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要一部有空镜头的电影!
《非诚勿扰》 片中有大量的北海道的田园风光,不知道合不合你的要求。
http://119.147.41.16/down?cid=&t=4&fmt=
《本杰明·巴顿奇事》本片中的空镜头也十分有特点,类似于梦幻仙境的感觉,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他和她的亲生父亲坐在海边的那一场戏了,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MTV。
http://119.147.41.16/down?cid=&t=4&fmt=
《阿甘正传》一片半透明的洁白羽毛,悠扬地在瓦蓝色的天空中随风飘荡,越过屋顶,掠过树梢,又轻柔地从车盖上滑过,最后慢慢的飘落在一双沾满泥泞的皮鞋旁边。-经典!
http://119.147.41.16/down?cid=&t=4&fmt=
Ⅱ 非诚勿扰这部电影想表达什么
一棒子打下去究竟打出了什么?这个问题有意思,要看那棒子是什么,要看打什么。一般人,不想棒子是什么,总想着要打谁。打不到、打偏了、打得不痛不痒,很有失落感,回头就看棒子,瞅准了是冯小刚拿的棒子,就更愿意表达深心寄托过后的支离破碎,想说说《非诚勿扰》的不真诚。
其实,《非诚勿扰》是冯小刚商业电影最功成名就的一部了。要知道,前两年的古装和战争不是冯导的本职工作,可以看做一个成功电影人探索自己,力求进步的举措,细想无论是定位还是内里都是还好的。再往前叨叨,是故事性极强的商业大作《天下无贼》,这次试水的结果是成就了难得的中国商业电影巨制(虽牵强但得体),还让名不见经传的本色演员红透天边。
还要向前说,就看见冯导的辛苦了。在中国电影贫瘠如08中国足球的时期,国产电影也只有冯导的票房和口碑可以靠拢《焦裕禄》了。那年头儿,冯氏喜剧站在非主流的浪尖上实质摇着主流商业电影的大旗,与进口分账大片独有一拼。所有喜欢还是鄙视冯导的看电影人,都抵不过葛优的油亮光头的光芒。仅这一点,就看得出一个人在大环境中独善其身的严肃认真。等逆境过去了,金子还是要发光。
能忍、能等、还有才,非常人哈。冯导虽没那么光芒,起码他的电影绝大部分没被广电那帮人删、砍、毙过,但也没受过重用和表扬。要不是中国内地有制片公司成立,冯氏电影是不是还是酸酸的委屈呢?这就说国内电影环境了,在排队买票的时间可以占去电影长度的三分之一多时,你会短暂相信影城那么多的人头攒动老少共赏是壮举。这一点不就是影迷前些年伤心继而批判过的吗?可是反过来看,连《WALL-E》都看不到,在港产电影被大卸八块物是人非时,电影人要做什么就不必多说了。
张艺谋最好的电影其实是《活着》,在谁也看不到的地方活着。活着之后,张艺谋就想开了,做电影是商业的,不能总是宣泄真理的。冯小刚也明白,做电影不是米国式的,要因地制宜。这两位中国当代电影的高级别人物做出来的电影被人骂被人爱,但证明有人敢放映,也有半数中国人以上都看过。这就足够了,不仅现实到名利双收,更现实到起步中国电影,也现实到让清冷的电影院从早到晚都有人看中国人自己的电影。
愤青说不能妥协,有识之士说不能江郎才尽,老百姓说这电影有意思,按我说《非诚勿扰》要比《叶问》的爱国主义好很多。后者暴踹日本人心态的直白明确,哪里象艺术作品,却要比这部冯氏喜剧在电影网站评价上高出一分。这也要看大众心理,好像在美国那地方也同样推崇本位主义,所以为中国人解气的场景嘹亮了影院中的叫好和掌声,这简单粗暴的宣泄是要高出冯小刚的语言魅力哈。而当《集结号》中谷子地疯子一样执着的挖煤山时,怎么没人鼓掌呢?所以说,电影的极简环节稍微复杂些,效果就不一样了。
