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题材 > 波土战争电影

波土战争电影

发布时间:2022-04-12 05:17:15

㈠ 奥古斯特二世的生平

腓特烈·奥古斯特于1699年结束波土战争,偕同奥地利、俄国、威尼斯与奥斯曼帝国签订卡尔洛维茨和约。尽管在战争中取胜,但由于哈布斯堡王朝的自私自利,波兰并未能分得一块大蛋糕。和约的最大受益者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得以将整个特兰西瓦尼亚地区吞并。腓特烈·奥古斯特于1699年11月与俄国和丹麦结成反对瑞典国王查理十二的北方同盟。1700年8月,腓特烈·奥古斯特与俄国和丹麦共同投入反对瑞典的大北方战争(1700年—1721年)。然而,战争的进展很快证明波兰缺乏与瑞典对抗的军事能力。1701年卡尔十二世在里加战役中打败波兰军队,到1702年他已经攻克波兰首都华沙。1704年7月12日,贵族会议在卡尔十二世武力威胁下宣布废黜腓特烈·奥古斯特,选举亲瑞典的斯坦尼斯瓦夫·列辛斯基为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但是这一决定受到波兰大部分小贵族的反对。1706年奥古斯特二世被迫无条件投降,签订阿尔特兰施泰特和约,放弃自己的波兰王位。但是,1709年彼得大帝在波尔塔瓦会战中将卡尔十二世彻底击溃,导致奥古斯特二世重登波兰王位。斯坦尼斯瓦夫一世逃亡普鲁士。
1714年,奥古斯特二世与俄国、丹麦、普鲁士联盟反对东山再起的卡尔十二世。1715年波兰贵族发动叛乱企图推翻奥古斯特二世,但两年后即被平息。1721年,奥古斯特二世与瑞典签订斯德哥尔摩条约,恢复战前疆界。
奥古斯特二世致力于恢复波兰形同虚设的王权,并且一直拒绝签署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为确保其女儿玛丽娅·特蕾莎继承奥地利王位而要求各国君主和诸侯签署的国事诏书。因为他的儿子奥古斯特三世娶了查理六世的哥哥约瑟夫一世皇帝的女儿,也对奥地利王位继承提出要求。
奥古斯特二世的外号“强力王”可能含有贬义,意在讽刺他不遗余力地追逐女色。他拥有365名子女的传闻虽然无法证实,但其的确拥有不少私生儿女,其中最出名就有法国历史上四个大元帅之一赫尔曼·莫里斯·萨克斯。
奥古斯特二世统治时期,进行了宫廷革新。今天德累斯顿凭借其杰出的建筑和艺术成就享有“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的雅号,也当归功于奥古斯特二世把在南欧和西欧宫廷所见闻的好处,搬用到了德累斯顿。德累斯顿很大一部分巴洛克建筑要归功于奥古斯特二世,他曾经说过:“君王通过他的建筑而使自己不朽”
由於他计划令德勒斯登成为最重要的皇家住处,他亦开始发现中国制造瓷器(「白色的黄金」)的秘密;在他统治下,在德勒斯登和迈森发明了欧洲的瓷器。他亦从欧洲各地招揽了许多最好的建筑师和画家来到德勒斯登。这段时期,在J.A.哈赛的直接指导下,该市的音乐生活也开始活跃起来,1718年建立豪华的森佩尔歌剧院,并在1719年请到知名的韩德尔来演出。他的统治标志德勒斯登在众欧洲城市当中,开始在技术和艺术上呈现出领先地位,德勒斯登也因此被称为「易北河上的佛罗伦斯」。
他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不但在初期建立萨克森-波兰贸易公司,成功打入波罗的海,更让波兰的农业与萨克森的工业互相配合,使得萨克森经济在大北方战争之後强力复甦,大大有利於萨克森财富的增长。 当时邻国的普鲁士「士兵王」,正以令人难以忍受的吝啬积累钱财,实施全力建军、提高军备的政策。奥古斯特二世却对自己的高尚风雅与文化建设沾沾自喜,曾自诩其都城德雷斯顿是德意志的雅典(暗指自己高雅),把邻国普鲁士都城柏林比作德意志的斯巴达(暗指士兵王粗俗),士兵王听闻这个评价後却颇为高兴。两人死後,士兵王的军国主义方针被证明是正确的;他英明神武的儿子——腓特烈大帝继位後(扩军至16万人),在1756年轻易地攻破军备不振的萨克森(军队不足四万),建立北德地区的霸权。
1730年,奥古斯特二世与普鲁士公开结盟;他并在夏季举行一场盛大的阅兵典礼,总数三万六千的萨克森军,配备精良、夺目的装备,向邻国展现萨克森雄厚的军事与经济实力。当时年轻的普鲁士王储腓特烈大帝也在现场观礼,据说他因此忌惮萨克森的国力,在未来的七年战争(1756-1763年)中,就以占领萨克森、榨取其资源为第一目标。
1763-1765年辅政的伟大政治家托马斯·冯·弗里奇(Thomas von Fritsch,1700-1775年,出身中产阶级却成为贵族),於1763年公允地评价说,奥古斯特二世在位的最後十年(1723-1733年),乃是萨克森史上绝无仅有的巅峰期,再也没有一位萨克森君主,享有过这样的辉煌与荣耀。(1763年萨克森选侯腓特烈·奥古斯特在俄国强大的压力下,不再兼任波兰国王)弗里奇任内策画萨克森一系列的重建计画,十年内就将萨克森的国力与经济从废墟中救起。
奥古斯特也拒绝签署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为确保其女儿玛丽亚·特雷西娅继承奥地利王位,而要求各国君主和诸侯签署的国事诏书,希望能在之後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年)分一杯羹(结果一无所获)。

㈡ 求一电影名字。是德军入侵波兰的电影.

可能是《钢琴师》,开头是男主演在电台弹钢琴,然后有个人慌慌张张地走了,中间一个德国军官保护了他,电影最后他遇到了苏军获救。
很老的电影了,可以追溯到零几年了。我记得好像是当年的奥斯卡获奖影片。
不是《卡廷惨案》,《钢琴师》和《卡廷惨案》我都看过,《卡廷》中确实是有对一个获救的人的描述,但他并非因为躲避而生还,而是因为苏联并未全部枪决他们,留了一部分后来在苏德战争中幸存了下来。而且这个人最后还因为承受不了内心的自我谴责而自杀了。

㈢ 什么是波土战争

波土战争指波兰国与奥斯曼帝国进行的历次战争,主要是为争夺乌克兰领土。奥斯曼帝国乘全欧30年战争爆发之机采取了反对波兰国的军事行动。奥斯曼帝国在这次战争中的盟友是其附庸国——克里木汗国。

㈣ 1618~1621年的波土战争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波土战争指波兰国与奥斯曼帝国进行的历次战争,主要是为争夺乌克兰领土。

1618年,奥斯曼帝国乘全欧30年战争爆发之机采取了反对波兰国的军事行动。奥斯曼帝国在这次战争中的盟友是其附庸国——克里木汗国。

1620~1621年战争的是波兰黑特曼茹凯夫斯基袭击了普鲁特河采曹腊城地区锡利斯特里亚的别格列尔别克——伊斯坎杰尔•帕夏的土军,波军在该地败北。土军在这次交战中获胜,使土耳其苏丹奥斯曼二世感到能够实现征服乌克兰和波兰的愿望。

1621年,奥斯曼二世因恃有与俄国和瑞典结成的联盟,组织了反对波兰国的新远征。瑞典人将波兰兵力之一部吸引到立窝尼亚,但俄国却拒绝进攻波兰国。波兰国国王西吉斯孟德三世派出黑特曼霍德凯维奇统率的军队抵御土耳其人。

1621年9月,波兰人与哥萨克在德涅斯特河上的霍京附近交战中合同行动,打败了奥斯曼二世统率的土耳其—鞑靼联军,阻止了土军的推进。波兰抵御土耳其的战争是一次人民战争。土耳其人和鞑靼人虽然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却未能侵入德涅斯特河以东的乌克兰地区。

㈤ 1688~1698年的波土战争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1688年土耳其人放弃贝尔格莱德,1696年将亚述交给俄国。1697年9月,土耳其人在蒂萨河上的津塔附近会战中遭毁灭性失败。1699年,土舰队在多瑙河上的维丁附近被击溃。奥斯曼帝国的屡次惨败和国内的社会经济危机迫使它求和。

