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题材 > 分析电影十二怒汉的叙事结构

分析电影十二怒汉的叙事结构

发布时间:2022-08-01 08:15:54

① 《十二怒汉》剧情解析是什么

《十二怒汉》剧情解析:

电影的空间虽然只有那么点大,但是这个狭小的空间里面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每个角色都不是木偶,而且都能直接看出来大部分人的状态。

1号陪审员能站出来主持判决,是因为他本来就是学校的棒球教练,本来就具有主动性和组织能力;7号陪审员急着去看球赛,并不关心少年的死活,这样的人虽然可恶,但是他真实地代表了生活中那些自顾自的冷漠者,同时他关心的那场球赛也把世界的这种意识空间感加大。

这十二个人并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讨论问题,而是可以感受到外在世界的存在,而这种外在世界的存在感反过来影响了他们的讨论与观众的思考,观众会无意识地把这场判决的过程带入到现实生活之中去加以思考,而不是十二个人在玩一个封闭的狼人杀游戏。

剧情简评:

这部米高梅公司制作的小成本电影,虽然票房成绩很一般,但其艺术成就非常高。上映仅两个月,该片就摘得柏林国际电影金熊奖,并在第二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两项提名。即使到了60多年后的今天,大家依然奉《十二怒汉》为经典佳作,仅豆瓣上就有30多万人打出了9.4的高分,足见大家对它的喜爱。

② 如何评价电影《十二怒汉》

庄严的钟声响起,法官阐述了一段话,“在本案中,已有一人身亡,另一个人的生死掌握在你们手上,如果你们能提出合理的怀疑,无法确认被告是否有罪,基于这个合理的怀疑,你们必须做出无罪的判决,如果你们找不出合理的怀疑,你们必须基于良知,判决被告有罪。”
第一遍,我认为这只是每次庭审必说的套话,但第二遍再看时,会发现法官的这段话,其实阐述了整个片子的逻辑体系:无法证明有罪即无罪。有罪的反面不是无罪,而是无法证明有罪,借用中国的古话来讲:宁可错放一千,不可冤死一个。这里体现了一个成熟的法律制度对人权的尊重,这也是整个故事中慢慢改变每个人观点的决定因素,有了合理的怀疑,就不能武断,轻易决定一个人的生死。

法庭上。

在这里,每个人的神态都值得深究。法官语气轻松,不时端起杯子喝两口水,完全没有将要决定一个人生死时的凝重,而坐在被告席上的少年,脸上毫无仇恨和扭曲,却一反常理得平静、落寞,完全和一个弑父的嫌疑犯不符,两者的轻松和平静与“死刑”“谋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也预示着剧情的反转。

进入房间后。

这部影片中,天气一直是第13个参与者,而且是决定和预示人物心情和情节发展的重要部分。刚刚开篇,陪审员们有的擦汗、有的试图打开风扇和窗户,整个房间充满了闷热和躁动,只有一个人与房间里的气氛格格不入,8号陪审员一个人站在窗边眺望远方,陷入沉思。

当镜头慢慢地扫过12位年龄、身份、神态各异的陪审员,很容易猜想到后面会因为不同的背景产生巨大的分歧,12个人其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个社会,所以我们最后不妨上升到整个社会的层面上进行讨论。

接下来的一段闲谈,看似冗余,其实却是凸显每个人性格的绝好体现。

7号穿着花西服,带着帽子,形容并不是很整洁,将口香糖纸随意地丢出窗外,说明他是一个缺少良好教养的人。

3号不断强调着他很有当陪审员的经验,本案的凶手是谁十分清晰,这里说明,他是一个缺乏实证精神的人,仅仅坚持自己主观判断,从不在意证据的真实可靠,当然,本篇的最后,也为观众揭晓了他如此固执的内心世界是缘何而来。

X号提到“幸好我们碰到的是谋杀案,盗窃案很无聊。”他的这种心态其实代表了陪审团中的大多数人,他们平时有着自己的工作,只是将陪审当做一件可有可无找乐子的事情,将他人的罪责苦难,看做自己生活的调剂。孟子说过,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有恻隐之心,能为别人的苦难产生同情,这里却不尽然,不禁让人思考:法律的制定、道德观的确定,是否让人的心肠变硬了呢?法律确定的“恶人”是真正的恶人吗?大众观念中的“恶人”是否就不值得同情了呢?