《非诚勿扰》的问题就在这了。冯导也知道仅仅依赖纯熟的语言技巧不能过关了,也就找来了国内外的美丽山水搭配冯氏喜剧,在此基础上安装了一个委婉爱情的感人故事,如同《天下无贼》那样。但肯定的说,这是烙上冯氏电影字印的作品。无论怎么看,诸多种商业、娱乐元素似曾相识,有唯美电影的意境,有爱情故事的峰回路转,有B片恶搞的本性,但哪一样不是变成了冯小刚自己的东西。能够将俗套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载体,而不是追风一样罗列拼凑,也不是商业化流程的最终产物,已经是很不错了。当然,其中的商业氛围太过了,这种模仿虽然赚钱,但用的不是地方。
《非诚勿扰》实质是后冯小刚时期的代表作品,前期作品是纯粹京味幽默,后期变成史诗叙事,这都是符合中国人本性的行为(谁要期盼中国内地导演都变成好莱坞机制中的流程一份子是不可能的)。本片将前后两者经验纠集一起,意图在创新中强化丰富自我风格,结果是不错的,依然如旧的小格局,配上了大格局背景,好好玩了一次冯氏爱情+冯氏喜剧。也许冯导醉翁之意不在此,还要高度一些就填充了“和谐”的大主题,配上了煞风景的片头和告慰人心的结尾。其实,这部电影中并没有太多和谐社会的东东,只是冯氏借用的一个噱头而已。
也许是悲观,最喜欢舒淇跳崖一段的剪切,有效的很,足够悲剧,足够逆转哈;也记清最后山道间默片一般的老泪纵横,无朋无友,连天涯也没有了的青春后,让死水般的生活重新震动了。男人,岁数大些的壮年男子是可以被感动的。当然,也有很多人不知道A为什么哭,尤其是那么一部搞笑电影怎么最后一个大男人哭哭啼啼不停的,镜头也在那如同人生不停爬坡的山路上不停推进,耗时颇长。
人活着越大越不容易,冯小刚在《非诚勿扰》如其名一样的想说说生活现状,无论是婚恋、社会、真爱,还是国家大事追求的和谐,归根结底还是想着老百姓,围着中国人自己的状态,抑或也有着提升全民素质的责任感,所以多少有些距离感的实现了一次隐晦内敛有些不着主题的善意说教。入其味者,受益良多;天生讨厌说教的,当然心里不舒服。这也恰好暗合了片名,还真的“非诚勿扰”了
Ⅲ 《非诚勿扰》里北海道的那段空镜头的作用是什么
我也很喜欢看这个片子,不过不清楚你说的那个,最后那个吗?
Ⅳ 求一篇电影非诚勿扰1的3000字左右观后感 急急急急!!!!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即将过去的2008,或许只能用“多灾”二字来形容。于是在今年的贺岁档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喜剧,因为我们试图用欢笑来安抚我们已经疲惫的内心。
说到贺岁片,冯小刚这个人名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作为一个导演的价值,他不仅挽救了曾经低靡的中国电影市场,还开启了中国电影的贺岁片之路。从《甲方乙方》的诞生之日算起,中国的贺岁电影已经迈入了第11个年头了,在这11年间,他携手葛优一次又一次地冲击内地贺岁电影的巅峰,并且接二连三地扩大着自己的连胜记录,从票房上来看,冯氏贺岁片无疑是内地电影市场最大的赢家,葛优这位御用演员也俨然成为了冯氏电影的质量保障。
从《甲方乙方》到《天下无贼》,从《夜宴》到《集结号》,冯小刚的贺岁片大致上可以分为生活片与剧情片这样两大类型,前者的重心是对小人物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用喜剧的形式将其展现给观众,而后者则重视影片在视觉效果上的营造,是典型的带有中国特色的大制作商业片。即便是影片上映前的运作手段,他们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以《甲方乙方》为代表的这些早期冯氏贺岁电影在前期宣传上做得都比较朴实,他们在宣传的过程中也并没有表现出对于票房极度的渴望,这种宣传的性质也正好对应了影片本身所具有的平凡特质。冯氏喜剧的成功与影响就是在这种平凡中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
