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史:简述德国表现主义
德国表现主义是从1919至1924出现在德国的一个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风格运用于影片创作的电影流派。它的艺术目的是力图通过不自然的形式和极度失真、变形的世界形象来强烈的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恐惧、焦虑、爱和憎的情绪。布景高度失真变形、摄影角度古怪奇特、照明阴沉朦胧,表达的共同的主题是谋杀、死亡和暴力,描绘了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悲愤、痛苦和恐惧。其代表作有《卡里加里博士》、《疲倦的死》、《吸血鬼诺斯费拉杜》、《蜡像陈列馆》等。
二三十年代在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下后续发展出了两个分支流派:街道电影和室内剧电影。街道电影的代表作有卡尔格吕纳《街道》、派布斯特《没有欢乐的街》、布鲁诺拉恩《街头惨剧》;室内剧电影的代表作有卡尔梅育尔《后楼梯》、罗布辟克《圣苏尔维斯特之夜》、茂瑙《最卑贱的人》。
② 三十年代电影变革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出现有声电影
③ 《红高粱》影片主题及视听语言分析
似红似火的精神抗争
——浅析《红高粱》的视听风格
电影《红高粱》是由张艺谋改编莫言同名小说而来,影片延续了张艺谋导演重色彩、 重时代刻画等艺术风格。红色色调是这部影片的灵魂,起起伏伏,挥挥洒洒的红高粱,有着寄寓当地人民乃至全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导演借九儿、余占鳌等人物讴歌了三十年代西北淳朴却拥有抗争精神的劳动人民,延伸出现当代人们对此炽热的感慨。这是他对故事绘声绘色的彰显,亦是对于小到封建礼教束缚,大到对民族侵略的伟大抗争精神的赞颂。
红色调的炽热,贯穿至影片灵魂深处。导演从开头便紧扣抗争的主题,从画面的最开始,九儿便是在浓艳的红色下出场。此刻的红色不仅仅是婚嫁的基本衬托,从九儿沮丧不甘的面部特写便可看出,这更是对此刻九儿抗拒的内心心境的衬托。“坐轿不能哭, 哭轿吐轿没有好报。盖头不能掀,盖头一掀必生事端。”,然而九儿却掀了盖头,哭了轿,这是她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抗争,而红色正是她此刻内心最好的诠释。直到影片的末尾,红色的表现力则更加鲜明亮眼。九儿、余占鳌以及几个弟兄夜晚在酒庄以高粱 酒祭拜英勇献身的罗汉大哥时,周围熊熊的焰火将整个屋子充斥着红色的热烈,映衬的是他们此时此地心中燃烧着的对日本人抗争的熊熊烈焰。
红高粱的内涵,诠释着人物真实独白。红高粱作为片名,不仅仅是因为故事中的人民生活总是围绕着红高粱,更是因为高粱代表了当时朴实的劳动人民;一个“红”字, 也不仅仅是因为高粱的颜色是红色,更是因为它代表了朴实的劳动人民也拥有着红色所 传递出来的抗争精神。从小的方面看,余占鳌等抬轿工人在送九儿的途中,在高粱地遇到了劫匪,面对劫匪的蛮横威胁,他们为保全大局作了小小的妥协便给了钱财,可当劫匪打了九儿的主意,余占鳌为首的弟兄便奋起反抗打倒了劫匪。这一小插曲为接下来大的方面作了呼应。同是在这片高粱地,结尾的高潮部分,面对日本人对当地人民的压迫, 以及九儿的英勇献身,一场热血的战争在这片高粱地一触即发,过程中导演有大量对高粱地的镜头特写,一场血红而壮烈的斗争在火红的高粱间相得益彰地展现,将红高粱的内涵相得益彰地寄予在了抗争的人群当中。
意境的浓墨渲染,给予了画面想象空间。影片中有着不少重写意的片段,往往以远景的方式呈现,并且没有人物对话......(此处省略500字)
此篇影评文章出自湃乐思教育编导专业高分学员,完整文章收录在《影评高分范文集》一书中。
④ 花腰新娘,马路天使(30年代)以及淘金记(卓别林)的影评
花腰新娘
奇特地域文化风情交织着清泉般的音乐,以及张静初那双活泼而又灵动的眼睛,结合成一个让人回味悠长爱情故事。女性往往是以感性为主导,但男人大多还是讲原则、传统的,阿龙最终以男人的方式赢回了花腰带,赢回了凤美的心,也回应了那种女性意识的逆向诉求。传统与时尚,叛逆与真诚,活泼与深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依然蕴涵在现代爱情的深处。
马路天使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压轴之作
描绘活泼市井生活的伟大的艺术杰作
我国早期社会问题片的集大成者,30年代中国电影艺术发展高峰的标志
《马路天使》是由袁牧之自编、自导,赵丹、周璇主演的一部具有深刻的社会思想意义和极高艺术成就的现实主义优秀影片,是我国社会问题片的代表作之一。
影片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刻画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妓女、歌女、吹鼓手、报贩、剃头匠、小报摊主等一群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真实地表现了他们生活的痛苦和悲惨的命运,具有深切的人文主义关怀。这些出身卑微的贫苦青年不仅在物质生活方面极度匮乏,多年的动荡与战乱也使得他们孤苦伶仃、家破人亡,然而,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自由、爱情和幸福的渴望,在艰难的岁月中互相扶持、苦中作乐,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片中运用活泼的喜剧手法传达了深沉的悲剧性内容,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含蓄而又辛辣的嘲讽,其中许多细节处理上的细微变化真切地点燃了人们的情绪, 撩动着人们的神经。
