衣服堆里翻检儿子的衣服的镜头,我相信你会同意我的看法。那堆衣服是以洗澡之名骗进毒气室的老人和孩子脱下的,因此翻检儿子的衣服的举动,即是对儿子生命的极大关心。没有找到儿子的衣服,黛丽露出了宽慰的笑容。 祖舒华还处在懵懂无知的年龄,要正面表现他的感情颇为不易。影片很明智地避开了这一点,采取另一种更合适的方式。看到影片的最后,因一段简短的旁白,观众恍然大悟,整个故事,原来都源于祖舒华成年后的回忆。而片名叫做《美丽人生》,也就是说,在祖舒华的心目中,那一段回忆是美丽的。那么,他究竟对那些往事怀着怎样的感情,就不必我饶舌了。 即便是陌生人,也是相互爱着的。例如,基度的难友们非但没有揭破他对儿子的谎言,而且还尽量配合他。试想,在生命危在旦夕的境况之下,一般来说,人的情绪应该恶劣到极点,能做到这一点,尤为难得。 在这篇评论的末尾,我想稍微提一提我从里面挖掘出的两个隐喻。 影片靠前的部分有这样一个场景。基度和他的一个朋友并肩躺在一张床上。他的朋友很快沉如梦乡,而他难以入睡,于是他向那位朋友请教迅速入睡的秘诀。那位朋友告诉他,叔本华认为意志控制一切。对于叔本华的哲学,我直言自己一无所知。所以无法判断叔本华真有这么一个观点呢还是只是片中的一个噱头。不管怎么说,意志控制一切,这句话贯穿了整部影片,并成为故事得以如此发展的先决条件。试想,在法西斯横行的年头,在黑如地狱的集中营中,何来美丽?所谓美丽,除非是从心而生,亦即意志控制的结果。所以,“美丽人生”,实则是通过意志控制得来的美丽人生。换一种对待人事的态度,怕是要整个儿颠倒过来,变成“悲惨世界”了吧? 另一个隐喻关于基度编造的积分游戏。基度哄儿子说集中营的生活是一场积分游戏,并坚信己方一定会胜出,届时将得到坦克作为奖品。诚然,这无疑是一系列绝妙的美丽谎言,但到最后联军的坦克缓缓朝祖舒华开来时,我的心不禁为之触动,省悟到它还有深一层的寓意。把集中营的折磨比喻成一场游戏,这本身就包含着对法西斯莫大的嘲弄与鄙夷,游戏的胜利也就暗示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游戏获胜的奖品坦克则是消灭法西斯的工具——倘若我们输了,坦克也将彻底摧毁我们。基度在整场游戏(或者战争)中的心态始终是乐观的,这是构成“美丽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
5. 美丽人生男主人物形象
《美丽人生》中,男主角基度,基度的叔叔以及基度的儿子都是犹太人。在那样一个大时代背景里,犹太人的地位和狗一样卑微低贱。导演在赋予这三位犹太男性明确的身份和地位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存在具有了一定的表征意义。而从这些蕴含在人物形象之中的表征意义,我们可以领悟到导演心里关于“美丽人生”的真谛。
基度的叔叔在影片中的戏份并不重,但他却代表了一种宽容的人生态度。当看到自己的房间被一群野蛮人“践踏”后,他只是淡然地面对这一切,“没有关系,无声胜有声”。沉默不代表懦弱,他只是用另一种方式予以了还击。因为他明白,单纯地抗击报复没有丝毫的作用,只有实现心灵深处的净化,才能改变现实的一切。所以他选择以宽容面对这一切,希望可以通过精神层面的东西去感化那些被扭曲的心灵。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他依然以一颗宽容的心,弯腰去扶起一位不慎跌倒的女军官。在这个镜头里,导演在喻示一种地位的转换。犹太人以一个长辈的身份去“救赎”一个跌倒在他面前的非犹太血统的人。而这一次“救赎”没有语言的沟通那个,有的仅是眼神的交流,或许还有心灵的碰撞。从而在更深的一个层面上诠释了叔叔的话“无声胜有声”。而对于一个人真正的救赎只能源自对于他心灵的救赎,叔叔从一开始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选择宽容。
基度这个角色贯穿了整部影片,并完成了从一个男人到一位父亲的角色成长。而且这个角色本身就被导演赋予了多种美丽,如同叔叔具有宽容之美一样,基督拥有智慧之美,心灵之美,他更是让人性之美闪耀于那个黑暗沉重的年代。影片中这个美丽的角色代表了一种大爱的人生态度。他虽然是一个犹太人,但他由衷地热爱脚下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给予他的一切。他热爱自由,就像影片一开始出现的那辆刹车失灵的汽车,可以任意驰骋;他热爱平等,于是屡次试图换走店主那顶黑色帽子。在一个阶级分明的社会里,帽子之于男人的意义就如同高跟鞋之于女人的意义,它是表征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符号。所以导演在影片中精心设计了三场换帽的戏,从而赋予基度这个角色更加饱满的思想内涵。