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250字
随着影片剧情的展开,一幅幅展现沂蒙秀美风光的画面,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支前故事,无时无刻不触动着在场所有观看者的心灵。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将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沂蒙山区的妇女塑造成为这场战争的主角,她们把原本局限于一个小家庭的爱,化作了对党和子弟兵以及生养自己土地的大爱。她们积极动员生产,参军支援前线,她们冒着敌人的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火线桥”,为孟良崮战役的全面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这就是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沂蒙儿女用鲜血和泪水铸就的力量无穷的沂蒙精神!短短的九十分钟,真实生动的故事情节、摄人心魄的宏大场景,活灵活现真切感人的人物,引起全场观众的强烈共鸣,观众不时抬手拭泪,经受了一场荡气回肠的灵魂洗礼,感受到了红色经典的魅力。
剧中主人公爱党爱国、艰苦创业,改革创新、敢为人先,不懈奋斗、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给科技学校全体师生以强烈的震撼。结合观看影片,学校团委立即组织召开学生团支部会议,布置观看人员写出观后感并开展了影评征文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努力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为将来为祖国做贡献做好准备,把沂蒙精神发扬光大。影片也更好的激发了广大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的热情和干劲,作为一名工作在沂蒙革命老区的教师,在沂蒙精神的启迪下,我们应该更加牢固的树立爱国守法意识、无私奉献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立足本职岗位,弘扬并践行沂蒙精神,做群众满意的教师、建群众满意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沂蒙精神暖人心,办学事业稳推进,我们必将激励革命斗志,以老一辈的奉献精神投身到新时期的教育工作中来。
B. 《沂蒙山六姐妹》观后感 800字
这是一部有情节、有情感、有情趣、有情爱的,耐看的佳作。影片以情动人,我被真实感动了。
看喜剧片会让我感觉轻松愉悦,看科幻动作片会带给我惊奇刺激,然而一部《沂蒙山六姐妹》却带给我深深的心灵震撼和久久的思索。
影片以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为背景,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沂蒙六位姐妹带领全村人民支援革命前线的感人事迹;影片描绘的“月芬与公鸡拜堂”,终身未见丈夫一面的真实故事,被誉为世界上最令人动容的守候。其实所有拥军的女性都是六姐妹,她们传递着六姐妹的精神,传递着沂蒙的精神。我是一个80后临沂人,这种精神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革命战争已经遥远,对六姐妹的故事只是耳闻。而现实社会,耳边只有对金钱和欲望的追求。我们需要这种精神来洗礼我们早已麻木和迷茫的信念。
有部名字叫《战争让女人走开》的电影,使“战争让女人走开”成了一句名言。也有人说:女人是战争中最为不幸的一个群体。因为“男人的战场,女人的坟场”。在那炮火连连的战乱中,不知有多少女性在枪杆下遭受践踏和杀害。可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段炮火连天的日子里,沂蒙山区的妇女却成了和共产党贴得最近的一个群体。她们把原本局限于一个小家庭的爱,化作了对党和子弟兵以及生养自己土地的爱。面对敌人的侵略,她们或者拿起武器抗争在杀敌的战场,或者积极动员生产、参军支援前线,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们一起撑起了战争的胜利,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独有的贡献。
沂蒙六姐妹就是这些杰出沂蒙女性的代表,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莱芜和孟良崮战役中,烟庄村的乡亲们在"沂蒙六姐妹"的组织带动下共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筹集军马草料3万斤,洗军衣85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为战争的胜利打下了牢固的保障。而在和平年代里,她们也没有停住拥军贡献的脚步,用奉献的一生,谱写了一曲沂蒙女性的赞歌。
