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名称及观后感
电影名叫作《十七岁的单车》
观后感:
两天时间,看完了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
郭连贵,一个农村来京打工的孩子,仅仅
17
岁。被快递公司招聘为快递员,并
配发了一辆高级山地车。当然,车不属于他,只有当工资挣到一定程度,才归他
所有。小贵画了很多“正”字,终于挣到了那辆车。可紧接着,车,被偷了。
阵痛之后,
他求经理不要炒了他,
他一定要把单车找回来--他在车上做了记号。
他真“轴”,
真的,
每个人都这样说他,
他要跑遍全北京去找回属于自己的那辆
车!
可是几经周折,车落到了同样是
17
岁的,高中生小坚的手里。他家也很穷,他
和他爸、后妈、一个继妹生活在一起。他梦想有一辆车,最终偷了他爸的钱,从
黑市上偷偷买了一辆,当然,也就是郭连贵丢的那辆。因为那辆车,他在一帮铁
哥们当中有了面子,一放学就玩车技表演
;
因为那辆车,他引来了一个漂亮女生
的主动追求。
一辆车,承载着两个
17
岁少年的希冀。
最终,
车被郭连贵找到了,
他不善解释,
只是一再从小坚那里把车一遍又一遍的
“拿”回来,也因此挨了一遍又一遍的打。在他眼里,只有拿回那辆车,才能回
快递公司上班
;
回快递公司上班,才能挣到钱。面对这样的“轴”,小坚和他的
哥们先是把他当贼一样打一顿,后来真的愤怒了,最后知道了实情,都没辙了。
毕竟小坚也是花了钱,毕竟对于他来说,车也很重要。
17
岁的少年,凭他们的阅历和经验,最终商量出的解决办法是:小贵和小坚,
一人骑一天。
可是,因为没了车,导致小坚的愤懑,导致二人关系的破裂,小坚的女友,那个
漂亮的女孩子,
最终和一个车技更高的小黄毛双宿双飞了。
小坚气愤之余,
一板
砖拍倒了黄毛。
可正当二人交车之时,
黄毛的那帮哥们追了过来,
二人均被打昏
在地„„
小坚醒来时,发现黄毛的一哥们在砸他的车,都快砸废了。他终于爆发了,踉踉
跄跄拿起砖,一砖将其拍倒,扛起已经变形的车,走上回家的路。
之前我曾以为小坚只是一个简单的城市高中生,
贪图享受,
要面子,
于是讨厌他
而倾向于小贵,以为车是他偷的,可是不是,原来在他的光鲜底下,却有着那么
些故事,承载着的,同样是贫穷,同样是无奈。
同样是
17
岁的孩子,虽然有着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却同样随着生活的苦难。在
“赃物归属”,
这个最常见也最棘手的问题上,
二人纠结,
却难以寻出一个结果。
没有对错,没有谁愿意主动放手,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维护着属于自己的东西。
一辆车,对于小贵,意味着工作,意味着一口饭,甚至意味着„„未来
;
而对于
小坚,与其说是一辆交通工具,倒不如说意味着梦想,意味着爱情,意味着独属
于青春的,那份骄傲。
一辆车,
将两个孩子纠结在一起,
解不开,
拽不断。
他们无法相互理解相互宽容。
面对这个问题,他们无法像成人那样理智的解决,也无法用更好的方式去平息。
他们的想像力仅限于“一人骑一天”。
一辆车,
承载着两人太多的东西。
以至于当车的归属权发生争执的时候,
他们不
惜用暴力去解决,用肉体去维护--他们的能力也仅限于此。
我同情他们两个,如同同情我自己。在我看来,他俩之间,是不应该起争执的。
故事的发展给了我希望:
终于,
在某一次交接仪式过后,
小坚主动向小贵伸出了
手,说:我叫小坚,你呢?--他们相互理解,握手言和了。可是,这里是否意
味着,内在的梦想最终会向现实的需要屈服呢?