随后,3号和4号开始进行生意上的交往,拓展人脉。尽管我也一直认为,商业和法律是人类发展以来最伟大的创造,商业通过驱使人类的逐利心控制思想,法律通过规范人类的道德心进行约束,但是这些人类“巧夺天工”的创造在真正的大自然造物——生命——面前,都无足轻重,让我产生了“法律有没有权利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即“死刑是否应该存在?”的疑虑。

会议开始

团长的一番介绍中提到“我们12个人必须达成一致,否则判决无效。”,后来11号也说:“我们被通知要来这里决定一个跟我们素昧平生的人到底有没有罪,不论做出什么样的判决,我们都拿不到好处,也没有损失,那就是我们的国家能这么强大的原因。”

陪审团制度的出现,在我看来,就是为了减少因为法官个人倾向性问题而产生的错判,12个背景、生活经历各异的人,有的关注证据的真实性,有的关注情感的共鸣,最后想要达成一致,无疑有一方要妥协,这不正是一场理性和感性的斗争吗?需要注意的是,本片的理性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的是对生命尊重的热爱,感性背后则是先入为主的固执和人云亦云的盲从,我们无法剔除这些人的存在,也正是他们的存在才让这个社会的发展多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第一次投票,11票有罪,1票无罪。

8号的理由是“虽然我不知道,但是看到11个人都举了手,我真的很难举起手,完全不经过讨论,就把那个孩子送上电椅。”这个时候,8号虽然没有确定的怀疑证明孩子无罪,但是他出于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勇敢地投了反对票。《乌合之众》里有一个观点“人类的理性会在群体中消失。一个人可以是理性的,一个群体绝不可能。”这说明了,一个人想要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的巨大心理压力。

之后我们看到,第一次投票里,9号的老先生是因为压力而投了有罪,并非忠于内心的信念,试想如果没有第一个举起反对的人,人类最宝贵的良知就会被掩埋,最可怕的是人们还误以为自己坚持了正义,并为自己高尚的道德而洋洋得意。

第二次投票,他们采用了秘密投票的方法,这使得每个人能够靠理性独立思考,终于多了一位无罪拥护者,群体让人盲目的力量就是如此巨大,像空气中的迷幻剂,潜移默化。

第一次投票中,另一段引起深思的话是:“你觉得那场审判要花掉多少钱?他有这样的机会就已经够幸运了。听着,大家都是成年人,我们都听到了实际经过,对吧?我们不该相信那孩子的说法,我们都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我跟那样的人生活过,你不能相信他们说的话,你知道的,他们一生下来就是骗子。”
这里,10号的话已经违背了法律的根本原则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虽然每部法律序言都会着重强调平等,但是真实情况中,又有多少人能够由内而外的做到平等看待呢?人们大多会因为一个人的家庭背景,以前犯过的错误而先入为主地为这个人下了论断,这也是经常发生在法庭上的事。通过列举嫌疑犯的前科,来影响本次案件的判断,或是通过前科来激起舆论的反对,法庭最终屈服于舆论,作出了不公正的宣判,尤其是在中国,一个用成文法代替判例法的国家,往往会因为涉案人员的不同,而对相似的案件区别对待。

其中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对几个证据进行分析的时候,旁观者往往是通过自己的感受揣度判断。比如“看电影怎么会记不得名字和主演?”,比如将几个单独的动作自动在脑子里串联成案件发生的过程,并以此替代真相。这里又是主观想法主动弥补了未知的部分,当8号提出科学的证明,这些主观的臆想似乎又像干冰一样,消失了,证词变得漏洞百出。

此外,进行判断时,他们都只考虑了单一的变量,默认证人说的是真话,“因为他们都宣誓了,确保证词无误可靠。”将证词作为事实来量度嫌疑人的行为,却忽略了证人也是一个易变,易受情感左右的不定因素,当一个个证人的内心世界被剖开,证词里的重要环节像肥皂泡一样破裂,看似完美无缺的铁证逻辑链慢慢断裂。

