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部外国的战争题材电影,一个女的跟一个受伤的战士做爱,周围都是伤兵
莱坞试爆了一颗少女原
地毯一样徐徐抖开,一
『贰』 2004年电影,一个女人引发两国的战争应该是欧州的,场面很宏伟
是《特洛伊》吧,美丽的海伦引发了特洛伊与希腊的长达十年的战争。最让人感慨的是,那些人见到海伦后,并没有把她当做红颜祸水,而是感慨:为了这张脸再打十年也值得。
『叁』 求一部国产电影,内容大概是:由于战争,一个村子里好像只剩下女人了,男人寥寥无几。
《麦田》于2009年9月28日上映的由中国导演何平,总监制赵国良联手打造的一部故事片。你看看是不是这部?!下载地址就不用了吧,网上到处是资源,在线看的也很多。
『肆』 战争是不是和女人没有关系
个人觉得战争和女人还是有一点关系的,怎么说呢!
现在已经不是哪一种冲到人脸厮杀的年代了,已经到了信息化战争的时代,可以说出了一些兵种外,几乎都是按按钮,然后就会自动帮助你发射导弹,飞机坦克和军舰都一样,就是需要计算弹道轨迹,不过有计算机这也是很简单的,不需要什么体力,唯一需要点体力的反倒是平时不起眼的后勤部队,需要搬运物资,需要一点体力,不过有军用汽车,这也是很简单就可以解决的事情。
其实二战中就有很多典型的例子啊,比如说苏联的女兵就很是出名啊,为了祖国投身战场,为祖国立下赫赫战功。
还有就是,战争是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考验,如果男生全部都去了战场,那么后勤就需要女人去做啊,比如工业制作等等。都需要女人去做的。
所以说不要说战争和女人没有关系了,战争对整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有关系,只要人民团结在一起了,才可以打赢战争的。
『伍』 这部电影以战争题材来表现女性的自我觉醒,电影叫什么名字
遥远的爱(1947)
大学教授萧元熙与妻子决裂后,决心 要把小女佣余珍改造成为自己理想的 妻子。余珍原是个出身低微的小大姐 ,深受封建思想和旧习惯的束缚。萧 元熙不厌其烦,从思想修养到待人处 事,为她设计了一整套的改造方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造,余珍果然摆脱 了旧的束缚,从对妇女地位的认识到 谈吐举止,都能达到现代妇女的水准 。萧元熙非常满意自己创造的奇迹, 与余珍结成了夫妻,过上了称心满意 的小家庭生活。
『陆』 急救!!!寻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赏析 谢谢大家了
两篇
1.战争与人性
——赏析《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战争是什么?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战争是什么?战争是屠杀和毁灭。
战争是什么?战争是英雄的舞台,平民的坟墓。
战争是什么?战争是人性的劫难,社会的倒退。
战争是恐怖的、悲壮的,而描写战争的的文学作品则刺激好看,我很喜欢看战争题材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像描写古希腊时期的《特洛伊战争》、中国的古典小说封神榜、三国、水浒,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还有描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文学作品几乎都看了,印象深的有《烈火金铡》、《苦菜花》、《林海雪原》、〈红日〉、〈铁道游击队〉等,从战争文学中我知道了什么是英雄、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悲壮、也懂得“一将功成万骨休”的深刻含义。但像根据前苏联作家瓦西里耶夫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所表现的战争场景,仍然给我以震撼,把战争与女人、战争与人性联糸在一起,通过战争来揭示人性的善良、表现战争中的美丽,使人们憎恨战争热爱和平,以全新的角度塑造战争中的英雄形象,给人以情感教育和美感享受,尽管我多年以前就看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故事情节也很熟悉,我还是一集不拉地看完了电视剧,并常常为剧中的人物所感动,我已经不是个轻易动感情的年轻人,为什么它能打动我、感染我,因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表现的普通士兵的战争生活,塑造了一群平民化的英雄形象,从新的角度来诠释战争、表现英雄,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女兵形象,丰富了文学典型的画廊。