如果说南方湿润的气候和弯曲的石板街,陶冶出了南方女性的平和与绵软,那么北方的风霜雪雨和广袤崎岖,则塑造了北方女性所独有的坚强和热情。
北方女性是在男人筚路蓝缕中帮他们打江山的女人。动荡的日子则会激扬焕发她们憎爱分明的感情。她们会不计代价地为男人揩净身上的血痕,用温热的双手为他们疗伤,然后扶他们上路。沂蒙女性正是如此的善良淳朴、坚强热情,深明大义。迟浩田上将曾深情地说:“孟良崮战役取得了巨大胜利,这和沂蒙人民的倾力支援是分不开的。
沂蒙六姐妹,只是千千万万个沂蒙红嫂的一个缩影。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掩护首长和战士、办地下托儿所、保护党的绝密文件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门板搭成人桥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年轻漂亮的识字班班长梁怀玉,在全村动员参军的大会上,发出了坚定的誓言:“谁第一个报名,我就嫁给谁!”她把自己的婚姻幸福抛在了前线,交给了革命;女党员尹德美,舍弃骨肉、出生入死、精心养育革命后代……
忠诚、博爱、自强、奉献。时刻铭记着先辈们的奋斗历程,并将精神继承、发扬下去,则成为我们这些成长于新时代的后来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巍巍沂蒙山,清清沂河水,养育了一群淳朴坚韧、热情乐观、重情重义的沂蒙人。他们在战争中几乎倾尽所有,送儿子上战场为亲人的安危揪着心还要忍受失去亲人的悲痛,为支援前线而筹集粮草哪怕自己饿着肚子穿着破旧的鞋。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他们的最无私的奉献和极其巨大的牺牲,还有无数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人不能忘本,自己的祖先的本和自己的国家的本,如此才能明白新中国的建立是那么的来之不易,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是那么的值得珍惜,如此才能更好地爱我们的国家和同胞,更好地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C. 各位大虾 跪求《沂蒙山六姐妹》 电影观后感
《沂蒙六姐妹》的确是一部好作品。90分钟里,随着影片剧情的展开,一位位为支援革命甘做牺牲和奉献的沂蒙女性,一个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支前故事,一幅幅展现沂蒙秀美风光的画面慢慢呈现出来,紧紧缠绕着我的情感。整场演出,沂蒙山区的妇女们用她们柔弱的肩膀挑起了重担,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乃至整个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我的视线,震撼着我的心灵。我的泪水情不自禁地一次次打湿双眼,悄然滑落。战争,我们往往关注军队、战士,关注军人、男性,关注在血肉纷飞的战火当中,他们如何去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做出的牺牲、奉献。战争本应该让女人走开,因为,女人是柔弱的,是战争中最为不幸的一个群体。在炮火连天的战乱中,不知有多少女人饱受欺凌、杀戮。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他们是真正的弱者。然而,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沂蒙山区的妇女却成了这场战争的绝对主角,成了和共产党贴得最近的一个群体,。她们把原本局限于一个小家庭的爱,化作了对党和子弟兵以及生养自己土地的爱。面对敌人,她们或者拿起武器抗争在杀敌的战场,或者积极动员生产、参军支援前线,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们一起撑起了战争的胜利,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独有的贡献 。这就是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沂蒙儿女用鲜血和泪水铸就的力量无穷的沂蒙精神。爱党爱国、艰苦创业,改革创新、敢为人先,不懈奋斗、无私奉献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难怪陈毅曾动情地感叹:“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 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在峥嵘岁月沂蒙儿女拥军支前抛洒热血;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沂蒙人民抹一把泪水,挺起脊梁,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艰苦创业;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沂蒙人民走出深山,甩脱闭塞,走进新时代。沂蒙人民的事迹感天动地!沂蒙精神万古流芳!