激烈的争吵后,气氛发生了变化,窗外下起了暴雨,天气渐渐变凉,他们燥热的内心也渐渐平静,他们开始冷静的从事实层面上分析证据的可靠性。

8号说了这样一段话:“面对这种事,要排除个人的偏见真的很难,不论哪里,偏见总是遮蔽了真相,我真的不知道真相是什么,我想应该没有任何人知道真相是什么,我们九个人现在觉得被告是无辜的…但我们是在赌一个可能性,或许我们错了,我们或许会放走一个杀人犯,我不知道,没有人知道,但我们有合理的怀疑… 那是我们的司法制度中非常珍贵的一部份,除非十分确定,陪审团无法判决被告有罪。”这段话也再次阐明了,陪审团的这次会议并不能决定已经发生的事实走向,他们做的,只是找出疑点,避免错判。

这部影片,全片场景只是一间会议室,12个人各自、互相阐明观点,说服别人,但是我却在每个人背后看到一股力量,似乎这个小会议室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良知、道德、正义、生命、情感、法律、罪恶、阶级、平等……这些人类永恒的话题,都紧密地交织在一言一语中,第一遍看完是震撼,脑子里乱乱的,似乎有千头万绪抓不住,第二遍再细细的读台词,隐秘的推测每个人的心里变化,好像掘到了宝藏一样的开心,这可能是我第一次如此认真的看一部电影,这部电影也让我对法律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望有帮助,望采纳

③ 十二怒汉剧情解析

剧情解析:

法庭上,对一个被指控杀害父亲的十八岁男孩的宣判正在进行,而最后的审判还需要考虑此次由十二个人组成的陪审团的意见。

这十二个人各有自己的职业与生活,他们当中有巧舌如簧的广告商、仗义执言的建筑师、正义勇敢的上班族、歧视平民的新贵族、追求真相的的钟表匠、精明冷静的银行家、只赶时间的推销员。

每个人都有自己思考和说话的方式,但是除了亨利·方达扮演的建筑师之外,其余的人都对这个案子不屑一顾,在还未进行讨论之前就早早认定男孩就是杀人凶手。

一切的证据都显示男孩是有罪的,大家觉得似乎毫无讨论的必要。但第一次的表决结果是11对1认为男孩有罪,按照法律程序,必须是一致的意见、也就是12对0的表决结果才会被法庭所采纳。

首先站出来赞成无罪的是8号,由于8号的坚持,也随着对三个关键证据的科学推测,赞成无罪的氛围开始在其他十一个陪审员之间扩散。

对男孩是否有罪的表决也开始出现戏剧性的改变:11对1、9对3、8对4、6对6、3对9、1对11。

最后,通过了各种不同人生观的冲突,各种思维方式的较量,所有的陪审团员都负责任地投出了自己神圣的一票。终于,12个陪审员都达成了一致意见:无罪!

影片介绍:

《十二怒汉》(12 Angry Men)是由米高梅公司制作的一部黑白电影,由西德尼·吕美特执导,瑞吉诺·罗斯(Reginald Rose)编剧,亨利·方达、李·科布、马丁·鲍尔萨姆等人主演。

该片于1957年4月10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一个在贫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案件的旁观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铁证如山,而担任此案陪审团的12个人要于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而讨论结果必须要一致通过才能正式结案的故事。

④ 十二怒汉的剧情简介

《十二怒汉》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IOZZpeH8OPQN0Gllx8KoNg

提取码: gqbm

作品相关简介:

《十二怒汉》(12AngryMen)是由米高梅公司制作的一部黑白电影,由西德尼·吕美特执导,瑞吉诺·罗斯(ReginaldRose)编剧,亨利·方达、李·科布、马丁·鲍尔萨姆等人主演。该片于1957年4月10日在美国上映。影片讲述一个在贫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案件的旁观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铁证如山,而担任此案陪审团的12个人要于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而讨论结果必须要一致通..

⑤ 请问有人看过《12 angry men》这部影片没有呢中文译名是什么呀讲的什么故事呢非常感谢!

