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手机电影 > 面纱电影哪个版本好

面纱电影哪个版本好

发布时间:2025-02-18 04:45:02

① 2006年上映的影片《面纱》为何会被观影者称作是佳片

服化道也给这个故事蒙上了一-层柔美的“面纱”。这部电影的服装和场景都非常美。娜奥米的卷发和温柔素雅的裙子也很衬她的气质。桂林取景,山间的薄雾和湖上的扁舟一叶都让人物置身于山水画之中,东方的神秘与朦胧与西方的古典和优雅结合,别有韵味。

1)背景发生在1920年左右,男女主角在伦敦经由父母安排,舞会中相识,男主是细菌学博士,而女主是毛姆笔下非常熟悉的角色养尊处优,出入社交舞会的大小姐。女主为了快点逃离家庭迅速与男主结婚,跟随来到中国;但英国习气未改,不出意外的有了情人,为了惩罚和报复男主将其带到了霍乱四起的桂林,霍乱时期的爱情才真正从此开始.....虽然是爱情故事,但毫不拖沓扭捏,反而节奏和感情都很真实。

② 收集全面的《面纱》的影评

http://www.mov8.com/dvd/freetalk_show.asp?id=40569 上有很多

《面纱》:爱的放逐

作 者:MkGenie 来 源:网易娱乐 发布时间:2007-1-22 人气指数:2971
类 别:精彩影评 关键词:
简 介:

Deb,quando tu sarai tornato al mondo,
E riposato della lunga via.
Seguito il terzo spirito al secondo,
Ricorditi di me, che son la Pia:
Siena mj fe: disfecemi Maremma:
Salsi colui, che, innanellata pria
Disposando m''avea con la sua gemma.

“喂,等到你返回人世,
解除了长途跋涉的疲劳”,
第三个精灵紧接着第二个之后说道,
“请记住我,我就是那个皮娅,
锡耶纳养育了我,而马雷马却把我毁掉,
那个以前曾取出他的宝石戒指并给我戴上的人,
对此应当知晓。”

——引自但丁《神曲·炼狱》,毛姆说《面纱》得益于其的启示

要说英国作家毛姆(1874-1965)的代表作,也许更该是《寻欢作乐》、《刀锋》、《人生的枷锁》和《月亮与六便士》,而不是《华丽的面纱》(The Painted Veil在中国已经简译为《面纱》)。毛姆曾学过医,所以《面纱》中的主角为医生不足为奇;毛姆1920年来过中国还写过一卷《中国见闻录》,所以小说的背景放在中国也不足为奇。

儿时因口吃身矮受欺凌而造就的心理创伤和阴沉分裂的人格,以及其曾学医从医的经历,让他,按某些批评者的话说,“学会用解剖刀一样冷峻、犀利的目光来剖视人生和社会”,但却充满了“局限性”,“毛姆解析了没有情感的情感,他毫不同情地操纵着一个在他眼中没有怜悯的世界”。

于是尽管是公认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通俗流行作家、剧作家……,但有人也甚至把他称做一个“传记”作家,因为他的多部代表作都取材自了真实的人或事,比如其处女作《兰贝斯的丽莎》,就是根据他从医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写成;比如《人生的枷锁》,一部分以画家劳特累克为原型,另一部分则是自传;再比如《刀锋》,原型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再再比如《月亮和六便士》,则是以著名画家高更为原型创作的传记式小说。

《面纱》似乎也不例外。折射着自己,也影射着他人。据说在《面纱》出版不久,香港的助理布政司雷恩还曾起诉毛姆,称其在小说里中伤他本人,毛姆为此不得不将重改小说,把故事发生地弄在“清廷”,把“雷恩”改成“费恩”。

但无论《面纱》的故事发生在哪里,却真的重要?如果背景只是个铺设,故事发生在“清廷”,发生在印度,发生在日本,……都没关系。只要是一个具有东方情调和神秘的地方,适合远行,适合探险,适合心灵。连演员兼制片人爱德华·诺顿在中国的新闻发布会上都说过,“小说的视角有些窄,只是关于两个英国人的故事,跟中国并没有实质关系。”所以他也不在乎编剧把原著中的故事发生地由香港改至上海,反正现在上海可比香港小资多了,只要故事中的两个英国男女能游历到一个叫“Mei-tan-fu”(梅潭府?湄潭府?Who knows?)的偏远山村里充当白求恩就好。