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故事情节很简单,在苏联后方的171兵站有一个女子高射炮排负责守卫车站和仓库,负责的是一个老兵瓦斯科夫准尉,如果不是德国飞机偶尔来袭击,这里几乎看不到战争场景,女兵们站岗放哨巡逻跑步,有时帮助乡亲做点农活,周围是一片田园景色,静静的森林,清清的湖泊,淡淡的炊烟,劳作的农妇,单调重复,连老兵瓦斯科夫都有点厌倦这种死寂的生活,想上前线。通过前半段的平静引发后半部的战斗,通过瓦斯科夫与五名女兵抗击德国特种兵的悲壮战斗,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创造。湖宾阻击战的场面并不激烈,比不上莫斯科保卫战,也比不上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一场名不见经传的小战斗,但五名女兵的英雄群像正是通过战斗也通过平时的生活来表现来完成的,性格鲜明各有特色。
中士丽达是带着国难家仇参军入伍的,她的丈夫战争一开始就牺牲了,她把三岁的儿子寄托在母亲家来到兵站,她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但内心却有着火一样的激情和海样深的母爱,她为了儿子,不怕战友的误会,夜晚去城里看望儿子和母亲,留下自己和战友省下的面包,连杯茶都来不及喝,又返回部队。她亲手打下了德国人的飞机,在战场上她勇敢地阻击敌人,腹部受伤后,为了不连累准尉,她开枪自杀,在死前她深情地要准尉吻她一下,表达了她对生活的无限眷恋,丽达身上表现的母爱和勇敢令人落泪。
女兵热妮娅一家三口死于德国人的枪口,她参加了战斗部队,在战争中与上校产生了恋情,受处分被安排到兵站。这是个热情开朗聪明漂亮的姑娘,她像一股清泉给兵站带来了透明激情快乐美丽,她给女兵们改军服,表现女性的曲线美,她提出举办舞会,庆贺击落敌机的胜利,她对爱情的执着令人感动,面对付排长的警告,她不顾一切冲向车站,为上前线的上校和战友们送行,极大地激励地了部队的战斗士气。尽管她有些尖刻,有些爱虚荣,但面对敌人却义无反顾,在丽达受伤时,她引开敌人,一个女人与十个敌人抗击,壮烈牺牲。
女兵里莎,一个在森林的小木屋中成长的姑娘,单纯善良,渴望爱情,向往城市,她对准尉产生了恋情,严格说,这不是恋情,在只有一个壮年男性的群体里,这种爱更多的是爱慕而不是爱情,是战争时期人们心态的畸形表现。在瓦斯科夫和她唱里莎的民歌时,她眼里闪现出孩子般的纯真和喜悦,她还是个情窦初开的姑娘。在接受回兵站送信的任务后,她一个人穿越森林,几度迷路,非常害怕,呼喊战友,当她找到白桦树棍时,欣喜若狂,不慎陷入沼泽,光荣牺牲,正是她的害怕她的迷路她的看似可惜的牺牲,活生生地凸现了里莎的形象。
大学生索妮娅,是女兵中唯一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莫斯科大学文学专业的高材生,她是犹太人,父母在明斯克,是突然爆发的战争使她中断学业,参军入伍。这是个有着梦幻般色彩的姑娘,喜爱文学喜爱诗,即使是战争也不能阻止她的爱,在军营里在劳动中在战场上,她为战友朗读诗歌,歌颂自由歌颂光明和爱情,这是俄罗斯十九世纪来的光荣传统。她有个连姓名都不清楚的男友,却时时痴情地渴望蒙眬的爱情。她待人和气,善解人意,为了找回瓦斯科夫的烟袋,她不幸陷入德军的包围,面对德国鬼子的刺刀,她流露了那么片刻的恐惧,但更多的是坦然,索妮娅的死隐喻了战争对文明对文学对人性的杀戮,她留下了带血的诗集就是物证。
女兵嘉尔卡严格说,还是个孩子,她在孤儿院长大,没有父母,战争发生时同伴都入伍了,她也编造父母牺牲的谎言入伍,她时常编造母亲是有钱人有地位身份的各种谎言,来表现她对母爱的渴望,来掩饰内心的自卑。当热妮娅把她化装为舞会的公主时,才找到做人的尊严。儿童上战场本身就是悲剧,当她看到德国人浑身发抖,一枪未放,丽达要以战场纪律来惩罚她,只有准尉理解安慰她,并保护她,可是战场本身就是残酷的,她无法克服内心的恐惧,看到德国鬼子尖声喊叫,无方向地乱跑,被德国鬼子打死。按常理分析,这是胆小鬼是懦夫,中国的刘胡兰就义时比她还小,但作者仍然把她列入英雄行列,她没有按照准尉的命令离开战场,她也是为保卫共和国死的。
