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对电影《集结号》评论
集结号是什么东西呢?顾名思义,就是把人召集起来的号角,在军事上用作撤退的指示,大概追溯到古代与鸣金收兵是一个意思吧。片子以集结号取名,贯穿了整个情节的发展,然而战场上的那一声号角却迟迟未能吹起,反倒是到了和平的年代,却补上的这一声号角,然而这种感觉已经截然不同了,片子将集结号牵动的人的表情和内心描写都刻划的很生动,冯导这次在人物的塑造上无疑是成功的,而在煽情的效果上个人认为也是相当到位的。然而,这次影片的效果虽然号称是与韩国方面合作,但在我看来也并不是十分完美,的确,一些战争的画面做的是比较壮观,但是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尤其是片子开场的那一段,画面抖动相当的厉害,基本上是看不清画面中的人物,视觉效果很是不佳,这些就暂且不谈了。
首先要讲述片子的角色们,没有他们的出色表演就不会有那一幕幕的感人画面,虽然几位演员都不是一线的大牌,但是依旧演的相当的真实和逼真,谷子地的扮演者张涵予原先仅仅是在冯导的天下无贼中露一小脸,然而却已经让人记住了他的形象,这次的他更加出色的诠释了谷子地这个角色,从前线的小领导带领弟兄们杀敌到委屈成为战俘到之后的抗美援朝再到退役之后的为弟兄们正命,他的变化是很显著的,不仅仅是一个外部造型的转变,人物的内心、举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不仅将年轻时候的谷子地的英勇表现了出来,也将中年谷子地的执着给表现出来,更将人物饱经沧桑的那种感觉刻划了出来,使得这个角色变得相当具有感染力。
片子中脸熟一些的就要属任泉了,可惜才认出他的几分钟之后他就被残忍的杀害了,虽然昔日的傻根目前凭借电视剧士兵突击异军突起,但是对于我而言,依旧是没有什么感觉,而他演的角色也只是是个佐料罢了,之前看集结号的宣传采访还提到他的一些镜头,不过在电影中这些幕过得太快,也就没有什么太多的印象,给予他的表现空间毕竟还是有限,其他的演员如廖凡、胡军和邓超,寥寥几个画面也没有办法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发现原来这部片子倒有点像是谷子地的传记,绝对的主角。
片子跨越了几个不同的时期,通过集结号将各个段落串连了起来。战争时期,集结号有如军令,令不下,谁都无法撤离,这就是为何谷子地坚守到最后一刻的直接原因,也是为什么和他同学的团长战斗至死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才为大军赢得了时间和机会。但是,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也是被大军所抛弃,谷子地他们出发的时候是约定了要吹起集结号的,但是事实上就未曾响起,每个士兵在死之前想的都是那一声集结号,战争的残酷催生人反战的情绪,这就是为什么焦队长死前要劝人离开的缘故,然而谷子地是一个执着的军人,受过军事教育的军人,这就导致他将命令贯彻到底,直到失去战斗力,当然,这也给他自己带来了无尽的疑惑和愧疚。他的这种感觉最后化作愤恨全都泼洒在死去团长的墓前,却又很快消失一空,一切就此逝去,这就是军人的魅力,那种对命令至死不渝的服从。
片子中有个人物很吸引眼球,那就是指导员王金存,起初的他是一个临阵畏缩的逃兵,但是到后来他居然是坚守到最后一刻的勇者,其实按理他是最希望听到集结号的人,然而最后考验心智的那一刻他却异常的坚决的给予了否定,他开始成为一个真正的战士,那种不是为了集结号而战的战士,虽然这样看似很傻,但却是军人真正的写照。
片子看罢,感触颇多,不过这部片子中带着浓厚的中国元素,还是需要一些背景知识才能去理解透片子的,尤其是解放之后的那段故事,我想老外们看了应该是有点眩晕的吧,难怪冯导拍这个片子的时候感觉还是没有什么底,毕竟这部应该完全意义上是属于给国人看的片子,贺岁与否,谁在乎~
② 集结号影评1500字左右
1、 在《集结号》中,我们看到的战士不再英勇无敌,也看不到那些符号化的革命英雄主义场面,因为在导演冯小刚看来,怕死是人类的本性,没有人愿意打仗。
镜头从对准将军改为描写普通士兵,英雄也“怕死”不会主动请战、牺牲时更不会高喊口号撞枪子儿……正在辽宁宽甸紧张拍摄《集结号》的冯小刚日前接受记者探班采访时表示:电影表现战争的方式有很多种,作为第一部大制作的战争商业大片,《集结号》也会凸显英雄主义,但肯定不是传统的主旋律战争片。冯小刚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至少讲清楚一件事情,“怕死是人类的本性,但在这种本能下主角谷子地又做出勇敢的举动,这个反差,对比出来才是真正的英雄。”