1698年,在卡罗伐茨城召开了奥斯曼帝国与“神圣同盟”订立和约的会议,这次会议从法律上确认了中欧和东欧各种势力的重新划分。

㈥ 奥斯曼帝国的海军是怎样组建起来的其战斗力如何为何不是俄军对手

俄土战争(Russo-Turkish Wars)是指17-19世纪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之间为争夺高加索、巴尔干、克里米亚、黑海等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其中重要的有10次。此外双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交战通常也被认为是第11次俄土战争。俄土之间的战争断断续续前后共长达241年,平均不到19年就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是欧洲历史上最长的战争系列,奥地利、英国、法国、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也先后参与其中。战争的结果是俄国扩大了疆土,土耳其逐渐衰落。
[编辑本段]战争背景
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上半叶所进行的战争,旨在结束奥斯曼帝国和克里木汗国对俄国的侵略,合并十三世纪被蒙古入侵占的黑海北部沿岸地区,取得黑海出海口。这是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十八世纪下半叶起,俄土战争的起因是:围绕东方问题的国际矛盾尖锐化;土耳其企图对乌克兰和黑海沿岸国进行报复,俄国依靠受奴役、信奉基督教的各族人民日益蓬勃开展的反对奥斯曼帝国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力图在巴尔干半岛和高加索巩固自己的势力。
[编辑本段]战争年代列表
第一次俄土战争 (1676年-1681年)
第二次俄土战争 (1686年-1700年)
第三次俄土战争 (1710年-1713年)参见大北方战争
第四次俄土战争 (1735年-1739年)
第五次俄土战争 (1768年-1774年)
第六次俄土战争 (1787年-1792年)
第七次俄土战争 (1806年-1812年)
第八次俄土战争 (1828年-1829年)
第九次俄土战争 (1853年-1856年)参见克里米亚战争
第十次俄土战争 (1877年-1878年)
第十一次俄土战争 (1914年-1918年)参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详细介绍
17~19世纪俄国为向黑海和巴尔干地区扩张而同土耳其发生的一系列战争。初期战争主要限于俄土两国之间,战区集中在巴尔干、克里木、高加索等地、当时中国的土尔扈特部也曾加入战争。19世纪后,引起欧洲一些国家干预。俄土战争多次发生,其中重要的有10次:
第一次俄土战争(1676~1681)
1676—1681年的俄土战争是在乌克兰同俄国重新合并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入侵乌克兰而引起的。土耳其反对重新合并。它在1672—1676年的波土战争中占领了波多利亚,尔后又依靠右岸乌克兰的盖特曼多罗申科的支持,企图统治整个右岸乌克兰。1674年,左岸乌克兰的盖特曼萨莫伊洛维奇被选为乌克兰的总盖特曼。1676年,多罗申科率部1.2万人占领了盖特曼都城奇吉林,企图借助于土军恢复自己的统治。为防止这一事态,俄国—乌克兰联军在萨莫伊洛维奇和罗莫达诺夫斯基的指挥下,于1676年春渡过第聂伯河,包围了奇吉林,并于8月2日攻克该城,俘获多罗申科。在奇吉林远征(1677、1678)期间,俄国—乌克兰联军与土耳其鞑靼军争夺奇吉林的斗争仍在继续进行。
1679—1680年,萨莫伊洛维奇和罗莫达诺夫斯基率领的俄国—乌克兰联军依靠新筑起的伊久姆鹿砦防线,击退了克里木鞑靼人的多次袭击。土耳其由于未能达到目的,被迫于1681年1月23日签订了巴赫奇萨赖和约(1681),承认左岸乌克兰与俄国的重新合并。俄军和乌克兰军联合作战,是战胜土耳其鞑靼军的重要原因。
根据1667年1月俄国、波兰签订的《安德鲁索沃停战协定》,俄国攫取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包括基辅)。1672年土耳其为争夺乌克兰,进攻波属乌克兰夺取了波多利耶。1676年,土耳其利用乌克兰统领P.D.多罗申科进攻俄属乌克兰。土耳其战败。根据1681年1月俄土《巴赫奇萨赖和约》,确定第聂伯河为两国边界。
第二次俄土战争(1686~1700)
1686—1700年的俄土战争是俄国反对奥斯曼帝国侵略的斗争的继续。这次战争是在俄国加入反土“神圣同盟”之后爆发的。战争过程中俄军进行了对克里木的远征(1687、1689)和对亚速的远征(1695—1696)。
1686年俄国加入由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组成的反土同盟。1687、1689年,俄军在V.V.戈利岑公爵统帅下,对克里木进行了两次远征。1695、1696年彼得一世两次远征亚速。由于俄瑞战争迫近,以及其它盟国与土耳其缔结了和约,俄国政府也同土耳其缔结了君士坦丁堡和约(1700)。这次战争的结局是:亚速和延伸到米乌斯河的亚速海沿岸一带归属俄国。根据1700年7月俄土《君士坦丁堡和约》,亚速划归俄国。战争证明俄军必须进行改革。
]第三次俄土战争(1710~1711)
1709年波尔塔瓦战役后,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逃入土耳其境内(见北方战争)。1710年俄土战争爆发。1711年,彼得一世亲征普鲁特河,陷入土耳其和鞑靼军队的重围。最终以俄国的失败告终。俄国被迫放弃亚速,拆毁亚速海沿岸的工事。根据1711年7月俄土《普鲁特和约》,亚速重归土耳其。
第四次俄土战争(1735~1739)
俄国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中取胜后,于1735年向土耳其宣战,目的是夺取黑海北岸和克里木半岛。1735—1739年的俄土战争是在1733—1735年的俄波战争之后由于俄土之间的矛盾激化而引起的。1736年5月31日,米尼赫元帅的第聂伯河集团军攻占彼列科普,然后又占领克里木汗国首都巴赫奇萨赖,但由于瘟疫流行,粮秣和饮水不足,俄军被迫撤回乌克兰。俄军拉西将军指挥的顿河集团军,在布列达利海军中将的顿河区舰队的支援下,于1736年6月30日攻占亚速。1737年7月顿河集团军在区舰队的协同下强渡锡瓦什湖,在萨尔吉尔河交战(1737)中击溃了克里木汗的军队。7月13日,第聂伯河集团军攻克奥恰科夫。同年,奥地利参战,但奥军屡战屡败。为了接应瓦拉几亚和波斯尼亚的奥军,俄军于1739年初向摩尔达维亚展开进攻,使战争发生了转折。8月,第聂伯河集团军在斯塔武恰内战役(1739)中击溃土军。根据摩尔达维亚代表团的请求,摩尔达维亚并入俄国。俄国面临瑞典入侵的威胁,而盟国奥地利又退出战争,不得已而同土耳其签订了贝尔格莱德和约(1739)。根据1739年 9月俄土《贝尔格莱德和约》,亚速再次归俄国所有。在1735—1739年的俄土战争中,强渡复杂水障碍(锡瓦什湖和克里木的琼加尔渡口)的经验丰富了军事学术。
第五次俄土战争(1768~1774)
1768—1774年俄土战争是由奥斯曼帝国侵略俄国和反对俄国在波兰扩大势力而引起的,由俄国武装入侵波兰而引起,是俄国取得黑海出海口斗争的继续。9月25日(10月6日),土耳其在法奥两国支持下对俄宣战。俄国将戈利岑将军的第1集团军(8—9万人)从基辅调往霍京,将鲁缅采夫将军的第2集团军(约3.5万人)调到第聂伯河与顿河之间的地带应战。1768年12月,克里木汗卡普兰—格来的军队(7—8万人)侵入乌克兰领土。俄军第2集团军将其击退,前出到亚速海,封锁了克里木。在多瑙河战区,戈利岑与20万土耳其军作战,在对霍京的两次进攻失利后,被迫于1769年6月率部撤回德涅斯特河。11月,土耳其驻军由于缺少给养,放弃了霍京。第1集团军在新任指挥官鲁缅采夫的指挥下向雅西展开进攻,于10月7日占领该城;第2集团军(由帕宁将军指挥)沿南布格河作战。1769年7月,海军上将斯皮里多夫的分舰队从波罗的海驶入地中海参战。
在1770年的战争中,第1集团军在里亚巴亚墓地附近及拉尔加河和卡古尔河河畔击溃了土耳其军(参见卡古尔河战役)。俄国分舰队在爱琴海的出现,促进了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统治的起义。在切什梅海战(1770)中,俄国分舰队击溃了土耳其舰队,从而保障了自己在爱琴海的制海权,并完成了对达达尼尔海峡的封锁。9月,俄军攻占了宾杰里要塞,7—11月,相继夺取了伊兹梅尔、基利亚、布拉伊洛夫和阿克尔曼(别尔哥罗德—德涅斯特罗夫斯基)。1771年,第1集团军在多瑙河区舰队的协同下,于2月占领了久尔久(朱尔朱),3月封锁了图尔恰和伊萨克恰要塞。多尔戈鲁科夫将军的第2集团军在亚速海区舰队的协同下,于6月25日攻下了彼列科普,并占领了克里木。
奥军推进到俄国边境之后,俄第一集团军(约4.5万人)转入积极防御。该集团军分3个集群在1000公里的正面上作战,从6月到10月多次击退土军优势兵力(12万人)对多瑙河左岸的进攻。俄国舰队在地中海的胜利,促进了埃及和叙利亚的阿拉伯人1771年反土起义的爆发。俄国在陆战和海战中的胜利迫使土耳其于1772年5月30日在久尔久同俄国签订停战协定。11月12日,俄国又同克里木汗萨希布—格来缔结条约,规定克里木脱离土耳其,成为俄国的保护国(1783年克里木汗国完全归属俄国)。
1773年的战事是在巴尔干战区进行的。6月,鲁缅采夫集团军渡过多瑙河,包围了锡利斯特拉要塞。5—6月,苏沃洛夫将军的一支部队多次成功地袭击(搜索)了图尔图凯。但由于兵力不足,鲁缅采夫集团军被迫撤回多瑙河彼岸。9—10月,俄军攻打瓦尔纳和舒姆拉(舒门),均未获战果。
1774年6月,鲁缅采夫率俄军5.2万人强渡多瑙河。6月20日,俄军(苏沃洛夫一个军和卡缅斯基将军一个军,近2.5万人)在科兹卢贾附近击溃土军4万人。萨尔特科夫的部队(1万人)在图尔图凯附近击溃土军1.5万人。鲁缅采夫所部封锁了舒姆拉、鲁什丘克(鲁塞)和锡利斯特拉诸要塞,其先头部队越过了巴尔干。在这种形势下,俄土双方于7月24日签订了小凯纳尔贾和约(1774)。和约确认俄国在这次战争中的胜利,保障俄国自由进入黑海。
在1768—1774年的俄土战争中,陆军和海军的战略协同、强渡大的水障碍(布格河、德涅斯特河、多瑙河和锡瓦什湖)、山地进攻、夺取要塞等方面的经验丰富了俄军的军事学术。在此次战争中鲁缅采夫创建了利曼桨船区舰队(见多瑙河区舰队),用以配合陆军完成战斗任务。战斗过程中,被广泛采用的不是线式战斗队形,而是新的疏开式战斗队形——师、团方阵,以及与步兵(猎骑兵)散开队形相结合的纵队。军队的实战经验写入了鲁缅采夫和苏沃洛夫所著教范和守则。
