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推荐几部冷门电影
吕克贝松 《堕落花妮基卡》
维兹里瑞 《香气芬芳》
史蒂芬戴尔德莱 《跳出我的天地》
JeronKrabbe 《失落的行李》
马丁斯科西斯 《基督的最后诱惑》《愤怒的公牛》
加布里埃尔 《芭贝特的盛宴》
帕维奇科拉斯 《小偷》
威廉尼科尔森 《心火》
贝特朗布利耶 《欲望街情人》
昆丁塔兰蒂诺 《黑色绝杀令》
康斯坦丁加夫拉斯 《Z大风暴》
占士云仙 《半熟少年》
郑 址 宇 《快乐到死》(韩国)
巴里李云逊 《一代情枭-比斯》
奇连伊士活 《心太狂》(又名“型男索女”)
尼尔乔登 《爱情的尽头》WolfgangPetersen 《潜艇死亡号》罗伯特"德尼罗 《不一样的童年》
杨 " 史 瓦 拉 《小学校》(又名“青青校树”)
泰伦斯马立克 《天堂岁月》《穷山恶水》
奥图鲁利普斯坦 《深深的猩红》
罗伯特奥尔特曼 《短篇集》
克劳德查部洛 《表兄弟》
威廉"迪亚特尔 《圣血红颜》
奥里佛"斯通 《门》《萨尔瓦多》
帕所里尼和尔托 《死神》
尼尔乔丹 《蒙娜丽莎》
雷塔吉雷 《草莓地》
迪拉杰西亚 《狂野双辣》
齐阿乌列里 《攻克柏林》
普多夫金 《母亲》
香坦艾克 《迷惑》
克罗南博格 《蝴蝶君》
② 冯小刚和王朔早期的电影作品
冯小刚和王朔早期的电影作品是《我是你爸爸》。
《冤家父子》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北京山河影视艺术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摄制的喜剧电影,由王朔、冯小刚执导,冯小刚、徐帆、胡小培主演。
冯小刚在影片中饰演马林生,是一个单位的工会主席,有性格懦弱的一面,他在机关里混日子,一心想树立自己的权威,同时因他过的是孤独的生活,他也希望自己得到儿子的关心。他想寻求改善和儿子的关系,想和儿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我是你爸爸的剧情简介
独自抚养儿子长大的马林生(冯小刚 饰)是某机关的工会主席,他装腔作势,自命清高,在家中也趾高气扬,他在儿子马车面前摆足了父亲的谱儿。但是这一切除了让他自我感觉良好外,没有起到任何实质作用。令行禁止的家教无法让儿子臣服,马车始终与之背道而驰。
在学校里,他顶撞老师,挤兑同学,三番五次被请家长,马林生因此生头疼不已。在一次失败的暴力家教过后,他想尽办法和儿子搞好关系,然而他也痛苦地认识到:父子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
③ 冯小刚的电影<<我是你爸爸>>到底是讲什么的
编剧: 王朔 / 冯小刚
导演: 王朔
主演: 冯小刚 / 胡晓培 / 徐帆
上映年度: 1996(被禁)
语言: 北京话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又名: 冤家父子
imdb链接: tt0256630
剧情简介 · · · · · ·
本片改编自王朔90年代早期的一部小说《我是你爸爸》。讲述了丧妻的男人马林生与他一手拉扯大的儿子之间日趋紧张的关系。这个在机关里混日子的小职员在对待儿子的时候,时而滥施暴力、时而摇尾乞怜,有时又满腔热情地和儿子称兄道弟。但最终父子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爸爸》是中国著名"痞子文学"作家王朔的电影处女作,也是他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电影作品。这部影片据说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关系进行了一些隐晦的讥讽,因此从来就没有在国内公映。富有戏剧性的是 2000年的瑞士洛加诺电影节将本片评选为当年的最佳影片,票友导演王朔也许并不因此有太多的兴奋感:本片的公映为此又遥遥无期了。
影评