在10年贺岁片的征途中,王朔对于早期三部作品的影响力不可忽略,严格来说,从《一声叹息》开始的冯氏喜剧才真正属于冯小刚自己,此刻的他已经可以自由地掌控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影片中的思想与现状更多来源于冯导自己,而并非作家王朔。也正是这部有着过渡作用的《一声叹息》,是冯导贺岁片征途中唯一一部没有冲击贺岁档的作品。经过那一年修整后的《大腕》、《手机》与《天下无贼》均取得了比前作更加出色的成绩,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着冯小刚平民路线在贺岁片市场上的不可阻扰。
《夜宴》是冯小刚作品对于视觉冲击的一次尝试,也是在张艺谋开启的中国式大片之路上的一次迷失,尽管影片取得了极好的票房的收入,然而口碑却并没有像票房那样水涨船高。张艺谋用3年时间来打造他心血来潮的武侠之梦,最终换来的只是荧幕上转瞬即逝的那一抹华丽。追求了3年的视觉盛宴最终在《千里走单骑》中的一声哭泣下轰然倒塌,猛然间我们发现荧幕上的武侠之梦其实是为奥运会开幕式在积累经验。我们庆幸冯小刚没有创造出第二部《夜宴》,他创造出的是中国战争电影的新纪元——《集结号》。《集结号》不仅票房大卖,口碑也在争议中一路飙升,于是一个问题逐渐浮现在了我们眼前。《集结号》之后的冯小刚还能带给我们什么?是继续在大制作的康庄大道上正步前进还是放下“屠刀”回归百姓。
冯导选择了后者,《非诚勿扰》的诞生告别了中国荧幕上那片空洞的华丽,它带来的是最真诚的百姓故事,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和谐!在尽力了这多灾多难的一年后,我们更加清晰地意识到了“和谐”的可贵。
影片以主人公征婚为线索,牵扯出了当代社会中一幕幕令人可笑的“人间喜剧”,葛优饰演的秦奋作为一位大龄海归,用自己的发明获得了巨额财富后开始尝试解决自己的人生大事,他诚心诚意地想找一个合适的红颜知己白头偕老,然而前来相亲者却又各怀心机,没有诚意,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妙趣横生的喜剧元素。他遇上了舒淇饰演的梁笑笑,一个伤痕累累的女人,在交往中爱上了她,然而笑笑却一直都爱着另外一个男人。这样的故事情节看似非常普通,在现实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找到。平凡,这是冯氏幽默的最低纲领,也是冯氏幽默有别于其他港式喜剧片的最大特色。
冯小刚首先营造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一个大的社会背景,所有的人物都是真实且不加修饰的,所有的语言对比也都是自然的。在当时的这种情况下,人物的这些言语是最自然的流露,没有用刻意的话语来搏人欢笑。包括肢体动作,脸部表情,背景音乐,这些元素单独来看所构成的就是一部最简单的爱情生活片,至于幽默感,那都是蕴含在影片之中先天就已经具备的,它不需要配乐以及肢体动作这些额外的东西来辅助笑点。
