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看下着图片是哪部电影里德
第一部电影影拍摄描述的是:日常生活
第一位伟大导演:麦利逊
早期电影经典演员:卓别林、范伦铁诺
早期的电影都是「无声电影」。然而,电影发行商发现,在播放电影时有一个讲评人来叙述故事、补上角色间的对话,可以更吸引观众。没过几年,播放的电影都会在下边附上字幕,这样就可以在演员「说话」时,表示出他说的内容。这使得讲评人的必要性大打折扣。
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摄影技术的改进,是电影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认为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早在1826年,法国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时间8小时。而在初期的银板照相出现以后,一张照片缩短至30分钟左右,由于感光材料的不断更新使用,摄影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1840年拍摄一张照片仅需20分钟,1851年,湿性珂珞酊底版制成后,摄影速度就缩短到了1秒,这时候 “运动照片”的拍摄已经在克劳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实验拍摄中获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国旧金山的摄影师爱德华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机拍摄飞腾的奔马的分解动作组照,经过长达六年多的无数次拍摄实验终于成功,接着他又在幻灯上放映成功。即在银幕上看到了骏马的奔跑,受此启发,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改进了连续摄影方法,试制成功了“摄影枪”,并在另一位发明家强森制造的 “转动摄影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1888年9月,他把利用软盘胶片拍下的活动照片献给了法国科学院。
在1888-1895年期间,法、美、英、德、比利时、瑞典等国都有拍摄影像和放映的试验。1888年,法国人雷诺试制了 “光学影戏机”,用此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了电影留影机后,又经过5年的实验后,发明了电影视镜。他将摄制的胶片影像在纽约公映,轰动了美国。但他的电影视镜每次仅能供一人观赏,一次放几十英尺的胶片,内容是跑马、舞蹈表演等。他的电影视镜是利用胶片的连续转动,造成活动的幻觉,可以说最原始的电影发明应该是属爱迪生的。他的电影视镜传到我国后被称之为 “西洋镜”。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 “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 “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活动电影机”有摄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种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画格的速度拍摄和放映影片,图像清晰稳定。1895年3月22日,他们在巴黎法国科技大会上首放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获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们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正式向社会公映了他们自己摄制的一批纪实短片,有《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工厂的大门》等12部影片。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史学家们认为,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和放映已经脱离了实验阶段,因此,他们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为电影诞生之时,卢米埃尔兄弟自然当之无愧地成为 “电影之父”。
你若问美国电影界的人,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爱迪生发明的。”但你如果去问法国人,他们则会说:“是卢米埃!”那么谁才是电影真正的发明者呢?答案:两个人都是!根据记载:在1888年,爱迪生开始研究活动照片,而当伊斯曼发明了连续底片后,爱迪生立刻将连续底片买回来,请威廉甘乃迪和罗利狄克生着手进行研究。到了第二年的十月,迪克生提出研究的结果,他将之拍摄成会活动的马,这就是电影史上最早摄影的成功。成功之后的迪克生,继续埋首更深的研究,一八九〇年,他用能活动的图片申请到专利,这些活动图片每秒钟能拍四十张,这就是现代影片的鼻祖。一八九一年,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申请影像映出管和摄影装置的专利权,这是「西洋镜」电影的鼻祖。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发明「西洋镜」电影的想法是,由于西洋镜一次只能由一个人去”窥看”,藉着人们的好奇心,如此便可以增加利益,于是这种电影在一时间非常流行。不久,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又创造了世界最早的摄影棚,大有助于电影的发展。起初,在欧洲,也有人在对这些活动照片作研究。一八九五年,伦敦有两位名叫巴德艾卡和R.W.保罗的人,把初步的摄影棚改良后,在大庭广众之前举行表演。同时间,在法国有两位名叫路易卢米埃和奥古斯特卢米埃的兄弟,他们将照片映射在布幕上,因而吸引了大批好奇的观众。放映电影就此展开序幕。卢米埃兄弟接着巴黎工业奖励学会上试映了一部名叫「卢米埃工厂了大门」影片,同年十二月,在巴黎布辛奴街「大咖啡馆」的地下大厅,正式公开上映十二部影片,并出售门票。同年九月,在美国亚特兰大所举行的世界博览会,放映这种射映式影片时,也出售门票。如此可知,早在电影产生的同时,就已和营利结下了不解之缘。先驱 (卢米埃)法国化学家,与其北路易共同发明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为电影实验的先驱。
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1936年 - D·W·格里菲思(D. W. Griffith) - 为他作为导演和制片人对电影艺术长期的杰出的贡献。
1937年 - March of Time - 为它开创了电影的一个重要分支-新闻影片
1937年 W·霍华德·格林(W. Howard Greene)、哈罗德·罗森(Harold Rosson) - 为塞尔兹尼克国际电影公司出品的《阿拉的花园》(The Garden of Allah)的彩色摄影技术。
1938年 - 现代艺术博物馆电影馆 - 为它收藏了从1895年至今的电影资料,确定电影是艺术的重要部分,并向公众开放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电影的历史。
1938年 - 埃德加·伯根(Edgar Bergen) - 为他卓著的喜剧天才。
1938年 - 马克赛·纳特(Mack Sennett) - 为他对喜剧电影持久的贡献,学院提出一个特别褒奖给这位充满了乐趣、挖掘新人,富有同情心的喜剧天才。
1938年 - W·霍华德·格林(W. Howard Greene) - 为他在《一个明星的诞生》(A Star Is Born)的彩色摄影技术。
1939年 - 亚瑟·保尔(Arthur Ball) - 为他在彩色电影摄影中的杰出贡献。
1939年 - 哈里·M·华纳(Harry M. Warner) - 为他记录了美国人早期为自由而奋斗的历史。
1939年 - 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 - 为《白雪公主》开创了一个新的娱乐领域。
1939年 - 高登·詹宁斯(Gordon Jennings,特别效果)、简·多梅拉(Jan Domela,特别效果助理)、德弗罗·詹宁斯(Devereaux Jennings,特别效果助理)、艾尔明·罗伯特(Irmin Roberts,特别效果)、阿特·史密斯(Art Smith,特别效果)、法乔特·埃多特(Farciot Edouart,透明效果)、洛亚尔·格里格斯(Loyal Griggs,透明效果助理)、洛伦·L·里德(Loren L. Ryder,声效)、哈里·D·米尔斯(Harry D. Mills,声效助理)、路易斯·梅塞科普(Louis Mesenkop,声效助理)、沃特·奥伯斯特(Walter Oberst,声效助理) - 为《Spawn of the North》里杰出的画面和声音效果。
1939年 - 奥利弗·T·马什(Oliver T. Marsh)、艾伦·M·戴维(Allen M. Davey) - 为米高梅公司出品的电影《甜心》(Sweethearts)的彩色摄影技术。
1940年代
1940年 - 吉恩·赫肖尔特(Jean Hersholt,总裁)、拉尔夫·摩根(Ralph Morgan,主席)、拉尔夫·布洛克(Ralph Block,第一副总裁)、康拉德·内格尔(Conrad Nagel)、美国电影电视基金会 - 表彰基金会卓越的工作推动了电影的发展。
1940年 - 特艺七彩公司 - 为它成功地将三色技术应用到银幕上。
1940年 - 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 - 作为第一位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席,道格拉斯·范朋克为全球电影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1940年 - 威廉·卡梅隆·曼泽斯(William Cameron Menzies) - 为表彰他在《乱世佳人》中成功运用彩色技术。
1941年 - 鲍勃·霍普(Bob Hope) - 为他对电影事业无私的奉献。
1941年 - 内森·莱文森(Nathan Levinson) - 为他过去9年来为电影事业和军队的服务,从而可以方便地拍摄军队题材的电影。
1942年 - 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威廉·E·格雷提(William E. Garity)、J·N·A·霍金斯(J. N. A. Hawkins)、RCA制造公司 - 为表彰他们在《幻想曲》中运用声音的先进技术。
1942年 - 列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和他的同事 - 为表彰他们在华特迪士尼公司公司出品的电影《幻想曲》中充满创造力的音乐。
1942年 - 斯科特·雷(Scott Rey) - 为他在艰难危险的环境下用16毫米的胶片摄制了一部关于中国战争的纪录片《Kukan》。
1942年 - 英国信息部(United Kingdom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 纪录片《今夜的轰炸目标》(Target for Tonight)逼真地呈现了英国皇家空军的勇气。
1943年 - 米高梅公司 - 为出品的Andy Hardy系列电影中展现了美国人的生活。
1943年 - 查尔斯·博耶(Charles Boyer) - 为他在洛杉矶成立了法国研究基金会所作的贡献。
1943年 - 诺埃尔·科沃德(Noel Coward) - 为影片《与祖国同在》(In Which We Serve)的所付出的努力。
