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影视画面造型的构成因素有哪些
1、远景画面
远景具有广阔的视野,常用来展示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 、规模和气氛。比如表现开阔的自然风景、群众场面、战争场面等等。远景画面重在渲染气氛,抒发情感。在绘画艺术中讲究“远取其势,近取其神”,这一点和绘画是相通的。
2、全景画面
全景用来表现场景的全貌或人物的全身动作,在电视剧中用于表现人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全景画面,主要表现人物全身,活动范围较大,体型、衣着打扮、身份交代的比较清楚,环境、道具看得明白,通常在拍内景时,作为摄像的总角度的景别。
3、中景画面
画框下边卡在膝盖左右部位或场景局部的画面成为中景画面。但一般不正好卡在膝盖部位,因为卡在关节部位是摄像构图中所忌讳的。比如脖子、腰关节、腿关节、脚关节等。中景和全景相比,包容景物的范围有所缩小,环境处于次要地位,重点在于表现人物的上身动作。
4、近景画面
拍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的局部成为近景。近景的屏幕形象是近距离观察人物的体现,所以近景能清楚地看清人物细微动作。也是人物之间进行感情交流的景别。近景着重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影视艺术中造型元素
影视艺术师门非常年轻的艺术门类,正如色彩与声音元素一样不断地被影视艺术所吸收。那么应试造型艺术的多元素是肯定的。
它涵盖的内容充满整个影视作品,包括构图、光影、制景、人物塑造雕刻、服装设计等等,学习此专业人士应有专业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这样才能创造出新颖美妙的影视剧作品。
㈡ 电影画面有哪些常见的构图方法
电影画面构图其实有很多种方式,摄影师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画面的成分位置。我们所说的是通常情况下的构图方式。遵循了平衡原则,由导演指引目光到对比最强区域。构图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人们习惯从左到右观看,所以右比左重,上比下重。如果影像重心低,画面会平稳很多。单独个体会比群体显得重要,画面倾斜要比画面水平更具有张力。
我认为观影者应该适当了解一些构图的原理,这有利于进一步理解电影,虽然说导演设置镜头时所造成的情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举个例子,即使你不知道这个构图是居中构图,你也会很清楚这个人重要。但是有些镜头就不好感觉出来,例如《踏雪寻梅》中杀人那一段镜头是倾斜的,不细看不会发觉,除了一些敏感的人会觉得不舒服。这种不舒服就是导演通过影像传达出来的。
㈢ 拍摄电影时,摄影师手中有哪些主要的造型手段
(1)光线表现手段。光,是再现被摄对象的立体形态、轮廓形式、明暗和色彩关系的最基本的条件。摄影师通过自然光、人工光或两种光的综合运用,可以营造出多种多样的光效氛围,并根据艺术意图改变景物和人的形象。
(2)色彩表现手段。欣赏色彩表现手段要看色彩基凋的确立,即每一部电影应有的一种色彩总体感,或以一种色调为主创造影片的总体氛围情绪;要看色彩气氛的营造,每一场景的情绪意境,都有相应的色彩气氛;此外还要看具体形象的色彩塑造,景物和人、肤色、穿着和道具的色彩,看上去像是与生俱少却完全可以在摄影师的手下妙笔生花,特别是它们之间的色彩对比,更是一种无法言说的艺术语言。
(3)光学表现手段。比如各种焦距的镜头改变着画面上的空间透视关系,可以用来创造不同的空间——心理氛围。
(4)动向表现手段。镜头的运动性是电影摄影最显著的特征。推、拉,升、降及其不同形式的综合运动,创造出不断变化的多构图画面,形成了银幕上活生生的空间世界。
张艺谋于1984年拍了《一个和八个》,这部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列为“第五代”电影人的第一部作品,它在导、摄、美等各个方面较以往各类片子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一个巨大的突破。作为该片的摄影之一,张艺谋开始受到电影界的注意。同年张艺谋独立担任影片《黄土地》的摄影,在该片中他充分调动摄影手段,以独特的造型表现出黄土高原浑朴、雄伟的独特美。该片的摄影在电影界褒贬不一,引起热烈争论,但评论者普遍认为像这样在美学上有开拓性的摄影创作甚为鲜见。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审委员会特授予张艺谋最佳摄影奖。张艺谋由此开始跨入一流摄影师的行列。
㈣ 影视构图包含哪几种方式
