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优秀电影作品有哪些
其实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体现“存在主义”并且包含这那么点“哲学”思想的电影是有很多的,就看你能不能彻底理解电影想要表达的价值观了。而且一般来说,这种电影,你一时半会真的很难看进去,毕竟静下心来,慢慢去感悟,去品味。
因为它不像那些爆米花电影,就是为了是你的肾上腺激素飙升。它要表达的,都是直击人类灵魂深处的东西,探讨也是人性的另一面。
目前我了解到的有那点“存在主义”意味的电影就是这两部了,要是看完后你还依然对此有兴趣的话,我推荐你去豆瓣等一些网站看一看,上面有很多人推荐的更好的电影,还写了很详细的影评,或许对你看电影有更大的帮助。
② 电影学专业是指什么
把电影作为社会文化现象、艺术现象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加以研究的科学。在中国,电影学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对它的界定和研究范围众说不一。一般认为电影学是艺术学的一个分支,其范畴包括电影发展过程、电影审美特性、电影创作规律、电影作品分类及其社会作用与美学效应等。电影学在国际上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随着电影艺术日益成熟而逐渐兴起。在其发展过程中既与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产生联系,又与美学以及艺术学其他分支相互影响。50~60年代以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日渐开拓,电影研究与其他学科研究的相互结合更趋密切,出现了一些新的分科,如电影美学、电影哲学、电影诗学、电影心理学、电影社会学和电影符号学等 电影学 (法国)研究感知影片的一般规律而不考虑具体作品或作者的法国电影理论。1946年,法国美学家艾迪安·苏里奥在巴黎大学建立“电影学研究所”,出版《电影学国际评论》杂志,吸收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美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和生物学家参加研究工作。法国电影学的主旨是与影片分析和批评迥然对立的。法国电影学的三项研究重点是:1�研究对影片的心理和生理的感知,尤其是视觉感知,中心论题是影像的真实性和由活动影像造成的似真现象;2�建立社会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儿童对影像序列的理解力,研究智力水平对理解影片的作用。人类学家通过电影研究“原始”人群的智能信息,电影学研究则从医学角度重视影片对儿童的记忆过程的影响;3�从比较美学角度为电影研究的一般美学观念奠定基础,从现象学出发,把握电影世界,研究银幕感知,包括平面性、连续性、恒定幅度和客观时间延续性,与纯想象性的故事性感知的分离。 电影学专业就业前瞻连续几年来,中国电影产业以每年推出300部电影的产量飞速发展,日益壮大的电影产业需要大量的电影人才,这无疑为电影学专业的毕业生尤其是高学历的电影学研究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就业机遇。电影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影视传媒行业。很多报考电影学的考生都怀有影视梦想。去影视传媒行业工作自然而然成为他们就业的首选。目前影视行业的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拥有硕士学历还是很受用人单位青睐的。从事影视方面的工作收入比较高,但中国研究生教育以培养理论人才为主,因此进入影视圈发展的电影学研究生并不多。 进入各级电视台以及各种影视传媒公司,是影视专业研究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业务能力比较强的毕业生,可以到影视公司、广告公司或者文化传播公司,从事策划、编剧、灯光师、录音师、场记、导演、摄像等工作。当然,毕业生也可以自己创业或者是选择做独立艺术家。 如果要从事影视工作,最好报考专业的电影院校,因为这类院校的毕业生机会比较多,师兄师姐等校友都能提供很多就业机会。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要多到一些单位锻炼,有一定的实践经历和人脉资源,这于将来在影视行业的发展是很有利的。 如今开设影视学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呈现遍地开花的势态。新专业的开设需要大量师资力量的补充,这就为电影学专业的研究生就业另辟了一条渠道。如果喜欢影视并且愿意从事教学工作,这是不错的选择,毕竟高校教师的待遇和地位还是相当不错的。 尽管目前很多高校在招聘教师时,都要求应聘者具有博士学位,但由于影视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且地方院校的影视专业门槛相对较低,所以电影学硕士毕业生到高校就职,还是有一定的机会。北京师范大学每年都有不少电影学专业毕业生到地方高校就职。 需要强调的是,大学教师都很重视科研能力,所以即使顺利地考上了研究生,最好在研究生期间积极发表论文,多参加教学实践活动,以增加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 新闻出版机构、相关国家机关和行政单位、企业、公司宣传部门。新闻出版机构包括报社、杂志社和出版社,国家机关主要是指国家广电总局、中影公司、地方广电集团(局)以及文联等单位,这些都是不错的部门,进入这些机构一般都需要参加国家或地方的公务员考试。大企业、大公司的宣传部门(主要是媒体宣传岗位)也是不错的选择,要进这些部门最好有一定的实习经历,而且企业很看重实干能力,强调从业人员的动手能力和写作能力。 总体而言,电影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很不错,特别是掌握一技之长的毕业生,无论进公司、机关,还是拍电影都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只要有真才实学,就业前景将一片光明。
③ 满意的一定会采纳的,从哲学角度分析一下电影《超体》,找几个切入点具体谈谈
1、生命起源:画面一开始展示的是细胞分裂,从单细胞到多个单细胞。
1分2
2分4
4分8......无限分裂,无限多个单细胞体诞生
这里有个值得思考的地方:即使是分裂出来的仍然是同样的单细胞,为什么之后会演变成各种不同的生物呢?
