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红军长征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遇到的困难有:
1.在军事上——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敌军的围追堵截,地上几十万大军前面堵,后边追,左右拦截,这就靠红军和敌人英勇作战。
2.天险——一路之上天险也可谓多多,有山有水有草地,以血肉之躯去征服,付出了何等的代价,难以言述。
3.在生活上——工农红军异常艰苦,没有粮食吃,就吃野菜,甚至吃皮带,皮鞋。长征途中的粮食供应,主要靠打土豪,少数由捐助、欠借方式解决,筹粮筹款成为各部队一大重要任务。
中央红军西征出发正值秋收后,地主大都谷物满仓,便于没收征发。对贫苦农民,红军采取花钱买粮,不许无偿索取。
4.长征时的险恶环境——山高路险,人烟稀少,缺医少药,断粮欠饷, 皑皑雪山,无边草地,大渡河横,泸定索桥, 湘江乌江,赤水沙江。
5.内部的矛盾——这不可否认是严重影响长征的内部阻力,靠什么来克服,一要靠党内民主,靠做大多数人的说服工作;二要靠坚决地斗争,最典型的就是和张国焘的斗争。
其实还有很多困难,如缺医少药,如伤病困扰,如疲劳困乏等等,都是困难重重,让人们不得不对当年的红军无限地敬佩。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
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② 长征主要讲的是什么
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主力从闽西赣南出发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
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2)长征这部电影讲述了红军遇到哪些扩展阅读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众所周知,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
③ 红军长征电影有哪些
还是有很多的,毕竟那个时代是红军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时期。为了纪念那一段历史,国内拍摄了不少的电影来作为纪念。
《长征》
在渡过了赤水河之后,接下来要面临的就是金沙江这个天险了。而大渡河又是最为紧要的一环。在这条河上有一座铁索桥,桥的另一边就是重机枪把守的要塞。说是桥,不过是十几根铁链相连接而已,而用于走路的木板早已被清除一空。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险要的地势,才有了后面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威名。
④ 长征电影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1934年10月,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犹如一条红色铁流,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二万五千里。直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剧情介绍——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悲壮的失败中出发,面临着大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大自然的艰难险阻、以及内部错误思想和军事路线的干扰。但就是在这样的特殊环境和时刻,中国共产党和她领导的红军,却勇敢地正视并纠正了自身的错误,重新选择、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和新的领导核心。以顽强的战斗和大无畏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军事上的奇迹,终于突破重围,赢得了“置于死地而后生”的胜利,并由此踏上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道路。
(4)长征这部电影讲述了红军遇到哪些扩展阅读:
人物介绍——
1、毛泽东 演员唐国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21年参与中共一大,1927年发动秋收起义,并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35年遵义会议后,成为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西延安吴起镇。红军胜利完成长征。
2、蒋介石 演员陈道明
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1908年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双十二事变后开始联共抗日,1943年参加开罗会议。抗战后,发动全面内战,淮海战役后,宣布“下野”,之后,飞往台湾。1975年,逝世。
3、彭德怀 演员姚居德
十大元帅之一,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建立湘赣革命根据地。时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军团长。抗战时期,发动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与贺龙一起打败胡宗南,收复延安,后进军西北,打败马鸿逵与马步芳,又和平解放新疆,朝鲜战争时期,率领志愿军打败联合国军。
⑤ 电影《长征》主要讲的是什么故事情节
电影全名《长征之路》,具体内容如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
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5)长征这部电影讲述了红军遇到哪些扩展阅读:
开机拍摄
2015年12月15日,《长征之路》4D电影在枣园广场正式开机。延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振东,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高建群,《长征之路》电影主创人员及延安文投主要负责人出席了开机仪式。
《长征之路》4D电影特别邀请曾执导过大型纪录片《复活的军团》《玄奘》和大型文化史诗电影《圆明园》《大明宫》的著名导演金铁木担任影片导演。迪士尼团队美国ao&a公司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多方力量共同进行影片创作。
影片主创人员将亲赴当年红军长征途经路线进行实地拍摄,力求通过对当年艰难革命生活的观照,充分挖掘出延安红色文化的现代精神和时代价值,着力打造一个集红色文化体验、红色文化创意、红色文化教育于一体的重要红色文化传播平台。