可这不是结尾,
真正的结尾是他们遭到了群殴,
在北京的胡同里,
在居民惊恐的
目光里,被一群痞子殴打。我们看到了鲜血,看到了满身的灰尘
;
听到了男声的
哭喊,
听到了皮鞋踢到肉体上的声音。
我们没有看到警察,
没有看到小坚的铁哥
们,没有看到旁观者的哪怕一点点劝阻。只有他们自己在地上翻滚着,哭喊着。
这时,
他们无法抗争。
可他们抵抗过,
他们的抵抗方式不约而同,
却又那么独特:
板砖。当女友跟了黄毛后,小坚从背后偷袭,用板砖拍倒了黄毛
;
当车被黄毛的
哥们砸毁后,小贵也是从背后操起砖,一砖砸倒了他。是的,他们只能这样,无
法正面与之抗衡,
而只能用自认为简单快捷的方式去解决。
一个为了爱情,
一个
为了工作。
面对最珍贵的东西,他们的珍惜,他们的维护,尽写在脸上。导演王小帅用成年人的理智,
尽乎冷酷的将其展现了出来,
并用大量的意象来构成了一个充分的意境,
展现在北京,
展现
在繁华的都市里,
展现在太平的社会中。
他在试图告诉我们:
这些不是某种特殊环境下的特
殊情结,而是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
我们都曾年轻过,
都曾活在那个只属于自己,
幻化了的世界里,
都曾将自己的某种情感浓缩
进某样物品中,将其珍藏。小贵亦然,小坚亦然,你亦然,我亦然。小贵,小坚,贵?贱?
呵呵。
倒不如说是我们,
曾经的自己。
一个意喻着现实,
对理想的把握,
对生存权利的维护
;
一个意喻着内在,对爱情的满足,对骄傲与尊严的幻化。
当最珍贵的物品面对抢夺时,曾经的我们会怎样?恐怕每一个人都不会主动向别人寻求帮
助,也不愿那样去做。我们只能,也只愿用自己的方式去维护它保护它,无视社会的规则,
无视周围人的眼光。甚至像小贵小坚那样,面对上司的冷酷,父亲的责骂,也在所不惜。
很少有人能真正的把握住想把握的东西,
大部分人都会失去或者擦肩而过,
或者将那份执著
的情感压缩进那个东西里,
比如自行车。
如果能真正而且完全把握,
那叫
“
心想事成
”
,
很少。
社会是繁荣而冰冷的,没有人会施舍给我们。
于是,就有了《十七岁的单车》,一部看似黑色和压抑的片子,一部禁片(我猜,影片中的
暴力画面过多恐怕是国家查禁的原因罢)。
一部电影,是应该给人以美好与希望的。
《十七岁的单车》中,美好倒是有,比如小坚得到
潇潇之后,高兴的骑车顺风而行的情景,满脸的快乐与满足
;
再比如在小公园里,潇潇抬脸
闭眼,等待小坚的嘴唇时,逆光下青春的脸庞,清纯可人,浪漫至极。
那么希望呢?希望在哪里?影片最后,
小坚带着一脸鲜血和满身尘土,
扛着完全扭曲的自行
车,穿过漠然的人流时,我终于知道,这里就是希望。我相信,凭他的
“
轴
”
,他会过的幸福
的。
整部影片,
大部分出现的都是阴影里居民的面孔,
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在写着
“
拆
”
字的砖
房里开小店的,小坚的亲戚
;
整日无所事事,偷主人衣服穿最后还卖掉的,嘴唇涂的红红的
小保姆。在他们身上,还折射出了更多的东西,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对,小保姆,影片中女配角之一,周迅扮演的,几乎没台词,却一直伴随着剧情的发展。刚
开始以为她是被人包养的,
整天无所事事用换衣服来打发时间的小情妇,
结果不是,
她只是
个小保姆,而且还偷主人衣服去穿,穿了之后再卖掉
;
还有一个就是高圆圆扮演的,清纯至
极的女孩潇潇(我特喜欢,嘻嘻!),漂亮,性格也好,简直是完美。她主动追求小坚,甚
至主动给过小坚一个亲吻自己的机会,
也曾努力给过小坚以支持与谅解,
可最终还是跟了黄
毛大欢。
我一直认为小坚没有珍惜她,
虽然,
他爱她。
可最终依旧成了一个转瞬即逝的梦幻,
如同一阵风。触动起每一个观者心底的那根弦。
青春终会过去,影片也终会结束。剩下的我们,独自面对自己的生活。生活中的美好,如一
个个梦幻般美丽的肥皂泡一样,在灿烂的阳光下无可挽回的炸开。以至于我们习惯了失去,
忘掉了曾经的理想,甚至真正的幸福来临时,都不会把握不知珍惜。
终有一天,
我们都会像小坚那样,扛起变了形的自行车,
扛起自己的梦想,
穿过繁华而冷漠
的街头,走向自己的,未来
……
这是我自己在大学写的,望您采纳
❷ 电影名称解析:
bravia(best
resolution
audio
visual
integrated
architecture),中文意思是精晰影音杰作,是索尼自2005年开始在大屏幕视频产品(主要为液晶电视)中使用的品牌名称。
❸ 千与千寻 影片分析