中文名《十二怒汉》

【片名】:12 Angry Men
【译名】:十二怒汉
【年代】:1957
【类别】:剧情/悬疑/罪案/惊悚

【导演】:悉尼·吕美特(Sidney Lumet)
【编剧】:Reginald Rose
【主演】:亨利·方达(Henry Fonda) .... Juror #8 (Mr. Davis)
Lee J. Cobb .... Juror #3
Ed Begley .... Juror #10
E.G. Marshall .... Juror #4
Jack Warden .... Juror #7
Martin Balsam .... Juror #1
John Fiedler .... Juror #2
Jack Klugman .... Juror #5
Ed Binns .... Juror #6 (as Edward Binns)
Joseph Sweeney .... Juror #9 (Mr. McCardle)
George Voskovec .... Juror #11
Robert Webber .... Juror #12

【片长】:96分钟
【国家】:美国
【语言】:英语
【评分】:8.6/10 (22,284 votes)
【链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050083/

【格式】:Div3+MP3
【尺寸】:688x416
【大小】:1CD(690.28M)
【字幕】:点我

【简介】:
五十年代是好莱坞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集中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在电影史上不朽的优秀演员和导演。亨利·方达无疑是这一时期最具影响力的男影星之一,悉尼·吕美特也是这一时期最有才华的年轻导演之一。

悉尼·吕美特(Sidney Lumet)的处女作《十二怒汉》虽然请来了牛气十足的亨利·方达(Henry Fonda)担当主演,但是它仍然不是一部大手笔的电影。该片的场景单调得离奇——全片只有一个场景,可以创吉尼斯世界纪录。(有人认为影片开头和结尾还有法院大门的镜头,实际上剪掉这些镜头都不会对整部影片有任何影响。)这一个能让所有观众痴痴地看上一个半小时的场景,就是一间陪审团的休息室,把旁边的小厕所计算在内都不会超过40平方米!
悉尼·吕美特用他魔术般的艺术表现力让这间不足40平房米的房子展现了耐人寻味的感人故事:一个在平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旁观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铁证如山。担任此案陪审团的12个人要与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并要一直通过讨论结果,才能正式结案。
十二个人各有自己的职业也生活,他们当中有巧舌如簧的广告商、仗义执言的工程师、毫无见地的富家子、歧视平民的新贵族、性情暴躁的老警察、精明冷静的银行家、只赶时间的推销员。每个人都有自己思考和说话的方式,但是除了亨利·方达扮演的工程师之外,其余的人都对这个案子不屑一顾,在还未进行讨论之前就早早认定男孩就是杀人凶手。在第一次投票表决的时候,由于工程师的一票“无罪”票,使得大家要进入讨论;经过一番争吵,有一个老者开始站到了工程师的一边;没有达成一致就要继续讨论,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激烈争论和思维斗争中,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本案有着诸多的疑点,如果大家都不负责任的投了“有罪”票的话,将会白白的断送一个年轻人的性命。最终通过了各种不同人生观的冲突,各种思维方式的较量,所有的陪审团员都负责任地投出了自己神圣的一票。
十二个大男人在炎热的夏天挤在一间小房子里,争得面红耳赤,时不时地有人要抡起胳膊扁人,那场面好不热闹。电影观众在看这十二个愤怒的男人争论的时候也会反思如果自己被赋予了这种神圣的权利,自己会不会负责任地对待它呢。剧情我就不提示得太多了,或许还有一些没有看过该片的朋友正要体会这个故事呢。

《十二怒汉》的节奏安排很巧妙。要知道,一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只有一个房间的场景,要让观众坐得住,不分段是不行的,但是如果有明显的分段又会有机会让观众分批地溜走。所以本片采用了两种分段的方式:一种是演员的身体活动状况,另一种是整个案件的思维活动状况。思维活动状况是指陪审团成员们对这个案件的思考、推理的进程,这个进程是时时受阻的,案情分析到一定的地方就会被卡住,所有的人都没有主意了。此时需要一段时间来等待新的案情突破点在某个人物的脑子里蹦出来,但是这需要时间。所以这个时候就插入一些演员的身体活动状况的变化,比如中场休息上厕所的时候,不同的人在厕所中的互相嘲讽;被说到伤心处的人暴跳如雷,愤然起身要去打人;外面突然下起大雨,大家起身关窗子等等。交错出现的这两种状况变化使剧情层层递进,而又浑然一体。
最难得的是片中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个演员都演出了自己的味道。然而更绝的是在第一次表决中唯一提出异议的工程师,自己也没有清晰的为男孩洗脱冤屈的思路,它只是提出了一种会冤枉嫌疑犯的可能性。所以每一个角色不但有自己的性格,而且他们自己的内心都是矛盾的。在整部影片过程中大多数角色都反复地思考着自己的立场,自己跟自己的思想斗争,直到最后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样行使自己神圣的权利。