1944年 - 乔治·佩尔(George Pál) - 为他在电影木偶片的制作采用新颖的方法和技术。
1945年 - 鲍勃·霍普(Bob Hope) - 为他为学院所作的贡献(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终身会员)。
1946年 - 丹尼尔·J·布卢姆伯格(Daniel J. Bloomberg)、合众录音室(Republic Studio)、合众音效部门(Republic Sound Department) - 为他们建立了一个出色的音乐录音室,将各种声音元素完美得融合在一起。
1946年 - 沃尔特·万格(Walter Wanger) - 为他六年来作为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席所作的贡献。
1946年 - 弗兰克·罗斯(Frank Ross)、莫文·里罗伊(Mervyn LeRoy) - 为短片《The House I Live In》和同名歌曲。
1947年 - 恩斯特·卢比西奇(Ernst Lubitsch) - 他为电影艺术做出了独一无二地贡献。
1947年 - 哈罗德·拉塞尔(Harold Russell) - 他在《黄金时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的表演给其他退伍老兵带来希望和勇气。
1947年 - 劳伦斯·奥利维尔(Laurence Olivier) - 在电影《亨利五世》(Henry V)中集演员、导演和制片于一身。
1948年 - 威廉·塞利格(William Selig)、艾伯特·史密斯(Albert E. Smith)、托马斯·阿马特(Thomas Armat)、乔治·K·斯波(George K. Spoor) - 电影的先锋小组之一,他们为电影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心血。
1948年 - 电影《Bill and Coo》 - 将小说的艺术性和电影的娱乐性完美地结合起来。
1948年 - 意大利电影《擦鞋童》(Sciuscià) - 这部优秀的电影把我们带入了处于饱经战争创伤的国家中的悲惨生活,它向世界证明了面对灾难,精神的力量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后来衍生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1948年 - 詹姆斯·巴斯克特(James Baskett) - 他在迪士尼第一部长篇真人与动画合演的影片《南方之歌》(Song of the South)饰演的雷姆斯大叔受到全球孩子的喜爱。
1949年 - 西德尼·格劳曼(Sid Grauman) - 剧院之王,提高了电影院的建造标准。
1949年 - 阿道夫·朱克(Adolph Zukor) - 一个四十年来致力电影事业,被称为美国电影之父的人。
1949年 - 沃尔特·万格(Walter Wanger) - 他制作的电影《圣女贞德》(Joan of Arc)给全球观众带来道德的高度境界。
1949年 - 法国电影《文森特先生》(Monsieur Vincent) - 1948年在美国发行的最佳外语片。
1950年代
1950年 - 弗雷德·阿斯泰尔(Fred Astaire) - 为他独一无二的艺术性和在音乐片卓越贡献。
1950年 - 赛西尔·德米尔(Cecil B. DeMille) - 杰出的电影的先锋者,37年来光辉的表演历程。
1950年 - 吉恩·赫肖尔特(Jean Hersholt) - 为他对电影产业巨大的贡献。
1950年 - 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Ladri di biciclette) - 1949年美国发行的最佳外语片。
1951年 - 路易·B·梅耶(Louis B. Mayer) - 为他对电影产业巨大的贡献。
1951年 - 乔治·墨菲(George Murphy) - 他演绎的电影影响了全国。
1951年 - 意法合拍电影《马拉帕加之墙》(Au-delà des grilles) - 1950年美国发行的最佳外语片。
1952年 - 金·凯利(Gene Kelly) - 表彰他的多才多艺,作为导演、演员、歌手和舞者对电影的巨大贡献。
1952年 - 日本电影《罗生门》(Rashômon) - 1951年美国发行的最佳外语片。
1953年 - 梅里安· C·库珀(Merian C. Cooper) - 为他对电影艺术的很多创新和贡献。
1953年 - 鲍勃·霍普(Bob Hope) - 他为全球观众带去笑声。
1953年 - 哈罗德·劳埃德(Harold Lloyd) - 喜剧大师和好公民。
1953年 - 乔治·艾尔弗雷德·米契尔(George Alfred Mitchell) - 为他对摄像机的革新和发展,并在摄影领域持续的努力。
1953年 - 约瑟夫·申克(Joseph M. Schenck) - 为他长期对电影事业的服务。
1953年 - 法国影片《禁忌的游戏》(Jeux interdits) - 1951年美国发行的最佳外语片。
1954年 - 二十世纪福斯影片公司 - 表彰他们创新了西尼玛斯柯普系统宽银幕电影。
1954年 - 贝灵巧公司(Bell and Howell)- 为他们发明的电影基础设备促进了电影产业发展。
1954年 - 约瑟芬·布林(Joseph Breen) - 为他对美国电影制作规范严谨而开放的管理。
1954年 - 佩特·史密斯(Pete Smith) - 为他创作的《Pete Smith Specialties》系列短片里幽默敏锐的风格。
1955年 - 博士伦公司 - 为他们对电影产业发展的贡献。
1955年 - 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 - 为她精湛的表演。
1955年 - 丹尼·凯(Danny Kaye) - 为他的才能和多年来对学院,电影产业和美国人民的贡献。
1955年 - 肯普·尼弗(Kemp Niver) - 为他对美国国会图书馆恢复收藏电影资料的努力。
1955年 - 乔恩·怀特利(Jon Whiteley) - 为他在电影《小拐骗者》里出色的表演。
1955年 - 文森特·温特(Vincent Winter) - 为他在电影《小拐骗者》里出色的表演。
1955年 - 日本电影《地狱门》(Jigokumon) - 1954年美国发行的最佳外语片。
1956年 - 日本电影《宫本武藏》(Miyamoto Musashi) – 1955年美国发行的最佳外语片。
1957年 - 埃迪·坎特(Eddie Cantor) - 为他对电影产业多年的贡献。
1958年 - 电影和电视工程师协会 - 为他们对电影产业的推动和贡献。
1958年 - 布朗乔·比利·安德森(Broncho Billy Anderson) - 电影的先锋者,对电影成为大众娱乐作出贡献。
1959年 - 查尔斯·布拉克特(Charles Brackett) - 为他对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服务。
1959年 - B·B·卡亨(B. B. Kahane) - 为他对电影产业的贡献。
1959年 - 莫里斯·切瓦力亚(Maurice Chevalier) - 为他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全球娱乐业的贡献。
1960年代
1960年 - 李·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 - 为他的创造性发明给电影带来了声音。
1960年 - 巴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 - 为他独一无二的喜剧才华。
1961年 - 贾利·古柏(Gary Cooper) - 他在银幕上留下了很多令人难以忘记的形象,受到全球观众的肯定。
1961年 - 斯坦·劳雷尔(Stan Laurel) - 为他在喜剧电影领域的创新精神。
1962年 - 弗雷德·L·梅茨勒(Fred L. Metzler) - 为他对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服务。
1962年 - 杰洛姆·罗宾斯(Jerome Robbins) -为他对电影编舞艺术的杰出贡献。
1962年 - 威廉·亨德里克斯(William L. Hendricks) - 他编剧并监制的描写海军陆战队的电影《一支准备就绪的军队》(A Force in Readiness)给学院和电影产业带来荣誉。
1963年 - 空缺
1964年 - 空缺
1965年 - 威廉·塔特尔(William Tuttle) - 为他在影片《劳博士的七张脸孔》(7 Faces of Dr. Lao)中展现的高超化妆技巧。
1966年 - 鲍勃·霍普(Bob Hope) - 为他对电影产业巨大的贡献。
1967年 - 亚基马·坎纳特(Yakima Canutt) - 为表彰他作为特技演员所获得的成就和创造了安全的设备以保护全球特技演员。
1967年 - 弗兰克·弗里曼(Frank Freeman) - 为他在好莱坞30年来对学院的巨大贡献。
1968年 - 阿瑟·弗里德(Arthur Freed) - 为他对学院的服务,制作了六次最受欢迎的颁奖电视节目。
1969年 - 奥纳·怀特(Onna White) - 为她在《雾都孤儿》(Oliver!)里的编舞艺术。
1969年 - 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 - 为他在影片《决战猩球》(Planet of the Apes)中出神入化的化妆技术。
1970年代
1970年 - 加里·格兰特(Cary Grant) - 为他在高超的演技赢得了同事的尊敬。
1971年 - 莉莲·吉许(Lillian Gish) - 为她精湛的艺术性和对电影发展的贡献。
1971年 - 奥森·威尔士(Orson Welles) - 他制作的电影艺术性强,类型多变。
1972年 - 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 - 为他整个世纪以来对电影产业无可估量的贡献。
1973年 - 查尔斯·博伦(Charles S. Boren) - 38年来作为电影业代表,为改善劳资关系和消除种族歧视贡献良多。
1973年 - 爱德华·罗宾逊(Edward G. Robinson) - 一个伟大的演员,一个为艺术献身的人。
1974年 - 亨利·朗格卢瓦(Henri Langlois) - 为他多年来对电影艺术的执著和大量的贡献。
1974年 - 格劳乔·马克斯(Groucho Marx) - 表彰他的创造力和马克思兄弟在喜剧电影上无与伦比的成就。
1975年 - 霍华德·霍克斯(Howard Hawks) - 一个美国电影制作大师,在全球电影史上留下他的篇章。
1975年 - 让·雷诺阿(Jean Renoir) - 一个天才的演员,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故事片、记录片到电视都有他的完美的演出,得到全球影迷的爱戴。
1976年 - 玛丽·毕克馥(Mary Pickford) - 表彰她为电影独一无二的贡献并发展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
1977年 - 空缺
1978年 - 本·伯特(Ben Burtt) - 为影片《星球大战》杰出的声效。
1978年 - 玛格丽特·布斯(Margaret Booth) - 为她对电影剪辑艺术的贡献。
1979年 - 现代艺术博物馆电影馆 - 为它对公众接受电影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贡献。
1979年 - 沃特·蓝兹(Walter Lantz) - 他创作的动画片为全球带来快乐和笑声。
1979年 - 劳伦斯·奥利维尔(Laurence Olivier) - 他的一生都献给了电影艺术。
1979年 - 金·维多(King Vidor) - 作为电影的改革者,贡献巨大。
1980年代