对角线形构图,对一个运动的主体,或想要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动感,大多采敢指向主体运动的斜线进行构图。对角线构图不仅产生活力,而且择可产生动感。三角形构图,又可细分为正三角形构图、斜三角形构图和倒三角形构图襄种情况。前者在视觉感受中有一种较为稳定的感受,而后两者则是给人一种动荡或颠覆的感受。对三角形构图的理解是:当画面主体景物的轮廓线,由水平线向上汇聚的交点成三角形时,其画面结构则被视为三角形三角形构图。运角形构图是利用几何图形表现画面的构图,是经典的构图形式之一。因为三角形通常象征着古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建筑的三角楣,以及在古典绘画中的典范使用,又被称为金字塔构图,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就是三角形构图的代表作。中间的圣母和两旁的圣婴在画面中形成一个三角形构图。三角形构图经常用于人物和物体的组合构图。在三角形构图中,观众的眼睛通常沿着三角形的三个点移动观察,所以画面就变得具有生动性。当把人物组合在三角形的画面中时,在最高点的人物就会显得有优越感,反之,就会变得被动或卑微。当然,通过放置三个次要的兴趣点,这个至角形构图可能令观众的兴趣点变得分散。
半圆形和拱形也是常见的构图形式之一。圆形具有象征和谐、圆满及饱和的含义。一个圆形的构图能把观众和画面中的人融合到一起,在感觉上进入一个亲密无间的画面语境中。在大自然中,或在日常—活场景里,经常可见一些类似半圆形的景物,如河流池塘、湖边、海岸或曲线造型的建筑物、花、草、树、木等形成的半圆形。半圆形构图的中心部分通常是呈现出空白,但不排除点缀上一些小的陪衬物体半圆形构图能给人一种和谐、生动、富有活里的感觉。而拱形也会产生类似的感觉,相比之下还具有一定的灵巧性。拱形除了作为4个构图要素之外,还具有一种引导观众视线的结构作用,拱形的空间给种轻快的效果。
㈤ 常用的摄影构图法则有哪些
【导读】对于摄影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便是构图,无论你是摄影新手还是专业摄影师,都应该清楚构图在摄影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常用的摄影构图法则有哪些呢?今天小编将为大家分享常用的摄影5大构图法则,一起来看看吧!
1、三分构图法
三分法构图是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构图方法,在摄影、绘画和设计艺术中经常使用的构图手段,简单一点的称呼也叫做井字构图法,即通过两条竖线和两条横线将画面等分为九个同等大小的长方形。
2、对称式构图法
具有平衡、稳定、相呼应的特点。常用于表现对称的物体、建筑、特殊风格的物体。虽然上一条告诉我们,不要把主要的物体放在画面中央,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对称式构图法非常好用,尤其是在拍摄具有对称特点的物体时,中心构图和对称的视图会让画面变得更美。
3、框架式构图法
选择框架式前景,能把观众的视线引向框架内的景物,突出主体,同时也能制造出纵深感。在拍摄时,可以通过寻找窗、拱门、树枝等等来架构整个画面。这种“框架”不一定要将画面完全围住,只要能让画面看起来更有层次就好。这种构图方式,在电影里比较常见。适用于人物、风光等。
4、引导线构图法
利用线条引导观者的目光,让观者的目光最终汇聚到你想要表现的物体上。引导线不一定是具体的线,任何路径、墙壁或者图案都可以充当引导线。
5、重复构图法
拍同一主体的东西,完全占据画面,并且不断重复,这种构图方法同样可以起到突出主体的效果。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整理发送的关于“常用的摄影构图法则有哪些?”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要说近几年影视后期行业发展前景如何,相信各位小伙伴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总的来说,影视后期制作是个不错的行业,欢迎大家加入。
㈥ 影视画面构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构图有4个基本要素,分别是主体、陪体、前景和背景。
1、主体。
拍摄主体,是拍摄者想要表现的拍摄对象。一张照片的好坏与否,先看照片的主体是否明确,最好是让观众一眼就能发现拍摄主体。
2、陪体。
陪体是照片中用来衬托主体,还兼顾着平衡画面的作用。如果主体是红花,那么绿叶就是陪体,画面中只有主体会显得画面空旷,画面失调。当然,要表现一个人漂亮,安排一个丑人在旁边就能突出其漂亮。
3、前景。
摄影的前景主要有三个作用:增加画面层次感、引导观众视线和烘托主体。
在拍摄风光照片时,增加地面前景或用近处的树枝形成框架前景,可以明显增加画面的层次感,拉长画面纵深。
4、背景。
背景可以交代环境特点,在拍摄人文摄影题材时,背景对于烘托画面主体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拍摄旅行照片时,一般也需要让风景出现在画面中,交代拍摄地点和环境特征,一般照片中的人物作为主体,风景作为背景。
构图关键要点:
