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给我三分钟,拥抱你——微电影《三分钟》影评
相见时难别亦难,三分钟,万情重。
—— 题记
2018年2月2号
宜回家
春运时段这部由导演陈可辛执导与苹果公司联名出品的微电影刷爆朋友圈。引起千万春运人民的 情感 共鸣。并且这部微电影使用手机拍摄,是第一部符合电影流程与质量标准的用手机拍摄的微电影。
即使路途漫长 人们依旧归心如箭
但有人走遍山水 也终未能回家看看
依旧是春节煽情的亲情片,但总归有些许不同。
《三分钟》这部微电影讲述了发生在春节里特别的故事,一位普通的火车乘务员的母亲与自己的孩子三分钟的团聚时刻。故事很简单与单调,但却把浓厚的亲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千千万万观看者不禁落泪。
春节,往往是包含了温暖与亲情的,它是辛苦一年后难得的歇息,是难得的回家日子,是难得的与亲人陪伴的时光。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这刻美好时光,他们依然劳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而春节之际,正是最需要他们的时候。
电影里的女主角也正是如此,影片中介绍到主人公工作性质,跨越山水眼中也毫无波澜。职业在这个世界段平凡又特殊,知晓外面世界很大而他们只想回到心里那个小家。
总有人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如果你未曾离开,你永远不知道回家的意义
影片里正当春运时期,人们大包小包互相拥挤,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笑容。
陈可辛导演用短短三分钟表达出团圆与职业的对比性,引人受益匪浅。
影片虽然只有短短七分却蕴含无数丰富电影视觉切换与电影符号
三分钟,是列车停站的时间,也是微电影中故事情节铺展的过程。运用屏幕上的倒计时和孩子背诵乘法口诀的碰撞下产生了一种紧凑感带入观众心情。
影片里有蕴含着的电影符号,开头先是小丁挥舞着的烟花棒,运用相似蒙太奇的手法,与小丁妈妈挥舞着的战旗衔接一起,形成了相互呼应的效果,烟花是如此的绚丽美好的,这就一定寓意着小丁对美好的期待和向往。
而烟花的火星在空中短暂的停留,这也寓意着美好的时刻对于小丁来说是极其的短暂与难以留存。导演用全景给我们展示列车中乘客们乘上回家列车的欢快喜悦激动之情,也演巧妙的运用列车穿越隧道来表达乘务员内心的心理活动,前期的升格镜头则是表达她迫切想见到孩子的心理活动。特写拍摄小丁妈妈的面部表情,组接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诠释出小丁妈妈对其的思念。
导演的影片音响效果更为极致。喧嚣的广播人群,更是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嘈杂的氛围,更突出了小丁寻找妈妈这段路程的困难。当小丁向妈妈背口诀时,广播的声音与嘈杂声都进行了削弱的处理,让我们观众潜意识的吧注意力集中小丁身上。
以及小丁背诵全文,乘务员母亲写信画面潜台词代表:
爱你在心口难开……
火车拉来团结,也见证了分离。最后火车开动,但一幅幅团聚画面同时也让我们站在亲情角度传播温暖的价值观。
陈可辛导演执导合作拍摄的微电影《三分钟》,通过催泪故事情节作为卖点吸引了千千万浏览量,侧面起到为苹果手机宣传作用。
不得不说这部微电影是成功的,.其优势在于浓缩了电影创作的艺术性和美学,长于叙事,故事性强,并且广告植入较为含蓄自然,故而易于被大众接受.