准尉瓦斯科夫是全剧的一号主角,是个性格丰满有别于传统英雄人物的形象,他为人忠厚随和,心地善良,除了挂在嘴上的步兵条例,缺乏主见,常常受到女兵的嘲笑。他没有什么崇高理想,厌恶战争,只想做个好木匠,在兵站,他不仅是最高指挥官,还是姑娘们的兄长,处处为姑娘们服务。盖厕所盖澡堂,他的任务除了守卫兵站,就是不让一个姑娘受伤害。在带领五位女兵上战场阻击德国人时,更像是带几位姐妹远游,千叮咛万嘱咐,告诉她们战场上的各种注意事项。当他发现德国特种兵不是二个而十六个时,他陷入了痛苦的选择,正如他说的,为了十几个德国鬼子牺牲五个姑娘不值得。但战争的逻辑就是这样,虽然他没有接到上级阻击德国人的命令,但作为一个军人,他决不能放任敌人去破坏铁路大桥,给前线的战友造成伤害,明知敌我力量悬殊,明知他带的是几个没有实战经验的女兵,明知对方是武装到牙齿的特种兵,他也只有一种选择,一边抵抗一边求援。虽然他下达了女兵们撤回兵站的命令,同样,没有一个人走,正如热妮娅说,战争中没有女人。看到女兵们一个个倒在敌人的枪口下,他愤怒他痛苦,甚至感到失败绝望,当丽达和热妮娅都牺牲后,他也不想活了,只身冲入小木屋,打死一名俘获五名德国鬼子,当时他恨不得一梭子打死这些畜生,为牺牲的战友报仇,但战场纪律人道主义精神使他压抑了复仇的火焰,在这里,瓦斯科夫的人物形象得到升华,人性美得到颂扬。胜利和勋章并没有使瓦斯夫高兴,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为什么姑娘们都死了,他还活着。战争中最可贵的是什么,不是胜利,不是勋章,不是鲜花,还是生命,人的生命高于一切。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还重笔渲染了战争的美丽和快乐,战争不仅是灾难是痛苦,也有美丽和快乐,像热妮娅说的,战争就不能追求美丽吗?她用灵巧的手为战友改服装,她把嘉尔卡打扮成一个公主,她热烈地追求与上校的爱情。剧中还有场女兵裸浴的戏,没有任何亵渎,只让人感受到女性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在林中瓦斯科夫让姑娘们下湖洗澡,就像现代版的天鹅湖,瓦斯科夫像一个王子,而女兵们像天鹅一样在湖中游泳戏嬉,虽然有些夸张,但带给观众的是美的享受,是生命的颂歌。战争的场面没有炮火硝烟,没有千军万马,静静的森林,悠悠的湖泊,淡淡的晨雾,可爱的小兔,〈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描写了一种全新的战争图景。
回顾一下传统战争文学作品,我们就可以看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表现的英雄形象是全新的,是立体的,是鲜活的,是典型的。
传统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大多是武艺精湛,人格高尚,功高绩伟,像三国中的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赵子龙在长板坡万军之中取敌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像水浒中的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狮子楼上杀人如麻不闻声。像烈火金刚中的史更新不怕牺牲战功累累,杀敌无数。像电影中的王成,高呼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与苏联的著名的表现战争中英雄人物的手法也不一样,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阿察金,夏伯阳等,也都是战功显赫,有许多豪言壮语。我们很长时间习惯了英雄人物无私无畏、大智大勇、多材多艺、完美无缺,他们的行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信仰,他们的外形似乎一切都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敬仰。而当〈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把五名普通的女兵描写成英雄人物时,我们还有些不习惯,甚至还有怀疑,这样的人物也算是英雄吗?像嘉尔卡一枪未放一个敌人没消灭就死了,索妮娅临死前那闪现的恐惧,热妮娅打死一个德国鬼子后浑身发抖,扑在瓦斯科夫怀里抽泣,丽达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正是这些千千万万的普通士兵,正是平凡的人物团结起来才战胜了法西斯,才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用他(她)们的生命和热血才换来了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和幸福生活,把她们做为英雄来纪念来崇敬一点也不过分。她们身上的缺点,她们表现的片刻的懦弱一点也不影响她们的形象和丰采,正是这样的英雄使我们感动、亲近、熟悉,从她们身上看到了我们自己的身影,与她们一起喜怒哀乐,与她们一道面对死亡和欢庆胜利。这正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成功之处,闪光之点,也为文学画廊增添了全新的典型形象。
