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赵氏孤儿》影评
赵氏孤儿”这个故事经过不断演绎之后,已经成为了一个经典叙事。其基本故事框架都是奸臣屠岸贾将赵氏全族灭门,赵家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临危救孤,程婴以亲生儿子和好友公孙杵臼的性命为代价,换得屠岸贾信任,并带着赵氏孤儿投入屠岸贾门下,忍辱负重,抚养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灭掉权臣屠岸贾,最后赵氏孤儿终于报仇雪恨。 这样一个以“复仇”为主题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后,大家通常会认为这会是一个历史题材的影片。但《赵氏孤儿》这部电影却恰恰刻意模糊了故事的历史背景。除了在影片开头有一个简略的说明性字幕,交代了“晋国”这样一个模糊的历史背景外,全片基本上不再纠结于真实的历史,而是想努力讲述一个对当下时代有所发问的故事。 对于《赵氏孤儿》这部电影来说,它在故事层面基本延续了经典叙事的框架,但在两个重要细节上做出了不同的改编。一是用合乎现代观众口味的方式,解释了程婴为何会用亲生儿子替换赵氏孤儿,从而确立了影片的基本视角;二是对“复仇”的主题进行了重新解读。 这种对经典叙事的重构,加上影片对历史背景的刻意模糊,其实体现出了陈凯歌导演试图借经典故事传达自我心声的叙事意图。如果说《梅兰芳》这部电影因为受制于诸多现实因素的约束,从而无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他对自己的反思和对梅兰芳这个人物的态度,那么在《赵氏孤儿》这部电影中,陈凯歌导演终于可以相对完整地进行一次自我心声的袒露。 程婴为什么会做出这种自我牺牲?他的牺牲换来的是什么?如何回答这两个问题,可能会是《赵氏孤儿》这部电影在当下电影市场上能够得到认可的关键,也是导演陈凯歌所一直强调的“对时代发问”的主旨所在。 在传统故事中,程婴之所以用自己的亲生儿子掉包赵氏孤儿,是因为程婴是赵家的门客或好友。在传统价值观中,程婴基于“忠义”的判断,做出这个选择虽然可能艰难但并非不可理解。但将这样的一个故事放在当下,这个故事的基础就开始变得可疑起来。对于大多数现代观众而言,这样一个主动的选择甚至是完全不可信的。如果从一开始就无法说服观众,这部电影就有随时崩塌的危险。 在陈凯歌的《赵氏孤儿》中,程婴的身份发生了一个细微的变化,他不再是赵氏的门客,也和赵氏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变成了一个无意中卷入大事件的市井郎中,只是出于善良的性格而在最不恰当的时机出现在了赵家,结果直接掉进了漩涡的中心。 影片花费了相当篇幅,来刻画和铺垫程婴这样一个小人物的心理动机变化过程,从一开始的善良、懦弱,到程婴面对抉择时的犹豫和挣扎,最后演变成面对命运的无奈和悲苦,影片通过一系列小事件的设计,将“掉包计”这个关键转折点,经过精密的推算之后,变成了一个命运之中的无奈选择。 相比传统叙事中的程婴,电影《赵氏孤儿》中的程婴是一个更能被现代人所理解的人物。因为他的所有选择,都符合现代观众面对价值观判断时所呈现的利己主义。只是当他做出了一个又一个现代人可以理解的选择后,命运的车轮还是将他碾在了尘土之中。 相比传统戏剧中的人物动机,建立在“忠义礼志信”基础上的选择,已经无法再说服现代观众去相信一个人的价值判断。为了能够完成整个叙事的重构,影片煞费苦心地给出了一个符合现代观众价值观的理由。程婴还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小人物,他的所作所为仍然试图在躲避崇高,但个人的抗争却无法战胜命运的摆布,最后还是将他逼到一个不得不做出无奈选择的地步。 影片《赵氏孤儿》的英文片名叫“Sacrifice”,直译过来是“牺牲”。“牺牲”这个词有“为坚持信仰而死”的含义,当程婴做出了家人、岁月、友谊和尊严等等牺牲之后,他所坚持的信仰是什么呢? 