其实我还是蛮惊讶地听说爱德华·诺顿算一个小小的中国通。他说拍《面纱》是试图以中国视角让观众真正感受中国。他在耶鲁大学读书时就了解过中国历史,还曾随父在云南生活了六年。作为制片人,诺顿为了这个心爱的本子,同样做了长达六年的筹备工作,除了找钱外,还想要拓展原著的视野。比如,他的确在影片中加入了更多历史的背景和政治局势,比如1925年5月30日发生在上海英军杀害中国示威者,并引发中国公民游行、排外等事件(在片中甚至波及到了“Mei-tan-fu”),此外,片中的他还去拜访过地方军阀请求援手。这些,在原著里都是找不到的。

还有像对那个托比·琼斯扮演的小军官和吕燕扮演的没落满族末裔在大烟中的爱情的描述,像在上海戏院的看戏场景表现,以及加入的诺顿发明出用水车和竹子做成传输管道给当地居民送去未被霍乱污染的事迹等等,都可以看出诺顿和导演约翰·卡兰在试图通过这样的手法,使得电影更有中国味,更关乎于中国,可是,结果并不如人意,总觉得流于表面。诺顿以他的视角来看中国,并期待中国人能产生一样的共鸣,未必太过想当然也,事实上,任何老外所拍摄的电影中的中国,无论他们看来是如何的真实可信,无论其中有多少华人演员和群众,但在我们眼里,总还是呈显着异国情调。在这上面,中国之于《面纱》还不如双子塔之于《世贸中心》来得重要。

诺顿另外还曾说,耶鲁大学历史教授乔纳森·思潘斯的一本《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顾问》帮他找到了思路。书中描写了外国传教士、士兵、医生、教师、工程师和革命者在300多年中希望“改变中国”,却遭遇挑战。“是这本书帮我使沃尔特这个人物变得清晰,”新华社转引诺顿的原话道,“他成为在中国的那些人中的一个,会对自己说‘我不会参与到政治或是社会改革中的,我来就是搞科学改善人们生活的。’”有趣的是,同样和毛姆一样弃医从文的鲁迅可能则并不会认同片中主角沃尔特·费恩这种来此大公奉献的想法,——在他看来,改造中国人的精神可比用医学救人重要。

这次《面纱》改编而成的电影应该是拍得最成功的一次(此次是第三度搬上银幕)。1934年就曾拍过,有当时的红人葛丽泰·嘉宝出演,但那个版本略逊一畴。当今版本的胜出不仅由于《费城故事》编剧罗恩·内斯万尼尔的奉献,还得益于爱德华·诺顿和女主角娜奥米·沃茨的倾情表演。

诺顿扮演的那个十分内敛、冷静、认真、理智的医学博士,或似异类,不需太过张扬声色就已见其威力、魄力及魅力,连对老婆“红杏出墙”的报复方式都别具一格。他最为中国人熟悉的莫过于《搏击俱乐部》,之后是《一级恐惧》《美国历史X》《性书大亨》等,今年他在《流入山谷》和《幻术师》里的表现也相当耀眼,《面纱》一出,更让他有了争夺的奥斯卡的资格。娜奥米·沃茨以前在《21克》《穆赫兰大道》里就有杰出表现,前年年末因成为《金刚》手中颇具气质、胆色又楚楚招怜的金发女郎而一时名声大噪。在《面纱》里,她的扮相粗糙,也并不总是那般可人,头发也弄成了黑色,但却把凯蒂这个角色处理得十分饱满,特别是心路历程的转变方面。毛姆并没有下笔刻画的地方,包括沃尔特·费恩的工作细节,电影却下了浓笔;而最浪漫的时刻,自然是死亡威胁中的青山碧水,一叶翩舟。

但是电影对故事和人物的营造,终究还是通俗化了,善良化了,美好化了。在原著小说中,女主角一生也没有爱过男主角,即便她为其感动,为其有所改变,但在回到香港后,依然走回了情人的世界,虽最终觉悟“女人的一生不能只是为了和男人睡觉并依附于他”,还希望学会怜悯和慈悲,——但电影里的她终于明白了男主角的爱,终于对男主角心有爱意和感激,甚至在回到英国后拒绝情人的诱惑选择独自抚养孩子坚强生活;男主角则是一个按某书评人所说的“恶毒的老实人”,书中的他也许并没有电影里的那个人“伟大”,尤其有个具有代表性情节讲,凯蒂告诉沃尔特她怀孕却不知道谁是孩子父亲时,书中的他是诡异的冷笑,而电影里的他却说“现在这还重要吗?”,潜台词是“我已原谅你,只要我们依然相爱”。