“战士”迎着炸点上
在我们熟知的一些战争片中,敌人总是溃不成军,好人往往以一敌百,而力图还原战争真实的《集结号》将把人从神身边拉回来。
《集结号》的拍摄,既有规模宏大的战争场面,也有注重细节的巷战镜头。记者探班时恰逢攻坚战突破城门的一场戏。韩国技术人员正在按照冯小刚的要求埋炸点,这些技术人员曾为《太极旗飘扬》制作战争效果。他们为这场戏使用了最新的气爆技术,可以保证20厘米外的人不会受伤。因此,《集结号》中我们看到的,不再是过去一些战争片中“战士”躲着炸点和子弹跑,“好人怎么炸都炸不死的”的神奇场面,相反,这里的“战士”们将迎着炸点上。
英雄不再高大全
《集结号》的剧本非常简练有力,比如过去战争英雄站起来一边豪言壮语一边机枪扫射,四周倒了一大片自己还没事儿,但这次不少英雄“刚站起来还来不及说一声‘啊’,就已经中弹阵亡了”。冯小刚表示,影片希望从士兵角度塑造一系列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他们将脱下高大全的外衣,一个个真实地牺牲在战场上。
符号化场面更人性
正是因为每一次牺牲都非常宝贵,以往的战争片中经常出现的“主动请战”剧情这次也不会再有,这些符号化的革命英雄主义场面在《集结号》剧本中被做了更多人性化的细节处理,比如最英勇的排长焦大鹏,为了保留连队血脉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撤退。冯小刚表示:“这部电影我要解决这么一个问题,没有一个人是愿意打仗的,他一定是怕打仗的,怕死是人的本性,我必须把这种真实感还原出来。剧中主角谷子地除了坚定不移执行命令,考虑得最多的就是士兵的生命。”
③ 如何评论电影《集结号》
集结号》的主题当然是集结号,不管有没有吹响……谷子地,解放战争中一名普普通通的战士,一名在听到集结号响前拼命死战的英雄。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也怕死,所以他要求他的兵把耳朵竖直了,听听有没有吹号,吹了就撤;但是他也不怕死,因为他是军人,在没有得到命令,没有听到号声前,他必须拖住敌人。这就是军人,比任何信念都浪漫,正因为死亡与残暴如此靠近,因此浪漫执念地去守护自己捍卫的荣耀,就成了面对害怕的武器。每一个军人都彷佛一首诗,既无名渺小又伟大的历史史诗。是这些无名的木牌唤醒了下一世的人们,杀辱与权力搏斗的残酷,战争不该再存在发生。
军魂固然是本片体现的中心,但我浮浅地认为这只是其中之一,导演更多的是用黑色的方式讽刺了某些当权的人,或者说拿起鸡毛当令箭的人。当老谷在战俘医院被医生和护士反复追问身份,在二斗的军营里被二斗追问身份,在落户时被文员查问事件经过等等等等,这说明什么?在某些人眼里,前线的战士只有胜利和死亡两种正确的选择,如果选择了活命那就等同于背叛,不管你是用什么方法活下来的。所以,几乎每个人都带着有色眼镜来看老谷,战士不信任他,组织更不信任他,所以每个人对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好好交代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不管老谷如何解释,他们都不相信,也许他们心中早有了一个答案,就等老谷自己说出口……
还记得《血色浪漫》里,钟跃明的父亲是怎么落难的吗?组织上是怎么让他交代的吗?当他的战友全部牺牲,而他一人活下来的时候,有谁相信他的清白?
一名军人,在战场上的荣耀,不光是牺牲,更可贵的是面对敌人的炮火,能够保住自己部队的旗帜,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就像《集结号》最后,老谷在战友墓前上首长报告一样:“九连集结完毕,请指示!”可是,上面的人,谁管你?团长撤退了,因为怕被“咬”……打仗,打烂了要整编,打胜了还是要整编……战士辛辛苦苦换来的旗帜,在他们眼中如同一粒沙,一句轻描淡写的整编,一切都灰飞烟灭……
如果这部片子是其他导演的,可能,军魂就是最大的话题,但这部片子是小刚的,请记住这个人,无时无刻不流露出一丝黑色的幽默。讽刺,是他电影的主题,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会是!
最后,老谷知道了一切,原来号声从来没有响过,所以,老谷也就一直扛起九连的大旗,没有让它倒下。这才是真正的军魂!当集结号终于响起的那一刻,九连所以指战员,在老谷的口号声中列队授勋:“九连集结完毕,请指示!”
④ 给一篇《集结号》的电影评论 500字 谢谢!!!