根据1774年7月俄土《库楚克-凯纳尔吉和约》,俄国获得了第聂伯河和南布格河之间的地区和刻赤海峡,打通了黑海出海口,克里木汗国宣告“独立”,并于1783年并入俄国版图。
第六次俄土战争(1787~1792)
1787—1792年的俄土战争是由于土耳其推行复仇计划而引起的。土耳其要求俄国归还克里木,承认格鲁吉亚为土耳其属地,授权土耳其检查通过海峡的俄国商船。俄国拒绝了这一最后通牒。土耳其出动了20万军队和一支强大的舰队(战列舰19艘、巡航舰16艘、轻巡航炮舰5艘)对俄开战。俄军统帅部展开了两个集团军:叶卡捷琳娜集团军(8.2万人,由波将金元帅指挥)和乌克兰集团军(3.7万人,由鲁缅采夫元帅指挥),以及克里木军和库班军,此外,还有黑海舰队(军舰24艘,由海军少将沃伊诺维奇指挥)。1787年8月21日,土耳其舰队的大部兵力向停泊在金布恩附近的俄国护卫舰发起攻击。9月13日夜,土军700人在金布恩沙咀登陆,但被俄军击溃。
10月12日,土耳其登陆兵(5千人)在炮火掩护下在金布恩附近登陆,但遭到苏沃洛夫军的急剧突击,几乎被全歼。1788年战局初期,奥地利加入俄国一方参战,并派出科布尔格斯基亲王率军2.6万人开赴摩尔达维亚作战。战局进程中,俄军围攻并夺取了霍京和奥恰科夫要塞。在奥恰科夫要塞攻坚战中,舰队起了重要作用。在1789年的战局中,乌克兰集团军(后联合为南方集团军,由波将金指挥)在比萨拉比亚对宾杰里等要塞展开了争夺战。1789年8月1日,苏沃洛夫将军指挥的5000俄军和一个奥地利军(1.2万人,由科布尔格斯基亲王指挥)在福克沙尼击溃奥斯曼巴夏的一个军(3万人)。9月22日,俄奥联军(2.5万人)在苏沃洛夫的指挥下,勒姆尼克河畔一战,击溃了土耳其宰相优素福的十万大军。但波将金却未乘胜向多瑙河对岸发展进攻,而仅限于占领宾杰里、哈吉别伊(今敖德萨)和阿克尔曼诸要塞。在黑海和地中海,俄国捕船队在土耳其舰队交通线上采取行动。1790年战局中,波将金又是集中主力围攻要塞,而不是在野战中歼灭土军。土耳其统帅部将主要突击方向转向黑海高加索沿岸,令巴塔尔巴夏率部4万人开往阿纳帕要塞地区攻取库班,并准备在克里木登陆。俄军黑海舰队在海军少将(自1790年3月起)乌沙科夫指挥下,在锡诺普海域、刻赤海峡和坚德拉岛海域的海战中接连实施突击,击败了土耳其舰队。9月8—9日坚德拉岛一战,俄国舰队再次获胜。南方集团军在舰队的协助下占领了基利亚、图尔恰和伊萨克恰诸要塞。向卡巴尔达进攻的巴塔尔巴夏一个军也被击溃。9月,奥地利单独与土耳其缔结和约,致使俄国的处境恶化。尽管如此,俄国仍向多瑙河发动了进攻。1790年12月22日,苏沃洛夫所部以强大攻势一举攻克土耳其坚固设防的伊兹梅尔要塞(参见伊兹梅尔战役)。在1791年的战局中俄军取得了巨大胜利。6月15日,库图佐夫将军所部强渡多瑙河,在巴巴达格附近击溃土一个军(2.3万人)。7月9日,俄军主力(列普宁元帅指挥)在默钦战役(1791)中重创土军。7月3日,古多维奇将军所部在西高加索攻克阿纳帕。俄军在陆战和海战中的胜利,以及8月11日乌沙科夫在卡利亚克里亚角击溃土耳其舰队的胜利加速了雅西和约(1792)的签订。
1787—1792年的俄土战争中,陆军和海军在战略和战术上协同作战的新经验丰富了俄军的军事学术,纵队与散开队形相结合的战术和围攻要塞的战法得到了发展。对于俄军的先进经验,苏沃洛夫在《致胜的科学》这一军事著作中作了总结。
1792年1月,俄土签定《雅西和约》,土耳其承认俄国兼并克里木和格鲁吉亚。这次战争俄国作了充分准备,实现了称霸黑海的野心,获得了黑海不冻的出海口。
第七次俄土战争(1806~1812)
1806—1812年的俄土战争是土耳其在拿破仑一世的支持下发动的。土耳其企图用战争进行报复,因为当时俄国正与法国(1805—1807)、伊朗(1804—1813)进行激战。这场战争的起因是,1805年签订的关于俄国船只自由通过海峡的条约遭到破坏,以及土耳其擅自更换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公国大公。对此,俄国政府于1806年11—12月派米赫尔松将军的摩尔达维亚集团军(4万人、150门火炮)进驻土耳其傀儡控制的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多瑙河哥萨克军转到了俄国方面。12月30日,英国站到了俄国一边,其舰队企图控制达达尼尔海峡两岸工事和埃及沿海,但未成功。
自1807年2月,谢尼亚文海军中将指挥的俄国分舰队,以捷涅多斯岛为基地,封锁了达达尼尔海峡,并在达达尼尔海战(1807)和阿索斯海战(1807)中战胜了土耳其舰队。在巴尔干和高加索两战区,俄军也多次击败土军。英俄反土联盟解体后,1807年8月俄国与土耳其签订了停战协定,但1809年春又战火重燃。在高加索战区,俄军与阿塞拜疆民军和格鲁吉亚民军协同作战,将土军逐出波季(1809)和苏呼米卡列(苏呼米)(1810),并攻占了阿哈尔卡拉基要塞(1811)。普罗佐罗夫斯基元帅率俄军8万人(1809年8月起由巴格拉季昂将军指挥),在拥有140艘舰船的多瑙河区舰队的配合下强渡了多瑙河,相继夺取了伊萨克恰、图尔恰、巴巴达格、默钦、伊兹梅尔、布拉伊洛夫等要塞。1810年5月,俄军在新任总司令卡缅斯基将军(同年2月任命)的指挥下,占领了帕扎尔吉克、锡利斯特拉和拉兹格勒诸要塞。在9月7—8日日巴蒂纳战役中,土军(10万人)失败。9月,鲁什丘克要塞和久尔久要塞的守军投降。1810年10月29日,俄军发动突然袭击,攻占洛维奇(洛夫恰),但未能久留。1811年1月28日(2.10)再次攻克该城。
1811年初,由于俄国面临拿破仑军入侵的威胁,多瑙河集团军之一部调往西部边境。俄军兵力几乎减少一半(4.6万人、218门火炮),由库图佐夫指挥(1811年3月起)。库图佐夫运用这部分兵力,在7月4日鲁什丘克战役(1811)中和12月5日斯洛博齐亚战役中大破土军,迫使其投降,打赢了这场战争。接着,库图佐夫又巧妙地运用外交策略,迫使土耳其在布加勒斯特和约(1812)上签字。和约确定比萨拉比亚和西格鲁吉亚并入俄国。1812年卫国战争前夕,拿破仑失去了土耳其这一盟友。
经过1806—1812年的俄土战争,俄军在陆海军的战略协同作战方面,以及在夺取要塞、包围敌人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经验,丰富了俄国的军事学术。俄国目的是夺取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主战场在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土耳其战败。根据1812年5月俄土《布加勒斯特和约》,俄国攫取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把边界推进到普鲁特河。
]第八次俄土战争(1828~1829)
1828—1829年的俄士战争是欧洲列强瓜分奥斯曼帝国的领地的斗争所引起的。当时,奥斯曼帝国严重的国内危机由于希腊民族解放革命战争(1821—1829)而进一步加深。俄、英、法联合舰队为保卫希腊自治权而在纳瓦里诺海战(1827)中击败土埃联合舰队之后,土耳其苏丹获悉同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剧,便撕毁了俄土两国以前缔结的所有协定,并于1827年12月宣布对俄进行“神圣战争”。1828年4月26日,俄国向土耳其宣战。俄国将维特根施泰因元帅的集团军9.5万人调到多瑙河战区,迎战侯赛因巴夏的15万军队;将帕斯克维奇将军的军(2.5万人)调到高加索战区厂迎战5万土耳其军。
维特根施泰因集团军于5月7日越过国境,经过一个月的战斗,占领了多瑙河各公国,强渡了多瑙河。10月11日,俄军从陆上和海上发起联合攻击,攻下瓦尔纳。帕斯克维奇军越过国境之后,于7月5日攻占卡尔斯要塞。7—8月间,高加索军各部队在地方民军的支援下占领了阿尔达甘、阿哈尔齐赫、波季和巴亚泽特诸要塞。在1829年战局中,双方战斗激烈,力争主动。6月11日,季比奇将军指挥的俄军(1.8万人)在库列夫恰附近的战役中击溃了兵力比自己多一倍的土耳其军,并于6月30日占领锡利斯特拉。7月,季比奇率部1.7万人越过巴尔干地区,向阿德里安堡(埃迪尔内)挺进。8月20日,该城守军投降。俄军继续向南发展进攻,伊斯坦布尔(君土坦丁堡)岌岌可危。在高加索,俄军于7月9日攻占埃尔祖鲁姆,前出到特拉布宗。俄军在两战区获胜,主力逼近伊斯坦布尔,舰队封锁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并在黑海土耳其沿岸一带游弋,这些情况迫使土耳其政府于9月2(14)日签订了阿德里安堡和约(1829)。
1828—1829年的俄土战争对于改进军队的指挥工作,对于陆海协同动作的组织都发生了影响,同时,积累了夺取要塞和进行野战的经验。战役的诸要素得到了发展。
经过多次俄土战争,俄国保住了南乌克兰、克里木、比萨拉比亚及高加索的部分领土,并在黑海沿岸牢固地树立了自己的地位。俄国利用希腊独立战争,进一步南下,再次蹂躏摩尔多瓦、瓦拉几亚,后经保加利亚直逼君士坦丁堡。根据1829年9月俄土《亚得里亚堡条约》,俄国获得多瑙河口及其附近岛屿和黑海东岸,土耳其承认格鲁吉亚、伊梅列季亚、明格列利亚并入俄国。
[编辑本段]第九次俄土战争(1853~1856)
即克里木战争(又译克里米亚战争,详见该词条)。1853年俄国借口“圣地”问题,发动的对土战争。根据1856年《巴黎和约》,俄国把比萨拉比亚南部归还摩尔多瓦,实行黑海中立化,禁止外国舰队通过海峡。
第十次俄土战争(1877~1878)
这是一场奥斯曼土耳其与俄国及其盟友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源自于俄国希望打开通往地中海的通路,并且解放生活在巴尔干半岛,信仰东正教的斯拉夫人(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使他们从奥斯曼帝国独立出来。
1877年,俄国利用巴尔干斯拉夫人的民族解放战争,打着“解放”的旗号,对土宣战。俄军在罗马尼亚军队的配合下,攻克普列文;在保加利亚军队的支援下,连克索非亚和亚得里亚堡,兵临君士坦丁堡。由于英国干涉,俄国未能占领君士坦丁堡和海峡。根据1878年3月《圣斯特凡诺条约》,建立一个由俄国“保护”的庞大的保加利亚公国。英奥两国反对该和约。有关各国在1878年6~7月召开了柏林会议,重订和约。根据柏林和约,俄国重新获得比萨拉比亚南部,在亚洲获得巴统、卡尔斯、阿达等地。保加利亚及塞尔维亚在战后脱离了土耳其的控制,两国视这次独立为第二次建国。这场战争也为罗马尼亚王国完全独立提供了机会,尽管罗马尼亚从未像其它巴尔干国家那样被奥斯曼帝国所统治,他们仍将此战视为罗马尼亚独立战争
战争最后结局
俄国扩大了疆域,南部边界伸展到黑海,西部边界推进到普鲁特河,东部边界越过高加索山脉。