# 第五原宿
# 第五原宿(广州)
《冤家父子》拍摄于十年前,根据王朔小说《我是你爸爸》改编,王朔这篇小说又是根据冯小刚更早之前的一个电视剧设想而写成的,王朔和冯小刚的合作顺理成章。九十年代中期,冯小刚导演了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在同类题材的电视剧中至今没有被超越。但其时作为电影导演的冯小刚还远远没有成功,几部电影都没有得到更多人的关注。那个时候,中国...... (1回应)
2006-05-01 20/21人推荐
《冤家父子》拍摄于十年前,根据王朔小说《我是你爸爸》改编,王朔这篇小说又是根据冯小刚更早之前的一个电视剧设想而写成的,王朔和冯小刚的合作顺理成章。九十年代中期,冯小刚导演了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在同类题材的电视剧中至今没有被超越。但其时作为电影导演的冯小刚还远远没有成功,几部电影都没有得到更多人的关注。那个时候,中国电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被过分谈论。我对冯小刚的好感和兴趣来自王朔,当年一直觉得他们是“一拨”的,甚至在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中就出现了冯小刚的名字。正是以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甲方乙方》让冯小刚开始了他的贺岁片模式,接着中国社会消费时代的来到,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脾气也水涨船高。
冯小刚曾自称“商业片导演”,那个时候,中国的电影还“很不商业”。他这么说,骨子里也许是对于假模假式自命清高的中国电影标榜的难以定义的艺术性的一种嘲讽。但同时显出当年的冯小刚和王朔所具有的相似的气质,俗得真实,对崇高的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一切充满调侃。而冯小刚又是不同的,他和张艺谋一样聪明、善变,这种性格来自其出身的小市民阶层。他知道普通百姓的喜好,尤其是这个高速变化中的社会里人们的心态,他的迎合恰到好处,不生硬。前些年冯小刚便与王朔渐行渐远,这两年又绑上了刘震云。刘震云有一定的幽默感,但来得很不自然,看《鲁豫有约》中憋着笑洋洋得意地抻着讲自己的那点事儿,怎么能不让人注意到他的表情而对他讲出来的内容感到不耐烦呢?
《冤家父子》本来有可能成为一部出色的电影,带有很明显的王朔和早期冯小刚的风格。即便在技术上很粗糙(剪辑的混乱最为明显,也许是由多次修改送检造成的),我仍可以感到影片所传达出的黑色幽默,并为之兴奋。王朔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是文字和语言,操弄影像已超出他的能力。冯小刚也没有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也许今日中国也并不具备相应的观众基础。冯小刚在此之后的全部电影都不乏幽默的元素,但总是显得很肤浅,而大众对其幽默以流行语的方式接受和传播,则更加速和扩大了这种肤浅。中国缺乏彻底的黑色幽默的精神,既没有传统也没有创造,文学上莫言有一些表现,电影,我还没看到。
这部电影中的一些情节,如马父欲痛打儿子却在儿子面前被邻居毫不留情地羞辱;马车被小流氓欺负,马父愤而操起一块蜂窝煤冲了出去,真到了小流氓们面前却又气势汹汹目不斜视地冲了“过去”;在强压失败后,马父声称要和儿子做哥们儿,期间出现的种种可笑、幼稚的举动……等等,都非常精彩。王朔非常擅长表现人们内心的软弱与想要逃避的心理,这些在电影中都有很好的发挥。尤其落实在“父亲”这样一个角色上,非常鲜活,反差极大。一个在生活中也满口“官僚腔”的工会主席,一个所谓的类知识分子,一个丧妻后独自抚养儿子的父亲,却处处现出了被逼迫、被强加,不堪责任的样子,十足的卑微而虚无的小人物,一个可怜虫。这个人物印证了我一贯的一个想法,相当多数的人,自己远没有成熟,人格尚不健全,并不具备做父母的能力却糊里糊涂成为了家长,而在后代的成长中不断地与自己的无能、愚蠢狭路相逢。多数人更善于自欺欺人,他们以父母的身份作为唯一论据不断地自我证明,其结果是每一代人都在疑惑与压抑中长大,不断重复这种糊里糊涂的悲剧。冯小刚饰演的马林生由于自身的软弱与不负责任,几度放弃“父亲”这一身份,那句“我可当不了你这爸,我没这能力,我不干了!”是本片最好的总结。