而“上帝之手”帮助基度两次换帽成功,似乎也喻示了一种神的旨意。上帝是西方世界共同的信仰,他平等地对待着他的每一个子民,却无法让他们平等共处。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然而基度这个角色在形象上的升华还是源自他对孩子的爱。而这份爱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语境中被无限放大,形成一道用爱筑就的城墙,让小孩在这片纯净的乐土里享受他本该拥有的美丽童年。正是因为这种大爱,“牢狱”的痛苦变成了游戏的刺激;也正是因为这种大爱,驱散了孩子世界里的阴霾,让他的美丽人生拥有一个美丽的起点。导演通过基度这个角色,诠释了“用生命去拯救一段人生”的意义——被拯救的人生是美丽的,因为它没有挥之不去的如同梦魇般的开始;而为这段美丽人生抒写序言的那个人,他的一生更会因为这篇珍贵的序言而绽放出绚烂的美丽。一份无私的大爱,两段美丽的人生,是他的爱让他的一生变成了某种美的存在。
6. 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一部电影 ,急!急!急!
就算在最艰难最黑暗的日子里,就算了无希望,死亡近在眼前,他依然深爱着并用生命与智慧保护着他的妻子与儿子。他的勇气与智慧,即使在战争的硝烟弥漫中,即使在集中营的暗无天日中,即使在最后枪声响起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依然闪现着耀眼夺目的光芒。
他用尽全力,在集中营的悲惨世界里,为儿子,营造了一幕美好的幻想,他告诉儿子,所有的残酷只不过是一场游戏,游戏的奖励是一辆崭新的坦克。于是,他的儿子便有了足够的勇气,熬过那段水火的岁月,最后,当他坐上盟军的坦克时,他的幸福无可言语,而那种幸福,正是他的父亲用生命为他交换的。他不放弃任何机会为他风雨中的家庭制造哪怕是点滴的欢欣,在路过集中营的广播室时,他冒着危险在广播里呼喊妻子的名字,他想告诉她,他和儿子都还活着。他趁着做侍者的机会,为妻子播放了《船歌》,这首曾经响在他们定情之夜的歌曲,飘过沉沉迷雾的阻挡,在黑夜里,给他的妻子带去安慰,也让他们一家人,都鼓起了勇气,共同经历灰暗的时光。
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晚,他将儿子安顿在一个铁箱子里,然后,去寻找他的妻子。当他被捕之后,路过那个铁箱子时,他知道他的儿子正注视着他,于是,他装出一副滑稽的模样,惹得儿子笑出声,他仍然坚持着,坚持着使儿子相信这一切都只是一个游戏,千万不要害怕,永远要微笑而乐观地去面对。然后,枪声响起,他去了,而他的儿子与妻子终于获得解放,当他们在阳光下搂抱在一起的时候,他的儿子说道,我们赢了!确实,在这一场浩劫当中,他们赢了,因为,他们有一个英雄的丈夫与父亲,他的名字叫基度。
《美丽人生》是一部相当浪漫的电影,犹太青年基度到一个意大利小镇上准备以开书店为生,在那里,他遇见了美丽的姑娘多拉,然后,是一系列充满了智慧、滑稽、阴错阳差、浪漫的轻松片段,终于,基度与多拉终成眷属,镜头一转,他们从房间里追着他们的儿子来到院子里,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令人羡慕,基度用自行车载着美丽的妻子,车框里坐着机灵的儿子,他们飞驰而过,而街道上,却已经出现了纳粹的铁丝网。
没有什么比快乐的戛然而止更令人感到揪心。当基度的幸福生活刚刚开始之时,他的犹太身份使他被抓去了集中营,而他的妻子,本来并不用去集中营,却毅然的随他们跳上了火车。最真挚的爱情,有时候真不需要太多的言语,连执手相看都不需要,只是纵身一跃,跟去天涯海角。在影片当中,演多拉的演员有很好的演技,那是一种很克制的平静,当她在集中营里听到孩子将要被杀掉的消息时,她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站在楼梯上,由着后面的人群在她身上冲撞,她望向窗外,目光深远。后来,她被派去挑拣死难者的衣服,那种小心翼翼,不敢也不愿发现儿子衣服的感觉很到位。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个人最深沉的爱,其实,是很平静的,能够撕心裂肺哭出来的,往往也是释然的开始。
最后,基度的儿子和多拉在阳光下抱在一起,他大声喊叫着,我们赢了。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他的父亲已经死去。电影响起旁白,以基度儿子的语气,听声音,他也已经步入老年,那么,这部电影就能理解成他的回忆。在他的回忆里,他的父亲,依旧是那样鲜活,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活着。枪炮、炸药、毒气、死亡、饥饿,这些东西看似强大,最后的胜利者,却只能是人和生活。真正的光芒,就像基度朝他儿子眨眼的那一刹那,意思是,无论怎样,只要我们不害怕,坚强、快乐、盼望,人生终究美丽,于是,我们总会赢。