这就是《赵氏孤儿》这部电影在重构经典叙事过程中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程婴的牺牲换来的是什么? 在元杂剧《赵氏孤儿》中,程婴带赵氏孤儿投入仇人屠岸贾门下,将赵孤抚养长大后,赵孤借助朝廷中的高层斗争矛盾,亲手杀死仇人屠岸贾,终于报仇雪恨。这个“复仇”的主题,一直是之后各种版本的“赵氏孤儿”故事的重点,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也同样无法回避。 但是在花费了相当篇幅刻画和铺垫程婴这个角色后,电影《赵氏孤儿》其实已经向观众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程婴是本片的主人公。相比之前各种版本的“赵氏孤儿”故事,程婴已经从一个串联故事、保存和传递仇恨记忆的功能型角色,变为电影故事中的支撑人物。这种故事视角的变化,其实才应该是电影《赵氏孤儿》所想重点表达的主题。之前所花费的所有篇幅,包括对程婴牺牲动机的解释,都是为了后面的这个主题,也是程婴这个角色在电影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我要把这个孩子抚养长大,让他们相亲相爱,再把孩子带到他面前,告诉他孩子是谁,我是谁!” 电影《赵氏孤儿》在悄然之中完成了一个主题和视角的转变,“复仇”这个故事主题,成为程婴的任务而非赵氏孤儿的任务。因此在电影故事中,程婴带着赵氏孤儿投入仇人屠岸贾门下,其实是选择了一条最为艰难的复仇道路。他既要保证自己对孩子有绝对的控制,同时又要让仇人屠岸贾对这个孩子产生感情,这样才能最后实现让屠岸贾“生不如死”的复仇目标。 作为必须要对叙事时间的长度有所控制的电影,采取这种叙事方式,在保证了程婴和屠岸贾这两个角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同时,也只能牺牲赵氏孤儿这个角色进一步丰富的可能,让他成为了一个传递仇恨的工具,一柄程婴最后刺向屠岸贾的利剑。因此在影片中,赵氏孤儿反而成为一个相对面目模糊的角色,他一直生活在程婴和屠岸贾的阴影之下,几乎没有机会表达自己对身份认同的困惑,从而失去了“我是谁”这个传统悲剧性主题的可能。 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影片的最后,程婴借助赵氏孤儿所完成的复仇,因为缺乏具体目标和具体事件的呈现,显得有些暧昧和犹豫。程婴把孩子抚养长大,并让屠岸贾将他视为己出,相亲相爱,然后程婴再告诉孩子他是谁,我是谁之后,这个故事忽然就失去了推进动力。因为这个故事结局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关键在于如何让观众完成认同感的最后确认。 但是程婴在故事的结尾,因为之前对人物动机的种种消解和再诠释,导致故事发展到最后,因为缺乏终极意义的支撑,所以可能让观众会觉得有一口气出不来:这一切是为什么? 牺牲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极目的。这样一个格局的故事,最后还是要回到那些终极的话题上来。一个普通平凡的小人物,奉献出了自己的家人、岁月、尊严,担负了赵家的承诺和重托,以及公孙杵臼的牺牲,他所获得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不能仅仅只是一个“我不服”或者“义愤填膺”。这种对于终极意义的有意无意的回避,其实已经不再是导演个人所能掌控的问题了。正如我的一个朋友所说,“陈凯歌的对手,不是电影,而是时代。” 陈凯歌导演既不愿意彻底地向当下的主流观众的价值观屈服,也无法找到一个各个阶层观众都认可的大概念来获得满堂喝彩。面对这种犹豫和怀疑,他也无法横下一条心来,彻底不顾这个淘金时代所带来的压力或诱惑,决然转身而去,在自己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这种犹豫和怀疑,其实正是中国电影在这二十年来的缩影,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在电影中的缩影。
麻烦采纳,谢谢!