1980年 - 哈尔·埃利亚斯(Hal Elias) - 为他多年来为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辛勤工作和卓越贡献。
1980年 - 亚历克·吉尼斯(Alec Guinness) - 为他高超的演技,在银幕上塑造了众多难忘且个性鲜明的人物。
1981年 - 亨利·方达(Henry Fonda) - 一个演技精湛的演员,为电影艺术作出光辉长久的贡献。
1982年 - 芭芭拉·斯坦威克(Barbara Stanwyck) - 她演技高超,富有创造力,为电影艺术作出独一无二的贡献。
1983年 - 米基·鲁尼(Mickey Rooney) - 为表彰他50年来在银幕上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
1984年 - 哈尔·罗奇([Hal Roach) - 为表彰他为电影艺术的卓越贡献。
1985年 - 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基金会成立20周年,一直为各个艺术领域的项目提供支持。
1985年 - 詹姆斯·史都华(James Stewart) - 为他50年来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演,为他银幕上下都是完美的典型,影响了合作过的人,并得到了他们的敬重。
1986年 - 保罗·纽曼(Paul Newman) - 他为人正直,献身于自己的事业,塑造众多令人信服的银幕形象,。
1986年 - 阿莱克斯·诺斯(Alex North)- 为表彰他在众多不同的影片中精彩的配乐。
1987年 - 拉尔夫·贝拉米(Ralph Bellamy) - 为他卓越的艺术才能以及为表演献身的精神。
1988年 - 空缺
1989年 - 伊士曼柯达公司 - 为100年来对电影的贡献。
1989年 - 加拿大国家电影委员会 - 委员会成立50周年,对电影制作的各个领域提供支持。
1990年代
1990年 - 黑泽明(Akira Kurosawa) - 为他在电影上的成就鼓舞了全世界的观众,并影响了全球的电影人。
1991年 - 索菲亚·罗兰(Sophia Loren) - 为她的一生演绎了众多令人难忘的角色。
1991年 - 茂娜·罗埃(Myrna Loy) - 为她银幕上下非凡的美德。
1992年 - 萨蒂亚吉特·雷伊(Satyajit Ray) - 为他精湛的电影表现手法和人道主义的观,影响了全球观众。
1993年 - 费德里柯·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 - 为他在电影上的成就鼓励了全球观众。
1994年 - 狄波拉·嘉(Deborah Kerr) - 一位完美优雅的艺术家,一个献身于表演的演员,她的作品总是完美无缺。
1995年 -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
1996年 - 柯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 - 为他50年来对电影事业持续的创新精神。
1996年 - 查克·琼斯(Chuck Jones) - 为他半个世纪以来创造了很多经典的卡通角色为大家带来了欢乐。
1997年 - 迈克尔·基德(Michael Kidd) - 为他编舞的高超技术。
1998年 - 斯坦利·多南(Stanley Donen) - 感谢他终身为电影的奉献,他的作品优雅风趣、大胆创新。
1999年 - 伊利亚·卡赞(Elia Kazan) - 感谢他长期卓越的工作,他在电影上革新影响了电影界。
2000年代
2000年 - 安杰伊·瓦依达(Andrzej Wajda) - 为他对电影的巨大贡献。
2001年 - 杰克·卡迪夫(Jack Cardiff)
2001年 - 欧内斯特·莱曼(Ernest Lehman) - 集多种角色于一身,对电影贡献巨大。
2002年 - 西德尼·波蒂埃(Sidney Poitier) - 为他的非凡表现力。
2002年 - 罗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 - 演员、导演和制片,影响了全球的电影人。
2003年 - 彼得·奥图尔(Peter O'Toole) - 一个天才的演员,一生演绎了众多令人记忆深刻的角色。
2004年 - 布莱克·爱德华(Blake Edwards) - 表彰他在编剧、导演和制片多方面的才能。
2005年 - 希德尼·鲁迈特(Sidney Lumet) - 为他编剧和表演的才华。
2006年 - 罗伯特·奥特曼(Robert Altman) - 为表彰他一生为电影事业的贡献。
2007年 - 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为他在电影音乐做出杰出贡献。
2008年 - 罗伯特-博伊(Robert Boy) - 为他杰出的美术设计 2009年 - 空缺
2010年 - 劳伦-白考尔(Lauren Bacall)罗杰-考曼(Roger Corman)高登-威利斯(Gordon Willis)
㈡ 关于好莱坞电影业的一些历史
好莱坞电影自诞生后不久就在国际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时至今日已成为世界电影工业的霸主,活跃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纵观好莱坞发展史,好莱坞电影美学风格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有一次较大的变化,在此之前可以称为经典好莱坞时期,而之后则可成为新好莱坞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十年中间,对于美国电影而言,乃是一个征服全世界的兴盛时期。外国影片在美国两万家电影院的上映节目中已经完全消灭。在世界各国,美国影片占着上映节目60~90%的优势,每年约有两亿美元被用来生产800多部影片。电影方面的投资超过15亿美元,这样大的资金使电影事业在美国成了一种大规模的工业,在资本上可以与制造汽车、罐头、钢铁、石油、纸烟这些美国最大的工业相比拟。派拉蒙、劳乌、福斯、米高梅、环球这些大制片公司,支配着影片的生产以及全世界影片的上映和发行。它们和华尔街的金融巨头如柯恩·洛埃伯银行、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德·奈莫尔、摩根、洛克菲勒等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自从格里菲斯失势之后,金融资本家所重视的已不是导演,而是电影明星。后者成了制片公司的一种工具或者商标。从这时起,影片的真正主人是制片人,也就是那些被华尔街的银行家所赏识与选定的企业家。电影导演和照明技师、摄影师、布景设计师一样,只不过是每周领取一定报酬的受雇者而已。制片人利用解除合同这种暗中威胁的办法,把导演过去所掌握的大部分实权,如对主题、明星和技师的选择、剧本和蒙太奇的仔细推敲、布景和服装的监督等等,全部夺取过去。
这样一来,制片人便成了决定艺术成败的一切因素的主人。他最关切的乃是怎样多赚钱,他的董事会也只根据影片的利润率来估量他的价值。因此摄制影片完全以票房收入为指导原则。他们对独立的影评家的评论,满不放在眼中,而事实上,这种影评在美国当时可说几乎全未存在。
但制片人自己只在幕后指挥一切。在好莱坞露面的乃是电影明星,而“明星制度”也成为好莱坞征服世界的基础。观众对电影明星的崇拜是用几百万张签名的照片来维持的,广告和宣传在这些偶像周围创造一种传奇的气氛。明星的恋爱、离婚以及他们所使用的化妆品、住宅、他们喜爱的动物,在某些国家成了一般人关心和津津乐道的题材。“明星制度”甚至使鲁道夫·范伦铁诺、玛丽·璧克馥、道格拉斯·范朋克、格洛丽亚·史璜逊、华莱士·雷德、约翰·基尔伯特、梅·茂莱、瑙尔玛·塔尔麦琦等人变成了真正被崇拜的偶像。
一些有名的宗教团体对这种竞争深感不安。清教徒对好莱坞展开了一起起攻击,这些攻击又因一些明星丑事的传播(如:华莱士·雷德因吸毒和酗酒而身死,某一舞女在有胖明星亚布克尔参加的一次宴会上遭到了谋杀,以及某些明星曾犯谋杀或因恋爱犯罪等等),而变得更加猛烈。
此时资本家成立了一个名叫“美国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的机构,这个机构是由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共和党领袖威廉·海斯负责组织起来的。按照海斯的说法,电影变成了旅行商人,“商品跟在影片后面,凡是美国影片深入的地方,我们一定能够销售更多的美国货物”。
当好莱坞了解到这种国际使命时,美国某些明星扮演的人物也发生了变化。道格拉斯·范朋克在“三角影片公司”时曾幽默地扮演一个强壮、天真、乐观、为女人所喜爱的美国英雄,但到后来却在墨西哥的《佐罗的标记》、法国的《三个火枪手》、英国的《罗宾汉》、东方的《巴格达窃贼》及《黑海盗》中变成一个不可战胜的大力士,一个无所畏惧和无可指责的骑士和保卫正义而且总是获得胜利的人。随着年岁的增长,范朋克日益喜好巨大的布景、极端的豪华和神秘的力量。
拒绝把自己附属于明星的导演为数可说极少。随着好莱坞的建立,电影先驱人物不是日趋没落就是销声匿迹。托马斯·英斯已经故世;麦克·塞纳特虽然还在继续摄制一些优良的作品,但他的声誉却并未因此增长;至于格里菲斯此时则正在逐渐走下坡路。标志格里菲斯登峰造极的作品,在美国乃是他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在欧洲乃是他的《被摧残的花朵》,在电影艺术方面则是《党同伐异》。但是,商业上的失败终于注定了格里菲斯的悲惨命运。这位被列入制片厂黑名单的伟大艺术家,在他以后残余的二十几年生命中,再也没有机会导演一部影片了。好莱坞的拜金主义把它的创始人都毁灭了。
格里菲斯的没落,正好和西席·地密尔的兴隆形成鲜明的对照。后者的庸俗的商人气息和浮夸的作风,成了好莱坞影片四十年以来的特征。他拍了各种样式的影片,从浮华喜剧《男性和女性》和其他由格洛丽亚·史璜逊主演的影片,一直到场面豪华的反苏宣传片《伏尔加的船夫》和反对无神论的闹剧片《不信上帝的少女》(片中有对儿童监狱的杰出描写),凡是能够赚钱的影片,他都加以摄制。地密尔最成功的作品是一些带有浓厚游艺场气氛的大型片,在这些大型片中,地密尔除了取材于圣经上的故事以外,还加进了一些色情的描写。好莱坞给他一笔格里菲斯所得不到的资金来摄制场面浩大的影片《十诫》和《万王之王》。地密尔由于承袭了意大利电影的老传统,结果成了最能卖座的商业性影片的导演之一。弗莱德·尼勃罗模仿他的例子,替高德温和梅育拍了一部叫做《宾虚传》的巨片,这部影片花去了600万美元的摄制费,虽然风行一时,可是收入却不过400万美元。
好莱坞这个骤然之间交了红运的城市,具有暴发户们的那种低级趣味,他们建造的豪华的别墅,硬把罗马的露天剧场和洛可可式的堡垒,天主教的大教堂和摩天大楼结合在一起。这种建筑上东拼西凑的夸张趣味连同那种说教式的象征趣味,在根据勃拉斯哥·伊巴涅兹的原作改编的影片《启示录四骑士》里表现得最为突出。这部由雷克斯·英格兰姆导演、使范伦铁诺因此成为明星的超级影片在上映收入上打破了纪录。英格兰姆在其他影片中——例如在无声电影末期他将结束电影生涯时在尼斯摄制的那些影片中——也显示出这种讲究形式的作法。
好莱坞在成为国际上的强大势力以后,它摄制的题材也变成国际化了。在它最卖座的无声片中,以美国为背景的为数很少。在这些影片中,只有詹姆斯·克鲁兹导演的那部极著名的《篷车》直接取材于美国历史,是一部歌颂开拓西部地区者的史诗。 西部片由于托马斯·英斯和W.S.哈特的功劳,曾提高到艺术的水平,但此时的西部片,除了象约翰·福特的《铁骑》这样极例外的影片以外,又变成了一种廉价影片的同义语,由一些专门迎合平民观众的导演和无名的演员粗制滥造地摄制出来。美国电影这种“失去本国特性”的倾向成了极其普遍的趋势。亨利·金虽然还能按照托马斯·英斯和格里菲斯的传统,导演了一部完美的、描写美国地方生活的影片《孝子大卫》,可是人们不但不鼓励他沿着这一方向前进,反而导使他去摄制一些流行的言情小说(如《史泰拉恨史》),或者象他以后在罗马摄制的那些影片那样,向着意大利那种场面巨大的影片方向去发展(如《罗莫拉》、《白修女》等)。