7. 在电影中怎样做镜头分析啊
在电影中根据镜头的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
一、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二、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三个层次。
三、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围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四、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五、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六、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七、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八、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九、特写:指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十、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扳机等。
(7)美丽人生电影景别分析扩展阅读:
形态景别拍摄解释
一个镜头,可以由全景推出中景;近景乃至特写,也可以由特写拉成近景;中景;全景乃至远景景别是由视距来确定和划分的,所谓视距,是指摄影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
在一个镜头内,或者说一个电影句子内,就应包括经过严格选择的各种不同的景。因此,便有了各种景别
任何一部影片都要使用各种景别,概括的说,可分五大类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其中还分为大全景;大特写。
8. 电影《美丽人生》,没有人的人生是完美的,为何会这么说
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豆瓣评分高达9.5分,这部电影表达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小编一直以为这是一部二战时期的浪漫家庭喜剧,但真正去看了且不止看了一遍之后,真的感觉自己错的好离谱,它是一部充满着温情的悲剧。导演通过演员夸张的动作,色彩的对比,景别的使用,为一个孩子在残酷的现实里构筑了一个充满阳光,温暖与感动的世界。
结语
影片在父子即将获得自由的时候,吉多被处决而结束,通过天真无邪的乔舒亚认为赢得了一辆坦克对比,让人更加感到父亲的伟大和孩子的天真烂漫。这部电影在爱情和亲情的描述上都是很有深度的,虽然结局有些令人遗憾,但吉多总算还是成功地保护了儿子乔舒亚。作为这样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真的会为我们带来更多对亲情和人生的思考。
9. 美丽人生影评专业分析
影评:
该片不是一场悲剧,从一开始圭多搞笑的出场就可以看出导演罗贝托·贝尼尼想营造一种喜剧的氛围,但绝对不是为了媚俗大众而故意削弱电影的思想性。
其实恰恰相反,贝尼尼这么处理就是为了不媚俗,为了表现更深层的思想,不让观众再沉溺在浅层的感动上。
贝尼尼只是想通过这部影片告诉所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们,噩梦是暂时的,相信美丽的人生才是永远的。就算在集中营里,圭多脸上始终带着笑容。
剧情:
圭多(罗伯托·贝尼尼)邂逅美丽的女教师多拉(尼可莱塔·布拉斯基),他彬彬有礼的向多拉鞠躬:“早安!公主!”。
历经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周折后,天遂人愿,两人幸福美满的生活在一起。
然而好景不长,战争来临,圭多和儿子被强行送往集中营。多拉毅然同行,与丈夫儿子分开关押在一个集中营里。
聪明乐天的圭多哄骗儿子这只是一场游戏,奖品就是一辆大坦克,儿子快乐、天真的生活在纳粹的阴霾之中。
尽管集中营的生活艰苦寂寞,圭多仍然带给他人很多快乐,他还趁机在纳粹的广播里问候妻子:“早安!公主!”