俗话说的好:
“ 广告也可以感性,生活也能是电影 ”
最近的距离才能表达最长的深情,不要等到分离难相遇,才知道团圆的可贵。
—— 后记
2. 离开滤镜和后期,如何用手机拍出电影质感的影像
光线对质感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光也是摄影的核心要点,质感乃至整个画面的形成都是由无数个点、线、面来构成的,这些点线面就是光。就和画家能通过画笔来勾 勒出线条一样,摄影师也能通过明暗来勾 勒出点线面,通过软硬来塑造细节。甚至就拿现实来说,如果一个物品被光直射,它所呈现出来的面貌真的就是它自己本身的样子吗?强光干扰之下,就算处在现实的物品,在我们眼里也会显得失真。所以,阴天和晴天出来的拍摄效果也会大相径庭,这就和光线强弱有很大的原因。而仅仅是光线的选择,侧光、逆光、顺光等等,都有非常多的门道。选择不同,最后的呈现效果也会不同。如果对摄影比较感兴趣的可以往这方面多钻研钻研,这边就不细讲了。并且我们普通人正常拍摄出来的效果虽然说比不上大片,但是也足够我们发朋友圈了。除了光之外,第二大影响质感的因素应该是相机了吧。而在本题,手机就是相机的替代品。好的手机质感会更好,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像素和影像传感器的不同,细节层次也会有所不同表现。当然这并不绝对,也不是说一般的手机拍不出来质感好的照片,而是说,好的手机在细节的呈现上面肯定会更有优势。画面的真实还原程度,也非常依赖厂商的整体调色风格。还有就是手机相机的设置。对比度和锐度都是在有些手机可以进行调节的。需要柔和的质感就可以把锐度和对比度稍微往低处调,这算是拍照摄影的前期工作。当然后期成片了也可以调节,但我个人认为还是拍摄的时候进行调节更为妥当。
3. 陈可辛《三分钟》的视听分析和导演手法
苹果贺岁短片《三分钟》刷屏了网络。讲述的是一个过年不能回家的女列车员在站台与儿子只能相聚3分钟的故事。情节虽简单,却令无数人动容落泪。该片由香港导演陈可辛指导拍摄的,全程使用iPhone X拍摄。片中不着写一个“想”字,也没有一个“爱”字,但那份思念,那份爱,通过陈导细腻的视听语言非常动人地表达了出来,影片展现了陈可辛“现实主义”、“故事化”的叙事风格。从影片上来说,故事的取材并不罕见,是生活中常见到的,拍摄手法并不独特;戏剧冲突也是时间类题材常见的;利用快速剪辑来达到影片高潮;利用小特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以上所诉并不独特,而打动我们的是观众的情怀。本文通过分析这部影片的视听和导演手法来探讨。
陈可辛“是一个善于把艺术和市场揉合到一起”的人,往往能得到口碑和票房的双重肯定。陈可辛以其典型的人生经历,创作出很多部经典作品,如碰历颤《甜蜜蜜》、《投名状》等作品,将艺术点聚焦在爱情、友情、亲情等多个维度,重视影片基调、细节、质感,表现带有“陈可辛制造”的感情体验,符合大众的审美和意愿。
而影片《三分钟》的故事根据列车员刘钟的真实故事改编真实且有万钧之力。七分多钟的视频,用一分多钟的开场交代了故事的背景。片头几个高速镜头通过蒙太奇的叠加,渲染了一股紧凑的节奏。手拿烟花的小男孩努力地背着乘法口诀,一列火车穿越在画面里。接着,小男孩的妈妈以在列车上写日记的方式介绍了自己以及故事的始因。作为一名列车乘务员,她服务烂举的这趟列车,跑的是中国最长的一趟铁路线路(南宁-哈尔滨),一般要跑6天。
火车站的场面,多次运用摇镜头大场景拍摄,将整个会场热情激烈的气氛衬托出来,直接提升了主人公的气场,展现背景,拉近观影距离,使受众感同身受。对于人物特写流露出一种难以言宣的渴望、对儿子的亲切关怀和火热的情感迸发。
故事中的人设列车员的母亲因为生计不得不把儿子托付给妹妹照顾,当载着满车愁绪的火车终于靠站了,列车员妈妈整了整衣帽,车门打开后,忙着照应上下车的乘客。此时小弟弟在人流中穿梭,快速闪过的人潮里,小男孩向前跑找妈妈的主观镜头让故事的紧张情绪再度升温,观众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弟弟能不能和妈妈见上一面?终于,小男孩还是见到妈妈了,我们看见母子俩高兴地拥抱,松开,四目相对。此时无声胜有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小弟弟背起了乘法口诀,“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呼应了片头的同时,妈妈的画外音又做了补充说明:“儿子明年就要上小学,我上回吓唬他,如果还是记不住乘法表,就不能上小学,更见不到妈妈了。没想到,他当真了。”