在怀疑儿子撮合自己和齐怀远是别有用心之后,马林生迅速恢复了父亲的身份,只是这个父亲早已没有(也许是从来就没有)威严,有的只是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相对于儿子的倔强、勇敢,更显得委琐、可笑。翻抽屉一场戏中,马林生对每样玩具的把玩和自我幻想的情节与《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面对镜子的假想如出一辙。当然,这里有出处上的一致,这一情节在本片中甚至更精彩一些。尤其是与之衔接的是马父偷翻钥匙却被儿子抓获,继而恼羞成怒大发雷霆,父子冲突的一场戏。对比之下,更加显出这个父亲的可怜、可爱与可耻。冯小刚的演出夸张而精彩。之后无论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历史老师,还是《甲方乙方》中满口官僚腔的公司经理,都是类似的角色。可见冯小刚是不适合做演员的,恰是将此类人物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冤家父子》却没能有机会让更多人记住,挺遗憾的。而徐帆,我在看了她那么多的电影电视剧后仍然不知道她究竟适合哪一种角色,《永失我爱》、《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她不够美,于是发嗲撒娇就显得肉麻;《结婚十年》、《手机》,人物的层次感很差;倒是《一声叹息》好一点。《冤家父子》中她的角色是一个经历过两次婚姻,举止粗俗的中年女人,一如既往的夸张,新婚之夜的一场京戏,倒是拿出了一点干货,显示出早年所从事的行当攒下的基础。徐帆的表演除了夸张,也没什么别的了。
《冤家父子》的DVD是在《天下无贼》热映阶段出现在市面上的,海报上的冯小刚与徐帆是现在的已经得福发胖的名导夫妇,别扭,却有一种意外的幽默效果。我记得当初电影和小说同名,送审后改为《爸爸》,《冤家父子》不知道怎么来的。根据媒体报道,这版光碟的来历竟相当可疑,各方说法互相矛盾。无论正当、合法与否,无疑是有人要借着今日冯小刚的走红赚上一票,而我们也才能看到这部拍摄于十年前的险些成功的电影。对观众来说倒是好事。
④ 冤家父子为什么被禁播啊~
因为它未经广电总局审查就私自送展(海外影展),因此不允许公开放映,即电影院线开票房,以作惩罚。
禁片是指禁止任何途径传播的影片或影视作品。禁片是指被禁止的影片或影视作品。
世界十大禁片包括:《我唾弃你的坟墓》、《切肤之爱》、《杀人不分左右》、《魔法圣婴》、《感官世界》《罗马帝国艳情史》、《迷上瘾》,《不可撤销》、《下水道的美人鱼》、《索多玛120天》。
这是冯小刚为导演拍的电影。
冯小刚:
1958年3月18日出生于北京市大兴区,祖籍湖南省湘潭市,中国内地导演、编剧、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禁播
⑤ 【专题一】电影中的父与子之《我是你爸爸(冤家父子)》
1996年,王朔和冯小刚拍了一部电影:《我是你爸爸》,2000年得以公映,名字改为《冤家父子》。这部描写老北京父子之间故事的电影,将父子之间时而剑拔弩张时而称兄道弟时而势不两立的关系,通过一个个片段展现在我们面前。主演冯小刚自带的市井气息配合他自然纯熟的表演,将一个既懦弱又想在儿子面前挣足面子的父亲形象演绎得入木三分。因《老炮》而拿到最佳男主角的冯小刚,早在二十年前,就在演员这个职业上初露端倪了,有着精瘦的身材和不出彩长相的父亲,在人群中是如此普通,而这个普通的父亲,在北京的大杂院里,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品尝着普通小人物的酸甜苦辣。
