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宜丰公园有什么好玩的东西
耶溪河从80公里外的官山自然保护区由西向东婉蜒西而流,在其中段即县城所在地突然拐了个90度的直角大弯,继续向西而去,在与上高交界处的凌江嘴上,汇入锦江河——赣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宜丰县城新昌镇正坐落在耶溪河的这个拐弯处,沿河以北的冲积地带上——一个人口只有三万多人、四周青山环绕的小盆地里。南屏公园就位于河对面以南的一个小岛上,好象县城南面的一扇屏障护托着这个山清水秀的县城。
从家门口到公园只有不足200米的路。出了门口的小巷,上一条宽不足5米的水泥马路——公园路,向右行150米,即到公园大桥——长约百米,宽约10米,只能过小汽车的水泥桥,对面就是公园的北门进口。
早晨六点起床后,换上回力鞋去晨运。我以为时间还早吧,踏上桥,远远看到对面的公园内早就人头涌动,熙熙攘攘。我入了门,免费的,一路慢慢步行。一条弯曲的大路把公园分为左右两半。我没有沿大路走,而是向左沿河堤而行,左边是运动区最集中的地区。
桥左侧这一块较大的运动区,可以说最热闹了。左侧最近的是一组跳扇子舞的,只有六七个人,一台小型录音机挂在近旁的树枝上,正放着音乐。稍远处有一块玩碰碰车的场地,那里是跳迪斯科等健美操的天地,节奏强烈的乐曲带动着二三十个男女正起劲地扭动着腰肢。紧挨其场地是是最多人数的女子舞剑队,由一个看上去年约四十、实际年龄可能过百的女教练领着,正随《彩云追月》舒缓曲调,翩翩起舞。在双竿、单竿等体操运动区,各式男女正自由地各选其好,充分展现各自的特长。
慢步在这晨运的人群中,你自然而然地有一种向上、自豪、勃然生机的感觉。晨运者大都是年老男女,他们的动作或许不是那样的灵敏与娇柔健,但个个都是那么的精神饱满,态度认真。有个年约六旬的老者,做完双竿做单竿,引体向上轻松10次,且能引体翻身上,然后,双手一松轻松而下,稳稳地立在地面上。完成这一系列运动后,仰头眼环四周,神气活现地象地自夸:瞧我,多厉害!
继续前行约20米,一片绿对掩映之下,有三个门球场,每个场地上有六七个老人正自在地练习着。我至今还未能明了门球运动的门道,远远地听到击打的碰撞之声,并不会欣赏,于是匆匆走过。
往前望,在几颗大树底下的空地上,十几个身穿灯笼裤的男女正舞刀弄棒地玩耍着,这显然是练武者的天地了。有耍太极拳太极剑的,有练八卦掌的,还有练武术套路的,另有几个正做着基本功,什么压腿、踢腿,马步之类。
练功场地不远的回廊边的草地上,传来了长笛的清脆悠扬的声音。一个年约40的男子,脚穿一双休闲布鞋,身穿一条坚白求恩条纹的短裤,上身穿一条纯白背心,正狐芳自赏地练习着,也听不出吹的是什么曲目,反正不是《步步高》、《喜洋洋》之类,可能是什么练习曲目,要不怎么老听到是同样的重复的曲调呢。他身旁摆着一辆不新不旧的自行车。看得出,此君是个喜爱独处、热爱生活、与人友善之人。
经过一条石板铺成的林间小径,向左直行约30米,到一公园的中心处——革命英雄纪念碑。碑高约50米吧(我记不得了),碑身两侧刻着“革命烈士纪念碑”和“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两行大字,这是肖克将军题写的;碑身下部四壁刻着近千名的革命英烈我名字,其中包括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的中共党员、政治部主任熊雄烈士。肖克将军曾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在宜丰、万载、铜鼓三县交界处,开展革命斗争。1991年公园筹建完工之时,全县人民诚请肖克将军这纪念碑题字,老将军欣然应允,同时还曾经指挥的黄沙大战争所在地的谭山镇的“黄沙大战争纪念碑”落成仪式题字揭幕,老将军对革命老区的深情厚意令人敬仰!扯远了,如今,公园纪念碑旁是松柏苍翠,绿草如茵,是晨运爱好者的好去处。这里是羽毛球爱好者的势力范围了。有的扯一条绳子作球网,有的干脆原地站立两边对打起来。他们水平或许不算太高,动作也不太规范、漂亮,尤其是脚步的移动显得有些凌乱、不协调,显然是没有经过一定的训练,或者没有一定的运动理论作基础而使然。不过,这并不影响运动带给他们的快乐与自信。人活着,不正是努力追求着这份快乐与自信吗?