同时,影片以红军长征为观影内容,引进目前全球最顶尖的设备与技术,打造“视觉3D+动感体验”的“长征之路”4D影像实景秀,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亲历”战火洗礼、艰难跋涉,体验红军在绝境中所激发出的超凡勇气。
该电影将于2016年5月1日在枣园广场“长征4D体验馆”与观众见面,同时也会成为枣园广场继“延安1938”文化街区及“文化艺术广场”之后的又一个亮点。
延安枣园文化广场 “长征4D体验馆”将在2016年正式开馆,以动静结合的方式真实还原长征这段伟大的征程。其中,静态展区将陈列出长征路上工农红军的历史资料以及所用物品;动态展区放映《长征》影片。
⑥ 电影《长征》的梗概
剧情简介
1934年,江西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保存实力,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经过艰苦的战斗,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三道防线,兵临湘江。敌人利用天险加重兵力,设下第四道防线,红军处境险恶。当时的最高领导核心三人小组之一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他不顾敌我双方力量的悬殊,一味要红军正面迎敌死拼。
毛泽东在没有兵权、没有领导地位的情况下,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避实就虚,甩掉敌人主力,到敌力量薄弱的贵州去,得到政治局多数成员的赞同。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路线,增选了毛泽东为政治局委员,确立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为领导核心。
从此在毛泽东的正确判断和指挥下,红军四渡赤水,声东击西,运动敌人,顺利通过彝族地区,向北挺进。长征路上,红军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许多女同志克服了失去孩子等个人情感,同男同志一样经受住了考验,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成为了女英雄,像贺子珍、邓颖超、蔡畅、王彩秀等人。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坚持北上抗日,抵制张国焘的右倾逃跑主义错误路线。
经过两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终于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毛泽东伏案疾书: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赏析
《长征》以严格的历史真实和丰富的艺术加工,激情地展现了这段共产党人用生命、鲜血、意志和智慧书写的历史篇章。凸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靠彻底的实事求是精神反败为胜,创造历史奇迹的气概和精神品格。
既有气势,也颇见扣人心弦的情节和故事,特别是在人物形象塑造,尤其是革命领袖形象塑造上更显示出新的突破。
⑦ 电影长征观后感800字
影片没有交待长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为受限于电影片长的原因吧。故事是从湘江河畔,红军抢渡湘江开始的。由于博古、李德对军队撤退所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所以部队带着大量的缁重挤在湘江桥上,几天几夜部队也没有能完全通过湘江。然而,时间就是生命,在红军的上头敌人的飞机在狂轰烂炸,后面有几十万追兵正汹涌而来,前方,蒋介石在加紧布置几道拦截的防线。红军长征的第一道本来不是难关的难关就这样横在了全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面前。幸亏红军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挡住了国民党追兵的猛烈进攻,为中央红军过河抢得了宝贵的时间,要不然,此役红军的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在一个集体当中,如果战略指挥出了问题,大家都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更应该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己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保证中华民族 老萨常说,我们研究历史的目的是在于知道中国这个国家和中华这个民族未来的走向和发展规律。以历史作为借鉴,造福我们的子孙,避免无意义的战争,动荡,不公平社会。研究历史是让每个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能够有比较幸福的一生。
这才是研究历史的最终目的,也是每个历史研究者所应该追寻的最终目的。
单纯为了赚钱,出名或者低级的政治目的来写历史,是违背历史研究的真正意义的。
那么就长征来说,虽然对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中g,地方军阀,日本,苏联的意义都非常深远,但是实际也是很不同的。
红军
对于红军来说,他们虽然在国民政府的大规模围剿下失败,丢失了南方全部的根据地,损失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有生力量。
但是红军仍然通过长征绝处逢生,作为一支武装来说,红军仍然保住了自己的生存。没有像当年的石达开,李自成一样在敌人的围剿中崩溃灭亡。
长征是红军和中g生存的保障,而西安事变则是中g扭转命运的一个重要手段。
如果没有长征的成功,红军被消灭在中央苏区,湘江,大渡河,或者雪山草地上,那么现在的中国大不一样了。
国民政府
对于国民政府来说,蒋介石成功的利用中央红军长征,以中央军损失3万人以下的微小代价,在长征前后的二三年内。完全收复控制了由地方军阀或者中g控制的江西,福建,广东,湖南,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八个省,收编地方军阀部队至少超过70万之众(仅仅一个四川就有正规军20多万)。又通过红军,基本控制或者半控制了 广西,云南,西康,宁夏,青海 五个省,控制地方军阀军队超过20万人。这几省的军阀虽然保持一定的半独立地位,但是由于实力大多被红军或者中央军削弱,只能大部分听命于中央的行政和军事命令,再也不敢公然的抗拒了。
总之,蒋介石利用红军长征的一年多时间内,以中央军损失不到5万人的微小代价,收编和半收编军阀部队至少超过90万之众,收复和半收复中国西南,西北共十三个省份!可以说,这是一个代价极小的二次北伐,也特别体现了蒋介石和国民政府高层的高超军事和政治手段。
这些省份的收复,对于中华民国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不谈经济,政治,文化等等,单从军事上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