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一篇1500字的 《活着》影评
生而为人,自然逐渐会经历一些生死,开始明白世间的无常是常态。
常常兀自担心会遇见无法承担的失去,父母老去、配偶意外、子女夭折,种种庸人自扰,因此也格外好奇天灾人祸后究竟该如何继续。范俭《活着》一片,描述了在5.12中失去女儿的夫妻,以一种苦中作乐的方式恬淡地接受着命运,我想与其视作逆来顺受,倒不如视为一种安于天命的释然。
于是,对于如何走出真正残忍的苦痛,我想大致可作如下这般想法罢。
1面对
“面对”两字,也可谓老生常谈。轻,则于言谈间吹浮鸿毛;重,则于行为中如移千钧。
面对的意义,首先是面对“失去”的既成事实。人死不能复生,任何人无法下至阴曹地府,在奈何桥头拦下魂魄,也无法逆行时光,使河流倒淌。偶尔的恍惚和回忆无法避免,沉浸其中却于自身诸事都无益处。
其次,是面对无法纠正的因果链。人在无法抗衡的自然规律之下,自然渺小,无法穿越时光,找到引起山崩地裂的蝴蝶,也难以追根溯源去计较三峡工程救援队伍等宏观叙事体质问题。微观个体的命运,只能是时局中的一个缩影,一个必然负担者、必然牺牲者。
继而,面对自身的所作所为。父亲祝俊生有一场诉说震时情境的镜头。他说,下午3点左右,他跑到废墟里呼唤女儿,女儿还神气活现地回答“爸爸,我在这儿”,到后来救援队阻隔了众人,却仍至晚间21点还没救出女儿时,他再喊女儿名字时,小孩已经很虚弱了。父亲难掩愧疚地说“这辈子,我对不起她。”
在这场灾祸中,个体自身做了什么,没做什么;哪些责任在己,哪些不在己——分清楚这些,我想能称得上是真实面对了。
而扩展到社会范围,以纪录片的方式,拍摄下这对夫妻的重建生活的心路,也是一种更广阔的角度上的“面对”。
2分担
经历过相识的同龄人意外去世,因是家里独子,母亲整日卧榻,不言不语,父亲尚可作坚毅状,接待亲友。而汶川之后失去子女的那批父母,他们互相引为“同道”人,在对镜头和外界诉说时,常会说“我们那批人”这样称谓。想来,这样的分担,确可大大减轻苦痛。因为“理解”从来都是最好的安慰剂。我们普通人尚且得一知冷暖之人便觉足矣,何况在苦难之下,真正的理解与懂得,自是安全与倚赖的润泽之源。
3恩爱
分担能减轻痛苦,那么和睦的夫妻关系对于伤痛治疗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了。
很欣赏叶红梅祝俊生这对夫妻的性格。
叶红梅说“班上有三对家长离婚了”,可是叶祝二人即使贫贱,却从无劳燕分飞的打算。叶红梅一次次地跑医院,丈夫只觉心疼至极。即使也提到过“离婚”,也反而更像是夫妻间的默契玩笑。
年岁渐长,越发喜爱在细节中体味人物的性格。叶红梅长得可算不好看,又大又鼓的嘴巴,颧骨上两团高原红,然而一双黑眼珠子却格外纯稚,不仅没有女人的顾盼生辉,反而有种女童的“呆萌”。她不屈不挠地抽血,指望再生个小孩;她听丈夫与亲友谈笑时,常露出呆滞的笑容。再观丈夫祝俊生,五官可算得英俊,职业不佳,偶尔也会软弱,但举手投足间并无奴颜媚骨的卑怯,能够体恤妻子“身体受不了就不要再生了”,在生死等人生问题上也具备着难得的坦然心态。
叶祝这对夫妇,在失去女儿后,仍不时会冒出些打情骂俏的戏言。比如一位好友怀孕成功后离去,许是因为孤单,祝俊生格外难过起来,叶红梅便嘲笑他“人家走就走啊,这有啥好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苦难的释然和宽容越发的鲜明起来。最后一次人工试孕失败后,叶红梅微笑着说“没有”,祝俊生看着化验单,也淡淡地笑起来。两人自我解嘲地走下楼去。
我想说,选对一个爱人过日子非常非常重要。好的夫妻感情,可以在两人之间形成属于自己的小宇宙。
比如经典美剧《成长的烦恼》中的父母形象,在当时称为一种很好的典范,即夫妻关系是独立于家庭关系的,夫妻关系并不完全受制于家庭关系。生养了三四个子女后,杰森和麦琪仍然有火热的互动和夫妻生活。
还有比如铊中毒的清华女生朱令,其父母也是受了人间至苦,抚养两位女儿成人,一位失踪,不见尸骨,另一位残障终身。常常想朱令父母究竟如何照顾智商只有7岁的朱令,继续这平静又简陋的生活,内心到底要多坚强才能做到。
或许使人能扛起这些的,正是夫妻之间的恩爱,这使得每一秒的相处都产生愉悦与抚慰。两人间形成一种同盟、一种互相治愈的能力、一种独立于外界的精神世界……
