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八佰片尾曲是什么节奏
8月11日,由那英与世界第四大男高音、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共同演唱的《苏州河》上线。这是电影《八佰》的片尾曲,改编自爱尔兰民间小调-伦敦德里小调,诠释战场中的底层士兵对家国平安的渴望。
❷ 对于电影八佰的评价
八月底这部影片总票房突破20亿,于是乎这几天在各大营销号下都能看到对该影片的无限夸奖,无视影片的缺点,大捧这场斥巨资拍摄而成的“大片”。
人的铺陈过多,导致后面烈士们自杀式跳入敌方阵地的片段,显得过于刻意渲染,正是这种过于刻意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失去了战争片本应该有的深度。
槽点三:影片的线性叙事也在最后收尾的地方被打断,本是为了推波助澜,掀起整部影片的高潮,但似乎毫无帮助,历史的事实也在影片的结尾被修改,未立足于史实的片段自然很难打动期待值颇高的观众,最后只能借助强行的牺牲和煽情的配乐来升华影片主题。
战争片题材的影片有很多,《八佰》真的不能称为一部杰作,但就国内影片的横向对比来看,这样的中国历史,中国电影确实有了进步,爱国情怀也正对大部分观众的胃口,但离真正的好电影,还差那么几步,仍有着上升的空间。
❸ 八佰主题曲
八佰主题曲:《苏州河》。
《苏州河》是电影《八佰》的主题曲,改编自爱尔兰民间小调-伦敦德里小调,由那英和安德烈·波切利(Andrea Bocelli)共同演唱。
简谱的记谱法与流行在中国民间的一种文字谱——工尺谱相当接近。如工尺谱是用上尺工凡六五乙几个字和附在字左边的不同的偏旁来表示音的高低的,而简谱则是用七个阿拉伯数字和附在数上面或下面的圆点,来表示音的高低。
❹ 《八佰》这部剧的影评怎么样看过的人都是怎么评价的
口碑很好。
不同于以往同类型的影片,《八佰》没有男女主角,所有人都是主角,所有人又都是配角。从片名开始,导演就将焦点设定在“人”身上“古时行军,五人为伍,十人为什,百人为佰”。
人,才是最重要的。该片从人性出发,既描绘了投身战争中英勇无畏的战士,也刻画了怕死畏战的普通人。
《八佰》能在国产战争片中越众而出,恰恰是因为它“敢拍人性的真,甚至丑”。该片拓宽了我们认识英雄的维度,他们在舍生取义前,也有过平凡的,甚至苟且的懦弱与挣扎。
剧情:
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三个月,上海濒临沦陷。第88师262旅524团团副谢晋元(杜淳饰)率420余人,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留守上海四行仓库。
与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实际人数四百人而对外号称八百人。
“八百壮士”奉命留守上海闸北,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鏖战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获令撤往英租界。
❺ 《八佰》为什么骂声一片
故事的前因后果被淡化了。
故事的背景是国军在淞沪会战中败退,八佰壮士其实是蒋刻意留下来,给英美列强演的“一出戏”。这个大背景,电影并没有交代清楚,有刻意美化之嫌。
另外,电影以八佰壮士撤入租界结尾。实际上,历史上的真实故事远比这悲剧。现实中,八佰壮士们撤入租界后,被公租界军队关入孤军营“软禁”起来。
团长谢晋元两年后还被汪精卫收买的叛徒刺杀了,珍珠岛事件后,日本攻入租界,八佰壮士又被发往世界各地当苦工。除了20几个人逃出来,加入新四军,其它无一善终,令人唏嘘不已,而这些重要情节 ,在电影中也没有展现。
剧情评价:
电影以一个老者的回忆展开,但电影却是一个多重视点电影,这里出现了叙事视角的问题。再者,电影从护旗段落开始节奏出现崩坏,景别,视点非常杂乱,不过这里我们要考虑到删改的因素。
以及辛柏青所饰演的“信息贩子”到桥上只捡了信物而放弃了胶片,这里且不论两个都捡回来的困难有多大,作为一个媒体人难道不是应该把真实信息的传递放在第一位吗?况且里边还有那么多战友的照片。
前半段摄影机调度和剪辑节非常张弛有度,音效嵌入配乐也非常有巧思,但后半段尤其结尾升格镜头和煽情配乐泛滥,造成了观众共情能力的麻木。
❻ 电影《八佰》影评是什么
《八佰》影评如下:
该片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讲述了被称作“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该片于2020年8月2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塑造立体的人,是《八佰》的立意与野心所在。以往战争片的主角,要么是正面迎敌的战士,要么是深入敌营的卧底。
而该片却从一群逃兵的身上展开,《八佰》能在国产战争片中越众而出,恰恰是因为它“敢拍人性的真,甚至丑”。该片拓宽了我们认识英雄的维度,他们在舍生取义前,也有过平凡的,甚至苟且的懦弱与挣扎。
相关简介
《八佰》是由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北京七印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管虎执导,黄志忠、欧豪、王千源、姜武、张译、杜淳、魏晨、李晨、俞灏明等主演的战争题材影片。
该片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讲述了被称作“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该片于2020年8月2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❼ 拍摄《八佰》这部电影的意义是什么
拍摄《八佰》这部电影,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北平和天津以及整个华北地区落入敌手。
国民政府决定集中主力,在上海跟日军决一死战,遏制日军的 疯狂攻势,将上海周围日军一举歼灭。
会议经过了将近一个月的冗长讨论,在11月24日会议通过了《九国公约会议报告书》,会议没有理睬中国政府关于对侵略者日本进行制裁的正当要求,只是强调九国公约和平原则的有效性、必要性和普遍适用性,要求中日停止敌对行动,避免局势升级,坐下和谈。这跟没说一样,完全是废话。
而这份报告书公布的时候,淞沪会战已经结束将近一个月,得意忘形的日军集中了优势兵力,矛头直指凛冽寒风中的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影片的最大意义,就是告诉世人,中华民族是不畏强暴的民族,无论到什么时候,总有慷慨悲歌之士,所以中华民族才会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之林。无论是多么凶狠的敌人,想要中国屈服都是痴心妄想,在中国人民面前,最终只能走向灭亡。
影片还告诉大家,一个国家只有足够强大,才能抵御外侮;别把希望寄托在别国身上,没有足够的实力,一切都是空想!只有把祖国建设好,才能换来永久和平。
❽ 电影八佰如何用光线来分析人物
运用了大量明暗对比的高反差用光,将周围环境淡化,突出人的面部,特别是眼睛,展现了在绝境中战士们的心理变化。纵观《八佰》中的摄影,无论是色彩还是光线都颇为考究,泛绿的色调和出色的光比构成了影片的视觉基调,与优秀的配乐共同传递出惨烈而悲壮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