㈦ 交战守则哪里能下

以下是一篇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公元1453年,“第二罗马”君士坦丁堡沦陷。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城中战死,他的两个儿子一个战死,另一个臣服于土耳其苏丹,只有他的侄女索非亚公主逃到了罗马。千年东罗马帝国从此灰飞烟灭,全欧洲都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新月旗下颤栗。然而历史在这里却埋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伏笔----逃到罗马的索非亚长大成人后,教廷出于牵制奥斯曼土耳其的目的,于1472年将索菲亚嫁给了莫斯科领主伊凡三世。这位亡国的公主为当时在欧洲人眼里还是蛮荒之邦的莫斯科大公国带来了无可估量的“嫁妆“--拜占廷帝国的双头鹰徽和东罗马帝国最后的皇室血脉。捡到宝的伊凡三世在迎娶索非亚公主的同时,宣布自己是拜占廷帝国的继承者,并且宣布莫斯科为“第三个、也是永久的罗马”。此君因此被视为俄罗斯国家的奠基人。不过俄罗斯既然继承了拜占庭帝国的衣钵,自然与奥斯曼土耳其也就应该算是世仇了。然而当时的莫斯科大公国直到1480年才摆脱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羽翼未丰,解除东方蒙古残余势力的威胁是当务之急;同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并未将这个自封的第三罗马放在心上--疯子才会放着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的东南欧不打,跑老远到寒冷的莫斯科猎北极熊。因此两个命中注定的冤家居然和平相处了近两百年。 到了十七世纪后半期,实力日渐强大的俄国已按捺不住对领土的巨大渴望,此时,远东还太过遥远,北方的瑞典国势正隆,波兰虽已日过中天,但还不是那么容易啃得动,而西南的奥斯曼土耳其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征战之后,虽然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然而处于统治地位的土耳其人在帝国中只是少数民族,诸多被征服民族的反抗从未停止,再加上各个封建军事集团内部之间的争斗,使这个庞大的帝国已经外强中干,其情况与满清乾隆后期的中国倒有几分相似.奥斯曼土耳其极盛时代时向西北已经渗透到黑海,向东北直达乌克兰,对沙俄来说,这个宿敌和异教国家已经来到了自家门前,从它身上开刀,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于是,俄土之间近三百年的战争已走到台前。

一 17至19世纪,俄国与土耳其为争夺黑海及其毗连地区的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