《十二怒汉》是亨利·方达鼎盛时期的代表作,也是悉尼·吕美特的基石。众演员出色的表演,和导演对电影节奏的准确把握使本片成为了电影史上的不败经典。

陪审团醒了——评电影《十二怒汉》(12 Angry Men)

十二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以前素不相识,以后可能也没有什么打交道的机会。为了一桩杀人案件,他们坐在了一起。
就是这十二个人,被这个司法制度挑选了出来,组成了一个名叫“陪审团”的神圣组织,要开始决定另外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他是有罪还是无罪,是活着还是死亡。他们本来不懂法律,似乎也没必要懂得法律,因为他们不过是在法律强加的义务之下而被迫来到法庭的。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生活背景,从事不同的职业,有自身更关心的利益,有不同的人生经验,有自己的偏好和性格。

在经过六天冗长枯燥的听审之后,法官终于对陪审团发布裁决指示了。被告是一名年仅18岁的男子,被控在午夜杀害了自己的父亲。法庭上提供的证据也极具说服力:居住在对面的妇女透过卧室及飞驶的火车窗户,看到被告举刀杀人;楼下的老人听到被告高喊“我要杀了你”及身体倒地声音,并发现被告跑下楼梯;刺进父亲胸膛的刀子和被告曾经购买的弹簧刀一模一样。而被告声称从午夜11点到凌晨3点之间在看电影的证词极不可信,因为他连刚看过的电影名字也说不出来。

对于这个铁证如山的案件,裁决有罪应该是板上钉钉。根据法律,他们只要一致表决通过有罪,就可以完成使命。驱使他们尽快作出裁决的更重要的理由是:这些陪审员实在已受够这拖沓的审判了;他们被锁在这间闷热的小屋里,汗流浃背,焦躁不安;有人还惦记着自己的生意或下午的球赛。总之,这些更重要的理由归结到一点就是,这时的他们还没有真正进入“陪审员”的角色,所谓以公正法律的名义、所谓根据证据,不过是他们只想例行公事,然后赶快回家的托辞。

他们的确不知如何进入自己的角色:电影开初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散乱嘈杂的会议室场景,上洗手间的、抽烟的、闲聊的、坐在桌上的、看财经版报纸的、感冒擤鼻涕的、看着窗外风景的、羡慕对面富人大厦的;对此无比厌倦的、因第一次参加陪审而感到莫名其妙激动的。这给人的印象就是法律裁判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但程序毕竟是要走的。所以他们按号入座,开始举手表决:11票有罪对1票无罪,结果有一人异议,这意味着必须讨论下去、给出怀疑无罪的理由。其他人当然不愿意,争论越来越激烈,人们越来越愤怒。亨利•方达主演的这个持反对意见的陪审员,抛出了自己的疑惑。随着辩论深入,控方证据的混乱和矛盾之处不断揭示出来,比如同样的刀子不止一把;楼下老人不可能在列车噪音中听到被告喊叫;老弱残疾的他也不可能在15秒内赶到门口看到被告逃走;声称看见杀人的妇女鼻子两边有凹痕,证明她长期戴眼镜,而晚上她不可能戴着眼镜睡觉,所以她在床上看到杀人的证词不可靠;甚至 “我要杀了你”这话也并不意味着被告真的杀了人,因为这也许只是一句气话,况且在辩论中,也有陪审员气急败坏地说过这句话;被告记不住看过的电影也正常,因为经过质问,一位陪审员在清醒的时候也无法记得看过的电影,等等。
整个过程跌宕起伏,中间经历了六次表决,表决方式有写纸条、举手、口头表示,其结果分别是:11比1;10比2;8比4;6比6;3比9;1比11,同意有罪的人越来越少,最后顽固坚持被告有罪的陪审员终于放弃立场。被告终于被宣判无罪。

这就是整个故事的情节,真实似乎得到揭示;正义好像得以伸张。但是,误读就在这里:我们千万不要因为这样的结果就以为上述辩论所指向的就是所谓的事实和真相,或者易言之,不要以为辩论的过程乃是廓清迷雾、显现真理的过程。即使我们有了上面那么多所谓的“事实”,但从影片的结局来看,这些事实反映的不过是“矛盾的事实”、是一种矛盾的状态,是以证据本身的扑朔迷离来表现客观事实本身的不确定性。被告之所以被判无罪,是因为这种矛盾的无法解决,而不是因为他事实上没有杀人。即使被告被宣判无罪,被告本身是否杀人仍然是一个谜,导演仍然没有、而且是故意没有给我们一个关于事实和真相的可靠答案。