❷ 赵氏孤儿的戏魂在哪里,导演传达的理念是什么,程婴的所做是对是错
陈凯歌导演的历史题材电影《赵氏孤儿》近日在全国公映。这个曾感动过无数人的经典题材,再次跃上银幕,演绎中国版的“王子复仇记”。
“八义”包括哪八人
明代有根据宋元南戏剧本改编的传奇剧本《八义记》,近代京剧等剧种的《八义图》(一名《搜孤救孤》)源出于此。山西盂县有藏山,古名盂山,有八义祠,祀八位义士,即周坚、鉏麂、提弥明、灵辄、韩厥、公孙杵臼、程婴及代赵孤死的婴儿。后四位人们熟知,均与赵氏孤儿有关;而前四位比较生疏,都与赵盾父子有关。周坚为春秋时晋国驸马赵朔的门客,二人形貌极似,后赵家遭受权臣屠岸贾陷害,被满门抄斩,周坚为救主人,与赵朔互换衣服后自刎,解了赵朔在下宫这个地方所遇的危难。鉏麑(音chu ni)是晋国大力士。贪图享乐的晋灵公派遣武艺高强的鉏麑黎明去刺杀佐政大夫赵盾,鉏麑潜入赵家时,因勤于国事,赵盾已盛服准备上朝,只见他闭目养神,嘴里还喃喃念着劝君的话。赵盾的勤勉和正直感动了鉏麑,鉏麑实在下不了手杀害赵盾,便退了出来,一头碰死在门口的槐树下。灵辄饥困于翳桑时﹐受食于赵盾﹐盾以箪食与肉遗其母。后辄为晋灵公的甲士﹐灵公埋伏甲士欲杀赵盾﹐辄倒戈相救,赵盾所坐车一轮脱落,灵辄用手托着车轴疾驰,使车免遭倾覆。盾问其故﹐辄曰﹕“翳桑之饿人也。” 后遂成为有恩不忘报的文学典型。提弥明是晋国大夫赵盾之车右,屠岸贾“狗咬赵盾”时,曾于闹朝击犬救主。晋灵公荒淫无道,大臣赵盾多次劝谏。晋灵公很反感,派刺客鉏麑刺杀赵盾未遂后,决定亲自出马宴请赵盾,席间借故向赵盾借佩剑,准备伺机杀掉赵盾,不料被在堂下等候的提弥明阻挠。赵盾乘机逃走,而提弥明被埋伏的带甲武士包围,独自一人应战,终因寡不敌众,遍体是伤,力尽而死。
相传,程婴偕赵孤藏匿盂县城北18公里处的藏山,藏山庙坐落在山谷的尽头。创建于元代,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重修。庙宇依山构筑,保存完整,有照壁、牌坊、山门、宫殿和楼阁等,赵文子祠为正殿,供奉赵氏孤儿,即后来的晋国正卿赵文子,祠西壁有连环彩色壁画,记录了春秋晋灵公时赵屠两家相争之事。正殿东侧为报恩殿,祀义士程婴。旧有韩厥祠,今已不存。正殿后有藏孤洞,洞内有《藏孤碑记》。每年农历四月十五为藏山庙会,人流如织。
戏剧的辉煌成就
“赵氏孤儿”故事曾见于《左传》《史记·赵世家第十三》、刘向《新序》《说苑》等典籍。元代戏剧家纪君祥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杂剧《冤报冤赵氏孤儿》(一作《赵氏孤儿大报仇》)。文词豪放,戏剧性很强。在剧本里,晋国屠岸贾进谗言将赵盾一家300人满门杀绝,并诈传灵公之命残害赵盾之子驸马赵朔,囚禁公主庄姬,庄姬在府中生下一子。草泽医人程婴从公主府中带出婴儿。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后患。程婴“告密”后,屠岸贾登门搜孤,并让程婴用刑逼供,公孙杵臼撞阶而亡。屠岸贾收留程婴作门客,并把赵氏孤儿收为义子。二十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杀了屠岸贾终报前仇。作品描写了忠奸冰炭不同炉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权奸的凶残本质,歌颂了维护正义、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气势悲壮、感人肺腑。戏剧对史籍的改编之处:故事背景由晋景公改为晋灵公;把孤儿宫中藏改为宫外抚养;把孤儿深山长大改为仇人屠岸贾收为义子、并在屠府长大后杀屠报仇;把被请封的韩厥改为放孤后自杀;把赵盾门客公孙杵臼、程婴改为老宰辅和草泽医生。经过改动,结构紧凑简练,人物形象鲜明,更加强化了悲剧色彩。纪君祥的剧本被译成英、法、德、意等多种文字,并改编成多种剧本。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伏尔泰就编过《赵氏孤儿》,二百年来长演不衰。近年,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艺术节上,又演出了这出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复仇故事”的剧目。
我曾看过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出的《赵氏孤儿》,有“忧国”、“忠谏”、“托孤”、“搜孤”、“救孤”、“拷打”、“死节”、“还朝”、“讨雁”、“阴谋”、“屈打”、“挂画”等12场。其中“挂画”一场表现程婴夜观八义图,回忆往事,通过一幅画让赵武明白身世之谜。剧本以忠良被诛灭九族、众义士为救忠良之后甘愿赴死、程婴背负不贤之名忍辱含冤育孤成人、孤儿终得报仇雪恨为情节线,故事曲折,扣人心弦,着力刻画了为救孤而牺牲小我的众义士形象,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中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不屈意志和道德评价标准,张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义精神,而结尾善恶有报的大结局十分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
