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喜宴》这部老电影,你看过吗
而在电影里我最记忆犹新的一个人却是女艺术家葳葳,她是一个为了追逐艺术敢于一个人在海外流浪的女子,她为了一张绿卡答应伟同参与喜宴这场精心设计的骗局,可是却在明知对方性取向的前提下义无反顾的爱上了这个本不该爱的男人,甚至怀上了他的孩子。她是个坚强而又深情的好女人,从一开始的角色扮演到后来的假戏真做她把一个女人对丈夫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只可惜她连一个嫉妒同性的机会都没有,她没钱没有家人她无可奈何却又无法改变现状,所以她只有背对着伟同哭泣,即使是在选择在打掉孩子的路上她也只能流着两行清泪,可是当眼泪拭去过后她却依然选择做一个年轻的母亲。站在女人的立场我同情她,我在想如果伟同的性取向正常那该有多好,只可惜现实永远比想象要残酷许多。
伟同的父亲是电影起伏的一条主线,他戎马一生可是面对儿子的同性取向他也只能用结尾的一句我看,我听,我了解无奈草草收场,这变成了他和赛门(伟同的同性爱人)两个人保留的秘密。最特别的是李安在最后特意设计了一个伟同父亲经过安检时举起双手的情节,这个画面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但是却辛辣的影射出旧文化在遭遇新文化时所能做的就是毫无保留的举起双手。
最后一场在看到三个年轻人目送老两口互相搀扶离开的背影时,我内心有一种说不上的情绪在捅着心脏某处最柔软的地方,我感到人到老年时的力不从心,我想起自己的父母,又担心自己有一天会站在他们站的位置上目送自己父母的背影,那种景象哪怕多想一次我都会感到又像是被尖刀掠过一次。
李安唯一的一次露脸还是一句“这就是五千年中国被压抑的性解放”,他的话固然没错,可是当性发展到今天,我才忽然觉得原来最初的压抑未必不是一种美好。影片前半部分的铺排也许会让人觉得它埋藏的火药引子足够去炸毁一座囚禁个体几千年的伦理建制,其间叫人咀嚼玩味的问号俯拾皆是。但李安在如此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所显示的,不是去肯定或颠覆任何道德价值观的思想锐度,而是其气定神闲的叙事能力。
❷ 1993年上映的中国影片《喜宴》为何会被很多人喜爱
《喜宴》带有荒诞,无厘头的风格,将这一切笼罩在影片所涉及的同性题材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冲突之中,通过隐忍而细腻的视角来描绘一场看似热闹喜庆的喜宴中隐藏的悲伤与无奈。观看以前的影片,会发现题材非常大胆新颖,但是在这些观众喜爱看的桃色画面之下,蕴含的是一个时代,是能够引起观众对当下社会的一些反思与探讨,是有厚度,有深度的作品。
1)整部影片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尤其是喜宴那一段,几乎要让我忘记这一段发生在美国,发生在一对假结婚的新人身上,无论是起哄新人拥吻,还是挨桌敬酒,抑或是闹洞房,简直正如宾客台词所说的是我们的"国粹"然而看似闹腾喜庆的画面,裏挟的是浓重的无奈,埋藏的是压抑多年的欲语还休。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与“离经叛道”的自我意识追求相碰撞,作为观众的我,之所以会心情复杂,也许就是因为我居然可以同时理解碰撞双方的心理。尽管理解并不表示赞同,但我亦深知在影片中这是无可奈何也无法改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