昨晚看了冯小刚的电影《集结号》,看完后感觉真的不错。1997年,那是一个冬天,有一位导演在中国内地的电影市场划出了一个特殊的档期,专拍贺岁片,第一部名叫《甲方乙方》,从那以后,每到岁末,他就要和喜爱他的观众“不见不散”,没想到十年下来,还“没完没了”了。渐渐的,观众把他当成了“大腕”,把看他的贺岁片看作是去赴一场“夜宴”,但这个导演不满足,他总是渴望突破,期待转型,如果说那顿《夜宴》让人吃完之后难免有“一声叹息”的感觉,那么,这次吹响的《集结号》,则彻底圆了他的大片之梦。
《集结号》是一个有关退伍老兵的故事,就为一次到底有没有吹响过的集结号,老兵失去了全连所有的战友,十多年来他魂牵梦萦不得安宁:那是在解放战争的一次战役中,上面的命令是一个连队的战士坚守4小时,以集结号为令撤退,结果等了12个小时集结号也没有吹响过。于是身为连长的谷子地(由张涵予扮演)决定继续坚守下去,结果47个战士最终全部阵亡,但是一名战士在牺牲前告诉他,他听到集结号了,从此谷子地开始了寻找真相的过程……进入和平年代后,这47名战士被定为“失踪”,谷子地的后半生就在寻找47具遗骸、为追溯他们“烈士”的称号而存活着……
《集结号》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一个老兵——一个战斗英雄伤痕累累的内心疮疤,看到了在至高无上的集体荣誉下个人生命也不再是那样的无足轻重了,47个弟兄,他们也是人,他们同样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谷子地寻找战友遗骸的下半生我觉得比他在战场上的视死如归更为动人,在他不懈的找寻中,我看到了一种属于真正的中国男人的脊梁,那就是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可惜从二十年前的“高粱地”之后,银幕上的中国男人再也没有如此高亢昂扬了。
感谢冯小刚,让我们重新正视战争中个人的价值,也让我们重拾对银幕上中国男人的信心。感谢张涵予,塑造了一个具有愚公移山精神的银幕硬汉,在“花样美男”“窝囊萎男”横行银屏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刚强,一种坚毅,一种责任,一种缅怀。很庆幸,在那悠远绵长的集结号里我们感受到了,在谷子地那坚如磐石的背影中我们也同样深切地感受到了――
在《集结号》中,我们看到的战士不再英勇无敌,也看不到那些符号化的革命英雄主义场面,因为在导演冯小刚看来,怕死是人类的本性,没有人愿意打仗。
镜头从对准将军改为描写普通士兵,英雄也“怕死”不会主动请战、牺牲时更不会高喊口号撞枪子儿……正在辽宁宽甸紧张拍摄《集结号》的冯小刚日前接受记者探班采访时表示:电影表现战争的方式有很多种,作为第一部大制作的战争商业大片,《集结号》也会凸显英雄主义,但肯定不是传统的主旋律战争片。冯小刚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至少讲清楚一件事情,“ 怕死是人类的本性,但在这种本能下主角谷子地又做出勇敢的举动,这个反差,对比出来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我们熟知的一些战争片中,敌人总是溃不成军,好人往往以一敌百,而力图还原战争真实的《集结号》将把人从神身边拉回来。
《集结号》的拍摄,既有规模宏大的战争场面,也有注重细节的巷战镜头。记者探班时恰逢攻坚战突破城门的一场戏。韩国技术人员正在按照冯小刚的要求埋炸点,这些技术人员曾为《太极旗飘扬》制作战争效果。他们为这场戏使用了最新的气爆技术,可以保证20厘米外的人不会受伤。因此,《集结号》中我们看到的,不再是过去一些战争片中“战士”躲着炸点和子弹跑,“好人怎么炸都炸不死的”的神奇场面,相反,这里的“战士”们将迎着炸点上。
《集结号》的剧本非常简练有力,比如过去战争英雄站起来一边豪言壮语一边机枪扫射,四周倒了一大片自己还没事儿,但这次不少英雄“刚站起来还来不及说一声‘啊’,就已经中弹阵亡了”。冯小刚表示,影片希望从士兵角度塑造一系列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他们将脱下高大全的外衣,一个个真实地牺牲在战场上。
正是因为每一次牺牲都非常宝贵,以往的战争片中经常出现的“主动请战”剧情这次也不会再有,这些符号化的革命英雄主义场面在《集结号》剧本中被做了更多人性化的细节处理,比如最英勇的排长焦大鹏,为了保留连队血脉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撤退。冯小刚表示:“这部电影我要解决这么一个问题,没有一个人是愿意打仗的,他一定是怕打仗的,怕死是人的本性,我必须把这种真实感还原出来。剧中主角谷子地除了坚定不移执行命令,考虑得最多的就是士兵的生命。”