晋剧、豫剧、越剧、汉剧、话剧等许多剧种均有此剧目,而秦腔、京剧演出影响较大。秦腔为马健翎作,京剧为王雁作。京剧最初以公孙杵臼为主,从谭鑫培起改以程婴为主,加强了程的唱腔唱段,一般演出宗“谭派”。后又经余叔岩发展,成为了“余派”代表作。马连良扮演程婴,是马派代表作之一。经过几代人的长期打磨,《赵氏孤儿》戏剧结构相对充实、绵密、合理,艺术感染力很强。
电影的新探索
电影《赵氏孤儿》取材于《史记》,但基本颠覆了原来的故事蓝本,成为一部集动作、爱情、梦幻于一身的电影。毕竟这部影片是二十一世纪的作品,导演陈凯歌一定不会中规中矩地忠实于原著而拍一部戏曲本的翻版了。他想反映当代人对这一传统经典的观点。电影《赵氏孤儿》保留了悲剧的故事核心,在价值观上却凸显了人性的力量。影片没有把程婴塑造成英雄,而是还原为平民形象,理性、客观地演绎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程婴救孤是受庄姬之托,是老实善良的人性使然,也是迫不得已的情势所致。我们注意到,电影里庄姬临终时,对程婴嘱咐:“孩子长大后,不要告诉他的父母是谁,也不要告诉他的仇人是谁,让他过老百姓的日子。”而在《东周列国志》上,此时庄姬说的话是:“赵武,赵武!我一门百口冤仇,在你一点血泡身上,出宫之时,切莫啼哭!”电影版庄姬虽然心里装着血海深仇,但她更珍惜儿子的生命,不希望他冒危险去复仇,只要儿子安全活着就是她最大的人生慰藉了。在电影中,当小赵武认贼作义父后,有一次和屠岸贾在谈论“敌人”的话题时,屠岸贾语意深长地说:“如果一个人不把自己的敌人当敌人看待,这个人就天下无敌了!”从这些导演精心赋予的细节看,影片的用意是淡化“复仇”的主题,反对“冤冤相报”的历史轮回。而影片海报的英文名字是Sacrifice (牺牲),而不是Revenge(复仇),也可以证明这一点。等候不及的韩厥暗中用弓弩射伤了屠岸贾,小赵武急切地回家向父亲要来药丸保住了屠岸贾的命,褒赞了孩童的善良和天真。但史实是让残暴者自食其果。史载,若干年后,群臣在晋景公支持下“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杀戮的“盛宴”又重演了一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片尾歌《不说》意味深长:“不说,只是活着,等待时间开花结果。不说,只因爱着,话到唇边,因风轻轻开放,啊,不说,只为梦想着,海枯石烂,不说比说了更多……”带给人们绵长的思考。
时隔几千年之后,社会飞速发展,“忠义”的时代背景已不复存在,让今人去学习古人的“舍生取义”也不合时宜,但在价值观取向方面,其仍有可取的地方,如忠于国家、爱护人民、恪守诚信、不辱使命、无私奉献等美德。从这个意义上讲,赵氏孤儿的故事对今人仍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教育作用。
❸ 赵氏孤儿的主题是什么啊啊。。。。
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观念,完成了复仇的主题。
❹ 赵氏孤儿反应的社会现实意义
原作"史记"记载,程婴为保赵孤,明知道必死,却拿自己的孩子换下赵孤。
国人传统的忠义观念里头很重要的一个文化背景就是对权力的效忠,对权威和"高贵"血统的服从拥趸,也是封建人治社会的文化基因,在当前呼唤民主法制社会的条件下,这些忠义思想已经是文化糟粕。在一个民主,法制社会里面,忠义思想是沉重的包袱,忠义和法制显得那么不协调,忠义往往是小团体利益,是超越法制的特权。为忠义可以放弃原则,违背法律,也可以违背自己的意愿。忠义背后往往拿人性交换利益,或拿自己的利益交换子孙后代利益,或拿自身利益交换那些所谓忠义的"光环"留名后世,其实这些文化的本质是为统治思想服务的~
❺ 如何理解《赵氏孤儿》的矛盾冲突和主题思想
诠释在仇恨的背后,人性的善良,对于追求人们内心情感的追求与解剖。反正你怎么理解就是离不开一句话!“宽恕也是一种报仇的方式!”
❻ 电视《赵氏孤儿》主要讲了什么
《赵氏孤儿》是上海东方影视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由陈凯歌执导葛优、王学圻、黄晓明、范冰冰、海清、鲍国安、张丰毅、赵文卓、王瀚、赵文浩等人主演的古装电影。改编自中国古典戏剧《赵氏孤儿》。
该影片于2010年12月4日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