这是为什么?这是制度的逻辑。且让我们再回到电影的一些具体细节当中。其实,在这样的司法制度中,真正能使被告有罪的理由就是排除合理怀疑(beyond a reasonable doubt)。也就是说,只要一个正常的、谨慎的人对案件的证据产生一个合乎情理的疑惑,被告就可以无罪。所以,我们发现,在影片中,一直坚持被告无罪的陪审员说得最多的词就是“不知道”:“你认为他是无辜的?”“不知道”;“那你想怎样?”“不知道”;“你到底想拖多长时间?”“不知道”。他承认自己不能肯定案件的真相,他只是有些疑问,只是不想轻易表决,因为“事关人命,假如我们都判断错呢?”他知道自己判断力的不足,所以他不轻易判断。不仅如此,除了在前面的辩论中揭示出来的那些证据混乱的理由之外,他还有一些“不算理由的理由”,比如这孩子出生贫寒、童年悲惨,这种理由其实与案件本身无关,因为对方也可以用孩子曾有前科的所谓“品格证据”作为反驳。

但是,正是这些看似无关的东西往往会成为双方辩论的焦点。既然事实问题大家都无法肯定,所以大家就有理由寻找一切合乎自己判断的论据。正如最先改变立场、支持无罪的老者所说:“这位先生有异议,并不表明他认为男孩无罪,他只是不能肯定。这是他的立场。我们能打赌我们的判断一定正确吗?我相信要有动机。男孩可能有罪,但我希望了解更多。”

所以,在真相无法明晰的情况下,作为有自己感情和个性的普通人,认为被告有罪的陪审员们照样可以提出自己认为是充分的理由。这些理由更是无关事实,例如其他陪审员用的最多的短语是“浪费时间和金钱”,所以他们想快点表决;还有人是因为自己对被告这个少数族裔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他们认为这样的人就是天生罪犯;另一个最顽固坚持被告有罪的陪审员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他曾经的痛苦记忆,自己的孩子也因为和自己争吵而离家出走两年。

面对这样的“以情感代替法律”的局面,如何让这些决定别人命运的陪审员们真正运用法律的理性来思考和判断?这时,还是要依赖普通人的常识(common sense),一种大家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人类社会维持的纽带。在这个时候,大家心目中的正义和良知起作用了。这种正义和良知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和法律契合的部分。实际上,自从双方开始对立、辩论开始进行,局势就已经向理性的方面扭转,至少大家已不得不以严肃的态度来看待法律,而不再是“玩游戏”、“听故事”。在这个时候,你的情感偏见必须受到别人的质问,因为他们是和你同等地位的人,现在在履行着与你同样的陪审员的职责。所以,当你说无论事实如何那个男孩就是该杀,你敢承认自己是刽子手吗?当你说穷小子都是天生罪犯时,别忘了陪审员中就有做清洁工的人;当你把别人的命运当成儿戏,你必须面对旁人逼视的眼睛。

这是一个拷问的过程。还是我们曾经说过的那个命题:审判别人的同时也在审判自己。论辩的紧张、交锋的激烈,恰好说明他们在郑重其事地担当法律的角色,他们虽然以前各有其事,但现在不再为了自己的事而随大流;他们开始认真对待而不是应付差事;他们需要说服别人和被别人所说服,而不是草率作出决定,他们是经过长时间“愤怒的”争吵后才表决的。这也许是一个两难。我们当然需要真相,但如果由于人类本身局限性,真相不可能完全显现,甚至完全可能遭受曲解,这时候怎么办?我们只有选择,作出在一种制度安排之下可能的选择。正如那个坚决质疑的陪审员所说:“排除偏见并不容易,每遇到一宗案件,要揭露真相并非易事。我不清楚事情的真相,也许没有人知道,我只想为清白者辩护。我们所讨论的各种可能,也许是错误的;也许我们使有罪的人逍遥法外,我不敢肯定。也许有人可以做到。但我们有合理的质疑,这对法律十分重要。”