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如此重要,所以要尽可能去突出拍摄主体。
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利用浅景深来虚化拍摄背景,简化画面效果,从而突出拍摄主体。具体操作可以选择开大光圈、靠近拍摄,能够获得很好的虚化效果,条件允许的话利用长焦镜头也是ok的。
还可以借助对比的手段来实现突出主体的目的。如色彩对比,万绿丛中一点红,绿叶衬托,突出花朵;如明暗对比,舞台聚光灯下的人物;大小对比,用人的身高表现建筑物的高大。
㈦ 电影构图有哪几种
1,在决定画面构图之前,我们首先要决定的是画面的画幅。画面宽度与高度的比例称为宽高比。不同的拍摄格式会有不同的画幅宽高比。最常见的宽高比有1:2.39、1:185(美国院线标准)、1:1.66(欧洲院线标准)、1:1.78(高清电视标准,也称为“16:9”,高清摄像机用的就是此格式)。
了解拍摄的宽高比及展映、发行的宽高比都很重要,在制作过程中,可以保证作为视觉策略组成部分的画面构图保持不变。
1:1.66的银幕宽高比2电影画框是二维的,电影画面用两个坐标来定义,即横坐标(x轴)和纵坐标(y轴)。
此外,用来表示画面深度的第三个坐标(即z轴)可以通过纵深线索来加强画面的纵深感,也可有意使之弱化。3,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与发展中人们总结出了一些和谐构图的程式。三分构图法,是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沿画面水平、垂直方向将画面分成三等份,分割线的交叉点就是趣味中心,将画面里重要的元素安排在趣味点上可以获得生动的构图。按照三分构图法,人物的眼睛通常被安排在这些趣味点上。如果角色向画面右侧看,那眼睛就放到左上角的趣味点上;如果角色向左侧看,眼睛就安排在右上角的趣味点上。4,《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一书中提到,希区柯克曾向他分享了一个简单但有效的构图法:画面中物体大小应与物体所处故事中的重要性直接关联起来。这条构图法则适用于画面中有一个或多个视觉元素的情形,来制造紧张或悬疑效果,这在观众还不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在视觉上如此强调某一物体时尤为明显。下图是《盗梦空间》(Inception.2010年)的截图。影片开篇,一个陀螺占据了一个画面的很大比例,因为这个陀螺暗示着主角的现实或梦境。画面中的物体的大小、颜色、亮度及摆放位置等都会对其相对应的视觉分量产生影响。尽管均衡与非均衡这类名词在画面构图中并没有实际的测量数值,但我们不难发现,当物体均匀分布于画面时就能创造出均衡的构图,达到一种整齐性、一致性。比如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用到了很多均衡画面,给人传递一种整齐、严肃、冷静的感觉。
均衡构图——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
均衡构图——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
而当视觉比重仅集中于画面某一区域的时候,其画面构图就是非均衡的,这种构图方式经常与追逐、局促或紧张联系在一起。均衡构图或非均衡构图所传达的效果将在很大程度上由叙事情境决定。下面的截来是电影《斯隆女士》中斯隆正在重组她的团队的画面,拍摄主角的镜头倾斜,画面非均衡的构图同样产生了集中、紧张感。虽然是非均衡构图,但大多数的视觉分量都位于画面的左上角,主体还是根据三分构图法来安排的。
㈧ 电影摄影的主要造型手段那什么
四大手段:构图 移动 光线 色彩
㈨ 电影构图方法有哪些
1、电路组成
线构图是用垂直于画面上下帧的线元素构图电影。直线的构图一般具有高、直、庄严、有力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景物的高度和深度。影片中的瀑布和高大的树木可以作为线性组合。
2、水平的作文
它传达了一种平静、宁静、舒适和稳定的感觉,经常被用来拍摄一个平坦的湖。
3、对角线构图
它可以分为垂直斜线和水平斜线。它经常表现运动、流动、倾斜、颠簸、不平衡、紧张、危险、千里等场景。有些图片用斜线来指出特定的物体,起到固定的引导作用。
4、年代的形式
屏幕上的场景以s形曲线的形式呈现,具有延伸和变化的特点,使人看起来有节奏、美观、优雅、和谐。当我们需要用曲线的形式来表达一个主题时,首先要想到s形的构图。常用于河流、小溪、曲径、小径等。
5、对角线构图
当主体排列在对角线上时,可以有效地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也可以产生伴奏与主体之间的直接关系。充满动感、活泼、易于产生的线条融合趋势,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突出主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