由于金融资本的国际联合、审查制度的严格、流行小说被有系统地搬上银幕、明星制度、专为卖座的打算和制片人的拜金主义这些原因,使得美国电影艺术日趋贫乏,这种贫乏和物质的丰富相形之下,显得更为突出。但美国电影中至少还存在着一个作品丰富的喜剧学派和几部例外的作品,这些影片几乎都是由外国籍的导演摄制出来的。莱昂斯·彼雷给美国人培植了对浮华喜剧的爱好,加斯尼埃则是系列影片的创造者之一。除这两人以外,还可以举出肖塔尔、阿尔倍·卡普拉尼,以及协助卓别林导演《巴黎一妇人》的阿巴迪·达拉斯特。
1920年以后,好莱坞为了打倒它的竞争者,大量吸收外国籍的优秀导演和演员前往美国。 莫里茨·斯蒂勒带着葛丽泰·嘉宝来到美国。但他专门为从德国来的演员波拉·尼格丽和强宁斯导演影片。他导演的《帝国旅馆》和《罪恶之街》这两部影片,无论在艺术上或商业上来说,都不是很成功的作品。与斯蒂勒相反,嘉宝在美国却大走红运。这位著名的女悲剧演员,确实是好莱坞一棵摇钱树,同时也给好莱坞的摄影棚带来了艺术。广告宣传使嘉宝成了传奇式的人物。她所主演的影片片名本身就具有一种宣传性质,如:《诱惑的女人》、《肉与魔》、《仙女下凡》、《神秘夫人》、《野兰花》、《接吻》等等。她在传奇式的故事中表现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多情女子。
除了嘉宝以外,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移民,对好莱坞几乎没有带来什么贡献。但从德国来的移民,特别是斯特劳亨、刘别谦、冯·斯登堡,却对美国电影有很大的贡献。欧洲电影的示范作用,使几个美国导演倾向于摄制一些艺术性超过商业性的影片。他们之中有几个确实达到了艺术的水平。有声电影兴起的前夕,美国出现了一批有才能的新电影导演,这些导演在某种程度上开始接替了先驱者的地位。
好莱坞在它历史上最繁荣时期,它的电影先驱者和欧洲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与其说是加以利用,毋宁说是加以排斥。随着好莱坞的世界霸权的建立,它大部分生产就陷于毫无意义和追求豪华场面的停滞局面。
1927年10月23日,阿兰·克劳斯兰德摄制的有声响、对白和歌唱的《爵士歌王》的第一次上映,标志着电影已进入了它的历史的一个新时代。有声技术的运用使电影中复杂的叙事与流畅的对话成为可能,这一切促成了经典好莱坞电影浓重的戏剧化风格。同时这种风格也符合当时的制片厂制度。由好莱坞巨鳄麦克•塞纳特创造的制片厂制度客观上要求电影必须以迎合最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为目标,而传统的被大众所熟悉的戏剧化美学观显然是最好的选择。类型电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些被克拉考尔称为迎合观众“深层集体心理”的影片,通过程式化的情节、类型化的人物,迅速占据了观众的视野,科幻、歌舞、犯罪等形式的类型片得以在世界影院中大行其道。
西部片作为最“美国化”的类型片在经典好莱坞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西部片颂扬、推崇那种粗犷的个人主义和适者生存的精神,体现着善必胜恶的道德理想,因而在美国影坛上长盛不衰。弗雷德•金尼曼拍摄于1952年的《正午》就在很多方面体现了西部片的特征,或者说是体现了经典好莱坞时期影片的特征。 然而,《正午》虽然在很多方面有着经典好莱坞的影子,但它决不算是一部地道的经典好莱坞电影。事实上这部拍摄于1952年的影片在好莱坞发展史中扮演着新旧两时期转折点的角色。《正午》中最明显异于传统好莱坞影片的莫过于对凯恩这个形象的塑造。传统西部片中的英雄形象往往代表着绝对的正义与公理,而凯恩在影片中却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由于小镇居民不肯帮助这个曾经保卫他们的警长,使得凯恩的对立方不仅是恶棍,甚至还包括了小镇居民。影片对凯恩作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他开始思考自己的立场与行为,思考自己的何去何从。《正午》中塑造人物避免了过于类型化,对以往的警长形象也有了一定地颠覆,影片还放弃了西部片一贯的大团圆结局,选择了凯恩扔掉警徽离开小镇作为结束,增强了故事的客观性。
《正午》拍摄于1952年,而这恰是好莱坞黄金时期刚刚结束的时间,好莱坞随之进入了一段困顿的低潮期。直至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方社会后工业化、后社会化的愈演愈烈,新的社会艺术思潮泛滥。这些新思潮激荡着人们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于艺术的欣赏取向和接受程度。电影的观众群体也发生了变化,经典好莱坞时期电影的风格已不能满足他们的观影需要了。四十年代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和五十年代的法国电影新浪潮冲击和影响了当时的美国影坛,加速了好莱坞电影的变化。于是以亚瑟•佩恩的《邦尼与克莱德》为代表的一批“新式”的影片应运而生,也拉开了新好莱坞时期的序幕。
新好莱坞时期描写人物的典型手法是,影片中的主人公不再是善恶分明的类型化人物,而是具有更加复杂的内心世界。新好莱坞注重人物的立体化与心理化,增加了影片的层次与深度。新好莱坞电影的叙事特点,即在继承好莱坞善于讲故事传统的基础上,将影片的故事纳入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为影片融入真实性与社会性,使好莱坞电影较之以前更加具有社会意义与深度。
新好莱坞电影还受到欧洲电影的深刻影响。商业电影艺术化、艺术电影商业化成为这一时期电影发展的一个趋势,许多欧洲艺术电影的处理方法被用于好莱坞电影中。
从经典时期到新时期,电影在好莱坞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演变,无论是故事结构还是人物形象或是观念意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典好莱坞时期的一套手法在当代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而更善于适应社会时代需要的新好莱坞电影却悄然占据了观众的视线。
从70年代到80年代的过渡时期,新好莱坞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近10年的时间,美国每年生产200部左右的影片,电影与电视争夺观众的竞争已达到平衡。电影保持着10到12亿的观众,并且有了自己的越来越广阔的海外市场。据1993年的统计证实,美国电影国内票房收入达52亿,发行收入26亿。视听产品的贸易顺差仅次于飞机制造出口业,为美国第二大行业。在全年世界银幕上上座率最高的10O部影片中美国影片占88部。
好莱坞电影通过自身的调整完成了向后工业时代的过渡,至今仍雄踞世界电影工业金字塔的顶端,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通过对好莱坞的全面考察,有助于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电影的思考,有助于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电影的判断。对一般观众来说,可以作为娱乐方式看待好莱坞电影;对电影创作者来说,可以学习好莱坞式商业电影独特的艺术形式的规则;对于制片人来说,可以从好莱坞式的商业规则中,学习好莱坞的电影理念和运作方式;而对理论家来说,可以通过对好莱坞特性的认识反思的历史和问题。考察好莱坞的电影史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不可不说是有所裨益。
㈢ 人有轮回吗
相信,当然相信,而且现代科学正在逐渐证明轮回的存在!
克罗地亚女孩昏迷1天 醒来忘记母语改说德语2010-04-15 20:07:00来源: 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南京)跟贴 0 条手机看新闻
导语:日前克罗地亚一名13岁的女孩从昏迷中苏醒后突然不会讲母语克罗地亚语,只能用德语与人交谈。
据英国媒体13日报道,日前克罗地亚一名13岁的女孩从昏迷中苏醒后突然不会讲母语克罗地亚语,只能用德语与人交谈。
这个女孩的父母透露,昏迷前女儿刚刚开始学德语,阅读德语书籍和看德语电视节目都比较费劲,说得也很不流利。然而自她苏醒后,竟完全忘记了母语克罗地亚语,甚至拒绝使用这门语言,而改用一口地道流畅的德语交流。
据悉,这个女孩只昏迷了24小时,昏迷原因至今还无法确定,医生称可能是高烧所致。现在,女孩还住在医院,家人每天都去看望她。但令他
们尴尬的是,女孩无法理解父母的话,医院不得不安排一名口译员帮助女孩与家人和医生交流,甚至她的主治医师也是医院安排的有德语背景的医生。
突然忘记说母语其实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一个难题。女孩的主治医生米拉什博士表示:“以前也有这样的例子,重病或昏迷的病人醒来后,突然能讲另外一种语言。如果是以前,我们可能会觉得此事很神奇,但是现在我们相信它一定有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找到罢了。”
(来源:扬子晚报)
在美国最近出版的一本畅销新书《再世事迹研究》(《Lifetimes.True Accounts of Reincarnation》)叙述好些真实的再世故事,书中作者连兹博士F.Lenz.Ph.D叙述好些真实的再世故事。 连兹博士说:佛罗里达州的一位地产经纪人玛丽女士,带着四岁大的儿子查里到墨西哥度假,突然地,小查里对妈妈讲出一段可怕的前生悲剧。
玛丽女士对连兹博士说:“我们正在墨西哥阿卡普哥度假,欣赏悬崖的飞人跳水表演,小查里突然好象陷入了半昏迷状况般地,对我和他阿姨说:‘我死过一次!’”
“我们都当这孩子胡说好玩,我就问他:‘小查里,你怎么死的?’”
“小查里说:‘我死过一次,好痛啊!’”
“‘小查里,你是怎么死的呢?’”
“小查里说:‘我腿上被击伤了,好痛啊!’说着,他就哭起来,他的腿痛得受不了。”
“我就问他怎么受的伤?他说一九四一年在美国海军一艘大战舰上服役时受伤”“我就问他:‘你家在什么地方?’”
“小查里说:‘在加里福妮亚州北部。’”
“你叫什么名字?”
“我的名字叫詹姆斯·剀路。”“我们四个人一起在一只救生筏上。后来,救生筏漂流到一处海滩,我把剩下的一个人拖出来,然后我就死了,好痛!是痛死的。”
“我妹妹问他:‘小查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嘛?’”
“小查里说:‘是船上发生大爆炸,好大的爆炸,大家都狂喊……’”
四岁大的小孩会讲这些话,不是太奇怪了吗?
他妈妈就问他是不是一个水兵,小查里说:“我是一个军官,不是兵!”
他说他是独生子,父母住在三藩市,他们很伤心,因为他死了。
小查里好象从恍惚状况中苏醒过来,我们就问他的船名,我听他说好象叫做阿拉巴马号ALABAMA。
从墨西哥回到美国之后,小查里的母亲到阿拉巴马州摩比港Mobile去,找到了当年的军舰“阿拉巴马号”——已经除役,停放在当地做纪念品供人们参观。该舰艇的当年舰长已经退休了,管理该舰纪念馆。
玛丽女士找到舰长,他给他翻阅一本该舰当年的官兵名册,并无詹姆斯·剀路其人。
舰长说阿拉巴马号战舰从未被敌人炮火直接命中过,不过“亚利桑那号”ARIZONA曾被敌人炮火击中过,最好查查“亚利桑那号”军舰。
玛丽女士带着妹妹和小查里,找到了已退役的“亚利桑那号”军舰,她回忆说:“小查里从未上过战舰,可是这一次他等舰,就表现出样样熟悉,好象是一个海军军官。”
“几个月之后,我们终于找到一份亚利桑那号军舰的官兵名册,果然有一位军官的名字叫詹姆斯·剀路——是三藩市人!”
玛丽女士非常惊愕!她说它本想立即到三藩市去找剀路的父母一谈,但是又怕老人家念子心切,将来时常打扰小查里。
她说:“我想等到小查里长大一点,才告诉他那两位前生父母地址,又他自己决定是否去探望他们。”
连兹博士听玛丽女士讲述之后,他向美国军部取得一份亚利桑那号当年的官兵名册及资料,证实了确有一位名叫詹姆斯·剀路的军官。该船被击沉时,剀路与官兵三人乘筏逃生。后来他的尸体和同伴们都在沉船附近的荒岛海滩上被发现。
这一段四岁小孩的前生故事,完全真实,经过专家查证。四岁大的小孩,一般连话都不清楚,怎么会讲出那么奇怪的话来呢?他又怎会知道海军军舰亚利桑那号被击沉?又怎知军舰上有詹姆斯·剀路其人?