此外,影片对凯蒂的父亲(在书中这么重要的角色)的描述却处理得非常简单,让故事失却了一个本值得品味的人物。倒是黄秋生演的余团长的戏份加多了(遗憾的是书快结尾处的“哭戏”没了),一如既往是那付冷眼旁观的屌样,符合他的一贯风格,好吧,我承认这也是一种霸道的演技。片中他给人做“翻译”那几段,很幽默。夏雨也有出现,但跟群众演员无异,还不如那个胖乎乎的冯砾让人印象深刻。

《面纱》其实是关于爱的放逐。一个置于死地而复生的爱情传奇。一部可以慢慢咀嚼的影片。在沃尔特和凯蒂光鲜的外貌下,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挣扎和挫折,在旁人在为他们赶来山村救死扶伤的义举而感动时,凯蒂肚中的孩子却不知道父亲是谁。多么的讽刺!在这里,哀莫大于心死;幸莫过于真爱。人,有时可以与自己不爱的人生活一辈子;人,有时竟愚蠢到可以忽视近在咫尺的真爱。各态人生和各态的爱情,也许就是饱涵这么多错位和遗憾,才有那么多值得书写的地方。有爱之处,就不需要原谅和忘却。一个修道院长在片中谈及了她“宗教意义”上的爱与责任,那或许是历年体验得出的爱的理解和真谛,放之四海亦皆准,……或许也并不是。人始终在爱情的道路上探寻自己的路,虽然尽可以动心于他人或虚构的故事。

雪莱在《别揭开这华丽的面纱》一诗中写道:

“别揭开那些人赖以为生的华丽面纱,
唤做生活吧:虽然它画的没有真象……”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返回

③ 观面纱后影评

(一)

这个片子已经看了很久了。回国期间又看了一遍。回来又看了一遍。一直没有写什么,因为这个片子从始至终都给人一种缓慢平静不事声张的感觉,看了喜欢,也并没有要奔走相告的迫切心情。国内当时上档和黄金甲冲突,还掀起一阵子小范围的保卫面纱的媒体运动。未果,倒是爱德华·诺顿影展在上海悄悄举行,已届不惑的诺顿(!时间过得真快,初见他在Primal Fear里面还嫩得能掐出水)并不似自己扮演的角色那般张狂,斯文地出席宣传,赞同行,赞剧组,赞中国,在DVD花絮里面感谢观众。然后就像这部电影一样,很快消失在媒体关注的热点之外。

这个戏他准备了六年,他同时也是制作人,他亲自邀请Naomi Watts出演Kitty这个角色,虽然Nicole Kidman曾经也在考虑范围之内。他研究原著小说的背景,也为故事发生地-二十年代的南方中国小镇-做足准备,包括当时的政治环境,人文环境等等。小说原作者毛姆如果泉下有知,也应该感到欣慰吧。毛姆的小说很尖刻,但同时也很细腻。《面纱》并不是毛姆最著名的小说,不过他显然擅长写这种在大灾难中个人救赎的故事,而且他的故事结尾往往也并不温情和给人以鼓舞,反而是酸楚和冷酷让人印象更为深刻,这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关,也多少反映在《面纱》里面沃特这个人物身上。

这一切都做得举重若轻,这不是倾城之恋,也不是霍乱时期的爱情,我说过这个片子的格局其实并不大,在瘟疫和生死面前,爱情只能是慰藉,结局也并不一定圆满。

Kitty的迅速结婚和白流苏很有几分相像,只不过她到最后也并没有真正爱上Walter。Walter对Kitty的一见钟情可以说是有同等悲剧性的,他并不知道她想要什么,自己又能给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去爱。但是他并不是一个软弱无力的人,相反,他决定带Kitty到霍乱疫区,其实是相当冷酷的。特别是当时他已经知道Kitty红杏出墙,Walter并没有找墙外的Charlie摊牌,甚至他经过两人云雨的房间,都只是轻轻走过而没有推门捉奸(后来Kitty问他为什么,他说:It didn”t worth it,又说maybe I”m too proud to fight)。他是一个木讷的人,是一个细菌学家,他有他自己的方式。Walter和Kitty谈话那场戏格外好看,Walter的愤怒和痛苦都掩盖在平静无情的语调之下,他甚至同意让Kitty去见Charlie,并且答应如果Charlie同意离婚娶Kitty,他就放了她。他敢这么说,是因为他知道Charlie绝然不会为了Kitty离婚,这个世界比Kitty想的复杂得多。他冷眼看她去接受心碎的现实,溃败绝望难堪地回来跟他一起到中国南方的疫区。Walter大获全胜,两个人伤痕累累地上路。