千与千寻的含义:千是被汤婆婆剥夺了名字在汤屋打酱油的小女孩,一边要打工还父母欠下的债,一边还要经受住各种诱惑和磨难。
两个名字,一条心。不管是千还是千寻,一直都坚守初心,药浴牌不贪多,够用就好,再亮的金子也没有小白的命闪耀,孝顺、正义、又善良。
这是一条回归心灵的路现实世界,许多人都迷失了自己,很少有人能够找回自己的名字。
无脸男其实是有脸的,他的脸就是那个面具以及他全身的乌漆墨黑。和白龙、巫婆、巨婴、锅炉爷爷这些角色一样,无脸男也是一群人+标志性群体特征的集合。
白色+龙的意象代表默默守护的人们;巫婆+鸟的意象代表邪恶的化身;站不稳的巨型男婴代表着被过分保护的人们;锅炉爷爷忙到停不下来的六只手代表社会上被工作和生活压榨得团团转的人们。
而无脸男则是被边缘化的庞大群体的象征,暗指那些千千万万个孤独又寂寞的灵魂,这些灵魂就像面具一样空洞,永远在黑暗的角落里,不被人察觉。
你站在屋里,却走近了我心里。现实世界,每个人都可能是无脸男,在漆黑的角落里默默忍受孤独的侵袭。
第一个煤球精灵因为虚弱被煤炭压倒在地上,不但被千寻救起,连原本要干的活儿都一并被包揽了。其他煤球精灵撞见如此好事,自然也想不劳而获。
努力工作就是生活的希望。现实世界,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馅饼,有的话,那一定是上天酝酿了很久的陷阱。
所谓入乡随俗,就是这个道理。进入一个地方,就要遵守一个地方的规矩。
现实世界,不管你有多么不愿意接受,要想融入集体,就必须接受集体的一部分文化。
街上的食物本是汤屋为神明准备的佳肴。千寻的父母自恃有钱,不经人同意,坐下来就大吃特吃,越吃越上瘾。暗讽那些控制不住自己欲望的人,最终都会成为欲望的奴隶。
面对狼吞虎咽的父母,一脸无奈的千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实世界,被欲望支配的人,通常都在自掘坟墓。
❹ 《犹大 宾虚》(又名《宾虚》)电影分析
不论是电影的场面,还是艺术性,故事情节。。。
过了半个世纪,都难以超越。。。
简单说,这部电影就是一则护肤品广告。为了告诉人们:“宽容”是最佳亮肤品,借用三个维度来讲故事,分别是,耶稣的生死;男主角的兄弟恩仇,男主角和女奴的爱情。
绕了好大一个弯,最后告诉大家,“宽容”治愈了麻风病,发挥了亮肤作用。
❺ 赏析一部比较有名的电影
《战舰波将金号》:石破天惊的电影史佳作
《战舰波将金号》一上映,就立即震惊了全世界,被公认为苏联蒙太奇学派的最杰出代表,影响了无数的后来者,成为人类电影史上不可逾越的经典。时至今日,对《战舰波将金号》分析、评介依然是电影学院里的必修课。
最直接的影响首先来自于《战舰波将金号》所使用的蒙太奇手法。在这部电影中,爱森斯坦天才的创造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通过镜头之间的重新剪辑、巧妙组接,爱森斯坦在银幕上重构了一个时空体系,它与我们现实中的时空体系迥然不同,但又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从而在根本上与观众的观影心理相契合,从这一点来说,《战舰波将金号》开创了一直沿用至今的电影创作中所使用的最基本的蒙太奇表现手法。当然,蒙太奇并非是爱森斯坦发明的,在早前的格里菲斯乃至更早的梅里爱、鲍特的影片里就已经有了蒙太奇的应用,但这种应用要么是无意识、不自觉的,要么是不成熟、不完善的,只有到了爱森斯坦,到了《战舰波将金号》那里,我们才能负责任的说:电影艺术开始有了只属于自身所独有的蒙太奇语言体系,电影语言开始藉由蒙太奇句子组成。时至今日,如果离开了这种蒙太奇语言体系,电影创作根本就无从进行。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战舰波将金号》之后的所有电影,都是它的学生。
影片的影响在全世界迅速散播开来,无数艺术青年正是在观看了《战舰波将金号》以后才决心投身电影事业,《战舰波将金号》成为改变他们命运的转折点——西班牙电影大师路易斯·布努埃尔正是其中的一位,当时还在大学读书的布努埃尔无意间看到了来学校放映的《战舰波将金号》,立即为其中无与伦比的表现力所叹服,这成了开始他电影生涯的直接动因。很快,仅仅三年后布努埃尔就拍出了自己的处女作《一条安达鲁狗》(Un chien andalou),这部被视作超现实主义代表作的二十四分钟短片同样引起了巨大轰动,它奠定了布努埃尔在影坛上的大师地位。整部影片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一片被切削着的月亮,一把刀片割开一只眼球,一只爬满蚂蚁的手,一只伏在钢琴上的死驴,变成臀部的乳房,等等。不难发现,这些蒙太奇手法的使用其实与《战舰波将金号》如出一辙,正是爱森斯坦所推崇的“杂耍蒙太奇”的理念,布努埃尔自己也毫不避讳这一点。值得一提的是,两位大师在生活中也成为了好朋友,爱森斯坦来西欧游历时,曾与布努埃尔相谈甚欢。不过据说当布努埃尔看过爱森斯坦所拍的《感伤的罗曼史》一片后,对其中的艺术品味极不认同,怒气冲冲地到各个咖啡馆去找爱森斯坦,一定要当面打他几个耳光。当然,这只是由于大师的率真性情所留下的逸闻,并没有真正影响到他们之间的友谊。