小孩的母亲是一位成功的地产经纪,非常富有,隐名向专家讲此之事,并非为名为利,只供研究,她也无可能知道海军的旧事呀!
有人说,这小孩并非真是海军上尉剀路的再世,只是剀路的灵魂假借小孩之口讲叙惨死的痛苦,或者希望小孩有一天会代表他去探望他的老父老母。又有人说,小查里是剀路再生投胎的。
美国加州威妮斯的一位作家菲力普对连兹博士诉说前生的经历。 菲力普说:“有一天晚上,安妮打电话给我,我挂了电话之后,突然看见她和我前生曾在一起的景象,我看见田野农舍、牛羊、栏栅,我看见安妮身穿中国长袍!我突然记起我和她同坐汽车内,也记得她前生的名字叫玛泰·威廉斯。我又记起我前生是以为牧师,我们是一对爱侣,我们在美国科罗拉多州驾车出游。”
我又记起我向一大群听众讲道,然后我突然又看见我对我的太太说我爱上了安妮,我太太哭了,我硬着心肠离开太太。
我和安妮一同到了中国传教,我记得最后的一幕令我心中烙伤难忘1我们一同乘船回美国,因为日本已经侵略中国,杀死了很多人。我们很多中国朋友也被日本人杀死了。
最后的一幕,日本军舰出现了,开炮击沉了我们的船,把我们从海中救起,日本军人当着我们面前,强奸了所有难民妇女,轮奸完毕就一个个杀掉,弃尸海中!
我眼看着日本兵强奸我的安妮,我悲愤叫喊,却毫无能力反抗,日本兵把我们男子都缚住了,我们只有眼看兽兵奸杀我们的妻女!
我眼看日本兵奸完安妮后又把她杀死!我誓言必要复仇!
那天晚上,我们俘虏中有人挣脱了绳索,把我们解开,我们逃到走廊上,我碰到了奸杀安妮的那个日本兵,我扑上去掐他的喉咙,把他杀死了。
后来,我夺得一架机关枪,扫射日本兵,杀了不少,最后,我肩上一阵冰寒麻痹,我中弹了。
接着,日舰突然爆炸了,我被抛下海水中,我靠着一只木箱子漂流了一夜,第二天,中国人把我救起,设法送我到澳洲,展转经英伦回到美国之后,不久病逝。
菲力普接着又说:“我从回忆中醒过来后,就好奇地要研究一下到底有没有此等时间,我到科罗拉多州去查访。”
在一个小镇,我果然查出一九三零年代有一个年轻牧师名叫华尔特·摩里斯。
摩里斯当年确曾离开美国去中国传教。
我访问他的亲友,获得他们证实他确曾被日本军队俘虏,后来逃出经澳洲英国回到故乡逝世。
但是没有人知道这位牧师是否有一位女友名叫玛泰·威廉斯,也毫无资料可寻。
我正在打算放弃,突然接到一位高里太太从南卡罗州打来的长途电话,她说她是摩里斯牧师的女儿,听亲戚说我在查证前生,她愿意帮助我。
我立即乘飞机去探望她,把我的前生回忆从头到尾告诉她。
她说我讲的一切细节都符合她父亲生前的事迹,她父亲离开她和母亲,而与一个名叫玛泰的女子同往中国。
摩里斯牧师一直有写信及汇钱给太太,但是太太从不回信给他,不过,所有的信件都保留着,她女儿给我看那些信。
我看了摩里斯的信件,不胜惊骇,信上说的经历,全都符合我所见的前生景象!
连兹博士特别访问过高里太太,她证实确有那些事情,一切都真实的。
高里太太和菲力普后来成为好友,她相信菲力普是她的父亲再世,视之如父,虽然他年龄跟她差不多。
菲力普的故事,很令研究者迷惑:他从未去过中国,也不可能知道一个无名牧师的生平,更不可能知道牧师的秘密情人的名字,他从何得知那一段秘密情史呢?又怎会知道被俘虏和他目击女友被日本兵奸杀的惨象?
美国奥克拉荷马州一个小镇,有一位男孩,名叫泽利·安德逊,从两岁开始,就时常讲些奇奇怪怪的“前生”事情。
有时候他对祖父说:“我好痛啊!”“我痛死了!”“我是痛死的!”“我从前痛死的时候比现在年龄大一点。”
小孩又对祖父说:“我驾驶着汽车,开得好快好快,像子弹那么快!后来被一辆大货车撞碰,我就给撞死了!”
小男孩时常讲这些怪话,祖父祖母和父母都不由不觉得奇怪,不由不联想到小孩的小舅舅詹美。
小舅舅詹美·郝塞,是小泽利的母亲的小弟弟,十四岁时被货车撞死,那是在一九六七年使二月十二日。
小泽利一九七六年才出生,家里从来没有人对他提起过小舅舅詹美车祸身亡的事,他怎会知道呢?
祖父决定寻求专家的研究,于是请了在奥克拉荷马州捕鱼岛市的沙芬堡研究基金会的班纳纪博士帮忙,班纳纪是一位精神医生。
班纳纪博士对小男孩施与催眠,问他是谁?叫什么名字?
小泽利说:“我叫詹美·郝塞。”
“你几岁?”
“我死的时候,还布道十五岁。”
“你记得你的出生日期吗?”
“我一九五二年年八月二十二日出生,一九六七年十二月十二日被车撞死。”
“是在什么地方撞死?”
“在奥克拉荷马州通卡华,就是我出生的家乡。”
博士问:“我们到通卡华去,你能带路吗?”
“我能!”
博士就带小男孩和父母一同开车去通卡华,一进入市区,小孩就立即指出道路来,他非常熟悉街道,好象素居于似的。事实上,他从未倒过这个小舅舅生长的地方。这时候,小泽利才不过四岁。
博士后来在研究报告书上说:“小泽利在催眠之后,完全能记忆前生的事。在汽车上,他坐在我身边,非常快乐指出哪一条街道是什么地方,哪一个同学住在那一座房子,他的口气不像是四岁,而是十多岁。他指出他出生的医院,他上的学校,他又带路来到一家百货店,他说他的祖母在该店做工,他每天放学后必来该店找祖母。”
他又带路去郊外,指出一处森林,说他用长枪在该处打猎,这些也都符合詹美的生前事迹。
“后来,我们开车驶向詹美被撞死的地点。一到那里,小泽利就不肯指路前进了,他不肯下车,他大哭起来,我们硬把他拖下车,走到詹美惨死的地点,小泽利倒在地面痛哭不止。不住哭叫‘好痛好痛!’”
后来,我们抱他回车上,我们驾驶经过一处公墓坟场。小泽利含泪指着坟场说:‘我就是给埋葬在那边!’”
那果然是小舅舅詹美埋骨之地。
下了车,小泽利十分熟悉,一直领路带众人到小舅舅的墓碑前面,指着说:“这就是我的坟墓!我躺在那下面,好冷!好冷!”
那一点也没有错,正是小舅舅的坟墓!而小泽利才四岁,从未来过,也不认得字!
小孩哭泣着,他的母亲也大哭。
没有人分析得出小孩才四岁怎么就知道小舅舅生前的事,怎么就能带路找到小舅舅的坟墓!
这件真事,轰动了全美的心灵学界和精神研究者。有人说,小孩真的是小舅舅再世,有人说不是,只是他母亲心中怀念着小舅舅,把一切在无意中传心传了给他。
上面说的三件真人“再世”的故事,都太悲惨了。这里我们谈一件较为轻松的。
上面的三个人只能回忆前生一世,这一个人却自称能回忆前生十六世之多。 此人名叫李亚伦。
前面提到的班钠纪博士,是来自印度的一位精神医生,研究再世二十五年,他说:“李亚伦的再世故事,是最奇怪的一件,是无法用现有科学解释的。”
李亚伦今年三十八岁,他出身于费城富有之家,小时候不爱念书,只念到十年级就辍学了,以后混日子,什么行业都干过,现在营商,颇有财富。
李亚伦在马利兰州巴的摩尔市,受到著名的谨慎治疗医生艾文·莫德斯的催眠询问之下,他能够用心另力量预见未来,又曾预言一种治癌新药的名字。
莫德斯医生研究李亚伦已经五年,认为他并无作假。莫医生说:“这个人在催眠状态之下所讲的事,太不可思议了!我无法解释它是怎么一回事。”
班钠纪博士说:“李先生在催眠状况中能够亿述十六世的前生事,娓娓道来,而且能写出各世前生所通晓的文字,包括古埃及文字、古代罗马文字、意大利文字等等。”
李亚伦亿起自己有一生是埃及法老王卡立克拉特斯,在纪元前三百四十一年至三百四十四年期间统治埃及。
在催眠状况中,李亚伦讲出满口流利的古代埃及文,写下“象形文字”,他的态度十分傲慢,尊严一如帝王。
马利亚州立大学与天主教大学等学府的“埃及学”学者们,应邀研究李亚伦写出的象形文字,证实的确是古代埃及文字。听了录音带,也认为李亚伦讲的语文“可能”就是古代埃及语。
经过查证,埃及古代确有那么一位只当了三年皇帝的法老,姓名没错,可是那并非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李亚伦从何的得知?
李亚伦在催眠讲出的十六世前生,有一生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南军士兵布鲁斯特,于一八四七年生于乔治亚州,一八六三年战死——这一件事,经专家考据南北战争历史及官兵名册,获得证实果有其人其事,但是,该位士兵并非名人,李亚伦如何得知其事迹?
李亚伦又有一生曾是美国土著印地安人,名叫西戈雅,此说却无从证实。不过讲土著居住山地详情,查证时也大致吻合实情。
他又说有一生是犹太希伯来奴隶,名叫耶瑟夫司。曾经目睹耶稣受审上十字架,此说更无稽可考。甚至连耶稣的事迹都被有些历史学家认为是于史无据的宗教神话,更别说一个奴隶了。这一段故事,只好姑妄听之。
他又说有一生曾是太阳系海王星的一个生命,本是“精魄能力”,来到地球而寄身于肉体,其时地球上的人类尚未被上帝创造出来。他说他后来死于一次核子爆炸之中。他说他的外太空人名字叫“诺兰”。他在恍惚状况中讲着流利的、高音调的奇怪语言,他又写出一大篇所谓“海王星”文字,看来像速记符号的。
这一段,谁也无法考据,随他胡诎乱说。
李亚伦的所谓十六世中,大多数无稽可考。不过,也有些可以考证的。
他说他最后的前生是范伦铁诺,他在催眠中讲出许多范伦铁诺生前的私生活秘密和许多拍片时的内幕琐事。范伦铁诺是默片时代的“银幕大情人”,他甚至用意大利文写了一封信,作为范伦铁诺写给母亲的信。
专家们特别请好莱坞的元老一代来诘问李亚伦一些范伦铁诺和在场人物才知道的秘辛问题,李亚伦都一一答出。
曾拍摄范伦铁诺的名片《酋长》一片的摄影师,问李亚伦:“第一天拍片的时候,有多少人一同驾车到场地开拍?发生了什么事故?”