人类在蒙昧时期崇拜神灵,在野蛮时期崇拜英雄,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人类仍然需要英雄,需要榜样,需要座标,需要精神,但那种把英雄神圣化,将英雄脸谱化的传统做法,已经过时了,我们更需要的平民化的英雄、生活化的典型,需要有血有肉与我们共呼吸共命运的英雄,但愿六亿神洲尽舜尧不再是口号,不再是诗,英雄的平民化和平民的英雄化将会提升人的品质,提升民族的素质,也会丰富我们的生活。
2.高尚的情操——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想到的
战争使117号铁路会让站上只剩下十二户人家,且大多是小媳妇和小寡妇。 “她们神通广大,不管用什么原料都能酿制白酒”。车站驻兵换了一拨又一拨也抵不住女人和白酒的问题。准尉华斯科夫“接二连三地给上级打报告”。上级一气给这个专会打报告的“作家”拨了两个班的女兵,一举两得地一揽子解决了。这一下准尉更是傻了眼,叫苦不迭……
一次,女兵奥夏宁娜开小差碰上了两个德国鬼子,他们企图炸毁基洛夫铁路。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华斯科夫带了五名女兵赶到战斗地点,不想却是十六名装备精良的德国鬼子。她们经过了两天两夜的浴血战斗,五名女兵全部壮烈牺牲。最后准尉一人俘获了剩余全部德寇。
小说再现了那些刚从和平岁月走来的天真欢快的年轻人和她们以生命为代价保卫国土的英雄主义精神。这其中有欢乐,有痛苦,有爱情,更有她们的英雄主义精神……其高尚的情操,读之令人激昂,催人奋进!
我在想,如果把这个题材放在今天我们某些作家的手里,可能那就坏了。首先书名得改,叫做《一个男人和五个女人的故事》;其次内容得改,不是战斗故事,而是情爱故事。尤其该故事发生在森林里面,更是有戏可看了,免不了一定要再来点《红高粱》式的原始野蛮的性爱。这样的话,可能迎合了一些人的胃口,但却出卖了自己的贞操。其实这样的“作家”早已无什么贞操可言。更何况还要引得其人反问你一句:贞操值多少钱一斤?无端被他噎一下。
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这句话应该不容置疑。可是为什么近来好象老是要遭到质疑呢?这是个很令人深思的问题……
想想我们今天一些青年男女,尚未涉世就动辄大谈什么生活的苦经,无病呻吟。一副虚空无奈、看破红尘的样子。物欲横流,金钱当道,什么道德、礼教统统都不知摔到了哪里。
有报道说某大学一个宿舍里十六名男女学生在同时作爱,读后简直令人作呕不止。还有一女孩,十六岁就经历了种种其年龄不该经历的事,最后竟要自杀。说出了诸如:有钱又怎么样?有车有房有别墅又怎么样?男女之间又怎么样?不就是活塞运动?等等令人瞠目结舌的话。十六岁的女孩啊!本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
回过头来我又在想,一些青年人感到空虚无奈可能也是有原因的。他们有的也许也在思索和苦恼……
当然,任何社会都有丑恶现象。包括小说所写的那个时代。伟人也有优缺点。伟大失去了平凡就成了空中楼阁。但,这些丑恶千万不能肆行,千万不能人人都麻木地去接受,这样的话就是一大悲哀了。
所以在此我们要呼吁人人都要树立高尚的情操,回归社会道德,人人都做一个高尚的人!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俄罗斯经典电影回顾展”中品味经典 影评
如果给影片作个定性的话,那么它无疑是一部弘扬主旋律的电影,选取的是“红色经典”的创作路线,注重刻画正面英雄形象,突出战争对美好事物的摧残,进而激发观众的爱国热情,促进国家建设。在拍摄完成的34年后,当我看完这部主旋律影片,依旧能够感觉到心灵的触动。我想这种触动才是一部主旋律影片旨在达到的力量吧。
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这种力量中,联想到中国观众对当代主旋律电影极为不屑的现实。我觉得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观众苛刻的态度上,而在创作的选择取向上。我国当今的主旋律影片集中在对大事、名人的影像化表现方面。或者是讲述一个企业艰苦奋斗、战胜困境、自立创新的创业壮举,如《首席执行官》;或者是国家公职官员舍家为业、两袖清风、为民奉献的高尚情操,如《任长霞》。这种创作动机本身无可厚非,只是还远远不能起到弘扬主旋律的效果。毕竟,在下岗问题、腐败问题严俊的现状面前,群众雪亮的眼睛更相信冷酷的现实。