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上半叶所进行的战争,旨在结束奥斯曼帝国和克里木汗国对俄国的侵略,合并十三世纪被蒙古入侵占的黑海北部沿岸地区,取得黑海出海口。这是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十八世纪下半叶起,俄土战争的起因是:围绕东方问题的国际矛盾尖锐化;土耳其企图对乌克兰和黑海沿岸国进行报复,俄国依靠受奴役、信奉基督教的各族人民日益蓬勃开展的反对奥斯曼帝国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力图在巴尔干半岛和高加索巩固自己的势力。
1676—1681年的俄土战争是在乌克兰同俄国重新合并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入侵乌克兰而引起的。土耳其反对重新合并。它在1672—1676年的波土战争中占领了波多利亚,尔后又依靠右岸乌克兰的盖特曼多罗申科的支持,企图统治整个右岸乌克兰。1674年,左岸乌克兰的盖特曼萨莫伊洛维奇被选为乌克兰的总盖特曼。1676年,多罗申科率部1.2万人占领了盖特曼都城奇吉林,企图借助于土军恢复自己的统治。为防止这一事态,俄国—乌克兰联军在萨莫伊洛维奇和罗莫达诺夫斯基的指挥下,于1676年春渡过第聂伯河,包围了奇吉林,并于8月2日攻克该城,俘获多罗申科。在奇吉林远征(1677、1678)期间,俄国—乌克兰联军与土耳其鞑靼军争夺奇吉林的斗争仍在继续进行。
1679—1680年,萨莫伊洛维奇和罗莫达诺夫斯基率领的俄国—乌克兰联军依靠新筑起的伊久姆鹿砦防线,击退了克里木鞑靼人的多次袭击。土耳其由于未能达到目的,被迫于1681年1月23日签订了巴赫奇萨赖和约(1681),承认左岸乌克兰与俄国的重新合并。俄军和乌克兰军联合作战,是战胜土耳其鞑靼军的重要原因。
1686—1700年的俄土战争是俄国反对奥斯曼帝国侵略的斗争的继续。这次战争是在俄国加入反土“神圣同盟”之后爆发的。战争过程中俄军进行了对克里木的远征(1687、1689)和对亚速的远征(1695—1696)。由于俄瑞战争迫近,以及其它盟国与土耳其缔结了和约,俄国政府也同土耳其缔结了君士坦丁堡和约(1700)。这次战争的结局是:亚速和延伸到米乌斯河的亚速海沿岸一带归属俄国。战争证明俄军必须进行改革。
1710—1713年的俄土战争发生于北方战争(1700—1721)期间,以俄国的失败告终。俄国被迫放弃亚速,拆毁亚速海沿岸的工事。
1735—1739年的俄土战争是在1733—1735年的俄波战争之后由于俄土之间的矛盾激化而引起的。1736年5月31日,米尼赫元帅的第聂伯河集团军攻占彼列科普,然后又占领克里木汗国首都巴赫奇萨赖,但由于瘟疫流行,粮秣和饮水不足,俄军被迫撤回乌克兰。俄军拉西将军指挥的顿河集团军,在布列达利海军中将的顿河区舰队的支援下,于1736年6月30日攻占亚速。1737年7月顿河集团军在区舰队的协同下强渡锡瓦什湖,在萨尔吉尔河交战(1737)中击溃了克里木汗的军队。7月13日,第聂伯河集团军攻克奥恰科夫。同年,奥地利参战,但奥军屡战屡败。为了接应瓦拉几亚和波斯尼亚的奥军,俄军于1739年初向摩尔达维亚展开进攻,使战争发生了转折。8月,第聂伯河集团军在斯塔武恰内战役(1739)中击溃土军。根据摩尔达维亚代表团的请求,摩尔达维亚并入俄国。俄国面临瑞典入侵的威胁,而盟国奥地利又退出战争,不得已而同土耳其签订了贝尔格莱德和约(1739)。在1735—1739年的俄土战争中,强渡复杂水障碍(锡瓦什湖和克里木的琼加尔渡口)的经验丰富了军事学术。
1768—1774年俄土战争是由奥斯曼帝国侵略俄国和反对俄国在波兰扩大势力而引起的,是俄国取得黑海出海口斗争的继续。9月25日(10月6日),土耳其在法奥两国支持下对俄宣战。俄国将戈利岑将军的第1集团军(8—9万人)从基辅调往霍京,将鲁缅采夫将军的第2集团军(约3.5万人)调到第聂伯河与顿河之间的地带应战。1768年12月,克里木汗卡普兰—格来的军队(7—8万人)侵入乌克兰领土。俄军第2集团军将其击退,前出到亚速海,封锁了克里木。在多瑙河战区,戈利岑与20万土耳其军作战,在对霍京的两次进攻失利后,被迫于1769年6月率部撤回德涅斯特河。11月,土耳其驻军由于缺少给养,放弃了霍京。第1集团军在新任指挥官鲁缅采夫的指挥下向雅西展开进攻,于10月7日占领该城;第2集团军(由帕宁将军指挥)沿南布格河作战。1769年7月,海军上将斯皮里多夫的分舰队从波罗的海驶入地中海参战。
在1770年的战争中,第1集团军在里亚巴亚墓地附近及拉尔加河和卡古尔河河畔击溃了土耳其军(参见卡古尔河战役)。俄国分舰队在爱琴海的出现,促进了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统治的起义。在切什梅海战(1770)中,俄国分舰队击溃了土耳其舰队,从而保障了自己在爱琴海的制海权,并完成了对达达尼尔海峡的封锁。9月,俄军攻占了宾杰里要塞,7—11月,相继夺取了伊兹梅尔、基利亚、布拉伊洛夫和阿克尔曼(别尔哥罗德—德涅斯特罗夫斯基)。1771年,第1集团军在多瑙河区舰队的协同下,于2月占领了久尔久(朱尔朱),3月封锁了图尔恰和伊萨克恰要塞。多尔戈鲁科夫将军的第2集团军在亚速海区舰队的协同下,于6月25日攻下了彼列科普,并占领了克里木。
奥军推进到俄国边境之后,俄第一集团军(约4.5万人)转入积极防御。该集团军分3个集群在1000公里的正面上作战,从6月到10月多次击退土军优势兵力(12万人)对多瑙河左岸的进攻。俄国舰队在地中海的胜利,促进了埃及和叙利亚的阿拉伯人1771年反土起义的爆发。俄国在陆战和海战中的胜利迫使土耳其于1772年5月30日在久尔久同俄国签订停战协定。11月12日,俄国又同克里木汗萨希布—格来缔结条约,规定克里木脱离土耳其,成为俄国的保护国(1783年克里木汗国完全归属俄国)。
1773年的战事是在巴尔干战区进行的。6月,鲁缅采夫集团军渡过多瑙河,包围了锡利斯特拉要塞。5—6月,苏沃洛夫将军的一支部队多次成功地袭击(搜索)了图尔图凯。但由于兵力不足,鲁缅采夫集团军被迫撤回多瑙河彼岸。9—10月,俄军攻打瓦尔纳和舒姆拉(舒门),均未获战果。
1774年6月,鲁缅采夫率俄军5.2万人强渡多瑙河。6月20日,俄军(苏沃洛夫一个军和卡缅斯基将军一个军,近2.5万人)在科兹卢贾附近击溃土军4万人。萨尔特科夫的部队(1万人)在图尔图凯附近击溃土军1.5万人。鲁缅采夫所部封锁了舒姆拉、鲁什丘克(鲁塞)和锡利斯特拉诸要塞,其先头部队越过了巴尔干。在这种形势下,俄土双方于7月24日签订了小凯纳尔贾和约(1774)。和约确认俄国在这次战争中的胜利,保障俄国自由进入黑海。
在1768—1774年的俄土战争中,陆军和海军的战略协同、强渡大的水障碍(布格河、德涅斯特河、多瑙河和锡瓦什湖)、山地进攻、夺取要塞等方面的经验丰富了俄军的军事学术。在此次战争中鲁缅采夫创建了利曼桨船区舰队(见多瑙河区舰队),用以配合陆军完成战斗任务。
战斗过程中,被广泛采用的不是线式战斗队形,而是新的疏开式战斗队形——师、团方阵,以及与步兵(猎骑兵)散开队形相结合的纵队。军队的实战经验写入了鲁缅采夫和苏沃洛夫所著教范和守则。
1787—1791年的俄土战争是由于土耳其推行复仇计划而引起的。土耳其要求俄国归还克里木,承认格鲁吉亚为土耳其属地,授权土耳其检查通过海峡的俄国商船。俄国拒绝了这一最后通牒。土耳其出动了20万军队和一支强大的舰队(战列舰19艘、巡航舰16艘、轻巡航炮舰5艘)对俄开战。俄军统帅部展开了两个集团军:叶卡捷琳娜集团军(8.2万人,由波将金元帅指挥)和乌克兰集团军(3.7万人,由鲁缅采夫元帅指挥),以及克里木军和库班军,此外,还有黑海舰队(军舰24艘,由海军少将沃伊诺维奇指挥)。1787年8月21日,土耳其舰队的大部兵力向停泊在金布恩附近的俄国护卫舰发起攻击。9月13日夜,土军700人在金布恩沙咀登陆,但被俄军击溃。
10月12日,土耳其登陆兵(5千人)在炮火掩护下在金布恩附近登陆,但遭到苏沃洛夫军的急剧突击,几乎被全歼。1788年战局初期,奥地利加入俄国一方参战,并派出科布尔格斯基亲王率军2.6万人开赴摩尔达维亚作战。战局进程中,俄军围攻并夺取了霍京和奥恰科夫要塞。在奥恰科夫要塞攻坚战中,舰队起了重要作用。在1789年的战局中,乌克兰集团军(后联合为南方集团军,由波将金指挥)在比萨拉比亚对宾杰里等要塞展开了争夺战。1789年8月1日,苏沃洛夫将军指挥的5000俄军和一个奥地利军(1.2万人,由科布尔格斯基亲王指挥)在福克沙尼击溃奥斯曼巴夏的一个军(3万人)。9月22日,俄奥联军(2.5万人)在苏沃洛夫的指挥下,勒姆尼克河畔一战,击溃了土耳其宰相优素福的十万大军(参见勒姆尼克河战役)。但波将金却未乘胜向多瑙河对岸发展进攻,而仅限于占领宾杰里、哈吉别伊(今敖德萨)和阿克尔曼诸要塞。在黑海和地中海,俄国捕船队在土耳其舰队交通线上采取行动。1790年战局中,波将金又是集中主力围攻要塞,而不是在野战中歼灭土军。土耳其统帅部将主要突击方向转向黑海高加索沿岸,令巴塔尔巴夏率部4万人开往阿纳帕要塞地区攻取库班,并准备在克里木登陆。俄军黑海舰队在海军少将(自1790年3月起)乌沙科夫指挥下,在锡诺普海域、刻赤海峡和坚德拉岛海域的海战中接连实施突击,击败了土耳其舰队(参见刻赤海战)。9月8—9日坚德拉岛一战,俄国舰队再次获胜。南方集团军在舰队的协助下占领了基利亚、图尔恰和伊萨克恰诸要塞。向卡巴尔达进攻的巴塔尔巴夏一个军也被击溃。9月,奥地利单独与土耳其缔结和约,致使俄国的处境恶化。尽管如此,俄国仍向多瑙河发动了进攻。1790年12月22日,苏沃洛夫所部以强大攻势一举攻克土耳其坚固设防的伊兹梅尔要塞(参见伊兹梅尔战役)。在1791年的战局中俄军取得了巨大胜利。6月15日,库图佐夫将军所部强渡多瑙河,在巴巴达格附近击溃土一个军(2.3万人)。7月9日,俄军主力(列普宁元帅指挥)在默钦战役(1791)中重创土军。7月3日,古多维奇将军所部在西高加索攻克阿纳帕。俄军在陆战和海战中的胜利,以及8月11日乌沙科夫在卡利亚克里亚角击溃土耳其舰队(参见卡利亚克里亚角海战)的胜利加速了雅西和约(1791)的签订。
1787—1791年的俄土战争中,陆军和海军在战略和战术上协同作战的新经验丰富了俄军的军事学术,纵队与散开队形相结合的战术和围攻要塞的战法得到了发展。对于俄军的先进经验,苏沃洛夫在《致胜的科学》这一军事著作中作了总结。