4独立
陈寅恪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我想,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做学术,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重要。
夫妻关系独立于外部世界,使得两人可以扛起苦难,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独立,也更是使得父母可以坦然接受失去子女的方式。
祝俊生指着女儿相片说“我这辈子对不起她!”,其中透露出的信息,是他并未将女儿当成自己的附属品,而是另一个切实的人。
克里希那穆提在《懂得爱》中这样写道:“如果你失去所爱的人,你会流泪不已,然而你的泪水到底是为自己,还是为那逝去的人而流?你究竟是为了自己,还是为别人而哭?你曾经为别人哭过吗?你曾经为那捐躯战场的儿子哭过吗?如果你哭过,那些眼泪是出于自怜,还是为了亡者?如果你是为了自己而伤心,那么眼泪就是白流了,因为你只不过是自怜罢了。但是如果你落泪,是因为你丧失疼爱了半辈子的人,那也不是真的疼爱。假设你的兄弟过世,你很容易为自己落泪,因为他已经离你而去。”
如果因为是失去“自己的女儿”而痛苦,这份痛苦是一种自怜,出发点是自己,这样的情绪会指向伤感,对整个生活都具有破坏性。相反,如果把女儿当成一个独立的人,痛苦仍然存在,但可以指向尊重逝者,以及重建自身。
5,真诚
犹为喜欢本片简短的结尾。
母亲在产房内,神情平静中透着某种坚毅和安详。鲜血淋漓的婴儿特写镜头后,便转至父亲对着女儿相片的祭奠。
没有更多的渲染,纪录片到此结束。
汉字中,有泪有声为哭,有泪无声为泣,无泪有声为号。祝俊生这位父亲此刻的情感是哭。他的情感是真诚的,对自己的行为真诚,对妻子的责任真诚,对死去的女儿和新生的儿子也都是真诚的。这样真诚的人,才会这样不矫饰的哭。也只有这样真诚的人,才会这样坚强地活着。愈真诚,愈坚强。
尾声 生与死
忘了是谁说过,“爱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继承他的品质”,那么也许纪念一个人最好的方法,也是继承他的美好的品质。在这个意义上,女儿身上所有美好之处,永远留在父母的记忆中、一切认识她的人的潜意识之中,并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一份抽象但又真实的美好。因此,尽管躯体和衣物已经顺水而去,但她也以这种方式,永远地留下了曾经活着的印记。
村上春树说,死是生的一部分。哲学上,可以说生与死辩证统一。我个人一直在寻找一种态度,面对死亡、面对生命中的苦难,一种“尽人事知天命”的活着的姿态。现在想来,答案应该是“独立”。
因独立而面对。
因独立而真诚。
因独立而坚强。
夫妻关系,之于家庭和社会际遇的独立。
自我,之于他者的独立。
死,之于生的独立。
生者,之于逝者的独立。
——人,之于其所承受一切的独立。
止不住的泪水……
㈡ 分析余华的《活着》是如何在苦难中显现温情主义
在这本书中
苦难是衬显人之间的温情的最好的工具
它随时写苦难
更多的是突出主人公富贵这些底层人民在苦难面前的依然存在的善良温情
苦难虽然存在
但是人生还是要继续
书中的富贵是以非常平静的态度来说自己的苦难史的
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么
平静对待
首先是苦难中的亲情:
亲情是作品的主旋律。虽然富贵的苦难不断,但一家三代浓浓的亲情贯穿始终,忍受苦难却不孤独。无论是父母、家珍、凤霞、有庆等都是非常的善解人意的,体现了某种为了自己的亲人可以自我牺牲的精神。
然后是苦难中的爱情:
主要体现在富贵的爹娘、富贵与家珍、凤霞与二喜之间
最后是苦难中的友情:
有庆为了救县长的女人失血过多而死。但是县长是富贵的朋友额,富贵最后还是只有把恨往心里吞,只能是偷偷的埋了儿子,偷偷的去看儿子。书里面有句话写的非常好,就是“我看着那条弯曲的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这句话从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老汉的角度,写出了这个老汉心中的苦楚。