嬴秦无道把江山破,英雄四处起干戈,我并非一个绝对的反战者,神往波澜壮阔的乱世画卷和里面运筹帷幄、主宰历史的英雄,之于现代中国,那是一串长长的以半普不普方言说话为标志的英雄名单,它包括毛泽东、蒋介石、孙中山、林彪、粟裕、张灵甫……无论成王败寇,他们是现代中国的主人,占据着绝大多数官方印刷物和平民的关注。然而仿佛一个绝望的梦魇,有一个卑微的形象,却从来也不曾从我的记忆深处抹去,如果说那些英雄是我记忆中堂皇的画卷,则这个形象却像一个锥子,毫不留情地将它刺破,直抵内心最不忍的那块角落——那是一个老兵的形象。这个老兵的形象,在所谓群雄逐鹿的大好河山里,持续千年。杜甫诗歌《无家别》里,他遭逢安史战乱兵败溃退回乡,家乡早已破败遍地狐狸蒿藜,亲人全部死去,隔过几天他被再次抓走重上战场;1948年的淮海战场,他是国民党黄伯韬部的无名广东老兵,被叶飞部在苏北窑湾镇击败后,躺在尸积如山的广东袍泽附近,遍体鳞伤,凄绝地哀嚎天遥路远无法回乡;20世纪60年代,他是金门败战后从台湾遣送回大陆的被俘者陈之文,回家后被定为叛徒,饱受批斗侮辱,直到1983年被平反,却因为兴奋过度得知消息后当场猝死。现在,我脑海里深深地印上又一个老兵的形象:谷子地。我绝望于这样老兵的形象,他们最后一无所有,没有亲人,没有金钱,没有女人,没有朋友,没有荣耀,在一无所有中绝望老去或死去,你甚至都不知道,老去或死去,哪一种对他们来说更幸运。
这部电影不是什么大片不大片,甚至不是什么诚意不诚意之作,我看到的是,一个导演用自己的内心,刻画出一个大时代下孤独而绝望的卷入者,仿佛是为那场内战一切卑微的受难者招魂。电影只不过是一个手段,一个最容易使公众投以关注产生共鸣的手段。我无法说这是冯小刚的完全本意,但作为电影受众的我,看到了这些。釜山电影节前,冯小刚似乎心力交瘁,非常不自信,屡屡说出让投资人反感的泄气之言。然而,冯小刚低估了中国公众对非明星担纲的接受度,低估了中国公众对贺岁时间演绎悲剧的承受度,低估了中国公众在这个奔波于生存的时代,内心对历史和未来追问的渴求度。
⑤ 集结号到底表达出一个什么主题
表达战争的真实面目。
影片没有讨论战争有没有意义,没有讨论牺牲有没有价值,它讨论的还是老百姓心里都存在的一个朴素的道理:好人应当有好报,英雄不能流血之后再流泪。
影片让观众得以掀开英雄主义的帷幕,看看战争的真实面目,战争来临时,人如同蝼蚁一般被战争机器碾碎。
电影让观众记住了那些死去、阵亡、烧焦、甚至肢体粉碎的战士,罗广田、吕宽沟、老刺猬……那些血肉横飞的农家子弟们,终于有了名字。
创作背景:
该片改编自杨金远的短篇小说《官司》,原作只有几页,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央电视台《百姓故事》里讲述的一个真实故事。
《官司》首先刊登在2002年4月的《福建文学》上,于当年6月在《小说月报》转载。当初张国立看到这篇小说,非常喜欢,原想留着给自己拍电视剧,但后来还是推荐给了冯小刚。
冯小刚工作室的人员费了不少工夫找来全中国各个刊物的总目录一一翻查,后来通过《小说月报》的编辑才找到福建省作家协会,最后打电话给杨金远的正是冯小刚本人。
2004年春节期间,杨金远和冯小刚签约,当时冯小刚准备当年年底开拍,但后来却因为种种原因先拍了《夜宴》。
冯小刚拍摄《集结号》的初衷,是他认为每个男人的心中都有强烈的英雄主义情结,但是这并非廉价的英雄主义,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动。
该片并非为了探讨牺牲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形而上的主题,在他的心目中,这就是一个在漫长的岁月中不被人理解的“英雄受了委屈的故事”。
⑥ 求电影《集结号》影评
在《集结号》中,我们看到的战士不再英勇无敌,也看不到那些符号化的革命英雄主义场面,因为在导演冯小刚看来,怕死是人类的本性,没有人愿意打仗。
镜头从对准将军改为描写普通士兵,英雄也“怕死”不会主动请战、牺牲时更不会高喊口号撞枪子儿……正在辽宁宽甸紧张拍摄《集结号》的冯小刚日前接受记者探班采访时表示:电影表现战争的方式有很多种,作为第一部大制作的战争商业大片,《集结号》也会凸显英雄主义,但肯定不是传统的主旋律战争片。冯小刚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至少讲清楚一件事情,“怕死是人类的本性,但在这种本能下主角谷子地又做出勇敢的举动,这个反差,对比出来才是真正的英雄。”