李亚伦答:“我(范伦铁诺)和你们三人,一共四人一同驾车去,中途汽车出事,前面右边的车轮脱落滚下路边去了。”
答案符合当年事实!他又举出同行三人的姓名和谈话内容,都一一吻合,当时的三人,只剩下摄影师仍健在,其两人早已亡故,摄影师又从未对外人讲过当日这些小事。李亚伦却从何得知呢?真是奇怪!
他讲另外许多细节琐事,都符合当年往事,不由得令人相信可能是范伦铁诺再世了。
一位笔迹专家叫李亚伦签下范伦铁诺的名字,然后核对范伦铁诺生前在文件上的正式签名,完全相符!
笔迹可以模仿惟妙惟肖,但是专家一用科学方法就能查出真假,这一位专家说,李亚伦的笔记与范伦铁诺的完全一样,并非模仿得来。
还有一点奇怪的是,李亚伦的指纹,与范伦铁诺的指纹也完全一样!使专家们十分困惑!
指纹,据说是没有两个人完全相同的。李亚伦的指纹却完全相同于已故的范伦铁诺,我们怎么解释?我们只可说这是偶然!
李亚伦的相貌却完全不像范伦铁诺。
李亚伦的故事,多得讲不完,有人说他是骗子,但是他并未从这些得到什么名利!他是一个受教育无多之人,就算他曾苦学自修,又怎能精通古代英文、古代法文,乃至于古代埃及文字?
有些心理学家说:李亚伦的下意识认为自己曾经经过十六世的“前生”,他自己坚信确实,因而以此等“妄念”为“真实”,并非他意存欺骗。
你的看法呢?
印度中部那格普尔大学,有一位三十七岁的女教师,芳名乌塔拉·赫达,平时是一位沉默勤恳的讲师,有时候会突然出现完全不同的个性,言谈口音改变,自称名字叫沙达,讲着一种奇怪的语文。
一九七三年秋天,赫达女讲师因患疹病住在医院,开始觉得自己是两个人恍恍惚惚,弄不清自己到底是谁。
其时有一位瑜伽女教师到医院,教给病人们练习松弛神经心情,赫达女士学习些些时,渐渐就忘记了她自己的身份,不知自己是什么恩,苦思之余,记起自己名叫“沙达”,是一个村女,但记不起身世。
女讲师父亲来探望,发现她的突变,当他来到女儿前面的时候,她突然露出恐惧的神色,逃到房间一角,卷缩成一团,恐怖地叫喊,讲着许多陌生的语文,父亲一句也听不懂。
女讲师的父母惊慌起来,把女儿转送到精神病医院。
女讲师本系英文教授莱义教授来探望她,教授是孟加拉族人,一听女讲师的语言,说她讲的是孟加拉语。
女讲师的家族是玛拉希族人,她向来只会讲玛拉希语和英语,不曾学过孟加拉语,她怎么突然会流利地讲孟加拉语来?大家才知道她已经变成了另一个人。
她说是孟加拉族人,家住在班斯比利亚村,她能讲出村落的一切详细情形,风俗习惯,及她的父母和祖父名字。她说她是在一八三二年被毒蛇咬死的,她说她的父亲是一位婆罗门教祭司。
女讲师讲了许多她“前生”的事。过了些时候,她突然又完全忘记“前生”,恢复了“今生”身份,依然是一位有学识的大学讲师。
很多精神学者认为她是患“双重人格”,又称“人格分裂症”,并非“再世”。他们说,她的心理上自认为是曾经有过那样的一段“前生”,精神医生们说,这是很常见的一种精神分裂症,可能是病人不满现实的一种心理逃避,逃到另一个人格里面去。
她在过去六年中,有时是正常的女讲师赫达,如常讲课,有时是不识字的村女莎达,讲着孟加拉土语,装扮成孟加拉女子,奇怪的是连相貌都变得年轻了一些。
有一位印度医生星哈博士,不相信她的故事,认为她必定是作为求名,他到她说的家乡去调查,他要揭发她的欺骗。
星哈博士根据她讲的父母族人之名地址,逐一调查,她的父母亲族子孙仍然在那里,果然真的曾有一个人于一百五十年前担任祭司。那座古庙已经倒塌,只剩下了断墙残壁。
星哈博士经过几年的调查,发现她讲的每一段细节都符合事实,的确有莎达其人被毒蛇咬死,她所讲的亲族事迹都经证实。
星哈博士说:“本来要否定她的荒谬故事,不料调查结果反而证实了它。她从未去过那偏僻的山村,她是怎会知道那些详细的情形呢?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莫非她真的是村女莎达的再世?”
印度的心理学家权威巴尔博士研究此案很久,他说:“我竭尽所能研究此案,调查彻底,证实赫达女士并无最伪,也证实了她讲的“前生”确有其事。
美国维吉尼亚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史狄文生博士也到印度去研究此案,做了很详尽的研究报告,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年会的年报上面。
史狄文生教授说:“再世与否,是另一回事,我们可以不必深信再世之说。但是,赫达女士的故事非常令人困惑不解,她从未有机会学习过困难复杂的孟加拉语。她突然通晓它,显然需要一种“心灵力量”,此案也只能以“心灵现象”来解释它。
她是不是真的“再世”呢?从科学观点看,她不是“再世”,只是人格分裂,可是我们又怎样来解释她如何会知道“莎达”湮没的身世和故事呢?
㈣ 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历史
1853年,好莱坞只有一栋房子。
1870年,这里已成为一片兴旺的农田。
1886年,从房地产生意发财的富商哈维·亨德申·韦尔考克斯在这里买下了0.6平方公里的土地。好莱坞这个名字来自英语的“holly”(冬青)。韦尔考克斯的夫人一次旅行时,听到她旁边的一个人说她来自俄亥俄州的一个叫做好莱坞的地方。她很喜欢这个名字,回到加州后就将她丈夫的农庄改称为好莱坞了。韦尔考克斯计划在这里建造一座小城。
1887年2月1日他在地区政府正式注册此名。在他夫人的帮助下他铺设了今天的好莱坞大街做为城市的主街,在这条大街和其它大街的两旁种了胡椒树并开始出售产权。他的夫人募资建了两座教堂、一座学校和一座图书馆。为了使好莱坞名符其实,他们还进口了一些英国冬青,但这些植物在加州的气候下没有存活很久。
1900年,好莱坞已经有一间邮局、一家报社、一座旅馆和两个市场,其居民数为500人。10万人口的洛杉矶位于市东11公里处。在好莱坞和洛杉矶间有一条单轨的有轨电车,但这辆电车的运行不准时,每程时间为两小时。
1902年,今日著名的好莱坞酒店的第一部分开业。
1903年,好莱坞成为一个镇。当年下的两个命令是:除药店外其他商店禁酒,以及不准在街上驱赶数量多于200的牛群。
1904年,一条新的被称为好莱坞大街的有轨电车开业,使好莱坞与洛杉矶间的往返时间大大缩短。
1910年,好莱坞的居民投票决定加入洛杉矶。原因是这样他们可以通过洛杉矶取得足够的饮水和获得排水设施。
1960年,女演员乔安娜·伍德沃德得到了第一颗星的殊荣。
1985年,好莱坞的商业和娱乐区被正式列入美国受保护的历史性建筑名单。
1999年,洛杉矶的地铁开通到了好莱坞。
2001年,柯达剧院(Kodak Theatre)在Highland大道开业,成为奥斯卡奖颁奖礼新的举办场所。
2002年,一些好莱坞居民发动了一个让好莱坞自主独立,不再是洛杉矶一部分的运动。好莱坞市政府决定让所有洛杉矶居民投票表决。独立运动被以绝大多数否决。
(4)范伦铁诺电影手机观看扩展阅读:
电影工业——
20世纪初,纽约和新泽西的电影公司开始迁向加州,原因是这里的天气好,日照时间长。虽然当时已经有电灯了,但当时的电灯还不够亮,当时最好的光源是阳光。除此之外,加州视野宽广,有各种不同的自然风景。此外当时托马斯·爱迪生持有电影的专利,而加州离新泽西非常远,因此爱迪生很难在这里控制他的专利权。
在美国东岸,独立的电影公司经常被爱迪生和他的代理人诉讼。在遥远的加州没有那么多爱迪生的部下。即使他派人来加州,他的人往往比其消息来的晚,这样一来这里的电影制造商就可以及时躲到附近的墨西哥去了。
1911年第一个电影工作室在好莱坞开业,同年已有15个其它的工作室在这里定居,成千上万的梦幻制造者紧随而至。
1923年,今天成为好莱坞象征之一的白色大字“HOLLYWOOD”被树立在好莱坞后的山坡上,本来这个字后面还有“LAND”四个字母,是一家建筑厂商为了推销新建好的的住宅社区设置的广告看板。但它们被树立起来以后就没有人去管它们,以致渐渐荒废。
一直到1949年,好莱坞商会将后面的四个字母去掉,并将其它字母修复。这个招牌今天受到商标保护,没有经过好莱坞商会的同意,无人有权使用它。
1929年5月16日,奥斯卡金像奖第一次颁发,当时的门票是十美元,共有两百五十人参加。
㈤ 范伦铁诺传怎么样
考据了一下,此片女主角Joan Carlisle是现实中Alice Terry和Agnes Ayres的合体,而Alice Terry在此片上映之后起诉了哥伦比亚。它不是Rudolph Valentino的传记片,而是一个打着传记片幌子,全然虚构事实的爱情电影。
㈥ 有一部电影 叫什么穿什么 普拉达的女人 好像是
片名: 穿普拉达的女王
编剧: 艾琳·麦肯纳
导演: 戴维·法兰柯 David Frankel
主演: 梅里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安·海瑟薇 Anne Hathaway
史丹利·图奇
爱蜜莉·布朗
类型: 喜剧/剧情/时尚
出品: 美国二十世纪福斯公司
片长: 110分钟
剧情简介
《RUNWAY》杂志是纽约时尚界圣经,总编米兰达(梅里尔·斯特里普饰演)在时尚界呼风唤雨,但为求成功也掀起无数腥风血雨,谁也不能阻拦她的成功,包括她的助理。只要稍有自尊的人,绝对无法在她手下工作,可是进入《RUNWAY》又是所有对时尚有热情的年轻纽约女孩最大的梦想。
大学刚毕业的安德烈亚(安·海瑟薇饰演),凭着西北大学的漂亮履历,进入《RUNWAY》位于曼哈顿总部办公室。但是她的时尚品味可一点都不漂亮,尽管D&G和DKNY都分不清楚,不服输的她还是接下工作,准备担任米兰达的助理。这名从头到脚全是Prada的女士,将为她的人生带来最残酷的考验。
渐渐地,安德烈亚让自己融入米兰达要求的气质和形象,很短时间里,她学会了这一行说话的模样身段及行事方法,穿上Manolo Blahnik走起路来精神奕奕。只是,当她越娴熟米兰达所在世界的游戏规则,她也发现这其实是一个表面上精彩华丽但其实很孤独的世界,作了那么大的牺牲才能换得这样人人称羡的成功,值得吗?米兰达失去的是什么?安德烈亚靠自己找到了她的答案。
影片看点
1.奥斯卡影后梅里尔·斯特里普大变风格、再战影坛,显示老牌戏骨的超凡演技与魅力,完美演绎大都会女强人形象。