同样的影响也发生在了葡萄牙国宝级导演奥利维拉身上,这位现年已近百岁高龄的老人,当年也正是因为受到《战舰波将金号》的影响,才毅然投身到电影创作中去。他所拍摄的影片《杜洛河上的苦工》,虽然是一部纪录片,但可以清晰的看出其中对《战舰波将金号》的模仿。特别是纤夫拉纤一段,其中剪辑进了若干面部特写,镜头在纤夫和乘客之间的反复切换,与《战舰波将金号》毫无二致。
有趣的是,几年以后,与苏联在意识形态水火不容的纳粹德国,《战舰波将金号》同样被推崇备至。据说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在看过《战舰波将金号》后,对其中的震撼力大为震惊,他指示德国一定也要拍出类似的片子来,并很快找来了女导演瑞芬斯塔尔来落实这一计划,这才有了《意志的胜利》一片的诞生。《意志的胜利》是一部在思想上反动透顶的影片,完全是为了给纳粹党歌功颂德,但在电影的艺术价值上,这部影片又是如此的成功,以致于后来的电影史都不得不尴尬的提到它——一方面痛斥其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又对其表现方法大加褒扬。毫无疑问,这部在《战舰波将金号》直接影响下诞生的影片,带上了浓厚的爱森斯坦印记。当然,由于科技的进步,拍摄工具的改善,以及纳粹党所提供的近乎无限制的制作经费,让《意志的胜利》比《战舰波将金号》场面更加宏大,气势更恢宏,画面更精良,但其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依然是偷师于后者。特别是希特勒登上纽伦堡阅兵台的那一场戏,漫长的台阶,希特勒和手下依次拾级而上,两旁是黑压压的纳粹党员,口号的欢呼声响彻云霄,行纳粹礼的手臂密集如林,其剪辑手法上活脱脱就是一个“敖德萨阶梯”的翻版。
在国外取得巨大反响的同时,《战舰波将金号》也成为了苏联国内电影的教科书,其中的蒙太奇理念为众多苏联电影所汲取。例如《雁南飞》(Летят Журавли)这部摄于1957年的黑白片,片中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主角鲍里斯中弹牺牲的那个场景。在现实中,中弹牺牲只不过是一刹那的事,而导演卡拉托佐夫用了很长的一组镜头来表现:先是白桦林的旋转,在这个背景上叠化出鲍里斯的想象,薇罗尼卡身穿婚纱走下楼来,和鲍里斯举行婚礼,最后又回到旋转的白桦林。这个场景已成为《雁南飞》永恒的标志,而这种在影片中拉长时间,重构时空体系的手法,正是由爱森斯坦在《战舰波将金号》里首先运用的(“敖德萨阶梯”即为其典型代表),《雁南飞》继承了这一手法,同时又进行了发展和创新。
《战舰波将金号》的影响不仅止于欧洲,它很快也成为了好莱坞效仿的模板,事实上,爱森斯坦在《战舰波将金号》中所使用的多镜头、快速剪辑的蒙太奇手法已经成为好莱坞影片的基本表现模式,甚至可以说,好莱坞才是爱森斯坦最好的学生。以好莱坞的代表作《魂断蓝桥》(Waterloo Bridge)为例,这部缠绵悱恻、催人泪下的爱情片,依然使用了《战舰波将金号》中所使用的蒙太奇手法。例如,在费雯丽扮演的女主角玛拉走向滑铁卢桥自杀的那一场戏,一队军用卡车在桥上隆隆开来,玛拉毫无畏惧地向一辆辆飞驰的军车走去,苍白的脸在车灯的照射下美丽而圣洁。镜头在军车和玛拉之间反复的快速剪切,在群众的惊叫声、卡车的刹车声中,最后,玛拉结束了生命,手提包和一只象牙吉祥符散落在地上,这样的表现方式几乎是完全照搬了《战舰波将金号》中的桥段。
同样的例子还有希区科克导演的《精神病人》(Psycho)一片中,最为著名的浴室谋杀那一场戏。《战舰波将金号》中“敖德萨阶梯”那一场戏,8分钟的时间爱森斯坦用了160多个镜头,而“浴室谋杀”这个场面共历时48秒,却由78个快速切换的镜头组成,尽管连一刀刺入人体的血腥画面都没有,但其恐怖效果却因蒙太奇、场面调度、节奏、灯光及音响手法的综合运用而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境界。可以说,希区科克把经由爱森斯坦开创的蒙太奇剪辑手法推上了极致。