反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故事不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大事件,五个女兵的故事并没有大书特书之处,但编导的高明之处在于以强烈的对比手法、细腻的心理刻画将它讲述这一个既壮烈又感人的事迹。影片末尾,丽达让瓦斯柯夫吻自己后说:胡子挺扎人的。这个小小桥段令战争中深切的战友同志之情跃然显现。当丽达自杀后,观众不仅是悲痛的也是愤怒,愿意与准尉一起杀死德国鬼子为她们报仇。这样的细微处理,比《攻克柏林》中男主人公高呼“从今天起我的工作是制造德国人的尸体”更具感染力。事实上,对大多数默默奉献的老百姓的歌颂要远比对已经立碑书传的人物与事迹的赞美更具亲合力,因为前者更符合现实的语境。俄罗斯战争影片《他们为祖国而战》和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都以弘扬主旋律的创作初衷,但在今天看来依然能够令人心潮澎湃,根本原因在于影片的主角都是大时代背景下的人民大众。
政局的裂变和动荡,使得俄罗斯电影在上世纪末陷入低谷。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俄罗斯电影大有卷土重来再铸辉煌之势。2003年,安德烈.基亚金斯夫以一部处女作惊艳世界艺术影坛,《回归》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大奖捧回老家。2005年,《第九突击队》以战争为题材采用商业拍摄手法一举拿下俄罗斯年度票房冠军,让世人见识到俄罗斯商业电影的潜力。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富有艺术细胞的民族,不仅在文学领域创作出《战争与和平》、《罪与罚》等巨著,更有塔可夫斯基、梁赞诺夫等为后人留下了《压路机与小提琴》、《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诸多经典光影。今时,在艺术影院的大屏幕上静静品味过往经典,心中不免怀有一份祝愿:希望数十年过后能在“20**年俄罗斯经典电影回顾展”中回味属于自己那个年代的经典
『柒』 求助 二战电影的名字的...
抗战先生 美丽人生
再给你介绍几部二战的:
北非谍影》、《辛德勒的名单》、《帝国的毁灭》、《苦海余生》、《英国病人》、《第八个是铜像》、《小兵张嘎》、《地道战》、《鬼子来了》,
还有:
1.《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美国、英国、法国,1962)
全景式记录盟军诺曼底大反攻的史诗。盟军最大的一个成功案例。公认的二战战争电影盖棺之作。告诉我们成功中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
2.《遥远的桥》(A Bridge too far,美国、英国,1977)
盟军荷兰空降兵的命运。可能是盟军最大的一个失败案例。异想天开与急切冒进让盟军付出了惨重代价。其间一位德军将领的风度和气度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3.《坦克大决战》(Battle Of The Bulge,美国,1965)
战线过长与补给不及让德军功亏一篑,失败令人扼腕、顿足。
4.《马耳他攻防战》(Malta Story,英国,1953)
早期二战经典。英军在马耳他捉襟见肘的遭遇。
5.《雷玛根大桥》(The Bridge at Remagen,法国,1969)
情节紧凑,精彩纷呈,一气呵成,淋漓尽致。
6.《红一纵队》(The Big Red One,美国,1980)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活着”就是硬道理。
7.《雷霆战将》(When Trumpets Fade,美国,1998)
告诉你一种反英雄主义的战场生存之道。
8.《斯大林格勒战役》(Stalingrad,德国、瑞典,1993)
斯大林格勒漫无边际的雪原就是德军士兵的坟墓。未见德军与苏军的正面对峙而惨烈、惨淡之情弥漫荧屏,挥之不去。
9.《星星敢死队》(The Star,《东部战线1944》,俄罗斯,2004)
诗化的意境,信念的力量,内敛的情感,不朽的军魂。
10.《狙击手》(Sharp Shooter,苏联)
苏军女狙击手的传奇故事,扣人心弦、震撼人心不逊《兵临城下》。拍摄年代未详,当略早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11.《这里的黎明静悄悄》(The Dawns Here Are Quiet,苏联,1972)