周璇演唱的电影主题曲《天涯歌女》曾风靡一时,而创作者们也充分发挥了电影的视听艺术特性,使影片的编、导、演、摄、美工等都达到较高水平,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艺术发展高峰的标志。
看过袁牧之的《马路天使》的人,如果不知道该片是在1937年出自一个对法国电影一无所知的年轻导演之手,他一定会以为这部影片直接受了让·雷诺阿或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这部影片以充满愉快、激情和同情的笔调,通过几个小人物的悲喜遭遇,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都市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歌颂了他们的善良,严厉地抨击了那些为富不仁的富商和实业家。影片的风格极为独特,而且是典型的“中国式”的。
《淘金记》
Gold Rush
美国影片。1925年生产。C.卓别林编剧、导演并主演。影片通过做着淘金梦的流浪汉夏尔洛的生活经历,暴露了拜金主义给人的苦恼,它是陷在荒谬绝境中的人既悲观失望,又要做无谓挣扎的一出悲剧。卓别林在拿皮鞋当鸡吃、吞鞋带如咽通心粉、吮鞋钉如啃鸡骨头……那一场精采的戏中,让人在笑声中体会到苦涩和凄凉。影片结构、造型与表演在反衬主题上,堪与《战舰波将金号》的电影语言相媲美。1958年 ,在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上被评为电影史上12部最佳影片之一。
⑤ 电影《悬崖之上》是讲述怎样的故事
《悬崖之上》的背景是以白雪和人物身穿黑色服装构成的主要色调,暗示着革命事业处在了一个艰难的阶段,也暗示革命者和叛徒之间的黑白较量,给人一种压抑的感情,让人想要去突破这种压抑,而最后的结尾也是以背叛者被杀害而冲破了这种压抑,有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
在电影拍摄中,主要采用了人物特写、中景、全景,于和伟饰演的周乙,作为潜伏者,他在烧毁同伴给他的纸条时,用了人物特写,他的面部表情比较凝重,中景拍摄他的手部动作,纸条在烧毁的同时也被他的手慢慢碾碎,这样细致的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侧面传达出任务的艰巨,以及担心信息被泄露的风险。
张毅饰演的张宪臣被枪决的时候,近景拍摄了他的手颤抖着点烟,掩饰自己的恐惧,对同伴的牺牲感到内疚。
电影开头采用了全景的方式,潜伏的四人穿着灰色简陋的服装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慢慢前行,交代了故事的主要基调。
这部电影的主题角度是为了革命事业,不怕艰难,不怕牺牲的主题。人物角度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但基本潜伏的人员都是冷静沉着的性格,尤其刘浩存饰演的小兰,稍显稚嫩,符合人物的性格。
道具角度方面,一本书联系着所有潜伏人员,为了能够破译失联的潜伏人员,张毅饰演的张宪臣男扮女装进入特务所监视的书店。
这本书就象征着忠诚,只有对组织忠诚的人才会知道这本书,从而破解密码。从场景角度,首先电影开头就拍摄了自然环境,白雪皑皑的森林,社会环境是动荡不安的内忧外患时期,准确的传达出故事背景。叙事结构角度,采用了正叙和倒叙相结合,电影在故事架构上有了层次感。从声音特效角度,我个人感觉最深刻就是汽车的行驶声,每次特务们出场基本都是汽车,代表着一种权利的声音,可以随意肆虐横行。
整部电影的色彩基本是黑白色,很少有彩色,而唯一穿着彩色服装的就是雷佳音饰演的叛徒,他因为背叛了组织,把潜伏者的名单告诉了特务,所以为了达到讽刺的效果,只有他一个人每次出场都是彩色的,象征着对背叛者的嘲讽。而潜伏者能见到的其他颜色就是血液的红色,当潜伏者被逮捕,他们被枪杀的时候,被特务折磨的时候,都是鲜血淋漓,象征着对祖国的忠诚,对革命事业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
推镜头形成视觉前移效果,从画面看来,画面向被摄主体方向接近,画面表现的视点前移,形成了一种较大景别向较小景别连续递进的过程,具有大景别转换成小景别的各种特点。
在这部电影中被大量运用,比如潜伏者被特务们追击的过程,跟随主角的位置而移动,同时也切换了不同的镜头,来拍摄追击者和被追击者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以及台词的呈现,可以更加细致的深入故事人物。
拉镜头在潜伏者缓慢行走在覆盖大雪的森林里,整个背景都是白色的,潜伏者就像黑点一样在电影远处,使观众的观看视点后移,看到局部和整体之间的联系。
在张毅饰演的张宪臣被抓捕后准枪杀的时候,是用的仰拍,这种角度是表达人物的性格,一种信仰,一种不屈的革命精神,即使是死,也是死的伟大。
封闭式、开放式构图也被采用,主要就是特务开会,商量对策,潜伏者被软禁的时候,叙事所需的元素都在画框之中。开放式构图则需要画外空间,刘浩存饰演的小兰和张毅饰演的张宪臣站在阳台上,俯瞰下面的房子被白雪覆盖,暗示革命任务异常艰巨,接下来会被特务逮捕。
电影的中对蒙太奇的使用也很多,当两组潜伏者走散时,一组侥幸逃脱在外收集情报,二组误入特务圈套被软禁了,这两组镜头衔接,最后两组汇合,寓意着无论何时,身在何地,革命家们都会因为革命事业而汇聚在一起。
电影技术的更新带动了电影语言发展,从2D发展到3D和4D,人物和背景都可以虚拟化,为观众带来了更多的视觉和听觉的体验,完成了更多不可能的平行世界,电影有更多的可能,未来会有更多的发展前景。
⑥ 简述30年代中国电影音乐创作的成就和时代风格特征
摘要 你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电影音乐呈现出的戏剧性、叙事性、表情性等美学特征
⑦ 中国三十年代电影发展的特点
中国三十年代电影电影作品很少,创新力不足,电影发展比较缓慢,没有完整电影工业体系!