那是因为分裂出来的单细胞,吸收不同的物质、杂质(食物源),导致异变,异变的单细胞再和其它细胞重组,诞生新的物种。(杂交阶段)
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距离太近了,没有规则的运动,也就是混沌期,杂交、重组,形成了之后各种不同的物种。
那为什么之后的物种没有杂交重组了呢?
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之后的物种,有了各自族群(你可以看做是文明期,就如人类不会去找动物做伴侣,同样的道理。),有了领地,就不会再像细胞阶段那么的混乱了。
物种起源:通过分裂自己,不停的复制更多的自己,从个体演化出群体,扩大生命范围。
物种会发生进化,基因、表型的突变积累后会形成新的物种。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的"居民"。假如把地球演化到今天的历史浓缩到一天,地球诞生是24小时中的零点,那么,地球的首批居民--厌氧性异养细菌在早晨7点钟降生;午后13点左右,出现了好氧性异养细菌;鱼和陆生植物产生于晚上22点;而人类要在这一天的最后一分钟才出现。
在大自然中,生活着一大类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命。无论是繁华的现代城市、富饶的广阔田野、还是人迹罕见的高山之巅、辽阔的海洋深处,到处都有它们的踪迹。这一大类微小的"居民"称为微生物,它们和动物、植物共同组成生物大军,使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微生物王国是一个真正的"小人国",这里的"臣民"分属于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类病毒、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等几个代表性家族。
以细菌家族的成员来说,它们是靠自身分裂来繁衍后代的,只要条件适宜,通常2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一分为二,二变为四,四分成八,……就这样成倍成倍地分裂下去。如果按这个速度计算,一个细菌24小时内能产生2.2e43个后代,总重量为2.2e28克,相当于4个地球的重量 ! 虽然这种呈几何级数的繁衍,常常受环境、食物等条件的限制,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即使这样,也足以使动植物望尘莫及了。
物种定义的前提条件是与其它物种形成生殖隔离。
而在最底层的细胞,细菌,由于生存空间小,密度又高,很容易导致杂交混种。而体积越大的物种,就会形成生殖隔离,如陆地动物、人等。
2、人类起源:画面开始出现猿猴喝水,很简单的状态。
字幕:“数百万年前我们的地球,被赋予了生命。而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人类世界至今,越来越丰富,不再是像原始初期的猿猴那样只会简单的喝水,人类可以做更多的事。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工作。
3、人情关系
女主角露西(以下用露西)同一个认识不久的男人的对话,男的想让露西去帮他送货。露西想起了和这个男人认识一起游玩的日子,觉得有些亏欠那男的。
4、报恩?好人?
男的说自己去了博物馆:“有一个女人,大家都知道她叫露西”。
画面切换:博物馆里的猿猴。
男的想告诉露西,做好人,帮助别人,大家会记住她,她的名字,并写进历史。
但露西的回答是:“你说我们是好人么?”
男的回答:“是啊”后又补充:“NO”
露西的意思是:不会因为之前你给过我好处,我就欠你恩情并报答你,帮你做事。
5、诱惑与陷阱
那男的继续说服露西,说:“用你美丽的笑容,把他的手提箱送去!”