在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由两度获得奥斯卡影后的梅里尔·斯特里普饰演米兰达·普瑞斯特,她是时尚界的超级女强人,只要使个眼色,就能让整个圈子风云变色。老戏骨梅里尔·斯特里普一直都是影片品质和票房的保证。从影20多年,斯特里普陆续获得了12次奥斯卡奖的提名,并摘得影后桂冠,堪称众多演员心目中的楷模。她如今已经携手凯瑟琳·赫本一起成为获得奥斯卡奖提名最多的演员。被影评人誉为“一代只出一个”的影坛常青树。而这次斯特里普却一改往日的做派,扮演起时髦、耀眼、有口味,却丝毫没有同情心的专制女王,甚至是众多人眼中的女魔头。堪称是“老才女”的全新银幕体验。另外,斯特里普在影片中还要表现出那种发自内心的淡漠和无以伦比的黑色影响力,称得上是又一次演技大挑战。
2.好莱坞新生代女明星安·海瑟薇对阵老牌影后,青春靓丽+老辣强悍的至尊组合。
到处受气的艾德里亚·桑切丝则由好莱坞小公主安·海瑟薇扮演,这位凭借《公主日记》系列稳步上位的可爱的女孩儿,以她独有的甜美形象赢得了众多影迷的喜爱,更有“朱莉娅·罗伯茨和奥黛莉·赫本的综合体”的美誉。2005年,海瑟薇在顺利搭上李安掌舵的《断背山》这艘巨轮之后,再次在好莱坞殿堂内重新展示了自己的种种魅力,影片中虽戏分不算最多,却也以其成熟的表现令人们重新认识了这个可爱女孩在渐渐地成熟和成长。这次有幸与老前辈斯特里普同台竞技,对海瑟薇来说绝对是个难得提升的机会,想必在与“魔鬼上司”的压迫下,大嘴女孩儿的演技也会迅速精进。
3.改编自畅销小说的影片《穿普拉达的女王》以黑马的姿态横扫北美票房,全球票房成绩所向披靡,无人能敌。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穿普拉达的女王》上映那周跟盛气凌人的《超人归来》撞上了,首周末在2847家影院拿下2700万美元,名列当周票房第2位;紧接着又来了《加勒比海盗Ⅱ》,“女魔头”顺势被拉到第3位;但《穿普拉达的女王》后劲颇足,在随后的三个星期里尽管上映的影院数几百几百地递减,但它一直能占据前十名的一个席位,而今年暑假,小于5000万美元投资的电影里,就数它最“长命”。在口碑方面,《穿普拉达的女王》在网上目前所获得的赞同率为77%,扮演“魔鬼上司”的梅丽尔·斯特里普尤其得到表彰。目前影片在全球的累计票房已达到3亿多美金,在国内上映后相信也一定能够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
幕后故事
1.美术设计打造时尚空间。
设计总监杰斯·冈克创造了两个对比的世界,一边是安德烈亚和耐特简单温馨的家,一边是华丽渲染但有点不实在的米兰达的时尚舞台。《RUNWAY》办公室必须展现出米兰达的品味,她如何坚持优雅与无懈可击的完美。“办公室要很女性、很细致,调的颜色偏亮。”冈克解释说。
斯特里普和冈克一起讨论怎样来表现米兰达的办公室,从中反映出人物的气质。“很重要一个部分是摆出米兰达收集了哪些照片和艺术品,因为她总是追求最好的,不在乎价格。”导演法兰柯说。
办公室虽大,但很清楚可看出只有一个人是老大,“办公室的每一个角落都要符合米兰达的品味。”冈克说,“空间的设计要让她可以看出是谁在进出。”
米兰达虎视眈眈监督着她的助理群,总是毫无欲警地突然出现并指出错误,“戴维在这方面的安排很有趣,”冈克说,“米兰达的员工的位置都没办法看到她的出现,处于一种被监视的关系。”
《RUNWAY》的室内设计,包括米兰达的个人办公室、会议室和一间全是顶级时尚行头的房间,四处都是玻璃,有最棒的角度让人看到自己的模样。冈克、法兰柯和制片菲曼翻了无数时尚与建筑杂志,还有许多纽约知名办公室的设计蓝图,想要找到最棒的设计灵感。“我们做出一个模型,再从摄影机来看可以怎样取角度去作呈现。”冈克说,“我们决定好蓝图以后,就开始进行施工。一共花了三个月才搭建完成,包括上壁纸、油漆和室内摆设。”
2.超越《欲望城市》:服装设计师派翠西·菲尔德。
电影要不失真地将当代时尚界的现象呈现出来,服装当然必须做到最真实。“我要怎么确保电影对时尚潮流绝对是最敏感的呢?那就是我们找来派翠西亚·菲尔德担任电影的服装设计。”法兰柯说。菲尔德曾以《欲望城市》获得艾美奖,她为斯特里普饰演的米兰达塑造出独特的个人风格,以及安·海瑟薇的角色如何从纯朴学生变身为时尚佳人,还有办公室其它衣着光鲜亮丽的《RUNWAY》员工。
米兰达的外型得有强烈个人风格,不能和其它人相似,梅里尔·斯特里普的演出,也是决定该用哪些服装的重要参考指标。菲尔德要打扮这位“全球顶尖时尚主编”,要有人物的气势,还要加上梅里尔·斯特里普个人的味道。“我的工作就是让梅里尔越漂亮越好,不是只关注在时尚行头,而是要让人会惊呼‘哇,梅里尔斯特里普变这么美啦!’”
大师级设计师范伦·铁诺设计给米兰达一袭美丽的礼服,是让她穿着出席慈善晚会的,“范伦·铁诺让梅里尔穿上这身衣服,梅里尔立刻摇身变为再性感不过的女性。”菲尔德说,“设计简洁大方,让她美丽的肩膀裸露出来,衬托让肌肤更晶莹,而发型也搭配得完美无缺。”《穿普拉达的女王》也是范伦·铁诺第一次在电影里大展身手,“我是梅里尔·斯特里普的超级影迷,能够做点什么事和她沾上一点点边,对我来说,都是莫大的荣幸!”他说。“范伦铁诺非常专业,太优秀了!”菲尔德说,“他自己就是个大师、偶像人物。能够有他加入我们的电影,真是再珍贵不过的机会了,他的脸早就为观众所熟悉了。”
3.片中其他角色。
曾演出《航站奇缘》、《美国甜心》的知名喜剧演员史丹利·图奇,饰演米兰达的好帮手奈加,他和《RUNWAY》其它员工一样,要仰赖米兰达的鼻息生存。当奈加第一次见到安德烈亚时觉得很可怕,因为她的头发、衣着和鞋子,完全不及格,没有一样对的。“奈加这个人可不是普通的傲慢呢!”图奇说,但奈加和安德烈亚后来却成为好朋友,“这个很机车的家伙,后来却表现出感性温柔的一面。”
安德烈亚和爱蜜莉不一样,在这个转动快速、积极且带有攻击性的现实世界里,安德烈亚渐渐认知到自己的极限。安德烈亚的男友耐特(安瑞·葛雷饰演)总是在她身边提醒她,要她千万不要在这些现实的竞逐中迷失,对自己的价值迷惘。“他毫不被时尚或风格或金钱和权力所诱惑,”葛雷说。这位迷人的演员,也曾演出导演的电视影集作品《大明星与小跟班》。“随着安德烈亚越来越被米兰达的世界所吸引,耐特总留在原地不断提醒她别忘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法兰柯补充说,“耐特觉得坚持初衷才是最重要的。”
4.以国际大都会纽约为故事背景。
虽然《穿普拉达的女王》背景放在时尚圈这样一个似乎神话而难以攀上的地方,但安德烈亚如何进入米兰达的世界这样一段旅程,却是每个刚踏入社会的人都熟悉的。“发生在安德烈亚身上的故事和她本身的个性也有关,”海瑟薇说,“然后她有了一些改变,她慢慢了解到世俗的成功不是最重要,而是找到什么才是对每个不同的人来说各自真正重要的成功。”
这样一部关于出版和时尚的电影,一定得在纽约拍,全球的时尚和出版核心正是在这个“万物皆在此发生”的城市。“纽约是整个世界的时尚之都,”法兰柯说,“再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比纽约更精彩和性感,在这里一切都是最丰富的。这里有历史、有深度,也有夺目的光芒。”
㈦ 试分析美国电影各发展阶段的特点
一、起源
有记录的第二张捕捉并再现运动的照片记录为埃德沃德·迈布里奇在加利福尼亚的帕罗奥多拍摄的一组奔马照片。在拍摄时,他将一组静止的照相机摆于一排。他的成就促使各地的发明家开始尝试制作类似功能的装置,以捕捉此类运动。
在美国,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就是最早开始制作这类装置的人之一,他制成了活动电影放映机,但由于该装置的专利实施很严格,致使早期的电影制作人只能寻找替代品。
在美国,最初只是在轻歌剧的间歇为许多观众放映电影。企业家的各种电影展示活动,促使了戏剧性电影制作的首次世界范围性的尝试。
在美国电影业发展的早期,纽约是电影制作的中心。位于皇后区的考夫曼·阿斯托里亚制片厂(Kaufman Astoria Studios)创建于无声电影时期,那时马克思兄弟和费尔兹(W. C. Fields)在那里工作。
此外,曼哈顿的切尔西也是电影制片的主要场所。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玛丽·毕克馥的很多早期电影也是在这个地区拍摄的。但是,因一年四季的宜人气候,好莱坞成为电影拍摄的更佳选择。
二、好莱坞的崛起
在1910年初,美国电影放映机与传记公司(American Mutoscope and Biograph Company)派导演大卫·格里菲斯带着他的演员团队到西海岸去拍摄电影,演员包括巴兰彻·斯威特(Blanche Sweet)、吕伦居殊、玛丽·碧克馥、莱昂纳尔·巴里摩尔等。
他们在洛杉矶市中心乔治亚街附近的一个空旷外景地开始了拍摄。当时,公司又决定开发新地区。于是他们又向北前进了几英里,到达好莱坞。当时还是小村庄的好莱坞,非常愿意让电影公司在那里拍电影。
之后,格里菲斯完成了在好莱坞拍摄的第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叫做《在古老的加利福尼亚》(In Old California),是一部传记式情节剧,描述18世纪初的加利福尼亚,当时还隶属于墨西哥。美国电影放映机与传记公司的人员在好莱坞呆了数月,又继续拍摄了几部电影,才返回纽约。
当时是1913年,在听说了该公司在好莱坞取得的成功后,很多电影制作公司也纷纷向西挺进,以避免托马斯·爱迪生的电影制作工艺的专利费。在加利福尼亚的洛杉矶,电影公司和好莱坞同步发展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电影仅能在几个美国的城市完成。