二 19世纪, 一边倒的俄土战争

1806—1812年的俄土战争是土耳其在拿破仑一世的支持下发动的。土耳其企图用战争进行报复,因为当时俄国正与法国(1805—1807)、伊朗(1804—1813)进行激战。这场战争的起因是,1805年签订的关于俄国船只自由通过海峡的条约遭到破坏,以及土耳其擅自更换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公国大公。对此,俄国政府于1806年11—12月派米赫尔松将军的摩尔达维亚集团军(4万人、150门火炮)进驻土耳其傀儡控制的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多瑙河哥萨克军转到了俄国方面。12月30日,英国站到了俄国一边,其舰队企图控制达达尼尔海峡两岸工事和埃及沿海,但未成功。自1807年2月,谢尼亚文海军中将指挥的俄国分舰队,以捷涅多斯岛为基地,封锁了达达尼尔海峡,并在达达尼尔海战(1807)和阿索斯海战(1807)中战胜了土耳其舰队。在巴尔干和高加索两战区,俄军也多次击败土军。英俄反土联盟解体后,1807年8月俄国与土耳其签订了停战协定,但1809年春又战火重燃。在高加索战区,俄军与阿塞拜疆民军和格鲁吉亚民军协同作战,将土军逐出波季(1809)和苏呼米卡列(苏呼米)(1810),并攻占了阿哈尔卡拉基要塞(1811)。普罗佐罗夫斯基元帅率俄军8万人(1809年8月起由巴格拉季昂将军指挥),在拥有140艘舰船的多瑙河区舰队的配合下强渡了多瑙河,相继夺取了伊萨克恰、图尔恰、巴巴达格、默钦、伊兹梅尔、布拉伊洛夫等要塞。1810年5月,俄军在新任总司令卡缅斯基将军(同年2月任命)的指挥下,占领了帕扎尔吉克、锡利斯特拉和拉兹格勒诸要塞。在9月7—8日日巴蒂纳战役中,土军(10万人)失败。9月,鲁什丘克要塞和久尔久要塞的守军投降。1810年10月29日,俄军发动突然袭击,攻占洛维奇(洛夫恰),但未能久留。1811年1月28日(2.10)再次攻克该城。1811年初,由于俄国面临拿破仑军入侵的威胁,多瑙河集团军之一部调往西部边境。俄军兵力几乎减少一半(4.6万人、218门火炮),由库图佐夫指挥(1811年3月起)。库图佐夫运用这部分兵力,在7月4日鲁什丘克战役(1811)中和12月5日斯洛博齐亚战役中大破土军,迫使其投降,打赢了这场战争。接着,库图佐夫又巧妙地运用外交策略,迫使土耳其在布加勒斯特和约(1812)上签字。和约确定比萨拉比亚和西格鲁吉亚并入俄国。1812年卫国战争前夕,拿破仑失去了土耳其这一盟友。
经过1806—1812年的俄土战争,俄军在陆海军的战略协同作战方面,以及在夺取要塞、包围敌人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经验,丰富了俄国的军事学术。
1828—1829年的俄士战争是欧洲列强瓜分奥斯曼帝国的领地的斗争所引起的。当时,奥斯曼帝国严重的国内危机由于希腊民族解放革命战争(1821—1829)而进一步加深。
俄、英、法联合舰队为保卫希腊自治权而在纳瓦里诺海战(1827)中击败土埃联合舰队之后,土耳其苏丹获悉同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剧,便撕毁了俄土两国以前缔结的所有协定,并于1827年12月宣布对俄进行“神圣战争”(见圣战)。1828年4月26日,俄国向土耳其宣战。俄国将维特根施泰因元帅的集团军9.5万人调到多瑙河战区,迎战侯赛因巴夏的15万军队;将帕斯克维奇将军的军(2.5万人)调到高加索战区厂迎战5万土耳其军。
维特根施泰因集团军于5月7日越过国境,经过一个月的战斗,占领了多瑙河各公国,强渡了多瑙河。10月11日,俄军从陆上和海上发起联合攻击,攻下瓦尔纳。帕斯克维奇军越过国境之后,于7月5日攻占卡尔斯要塞。7—8月间,高加索军各部队在地方民军的支援下占领了阿尔达甘、阿哈尔齐赫、波季和巴亚泽特诸要塞。在1829年战局中,双方战斗激烈,力争主动。6月11日,季比奇将军指挥的俄军(1.8万人)在库列夫恰附近的战役中击溃了兵力比自己多一倍的土耳其军,并于6月30日占领锡利斯特拉。7月,季比奇率部1.7万人越过巴尔干地区,向阿德里安堡(埃迪尔内)挺进。8月20日,该城守军投降。俄军继续向南发展进攻,伊斯坦布尔(君土坦丁堡)岌岌可危。在高加索,俄军于7月9日攻占埃尔祖鲁姆,前出到特拉布宗。俄军在两战区获胜,主力逼近伊斯坦布尔,舰队封锁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并在黑海土耳其沿岸一带游弋,这些情况迫使土耳其政府于9月2(14)日签订了阿德里安堡和约(1829)。
1828—1829年的俄土战争对于改进军队的指挥工作,对于陆海协同动作的组织都发生了影响,同时,积累了夺取要塞和进行野战的经验。战役的诸要素得到了发展。

1853---1855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这场战争说是俄土战争实在是有些搞笑。本不想将其列入,但为了历史的连续性,还是写一写吧。这场新教与东正教之间的战争起因
自18世纪下半叶起,俄国在近东势力急速发展,力图攻占或与列强瓜分日趋衰落的土耳其帝国,控制黑海海峡,实现俄国南出地中海的宿愿。这就与在近东有重大政治经济利益的英、法两国发生冲突。战争的导火线是争夺“圣地”。所谓圣地问题就是法国支持的天主教僧侣与以俄国为靠山的东正教僧侣争夺耶路撒冷和伯利恒教堂的管辖权。1853年2月,沙皇尼古拉一世反对土耳其将伯利恒教堂交天主教僧侣掌管,要求土耳其苏丹与沙皇签署专约,承认沙皇有权保护所有在苏丹统治下的信奉东正教的臣民。5月,土耳其在英国大使的怂恿下,拒绝与沙皇缔约。俄国遂同土耳其断绝外交关系,并于7月3日以保护土耳其境内的东正教居民权利为由,占领土耳其的附庸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公国。10月4日,土在英、法支持下对俄宣战。
1853年11月,俄舰队在锡诺普歼灭土舰队。1854年1月,英、法舰队驶入黑海,并于3月27~28日先后对俄宣战。撒丁王国也与法缔盟,于1855年1月参战
。欧洲另外两个大国奥地利和普鲁士虽未直接参战,但也对俄国采取敌对态度。1854年4月20日,奥、普在柏林缔结了反对俄国的同盟条约,奥地利陈兵边境,迫使俄国撤出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1854年9月,联军在克里木的耶夫帕托里亚登陆,随即南攻俄国黑海舰队根据地塞瓦斯托波尔港口。9月20日阿尔马河之战,联军包围塞港。俄国守军凿沉舰只堵塞港口以防来自海上的进攻。俄军先后发动巴拉克拉瓦之役(10月25日)和英克曼之役(11月5日),企图解塞港之围未果。翌年9月8日,联军猛攻塞港,法军攻下关键地区马拉霍夫要塞。3天后,塞港陷落,俄国败局已定。1855年10月中旬,奥地利向俄国提出通牒,要求俄国向英、法议和,如拒绝接受,奥将参战。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同意在奥国提出的5项条件基础上议和。1856年2月,交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交战国和有关国家在巴黎举行和会,并于3月30日签订《巴黎和约》。基督徒国家之间为了“圣地”开打,让伊斯兰的土耳其保住了独立的地位,这倒底是上帝的仁慈呢还是真主的伟大?
1877年,俄国利用巴尔干斯拉夫人的民族解放战争,打着“解放”的旗号,对土宣战。俄军在罗马尼亚军队的配合下,攻克普列文;在保加利亚军队的支援下,连克索非亚和亚得里亚堡,兵临君士坦丁堡。由于英国干涉,俄国未能占领君士坦丁堡和海峡。根据1878年3月《圣斯特凡诺条约》,建立一个由俄国“保护”的庞大的保加利亚公国。英奥两国反对该和约。有关各国在1878年6~7月召开了柏林会议,重订和约。根据柏林和约,俄国重新获得比萨拉比亚南部,在亚洲获得巴统、卡尔斯、阿达等地。
经过近三百年的战争,最后结局是俄国扩大了疆域,南部边界伸展到黑海,西部边界推进到普鲁特河,东部边界越过高加索山脉,虽然俄国终未能实现占领君士坦丁堡,让双头鹰徽重新照耀地中海的宿愿,但这个不类不伦的第三罗马帝国,的的确确是成为了土耳其的噩梦,使辉煌一时的奥斯曼帝国被打回了原形.如今,莫斯科克里姆宁宫城头的双头鹰徽和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上空的新月依然如昔,第三罗马与奥斯曼土耳其的辉煌却已远去,然而两个国家之间的宿怨,是否真的如那首歌所唱的:一切都随风而去呢?