画面切换到老鼠和捕鼠器(有食物),食物很有诱惑力,但有陷阱,有代价。
6、他人的强制手段
露西仍然拒绝,但是男的硬是塞给露西500美元,并用手拷拷住露西,命运被动展开。
7、利益追逐
电影上部分经常画面切换到动物,动物界的从林法则,弱肉强食,换到人类,同样是如此竞争,只是看上去没有像动物那么的野蛮。
豹追杀猎物羊。
而女主角这时就像是被追杀的猎物。
画面:豹成功猎杀羊
那男的被杀,露西被抓。与动物画面吻合。
8、恐惧阶段
由于是弱势,露西成了猎物,心理非常恐惧害怕。
恐惧心理是人类与生惧来的,除了人类,别的动物同样有恐惧。
恐惧的源头是未知,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事,导致恐惧害怕。
9、智慧物种:大脑使用率
大脑使用率越高,物种越聪明,越有智慧。因此人类站到了地球食物链的顶端。
人类从原始人开始懂得使用工具,取火,开始了文明的发展。
普通动物大脑使用率在5%以下,
人类大脑使用率在10%左右(之所以在10%左右,没有更高的提升,是因为人类过渡依赖工具。)
唯一的特例,大脑使用率超过人类的海豚,大脑使用率达到20%。
虽然海豚的大脑使用率比人类高,但并没有像人类那样发展出文明,主要原因是没有像人类那样有灵活的肢体,灵活的手指,脚。无法创造工具。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痴迷拥有现状...”
因此人类发展也是比较缓慢的。
10、节省时间
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发明、使用更多的工具帮助人类做事,节省时间。
11、独立与发展
“如果它的栖息地处在不利的环境,细胞将选择自生,也就是说,自给自足...”(只顾自己)
“但是,如果栖息地处于有利的环境,这就是复制的选择”:繁殖下一代。
“而当他们死去后,这些细胞重要数据,将通过遗传的细胞,知识,专业知识是通过时间遗赠的。”(部分知识:即生存本能,遗传下来的基础的生存本能,与寻食物有关,也就是寻找食物的能力。)。
例如:
许多动物生下来就具备某些能力,比如蜘蛛不学习就会结网;蚊子不用学习就会吸血;蝴蝶从茧中出来就会飞;小鱼孵化出来就会游;小海龟从蛋里孵化出来就会爬,而且知道向海的方向爬;哺乳动物的幼仔生下来就会吃奶;小羊生下来很快就会站立,几天后就会跑,等等。
而人类:
人生下来会有一些是天生就会的,比如吃奶,也算是技能,木头总不会这个吧,也要大脑来支配的行为,或者很多行为习惯,比如喜欢闻东西,是个习惯,很多人都有,也是没人教的。
遗传基因除了遗传体貌特质以外,也遗传了一些知识和行为类的东西,只是比例很小而已。
12、变化
电影主题:用药成佛,大脑被开发超过10%以后,甚至100%以后会怎样?
人脑中有2千亿多个脑细胞、可储存1千亿条讯息,思想每小时游走三百多里、拥有超过1百兆的交错线路、平均每24小时产生4千种思想,是世界上最精密、最灵敏的器官。人的脑部构造分为大脑、小脑与脑干。大脑由大脑皮质(大脑新皮质)、大脑边缘叶(旧皮质)、脑干、脑梁所构成。大脑皮质从位置上可分为额叶、颞叶及枕叶三部分。
此外,脑又分为左、右两半部,右半球就是“右脑”,左半球就是“左脑”。而左右脑平分了脑部的所有构造。左脑与右脑形状相同,功能却大不一样。左脑管理语言,也就是用语言来处理讯息,把进入脑内看到、听到、触到、嗅到及品尝到(左脑五感)的讯息转换成语言来传达,相当费时;左脑是理性分析判断脑,主要控制着知识、判断、思考、推理等,和显意识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让情商、联想、未知、感觉的右脑大量记忆,右脑会对这些讯息自动加工处理,并衍生出创造性的讯息。也就是说,右脑具有自主性,能够发挥独自的想像力、思考,把创意图像化,同时具有做为一个故事述说者的卓越功能。如果是左脑的话,无论是你如何的绞尽脑汁,都有它的极限。但是右脑的记忆力只要和思考力一结合,就能够和不靠语言的前语言性纯粹思考、图像思考相连结,而独创性的构想就会神奇般的被引发出来。