㈢ 关于余华的《活着》的深层剖析
小说《活着》是余华创作中的分水岭。《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
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书籍评价
《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与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在余华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的苦苦挣扎。余华加诸于叙述的那种冷酷的意志,使小说超出了常轨。
㈣ 观看纪录片《活着》,并从创作角度出发,试分析该纪录片通过什么方式在情感上打动观众的。
一切只是为了活着!就是这样简单朴素的道理打动了观众。
㈤ 梳理影片《活着》的情节线索和情节点
摘要 《活着》是张艺谋1994年执导的影片,这是一部根据余华小说《活着》改编的,讲述了一个家庭阔绰,好吃懒做的公子哥,因为所处的年代以及一系列的历史原因,在命运之前不得不低头,不得不选择接受。主人公在年老之际过的穷困潦倒,令人感到悲痛与绝望,最后成为一个时代的悲剧的缩影。
㈥ 如何看待电影活着
电影《活着》是张艺谋在1994年拍摄的一部经典作品,男女主角葛优和巩俐如今已经是中国影视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就连其中的配角郭涛、倪大红、姜武也成了中流砥柱。在我看来,电影《活着》是中国殿堂级的作品之一。
《活着》是中国历史的一部自我剖白,不做作,不浮夸。用一种缓慢的、类似于纪录片的摄影平静地把主角遭受的伤痛袒露在我们面前,同时也将我们民族所走过的每一步路客观地展现。《活着》讲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一段值得被铭记的历史。
“你赶上好时候了,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这是福贵对外孙的祝愿,同时也是对中国的祝愿。看过《活着》你才会懂得为什么张艺谋被称为“国师”,这才称得上永不磨灭的经典。
㈦ 看电影活着写电影赏析
评论: 活着
我怜惜的不是家珍,虽然在书里为她唏嘘过,不是福贵,多少有自己造孽的成分,不是有庆,小说里是因抽血而失血过多夭亡,电影中未免过于血腥,砖墙倒塌后的血肉模糊,真实的...我怜惜的是从头至尾,一句话也未曾说过,想说却不能说的凤霞。她不是无声的来到这个世界,虽然电影里不曾表演出来,可明明白白像大多数后天失聪的孩子一样,患得患失于一场疾病--高烧。
或许是因为她的扮演者,从小女孩开始一直到大姑娘,都是讨我喜的样子,坚忍,又羞涩,疼爱弟弟,顺从父母。兴许有人会说,是旧社会三从四德的典范,没有什么稀奇。我可以坚决地否定,否则我是新时代里成长的一代,别说是旧社会就是电影里跨过的五零年代,六零年代,七零年代,都不曾留下我的生命印记。我关注的是凤霞的气质,她无声的内心世界。
年幼见证祖上家业被父亲败光,和妈妈一起经历了女人一生中最耻辱的事情--在夫婿家过不下去而回娘家。父亲的觉醒、改头换面,再次的跟随妈妈从虽不锦衣玉食但也丰衣足食的姥爷家回到破败不堪的父亲的栖息地。这时候的凤霞大概还和普通的孩子一样憧憬着将来慢慢会变美好的生活。也许是福贵的罪过,却要女儿来承受。父亲千辛万苦摆脱被国民党拉壮丁的命运,百感交集地回到生他养他的小镇,看到懂事地以幼小身躯拖着几乎与之等高的开水瓶,殷切地唤着凤霞的名字:“是爹啊。”我看到的是什么,凤霞醉人心弦,却又让人潸然泪下的微笑。侧着耳朵,再倒回去,听听,还是没有回答,不喜欢说命运弄人之类的话,却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现实无时不刻的存在着。美好的少女时代,也被邻家小孩无情的嘲弄的石子而击得粉碎。如果说初尝聋哑之味的时候,还少不更事,无法了解残疾的真正意味,又或者会给自己的未来带来多大的困扰,那么从她受到邻人欺辱的一刻便懂得了这种滋味,甚至想诉苦又无法开口的苦楚...