如果说,希区科克深谙爱森斯坦快速剪辑手法之精髓的话,那弗朗西斯·科波拉则是把爱森斯坦剪辑手法和隐喻的表达方式合二为一的好学生。在科波拉的代表作《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一片中,最后马丁·西恩饰演的男主角挥刀砍死马龙·白兰度所饰演的魔鬼军官的那一场戏,科波拉也没有直接表现白兰度被砍杀的情形,白兰度的身影依然在黑暗中,只是在剪辑上逐渐加快挥刀的节奏,同时加入了土著们祭祀仪式上砍杀一头公牛的场景,与白兰度被砍的镜头交替剪辑。可以说,这是标准的爱森斯坦手法,与爱森斯坦在《战舰波将金号》中剪辑进的那三只石狮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好莱坞,公开向《战舰波将金号》致敬的则是著名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在他1987年所拍摄的代表作《铁面无私》(The Untouchables)中,就有一段完全模仿“敖德萨阶梯”的段落,这个段落也是全片的最高潮:在火车站的候车大厅里,凯文?科斯特纳所饰演的政府特别调查员与歹徒不期而遇,双方先是心照不宣,平静的走向台阶,继而又几乎是同时拔枪,互相射击,与此同时,有个推着婴儿车的路人正好路过此地,但由于受到惊吓,婴儿车不慎从台阶的顶端滑落下去。科斯特纳扮演的银幕英雄自是了得,只见他边举枪射击边向下跑,最终在千钧一发之际击毙了歹徒,还接住了失控的婴儿车。应该说,这个模仿还是很成功的,德?帕尔玛同样使用了阶梯、婴儿车、面部特写等元素,同时又有自己的发挥。通过机位的多角度切换、升格镜头的配合使用,将整个动作场面表现得美轮美奂。虽然使用了慢镜头,但动作之间衔接得十分紧密,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联系也是丝丝入扣。
讲到这里,我想爱看电影的朋友都不难想到,这种使用蒙太奇手段来渲染动作、烘托气氛的做法,其实在动作片里司空见惯,而其中的突出代表,就是吴宇森式的所谓“暴力美学”片——纵观吴宇森的作品,几乎找不出一部不使用这种蒙太奇手法的作品??基于此,甚至有人评论说爱森斯坦是暴力美学片的祖师爷,不过我想这绝对是曲解了他老人家的原意了。
吴式动作片之所以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能让好莱坞看中,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中动作场面的成功。可以说,在《战舰波将金号》里初露端倪的“杂耍蒙太奇”,经过吴宇森的改造,已经彻底的夸张、极端化,并被吴宇森赋予了东方式的诗意与美感。即使到好莱坞以后,吴宇森的这一特点依然没有改变。如《变脸》(Face Off)一片,只要是两大主角的对决,几乎百分之百的使用了慢镜头。尼古拉斯·凯奇标志性的半转身拔枪射击的动作,就从来没有使用过单一机位的正常速度镜头,而一定是多机位、多角度的慢镜头,把凯奇的每一个动作细节都尽量拉长,并刻画得纤毫必现;同时还通过多角度的重复来强化这一效果,从而把人物的潇洒气质和英雄主义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瞬间的动作在吴宇森的电影里往往要用长达几分钟的胶片才能表现,这些人为拉长的时间间隔与中国画里的“留白”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营造了一种东方式的“气场”,充满了东方式的美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爱森斯坦的同胞,苏联电影艺术大师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其实塔尔科夫斯基最初是以爱森斯坦的批判者身份为人所知的,他曾经发表文章对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进行系统的批驳,他认为爱森斯坦的蒙太奇手法太强调导演的主观意图,取消了观众的主体地位,是不可取的。基于此,他还反对爱森斯坦影片中的任何隐喻镜头。但是,一旦进入创作实践,塔尔科夫斯基根本无法与爱森斯坦彻底决裂,在他的电影里,隐喻蒙太奇比比皆是,以其《安德烈·鲁布廖夫》(Андрей Рублев)一片为例,在影片开头那个农夫乘坐的热气球坠毁以后,塔尔科夫斯基并没有直接去表现,而是插入了一匹马倒地的镜头,这与《战舰波将金号》里那著名的石狮子不正是起着相同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塔尔科夫斯基后来也不得不承认,“显然有人会指责我前后矛盾。然而,艺术家本来就可以创造规则而又打破规则嘛。”