具体资料可参考网络:脑细胞、左脑、右脑
13、连接
“1亿人的神经元,只有15%在工作。还有人类的更多连接在银河星系。我们要有一个庞大的数据网络,但我们没有达到。”
(这段话为之后主角露西开发大脑后,看到人类身上有隐形的线条向上连接到天际,做铺垫。)
这种说法,想到了宇宙数据库,你可以把宇宙想像成一台超级量子计算机,它连接万物,所有万物产生的数据都会被上传到这个宇宙数据库中。
“下一步呢?可能是控制其他人。”(为此,我们至少要有40%的使用率)
电影要表达的思路就是:大脑开发度越高,控制范围越广,除了控制自己本身,还能看到其它人类、物种的资讯,并控制其它物种、人类。
14、浅恐惧、告别亲情
这时的露西还是有恐惧的(只是和之前相比,没有那么强烈了),就是对死亡的恐惧,不知自己接下来会怎样,会不会死。
恐惧是生物的本能反应,与生俱来。
露西给母亲打电话,诉说情感和自己现在的感受,就像是在说遗言。
15、关于用脑率和大脑使用率
有一段对话,露西说:“我现在的用脑率是100%”,这里并不是说大脑使用率已经达到100%,而是现有范围的大脑使用率的100%。
用脑率:可以用电脑上的CPU处理器来描述,百分比的利用率。
大脑使用率:大脑使用范围,还有未开发使用部分。可以用CPU的核心品质来描述,比如单核CPU、双核心CPU、4核CPU、8核CPU。越多核的CPU就能扩大越多的使用范围。
以5%作为核心数来推理,5%大脑使用率为单核,10%为双核,20%为4核,
40%为8核,80%为16核,100%为20核。
16、生命的本质、人生的目的
“起源于第一个细胞被一分为二,人生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有崇高的目标。”
“如果你问我怎么做,我想说的是拥有这些知识。如同所有的基本细胞都在时间旅行(包括人)”
17、排斥无规则
社会排斥无规则、不守法律道德的人(从新闻那段可以看出,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动机,只要犯错就会被吐嘈甚至追捕)
18、戴高乐
“我们的血统开始于巴黎戴高乐”
关于这段话,想来想去,有双重理解:
①露西所在位置是巴黎夏尔·戴高乐机场(它是以法国第一任总统夏尔·戴高乐的名字命名的。)
②夏尔·戴高乐的个人名言前两条:
1、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立意要成为伟人!
2、到月亮上去不算太远;我们要走的最大距离还是在我们之间。
用这两条名言就可以很好的解释:“我们的血统开始于巴黎戴高乐”这句话。
①露西正在朝伟人的方向发展。
②露西与普通人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远了,超过了普通人类的能力范围。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是物质上的,(只要有钱,谁都能得到的并不算什么,而这也会有失去的一天)而是对知识的运用,导致能力的不同。19、测量单位、社会制度
“我们所有已建立的社会制度是底层的1+1=2”
“但1+1,不是2。没有数量、没有符号象征”:即一切都是能量信号,信号可以进行编辑重组成不同的物质。
“它编纂距离,以减少人体秤,明白人体秤,帮助我们忘了这个世界是深不可测的。”
“如果人类不是计量单位,而世界不受数学规律...怎么统治这一切呢?”
露西答:“汽车无限加速行驶,然后汽车消失,如果证明它们的存在呢?原因就是时间,他自己的存在,是最终的措施。他属性,它存在的物质。没有时间了,我们是不存在的。”(无限加速,超光速,最后穿越时空?)