弟弟那差点引起阶级纠纷的为凤霞复仇的创世之举,被她看在眼里,爸爸因诚惶诚恐,那个不得不诚惶诚恐的年代对弟弟的迁怒,被她疼在心里,可她就是没法吐出一个字,想为弟弟辩解,这样的一番话终于是从家珍的嘴里说出来的,可她才是真正的当事人...第一个触击我视觉的镜头出现了:屋内家庭的纠纷方休,凤霞默默地端着一个大碟走进来,先一碗面给母亲,第二碗也是最大的一碗给父亲,然后一碗,还没有,先从旁拿了一支小凳,有庆乖乖地坐正,第三碗面就在他的小手里了,凤霞怜爱地摸摸弟弟的头,最后捧起了剩下的一碗面。她是谁?需要这样忍辱负重,在外受着别人的欺凌,在家又须调节不合的气氛,还要暗中付出本应接受爱的心灵。
弟弟的惨死,福贵的撕心裂肺,家珍的号啕大哭,唯独的凤霞没出现在现场,除了掉眼泪,完全没法显露天人相隔的残酷事实,导演大概是这么想着,或许还可以剩下些菲林,还没有数码技术的年代,剪掉了最悲剧人物的出场。
如果只是看过小说,相信很多人一定会说最悲剧的人是福贵才对,命太硬,克死了所有他值得珍爱的至亲,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不堪,他人若是一次也就不活了,可福贵,不。老全,有庆,春生,凤霞,家珍,女婿,外孙一个一个走在了他的前面,他却依然活着。
只是电影改变了结局,保留了家珍的在世,馒头的活泼,万二喜的深情,却还是剥夺了一个人生的权利--不得不背负命运的凤霞,不得不为整部戏的悲剧色彩添上浓墨重彩一笔的凤霞。
喷涌而出的血,惊恐但还没有完全失神的眼睛,刚才还安心的对家珍报以放心眼色的凤霞,葬送在画面忙乱的切换中。
结婚庆典上唱不出声的痛苦被知女莫于母的家珍道出,只是一旦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来,就索然无味了。
电影改编了太多太多,不仅是悲剧的结局,福贵被拉壮丁的经过,有庆的死法,万二喜的残疾部位,还升华了原作的基调,活着,即使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你而去,也不要放弃生的希望。福贵坚守着这个也许他从未认清过得理,也拿它劝慰过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都不曾怕过,却迈不过批斗这道槛儿的春生。
听着《莫失莫忘》(《仙剑奇侠传》电视背景音乐)写下了这篇文章,突然发现最近自己怎么老是看有着类似结尾的片子,李逍遥的孑然一身...