冯氏幽默的核心是真实,不做作。《非诚勿扰》与同期上映的《女人不坏》在这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徐克用了大量超乎显示的夸张手法来制造欢笑,因此《女人不坏》的搞笑始终都给人以一种荒诞感,当然这也是港式喜剧的特点。《非诚勿扰》就表现手法来说是平淡的,人物也是真实的。我们会为梁笑笑的感情遭遇感到难过,也会被秦奋的真诚一次次逗乐。尽管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但是这种爱情感是中年这个年龄段所特有的,它也许没有年轻人的偶像剧那么奔放,但是它的确是真实的,这种真实升华成了一种美感,一种在现实中可以给人带来希望的感觉。对于30-50这个年龄段的观众来说,甚至可以用“贴切”来形容。
对于一部喜剧片来说,将近2小时的片长显得有些过长,容易导致节奏不紧凑,毕竟观众欢笑指数也是有一个倦点的。但是《非诚勿扰》更多的还是当作一个爱情故事在制作,这样一来2小时的片长就变得合情合理了。影片中用了大量的全景镜头来描绘空旷的美丽景色,为影片中的人物情感营造出淡淡的忧伤,同时也把影片的基调定在了一个相对缓慢柔和的牧歌环境中。在这段牧歌中有悲的,也有喜的,平静的海面中所融汇的是人生百态的那份纷杂,所沉淀的是情感世界中最真诚的爱与忏悔。
对这多灾的2008年,影片给出了一个完整的概括,正如冯导说的:“大家往后还是要走下去,我还是相信未来是不错的。”
《非诚勿扰》在人物刻画上的这种自然与真实,可以说是冯氏喜剧10年以来最成功的一次,在画面上带给人的美感,也是让人难以忘却的,它彻底告别了国产史诗片那种做作的画面,那种单纯为追求视觉特效而拍摄的诗情画意不复存在,在这里,所有的一切都融入了人的感情,以人为本的东西才是最真诚的东西。回首过去的旧作,这个阶段的冯氏幽默有了一种更为自然的升华。
Ⅳ 非诚勿扰电影1
超喜欢这部剧,这电视剧真心不错,特别实在,每一位演员我都喜欢。很多人说不如原著好看,试问你看所有被改编的电视剧或电影哪一步比得上原著?其实我们说原著都是从书中看的,从眼睛汲取的过程中大脑通过文字充满想象,每一个读者想象的场景都不一样,天马行空,出视觉的作品是编剧、导演、、演员、、、各自演绎的一部分,而小说本身取得过很大的成就,拥有很多读者,可想,也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想象。从特效、音乐等方面能看到这部电视剧的用心,电视剧不同电影时间短,细节方面处理肯定比不上电影,看了前几集,看是有看下去的,这就是一部好电视剧。
Ⅵ 电影《非诚勿扰1》中秦奋的人物形象分析
秦奋,年过四十,样貌平平,按照“炒股女”的说法,就是已经跌破发行价的股票。可是他的心里还是怀抱着纯真的梦想,喜欢贫嘴妙语不断很有幽默感的人物,但经济上独立,有点小钱
Ⅶ 求非诚勿扰1的观后感 。。1000字左右
非诚勿扰》开头,当冯小刚的男中音配合一段反映人类苦难、复兴史的纪录片画面响起时,我怀疑冯小刚集结了一帮恶搞精英,准备捣腾一部类似当年“东方时空”那帮哥们干过的那种前山寨杂拌黑白电影,然后这终究只是个纯痞的壳,葛优范伟一同出现,范伟代替当年的“双笑核”之一傅彪发出洋泾浜英语声,我知道,21世纪最时髦的休闲方式:看电影,看贺岁电影,看冯小刚贺岁电影——这感觉回来了。 葛优和范伟两冷面笑匠的过招,缘于彭浩翔在《AV》里发明的“分歧终端机”,“分终机”让我提早进入一种乐不可支状态。两人的念白方式各异,搭配上流汤滴汁的冯氏风格台词,终于达成了与《AV》相左的结果:葛优演的秦奋忽悠到200万英镑,他变身“海大富”,从海外归来通过一大忽悠事件终于变富了。和平,在终端机机身“PEACE”映衬下,秦奋通过和平的发明,和平的赚钱,然后开始和平的征婚。第一个应征者居然是个男人,还是老相识“冯远征”,“冯远征”的妩媚让我边笑边起鸡皮疙瘩。此后秦奋陆续遇上推销公墓的川妹子,海航的寂寞忧郁空姐,想为肚子里孩子找个爸爸的台湾富家女,以及性冷淡、希望一年才一次的美女,炒股女狂人等等。急智对白贯穿始终。