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王鸥,贾乃亮主演电视剧《推手》,剧名“推手”有什么特殊含义
电视剧《推手》,之所以用这个名字,其实表达了三层含义,给职场新人带来启发,给漩涡之人带来思考,给隐退之人带来平静!
有赞同我的小伙伴吗?求赞
『贰』 由《推手》如何看待文化相对、民族主义中心价值观
文化相对主义与民族中心主义是硬币的两边,对立而又统一,而我认为,二者应当不存在对立,所谓对立,仅仅是内容的对立。 文化相对主义:强调文化的相对性与多样性,或者说,就是不抱着民族中心主义的立场去看待异质文化,将每一种文化都看成是人类的选择。 民族中心主义:某一民族把自己看作是世界的中心而歧视其他民族,就产生了民族中心主义。通过使“我们”区别“他们”而实现群体认同的文化战略,是以给自己的群体以积极评价、给其他群体以消极评价为代价实现的。 《推手》是一部反映华人美国化生活的种种文化不适应的电影。朱老先生、陈太、玛莎都是文化不适应的“重症患者”。文化对于个人可以说是一种环境的集合,在特定的环境集合下的某种行为与思维到了另一种环境下可能是不被理解的,正是因为这种不被理解,导致了这三位主要文化不适应者的困境。朱老先生、陈太生活寂寞,只有寻找最能还原中国文化小环境来改善缓解不适应症状;玛莎身处一个华人组成的家庭,处在一个小的异质文化中,也造就了玛莎的不适应。 文化环境差异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存在,是不容回避的。片中主要的人物矛盾在于玛莎与朱老先生之间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造成的原因表面上看是由于语言不通,缺乏交流,我认为实质上是民族中心主义在作怪。民族中心主义是扬己抑它的,朱老先生与玛莎都感到的是自己的文化被压抑,比如饭桌上的关于吃饭肉菜比例的争论、关于孩子看动画片的争论。由于这种相互压抑与攻击,更加加速了民族中心主义在两人内心的生长。这种民族中心主义的生长,最终是两人都拒绝向对方妥协,朱老先生托词“自己老了,就这样了”,选择离家出走逃离异质文化;玛莎托词“我已经试过”,以此回避小朱的责问。 影片到最后,仍然没有给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局,存在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面对这种文化差异的矛盾,影片通过朱老先生和陈太的对话给出了一个妥协的解决方案。 民族中心主义,在有的人看来,是缺乏文化相对主义的表现,就像一部分人解释文化相对主义“就是不抱这民族主义立场”一样,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本人此文的最大观点就在于:二者是差异化统一,而非矛盾统一。民族中心主义主要是文化内部起到团结与凝聚作用,形成“我们”的概念(当然也可能形成“他们”的概念);文化相对主义是平等看待异质文化,正确理解“我们”与“他们”都是人类发展的选择之一。 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就像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一样,“个人主义有利于个体利益的实现,是集体利益的基础,集体主义要充分肯定个人利益,才能为集体创造价值”。不同文化之间,应当利用民族中心主义的部分特点做好本文化的建设发展工作,但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应当看到文化相对主义的存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异质文化的存在。 如果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放在人际交往中,很显然我们可以回归到“对他人的友好与善良绝对不妨碍个人的发展”。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是可以较好处理世界各文化间、各团体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理论,前提是我们要站在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看二者关系,如果是站在民族主义中心价值看,则会只看见二者的非此即彼,民族主义中心的夜郎自大,文化相对主义的和稀泥。 以上为本人期末论述题 欢迎吐槽
『叁』 《推手》你还记得这部剧呢
《推手》这个名字就是这个意思。推手这个传统的太极项目讲究的就是对抗双方力量的平衡。找到了平衡就可持久,失去了平衡就会被打败。推手既可视为一项养生运动,获得内心的平静,又可视为一种武术功夫,在必要时爆发出强大的力量。李安非常智慧地把这个隐喻注入作品中。一方面,身怀绝技的太极大师给这部有东方元素的电影制造了许多看点。尤其是对美国观众来说,神秘老头一人在中国城对抗十五名纽约警察的情节就有十足的卖点。而另一方面,精通推手的老父亲又象征着一种传统的思维模式。