战争与女人的散文诗,证明战争从未让女人走开。曾经感动过一代中国观众。
12.《虎!虎!虎!》(Tora! Tora! Tora!,《偷袭珍珠港》,美国、日本,1970)
客观看待珍珠港事件的一个标本,美国观点和日本观点妥协的产物。抚摸美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13.《中途岛战役》(Midway,美国,1976)
胜败之机瞬息万变,一失足成千古恨。此战凸显了信息、判断与应变的重要性。表现手法略嫌呆板,其间美军将领之子与日本姑娘恋爱的情节纯属多余,且日本姑娘容貌亦嫌平庸。
14.《红色警戒》(The Thin Red Line,《细细的红线》,美国、加拿大,1998)
墓志铭式的故事。太平洋战争中美军与日军的对决,对于美军来说,该经历(包括士兵的战争思考和厌战情绪)与日后的越战经历差相仿佛。略嫌沉闷、拖沓。
17.《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英国、美国,1957)
战俘题材经典。战争中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一个经典标本。英国绅士遭遇日本流氓:虎落平阳被犬欺。
18.《反攻缅甸》(Objective Burma,美国,1945)
早期二战经典。在历史上曾因过分夸大美国在缅甸战争中的作用、遭物议而被删剪。
19.《血战台儿庄》(中国,1985)
中国第一部以正面战场抗战为题材的电影,已是公认的华语经典。聊以代表中国经典。
20.《血染雪山堡》(Where Eagles Dare,《壮士雄风》,英国,1968)
战争冒险题材经典。悬疑、动作,斗智斗勇,起伏跌宕、惊心动魄,一气呵成,绝无冷场。更兼两位大美女捧场,秀色可餐,令人想入非非。
21.《六壮士》(The Guns of Navarone,《纳瓦隆的枪声》,美国,1961)
战争冒险题材经典。动作、悬疑,紧凑、紧张,人物、景观,美不胜收。其间处置叛徒美女的情节尤其令人心情复杂。
22.《伦敦上空的鹰》(Stukas uber London, or Eagles Over London,法国、西班牙、意大利,1969)
战争间谍题材经典。德军的渗透与英军的反渗透。轻喜剧,精彩、幽默。网上多有混同于《不列颠之战》者(在下亦曾因此在《知见二战题材经典电影245部》一帖中注错该影片英文名)。
23.《乱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红粉忠魂未了情》,美国,1953)
早期二战经典。珍珠港事件前夕夏威夷美军生活故事。美国反思珍珠港事件的一个经典标本。
24.《战争的呼喊》(Battle Cry,《硝烟中的呼喊》,美国,1954)
早期二战经典。战争与人生的抒情诗。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的成长故事。
25.《百战雄狮》(The Young Lions,美国,1958)
四个年轻人的二战传奇。试图站在德国与美国之间思考战争。
26.《爱在战火蔓延时》(Shining Through,《英烈情缘》,美国,1992)
战争间谍题材经典。九死一生的命运与淋漓尽致的爱情。
27.《第22条军规》(CATCH-22,美国,1970)
黑色幽默,军中游戏规则之荒谬。略嫌六神无主。
28.《沙漠之狐》(Desert Fox:The Story of Rommel,《沙漠之狐隆美尔传》,美国,1971)
不虚张、不自命、不大言、不空洞,比《巴顿将军》、《麦克阿瑟传》、《山本五十六》、《艾克:登陆倒计时》都更有看头。
29.《从海底出击》(Das Boot,《潜艇风暴》,西德,1981)
海战题材经典。一种悲壮的失落。
30.《U-571》(《猎杀U-571》,美国、法国,2004)
海战题材经典。团队精神的胜利。惊心动魄之余亦不嫌虚构失真。
31.《不列颠之战》(The Battle of Britain,《空军大战略》,英国,1969)
空战题材经典。全景式记录堪称英国保卫战的英格兰空战,纪实逼真、精彩壮观。
32.《633轰炸大队》(633 Squadron,英国,1964)
空战题材经典。空中战争与军中爱情的传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英国标本。
33.《战地军魂》(Stalag 17,《17号囚房》,美国,1953)
早期二战经典。战俘逃亡题材。明争暗斗,其乐无穷。
34.《大逃亡》(The Great Escape,《第三集中营》,美国,1963)
战俘逃亡题材经典。自由是不屈不挠的结果。
35.《黑狱枭雄》(King Rat,《鼠王》,美国,1965)
战俘逃亡题材经典。美国人生存之道的战俘标本。
『捌』 苏联电影
原音版本的你要吗??只找到其中一部!!!