在桂林的戏有趣很多,也越发细腻。人物慢慢出现,然后慢慢各自揭开面纱,从陌生到熟悉。包括卫兵,医生,居民,嬷嬷,佣人。我记得Walter第一次在黄秋生带领下去看水源,路边一个居民用中文骂他“英国人滚回去”,Walter不解地回头看,在前面带路的黄秋生脸上一个不易察觉的偷笑。还有在井边Walter急着跟老黄解释井水受霍乱菌污染不能再喝,老黄不怎么搭理他,Walter更急,问:can you speak English?老黄翻白眼慢条斯理地:Yeah Dr. Fane, I received my military training in Moscaw, if you don”t like English we can speak Russian。诺顿赞黄秋生是好演员,老黄的确好样的。哈哈。

在疫区Walter忙于医疗研究工作,Kitty整日无所事事,内心苦不堪言,当地认识唯一的英国朋友也只能是一起喝喝酒。两个人经过冷战,停战,厌倦,疫情严重的小镇不似上海,这里没有舞会,没有玩伴,没有安逸的生活,甚至连音乐唱片都没有,只有骚乱,并不友好的居民,病菌,死亡,和乏味至极的日子。这也是毛姆的冷酷之处吧,一个绝佳的互相惩罚的环境,又如同炼狱,让人迫切渴求新的慰藉,或者重新审视周围的人和事。Kitty一个偶然的机会去见了孤儿院的嬷嬷,后来开始在孤儿院帮忙,很多修女都因为霍乱陆续死去,Kitty在那里看到一架钢琴,某天她带着孩子们弹琴,Walter从门口经过,停住,想起自己在伦敦初见她时的那晚。两人后来每晚偶然也会坐在一起交谈,也可以平静地说起过去,说起对于爱情各自相差太多的期望值,和各自作下的愚蠢的事。

他们又在一起,可是也不能说这就是一段成功修复的感情,用Kitty的话来说,更像是义务(Duty),然而孤儿院的嬷嬷说:When love and ty are one, grace is upon you。

重头去爱并不一定引致完美结局,不久之后Kitty发现怀孕,却不能确定孩子是Charlie的还是Walter的,过往总是回来纠缠,但是当下两人心情平静,Walter说,It doesn”t matter right now。某天Walter到孤儿院,Kitty正和孩子们午睡,阳光正柔和地照在她的身上,他俯身吻上她的额头然后离开。数日后Walter不幸感染上霍乱,Kitty陪在他濒死时的床边,他说forgive me,她说there”s nothing to be forgiven,她最后说I”m sorry。其实,是否原谅已经不重要,歉意也来的太晚。

影片最后演五年之后的伦敦,某天Kitty带个小孩在去买花,那里也是Walter向她第一次求婚的地方。出门她们再遇到Charlie,Kitty已经心如止水。When love and ty are one, grace is upon you。

那孩子我看长得还是像Walter。

片子拍得非常耐心,音乐非常出色,摄影也是。《梦之浮桥》歌声里,是Kitty和Walter共度唯一也是最后的一段心灵宁静的时光,他们从未拥有过炽热的爱情,在任何时候。诺顿说电影比原著有更大的自由度,毛姆的冷酷在影片结尾转变成了遗憾与忧伤,同时也有平静的温暖。这个片子本身,可能也需要一点耐心来观赏吧。

喜欢片中每一个人的表演,尤其是Naomi Watts,可笑的是Naomi Watts是生在英国长在英国的,14岁才移居澳洲,居然也被指英国口音不纯正。好像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国口音纯正不纯正的标准,也不管是否符合事实。英国人口音有轻有重,也分地方,很多人一听见比较重的英国口音,就说是串味的澳洲音或者故意伪造的(比如说Peyton英音不正的),殊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你以为你都知道?You have no idea。诺顿的英音倒是时有小漏洞。诺顿此次的演出全都在细节上,这和他以往惯常的大反差表演大有不同。或者不张狂的诺顿让人不习惯,但是,说到底,看戏看到什么,全在于心能看到什么。