中国人在面临种种文化冲突时,似乎总想用一种儒家的方式,一种类似太极推手的方式解决这种对抗。用以柔克刚的力量权衡内化掉外来的抗拒和冲突,在退退进进间摸索那个掌握平衡的点。但是,事实常常不是如此。就如同电影的结尾,在推手项目中总能找到平衡,百战百胜的老父亲终究在现实生活里找不到解决矛盾的平衡点。虽然洋媳妇和老父亲都有相互理解,但是并生的矛盾是不可抗拒的。最终,代表传统守旧的东方思想付出了妥协,老父亲离家出走,独自搬到了唐人街居住。在面对过去和将来的两难选择中,儿子选择了将来。这种选择既是让人心酸的,也是让人理解的;是让人反思的,但同时,也是让人反思无果的。
『肆』 谁看过推手这部电影 李安写的那个 能把电影内容要表达的思想介绍一下吗
内容简介:
朱晓生在美定居,娶洋女子玛莎为妻并育有一子。为尽中国孝道,他将老父亲从大陆接到美国共享天伦。朱老先生是北京太极拳总教头,因与玛莎不和而外出打工。一次偶然的机会,朱老先生不凡的太极功底一进成为美国的新闻。当朱晓生从警察局领回父亲时,玛莎也有愧疚之情,可朱老先生没有回独生子家,而是回到他自己的简陋住所度过寂寞晚年。
关注中西文化冲突的《推手》
老人问题,是个世界性的问题,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分歧却是很大的。李安的电影《推手》选择这样一个中国老人在美国的故事,本身就包含着自然的冲突矛盾,而其中涉及的伦理、感情则是属于全人类的。
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加上年龄、语言、生活习惯的不同,使老朱根本无法和儿媳交流,也无法融入儿子的生活,老朱真的成了一个多余的人。老朱一身太极功夫足以让他自傲,但在美国他却什么也没法干,连洗盘子都干不了。这是个难以调和的矛盾,也难怪儿子要以头撞墙。所有的儿子和所有的老人都会遇到这种两难的局面,面对这种冲突,李安也只能在冬日的阳光下轻轻的长叹了。就连最后的结尾,两位老人似乎又要走在一起、互相扶持了,本该是个圆满的结局,李安都只是让陈太太轻轻答了一声"没有",把无尽的惆怅留给了银幕前的观众。
虽然是李安的第一部长片作品,但很多场面处理手法相当老到,后期作品的诸多元素和关注的问题都有所显露。老人问题、家庭伦理、对生活的无可奈何、幽默地处理手法等等,在李安以后的作品中都会有更多的发挥。
不过,毕竟是处女作,这部《推手》还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故事线索比较单一、人物也不够丰满立体,戏剧性发展比较局促,还没有李安后期作品的圆润舒展的作风和气派。
『伍』 如何评价李安导演电影《推手》
推手非常不错,剧情环环相扣,精彩绝伦
『陆』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电影推手
该片以中西文化差异和两代人的代沟作为基本矛盾冲突展开叙述,富有戏剧性的情节给观众提供了很多的思考空间。其戏剧性的情节反映了中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价值观。导演通过电影这一艺术表现形式让观众直接地感受到东西方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摩擦和困境。
由于李安独特的个人经验和中西视角,该片中的父子关系被细腻地刻画出来,导演借晓生这一人物形象,表露出自己在面对“传统父亲”的家庭角色和权利意识时的焦虑与压力。但最终导演为父权选择了一个尊严的下台方式。通过父子关系的镜头语言和行为描写,该片也阐述了在西方语境下,中国式父亲的尴尬。
(6)电影推手的主题扩展阅读
《推手》由李安执导,郎雄、王莱主演的剧情片,于1991年12月7日在中国台湾上映。该片讲述了朱老退休后被儿子接到美国生活,由于他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与孩子们不同,而引发家庭矛盾的故事。
李安(Ang Lee),1954年10月23日出生于台湾省屏东县潮州镇,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纽约大学。1990年,执导了个人首部电影《推手》,该片获得了第2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评审团特别奖。
『柒』 李安导演的经典作品有哪些
1、《双子杀手》
李安第一部技术型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不仅在技术方面被人称赞,故事剧情也丝毫不落下风。
电影讲述了一个老牌特工金盆洗手的故事。可就在他准备迎接新生活的时候却遭到他自己年轻的克隆体追杀。老王牌VS新王牌,一个双雄格局。
该片获得诸多奖项,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汤普逊还获得最佳剧本改编奖),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金熊奖及多项英国学院奖,李安还评选为全国影评协会和纽约电影评论家协会最佳导演。
『捌』 如何评价李安导演电影《推手》
《推手》作为李安的导演首秀,便让人有感其过人的导演天赋,电影就仿如剧中老朱的那手太极绝技,节奏虽有显缓,但招招皆能切中要点,在以中美文化差异营造张力的同时,又以父子亲情间的隔阂塑造了矛盾,给人感动的同时以深思。——梦里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