❻ 如何分析一部电影的艺术价值 应该从哪几个方面 例如《哈利波特》电影
对一部比较完整的故事片类型的影视作品,常见的具体的评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评片名 片名,是影视片的具体名称。片名不但是个称谓的符号,还包含着如下涵意:
1)文化含义,片名包含着制作者对观众的诱导和暗示,因为它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容。
2)统领意义。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着给观众联想的余地,起到审美作用,但最实际的,还应看片名是否承当了统领、指向影视片本体的职能。换一个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视片内容相关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仅仅切合影视片内容,而且对帮助观众理解影视片的主题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则更有评论的必要。 (2)评导演
1)导演构思。为了把剧本转化成影视片,导演要从整体上构想未来影视片的内容与形式的各个方面。这里既有对影视片的基调、样式、风格、人物等方面的确定和追求,又有对各门类艺术家的具体要求。这是导演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2)导演手段。导演为塑造银幕形象,要在影视片中利用多种具体的表现手段,通过故事和人物感染给观众。导演手段包括:画面的运动和镜头的运动;镜头之间的组接;音乐、语言的运用;场景交换;气氛烘托等。 评论影视手段运用,要亿时亿影视片的具体情况,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创造性。
3)导演风格。优秀导演在优秀影视片中实现了自己的追求,有异于其他导演的追求、创造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一般地,将特色称为特色,将突出的特色(或转为稳定出现、反复实践的特色)称为风格。 风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现。评论导演风格不仅是对导演创造力的一种衡量,而且是对评论者鉴赏力的一种衡量。不能把风格的帽子随便乱戴,也不能对明显的风格视而不见。 4)导演创造。从影视片来看导演对剧本的转化、实现成为影视片的过程中有哪些创造,可以看出他为社会生活、为影视艺术、为广大观众创造了什么,导演创作体现在影视片在中,因而,对影视片的评论,总相关着影视片的创作领导核心导演。因而,评影视片,就评论了导演,虽然有时不必单独地评论。
(3)评主题 主题是艺术作品所描绘的整个形象体系中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又称主题思想,主题是作品内容核心,是作品的灵魂与统帅,既贯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主题,从作品中体现出来,又包含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评价,渗透着作者的美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世界观。 在影视作品中,主题孕藏在整个画面、声音所构成的整体银幕荧幕形象中,在作品的内容展现与形式中显露出来。和这点相关,主题还可以在影视片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主人公的形象上,在主人公的命运中,体现着生活、社会、人生的意义。对主要人物的塑造可以反映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倾向。主题还可以体现在情节上。情节的发展,即事件的进程、结局,也包括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与评价。情节的发展与人物命运、人物塑造密切相关,受着制约,又是主题的体现。 主题既然体现在作品的各个方面,分析主题就不能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整个思想体系。从头到尾,从各方面来认识作品的总体倾向。