㈧ 波土战争各国的战略部署有哪些

1621年,奥斯曼二世因恃有与俄国和瑞典结成的联盟,组织了反对波兰国的新远征。瑞典人将波兰兵力之一部吸引到立窝尼亚,但俄国却拒绝进攻波兰国。波兰国国王西吉斯孟德三世派出黑特曼霍德凯维奇统率的军队抵御土耳其人。

随后,黑特曼萨盖达奇内率领的4万乌克兰哥萨克与其会合。1621年9月,波兰人与哥萨克在德涅斯特河上的霍京附近交战中合同行动,打败了奥斯曼二世统率的土耳其—鞑靼联军,阻止了土军的推进。波兰抵御土耳其的战争是一次人民战争。土耳其人和鞑靼人虽然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却未能侵入德涅斯特河以东的乌克兰地区。

㈨ 少为人知的经典战役

一、第一次波土之战

1514年8月23日,5万奥斯曼军队在查尔迪兰(南阿塞拜疆)与8万波斯骑兵展开决战。土耳其部队不仅有步兵、骑兵,还有强大的炮兵,伊朗部队则主要是装备马刀和长矛的骑兵。伊朗军队以逸待劳,但军事上不占优势。使用滑膛枪的土耳其耶尼切里兵团在大炮配合下摧毁了伊军抵抗,击败了沙赫伊思迈尔一世,占领了伊朗首都大不里士。1515年科奇希萨尔一战,伊朗军队再次败北,土耳其炮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到1516年,塞利姆已占领了西亚美尼亚、库尔德斯坦和包括摩苏尔在内的北美索不达米亚。1516—1517年,土耳其又占领了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贾兹和阿尔及利亚部分领土。1533年,苏莱曼一世在同奥地利签订和约使其北翼安全得到保障之后又对伊朗开战。1536年,土耳其占领了格鲁吉亚西南的部分领土。这里是伊土两国争夺外高加索和美索不达米亚统治地位的主要战场。伊朗军队有了自己的炮兵之后,双方的战争互有胜负。1555年5月,两国在阿马西亚城缔结和约,伊朗保有所占外高加索领土,土耳其则把阿拉伯伊拉克并入自己的版图。两国平分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确认卡尔斯城区为中立区。

二、第二次波土之战

战争第二时期从1578年起,延续近半个世纪。土耳其乘伊朗萨菲王朝发生内部争斗之机再次进攻伊朗。这一时期,奥斯曼帝国拥有克里木诸可汗强大军队的支持。

1578年,土军撕毁1555年和约,修复卡尔斯城,开进外高加索境内,并占领南格鲁吉亚的部分土地。8月10日,伊朗沙赫军队在彻尔德尔附近被击溃,土军侵入东格鲁吉亚和东亚美尼亚,尔后进入北阿塞拜疆并占领希尔万。1579年起,土军同克里木可汗军队(10万人)联合作战,夺取整个阿塞拜疆和伊朗西部地区。但是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间(1587—1629年),伊朗东山再起,不仅收复了被土耳其侵占的西部领土,而且吞并了一些新的领土如阿富汗等。由于忙于对乌兹别克封建主进行战争和镇压国内民众起义,阿拔斯一世被迫于1590年月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签订了屈辱性的《伊斯坦布尔和约》。根据条约,伊朗几乎把整个外高加索和卢里斯坦、库尔德斯坦大部领土(伊朗西北部)都割让给了奥斯曼帝国。

16、17世纪之交,阿拔斯一世进行了军事改革,组建了一支由火枪兵军(1.2万人)和骑兵军(1万人)组成的常备军,成立炮兵教练场和炮兵部队。改革后的伊朗军队兵力达12万人,其中常备军4.4万人,封建民军7.5万人。大力扩军之后,阿拔斯一世的军队达到30万人。为准备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争取主动地位,伊朗还同土耳其的敌人俄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602年,阿拔斯一反一个世纪以来的被动防御地位,第一次主动对土耳其发动了战争。由于军队体制没有作出相应改革,土耳其面对伊朗的攻势有些力不能支。1603—1604年,伊军在苏菲安附近的数次交战中打败了土军,攻占并洗劫了大不里士、纳希切凡等城市,把30余万亚美尼亚人迁往伊朗境内。1602—1612年的10年战争,伊朗大获全胜,1613年11月签订的《伊斯坦布尔和约》肯定了伊朗的全部战果。

土耳其对该条约心怀不满,遂于1616年对伊朗采取报复行动,但在3年的战争中再遭败绩,1618年的《萨拉卜和约》重申了《伊斯坦布尔和约》的内容。伊朗乘战争获胜之机大大扩展了自己的领土,遂准备进行新的战争。1623年,伊朗军队入侵阿拉伯伊拉克,引发了1623—1639年战争。阿拔斯一世趁伊拉克人民反对土耳其苏丹穆斯塔法一世统治举行起义之机,兴兵攻占巴格达,继之占领了整个阿拉伯伊拉克。

17世纪前25年,阿拔斯一世对东格鲁吉亚进行了数次远征,遭到外高加索各族人民的顽强抵抗。

苏丹穆斯塔法四世在位期间(1623—1640年),鉴于土耳其对欧洲的征战屡遭挫折,因而致力于征服东方。1625年,土耳其占领了阿哈尔齐赫,从伊朗手中夺得了萨姆茨赫—萨塔巴戈公国,并将它变为自己的一个省。土军还进犯了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占领了北美索不达米亚和摩苏尔,但围攻巴格达9个月未能成功。1630年,土军转战外高加索和伊朗西部,洗劫哈马丹城,全城居民均遭屠杀。1639年5月,伊土签订《席林堡(佐哈布)条约》。伊土边界保持现状,但阿拉伯伊拉克划归土耳其。

土耳其早期能打败伊朗从军是的角度来讲是因为土耳其拥有当时最先进的军事思想,和完善得多兵种配合协同作战,尤其是步炮配合在同一时代可以说是无懈可击。而伊朗的战术尚且保留在4世纪,靠铁骑队波浪式进攻,自然无法战胜土耳其的火枪大炮。

但当波斯有了自己的炮兵火枪兵之后战局就逐渐扭转了。到了后期伊朗则完全占据主动,土耳其的骑兵和波斯铁骑相比跟本不占优势,在波斯有了完备的火药部队之后,土耳其军在军力上就已经处于下风了。尤其是在阿巴斯大帝占领印度河流域和阿富汗之后,波斯的战象军团(下图)开始登场,土耳其的噩梦自此开始,因为当时的邃发华膛枪根本伤不了披甲战象,而且战象火枪骑手的射程装弹量远高于土耳其火枪步兵。于是在波斯军团枪炮其发,战象冲锋,铁骑包抄下,土耳其开始节界败退。波土战争的胜利和民族没有直接关系,完全是取决于兵力装备兵种配合和战术思想

三、第三次波土之战

战争第三时期始于18世纪初,土耳其苏丹艾哈迈德又对伊朗发动战争。1723年春,土军乘萨菲王朝崩溃之机侵入外高加索,相继占领第比利斯、整个东格鲁吉亚、东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同时,土军还征服了伊朗西部的卢里斯坦省。土耳其的胜利直接威胁到沙皇俄国在高加索的利益。彼得一世1722—1723年对波斯的远征和土耳其的军事胜利,迫使伊朗沙赫塔赫马斯普二世同俄国签订1723年的《彼得堡条约》。1724年6月,俄土《君士坦丁堡条约》在伊斯坦布尔签订。条约规定,1723年俄伊彼得堡条约列举的里海沿岸所有地区转归俄国,外高加索其余地区、伊朗西部和克尔曼沙阿、哈马丹两城转归土耳其。土耳其取得如此有利于自己的条约,主要是由于法国的支持。

土耳其强占大片领土后仍感不足,于是又在1725年进军伊朗东部并攻占加兹温。1730年,伊朗的实权人物纳迪尔率军打败土军的进攻,并将其驱逐出哈马丹、克尔曼沙阿和南阿塞拜疆。塔赫马斯普二世为提高个人声望,令纳迪尔镇压阿富汗阿布达利部族霍拉桑起义,自己亲征土耳其,但在1731年的哈马丹城下一战被土军击败。1732年,他被迫与土耳其签订和约,承认土侵占的阿拉斯河以北外高加索永久归属土耳其。1732年,纳迪尔推翻塔赫马斯普二世,并同俄国签订《拉什特条约》(1732年),答应肃清外高加索土军后把库拉河以北归还俄罗斯,以换回吉兰省。1735年6月,纳迪尔率7万大军在卡尔斯城下打败了8万土军。1736年,纳迪尔即伊朗沙赫王位,着手改组军队,扩大军队数量和改善装备,特别注重发展炮兵。他的军队近代化计划得到英法军事专家的帮助。萨菲伊朗重新统一稳定之后,纳迪尔沙赫为夺回土耳其控制的阿拉伯伊拉克和外高加索,于1743年对土再次发动战争。3年的伊土战争未分胜负。