补:写下这些,也是因为在某处看到我很喜欢的一个blogger,在没有看完全片的情况下就把这片子批得体无完肤,如果我只看过半部(而且是后半部)电影,我是绝对不敢妄加批评的,至少,要完整看过才有资格作评说吧,也可能,别人和我的标准不同。这片子如果缺少了在伦敦和上海的那些戏,那故事的意思就几乎没有了。而人物到了疫区的种种表现,也就失去了逻辑上和情绪上的支持连贯。再加上不知道小说原来的脉络,则完全是无法理解,甚至曲解为Kitty求丈夫回心转意的戏码,殊不知满拧了。

诺顿说自己并没有野心成为伟大的演员,但是他拍这部电影让我心生敬意。六年的准备,一部并不十分著名的小说,一个已经慢慢被淡忘的作家。耶鲁历史系毕业的诺顿,把小说细细筛过,拍出这样一部优美的电影。当然,这并不是一部可称荡气回肠的,史诗般的,划时代的电影,或者可以把它看作一个电影人完成自己的心愿,同时给观众重新讲述一个令人叹息,微笑,会意的故事。这片子辗转到华纳独立电影直至完成,也是一群人用心的结果。用心拍的电影才会好看,对此,我以用心去看,作为回报和致敬。

(二)

《面纱》是部不错的电影,可惜由于宣传不到位,没有引起多大反响,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这部影片在国内公映过。在同事的强烈推荐下,终于看完了这部影片,看过之后有一种奇异的感觉一时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是什么呢?最先回现在眼前的是影片中那画卷一般美丽沉静的桂林山水。十年之前去过桂林,至今记忆犹新,因此对这样的画面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电影中的漓江弥漫着陈旧的色调,犹如晒黄的老照片,看上一眼就会勾起对陈年沧桑的.无限回忆。

我想整部电影带给我的感觉就如这锈色覆盖下的江水,虽然波澜不惊却带给人无尽的回味。

波澜不惊是指影片没有通过刻意夸大矛盾来推动剧情,一切都顺其自然,制作细腻而不铺张。

首先男主角的一见钟情显得那样笨拙,甚至在女主角赏花的时候还大谈细菌,没有丝毫浪漫情调可言,接下来的求婚更见不到爱情电影中常现的手捧转运金珠跪拜在石榴裙下的情景。而女主角同意结婚是因为迫于家庭压力只是想嫁而不是相爱。就是这样一对被中国式包办婚姻拴绑在一起的国际主义战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婚后不久,妻子发现刻板寡言专心于工作的丈夫并不是她心目中的如意郎君,很快她就陷入难以打发的无聊日子中,这时候一个道德败坏的第三者闪亮登场,及时向她伸出援助之手抚慰她寂寞的芳心心,一场“红杏出墙”的婚外恋如期而至。戴绿帽的丈夫也在他们偷情的直播现场如期而至,影片的第一个高潮“戏点”也如期而至。这段戏对于导演和演员来说都应该是一个发挥才能的机会,有很多种极易出彩的设计,比如怒发冲冠捉奸在床;抑或是响彻云霄的耳光大战,可是以上热闹场面却没有如期而止,导演选择了压抑克制来处理这段内容——男主角碍于面子没有揭穿他们,只是悄然离去,又采用很不“爷们儿”的处理方式,胁迫不贞的妻子一起走向霍乱蔓延的小镇,使这对貌合神离的夫妻走上“徇情”之路。

在这个风景如画却死气沉沉的小镇里,夫妻俩先后投入到“抗霍救灾”之中,通过并肩战斗,彼此有了新的认识,相互间多了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从前的怨气逐渐消解,爱情之火重新燃烧,在拯救难民的同时也拯救了他们的婚姻,塑造了一对中为西用的“先结婚后恋爱”的爱情典范。

照理这个思想转变的过程应该是另外一个“戏点”,可编导依然处理得内敛含蓄,放弃了通常导演喜欢的炫技。妻子瞒着丈夫的一次微服私访了解到工作狂的丈夫原来从事的是拯救民众的高尚职业;妻子为孤儿弹琴时丈夫在门外不经意的一瞥发现了妻子并不是享受安逸没有爱心的人;两人心心相融也仅仅是通过秀美的漓江上共乘竹筏时短暂的相偎一带而过,没有丝毫过火造作之处。就像丈夫为村民们架造的水车,涓涓细流,水到渠成。