父亲不是一个轻松的角色,在经历了初为人父的喜悦之后,接下来将要面临的是漫长的和孩子相处的过程,很显然,马林生在教育儿子这方面,向来是口头教育和棍棒教育并施的。儿子在学校里顶撞老师,他回来要求儿子按照他写的检讨书来念,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认错,儿子一开始不同意,他对儿子又打又踹,隔壁邻居老夏看不下去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老马教训了一顿。最后老马保持着被打后的跪姿跪在儿子面前,不知儿子是何表情。中国式父亲和中国式教育在很多子女身上都应证着,对于人和人交流这件事,父子之间也许要困难很多,父亲所认定的事实不仅仅是儿子马车的所作所为,更认定了他在老师面前丢了面子。马车的不懂事是一方面;他想用检讨书来挽回马车甚至他自己的形象,则是另一方面。所以无论如何,这封检讨书都要当众念出来,而且是原封不动地照着念。马车心想他没有父亲检讨书里说的那么严重,但他的辩解和抵抗换来的只是一顿打,马林生在维护父亲的威严,没想到老夏出手相救,让马林生在自己儿子面前出了丑,他对着马车哭的很伤心,不是哭自己被教训了,是哭自己管不了儿子还落得如此窝囊的情境。本来想挽回颜面的事情,这回里里外外丢个干净。马车也是心疼他爸,最后还是念了。如果不是马林生这么一哭,马车还不一定会念,做父母的,把伤疤给孩子看了,孩子再不懂事,也不会胡来。愿这都是情之所至,不是爱之绑架。
18分11秒到18分43秒,冯小刚献出了在我看来整部电影最为精彩的单人演出,月光下的她在啃着两只梨,接着上一幕,他把自己的愤懑和无奈以及极力想释怀的心理活动都集中在那一口又一口啃梨上面了。吃一口,就像是叹了一口气。
父亲喝醉了,想往后和马车以兄弟相待。马林生也许是觉得上下级般的关系换来的只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完全不是真心实意。马车过了几天和父亲平起平坐的日子,带同学来家里玩,表面上和父亲相处得轻松愉快,连父亲的抽屉他也分走了一个。马林生认识了马车同学的妈妈,两个单亲家庭的家长,相处还算愉快。多疑的马林生觉得这是马车想撮合他们好把他撵出这个家,父子间平等的关系也随之被打破,马林生当着马车的面砸碎了马车的抽屉锁,也意味着父子间的信任和尊重被打碎。这个胆小的父亲,在儿子被小混混打得头破血流以后,拿着煤球想和混混拼命,最后却不敢应战。对自己的儿子,却将父亲的威严看得如此重要,身体力行地告诉儿子,“我是你爸爸”。父子间脆弱的平衡往往会被一方的猜疑和曲解而打破,前期建立起来的友好关系也如同镜花水月只是浮于表面,那些形式上的称兄道弟说到底,还是用表面的愉快来化解深层次的沟通障碍。少言寡语的父亲和贪玩的儿子,用口头协议的方式来定义彼此的关系,本身便是一时之举,隐藏在深处的父权的火苗依旧闪闪发光,任何疑似越权的行为或疑似挑衅的举动都会将建立好的良好关系摧毁。亲情是无法割裂的,这既是感情的温情备注,也是肆无忌惮彼此伤害的护身符。
马车因为报复混混,混混带着大哥来找马林生了,彼时的马林生刚刚二婚,娶的就是马车同学的母亲,父子也不住一起,各过各的。当混混问马林生是不是马车爸爸时,他犹豫了,因为他知道他承认便会挨一顿揍。懦弱了无数次的父亲这回不再懦弱了,这回他也没打别人,而是挨了一顿打。父亲还是那个父亲,儿子似乎也还是那个儿子,只是当真正不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后,对孩子的感情反而愈来愈浓,病床上的父亲搂着哭泣的孩子,马车掉了多少次眼泪,没有一次是像这次一般痛哭流涕。
电影最后,马林生的父亲坐火车来北京。车站上,老马大马和小马,并排走着。马车从兜里拿出眼药水,递给马林生,马林生给他爸滴眼药水,就像电影开头那样,一滴眼药水流了下来。
这滴眼药水,也许意味着父子之间,那永远流动难以割舍、如眼泪般充满爱与哀愁的关系。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光影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