D. 沂蒙红色故事观后感400字
提起沂蒙山,人们自然会想到沂蒙红嫂,想起用乳汁救护八路军伤员的明德英,想起沂蒙六姐妹,想起王换于、孙玉兰、侍振玉、祖秀莲……作为老一辈沂蒙妇女群体形象的沂蒙红嫂,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究竟还有多少沂蒙红嫂,她们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今天我就讲一个红嫂——祖秀莲的故事。
1941年的深秋,日本帝国主义对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大扫荡。山东纵队司令部的一名战士在桃棵子村的挡阳柱山附近侦查时,被前来扫荡的日本鬼子发现,身中五弹、两刺刀,后来日本鬼子以为战士死去了,便离开了。战士虽受了重伤,但还没有死去。他静静的躺在地上,一阵深秋的凉风让他苏醒过来,强忍着剧痛,他慢慢的睁开眼睛。天快黑了,他用力想站起来,可是再也没有力气了。他用手摸了摸肚子,发现肠子已经淌了出来,便极力按了进去,用衣服勒紧了。他紧咬牙关,强忍剧痛,凭着坚强的意志,向着桃棵子村爬去。也不知道过来多长时间,战士终于爬到一户人家的门口,便再也没有力气,又昏死了过去。
祖秀莲在出门倒水时,发现了受伤的战士。当她看到眼前的这个“血人”时,惊得连水瓢都掉到了地上。她仔细看了一下战士,认清是一名八路军,便急忙跑进家里,唤来老伴,一同把战士架到家里。她为战士擦洗包扎了伤口,战士慢慢苏醒过来了。后来祖秀莲给他喂水喂饭,用上山采来的草药为他疗伤,她还把家中仅有的一只下蛋母鸡杀了,熬成鸡汤喂养他,战士的伤慢慢好了起来。
当时日本鬼子就驻扎在桃棵子村,他们在村部烧火做饭,还不时传来哇啦哇啦的叫骂声,整个村庄十分恐怖。村子的人们大都进山躲鬼子去了,只有祖秀莲一家因为丈夫张文新得了疟疾走不了。鬼子不时到各家各户搜查,把战士藏在家里,祖秀莲感到实在不安全,就唤了几个侄子,将战士抬到了山上大卧牛石下的一个岩洞里,并用石块和玉米秸把洞口挡上。祖秀莲和战士约好,只有听到三下敲石头的声音,他才能出来,否则一定不能自己出来。
洞里潮湿闷热,不通风,大小便的气味让人喘不过气来,可是祖秀莲每天都坚持来给他送水送饭,为他擦洗包扎。有一次,祖秀莲在给战士换药时,发现他腹部的伤口上爬满了蛆虫,祖秀莲的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这可怎么办啊?她忽然想到,庄户人家腌咸菜时缸里生蛆了,只要放上几片芸豆叶,蛆就自己爬了出来。可当时已是深秋,要找几片芸豆叶也是不容易。她四处寻找,终于在村东的菜园地里找到了几近枯萎的芸豆叶。尽管如此,她还是如获至宝,采了一些稍嫩点的,便急匆匆的回到山洞,用力拧下水来,滴在战士的伤口上。果然那些蛆虫慢慢爬了出来,祖秀莲又艾蒿水擦洗了伤口,重新包扎起来。
这名战士在桃棵子村疗伤29天,光在山洞里就整整25天。在祖秀莲的悉心照料下,战士竟然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后来祖秀莲打听到在附近的中峪村有一个八路军的医院,便和侄子们把他送了过去,继续疗伤。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名战士叫郭伍士,老家是山西省浑源县千佛岭乡小道沟村。1912年出生,1937年参军,1938年随东进部队进入沂蒙山,任山东纵队司令部侦查参谋,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受重伤,后被祖秀莲救起,伤愈后又回到了他的部队。直到1947年,复员后,郭伍士感激沂蒙山的乡亲,没回山西老家,在沂南县隋家店子落了户成了家。为了寻找祖秀莲,他就做了一副挑子,走村串巷卖烧酒。就这样挑着这副担子走了整整两年,终于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娘”。从此以后郭伍士便在桃棵子村安了家,并认祖秀莲为娘。