⑧ 阐述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与战争的具体关联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即后来的中央电视台)开播,1个多月以后,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莱饼子》播出。“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前的18年,中国大陆共播出电视剧约180多部。可以说,电视剧几乎与中国电视一同诞生。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大多是对国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宣传性演绎,具有明确的政治教育主题。当时,中国仅有一座电视台,电视覆盖面小,电视机更少,除极少数政府领导和高级知识分子,一般中国观众看不到电视节目,所以这些电视剧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影响。由于电视还没有成为大众媒介,中国电视剧也没有成为大众文化。即便作为政治宣传工具,电视剧也不能与当时中国的印刷、广播和电影等媒介的重要性相比。
1979年,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在第一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上,建议各地电视台凡有条件的都可以制作电视剧,并在国庆30周年时举行全国电视节目联播。于是,1980年全年电视剧生产达13l集,是前一年电视剧产量的6倍以上。1983年,中央电视台成立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电视剧产量再次大幅度提高,比上年增加100%。从这时起,电视剧开始成为中国最具大众性的视听叙事形式。
而电视广告的出现标志了商业力量开始影响一直被看作“党和人民喉舌”的电视运作之中,通俗娱乐电视剧的出现对中国的电视剧观念提出了挑战,电视剧的政治意义开始淡化,其消费意义开始被重视,通俗电视连续剧形式逐渐成为中国电视剧的主导形式。电视剧的生产资金越来越多地来自于社会、来自于企业、甚至来自于国外和港台地区,越来越多的非电视台机构制作电视剧,政府对电视剧生产的直接控制减小了。
从那时开始,多家媒介调查公司的调查都表明,电视剧是电视观众选择中仅仅居于新闻类节目之后的节目类型,电视连续剧在中国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可以说远远超过了电影、小说、戏剧等其他叙事形式,电视剧在中国与西方国家不同,它远远不只是肥皂剧、情景喜剧,而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叙事渠道。
与此同时,政府对电视剧产业的干预也在加强: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甚至被一些人看作是“资本主义精神污染”的例子,26集《加里森敢死队》播放到第13集便迫于压力中途停播。
从1986年6月1日开始,国家开始实行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制度。任何机构只有获得制作许可证才能合法制作电视剧。电视剧的生产还要经过审批。电视剧拍摄必须由具有电视剧拍摄许可证的单位将题材上报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审批,获得批准以后的电视剧才具有合法身份。同时,所有电视剧的发行和播出必须通过当地宣传部门的审查。而且,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和一些省级以上电视台都有电视监播机构,可以监看已经播出的电视剧,发现政治问题,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来终止电视剧的播出。
这两年,广电总局在人们的印象里似乎总是和“禁令”联系在一起的。尽管不许说方言不见得能推进中国的普通话事业,不许拍婚外恋题材的电视未必能拯救那些质量不高的婚姻,不许在黄金时间播出境外影视剧也显然无助于提高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但类似的禁令仍然层出不穷。
⑨ 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为什么能够感动观众你有何看法
这种有特定背景和历史的电影看起来很舒服。它最初是一部30年前的电影,是一个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故事。整部电影充满了复古的色彩,有一种强烈的怀旧感。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能够感动观众的原因,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4、对剧中各种角色的忽视。细心的观众会发现,除了男主角,剧中所有人一开始都嘲笑公八。男主角的妻子一开始不接受八公到处找他的主人,见八公走了,不去追,任其随波逐流。即使是从未养过宠物的人,在观看这些片段时也能感受到这种感觉的真诚和简单。情感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而不仅仅是人类。我也注意到了教授妻子情绪的变化。起初,她反对养狗,因为这对夫妇曾经养狗养到死。她担心教授会再次伤心,所以她强烈反对丈夫养狗。因为女儿坚持,教授也没有反对,她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