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谁知道如何从电影艺术的视听语言角度出发准确而深刻地鉴赏评析电影
可以从电影艺术视听语言的一下几个角度评论:
距离。由于距离的不同,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之分。某一镜头使用特写或是中景(或是其他景别),取决与影片的内容叙述与表现,还包括着叙述者的叙述态度和感情,以及预想中的对观众的感染。
角度。常见的拍摄表现角度有:平摄、俯摄、仰摄等。这些角度的选择,在于剧情的演示和感情的寄寓。
构图的意义,是要自然地表现生活故事,在叙述过程中,使观众感受着电影的形式美。
2)用光。包括对自然光(太阳和月亮)、人工光(灯光)的利用。由于摄影摄像必须在一定的场合下表现某种特定的环境,在有光线的情况下才能使观众看到所拍摄的内容。
光的第一作用是表现特定环境,而每个环境都有其相应的光线。用光表现特定环境下的人与景物,起着真实气氛的作用。
光的第二作用则是对拍摄对象的强调,或强或弱的光线,或顺或逆的拍摄,反映出影片的作者对事物的某种强调。这种强调,既应和剧情的发展相关,又应同叙述的态度与方式相联。
综合起来,光的运用从其基本的层面来看是表现环境的特定性。从更深的层面来说,则表现创作者的情感态度,给观众以情绪、感觉上的影响。
3)色彩。色彩在彩色摄影摄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万物各有其色。影片中所表现的物体也显出多彩的绚丽。影片中的色彩,首先要解决的是对生活中物体色彩美丽的还原。一般地说,生活中的色彩应当在影片中得到生动的展现。这还不是色彩的全部。影片中的色彩,不是对生活中色彩的堆积和罗列,而是体现着创作者的精心构思与创造。
4)镜头的移动。在拍摄运动着的人物或事物时,摄影机在运动中跟踪拍摄对象,是摄影摄像中越来越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显露出摄影摄像师的技巧与风格。
Ⅱ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视听语言分析
影评视听语言分析:《辛德勒的名单》情节感人,气势悲壮,而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的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更使该片具有了一种真实的效果,感人肺腑,发人深思。
一、影评视听语言分析
《辛德勒的名单》情节感人,气势悲壮,而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的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更使该片具有了一种真实的效果,感人肺腑,发人深思。该片中电影语言的运用十分出色,在表现犹太人的悲惨遭遇时,有一个镜头中出现了红色,在冲锋队屠杀犹太人的场景中。
《辛德勒的名单》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气质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描写犹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遭受集体屠杀的电影在此之前也拍过不少,但是以德国人良知觉醒并且不惜冒生命危险反叛纳粹,营救犹太人的真实故事片,这还是第一部。
该片中,辛德勒开始时并不是位英雄,为什么最后他成了一名英雄,该片并未作出解答,所表现的只是他的行为。
二、影片信息
《辛德勒的名单》是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连姆·尼森、本·金斯利、拉尔夫·费因斯、艾伯丝·戴维兹等主演的一部战争片。该片于1993年11月30日在美国华盛顿点映,1993年12月15日在美国正式上映。