“时间是统一的”
时间是人类文明世界的统治者
你可以把人类文明看作是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是有时间的,你可以快进快退看到一切。
20、无知
“混沌是一种无知、不是知识”:相当于文盲、法盲之类。
部分人类滥用知识,不是因为掌握了更多知识,而是不懂合理运用知识,并且有的还是文盲、法盲等。
21、上帝之眼
在露西吸收所有的CPH4的过程中,图像显示CPH4在体内冲入一个三角形地带。那个地带是闭合的,CPH4强行闯入。(个人理解那里是大脑禁区,上帝区域)
22、暗物质世界
在宇宙学中,暗物质是指那些自身不发射电磁辐射,人类无法通过现有的任何观测工具来直接观测到它们,只能通过引力产生的效应得知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质的存在。
宇宙中所能观测到的所有恒星、行星和星系,加在一起的总质量还不到整个宇宙质量的4%。宇宙中96%的部分是由一些神秘的物质组成的,科学家们看不到,探测不到它们,甚至无法想象出它们的摸样。
宇宙:普通物质是4%,暗物质23%,暗能量73%。
暗物质与暗能量被认为是宇宙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它们代表了宇宙中90%以上的物质含量,而我们可以看到的物质只占宇宙总物质量的10%不到(约5%)。暗物质无法直接观测得到,但它却能干扰星体发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显地感受到。
1932年,暗物质(dark matter)刚被提出来时仅仅是理论的产物,但是我们知道暗物质已经成为了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暗物质的总质量是普通物质的6.3倍,在宇宙能量密度中占了1/4,同时更重要的是,暗物质主导了宇宙结构的形成。暗物质的本质还是个谜。
看来,恐惧是人类瓶颈。
具体网络:暗物质
④ 请用哲学的角度分析一部电影 哲学小论文也可以 希望是原创的 1000字左右 分数不多 但可以酌情加
理论的哲学,哲学的理论,现在加上被河·蟹过的哲学,以目前流通的哲学讲,我部理解,也不喜欢,按一些朴素的来说,估计你也不习惯,何况你是用来交作业的把,更不能把败笔留这
⑤ 能推荐一些心理学哲学主题的影片吗
先看希区柯克的电影吧,心理分析大师,不光是剧中角色,还有观众
【22部值得一看的“心理学电影”】
1.大象elephant (2003)
心理学看点:当众媒体凭主观臆想纷纷炒作马加爵事件的时候,人们尤其应该静下心来看看这部电影。
艺术性:*****
观赏性:***
剧情梗概:
影片根据1999年震惊世界的美国哥伦拜恩中学校园枪击案改编,讲述了在美国一所普通中学发生的一场恶性枪击案的过程以及前几个小时的事情。约翰逃课未果,被父亲逼着回到学校上学;艾利亚喜欢摄影,在校园内外拍一些人物和风景照片回到学校自己洗印,米雪儿受人冷落,心情低落,到校图书馆帮助做工;乔丹刚刚交了一个新女朋友凯丽,被尼科尔等女孩子议论纷纷;而此时的埃里克和阿莱克斯由于经常受到别人欺负,无意间通过互联网买到了枪,他俩在家里午睡之后,决定到校园里大开杀戒,他们经过简单策划之后,身穿美军野战装走进了教学楼,孩子们的命运被改变了,惨剧在这个阴云密布的下午发生了。
2.I.D./ IDENTITY/身份(2003)
简介:风雨交加的夜晚,11个人先后被迫困守在一家破旧的汽车旅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有人死去,而死者的身边总能找到下一个死者的房门号码。于是大家聚集在一起分析彼此的共同点,震惊地发现,所有人都是同年同月同日所生。究竟凶手是其中的哪一个,或者凶手另有其人?
心理学看点:DID(Dissociate Identity disorder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旧称MPD,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多重人格障碍)
艺术性:***
观赏性:****
3.Gothika/歌西卡(2003)
心理学看点:犯罪心理学,失忆
4.insomnia/失眠 (2002)
心理学看点:又是一部Christopher Nolan拍摄的与心理疾病有关的惊悚片,这一次地理环境特殊——永远是白昼,严重失眠的警探如何与老谋深算的疑犯展开猫鼠之战?