㈧ 如何评价张艺谋导演的《活着》
书与电影的结局都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出发点,但我更喜欢张艺谋导演电影中的结局。
书中的结局太过于悲惨,用过多的悲惨展示生活的不易,展示活着的艰难,从而展现出活着的珍贵。书中的整体基调都很悲,在结尾更是,福贵孤独一人的活着,那种压抑的悲痛久久令我难以忘怀。但是电影的结局却与之大不相同。
所以我更喜欢电影的结局,我知道生活是苦的,可生活中也有甜,为了生活中些许的甜,即便生活再苦,我依然愿意存在,愿意努力的活着,去创造这生活的甜。这才是生活的意义。
㈨ 从视听语言这方面分析《活着》影评
写作思路:
电影的主演是谁?所饰演的角色是什么?表演怎么样?
主创是谁?编剧、导演、摄影、剪辑、制作公司是谁?他们还有没有其他读者熟悉的作品?
我喜欢这部作品吗?为什么?
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部分?为什么?
我在写作中,是否抓住了作品的主要的东西?有无遗漏?我对影片的描述是否清楚、明晰?
我对影片中的演员、导演及呈现的主题有无偏见?如有,为什么?说出偏见的理由,要有理有据。
我的评论能站得住脚吗?影片中哪些方面可以支持我的观点?还有没有其他可以能证明我观点的材料?
我最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我在影评中有没有清晰地表达出来 ?
如果想再专业一一些,你可以从几下角度进行分析:
(1 )先看光,每个镜头中光是怎么用的,下一个镜头的光有什么变化,有没有投影的变化,有没有黑夜白天的变化,有没有阴天、下雨;( 2 )空间有没有大小的变化,大房间、小房间,有没有室内室外的变化;( 3 )听声音,是同期还是后期,每个镜头中有没有表现出的声音空间来,它是什么样的,下个镜头的声音空间感有什么变化;( 4 )背景是什么,与前景的关系如何,它是怎样变的(这是透视关系);( 5 )有没有运动,是画面内的被摄体在运动,还是摄影机在运动,是水平运动(左右横移)多还是纵深运动多。( 6 )有没有用变焦,它是准确地表现了两个人物关系,还是造成了错误的关系,变焦用得多不多,摇镜头有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义;( 7 )注意运动的动与静的关系,是前景有运动,背景没有,或是背景有运动,前景没有,或是前后景都有,或前后景都没有;( 8 )剪辑点在哪里,起幅的画面是怎么样的,落幅的画面是怎样的,如果是一个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体造型好不好,看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是用切换多,还是用叠化多。( 9 )在一个镜头中人物的调度是怎样的,有没有第四面墙的舞台处理(即所有镜头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摄影机,就像幼儿园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员的单独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墙?( 10 )音乐用在哪里;有没有主题歌,有作用吗?音乐与人物动作(或称表演)关系,音乐与摄影机运动的关系,音乐与色彩变化的关系,音乐与对话的情绪及节奏的关系,音乐与自然音响(即噪声)的关系等等。( 11 )如果是故事片,情节的转折点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是用旁白,还是无声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话,你能用无声把这一段落表现出来吗?( 12 )画面上的人物关系变化,有变化,还是没有变化,比如 在整个镜头里始终站在B 右边,就没有走到B的左边去过,等等;( 13 )对话写得是否生活化,还是舞台腔,顺口吗?( 14 )每个镜头中人物都穿什么颜色的服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也就是说,有没有色彩的调度,即作为流动色彩来使用;( 15 )道具在时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确吗?( 16 )时间上是否用闪回,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合理吗?( 17 )用长镜头吗?最长的镜头有多长,你感觉是长,还是没有实际那么长,这个长镜头内的人物关系是怎样的。全在画面内,或者是一个在画内,一个在画外(正 / 反拍不算内)。( 18 )人声,是按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这样的搭配吗?( 19 )特写是否作为情节中的视觉重音来使用的?( 20 )全片的声画结合如何,有没有非常精彩的地方?
最后想告诉你的是,一篇影评中不可能把所有方面都谈到,着重找一两个你印象最深刻的角度入手就可以了。
㈩ <<活着>>电影影评会的进帮下忙!有要求!
你可以针对福贵老婆对春生那句话写文章,她一直对春生避而不见,但当春生要自杀的时候,她出来说了一句“外面冷,进屋来吧”。这里,就是“活着”俩字的作用,你延伸出去写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