“战士”迎着炸点上
在我们熟知的一些战争片中,敌人总是溃不成军,好人往往以一敌百,而力图还原战争真实的《集结号》将把人从神身边拉回来。
《集结号》的拍摄,既有规模宏大的战争场面,也有注重细节的巷战镜头。记者探班时恰逢攻坚战突破城门的一场戏。韩国技术人员正在按照冯小刚的要求埋炸点,这些技术人员曾为《太极旗飘扬》制作战争效果。他们为这场戏使用了最新的气爆技术,可以保证20厘米外的人不会受伤。因此,《集结号》中我们看到的,不再是过去一些战争片中“战士”躲着炸点和子弹跑,“好人怎么炸都炸不死的”的神奇场面,相反,这里的“战士”们将迎着炸点上。
英雄不再高大全
《集结号》的剧本非常简练有力,比如过去战争英雄站起来一边豪言壮语一边机枪扫射,四周倒了一大片自己还没事儿,但这次不少英雄“刚站起来还来不及说一声‘啊’,就已经中弹阵亡了”。冯小刚表示,影片希望从士兵角度塑造一系列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他们将脱下高大全的外衣,一个个真实地牺牲在战场上。
符号化场面更人性
正是因为每一次牺牲都非常宝贵,以往的战争片中经常出现的“主动请战”剧情这次也不会再有,这些符号化的革命英雄主义场面在《集结号》剧本中被做了更多人性化的细节处理,比如最英勇的排长焦大鹏,为了保留连队血脉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撤退。冯小刚表示:“这部电影我要解决这么一个问题,没有一个人是愿意打仗的,他一定是怕打仗的,怕死是人的本性,我必须把这种真实感还原出来。剧中主角谷子地除了坚定不移执行命令,考虑得最多的就是士兵的生命。”
⑦ 集结号影评
《集结号》是由冯小刚导演的战争片,而这又不仅仅是一部战争片,看过《集结号》应该都会有这种感觉,感动,愤怒,悲伤,敬佩。我觉得《集结号》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因为他不仅还原了战争的残酷,还让我们对老兵有了更多的关注。
在电影中,因为要掩护大部队撤退,九连连长谷子地接上命令带领47名战士拼死抵抗,原先说好的听到集结号声就撤退,但是在战争中,九连打退了敌人三次,还炸毁了敌人两辆坦克,歼灭敌人无数,但是始终没有等来集结号。
而九连的战士在战争中死伤无数,因为没有听到那声代表撤退的集结号,即便是拼死抵抗,也没有撤退,而是死守阵地,最后除开连长谷子地,九连47人全部阵亡。而后来因为编号改变,这些牺牲的烈士也没有得到正名,所以为了九连的烈士,谷子地开始寻找真相。
从《集结号》中,我们可以看到大义,战士们为了守护大义,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撤退,而谷子地为了死去的兄弟,而寻找真相为九连正名,这些都是令我们敬佩的。
⑧ 集结号电影影评2000如题 谢谢了
《集结号》:昆虫结构,英雄气概 生物学上称昆虫的特征之一为“身体的环节分别集合组成头、胸、腹三个体段,但不分部”。这三个部分从外观看起来连接得相当突兀。《集结号》就是这样一部像昆虫一样的电影。 ——基督山伯爵 很多人说《集结号》拍的好,但至今没有看到一个真正可以说服人家承认它“好”的理由;很多人说《集结号》差,道理说得很详细,也很中肯,但是却遭来了万人唾骂。对于这样一部电影,正方视其为神,反方鄙之为妖。说实话,在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也是坚信这是一部好片的,也唾骂过那些批评《集结号》的文章,然而看过之后,我只能用失望二字来形容,感觉就好象是看着一只充满英雄气概的昆虫,在主旋律下肆无忌惮地飞舞。 对《集结号》的失望主要是对影片结构的失望,这种突兀的过渡和转折是让人无法忍受的。首先从影片的故事内容来看,主要是讲九连连长谷子地为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部下追认烈士称号的事情,故事本身就相当煽情,时间的跨度也相当大,从解放战争一直延伸到和平年代。按照我们通常的思维,讲这样的故事一般都是用倒叙的手法来讲,但是编剧却偏偏要像编年史一样正着讲,误导了我们的冯导,于是《集结号》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前半部分节奏紧凑,后半部分情节平淡拖沓,前半部分营造的氛围没有能够保持到影片结束,这种氛围在半当中就被拦腰砍断,夭折了。 