5.异度空间/ Inner Senses(2002)
心理学看点:影片更多是从心理学视角来看待超自然现象,所以鬼魂是否是真实的并不重要
6.American Psycho/美国精神病I、II (2000、2002)
心理学看点:一个年轻人在白天是标准的都市雅皮,到了夜晚却会变成一个疯狂的连环杀手。
7.La pianiste/钢琴教师/The piano teacher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The Piano Player /Die Klavierspielerin (Austria)(2001)
简介:年届不惑的女钢琴教师自小受到母亲的控制和压抑,两人像是一种复杂的共生体,怨声载道地不得不生活在一起,直到一位年轻聪明的男学生出现……
心理学看点:千载难逢的一部狠片,继《蓝丝绒》以后最卓越的性心理变态电影杰作
艺术性:*****
观赏性:***
8.A beautiful mind/美丽心灵(2001)
心理学看点:影片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Nash的真实生平改编,巧妙地展现了偏执型精分患者的幻觉世界。一个独一无二的天才,一个传奇的精分患者。
艺术性:****
观赏性:****
9.Das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实验(2001)
心理学看点:为了可观的实验酬劳,20个应征者随机分成两批扮演囚犯或看守,然而短短几日之内,模拟监狱顿成人间地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不可避免地走向恶化的呢?当一类人对另一类人具有无限权力的时候,人性的残暴则毕露无遗,且看这部根据经典社会心理学实验改编的社会成人版电影如何去演绎。
艺术性:****
观赏性:***
10.The Beach/海滩 (2000)
心理学看点:假如在一个与世隔绝、风景如画的海滩凝聚起一些优裕、乐天的游客,有没有可能创造出一个梦幻般的天堂?仅仅指出人性的贪婪是远远不够的。个人认为这是彻头彻尾的一个心理学实验,有待看过的朋友一起来讨论
艺术性:****
观赏性:***
11.Memento/失忆(2000)
心理学看点:短时记忆缺失
12.The 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of Arc/圣女贞德(1999)
心理学看点:贞德是精分?/人的信仰何来?
艺术性:****
观赏性:****
13.the six sense/灵异第六感(1999)
心理学看点:儿童心理学
14.Good Will Hunting/心灵捕手(1997)
心理学看点:精神分析
15.The game/心理游戏(1997)
心理学看点:他学着父亲的样子跳下了楼。而这正是康拉德设计这一游戏的最精彩情节,他就是要哥哥以亲身经历来治愈心理创伤,将情感从死去的父亲身上转移到面前所有的亲朋好友身上。
16.Le Huitième Jour/第八日/幻海情缘/The Eighth Day (1996)
心理学看点:一个自小患有唐氏综合症,一个是事业成功而社会生活失败的推销商,且看两个人不寻常的友情如何改变彼此的生活。
17.梦旅人/Picnic (1996)
心理学看点:继《情书》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岩井俊二又推出了这部以精神病患者为题材的作品。影片并没有过多地表现精神病的歇斯底里,取而代之的是这些病人的单纯和可爱,由此展现了现实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
18.Basic Instinc/本能(1992)
心理学看点:弗洛伊德 性与暴力的本能
艺术性:***
观赏性:****
19.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沉默的羔羊(1991)
心理学看点:变态心理学
艺术性:****
观赏性:*****
20.rain man/雨人(1988)
心理学看点:浓墨重彩地展现了自闭症的典型症状
艺术性:****
观赏性:*****
21.Blue Velvet /蓝丝绒(1986)
心理学看点:展现了各种性心理扭曲的场景
22.Spellbound/爱德华大夫(1945)
心理学看点:失忆症
艺术性:***
观赏性:***
地址:http://www.mtime.com/my/181407/blog/146464/
心理学电影分类汇总:http://www.mtime.com/my/691160/blog/570334/
【王牌对王牌】【心灵捕手】——个人强烈推荐的。
⑥ 什么是哲理电影
现代主义的哲理电影
现代主义电影与现代电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现代主义的哲理电影是直接受到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和美学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其它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以完全不同于传统电影方式的新颖、奇特、怪异的电影手法,去表现非理性主义的人生哲理,把抽像的、复杂的哲理观念做为影片创作的中心。
例如:
阿仑·雷乃:《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1961