再往前走还有很长,可一直走到三里以外的塔下,那里耸立着一座七级浮屠。据说建于清初,至今保存完好,几年我还登过,那感觉,有点害怕,但也兴奋。
时间不早了,折回吧。沿公园的主干道往回走。原先在左边看过的地方,现在一一在右手边展现出来。现在左边主要是草地,运动的人相对少些。快到出口处,左边一块水泥地,那里传来了交谊舞的曲子,抬眼一望,约有十几对舞者正踩着轻快的慢三步,翩跹而舞。他(她)们的穿着并不讲究规范,随意得很,更有穿背心短裤的男士,照样搂着舞伴旋转着,对方也并不在意男士的邋遢随意。是的,毕竟都是为了锻炼身体,何必那些呆板无用的规矩呢。生活,原本就是自然而真实的,没必要在生活中戴上一幅假面具,男人装正人君子状,女人扮清纯淑女态,其实,不管是男是女,都是赤条条来到这个世上,也会赤条条离开这个世界的。
那天早晨,我只逛了公园的一角。回到老家几天来,无事可做,心情一直不算太好,也说不清是何故。到大自然去吧,或许能好些。果然,看到那么多生机勃勃的情景,任何一个心绪不高者,都会有所触动、有所感染吧。
昨晚几个同学聚餐,我不会打牌也不会玩麻将,吃完饭后不到9点就回家了。我恨自己为什么不会打牌也不打麻将,你可能认为我这是唱高调,我是这样认为的:娱乐消遣的方式千千万万,只要你把打牌玩麻将当作消遣娱乐、社交的方式之一,有什么理由对它敬而远之呢,任何活动本身是没有正与误、是与非之分的,关键是你自己把它用来做什么、怎么用。
回家后看电视剧《少林寺传奇》和《红日》。《红日》有意思。以前看过电影《红日》,说的是大家十分熟悉的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痛歼国民党王牌军整编74师的故事,即孟莨固战役。该电视剧较长,我又没看到头,只看到莱芜战役,还没进出题呢。我说的有意思是指:故事的第一主角既不是我军当时的山东解放军的最高领导人陈、粟,也不是我军第一线的指战员,我军沈振新军长,而是国民党军74师的师长张灵甫!这可是第一回啊,把国民党军的人物作第一主角,有意思!但我不知何意,既没看到头也没看尾,不好发表言论。张灵甫的扮演者是大名鼎鼎、如日中天的他幼斌!扯远了,回撤吧。
话说昨晚吃饭回家后,轮换着看电视剧呢,心情还不错。不久,她逛街回来,突然问及给我爸开户之事,可以看出她是对此事想了很多的,三个字:不同意。态度是坚定的,容不得再商量的余地了。我姑且不去妄自猜测别人的用心了,我也不在此揭穿了。可以想到,昨夜难眠了。干脆起床看《围城》吧,迷迷糊糊好像睡了二三个小时,今天不到六点起床,换上回力鞋又去南屏公园了。
公园内还是那么的热闹非凡,那么的生机勃发,只是我,浑身无力,提不起精神,两腿如铅似的沉重。走了一小段,来到河边的草地上,面对河水,坐下,眯着眼,两手抱膝。早晨的凉风吹来,夹着河水的湿气,轻轻拂着肌肤,凉爽极了。我干脆如和尚打座似的静坐了。河水哗哗地从桥下边的栏河板的逢隙中挤出来,形成一条一条的白练似的小小的瀑布,远远地能听到欢快的笑声。晨运队伍中,舞剑队播放的音乐仍然是最响的,今天不知播放的是什么曲目,是名曲吧。
不知坐了多久,睁开眼,精神了好多。对面是一排排的住宅,都是我几年新建成的,一直向左右两边延伸着。桥下边有位老妇人正提一桶衣服在洗。如今都用洗衣机了,这种方式可谓是老土了。可以想象,多年前,夏日的早晨,河边的青石板上,是争先恐后的洗衣队伍,妇女们,姑娘们,一大早就来到河边,抢个好位置,有的睡眼惺松,有的梳头打扮,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多么美妙的图景啊。如今,只有这位老妇人还保留着姑娘时期养成的洗衣习惯,世事仓桑,人生难料。
桥下的栏河板使河下边的水很少,很浅,两上男人正用粘网在浅河里捉鱼。不可能有大鱼了,连小鱼都很少了,两个男人高兴地寻找着,驱逐着。想当年,自己还是孩童时,随便找一个小水沟,堵住上游,用双手舀去一些水,就能抓到一斤半斤的小鱼,河里的鱼更是多了。钓鱼也容易。如今,钓鱼者的目的、手段、身份已大大进步了。钓鱼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鱼而是为了玩,钓鱼者们也由普通百姓、孩童变成了有头有面的老板、官员,钓鱼的地点也不是没有鱼的江河小溪,而是各式各样的养鱼场。时代确是进步了。生活还得继续,看那两男子,还在河中忙碌着,偶尔捉到一条小鱼,高兴得不得了。这才是平常百姓的生活,平淡而快乐。
昨天天气预报说,台风“凤凰”正吹袭我国闽浙,今天会刮到本省。不过今晨仍是艳阳高照,并不见台风的征兆。