陈导善于运用特写表现两人在不同空间的面部特写,通过面部特写将相见的过程中的状态表现出来,展现独立的符合现实的性格,他的镜头彰显人物真性情。另外,陈可辛还经常运用重复的镜头来渲染气氛笑败,比如影片中出现的男孩孤独背影。
影片在小男孩背诵乘法口诀的童声里,积聚起来的情绪一浪高过一浪。火车要开了,妈妈着急地问:“丁丁,你还有什么要对妈妈说吗?”小男孩也在跟时间赛跑,不停地背诵着还没背完的口诀。列车门无情地关上了,随着那句高声的“九九八十一”,小男孩露出了一丝满足的微笑。妈妈挥手间的那个微笑的回应,仿佛在说:“弟弟好样的。”
陈可辛的视觉语言非常丰富和细腻,以诗人的情怀将镜头对准平凡的日常生活,过年农民工返乡的那种在火车上的心情,以及亲人在火车站的簇拥,大量生活化的镜头,展示了细腻的生活场面,大大地扩展了影片的表现面,使影片包容的信息量更为丰富,生活的流程变得更加丰满和真实,从而加强了观众对剧中人的命运的认同感。强烈的扣紧了对一个像列车员这样的母亲和一个留守孩子的心扉。
故事的最后,弟弟和姨姨目送着远去的火车……回旋的触动却在故事之外。在春节即将到来的时刻,陈导这个余音绕梁的小故事,虽然是个广告,却给人阵阵的暖意,同时带来反思,这就是好的影片必须达到的意思。
结尾用文字打上,给人带来思考,当团圆有了时限,我们应该怎么做?只是给每一个电影受众的。
4. 苹果拍的电影
《失心病狂》。
陈可辛用iPhoneX拍出的关于春运的短片《三分钟》惊艳世界,让电影爱好者们也忍不住想要尝试一下去拍摄属于自己的电影。
《失心病狂》是用iPhone 7拍摄完成,非但没有想象中的粗糙感,甚至因为拍摄器材的原因,给电影营造出了一种神秘的恐怖氛围。
《失心病狂》讲述的是一个备受异性跟踪困扰的女生,为了逃离这种困扰而背井离乡。但是他到了另一个城市之后,跟踪者也尾随而至,而她因为精神备受煎熬而不得不去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但是令她没想到的是,看似正规的精神病院背地里却做着挂羊头卖狗肉的买卖,不仅将正常人困在医院,甚至买通了警察,让他们免受社会的问责。而女主也被软禁在了医院,每天吃着精神药物。
令女主更崩溃的是,追踪他的变态男竟然跑到医院做起了医生。每天都要见到自己讨厌的人,并且受到对方的精神刺激,女主在一点点的走向崩溃。她能否逃出虎口呢?大家可以去影片中一探究竟。
影片前半段可能会让大家觉得有些平淡,但是后半段突如其来的重口味,绝对会让你们大声尖叫。影片中有些片段和配乐像是精神病患者的精神世界的具象化,让人拍案叫绝。
5. 《三分钟》是陈可辛在重庆用手机拍的吗
随着春运大幕的拉开,一部由著名导演陈可辛用手机拍摄的春运短片也刷爆了朋友圈。2月1日晚,由陈可辛执导的电影短片《三分钟》正式上线,该片全程使用手机拍摄,讲述了火车经停车站时列车员与亲人的温情故事。记者独家获悉,这部电影短片主要场景都是在重庆取景拍摄的,片中的火车站就是重庆的菜园坝火车站。
片中火车站就是菜园坝
百人团队来渝,动用近千群演
片中出现的火车站写着“凯里站”,很多网友认为是在贵州拍摄。不过记者独家获悉,《三分钟》其实主要是在重庆取景拍摄完成的,而片中的主要场景火车站,就是重庆的菜园坝火车站。《三分钟》的重庆外联制片宋泯锂(片尾字幕为方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三分钟》拍摄于去年12月11日至13日。当时,陈可辛还专程提前两天来到重庆看景,准备拍摄前的工作。
“陈可辛导演很低调,也很和蔼,群众演员和他打招呼,他都会微笑点头,在片场也没有架子,不乱发脾气。”宋泯锂告诉记者,就算是拍摄这样的一部短片,陈可辛都非常认真,从上海和香港来了100多人的工作团队,重庆也组建了近80人的协拍团队,三天的拍摄时间里共动用了近千名群众演员。
《三分钟》之所以选择重庆拍摄,宋泯锂与陈可辛和摄制团队也有过交流。“大家都认为重庆是一座适合拍摄电影的城市,因为重庆很立体,也有大都市的氛围。”宋泯锂说:“陈可辛导演也认为菜园坝火车站很符合他心目中的美术风格和建筑风格。”宋泯锂还透露,在重庆拍摄期间,陈可辛想要吃一些重庆特色的美食,“我因为要负责片场事务,就给他们推荐了洞庭鲫鱼、小面等,还帮他们找了一家观音岩的小面,让司机带着他们去吃。”
6. 如何拍一部三分钟的微电影
首先你需要一个会拍照和处理后期的摄影师,接着你需要一个适合拍摄的好天气和好氛围,最后你需要好看的模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