《集结号》的故事力求面面俱到,冯小刚拍得很仔细很认真,这点是要肯定的,但是电影毕竟不是电视剧,尤其是对于这样一部时间跨度相当大的电影来说,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应该要分的相当清楚。 影片的宣传海报上打的标语是“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那么牺牲自然是重头戏,牺牲是在战场上的死亡,毫无疑问就是要通过残酷的战争来表达。影片的前50分钟全部都是战争戏,制作的也相当的精良,这些战争戏绝对是中国战争片中第一位的。但是这里似乎除了视觉冲击外,其他的什么也没有留下。47位士兵中的大多数的牺牲都是用“阵亡××个”来代替掉的,那些主角的死在看的时候的确很能打动人,至少我的眼睛在前50分钟里也是湿过的,但是他们的牺牲所带来的感人效果并没有被继续地升华下去,而是在半途被硬生生地掐断了。 一行过场字幕掐断了解放战争部分的全部感人效果,也掐断了那值得称赞的视觉冲击。镜头转到了朝鲜战场。如果说解放战争部分的成功是韩国爆破组的功劳的话,那么朝鲜战争的这段我是百分之百相信是冯小刚自己的东西。这一段的情节非常搞笑,笑场声不断,这一笑,冯氏幽默表现出来了,但是前面花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爆破出来的煽情效果却被淡化掉了,在“前轱辘不转后轱辘转斯密达”的笑声中,有多少人还会记得前面那些震撼人心的战争场面,记得那些英雄们倒下的悲壮镜头,记得那紧凑的战争节奏。那些最关键的东西就这么被遗忘了,完全没有了。 朝鲜战场就那么毫无意义地炸了几下,断了座桥,结束了。谷子地手上的那颗地雷也从此没了下文,就这样,字幕再次出现,时间转到了和平年代,朝鲜战场上的那颗地雷成了一个永恒的迷,让人倍感不适。 和平年代的故事讲的是谷子地为解放战争中牺牲的九连士兵追认烈士的感人事迹,这样看来朝鲜战场的内容就显得是多余的,完全没有加入的必要。和平年代的故事中依然少不了搞笑的冯氏幽默,于是一样的道理,冯导笑一笑,煽情没眼泪。 这个段落的故事照理说应当是整部影片中最煽情的地方,重点讲述着谷子地为了给手下平反而受尽摧残受尽折磨的整个过程,但是在这里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些艰难的过程,只看到了组织找他的谈话,看到了给邓超介绍对象,看到了那黑乎乎的煤堆!挖煤的场面也没有感到太大的煽情效果。 和平年代中唯一的一场情感戏就是谷子地在团长墓前的那一场戏,这场戏的表演都很到位,但是就是感觉不到前面50分钟战争场面中的那种煽情力度。完全没了氛围。试想一下,在经过了那么多次的搞笑以后突然看到一幅感人的画面,观众能一下子调节过来吗? 影片最后的收尾也显得非常蹩脚,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总体就是前半部分情节紧凑、扣人心弦,中段的搞笑破坏了氛围,后半段平淡乏味,在一部电影中我们体会到了三种不同风格的电影,就好象看着一只昆虫,明显的头胸腹三个部分,各自独立。 《集结号》给人的失望大多都要责怪编剧,好好的一个故事,编剧选错了讲故事的方法,自然也就输了大半。试想一下,《集结号》这样的故事如果用《父辈的旗帜》的叙事方式来讲述的话,那将会是一部多么成功的战争片啊,全部的战争场面都以闪回的方式出现,以谷子地在和平年代为部下鸣冤的情节为线索贯穿全片,这样既可以保证全片节奏的统一,有可以详细地反映谷子地的内心世界,人物刻画的力度也会比这种编年史强上许多。 这种编年史的叙事方式只适合用来拍电视剧,《亮剑》的时间跨度很长,但是作为电视剧他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叙述,所以《亮剑》是成功的。如果说把《亮剑》拍成电影,用编年史来讲述,肯定也会是这样一种前后节奏相距甚远的结果。 编剧在给《集结号》写剧本的时候,应该充分的考虑到这一点才对,这是一个电影剧本,而不是一个电视剧剧本。和《父辈的旗帜》叙事结构一样并不代表着抄袭,和《太极旗飘扬》的叙事结构一样也并不意味着就是剽窃,关键是用合理的方式来讲述出色的故事。 《集结号》因为战争戏而出色,因为结构而让人失望,这实在是一件很让人伤心的事!我们先不管电影院版的《集结号》到底被删除了多少时间的戏份,即便是把删除的戏份全部还原到《集结号》,只要还是编年史的叙事方式,《集结号》还是不会有太大的改观。 就前50分钟来说,我承认《集结号》是中国最好的战争片,前50分钟很感人,拍得也很仔细,摇镜头水准也相当出色,但是爆破技术毕竟是韩国的,这算是一点小小的遗憾。除了这50分钟的战争戏,其他的就只能是失望了。 