② 《南征北战》故事,拍电影用真枪真子弹,经典台词比比皆是
近些年来,我们常看到一些制作水平不高的战争题材影视剧,一部分是大家纷纷吐槽的神剧系列,另一部分不是抗日神剧的战争片里,各种违反军事常识的画面也不断出现,这让很多观众大失所望。
本文要介绍的是我国影视领域反映战场最真实的一部战争片,这部电影不仅和《地道战》《地雷战》一起被称为“老三战”,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军事故事片,这就是经典电影《南征北战》。
一、《南征北战》拍摄背景,元帅、大将当顾问
1951年春天,中央电影局和上海电影制片厂等部门决定,拍摄一部体现伟人运动战思想的电影,献给八一南昌起义25周年。
来自于东北电影制片厂的成荫被确定为导演,由于人才缺乏,又将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汤晓丹召回,由他们两人共同担任该片导演。
《南征北战》最早的剧本蓝本来自于一部话剧《战线》,该话剧由新四军老兵、三野文工团团长沈西蒙创作,描写了华东战场莱芜战役前后的故事。以这部话剧为蓝本,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合作,最终形成了《南征北战》的剧本。
在《南征北战》剧本创作过程中,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非常关心这部电影,他亲自参与了剧本的修改,甚至还帮助编剧修改了一些台词。他还建议增加一个思想动摇开小差的团长角色,后来这个建议被修改为影片一开始发牢骚要到地方工作的战士王春。
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也将导演和编剧请到北京,亲自为他们讲述了莱芜战役前后的事情,并对他们的拍摄工作进行了指导。这样,按照后来的授衔标准,《南征北战》的创作团队里相当于有了一位元帅和一位大将当顾问,这标准着实不低。
从《南征北战》的剧情来看,该剧本还是非常强大的,虽然是战争片,但剧情并不是简单的着眼于打仗,而是将重心放在体现运动战的思想上。尤其是通过战士们的情绪变化来反映影片的立意,显得剧情真实而饱满。
更关键的是,陈毅还特批拍摄经费100万元,而且可以按照军事演习费用报销。
二、真枪真子弹,真炮真炸药
有了上级的支持,《南征北战》剧组得到了其他电影想都不敢想的待遇,那就是拍摄时用真枪真子弹、真炮真炸药。
为了顺利完成拍摄,上级部门给《南征北战》剧组调来了一个野战师,其中一个团还是刚刚从抗美援朝前线回来的,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货真价实的武器。
从装甲车到坦克,从美制105榴弹炮到吉普车,从马克沁重机枪到汤姆森冲锋枪,从捷克式布伦式轻机枪到春田步枪,可谓应有尽有,完全再现解放战争的原貌。
我们后来看到的很多战争片制造炸点都是用雷管或者汽油包,《南征北战》用的则是货真价实的TNT炸药,由于炸药威力极大,拍摄时剧组也是小心翼翼,结果最后战士们都没事,导演成荫自己被炸伤了。
更牛的是,有了真枪不要紧,剧组演员们打的可都是真子弹,据片中饰演机枪手刘永贵的仲星火回忆,他一个人一场戏就打了四百发真子弹,当然,对面没有人。
不光道具是真的,《南征北战》拍摄的很多军事画面也是非常真实的,从战士们扛枪的姿势到射击的手势,都是标准的。
笔者举两个例子,在片中,不论是轻机枪还是重机枪,在阵地使用时都是配备有副射手的,这一点现在很多军事题材影视剧都根本不在意。
在敌人进攻的间隙,战士们并不是趴在战壕里等着,而是躲在山坡反斜面的地方防炮,阵地上只留观察哨,而现在很多影视剧里,战士们从头到尾都是躲在战壕里等着挨炸。
所以,陈老总将剧组拍摄费用当演习费报销也不算是照顾,拍摄现场确实像演习。
三、真正体验生活的演员们
《南征北战》导演是两位,他们进行了分工,来自于解放区的成荫负责拍摄解放军戏份,来自于上海的汤晓丹拍摄国民党戏份,大场面由两人共同负责。
导演分工好解决,但演员的演技和配合是个难题,《南征北战》里演员众多,还都来自不同的区域,之前的生活习惯和工作经历都不一样,如何配合好,演员演得像是一个问题。
剧组对此的解决方法就是让演员深入体验生活,像仲星火、铁牛这样本身就出自军队文工团的演员还好说,像冯喆、张瑞芳、项堃、阳华这些出自于大城市的演员则在体验生活上下了苦功。