E. 《沂蒙》观后感 100字
《沂蒙》电视剧,讲述的是我们上辈人和大上辈人真实发生的故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巨大的奉献,其中的每一个故事主人公都有原型。只是,多少年过去了,沂蒙人依然是默默奉献,那段历史,也就被掩埋了。剧中的马牧池就是沂南县的一个乡的名字。
作为沂蒙人,我是眼含热泪看完《沂蒙》的。曾经发生在沂蒙这片热土上耳熟能详的老辈人亲身经历的故事,熟悉的场景,熟悉的话语,一下子聚焦了我和电视剧的距离。除了亲切感,更感到出了一口气,出了扬眉吐气的一口气。忍辱负重,在战争年代做出巨大牺牲和巨大奉献的沂蒙山人终于得到了一个言说历史,言说自己的机会。被逐渐淡忘的那段历史终于从历史纵深处走入走入前台,那种心灵的震撼,是无以言表的。
《沂蒙》堪称一部沂蒙山女人的史诗。它还原了一段历史,一段历史中的真实。孙犁在他的小说中,曾展示了一群勤劳纯朴、内秀委婉、真挚多情而又勇敢机智、积极向上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体现着特定时代的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我们沂蒙山女人,与她们相比,作出的牺牲和奉献,不能说超过她们,但至少也不会逊色于她们。可多少年过去了,沂蒙山女人在特殊年代的所作所为,除了在沂蒙山区的历史中提到外,几乎不为外界的人知晓。近10年来,高军在小小说中塑造了一些战争年代沂蒙山女人的形象,不过,那也只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没有形成群的气候。那段历史也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被遮蔽了。感谢《沂蒙》展现了一群憨厚、朴实、识大体、顾大局、默默奉献的沂蒙山妇女,她们站成一排,成为沂蒙山最美丽的风景。《沂蒙》也是沂蒙山女人的赞美诗。
安居是凡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平平淡淡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更是世世代代沂蒙农村人最大的愿望乃至理想。这也是中国家文化的重要体现。这在于宝珍的老伴李忠厚身上得到最为明显的体现。但当这一切被战争践踏,国家处于危难时,平凡人的生活常态被打破了,沂蒙人勇敢地站了出来,倾其人力、物力加入到战争的洪流中。此时,家文化被国文化所遮掩,体现出一种人间的大爱来,这种人间大爱与沂蒙人身上的真善美交相辉映,这是电视剧最震撼人心的地方。为了战争的胜利,沂蒙人奉献出了所有能奉献的东西。
《沂蒙》是对遗忘的言说。有些历史,是需要铭记的,但记忆往事需要勇气,尤其是直面那种血淋淋的现实。遗忘,就必须言说,言说一切的事实与真相。在这个善于遗忘的时代,《沂蒙》犹如一道闪光,直逼人的心灵,促人反省。《沂蒙》也是一副欲望时代的良药。 沂蒙是一部震撼人心、打动人心,净化人心灵的精品电视剧,它塑造了一群真实、朴实的百姓群像。特别是母亲-于宝珍和父亲李忠厚,他们的忠厚、善良、付出不图汇报、富于牺牲精神都深深的感动了我。这些人物本身都有一些普通人人性中的弱点,甚至是一些明显的缺点,正因为作品真实的反映和塑造这些普通的有血有肉的小人物,才会给人以亲切、感动,才会喜爱这些朴实善良的乡村百姓。感谢作者为我们奉献了这么伟大的作品!
F. 沂蒙精神进校园爱国教育电影观后感
沂蒙精神群众路线学习心得体会来源心得体会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照耀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在献身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懈奋斗中所创造...