10. 美丽人生影评2000字
这部影片的视角与以往的二战影片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二战影片大多以正面描写真实的战争场面来表现战争的残酷,比如《中途岛战役》、《拯救大兵瑞恩》;也有的通过爱情故事来表现战争的残酷,比如《魂断蓝桥》、《科林上尉的曼陀铃》;还有以集中营为背景来表现战争的《死亡列车》、《辛德勒的名单》等等。《美丽人生》也是一部描写犹太集中营的影片,但它使用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反映战争,观众在笑声中含着泪水领悟着生命的真谛。 本片身兼导演、编剧、演员的罗伯特-贝尼尼是意大利著名的喜剧演员,他发挥高度的创意,用一种妙不可言的方式重新诠释了残酷的战争与生命的意义。贝尼尼的影片真实简练,总是热情洋溢、充满笑容。《美丽人生》是他指导的第六部影片。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不单是战争的残酷,更多的是亲情间的欢笑与感动。而他给予我们的也不仅仅是欢乐和泪水。而是人生的真谛,生命的真正意义和积极的人生观。那么,积极的人生观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呢?影片把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分为了两个层次,在和平岁月中的享受人生,和在艰难岁月中的笑对人生。 第一层、享受人生 享受,看似很简单,能做到这一点却很不容易。因为人的情绪是极为复杂的,即使没有遇到什么挫折,我们也会有情绪的波动期,也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那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享受呢,什么才是真正的享受呢?电影的前半部分给了我们答案。 享受人生首先要自信并且具有浪漫气质和幽默感。圭多具备这样的优点,所以他知道怎样享受人生。例如圭多在草垛里接着从天而降的多拉的段落。多拉想烧掉鸽棚里的黄蜂窝却不小心从上面掉了下来,“早上好,我的公主!”幽默简练的一句话,体现出圭多对生活的热爱与自信。“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鸽子飞翔,仙女从天而降,我要搬到这儿来。”圭多的幽默和自信在字里行间一点一滴的流露出来。还有在看完歌剧后圭多开车接多拉的那场戏,天下着雨,车又出了毛病,圭多拿汽车方向盘和坐垫给多拉做了一把雨伞。两个人在雨中漫步聊天,圭多的幽默和浪漫气质被充分地表现出来。自信、幽默、浪漫能使你每一天都保持快乐的心情并充满活力。其次要辨别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对于美好的事物要善于发现它、呵护它;对于丑恶的事物也不能一味地抵触或排斥,应当在清醒地认识它的基础上,用幽默的手段讽刺它,用美好的事物蔑视它,以保持心灵的纯净。例如,影片开场刹车失灵的段落,圭多和费鲁丘的车从山坡上冲下来,前面的人群正准备迎接某个法西斯的傀儡国王。圭多从车上站起身挥舞右臂示意人们闪开的动作就像纳粹党的军礼。人们以为国王驾到纷纷向圭多鞠躬敬礼。圭多在对丑恶的讽刺中使自己免受污染,让自己保持乐观的态度。又如,抢新娘的那场戏,圭多骑着一匹被涂成绿色,身上写着“犹太种”的马闯进餐厅,拉起多拉坐上马背,两人一起冲出餐厅。圭多并没有像他的叔叔那样十分在意那匹“犹太种”马,而是把他当成一个玩笑,和多拉一起骑着马冲出餐厅更体现了圭多敢于向黑暗的不公正社会做出反抗,并在这种反抗中重拾尊严、体味自由的快乐。天伦之乐是享受人生的最高层次。和自己最心爱的人在一起无疑是上天赐予的最美好的礼物。圭多知道什么才是最美好最幸福的,不是金钱,也不是地位。一个小小的书店,一个美丽的妻子,一个活泼的孩子。就在这最简单的生活中享受着幸福。我们一定都记得圭多骑着单车带着妻子和儿子的那场戏,圭多带着一家人在小巷中穿梭,从斜坡上冲下来,多拉搂着圭多,儿子约书亚坐在车筐里开心地笑。一切都显得那么快乐、和谐。这不就是每个人心中所向往的那种幸福和快乐吗!还有一家人在屋里的那场戏。妈妈叫约书亚洗澡,约书亚不肯,就藏在一个没有底的小柜子里。爸爸发现了约书亚,站在一旁用双手变魔术一样给妈妈演示叔本华(希特勒最喜欢的哲学家,这里也具有一些讽刺意味)的魔力:“柜子过来。。。。。。柜子过来。。。。。。过来。。。”约书亚带着柜子一点点挪到妈妈跟前,接着从柜子里跳了出来伸展双臂说:“早上好,我的公主!”儿子继承了父亲,幸福的种子开花结果了。到这里可以说是全片享受人生的最高潮,快乐和幸福到了极致。 要做到享受人生的确是不容易的,特别是当代的社会中,人们似乎已经找不到真正的快乐了。每个人都奔波于生存。无休止的工作使我们失去了幽默和浪漫,黑暗腐败的社会使我们难以分清是非,沉重的家庭负担使我们难以体会快乐,家庭反而成为了我们发泄情绪的“最佳场所”。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真的因为周围的空气太肮脏,我们的社会太黑暗吗?也许未必是这样,也许我们应该找找自身的原因。 