舒淇扮演的忧郁空姐笑笑的出现,让秦奋找到感觉,他俩在飞机上的相遇成了秦奋想帮笑笑的开始,当然也是秦奋爱情的滥觞。此前,他们在一起烂喝过一顿酒,秦奋回忆起自己曾经对不起的女人小白,泪流满面,痛苦不堪,而笑笑也在想她的心事。《非诚勿扰》这八分钟是剧情由大喜转悲喜交加的转折点,笑笑漏了底:有一个忘不掉的男人,而男人却不会跟他老婆离婚。笑笑跟秦奋接触日久,有了好感,但她依然忘不掉那个有妇之夫,遂以“心里有人,但身体可以属于你”为由跟秦奋去了风景如画的北海道。秦奋是真想让笑笑在让人无杂念的北海道忘掉那段情,他甚至很伟大地拒绝了笑笑欲委身于他的要求,只为“一辈子厮守”的念头。然而笑笑还是忘不了旧情,在一个黎明给秦奋留下遗书跳海了。幸好被经过的渔船救起,死过一次的笑笑总算逃出畸形情网,跟秦奋有了结果。基本上,《非诚勿扰》是冯小刚为男人打造的一个肝儿颤的梦,比《不见不散》肝儿颤。“跳海”可能有点突兀,但唯美,舒淇在那么美的北海道跳海,意象既凄婉也浪漫。《非诚勿扰》里除了例牌的诸如“你不仅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还是仇人眼里出西施”一类经典台词外,我更多看到冯小刚在喜剧风格“雅痞”方向上的追求,在人物性格刻画、故事逻辑、对白内涵以至于画面诸方面,都呈现出对过往的承继和发展。由“纯痞”到“雅痞”,这部喜剧电影有了不小新意。值得一说的是,《非诚勿扰》全片罕见地没有使用移动轨、移动车,静止画面多,固定镜头多,这反映出冯小刚完成多部风格各异大片后的自信,他能让人明明白白、顺顺当当注意情节、表演、台词,用静的方式更细腻凸显人物内心。葛优我不多说,这个梦让男人肝儿颤的前提是梦的彼岸有舒淇。舒淇不是五官型美女,但她的气质、她的女人味让男人疼在心里。那些略带文艺腔的台词,让舒淇散发出龙舌兰加勿忘我的暗香,跟风景以及心境融为一体,体现出宁静的幽怨,时刻屏住男观众的呼吸。《非诚勿扰》里,变雅痞的冯小刚像一个特通达人情事理的聪明孩子,突然不再喜欢抢着举手答问,不单追求同学侧目,他舒服地躲在幕后,继续抖着小机灵,也展现出某些大聪明。他特别想让人思考和记住些什么。除了那些充满机趣的台词,八分钟倾诉葛优一把鼻涕一把泪,“剩女”笑笑为爱险变“圣女”,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秦奋在日本教堂从幼儿园到现在的悠长忏悔,秦奋跟邬桑的兄弟情谊等等。很难赶时髦的把《非诚勿扰》定义为《长江七号》加《海角七号》混合体,尽管也有“童心”也有“美景”。在黑泽明当年《梦》的外景地,冯小刚为当下中国男人造着美梦:胡思乱想的发明发了横财,跟空姐的艳遇,在梦境一样的异域收获爱情,股市牛气冲天!笑的最高境界是让人肝儿颤,《非诚勿扰》让我笑完肝儿颤,看完心颤。
Ⅷ 《非诚勿扰》虽说是一部喜剧,但也算上是一部人生哲理剧,你看完后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在我看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
《非诚勿扰》是华谊兄弟传媒出品的爱情喜剧电影,由冯小刚执导,葛优、舒淇、范伟、方中信等人主演。该片讲述了秦奋的天才发明使他一夜暴富,于是他开始踏上“征婚”旅程,上演一出“人间喜剧”。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人,大多数都会停留很短的时间,只有一两个是永远陪着你的。既然注定了某个人不会永远陪着你,就让他留在你记忆的长河里闪耀吧,只是偶尔你会想起他,他也肯定会偶尔想起你。
文章结束了,大家都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大家留言点赞转发啊!