安东尼奥尼:《蚀》
路易斯·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 1928
《比里迪亚娜》 1961
英格玛·伯格曼:《第七封印》
《野草莓》
《呼喊与细语》
哲理电影往往以存在主义的哲学观念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去探索人生、社会、人性的重大问题和面临的深刻危机,诸如:人的孤独与痛苦;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的隔膜;人的生本能与死本能;对信仰的怀疑,上帝是否存在;对核威胁、核恐怖的畏惧等等,影片大都具有内省的性质和神密的气氛。在内容上用无因果关系的事件来代替情节,强调生活现象的无定性和片断性;用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潜意识活动来代替性格,有时则干脆变人物为某种情绪的象征或符号。影片的结构松散,但构图讲究,摄影精美,很容易令人想起瓦莱利对现代派诗歌的要求:“悦耳而无意义,清楚而无用处,朦胧而令人愉快。”手法上经常使用梦幻、隐喻、象征的手法。
代表作品阿仑·雷乃:《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玛格丽特·杜拉:《卡车》
安东尼奥尼:《红色沙漠》、《蚀》
英格玛·伯格曼:《第七封印》
⑦ 请以哲学角度分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据说拿了许多大奖。如果不是在苏老师这里,其实我可能没有耐心去看完这样长的一部电影。很多时候,好像我们都已习惯思想的快餐,这就好比大家在课堂去议论哲学一样。其实我们真应该拿出时间,慢慢地去体会、去玩味人生的许多东西,可能这样就会看到生活的真面目,求得生活的真谛。
艺术的理解一定是多元的,肖申克监狱的内涵是很丰富的。我所理解的肖申克监狱——是人生的牢笼。这部电影所反映的,恰恰是人对“牢笼”的认识、人与“牢笼”的关系。人,无时无刻不处于牢笼之中;人,无时无刻不处于牢笼的控制之下,人,就是生活在“牢笼”中的动物。
可我的理解,可能与《肖申克的救赎》的导演相比会更加悲观。我觉得,人不仅是关在“牢笼”中的动物,是被“体制化”的动物,更可悲的是,人本身就是“牢笼”的产物。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被母亲的子宫硬推到了这个世界,啼哭着来到这个地球。我们无法选择父母!父母以他们自己的人格——他们自己的“牢笼”,来塑造我们,从而把我们放进了另一个“牢笼”。我们毕其一生所要做的,又恰恰是打破这样的一座牢笼。这是一件多么受冤屈的事!所以,刚看电影时我就想,安迪的手枪——所谓的“凶器”,这样大的物证都没有找到,可是陪审团竟然判定他有罪! 这天大的冤屈和父母们禁锢我们异曲同工。
面对牢笼,电影为我们展现了两种出路——安迪和瑞德获得了新生,布鲁克斯选择了死亡。这恰恰是面对父母为我们设置的牢笼,我们所要选择的两种结局。要么我们打破这个牢笼,要不我们被其“体制化”而走向死亡。所以,“I guess it comes down to a simple choice: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人生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人生就只剩下了这样一道选择题。要么我们选择乐观地活,要么我们选择悲观的死!“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影片讴歌了自由的可贵,同时,对追求自由的方式作出了诠释。安迪帮助狱警逃税,为狱友赢得每人3瓶啤酒的奖励。之后,他凭借自己的才智,为狱警报税、为典狱长洗钱,还成功地把黑钱弄到了自己的手中,不断地改变着生活。这提示我们,在冲破牢笼时候,要注意增长自己的智慧。安迪一周一次给州议会写信,创建监狱图书馆;他几十年如一日,在美女挂图后面挖洞,终于打开了走向自由之门。这提示我们,在冲破牢笼时候,要有毅力,要坚持,要锲而不舍。变态囚犯的骚扰、典狱长的阴暗和残忍,象征着人生道路上要面对诸多凶险。500码长的下水道,象征着冲破牢笼走向自由前,所要面对的许多肮脏和丑恶。一句话,通往自由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对自己灵魂的“救赎”,是需要付出许多代价的。自由是弥足珍贵的。安迪在狱警办公室里播放“费加罗的婚礼”,听来,真让人潸然泪下。
电影许多经典台词,十分耐人寻味。摘录如下,与大家共勉。
1、“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感悟:安迪就是神,是他引领瑞德走出了牢笼,走向了自由。我们有时候,是需要神的指引的。
2、“我的律师无能,所有来这里的人,都是冤枉的”。 感悟:是的!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被父母“冤枉”而来到这个世界,有了这样的认识,人生就会增加了一份对人性的理解,多了份大爱。
3、“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感悟:许多人就是在这样一种“体制化”中死去,人生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座监狱。怎么去面对呢?