紧供下载:
打开网址:http://lib.verycd.com/2004/10/28/0000024493.html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A zori zdes tikhiye)[DVDRip]
[[eMule专用的下载链接,您必须安装eMule才能点击下载]]
中文名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英文名称:A zori zdes tikhiye
别名:The Dawns Here Are Quiet
资源类型:DVDRip
发行时间:1972年
电影导演:斯塔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电影演员:
安德列依·马尔蒂诺夫(饰瓦斯柯夫)
依莉娜·舍夫丘克(饰丽达)
奥尔迦·奥斯特洛乌别柯(饰丽萨)
叶卡捷莉娜·玛尔柯娃(饰迦尔卡)
地区:俄罗斯
语言:俄语
简介:
【片 名】: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影片类型】:战争
【国 家】:前苏联
【导 演】:斯塔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主要演员】:安德列依·马尔蒂诺夫(饰瓦斯柯夫)
依莉娜·舍夫丘克(饰丽达)
奥尔迦·奥斯特洛乌别柯(饰丽萨)
叶卡捷莉娜·玛尔柯娃(饰迦尔卡)
【出品公司】:莫斯科电影制片厂
【获奖情况】:获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
全苏电影节大奖1975年列宁奖金.
【字 幕】:简繁英法西日荷德意阿希葡俄
【原 作】:瓦西里耶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影片介绍:
你明明知道这是戏,
可就是没法把戏仅仅当成戏来看,
你明明知道这是假的,
可它就是比许多真实的东西还能淬历你的心,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这样一群年轻美丽的女兵好象真的在世间存在过,
她们永远年轻,而你老了。
在前苏联由小说改编的战争题材电影中,引得最大世界性反响的,当推1972年罗斯托茨基导演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世界性轰动,这部瓦西里耶夫创作的中篇小说未必会如此引人注目。但是,如果没有原著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也就不会有电影的成功。
我们都知道,在二战中俄罗斯人民蒙受的牺牲是最为惨重的,他们一共损失了二千多万人的生命。《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要像我们展示这二千多万人中的五个活生生的人,从而也表现了俄罗斯战争文学中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怀。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有具体的生活原型,不过实际生活中1942年5月在沃比湖畔牺牲的五个战士是男兵,而导演瓦西里耶夫把男兵改称女兵,便尖锐地提出了“战争和女人”的冲突。
电影里有一段“澡堂”的场景,其中有全裸的少女的镜头,我们在公映时把这整场戏都给删掉了。一位著名的老实人惊讶地说:这简直是艺术奇迹,全裸的女人镜头全然不使人产生“黄”的感觉。
这个艺术奇迹是怎样产生的呢?是因为作家是在一个圣洁的思想指导下写下这个场景的。请看小说中的描写:
那天正好是沐浴的日子……姑娘们在更衣室里打量着这个新来的女兵,像瞧什么稀罕物件似的——
“冉卡,你真是个美人鱼!”
“冉卡,你的皮肤像透明的!”
“冉卡,你真可以作模特儿!”
“冉卡,你根本不用戴胸罩!”