这场长达200余年的战争是伊斯兰教两大封建国家为争霸中东而进行的掠夺性战争,在被征服的各族人民中间不断激起民族解放运动和反封建斗争,而双方又对这种矛盾 和斗争加以利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外高加索各族人民的命运中,伊土战争是他们 许多世纪的历史上苦难最深重的时期。伊朗和土耳其在血腥的战争中两败俱伤,日益沦 为正致力于在中近东建立霸权的英法两国的殖民地。

伊土战争时间虽长,但军事学术上却无甚发展。双方军队的主要类型是封建民军, 主要兵种是装备矛、盾、马刀、弓箭、短剑和火枪(16世纪末开始装备)的正规骑兵和 非正规骑兵,其中前者是军中的快速机动部队。从16世纪(土耳其)和17世纪(伊朗) 组建的常备步兵处于从属地位。但到17、18世纪,步兵的作用有所提高,这主要是由于 西欧经验的传入。步兵装备了射击武器(前装枪、火枪),并按正规军体制编成。炮兵 作为一个兵种在土耳其出现较早,它曾是奥斯曼土耳其向外扩张的有力武器。同时,纳迪尔沙赫的军队中也有战象队,交战时用于突击敌战斗队形中央,减轻步兵压力。使用 射击武器之前,战役结局通常取决于大批骑兵的冲击和围歼,因为骑兵能突然而迅速地 攻击敌军。随着正规步兵和炮兵的出现,骑兵变成了战斗队形的主体。骑兵掩护侧翼安 全,并以骑兵冲击完成对敌突击。军队作战采用疏开队形,到17、18世纪则采用线式战 斗队形。对溃逃之敌一般不予追击。夺取要塞多靠长期围攻。军事学术在伊土战争中发 展迟缓,这是因为两国处于落后的封建社会而且正走下坡路,两国军队都有大量非正规 的、不同部族的封建步、骑兵民军,武器装备以冷兵器为主,五花八门,极不统一。

㈩ 鲁缅采夫的俄土战争

俄土战争(Russo-Turkish Wars)是指17-19世纪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之间为争夺高加索、巴尔干、克里米亚、黑海等进行的一系列战争,断续续前后共长达241年,平均不到19年就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其中重要的有11次。俄国七胜四败。虽然夺取的领土不大,只有摩尔多瓦和高加索两个山地基督教小国,但打击了奥斯曼土耳其的权威,动摇了其统治。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上半叶所进行的战争,旨在结束奥斯曼帝国和克里木汗国对俄国的侵略,合并十三世纪被蒙古人侵占的黑海北部沿岸地区,取得黑海出海口。这是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十八世纪下半叶起,俄土战争的起因是:围绕东方问题的国际矛盾尖锐化;土耳其企图对乌克兰和黑海沿岸国进行报复,俄国依靠受奴役、信奉基督教的各族人民日益蓬勃开展的反对奥斯曼帝国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力图在巴尔干半岛和高加索巩固自己的势力。 第一次俄土战争(1676~1681)1676—1681年的俄土战争是在乌克兰同俄国重新合并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入侵乌克兰而引起的。土耳其反对重新合并。它在1672—1676年的波土战争中占领了波多利亚,尔后又依靠右岸乌克兰的盖特曼多罗申科的支持,企图统治整个右岸乌克兰。1674年,左岸乌克兰的盖特曼萨莫伊洛维奇被选为乌克兰的总盖特曼。1676年,多罗申科率部1.2万人占领了盖特曼都城奇吉林,企图借助于土军恢复自己的统治。为防止这一事态,俄乌联军在萨莫伊洛维奇和罗莫达诺夫斯基的指挥下,于1676年春渡过第聂伯河,包围了奇吉林,并于8月2日攻克该城,俘获多罗申科。在奇吉林远征(1677、1678)期间,俄国—乌克兰联军与土耳其军、鞑靼军争夺奇吉林的斗争仍在继续进行。1679—1680年,萨莫伊洛维奇和罗莫达诺夫斯基率领的俄国—乌克兰联军依靠新筑起的伊久姆鹿砦防线,击退了克里木鞑靼人的多次袭击。土耳其由于未能达到目的,被迫于1681年1月23日签订了巴赫奇萨赖和约(1681),承认左岸乌克兰与俄国的重新合并。俄军和乌克兰军联合作战,是阻止土耳其军与鞑靼军进一步获胜的重要原因。根据1667年1月俄国、波兰签订的《安德鲁索沃停战协定》,俄国攫取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包括基辅)。1672年土耳其为争夺乌克兰,进攻波属乌克兰夺取了波多利耶。1676年,土耳其利用乌克兰统领P.D.多罗申科进攻俄属乌克兰。土耳其起初大获全胜,但最终没能完成计划。根据1681年1月俄土《巴赫奇萨赖和约》,确定第聂伯河为两国边界。 第二次俄土战争(1686~1700)1686—1700年的俄土战争是俄国反对奥斯曼帝国侵略的斗争的继续。这次战争是在俄国加入反土“神圣同盟”之后爆发的。战争过程中俄军进行了对克里木的远征(1687、1689)和对亚速的远征(1695—1696)。1686年俄国加入由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组成的反土同盟。1687、1689年,俄军在V.V.戈利岑公爵统帅下,对克里木进行了两次远征。1695、1696年彼得一世两次远征亚速。由于俄瑞战争迫近,以及其它盟国与土耳其缔结了和约,俄国政府也同土耳其缔结了君士坦丁堡和约(1700)。这次战争的结局是:亚速和延伸到米乌斯河的亚速海沿岸一带归属俄国。根据1700年7月俄土《君士坦丁堡和约》,亚速划归俄国。战争证明俄军必须进行改革。 第三次俄土战争(1710~1711)1709年波尔塔瓦战役后,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逃入土耳其境内(见北方战争)。1710年俄土战争爆发。1711年,彼得一世亲征普鲁特河,陷入土耳其和鞑靼军队的重围。最终以俄国的失败告终。俄国被迫放弃亚速,拆毁亚速海沿岸的工事。根据1711年7月俄土《普鲁特和约》,亚速重归土耳其。 第四次俄土战争(1735~1739)俄国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中取胜后,于1735年向土耳其宣战,目的是夺取黑海北岸和克里木半岛。1735—1739年的俄土战争是在1733—1735年的俄波战争之后由于俄土之间的矛盾激化而引起的。1736年5月31日,米尼赫元帅的第聂伯河集团军攻占彼列科普,然后又占领克里木汗国首都巴赫奇萨赖,但由于瘟疫流行,粮秣和饮水不足,俄军被迫撤回乌克兰。俄军拉西将军指挥的顿河集团军,在布列达利海军中将的顿河区舰队的支援下,于1736年6月30日攻占亚速。1737年7月顿河集团军在区舰队的协同下强渡锡瓦什湖,在萨尔吉尔河交战(1737)中击溃了克里木汗的军队。7月13日,第聂伯河集团军攻克奥恰科夫。同年,奥地利参战,但奥军屡战屡败,土耳其连连胜利。为了接应瓦拉几亚和波斯尼亚的奥军,俄军于1739年初向摩尔达维亚展开进攻,使战争发生了转折。8月,第聂伯河集团军在斯塔武恰内战役(1739)中击溃土军。根据摩尔达维亚代表团的请求,摩尔达维亚并入俄国。俄国面临瑞典入侵的威胁,而盟国奥地利又退出战争,不得已而同土耳其签订了贝尔格莱德和约(1739)。根据1739年 9月俄土《贝尔格莱德和约》,亚速再次归俄国所有。在1735—1739年的俄土战争中,强渡复杂水障碍(锡瓦什湖和克里木的琼加尔渡口)的经验丰富了军事学术。 第五次俄土战争(1768~1774)1768—1774年俄土战争是由奥斯曼帝国侵略俄国和反对俄国在波兰扩大势力而引起的,由俄国武装入侵波兰而引起,是俄国取得黑海出海口斗争的继续。9月25日(10月6日),土耳其在法奥两国支持下对俄宣战。俄国将戈利岑将军的第1集团军(8—9万人)从基辅调往霍京,将鲁缅采夫将军的第2集团军(约3.5万人)调到第聂伯河与顿河之间的地带应战 。

阅读全文

与波土战争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安反腐题材电影 浏览:436
天堂山电影的讲解 浏览:916
电影手机咋回事 浏览:905
电影怎么剪映制作出高清 浏览:600
小花仙大电影上映时间2021 浏览:379
看电影游戏掉线 浏览:1
美国电影版权保护时间 浏览:808
绝杀黎明电影观看西瓜 浏览:502
张鹤栾最新电影 浏览:488
微电影时间囊 浏览:601
解放战争的战斗电影 浏览:331
触不可及电影美版迅雷 浏览:73
电影悲惨世界演员表 浏览:426
爸爸电影完整视频 浏览:144
现在能看最新好看的电影 浏览:971
素描cult电影完整版 浏览:686
质量高的国产战争电影 浏览:856
战争片拍电影 浏览:100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老师待遇怎么样 浏览:356
攻打上海仓库的电影 浏览: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