的确,这对法律十分重要,特别是当法律让他们成为法律的守护神之时。在经过激烈的辩论之后,一个陪审员终于道出了自己对此的心声:“我们的责任重大,我们拥有伟大的民主。我们被认可和信任为真正无辜的人洗脱嫌疑。我们拥有权力。这是我们强大的原因。”由此,我们才有可能审视这个制度所具有的好处和缺陷。正如那个坚强的陪审员所说,“普通人也会犯错误。”所以这个制度也许是比较脆弱的,脆弱得就像人的生命一样;但这个制度无疑也是强大的,因为它是人类为了更好保卫自身、为了延续自己生命而创造出来的,它捍卫了人类基本的自由和权利、捍卫了神圣的尊严和价值。

如果非要我用一个词来描述《十二怒汉》,我将不吝自己的赞誉,用“精彩绝伦”一词来形容它。这种精彩并不是建立在对法律、对制度、对人们展开表演的具体背景的夸大之上,相反,它是在认识到法律、制度和人类内在外在条件的制约之后的精彩。这种精彩我们甚至可以从剧情的展开谈起:导演把所有的故事都局限在一间小屋之内,中间只穿插一小段在洗手间的对话。这也可以说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局限有多大,人类的故事就可以有多精彩。人类的精彩正是在特定的局限之下才展现无遗。但同时,我要说,《十二怒汉》也是一部容易让人误解的影片:有研习法律的人在看了这部影片之后,反而因为影片中真相的不明和可以辩论而觉得法律太不确定;有研究哲学的人又认为将它理解成“法律片”而不是“政治哲学片”意味着一种肤浅,认为它展示的主题是“通过相互说理,各种意见最终可以指向对真理的认知”。这些看法的误会之处就在于他们忽视了决定这些陪审员人论辩的制度背景,并且固执于所谓的真理,而不知道法律问题本身其实并不是真理问题。相反,这部电影的关注点是对这个制度的优势和缺陷的细微深描,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反思。它的目的可能恰恰是在让人们认识到一种制度之不足的时候增强对这种法律制度的确信。

让“普通人来裁判普通人”,这就是这种陪审制度的安排。它与真理无关,但与真理无关并不意味与人们的幸福生活无关,也不意味着人类的生活没有建立起基本的确定性。这种制度的确是有很大缺陷的。记得有一本书叫《陪审团睡了》,该书分析了造成陪审团作出不公正裁判的许多潜在因素及制度漏洞。其中有一句话,“谎言如此地被轻信,法庭辩论犹如娱乐圈的一场闹剧,司法尊严已不复存在”。对陪审团制度的批判可谓淋漓。是的,陪审制度效率低下,方式笨拙,甚至常常上当受骗,使真正的罪犯逍遥法外。但是,正因为如此,我更愿意说“陪审团醒了”。醒着的陪审团当然会在生命的活动中暴露自己的缺点,但是,这种充满活力的制度有着其更大的好处。它的功能是用一种平等对待的立场,避免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生命受到威胁。它相信法律制度的构建需要有大量法律专家的存在,但它更愿意相信外行的、普通人的常识和判断。它是社会正义的良心,其核心的原则是:社会和强权不能因为认定一个人是“坏人”就对其任意处罚;否则有一天丧钟同样会为我们这些不是坏人的人响起。它是避免每一个置于法律弱势地位的人被不公正对待的最后的安全阀。

在这个意义上,《十二怒汉》让我们更加相信保留陪审团制度的必要性,让我们对法律更有信心和希望。当然,至于中国陪审员制度建立,还需要许多配套的制度条件,因为一个运作良好的陪审团制度,其基本的前提是必须是独立于任何机构和强权。当然,任何制度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以承认人类的不足、承认这个制度本身并不可能完美为前提的。
在一场惊心动魄的辩论之后,案件结束了。这些以前素昧平生的陪审员走出法院大门,分道扬镳,各谋自己以后的平静生活。他们彼此仍然不知道对方什么名字。影片的最后才依次现出每个人的脸部特写以及他们各自的名字。这真正让人感觉到,他们的确是平凡、普通甚至渺小的一群,但他们无疑又是这个制度最伟大最坚实的支撑者。他们是一批醒着的人。