该片改编自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名身在波兰的德国人辛德勒,在二战时雇用了1100多名犹太人在他的工厂工作,帮助他们逃过被屠杀的劫数。
Ⅲ 影视视听语言分析
同学你好,我们以《七宗罪》的开头做一个范例:
《七宗罪》是大卫芬奇导演33岁的长片作品,其成熟的视听造诣让人称赞,我们用最粗浅的视角,去尝试解读芬奇老师是如何用视听语言构建人物。
(本文涉及剧透)
电影中,主人公赛默塞特,我们简称S,是一个出色的警官,做事一丝不苟,思维缜密,刑侦技术高超,有一颗为美国人民服务的心。可人到晚年,无法根除的罪恶让他在即将退休的年纪心力交瘁。而米尔斯,我们姑且叫他M吧,掐指一算也就30出头,在地方上颇有建树,一时间让他忘乎所以,自以为自己是超级警察,其实性格急躁冲动,做事毛手毛脚。机缘巧合,这一“SM组合”便相遇了。
简单介绍人物之后,我们来对比影片,看看芬奇老师是如果悄悄塑造人物的。和文字不同的是,视听语言要紧扣视觉和听觉的表达,画面的信息量是具象且丰富的,加之有人类生活的经验,很多表达不言而喻,深谙此道的人便可以得心应手去创作。
《七宗罪》镜头五
M便接了个电话,从衬衣的口袋里掏出一支钢笔,随意的记在手心里。还记得上文里S的钢笔放在哪吗?整齐排列在桌子上。不能说导演刻意做对比,他只是把一些细节通过人物动作和美术陈设展现出来。删去这些细节或许对情节不会产生太多影响,但是会让故事与人物的逻辑更加合理。这便是视听的魅力。
视听语言包括很多方面,景别、角度、运动(摄影机运动)、照明、色彩、语言、音响、音乐,剪辑等,但所有的电影元素都是为人物和故事服务,如何突出人物性格形象,如何交代故事情节,如何让观众有代入感,才是电影各元素的目的。
Ⅳ 送你一朵小红花视听语言分析
送你一朵小红花视听语言分析如下:
电影利用视听语言制造情绪。借助音乐情绪与画面升华感情,育儿也需要有一个好的载体方便家长给孩子讲道理。
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生死、成长和爱的故事。听着赵英俊深情的声线,每一句歌词都是一段故事。看着《送你一朵小红花》 中的少年韦一航,有泪有笑,就像南方春天路边的一朵小红花,被爱包围。
一个声称能“看见未来”的患癌男孩韦一航,遇见了一个相信“平行世界”的患癌女孩马小远,在深夜的露台上,两人遥望夜空,展开了对各自所向往的美好世界的描述。
整部影片的声音和场景处理,比如选择在野生动物园外听声音,是人物童真向往外面世界的表现,而一声声野兽的声音,给每句对话增光添彩。特别是韦一航和马小远模拟去世界各地的时候,最精彩的是模拟溶洞内,把冰块从楼梯上扔下去,不论从景别还是声音处理上,都足够惊叹。
风扇、镜子这些道具都处理得很好,是一部不错的影片,有笑有泪,在整场电影的过程中都可以感受到观众的共鸣和反应。
年轻人的困惑尽管在每个时代都会有每个时代的困惑。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渴望被理解,渴望被爱是年轻人最简单的需求。
Ⅳ 影视艺术听觉语言的三要素
1.表达的方式:视觉、听觉
2.诉诸的对象——感观——感性——直觉——沉淀的经验
3.电影语言的特征: 1、 多维度、单向度 2、 极富现实感的语言 3、电影语言具有多义性、隐秘性和遍在性 4 、强大的感染力 5、开放性和深广性——活跃的,具有生命力和生长性的
4.电影语言的构成 1、画面 2、声音: 台词(对白、旁白、独白) 声响动效 (动作音响
)
Ⅵ 《霸王别姬》经典影评,视听语言分析怎么分析
同学你可以参考下面这篇文章,是湃乐思学员写的一篇高分范文,节选了其中的两段对《霸王别姬》光影色彩的视听分析,全文收录在《影评高分范文集》一书中,里面还收录了许多经典电影、热门电影等高分影评。相信会对你的影评写作有很大帮助!