最后,“《集结号》的好评没完没了地吹,堵着我的耳朵……” 集结号》:中国电影终于有了一部有内容的片子 十二月 29th, 2007 在黄金甲、夜宴等等之后,我对中国的电影很失望。导演们陷入了玩弄视觉效果的泥潭不能自拔,以至于每部片子的故事情节都只是经不起推敲的薄弱架构,在空洞的架构上尽可能多地玩弄视觉效果以吸引眼球。 这部电影算是进步了不少。故事是个有血有肉有内容的故事。战争场面的惨烈很直接地映射出主人公在战后执著追求的根本原因——如果不是战友们牺牲得如此惨烈,又何必执著地要求追认为烈士?在战争中有多少士兵是英勇地战死而仅仅是当作失踪就算了的? 有些人说,这部片子里内容涉及国共内战,不好。可是,那场战争,不是一直被叫做“解放战争”的吗?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都已经被搬上银幕了呀,有什么不能拍的呢?集结号 仅仅是以此为背景来讲故事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有人觉得电影前后脱节。但是以我的欣赏角度,我觉得一点都不脱节。我估计那些嫌脱节的观众可能是被前半部分火爆的战争场面所吸引,到了后半段,战争已经结束了,主人公开始执著地向官僚们寻求公道,没有了视觉的冲击,就感觉索然无味了,因此得出了“脱节”的感受。但是,我认为,这部片子本来就不是一部战争片。它本来应该是一部人文气息浓厚的影片,但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为了迎合大多数人追求视觉效果的需要,它必须加入一些有视觉效果的战争场面。总之,想从头到尾都看到有震撼力的战争场面的观众多半是会失望的,因为整部戏的主题并不在此,主题恰恰在后半段,在没有硝烟没有炮火的场景下讲述出来的。当然,为了宣传的需要,媒体可能会夸大它的“战争题材”,但是,认真看过这个片子的人,都会明白,前面的战争戏,都不过是后面剧情的铺垫而已。 当然,这部戏美中不足之处,就是从画面上看解放军的战斗动作都非常的训练有素的样子。大概是制作班底是外请的吧?解放军当时的装备和训练,还不足以到如此训练有素的程度,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这一点,略为显得不真实了. 两篇,有褒有贬,还要得话追问
⑨ 求《集结号》影评800字左右!
看完《集结号》,实际观感倒是大大地好于预期。按这几年国产大片的经验,我估摸着这片公映后,网上可能也会有“挺冯派”和“打冯派”出来的……别人怎么想偶不知道,反正偶觉得这次还是应该“挺”一下老冯了。
“挺”的理由之一,是老冯自己说的那句——原来有人说他拍夜宴媚外,现在他媚内一把,赌一下国内票房能不能收回成本。国产大投资电影,一向注重海外票房甚于国内票房,想想也不能全怪那些挨骂的大腕们,谁拍片子不想赚钱啊,没海外票房谁敢相信能收回几个亿的投资啊。老冯能回归到面向国内观 众的路子上来,敢于赌上一赌,就值得表扬。《集结号》这片子,我不清楚资金来源怎么样,但我想操作模式应该和以前那些个大不一样,因为如果是海外资金为主,很难想像哪个老外会投资这样子以国共战争为背景、几乎没有明星演员、海外票房缺少惯常卖点的电影。所以冲着冯小刚这句话,我是衷心期望《集结号》的票房能全面飘红。因为国产电影既 需要小成本的《疯狂的石头》,也需要大投资的商业大片,这是无庸置疑的。冯小刚能够在《集结号》里克服掉《夜宴》及以往的国产大片们集体患上的大部分毛病,比起老谋子都三部了还没转过劲来,已经要强得多,也算是为国产大片的转向开了个好头。诸如引进韩国特效、不用一线明星、抛弃古装武打、寻找国内战争电影新切入点的种种尝试,也很有值得其他电影人借鉴和思考的地方。
“挺”的理由之二,是老冯的敢于创新。一方面,这部电影较之我熟悉的冯小刚作品,确实有太多的变化,比如从逗人笑到逗人哭,比如从紧跟老百姓熟悉的生 活小事到放眼战争历史,比如从抓着葛优不放到下决心启用张涵予,还有语言风格的转变、摄影风格的转变,等等——我并不是说这片子里就看不到冯小刚习惯了的东西,也不是说《集结号》就多么完美,而是说,作为一个导演的求变转型之作,《集结号》已经很让我满意了;另一方面,这部电影的选题算是给了偶一个惊喜, 能在现行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找到内战的这个切入点,偶还是很佩服的。看了一下主创访谈,编剧刘恒真是个人才,他的几句话说的经典,呵呵,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儿。