Ⅸ 你怎么评价电影《非诚勿扰》
电影非诚勿扰给了我直接的启示就是,请和理想主义者结婚。其实这部电影是近几年来拍的最纯爱最小资的一部电影了,对于冯小刚这样的导演来说,我认为他试图营造浪漫的镜头都是可耻的,理想主义者向来都容易受到现实的伤害,所以剩下的那些理想主义者稀有而迷人,如果你遇到了就和他们结婚,我认为这就是非诚勿扰给我带来最大的启示,我也认为这部电影真的拍的比较的好。
Ⅹ 求《非诚勿扰》影评以及对 女主人公 的分析!!!!
海归秦奋(葛优 饰)的天才发明“分歧终端机”因能公平和平地解决人类分歧,被风投者以200万英镑高价买走。秦奋也开始踏上网上征婚的路途,一路笑话不断,不是重遇Gay友,就是遇到推销客,秦奋颇有点心灰意冷,以致遇到清冷女子梁笑笑(舒淇 饰)时便开门见山请求对方说明来意。这次更为棘手,笑笑爱上有妇之夫,陷于苦恋中不停挣扎,这次纯属听从家里人安排才出来与秦奋见上一面。不再打算再见的二人尽情地分享了生命中最隐秘的秘密。
然而不久,打算和旧爱分手的笑笑找到秦奋,说要嫁给他,但想与他先去北海道一趟。因她与旧爱的爱情是在那里开始的,如今想在那里结束。秦奋答应了。二人踏上北海道之旅,秦奋在北海道的老友对他们盛情招待,三人游遍北海道各处,秦奋知道自己得不到笑笑的心,却不知道笑笑心中抑郁难解的结正冲向海底的漩涡……
这部影片确实回归了到冯小刚早期拍摄影片的风格中去,整个故事情节和拍摄手法与《不见不散》有着出奇的相似,只是《非诚勿扰》在拍摄画面和情节上更追求唯美,当然唯美也是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的,毕竟冯导现在已经是名导了(也拍过史诗巨作《夜宴》、战争片《集结号》等等,不过反响如何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呵呵),可惜拍电影不是作饭啊,回归是回归了,但味已经变了,也可能是由于个人原因对(冯式幽默+感人情节+出奇意料的结尾)的这种味道已经厌倦了,总之感觉就是一般,没有自己应有的特点在里面,但是正如冯导自己说的作为一部贺岁片他确实起到了让娱乐大众的目的(比一些港台和欧美的商业片要强多了),但做为冯小刚的回归之作确实有些让人失望(可能是希望的越多失去的越多,有点要求高了)。总体来说这部片子正如媒体前期报道的一样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冯式风味的影片,作为一部娱乐消遣的片子去看还行,但是没有触动你内心深处的那种感觉(就是看完了没什么感觉,这大概就是定义娱乐和商业片的概念吧-_-!),相比《集结号》给观众带来的心灵的震撼,这部电影真的有点不痛不痒的,不知道是冯导拍摄太多影片导致这部没有什么创意,还是其他的原因,记得前些日子看CCTV-6采访冯导的时候问冯导说:为什么片子叫非诚勿扰?冯导说:是自己诚心诚意拍的一部电影,是一部真诚的电影....,今天我也是诚心诚意的看完这部片子,但看完之后感觉好象并不是这样......失望啊!!
冯小刚在电影开始的旁白中说道:大地鲜花盛开,孩子们重展欢颜。冯小刚 “铁打的葛优,流水的女主角”招牌贺岁剧已然成为中国电影票房的最坚强堡垒,巍然耸立于十年来的每一个因之而温暖的冬天,这一次又以《非诚勿扰》的名义走进观众的视野,相信冯小刚花5000万元拍的能够博回两个亿票房的豪言绝非虚言,“中国的观众最认可的就是我们这种带点文艺的商业片”。
但是,今年的冬天因为金融海啸的到来而显得比往年更为冷峻严酷,纷繁世事让人更添失败主义的无常和焦灼。包括《非诚勿扰》在内,我感觉今年真正让人自始至终开怀大笑的贺岁片几乎没有,反而都不约而同有一个共同的悲凉主题:孤单。
《叶问》的叶问是孤单的,《女人不坏》里的3个女人是孤单的,《桃花运》里的5个女人是孤单的,《硬汉》里的刘烨是孤单的,《爱呼2》里的林嘉欣是孤单的,《梅兰芳》里的孙红雷对章子怡说:“谁毁了梅兰芳的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
《非诚勿扰》里的葛优和舒淇更是企图通过征婚及被征婚的方式解除彼此的孤单。
孤单为什么不约而同成为今年贺岁片的主题?