饰演男一号高营长的是英俊小生冯喆,他去体验生活的地方是军营,每天他都跟普通战士一样出操训练,摸爬滚打努力让自己像一个兵。
不过老实说,冯喆的造型和气质在片中怎么看还都像一位教导员,没办法,颜值气质这块真的不好改变。
饰演女一号村长赵玉敏的是张瑞芳,她当年可是重庆话剧界有名的四大名旦之一,可是你从《南征北战》里根本看不到她身上任何的大城市气息,不论从扮相上还是气质上,这妥妥就是一个山东大姐啊。这个变化就是张瑞芳到沂蒙山区体验生活几个月的结果。
而饰演反派张军长和李军长的项堃和阳华,他们俩体验生活的地方则有些特殊,国民党高级军官战俘所在的战犯管理所。
所以,体验生活这个优秀的传统是演员饰演角色必不可少的环节,像姚晨在一开始出演《潜伏》时就找不到农村丫头的感觉,她到太行山区农村体验生活一个月才找到了翠萍的影子。可惜这样的传统目前在影视界居然逐渐消失了。
四、《南征北战》拍摄花絮
上文说了,《南征北战》剧组得到了一个野战师的支援,甚至还有一个刚从朝鲜回来的团,但意外的是,这些解放军战士却不愿意出演该片。
为什么呢?因为有很多战士一听说自己要演国民党士兵,立刻产生了对抗情绪,老子拼了命将他们打败了,临到最后还要演他们被打败的过程,不干。
毕竟《南征北战》拍摄时间早,距离解放刚刚过去两三年,战士们有这样的情绪也是正常,好在经过上级做工作,战士们还是接受了这个不一样的革命任务。
《南征北战》拍摄地是在山东临沂和青州,这里是革命老区,群众基础好,为了配合剧组拍摄群众支援前线的戏,当地老百姓又拿出当年的劲头,给电影当群演。
只是,老乡们对拍电影还是有些懵懂,当他们看到那些“国民党士兵”时,居然拿起石头和土块砸了过去,这也怪不得战士们有情绪,当个演员被误会不说还得挨打。
《南征北战》的剧本第一稿涉及内容非常宏大,几乎囊括了华野三年的大部分战役,最后经过聚焦和修改,将剧情集中到了莱芜战役这一块,因为在莱芜战役之前部队里确实存在一些情绪,像许司令员就曾发牢骚:“你们当官的在地图上一卡一卡的,当兵的只有两条腿。”
有了矛盾有了冲突才会有精彩的电影,所以选取这一段 历史 改编电影确实值得称道,也更能体现伟人的运动战思想。
有意思的是,虽然剧情简化了,但有一个角色反而复杂了,这个角色就是张军长。
虽然片中没有提及张军长部队的番号和他的姓名,但其刚愎自用的性格和野心勃勃的样子一看就是改编自张灵甫。
而这位张军长逃跑时坐在装甲车里被俘,其原型应该来自黄维。
最后,张军长被俘,战士报告他曾拿着小石头往自己头上砸,这个典故出处则是杜聿明。
看来项堃也是赚到了,一个人演了国军三大将领。
五、《南征北战》的经典台词比比皆是
由于《南征北战》拍摄早、上映早、上映周期长而且频繁,因此说该片影响了几代中国观众是好毫不夸张的。
于是,片中很多台词都被后人不断引用和传播,最后就成了经典台词,这里面我们还要感谢葛优等人的贡献。
笔者简单举几个例子:
葛优在《不见不散》里学过的,高营长给战士做思想工作时说的一段话:同志,我也想今天晚上就打冲锋,明天一早就把蒋介石的几百万军队全部消灭。可是不行呀,同志,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仗要一个一个地打。
战士们在议论凤凰山何时打响:没有动静,就是快了。
刘永贵回到大沙河边,趴下喝了一口水:终于又喝到家乡的水了。
张军长向凤凰山喊话:请你们坚持最后五分钟,坚持最后五分钟。
李军长最后的求援:张军长,请看在党国的份上,赶快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
参谋长感叹: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
当然,还有葛优曾在《甲方乙方》里再现过的:我为领袖立过功。
此外,《南征北战》还有几个画面特别经典:
一个是双方争夺摩天岭,两边从不同方向同时冲击山顶棱线,这个过程采用蒙太奇手法拍摄配上紧张的音乐,使其成为该片最惊心动魄的一段。
另一个则是片尾解放军最后发起总攻的镜头,之后我们甚至在很多纪录片里都会看到这几个镜头,很多人都以为那是实景拍摄,实际上是出自于《南征北战》。
以上就是电影《南征北战》的故事,当然,这部电影还有另外一个版本,上世纪七十年代重拍的《南征北战》,那部电影里葛优的父亲葛存壮也出演了,也就难怪葛优对台词这么熟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