第二层,笑对人生 在和平年代中,在没有遇到挫折的时候,做到笑对人生也许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可当灾难降临,原本幸福的一切都即将毁灭的时候做到笑对人生就显得可贵了。圭多做到了,他不但笑对人生,还带动家人一起面对灾难,在灾难中寻找快乐。 敢于面对灾难是笑对人生的基础。当得知自己要被抓进集中营的时候,圭多并没有感到恐慌和不安,也没有像自己的叔叔那样沮丧和无奈。他把这当作一次旅行,一次全家人的快乐旅行。他告诉约书亚这是为了庆祝约书亚的生日专门安排的一次非常特别的旅行,大家都会非常开心快乐的。有了爸爸的这番话,约书亚安心的睡下了。有了面对灾难的前提,就有了清醒的认识,为以后在灾难中寻找快乐并最终冲破灾难提供了可能性。游戏灾难是笑对人生的第二层境界,也就是在灾难中找到游戏的快乐。圭多告诉约书亚这是一场游戏,每一个人都要参与,谁最先挣够一千分谁就会获胜并赢得奖品,奖品是一辆真正的坦克。原本被集中营的气氛吓到的小约书亚相信了爸爸的话,露出了快乐的笑容。约书亚想到屋外玩,圭多告诉他现在是捉迷藏游戏,一旦被人发现就会扣分,坦克就得不到了。圭多还告诉他要是哭会全失分,要是想见妈妈会全失分,要是想吃点心会全失分。约书亚老老实实地呆在屋里等着爸爸每天回来向他报告最新的得分情况。圭多一直用善意的谎言呵护着约书亚幼小的心灵,而且他不会放过任何一次体味幸福快乐的机会。圭多带着约书亚趁广播室没人潜入进去,圭多和约书亚拿起话筒通过广播和妈妈说话:“我每天都在想你,我的公主!昨晚做梦还梦到了你”,“妈妈,妈妈,我们现在的分数是最多的,我们会得到一辆真正的坦克”。多拉抬头仰望广场上的喇叭,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流下了快乐的眼泪。还有一段是圭多在德军餐厅找到了一张奥芬巴赫的歌剧---《霍夫曼的船歌》(他和多拉曾在一家剧院观看这部歌剧)的唱片。圭多站在窗边把留声机的喇叭朝着多拉牢房的方向,把声音放到最大,一个女高音在夜晚的集中营里回荡,带着圭多对妻子的想念慢慢地飘向多拉的身旁。多拉也站牢房的窗边望着黑夜的天空似乎感觉到丈夫就在自己的身边。把灾难当作游戏,用笑容征服一切,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你的爱人还在,幸福和快乐就永远不会离你而去。最后战争即将结束,德国人仓惶逃窜,但他们还要杀光集中营里所有的人。圭多扮成女人闯进女子牢房寻找多拉,不幸被德军发现。当几个德国兵押着圭多准备枪毙他的时候,躲在小铁箱子里的小约书亚看到了爸爸。圭多早就告诉了约书亚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出来,必须等到一个人都没有的时候,不然就会全失分。圭多向儿子眨了眨眼睛,仿佛告诉儿子游戏就快要结束了,大奖一定属于我们。是的,游戏结束了,父亲死去了,德国人撤退了,白昼来临黑暗消逝。小约书亚从铁箱子里爬了出来,一辆真正的美军坦克出现在他眼前。约书亚高兴地投进妈妈的怀抱举起双手说:“我们赢了!”圭多的举动把笑对人生推向了极致,也将整部影片推向了最高潮。 圭多为了自己心爱的人死去了,直到他死去的那一刻他还是依旧的幸福和快乐。因为他知道游戏终将结束,光明即将来临。而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现代人来说,也很少有能做到如此的笑对人生。我们往往因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放弃希望,因为一些小小的矛盾而放弃整个家庭。我们的幸福和快乐哪去了? 圭多之所以快乐、幸福。是因为他相信快乐和幸福,是因为他热爱生活。他也不是单纯地爱自己的妻子,单纯地呵护儿子幼小的心灵。那都是他对生活热爱的流露,是他对生命和美好生活的歌颂和赞扬。在热爱生活的前提下,学会在和平中享受生活,珍惜生活的每一秒钟;学会笑对人生,特别是在灾难降临的时候依然保持积极乐观,就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谛,真正感受到人生的美好。 在第七十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美丽人生》一举拿下了最佳外语片,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音乐三项大奖;还获得了当年的法国凯撒奖最佳外语片,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和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影片之所以在国际上大获成功并赢得无数人的喜爱,不仅仅因为他给我们的欢笑和泪水,更多的是影片以全新视角所传达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甚至使很多人的生活从此改变。他阐释的人生的真谛,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甚至是将来,都可以作为我们生活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