依照校团委的要求和部署,组织部份主要学生党员干部赴蒙阴孟良崮和费县白石屋进行参观学习和社会实践。实践团前后奔赴各地,参观了孟良崮战争记念馆、记念碑和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共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缅怀革命义士,学习沂蒙奉献精神。
孟良崮位于蒙阴县东南,属蒙山山系。相传宋代杨家军将领孟良曾屯兵于此,故名。
1947 年 5 月,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将军的带领下,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领”的英雄气势,浴血奋战,一举消灭国民党主力王牌第七十四师,毙、伤、俘三万两千余人,击毙敌中将师长张灵甫、少将师长蔡仁杰;俘敌少将顾问长魏振钺、少将旅长陈传钧等,缉获大量武器设备,一举粉碎了蒋介石“重点进攻山东”的诡计。孟良崮是历史的碑碣,孟良崮战争的成功,完全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局面,改变了华东战局,揭开了我军战略***的序幕,迫使国民党军从战略进攻转进战略防御。
孟良崮战争记念馆位于孟良崮义士陵园内。记念馆前面是陈毅元帅、粟裕将军侍马而立的大型花岗石塑雕,雕像高7.75米,其中底座高2.75米。红色花岗石上镌刻着陈毅元帅的《孟良崮战争》长诗,两位将帅雕象栩栩如生,再现了当年作为孟良崮战争主要指挥者的光辉形象。记念馆后面是义士墓地。墓地正中是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其后是义士英名塔,塔身镌刻着在孟良崮战争中牺牲的2800多名义士的姓名,墓区内掩埋着2800多名义士的遗骨。
记念馆用大量详实的历史史料、图片展现了当年“刀丛扑往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炮”的孟良崮战争的壮丽画卷。展现了沂蒙人民为民族解放忘我奉献、可歌可泣的英雄浑举。战争厅以时间前后为序,展现了战争经过及华东野战军战役序列表和参战部队的进攻、阻援情况。支前厅展现了沂蒙人民、特别是沂蒙红嫂积极支前的情况。英烈厅展现了部份英模人物、战役英雄的事迹情况。
参观了山东抗日根据地记念馆和沂蒙根据地群众工作展馆。一件件历史实物,一张张战场照片,一个个感人故事,把大家带到了烽火纷飞的革命岁月。党员干部们共同追寻那逝往的烽火硝烟,共同领略那撼人心魄的战争场景。透过沙盘展现、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和声光电情形摹拟,逼真感遭到沂蒙人民积极支前、忘我奉献的伟大精神。
G. 沂蒙六姐妹观后感300字
《沂蒙六姐妹》的确是一部好作品。90分钟里,随着影片剧情的展开,一位位为支援革命甘做牺牲和奉献的沂蒙女性,一个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支前故事,一幅幅展现沂蒙秀美风光的画面慢慢呈现出来,紧紧缠绕着我的情感。整场演出,沂蒙山区的妇女们用她们柔弱的肩膀挑起了重担,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乃至整个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我的视线,震撼着我的心灵。我的泪水情不自禁地一次次打湿双眼,悄然滑落。战争,我们往往关注军队、战士,关注军人、男性,关注在血肉纷飞的战火当中,他们如何去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做出的牺牲、奉献。战争本应该让女人走开,因为,女人是柔弱的,是战争中最为不幸的一个群体。在炮火连天的战乱中,不知有多少女人饱受欺凌、杀戮。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他们是真正的弱者。然而,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沂蒙山区的妇女却成了这场战争的绝对主角,成了和共产党贴得最近的一个群体,。她们把原本局限于一个小家庭的爱,化作了对党和子弟兵以及生养自己土地的爱。面对敌人,她们或者拿起武器抗争在杀敌的战场,或者积极动员生产、参军支援前线,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们一起撑起了战争的胜利,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独有的贡献 。这就是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沂蒙儿女用鲜血和泪水铸就的力量无穷的沂蒙精神。爱党爱国、艰苦创业,改革创新、敢为人先,不懈奋斗、无私奉献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难怪陈毅曾动情地感叹:“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 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在峥嵘岁月沂蒙儿女拥军支前抛洒热血;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沂蒙人民抹一把泪水,挺起脊梁,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艰苦创业;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沂蒙人民走出深山,甩脱闭塞,走进新时代。沂蒙人民的事迹感天动地!沂蒙精神万古流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年8月13日 晚上,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共组织我们11个人,到山亭汉诺庄园集体观看了山东省唯一一部向建国60周年献礼影片《沂蒙六姐妹》,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极大的震撼。沂蒙六姐妹,平凡而伟大的女性,不凡而英雄的姐妹。