“挺”的理由之三,是电影本身素质确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表演,算是近几年大片里难得的一见的精彩演技,无论是张涵予还是九连其他官兵的扮演者,都 很称职。特别是张涵予,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整个故事的真正主角(应该是那些牺牲而又受了委屈的战士),但却是整个故事的承载者,其极佳的表现大大增加了电影的感染力。说他“演活了”谷子地可能会有人觉得过奖,但说他对全剧的成功煽情功不可没,我想应该不会有太多人反对。当兵的就得像当兵的,好些片子 里的解放军和八路军都白白胖胖的,咋看咋不象。多亏了没找香港明星来演,要不也是咋看咋不象啊,又出现N个笑场也未可知。人物塑造上显然也找回了冯氏作品的一贯优点,谷子地这个角色绝对中国、绝对红色、绝对不会和其他电影里的角色混淆……再比如故事,尽管我知道这是小说改编,尽管他没标着“基于真实事件改 编”,但我还是相信类似的故事一定会存在,只是结局可能没有这么光明,经过可能也没有这么曲折,甚至有些时候我明知道是老冯又在玩煽情,也忍不住眼睛发酸 ——能让观众入戏和触动,怎么说也该算是成功的电影了。
当然,《集结号》也并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甚至很难给予它一个非常高的评价。前半部分的战争年代和后半部分的和平年代,脱节的比较厉害,靠几个回闪镜头生拉硬拽效果也不好;努力学习《拯救大兵瑞恩》的战争真实感,但晃动的镜头和单调的残肢、弹雨,仍然缺少斯皮尔伯格的张驰有度,场面热闹的有点乱,显而易见驾驭大场景的控制力仍需提高,而且对战争小高 潮的刻画有些重复,比如男主角先后两次用小山炮干掉敌军坦克简直如出一辙,反冲锋和冲锋战也同样有这个问题;后半部的煽情虽然成功,但过于直白,看第一次的时候很奏效,但难以吸引人再看第二次,与那种每看一次都能同样被打动或者又发现新东西的好片子还有差距。
其他的不说了,留点精力完成本月的其他任务。总之呢,这部片子算是让我对国产大片看到了一线光明,也重新又有了一些期盼。对冯小刚这等猛人,如果真下定决心接受观众的意见,还是值得等待的。
⑩ 求《集结号》影评!!
在《集结号》中,我们看到的战士不再英勇无敌,也看不到那些符号化的革命英雄主义场面,因为在导演冯小刚看来,怕死是人类的本性,没有人愿意打仗。
镜头从对准将军改为描写普通士兵,英雄也“怕死”不会主动请战、牺牲时更不会高喊口号撞枪子儿……正在辽宁宽甸紧张拍摄《集结号》的冯小刚日前接受记者探班采访时表示:电影表现战争的方式有很多种,作为第一部大制作的战争商业大片,《集结号》也会凸显英雄主义,但肯定不是传统的主旋律战争片。冯小刚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至少讲清楚一件事情,“怕死是人类的本性,但在这种本能下主角谷子地又做出勇敢的举动,这个反差,对比出来才是真正的英雄。”
“战士”迎着炸点上
在我们熟知的一些战争片中,敌人总是溃不成军,好人往往以一敌百,而力图还原战争真实的《集结号》将把人从神身边拉回来。
《集结号》的拍摄,既有规模宏大的战争场面,也有注重细节的巷战镜头。记者探班时恰逢攻坚战突破城门的一场戏。韩国技术人员正在按照冯小刚的要求埋炸点,这些技术人员曾为《太极旗飘扬》制作战争效果。他们为这场戏使用了最新的气爆技术,可以保证20厘米外的人不会受伤。因此,《集结号》中我们看到的,不再是过去一些战争片中“战士”躲着炸点和子弹跑,“好人怎么炸都炸不死的”的神奇场面,相反,这里的“战士”们将迎着炸点上。
英雄不再高大全
《集结号》的剧本非常简练有力,比如过去战争英雄站起来一边豪言壮语一边机枪扫射,四周倒了一大片自己还没事儿,但这次不少英雄“刚站起来还来不及说一声‘啊’,就已经中弹阵亡了”。冯小刚表示,影片希望从士兵角度塑造一系列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他们将脱下高大全的外衣,一个个真实地牺牲在战场上。
符号化场面更人性
正是因为每一次牺牲都非常宝贵,以往的战争片中经常出现的“主动请战”剧情这次也不会再有,这些符号化的革命英雄主义场面在《集结号》剧本中被做了更多人性化的细节处理,比如最英勇的排长焦大鹏,为了保留连队血脉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撤退。冯小刚表示:“这部电影我要解决这么一个问题,没有一个人是愿意打仗的,他一定是怕打仗的,怕死是人的本性,我必须把这种真实感还原出来。剧中主角谷子地除了坚定不移执行命令,考虑得最多的就是士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