附注:关于我所批判的那种认为《十二怒汉》是“政治哲学片”,是“通过相互说理,各种意见最终可以指向对真理的认知”的观点,可参见倪梁康先生的“《十二怒汉》VS《罗生门》——政治哲学中的政治-哲学关系”一文(载于《南方周末》2004年7月8日)。这篇文章整体运思当然是不错的,可惜的是作者显然以自己对哲学的理解代替了对法律本身之复杂深刻性的理解。

⑥ 电影 《十二怒汉:大审叛》,谁能给我讲讲到底是什么意思啊,很深奥,有些看不懂啊

《十二怒汉:大审叛》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LT8bnU_3MdaIfP3SLZOipg

提取码: 2ye4

《十二怒汉》(俄语名:12)是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执导的悬疑剧情片,由谢尔盖·马科韦茨基、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维克多·维尔比斯基等主演,于2007年9月20日在俄罗斯公映。该片取材于1957吕美特导演的同名电影,讲述一名车臣少年被指控杀害养父,在十一名陪审员认定他有罪的情况下,唯一对案件怀有疑问的陪审员说服其他人重新审视案件证据、寻求真相的故事。

⑦ 十二怒汉好看吗

先看的俄罗斯版,回家立刻恶补美国原版,各有千秋,都很喜欢,密室话痨片经典之作

⑧ 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十二怒汉》

句概括电影剧情应该:

陪审团十判定孩杀父罪持合理怀疑态度两内说服其十

我技艺平庸编剧我看部电影几乎目瞪口呆

电影始十钟我已经明白编剧试图做能任务:

必须部电影度十二性格身脾性态度立场……所信息效传达给观众并且要写每改变程及内理由

编剧做且做非漂亮

连场废戏没(题外:场景完全没变间顺接电影其实应该场戏吧)句余台词没

每表决或者情绪爆发立刻短暂间歇

让整电影节奏物情绪自平缓

电影笼罩紧张碰撞气氛却张弛度极其自

我几乎用编剧眼睛看部电影

我像每观众急切想知道结局镜孩命运让我揪

相信看完电影每都美司制度合理怀疑十清晰

电影断告诉我:我要证明孩没杀我确切证明孩杀

看似确凿证据推翻笃定产怀疑

每始自偏见怀疑摇

每良知条未知命自责任越越明确坚定

作者通剧说:美司制度神圣条我家强原

我喜欢电影结尾并没现庭陪审团声张义激场面

电影结尾雨晴绕象征着美司制度院巨石柱

男主公睿智者碰彼淡淡问姓名散融入群

本普通美公民起英雄

57电影

看种电影候看种莱坞电影候美家及家信仰理想肃起敬

电影让我强烈知性重要温暖希望种种

我想才美所强原吧

⑨ 12怒汉讲什么的

《十二怒汉》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88Uww16ZbKmMtKeGOZm0pg

提取码:RLXJ
《十二怒汉》(12AngryMen)是由米高梅公司制作的一部黑白电影,由西德尼·吕美特执导,瑞吉诺·罗斯(ReginaldRose)编剧,亨利·方达、李·科布、马丁·鲍尔萨姆等人主演。该片于1957年4月10日在美国上映。影片讲述一个在贫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案件的旁观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铁证如山,而担任此案陪审团的12个人要于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而讨论结果必须要一致通..


阅读全文

与分析电影十二怒汉的叙事结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孙悟空全集牛魔王的女人电影 浏览:920
19届上海电影节钟汉良获奖视频 浏览:895
小香蕉在线电影 浏览:316
苹果如何共享屏幕一起看电影 浏览:968
印小天获金鸡奖最佳男配角是什么电影 浏览:331
苹果11pro下载的电影怎么看 浏览:330
微电影有的人主题 浏览:255
群星城电影院早上怎么进入 浏览:358
电影剪辑解说怎么卡点 浏览:940
黑道之家迅雷种子电影天堂 浏览:360
神马电影夏目彩春六度影院 浏览:673
不轮之爱电影完整版 浏览:149
怎么手机看电影好卡 浏览:744
黑色夹克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431
战马电影精彩镜头分析 浏览:838
手机vr电影卡顿 浏览:946
电影情人主题曲旧情人 浏览:5
青椒第二课堂答案初二微电影 浏览:24
芭比电影主题歌大全集 浏览:176
今年抖音免费看的电影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