这段爱情故事本该完美善终。这时候全片最大的戏点出现了,丈夫染上霍乱,生命即将枯竭,“生离死别”是任何一个搞电影的人都不会放过的高潮大戏。参见琼瑶剧中歇斯底里大发作及韩剧中涕泪纵横。

但是本片导演似乎有意将隐忍淡调进行到底。

在丈夫的病床前两人双手相握,最后一次交流的关键词只是“请原谅”和“对不起”,只言片语便已完成了相互间心灵上的救赎。

丈夫的死没有出现当地百姓感恩大送葬的壮观场面,只是依照规矩就地掩埋,妻子脸上挂着一丝淡淡的哀伤,站在坟坑边看着泥土洒落在丈夫的遗体上,露在泥土外漆黑的脚趾跟普通的霍乱死者没什么两样。

“在清澈的泉水边我漫步,泉水如此美丽,我依水而浴。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记……”

这首舒缓哀愁的民谣悄然响起,妻子攥着丈夫的遗物低声啜泣终于忍不住泪如泉涌。看到这里,内心深处不由涌起一股莫名的酸楚,我忽然意识到我已经不知不觉地被这个平静伤感的故事打动了。

说到这里我还要拿韩剧相比,韩剧中绝症漫天飞到处充斥着夸张刻意的生离死别,也的确赚取了广大女性不少的眼泪。但这种眼泪是廉价的,只能刺激感官,剧情也会随着眼泪流淌干净,不会流下多少痕迹。《面纱》看过之后你也许不会落泪,只是有几分伤感而已,但它会在你内心停留很长时间,让人思考和回味,留下深刻的烙印。《面纱》让我想起另外两部类似风格的韩国经典电影《八月照相馆》和《春逝》,我喜欢这样淡定安静的电影。

影片的结尾,多年以后,妻子领着一个男孩在街头偶遇从前的情人,那个孩子虽然跟“第三者”有几分貌似却姓了她丈夫的姓,我想这孩子是谁的已经不重要了,她真正想保留的是对已故丈夫那份刻骨铭心的爱。

(三)

爱德华诺顿说他为这部电影整整准备了六年。开始的激情渐渐演变为隽永的细水,纵横交错于每条曲流小径,像雾气般蒸腾于如画的桂林山水间。

如果你问我更喜欢哪一个版本,书抑或电影?我会很矛盾,然后告诉你如果男主角不是诺顿,那么书吧。

书的重心全压在女主角凯蒂身上,简而言之,这就是一个关于女人心灵救赎的过程。充斥着爱情和背叛,夹杂着矛盾和挣扎,一个养尊处优的女人在经历了这场变故后,看清了人性的伪善和生命的残忍,最终将生活的面纱渐渐揭开,从而走上一条背离原先轨迹的道路。而电影则将故事的重心拨离了原先的轨迹,将其拍成了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最大的改动是原著中的凯蒂并没有爱上瓦尔特,甚至当沃尔特死后她仍没有抵住唐森的诱惑,而在电影中她真正成长为一个坚强的女性,她深深爱上了丈夫并对他抱以尊敬,她彻底看透了像唐森这样的上层阶级独有的虚伪和做作,所以当时过境迁她再次和唐森在大街上相遇时,面对他依旧迷人的微笑,她始终倔强的昂着头,从心底里蔑视他。这样的拨离也许更容易吸引观众,也更通俗。一个女人心灵的成熟放大于荧幕也许过于艺术。但不可否认的是毛姆对于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堪称经典,一步步的沉溺,沦陷,到后来的理解,后悔,醒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但电影很难用镜头捕捉这些抽象的情绪,除非表演者的演技天衣无缝并运用无数个长镜头,这样做显然过于冒险,所以电影相对于原著的改动是可以理解的。

他们的关系有时候更像是主人与客人。他遇到她总是止步脱帽,彬彬有礼;她要下车他总不忘伸手搀扶;进她房间之前总先敲过房门,得到应允。也许一开始她对他的贴心还并不厌恶但时间一久,她宁愿他随意些,距离也就在这种生疏感中越拉越远,直到那天他去她的房间找她才意识到妻子早和唐森走在了一起,门把的转动应和着心跳,他终究没有冲进去。