孤单常被视为是“人类痛苦最普遍的来源之一”。在即时通讯如此发达的资讯奴隶时代,孤单似乎早已渗透到每一个现代人最忘乎所以的灵魂深处。
《非诚勿扰》也不例外,冯小刚这次相对以往的冯氏喜剧多了几分浪漫的同时,更多了些伤感和孤单,因而也更为精准地把握住了当下国民的基本心绪状态。
冯小刚说:“今年发生了很多的事,雪灾、地震、金融危机,其实大家觉得2008年有点不太顺利,但我还是相信未来是不错的。所以要拍一个喜剧让观众在年底的时候心情放松一下,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当然一部电影是没有那么大作用的,但是一部电影可以让观众在看的时候让自己的身心得到一种放松。爱情故事总是有些忧伤,我觉得应该变成一个开心的、励志的,以给大家打气的状态来拍这个电影。电影还是为大众服务的,尤其《非诚勿扰》这部电影,用电影忘掉今年的忧伤。”
冯导在片中将舒淇设计成第三者,更多考虑的还是从故事的合理性出发,在冯小刚眼中,舒淇也是一个很性情的人,跟影片中的梁笑笑有着一些相似的特质。生活中舒淇是一个非常朴素的人,不喜欢化妆、不打扮,很性情的一个人。很多时候也不好热闹,喜欢独处。她在生活中更是沉默居多,她自己坦言最近几年不喜欢和其他人在一起,拍完戏之后就愿意一个人呆着。
这种孤单构成了舒淇特有的魅力,让无数男人象葛优那样在内心深处迷恋和牵挂着她。
人的一生就是逃离孤单的过程,是一种对于喧嚣的厌恶。寂寞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总在你思想毫无遮拦的时候悄然而至,侵袭着你的心灵,让你无法回避。
但《非诚勿扰》中让我最为震撼的还不仅是葛优、舒淇两人的浪漫爱情故事,而是在快结尾时,在日本北海道,他们在日本的中国朋友、影片中的配角乌桑在送别葛优演的秦奋,独自开车回家,边开边哼着一首关于友情的日本民歌,汽车穿过高速公路,穿过黑泽明曾经拍摄过《梦》的那条著名山坡,突然,他把车停在路边,突然痛哭起来,那一刻我的眼睛也顿时潮湿起来,一种彻骨的孤独感突然漫延着我整个的心绪。
突然觉得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只不过大多时候我们不去想,或没法去想。
孤单是感觉跟别人缺乏有意义的接触,是一种内在的空虚,有时掺杂有悲哀、灰心、被孤立、不安、焦虑、被拒绝,常感到自己被排斥在外,不被需要,或被人拒绝,有时即使是在人群之中也觉孤单。
乌桑代表了无数在现实生活中无所归依的孤独身影,他们的肉身和灵魂相互遥迢,为了生存而被迫成为独自一人,任痛苦、绝望和不愉快肆意地吞噬我们,使我们用尽力气也难以挣脱。
孤单源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现代社会的快速变迁使得人与人不再有密切的接触,孤单因此成为通病。孤单更来自我们不曾察觉或承认的罪、来自罪恶感,所有的责任、感情、承诺、道德、传统、忍耐,都可能是孤单的源头。
《非诚勿扰》不同于冯小刚以往的贺岁电影,它在愉悦大众眼目的同时,也赋予了电影本体明确的精神向度,它藉着明媚的影像重新建立人与人的深度关系,澄澈了孤单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