第二、分析具体的艺术形象。主题是从作品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来。主题的提示,须在具体艺术形象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主题不是夹杂、安排在作品中的几句评论,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层意蕴,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确。
第三、重视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为提示作品的主题,必须认识、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研究情节。情节安排,不单纯是生活的直接展现。
(4)评演员
1)演员对角色的表演 演员对角色的表演是在导演对影片的总体要求下进行的,有一定的限定性;同时又是在自己对角色的理解的基础上来完成,有一定的自由性。在角色的规定性限制中创造有血有肉、有特征的角色,使演员表演的特定环境。 演员的表演,需要有高度的理解力(包括对生活、社会与人生,对剧情、对艺术的理解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根据理解来展开丰富的现象,在想象中完成对角色的创造)、准确的表现力(将对角色的想象准确的加以表现)、多向的模仿力(多种方向、不同条件中、不同人物的可能性的模仿与表演)等等。 演员的表演,要根据角色的规定,多方运用声音、神态、动作等手段,将角色展现给观众。 演员的表演,既需要演员有强烈的感情,以充沛的激情注入到角色的创造与表演之中,有要求以生动的形象(角色)来感染观众,以使观众深深地进入特定情境来感受、评价生活与艺术。
2)演员对角色的创造 对演员技巧的评价原则,主要的有自然、可信、感人、个性等。 自然。是指演员所表现的角色,既符合生活中的自然现实,是经过加工的自然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明显看出人为加工的生硬的痕迹。还包括表演过程中的人物活动一样,有其内心的心理根据,有其外在的活动流程。 可信。是指由于角色符合生活规范的统一,而使观众认可。符合生活规范不见得可信,只有生活规范与艺术规范统一,人们才能在观赏艺术时,既是评判生活,有是在进行审美活动。 感人。指角色能给观众以审美的震撼力。只有演员在角色中庆祝了激情,赋予了创造,使得人物形象动人心魄,才能取得感人的艺术效果。 个性。个性是创造的标记。当演员在角色中牢牢打上创造之后所产生的印记,个性便获得了。能否获得个性,能否达到创造,是演员是否成熟的主要分界。
网上找的,希望对你有用
❼ 扬名立万电影解析
影片情节的两大看点非常讨巧:一个线是以极具调侃的黑色幽默,把娱乐圈投资人、编剧、演员沽名钓誉的内幕和隐藏在背后的龌龊运作给揭批得体无完肤。
各环节的影人,为了各自的利益和目的,心怀鬼胎,互相利用又互相拆台,但为了共同利益最终又不得沆瀣一气酝酿炮制票房大作。
影片的另一个线就是这群影人在以真实的凶杀案为蓝本酝酿和推演剧本的过程中,发现了这起案情另有案中案。在案件当事人和编剧们的深挖切磋下,这起震惊全国的杀人碎尸案诸多疑点也被挖了出来,凶手杀人的动机和已公布的大相径庭。
于是,一边是对剧本的推演,一边是对案情的还原,虚实交错下,真相越来越近。黑色幽默和讽刺揶揄下,惊悚的案情真相又把观众带入另一个感官体验中。
正在热映的悬疑喜剧电影《扬名立万》,自11月11日18点公映以来,口碑爆棚的同时票房成绩也一路高涨,不但连续八天斩获单日票房冠军,次周在多部新片公映的市场环境下依然势头不减。
影片上映11天,累计票房3.86亿,次周末连续两天再创单日票房新高,不仅反超本片的首周末成绩,更重回日冠再度全面领跑,成为2021年不可忽视的一匹黑马。
11月22日,片方首次曝光正片删减片段,释出尹正饰演的李家辉在赴约之前被塞“封口费”的戏码,引网友直呼“过瘾”。
❽ 请教一个影视鉴赏问题:分析《天堂电影院》片名的意义。
这个题目一星期前我看到过.让我很纠结啊.