其实这段感情从一开始就是不健康不平衡的,自始至终付出的只有沃尔特,凯蒂从没有试着爱上沃尔特,正因为这种不平衡他们的婚姻也注定走向毁灭。为了报复妻子他把她带去了霍乱正肆虐的梅谭府,客厅里那场摊牌火花四溅。是的,也许她并不值得他娶,她和所有女孩一样,愚蠢,势力,轻佻,庸俗,虚荣,头脑空虚,而他也实在不适合她,冷漠,自制,清高,除了打桥牌他们根本没有可以继续的娱乐和话题,她对水利工程,细菌研究完全不懂,而这却是他的全部。但是她又能怎么样呢?唐森告诉她,他不可能离婚,她只剩一条路可以走——梅谭府。

其实故事发生在哪里并不重要,关键是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他们在困境中发现彼此从前未曾看到的闪光点。到了梅谭府,沃尔特在治愈霍乱中倾尽全力,任何事情都亲历亲为;而妻子也渐渐发现自己除了想办法回去之外还有更重要,更值得去做的事,她加入到帮助修女的队伍中。也正是这种慢慢的接触和适应,让她看到了沃尔特的另一面,他喜欢孩子,常常在修道院一待就几个小时,他被修女们当作英雄般尊敬着以至于她们对她都谦谦有礼,他的工作不再是她想的那么没有意义而是实实在在的在拯救别人的生命。而他也发现她其实也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当他看到她为孤儿们弹奏钢琴时,回忆霎时回到了他第一次见到她的情景,她从楼梯上缓缓走下,高贵优雅,这一刻他再一次爱上了她。

她后来开玩笑说他们以前太傻了,总是在彼此身上找欠缺的部分,而忽略了其他的。只是这样的理解和温暖并没有持续多久,沃尔特最终因为感染上霍乱而死去,临终前他恳求凯蒂的原谅,凯蒂告诉他其实他并没有错,该道歉的该被原谅的应该是她自己。凯蒂曾经说过,女人不会因为男人品行良好而爱上他。但我仍然相信她最终还是爱上沃尔特了,并且以后她也不会再像爱他一样爱上其他人。

爱德华诺顿的表演对于《面纱》绝对是关键,这句话也许在看完电影后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感觉到,但一但看过毛姆的原著你便会发现,即使是那些错过的没有摄入镜头的文字,配以诺顿的形象,也就明朗了,他和他是那样的严丝密缝。同样的低调,同样的执拗,同样的喜欢挂一丝自嘲的微笑在嘴角,同样的包含深情。他们贴合的像一个人。

诺顿演的如此不留痕迹。纳奥米沃兹显然跟上了诺顿的节奏,一直觉得同为澳洲女星她比凯特布兰切特,妮可基德曼更矜持内敛,但《21克》中的撕心裂肺显然有点让人惊愕,而且肃然起敬,这次扮演凯蒂,她始终没有和诺顿碰撞出激情四射的火花,这不是贬低而是褒扬,正是这种距离感使我们在她身上看到了一个女人对生活看法的转变,她和他婚姻不是出于爱,她随他来梅谭府也不是因为爱,甚至当她看着他死去流下的眼泪也不仅仅因为爱。她从他身上明白了很多,看透了很过,所以当她再次遇到唐森时,她敢直视他的眼睛告诉他,孩子的名字叫沃尔特,尽管儿子的真正父亲正是唐森,但她希望她的儿子可以像沃尔特一样正直,勇敢,坚强,可以像他父亲一样为霍乱献出生命,可以像他父亲一样真心爱一个女人并为她付出一切。

阅读全文

与面纱电影哪个版本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四虎最新电影 浏览:815
最情欲的电影迅雷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425
兴安岭猎人传说电影院怎么没有 浏览:44
张子枫和吴磊最新电影 浏览:724
灰姑娘电影完整版 浏览:817
电影特别的爱免费完整版 浏览:281
讲述日本二战邮差电影 浏览:839
题材相同的中西动画电影 浏览:269
迅雷专题电影 浏览:294
电影圆明园主题曲 浏览:702
二战关于希特勒的电影 浏览:909
美女主动上位微电影 浏览:338
大河奔流电影哪里能看 浏览:797
电影实时总票房 浏览:987
龙纹身的女孩电影天堂下载 浏览:495
下载电影哪个免费软件好用 浏览:689
小旅社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789
步步杀机电影完整版 浏览:777
私人电影院主题 浏览:218
调音师法国微电影影评 浏览: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