老家在山亭,山亭和临沂是屋搭山、地连边的邻居,沂蒙六姐妹的发源地蒙阴烟庄与山亭近在咫尺,沂蒙六姐妹的故事自小就耳熟能详。十年前,我曾在一首《山里的女人》的诗中写道:山里的女人/情最浓 爱最深/为了保家和卫国/甘洒热血献身心/沂蒙红嫂挤乳救伤员/英雄美名传至今。
电影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相结合、包容多种艺术门类、最富群众性的艺术形式。影片《沂蒙六姐妹》中所塑造的沂蒙六姐妹,已不单是指蒙阴烟庄的六姐妹了。而是将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涌现出来的千千万万个女英雄的事迹融入到影片中,真实再现了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沂蒙红嫂的光辉形象,该形象将永远铭刻在光荣的革命历史丰碑上。
时光飞逝,抹不掉人们对62年前那场炮火连天的孟良崮战役的记忆。一群为捍卫和平而投入那场战争并用自己实际行动诠释“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的妇女英雄形象至今尤在眼前: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第一人明德英;掩护首长和战士、办地下托儿所、保护党的绝密文件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门板搭成人桥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两次从死亡线上挽救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员郭伍士的红嫂祖秀莲;动员四儿一女参军的王步荣大娘;积极参加抗日文艺宣传,在全村动员参军的大会上,发出了“谁第一个报名,我就嫁给谁!”这一峥峥誓言的年轻漂亮的识字班班长梁怀玉;舍弃骨肉、出生入死、精心养育革命后代的女党员尹德美,等等,数不尽数。迟浩田上将曾深情地说:“孟良崮战役取得了巨大胜利,这和沂蒙人民的倾力支援是分不开的。我在沂蒙山区五次负伤,是沂蒙红嫂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影片《沂蒙六姐妹》,是一场爱国主义的盛宴,沂蒙六姐妹的英雄事迹,是沂蒙山区在革命战争年代拥军支前的一个缩影和写照,她不仅是沂蒙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年轻一代的精神食粮,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影片故事发生在1947年5月的山东沂蒙地区,背景聚焦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孟良崮战役,但却完全没有正面战场的描述,而是从其后方和侧面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沂蒙人民无私无畏地奋勇支前。主创者将我们曾经熟知的沂蒙红嫂故事串联为一个支前整体,却也未像过去表现淮海战役支前电影《车轮滚滚》那样一种辉煌的人民战争场面,而是通过小村庄若干家庭中妇女的寻常故事,来回应人民战争这个大主题,起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效果。
影片开头从大儿媳妇抓鸡的窘迫、婆婆冷观并与好奇的孙子问话开始。这样一个悬念由后来的大儿媳妇抱着公鸡与二儿媳妇拜堂成亲释惑,及至二儿子南成随部队路过家门口,而媳妇恰好借粮回了娘家,小两口失之交臂直至战后收到丈夫的烈士传书而抱憾终生。这个从未谋面而以传统拜堂方式结亲的小夫妻是62年前发生的真人真事,这名美丽的小媳妇隐忍悲痛继续支前且终生没有再婚。
影片极尽电影语言的叙述渲染,期间大嫂接到丈夫南山在战场牺牲的噩耗,因爹爹已是烈士,担心婆婆经受不住再次打击,又心疼弟妹对前方新郎的无限挂记,复杂情感的克制压抑,近似现代版的穆桂英挂帅,几组人物的纠葛,使这组故事升华为一场情感高潮剧。
电影另一个高潮是在主战场的侧翼,性格鲜活的沂蒙姐妹和无数红嫂组成了担架队,在桥梁被炸毁而部队急需强渡时,红嫂搬来自家门板,手拉着手用肩膀抗着门板组成人桥,再现了那场战争中的真实故事。在她们因为需要换肩而要求部队暂停的时候,“桥”上的战士发现“桥墩”是由妇女们组成的,谁也不愿从上跑过。红嫂们说:快!时间就是生命。的确,时间就是生命。此后,陈粟大军名将王必成指挥的3个师分三路夹击,在蒙阴县的孟良崮与全部美械装备的整编74师接火,三天结束战役,全歼整编74师,击毙师长张灵甫。但这些在片中已全部隐去而将笔墨倾洒于那些美丽善良的沂蒙妇女。
影片观后,几多敬仰与感慨,最后凝成一句话:沂蒙六姐妹,平凡而伟大的女性,不凡而英雄的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