电影的原名就是 Nuovo cinema Paradiso
直译大概是 新天堂影院 或 新乐园影院.
其实很多电影的从名字来说 真没什么深意
电影中的那座影院名字就叫 天堂影院 吧.
后来因为那次失火,影院被烧了. 被中彩票的买下来以后翻新了
就叫 新天堂影院
但是如果一定要说出意义来,我就觉得很悲哀.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悲哀.真的. 第一很多电影的名字,其实只是名字.应为是娱乐产品.所以一般都是通俗易懂,而托纳托雷的电影在这基础上让更让人感触感动 所以他是大师. 既然是娱乐所以题目应该是简单的. 就好像 他的<玛莲娜> (中国翻译成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就是讲述一个叫玛丽娜的女人的故事 . 海上钢琴师的原名应该是 <1900的传奇故事> (也是主角的名字很囧 ) 所以可以看出来. 同为三部曲之一的 天堂. 名字就是这么简单. 现在你要求 这个名字的意义,这很悲哀啊, 这就是中国式教育的悲哀. 就好像老罗说 ,同样读鲁迅. 他辍学在家读鲁迅全集, 同学在学校读鲁迅 某篇文章 的其中章的节选. 但是却出题问, 鲁迅为什么要这么写,有什么意义 ,这种问题我们怎么知道,又不能写信给鲁迅问,结果很神奇的是, 还有正确答案, 而且教育局还知道.
这就是中国式的教育吧,我们可以看到从老罗到你, 教育一直都没完善,还是20年前一样.
牢骚发完了, 所以说 这名字就根本没什么意义. 就是讲述的一个 叫 天堂的电影院的故事 .故事里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人.
如果想进一步讨论,你给完分, 我一直都在线 网络的.
❾ 如何赏析一部电影赏析电影时要从哪些方面去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呢
正所谓,看电影,所以当然是从“看”,眼睛开始。动作片,那就紧紧的盯住他们的动作,情节片,那就要看他们的表情。但是,还要看到一点,那就是他们每个人物心。看上去很深奥,可其实并不难。电影为了表达出人物,演员们都会把表情尽可能的真实。好的演员,会把那个人物塑造得就像你身边一个朋友一样。通过他们的表情,就可以看得出人物的内心。是痛苦?挣扎?还是开心?幸福?跟着人物的内心,一起体验电影的精彩,是再美妙不过的事了。
2
电影,不仅仅只是想让我们看,还需要我们听。倾听什么呢?配乐,人物说话的语气,还有出现在其中细微的声音。配乐可以说是一部电影的一大亮点,(比如宫崎骏电影中就出了很多大家都很喜欢的配乐,也让我们记住了久石让。)配乐,主要为了烘托气氛的,成功的电影中成功的配乐,总能带着大家一起进入电影,配合着人物说话的语气,混合出或者悲伤,或者搞笑的情境。
3
我们要带着我们的心去看电影,说的高雅些,就是欣赏。看懂了情节,听着音乐,了解每个人物的心之后,总会有一些感慨。走马观花的同志会评价这是部好片还是烂片,而真的用心去体会的,会从电影中的人物看到一些社会现实,或者——自己的影子。也许是自己从前的梦想,也许是和其中某个人物相似的生活经历。接着——会感情汹涌。那看电影的目的就达到了,给我们有些麻木的生活一些波澜,一些感动,或鼓舞,或安慰的情感。记住一些事,忘记一些人,然后轻装信心满满的继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