……
“不走运的女人!”基梁诺娃长叹一声,“这么好的身材,偏偏裹上一身军装——这比死还难受。”
少女的魅力白白地被不能显现女性身材的军装给埋没了!而当五个女兵一个一个地在与德国法西斯的搏斗中牺牲的时候,对于五个女兵的安全负有责任的瓦斯科夫准尉发出了感人心腑的悲鸣:“在战争时期,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以后,到了和平时期呢?到那时也能理解为什么你们非死不可吗?……如果将来有人质问我:这些男子汉是怎么搞的,为什么没有把我们的妈妈保护好,而使她们饮弹而亡呢?”
小说把像契诃夫这样的俄罗斯作家曾经表现过的“美的毁灭”的经典主题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作了新的发挥,也因此凸现了俄罗斯战争文学的潜在的反战主题。但这并不妨碍小说的爱国主义激情的张扬。垂死的丽达就是在听了瓦斯科夫这一番撕心裂肺似的自白后,轻轻地说:“不必这样,我们在保卫祖国,首先是祖国……”
而小说对于瓦斯科夫所表现出的英雄主义的描述, 读了也令人荡气回肠—— “在这次战斗中,瓦斯科夫记住一条:决不后退,决不能让德廛上岸一步……这时,他胸中满怀激情,仿佛整个俄罗斯都在他背后, 仿佛他, 瓦斯科夫,此刻是她最后一个儿子和保卫者,整个世界空无一人——只有他、敌人和俄罗斯。原作《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我国有几个中译本,最早的一本是由王金陵同志翻译的,于1980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它的译文流畅自然,值得一读。
此段摘自童道明先生的《恰巴耶夫》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文
『玖』 求一部2战描写女性的电影
英文名: Paradise Road
中文名: 天堂之路 | 火线浮生录
导 演: ( 布鲁斯·贝雷斯福德 Bruce Beresford )
主 演: (格伦·克洛斯 Glenn Close) (弗朗西丝·麦克道蒙 Frances McDormand) ( Pauline Collins) (凯特·布兰切特 Cate Blanchett) (詹尼弗·艾尔 Jennifer Ehle) (朱丽安娜·麦吉利斯 Julianna Margulies)
上 映: 1997年04月11日
在1942年的一个晚上,驻扎在新加坡的澳大利亚和英国军人正在举办一个盛大的舞会,大家随着美妙的音乐翩翩起舞,坐在一起悠闲的聊天。正在这时一声炮弹的巨响,打破了喧闹的气氛,骤然间鸦雀无声,战争来了!
澳军上尉立即发布紧急命令,所有的女人和儿童全部撤退,军人们准备迎战。在草草的告别后,女人和儿童们登上了回家的大船。船在大海上小心的航行着,船上的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直到天空中突然出现日军的战斗机向她们实施了猛烈的轰炸,迫使她们弃船,跳入水中,寻找生路。
黑夜过去了,一些幸存者经过一夜的漂泊,来到了一个小岛,被岛上的日军抓到了集中营,集中营里有许多的妇女和儿童,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但遭受着同样的命运。
在集中营里他们忍受着非人的待遇:集中营里的环境很差,很多人感染上了疟疾等疾病。一天一位老夫人患病,生命垂危,为了给老人治病,一位叫魏英的女囚在深夜日军防范性降低时,冒险在集中营的铁丝护围旁用自己的物品和外面的人交换了一些药物,被日军发现后活活烧死。日军们不给她们提供充足的生活用品,一次女囚们在洗浴时为了争夺一块小小的肥皂而动手打架。在这里妇女和儿童经常挨饿,还要像奴隶一样的工作,断绝一切与外界的联系。这一切使得人们对生活很绝望,对未来没有希望,有许多人在绝望中死去了。
在皇家音乐学院受过训练的英国人爱德丽亚看到人们在逐渐的堕落,心中萌生了成立合唱队的想法,在她的努力下,他们演唱了很多优稚的古典曲目,为他们枯燥的生活平添了乐趣,找到了自我的价值,让近乎绝望的囚徒们产生了对生的渴望。
1945年,战争结束了,日军撤出了集中营,女囚们重新获得了自由,她们抱在一起欢呼雀跃,在爱德丽亚的指挥下,又哼起了美妙而动听的旋律。
精彩视点:
这部影片是凯特·布兰切特的银幕处女作,是一部描写二战时日军集中营中女囚的故事,片中体现了女性的勇气,友谊与力量。
『拾』 有那些电影是丛林战争题材,并且有女性参与战争的电影啊
野鹅敢死队,经典老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