光影特色:人生如戏,戏若人生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说:“我会让光线来书写影片。”诚然,布光同样成了本片中摄影师顾长卫娴熟运用的造型手段,人生与戏剧的交织纠葛便在夸张化的光效、含蓄性的光线中生动展露。
光效的夸张化——影片中常用顶光凸显人物轮廓,造成一种颇为夸张的舞台式效果。开头倒叙情节蝶衣与小楼唱的最后一场戏里,直射的白色顶光、黑暗中模糊的身形、拖长的影子放大了一种无可名状的孤独与扭曲,喻示着“虞姬”自刎的必然。以及菊仙给狱中的蝶衣送小楼绝交信的一幕,二人对坐遥望,冷调顶光突兀而压抑,两道光束仿佛把人分别束缚在了两个无法挣脱的囚笼里,象征着其相抵触的心理与为时代社会所缚的悲剧命运。
色彩语言:冷暖浮生,红尘若梦
色彩是电影中最能影响观众情绪的视听元素之一,在《霸王别姬》通过冷暖色调、特殊色彩的设计,诠释了色彩作为影片灵魂的深刻意义。
形成强烈对比的冷暖色调。黑、灰、蓝色等冷色调显示消极情绪:如“卖子”时的黑白调、“断指”一幕的灰蓝调、被张公公强暴后的小豆子走出府门时整个场景被一层诡异的幽蓝色滤镜所笼罩......冷调营造幽远回忆气氛的同时,扩大了“冷”的主观体验,我们可从中察觉到政局动乱的民国年代给人的压抑与迫害,为蝶衣悲剧的一生埋下伏笔。而积极感受多以暖色调,如每次戏剧舞台的布置与脸谱、戏服的设计采用红、粉、橘等明丽的色彩,充分展现了舞台的辉煌与作为“角儿”的荣光,对应了程蝶衣的一生只有在戏台上真正闪耀过,京剧正是他内心最为温热的存在。冷暖色调的交叉对比,既丰富了色彩层次,又使人物对温暖与爱的渴望、现实中冷漠扭曲的人性形成的反差更为清晰震撼,观影者得以体会黑暗社会下生命挣扎的无力感。
《影评高分范文集》
Ⅶ 对影视视听语言的理解600字
视听语言就是利用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包括影像、声音、剪辑等方面内容。语言,必然有语法,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各种镜头调度的方法和各种音乐运用的技巧。
这些方法和技巧来自于人们长期的视觉和听觉实践,可以说是完全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的。用一句专业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不用担心没有共同的意义区间,因为这些实践经验大多来自于人的本性和长期的研究积累。视听语言的定义一直以来都是随着这门艺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比如,谷克多认为“电影是运用画面写的书法”,而亚历山大阿尔诺认为“电影是一种画面语言,它有自己的单词,名型,修辞,语型变化,省略,规律和语法”,爱普斯坦人认为“电影是一种世界性语言”。
综合这些理论,我们认为视听语言主要是电影的艺术手段,同时也是大众传媒中的一种符号编码系统。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主要内容包括:镜头、镜头的拍摄、镜头的组接和声画关系。
完整概念
1、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电影反映生活的艺术方法之一;形象思维的方法;(文字、对白、旁白等形式不能摆脱的问题)。
2、作为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叙事方式、镜头、分镜头、场面段落的安排和组合。
3、作为电影剪辑的集体技巧和方法:电影视听语言课主要研究——思维方法;创作方法;基本语言;(镜头内部运动、镜头分切、镜头组合、声画关系)。
Ⅷ 电影的影评中视听语言要怎么写
同学你好,我们以《七宗罪》的开头做一个范例:
《七宗罪》是大卫芬奇导演33岁的长片作品,其成熟的视听造诣让人称赞,我们用最粗浅的视角,去尝试解读芬奇老师是如何用视听语言构建人物。