4、“I find I'm so excited. I can barely sit still or hold a thought in my head. I think it the excitement only a free man can feel, a free man at the start of a long journey whose conclusion is uncertain. I hope I can make it across the border. I hope to see my friend, and shake his hand. I hope the Pacific is as blue as it has been in my dreams. I hope(我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激动,以至于不能安坐或思考。我想只有那些重获自由即将踏上新征程的人们才能感受到这种即将揭开未来神秘面纱的激动心情。我希望跨越边境,与朋友相见握手。我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如同梦中一样的蓝。我希望) 感悟:多么壮美的画面啊!也许,这就是人生的真境界。
影片的最后,安迪和瑞德的拥抱,冗长而多余。太平洋,大海,体现了一种情绪的宣泄。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宽广的海洋,也许象征着回到了母体的怀抱了吧!
最后,我想用这段台词来结束我的这篇文章,“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of things,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希望是件好东西,也许是世上最好的东西.好东西从来不会流逝)”,并以此来就小组同学提出的精神分析如何给人以终极治疗做以答复。同时,还想请诸位同学一道读读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独白。 (《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独白: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究竟哪一种算高贵——默然忍受那欺人命运的暴虐的毒箭,还是拔起刀,向那人世的无涯的苦难搏斗去,一了百了?!
死去;睡去……就此了事。睡去,也许就结束了这心头的苦痛,这肉体所必然要承受的千百种惊骇震动。这倒是分享祈求的好归宿。
死去;睡去。睡去,也许梦去。唉!也许难处就在这儿:因为摆脱了这人生的骚乱和纠缠,在那死去的长睡中又会闯来什么梦,这不能不令人犹豫。正因为这样的犹豫才使人们甘心久困于苦难之中;因为,谁愿意忍受这世间的鞭笞、嘲弄,压迫者的横暴、傲慢者的欺辱、真情被鄙视、国法被挠阻,官僚们的倚势凌人和费尽辛苦所换来的小人的谗言。要是仅仅自己一刺刀就能把这孽债永消除,那么谁还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苦熬呻吟、喘息流汗?就是因为惧怕那死后茫茫莫辨的彼岸、无数行客匆匆渡过从不见回头,所以我们宁可忍受着眼前的灾祸,不敢向未知之数奔投。这样,生与死竟把我们全变成了懦夫。果断力的本然灵光蒙上了一层黯淡的迷雾,声势浩大的事业也因为这踌躇一顾背离原有的航道,失去了行动的光辉。
⑧ 如何分析一部电影中心思想
影视文学课上曾经有过相关的讨论,在这里和你分享。总的来说, 主题是一部作品的灵魂思想,主要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作品的形式结构表达出来。在分析电影主题时,首先要先判断这部影片的剧作结构特征。简单是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典的戏剧式结构,大多数好莱坞影片都是这类结构。有些学者干脆将这类电影的主题称为“行动主题”或“情节主题”。对于这类电影来说主人公的中心动作即是该影片的主题。当然,一部叙事性作品可能有两条或多条情节线索,那么相应的主题可能就不止一个。另一类是非戏剧式结构的影片,比如西方现代、后现代电影,往往缺少戏剧冲突和清晰的情节线,因此难以按照传统的戏剧式结构影片那样提炼主题。这可能就是大家认为难以理解和归纳主题的地方。美国学者李·R·波布克认为艺术电影仍然有一个思想或哲学上的主题。一部影片的主题不必非是某种“教义”,非常可能仅仅提示某种情调,这种情调变成主题。比如《红白蓝》三部曲,颜色就成为了主题,并且颜色还暗含着更深层的隐喻意义。我认为对于理解这类艺术电影主题,首先,要抛开传统的观影的习惯,把关注点从戏剧冲突转向体会电影中人物和故事的情节发展。这类电影是主题并非是直接灌输给观众的,而是需要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主动思考和理解的。此外,理解这类电影主题还需要大量的哲学和艺术方面的积累。另外再说句题外话,这类后现代电影主题的模糊实际上还有更深一层的电影艺术情节在发挥作用,他们希望电影可以获得与文学同等的地位并脱离通俗娱乐领域。
⑨ 关于电影哲学分析
电影哲学:是研究电影现象的意识形态实质及电影与各种哲学思潮联系的学科。
电影专业:影视编导专业致力于为全国各电影厂、电视台、影视剧(节目)制作、影视报刊杂志、音像出版等单位或部门,培养能从事影视剧本和影视节目的创作、编导、制作,影视艺术的教学、研究和评论,影视的策划、管理和出版等方面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宽口径、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