(本文涉及剧透)
电影中,主人公赛默塞特,我们简称S,是一个出色的警官,做事一丝不苟,思维缜密,刑侦技术高超,有一颗为美国人民服务的心。可人到晚年,无法根除的罪恶让他在即将退休的年纪心力交瘁。而米尔斯,我们姑且叫他M吧,掐指一算也就30出头,在地方上颇有建树,一时间让他忘乎所以,自以为自己是超级警察,其实性格急躁冲动,做事毛手毛脚。机缘巧合,这一“SM组合”便相遇了。
简单介绍人物之后,我们来对比影片,看看芬奇老师是如果悄悄塑造人物的。和文字不同的是,视听语言要紧扣视觉和听觉的表达,画面的信息量是具象且丰富的,加之有人类生活的经验,很多表达不言而喻,深谙此道的人便可以得心应手去创作。
《七宗罪》镜头五
M便接了个电话,从衬衣的口袋里掏出一支钢笔,随意的记在手心里。还记得上文里S的钢笔放在哪吗?整齐排列在桌子上。不能说导演刻意做对比,他只是把一些细节通过人物动作和美术陈设展现出来。删去这些细节或许对情节不会产生太多影响,但是会让故事与人物的逻辑更加合理。这便是视听的魅力。
视听语言包括很多方面,景别、角度、运动(摄影机运动)、照明、色彩、语言、音响、音乐,剪辑等,但所有的电影元素都是为人物和故事服务,如何突出人物性格形象,如何交代故事情节,如何让观众有代入感,才是电影各元素的目的。
Ⅸ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似红似火的精神抗争
——浅析《红高粱》的视听风格
电影《红高粱》是由张艺谋改编莫言同名小说而来,影片延续了张艺谋导演重色彩、 重时代刻画等艺术风格。红色色调是这部影片的灵魂,起起伏伏,挥挥洒洒的红高粱,有着寄寓当地人民乃至全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导演借九儿、余占鳌等人物讴歌了三十年代西北淳朴却拥有抗争精神的劳动人民,延伸出现当代人们对此炽热的感慨。这是他对故事绘声绘色的彰显,亦是对于小到封建礼教束缚,大到对民族侵略的伟大抗争精神的赞颂。
红色调的炽热,贯穿至影片灵魂深处。导演从开头便紧扣抗争的主题,从画面的最开始,九儿便是在浓艳的红色下出场。此刻的红色不仅仅是婚嫁的基本衬托,从九儿沮丧不甘的面部特写便可看出,这更是对此刻九儿抗拒的内心心境的衬托。“坐轿不能哭, 哭轿吐轿没有好报。盖头不能掀,盖头一掀必生事端。”,然而九儿却掀了盖头,哭了轿,这是她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抗争,而红色正是她此刻内心最好的诠释。直到影片的末尾,红色的表现力则更加鲜明亮眼。九儿、余占鳌以及几个弟兄夜晚在酒庄以高粱 酒祭拜英勇献身的罗汉大哥时,周围熊熊的焰火将整个屋子充斥着红色的热烈,映衬的是他们此时此地心中燃烧着的对日本人抗争的熊熊烈焰。
红高粱的内涵,诠释着人物真实独白。红高粱作为片名,不仅仅是因为故事中的人民生活总是围绕着红高粱,更是因为高粱代表了当时朴实的劳动人民;一个“红”字, 也不仅仅是因为高粱的颜色是红色,更是因为它代表了朴实的劳动人民也拥有着红色所 传递出来的抗争精神。从小的方面看,余占鳌等抬轿工人在送九儿的途中,在高粱地遇到了劫匪,面对劫匪的蛮横威胁,他们为保全大局作了小小的妥协便给了钱财,可当劫匪打了九儿的主意,余占鳌为首的弟兄便奋起反抗打倒了劫匪。这一小插曲为接下来大的方面作了呼应。同是在这片高粱地,结尾的高潮部分,面对日本人对当地人民的压迫, 以及九儿的英勇献身,一场热血的战争在这片高粱地一触即发,过程中导演有大量对高粱地的镜头特写,一场血红而壮烈的斗争在火红的高粱间相得益彰地展现,将红高粱的内涵相得益彰地寄予在了抗争的人群当中。
意境的浓墨渲染,给予了画面想象空间。影片中有着不少重写意的片段,往往以远景的方式呈现,并且没有人物对话......(此处省略500字)
此篇影评文章出自湃乐思教育编导专业高分学员,完整文章收录在《影评高分范文集》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