但随着电影业的发展,电影制作公司被吸引到加利福尼亚南部,因为那里气候温和、阳光明媚,一年四季都可在户外拍摄,那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布景。虽然电影(特别是美国电影)的起始点众说纷纭,但是格里菲斯于1915年拍摄的史诗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电影词汇,至今仍在胶片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在20世纪早期,当媒体还是新事物的时候,很多犹太移民在美国电影业中找到了工作,并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在临街的五分钱剧院(Nickelodeon)中放映电影短片(剧院取此名是因为当时的门票价格为五分钱)。
一些年后,其中有抱负的电影人,如塞缪尔·戈尔德温、威廉·福克斯、卡尔·拉姆勒、阿道夫·朱克尔(Adolph Zukor)、路易斯·B·迈尔(Louis B. Mayer)和华纳兄弟(即哈利、亚伯特和杰克)纷纷转到电影制作上,很快就成为了新型企业,即电影公司的巨头。
(当时还有一位身兼女导演、也是制作人和电影公司巨头的人物爱丽丝·盖·布兰琪(Alice Guy-Blaché))他们为电影业的国际化奠定基础;不过美国电影业常被指责为以美国为中心的偏狭观念。
一战后,一些欧洲导演恩斯特·刘别谦、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弗里茨·朗、让·雷诺阿,以及演员鲁道夫·范伦铁诺、玛莲娜·迪特里茜、罗纳德·考尔曼和查尔斯·鲍育(Charles Boyer)等电影人纷纷来到美国。
他们加入了一个演员的自我发掘时代——在有声电影诞生后,纽约城剧院的演员纷纷加盟了这个20世纪最受瞩目的发展行业。20世纪40年代中期,电影行业达到高峰期——美国影院每年上映约400部电影,每周有近9000万美国民众前去影院观看。
“威廉·海斯拯救美国电影业”,出自美国漫画家赛勒斯·亨格福德(Cy Hungerford),1922年
20世纪20年代后期,有声电影在好莱坞逐渐升起。1927年,首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使用维他风唱片机,同年5月,西方电气公司旗下分部电器研究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简称ERPI)在电影配音方面获得垄断权。
有声电影一方面的影响就是许多无声电影演员接不到工作,因为他们多数人的嗓音糟糕或是记不住台词。1922年,美国政客威廉·哈里森·海斯(Will H. Hays)离开政坛,组建了前身为电影制作室组织的美国电影制片发行商协会(MPDAA),该协会在其退休后改为美国电影协会。
有声电影的发展早期,美国的电影制片厂发现他们的有声作品不为非英语国家的电影市场所接受,甚至在其他的英语国家中也遭到冷遇,原因是那时的同步配音技术仍相当不成熟。解决办法之一是制作与之对应的外文版好莱坞电影。
1930年左右,美国公司在法国桥连城建立了一家电影制片厂。多个不同的电影摄制组在那里分时工作,他们使用相同场地,穿着相同服装,甚至绝大部分的场景也是相同的。国外的失业演员、剧作家、选秀比赛中的优胜者经过筛选后被派往好莱坞去拍摄好莱坞英语电影对应的非英语版电影。
这些版本的电影的拍摄预算不高,由二流的只会讲英语的美国导演执导,通常在晚上拍摄。西班牙语摄制组中包括了路易斯·布努埃尔,恩里克·嘉蒂耳·彭塞拉(Enrique Jardiel Poncela),莎维尔·库加(Xavier Cugat)和埃德加·内维列(Edgar Neville)等人。
一些外文版的好莱坞电影绝对可以和它们的原声版相媲美,西班牙文版的《惊情四百年》就是其中一。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同步配音技术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外文配音就变得很寻常了。
三、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所谓好莱坞“黄金时代”,是指从1920年代末,即无声电影时代末期,至1950年代末这段时间。成千上万部电影在此期间产生。其开始标志是1927年出品《爵士歌手》,其中音效的使用不仅结束了无声电影时代,同时也增加票房收入。
不管是西部片、闹剧、音乐剧、动画片还是传记片,好莱坞影片几乎都遵循一个模式——每个电影公司出品的电影,都有自己特定制片团队。
例如,塞德里克·吉本斯(Cedric Gibbons)和赫伯特·史托哈特(Herbert Stothart)效力于米高梅电影公司,艾佛瑞·纽曼在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工作了20年,赛西尔·德米尔的电影大多由派拉蒙电影公司制作,而导演亨利·金(Henry King)的电影则大多由福克斯出品。
同时,人们根据影片中的演员阵容就可以大致猜出该部电影的出品公司,米高梅声称“旗下的电影明星比天堂里的还要多”。每个电影公司的电影题材和独特风格也使得人们猜到每部电影的出品公司——这一现象在今已不复存在。但是每部电影都与其他电影有着些许区别。
不像汽车制造者,拍摄电影的人都是一些艺术家。譬如,1944年的电影《逃亡》(To Have and Have Not)之所以出名,并不仅仅是因为男一号的扮演者亨弗莱·鲍嘉和劳伦·巴尔考,而且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剧本出自两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电影原著小说作者海明威和该剧本改编者威廉·福克纳。
在整个1930年代以及黄金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米高梅主宰着电影市场,并拥有大量好莱坞超级明星。同时,米高梅也因创造了好莱坞明星制而备受好评。
米高梅的明星包括“好莱坞之王”克拉克·盖博、莱昂内尔·巴里莫尔、珍·哈露、诺玛·舒利亚、葛丽泰·嘉宝、珍妮特·麦克唐纳(Jeanette MacDonald)及其丈夫金·雷蒙德(Gene Raymond)、斯宾塞·屈赛、朱迪·加兰以及金·凯利。
在这一时期美国电影业取得的另一个伟大成就是华特迪士尼公司。1937年,迪士尼制作了当时最成功的电影,《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1939年,米高梅创作了历史上最成功的电影——《乱世佳人》,尽管在大萧条时期,这部电影仍然是史上票房最高的。
很多电影历史学家对这一电影高产时期创作出的许多伟大电影作品都做出了评价。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制作了这么多部电影,并不是每一部都必须成为热门。
电影厂可以在一部有着优秀剧本与相对不是那么出名的演员的中等预算故事片身上冒险:而由奥森·威尔斯导演的《公民凯恩》符合以上描述,它也被视为史上最伟大的电影。另一些情况下,像霍华·霍克斯、希区柯克及法兰克·卡普拉等坚定的导演们为了达到他们的艺术理念,而与片厂进行“斗争”。
1939年是片厂制度的鼎盛时期,有很多经典电影在这一年发行,如:《绿野仙踪》、《乱世佳人》、《驿马车》、《史密斯先生上美京》、《呼啸山庄》、《天使之翼》、《异国鸳鸯》与《午夜》等。
黄金时代以来的电影中,现在被誉为经典的有:《卡萨布兰卡》、《风云人物》、《一夜风流》、原版《金刚》、《叛舰喋血案》(Mutiny on the Bounty)、《城市之光》、《红河》与《大礼帽》等。
四、片厂制度的没落
“小三”(环球影城,美国艺术家和哥伦比亚影业)没有自己的剧院,拒绝分享同意裁判书。许多独立制片人也对折衷和形成一个众所周知的独立运作电影制片人的体系,控告派拉蒙垄断底特律剧院不满意-因为派拉蒙通过控制演员,像鲍勃霍普,波莱特戈达德,维朗妮卡湖,贝蒂赫顿;
经纪人透露宾克罗斯比,艾伦拉德和长期为加里库珀工作室工作的长期演员-自1942年开始。在二战期间,五大电影公司没有达到同意裁判书的要求,没有发生重大后果。但是二战结束后,在好莱坞反垄断案中,他们作为被告加入了派拉蒙。
最高法院最终裁决主要制片厂电影院的所有权和影片发行是违反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结果,工作室开始释放演员和技术人员通过与他们的合同。好莱坞主要的工作室改变了电影的模式,因为每个工作室都挺有一个完全不同的演员阵容和创新团队。
这导致了逐渐失去特色,米高梅电影制片公司、派拉蒙公司、宇宙公司,哥伦比亚公司,RKO公司和福克斯电影公司很快认识到这一点。
但是某些电影人,例如塞西尔B德米尔公司同演员的合同也是到他们职业生涯的最后或者电影使用相同的创意团队,以至于德米勒电影无论是1932年制造还是1956年制造看起来仍然像是一个模式。并且每年电影制作的数量随着平均预算猛增而下降,在行业策略上标志一个重大变化。
现在工作室目的在于生产娱乐,而这种娱乐是电视无法提供的: 壮观的,有英雄色彩的影片。工作室还开始出售部分电影胶片库给其他公司去销售电视。到1949年,所有大型电影制片厂放弃了他们剧院的所有权。
电视也有助于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下降,因为它打破了电影业在美国娱乐界的霸权地位。尽管电影业在19世纪50年代随着长期政府检查制度淡化,在未来电影中能够获得一些影响力。在派拉蒙反垄断案结束后,好莱坞电影制片厂不再拥有电影院,因此致使美国影片能够在美国电影院不需要审查制度。
这补充了1952年奇迹在斯泰因公司同约瑟夫威尔逊事件的决定。 美国最高法院改变了其早期的立场。从1915年的相互电影公司同俄亥俄州案工业委员会的案件中,陈述了电影是艺术的形式,有权保护第一修正案;美国法律不再审查电影。
到1968年,美国电影协会(MPAA)代替了海斯法典-在政府威胁检查后,其现在极大侵犯了美国电影协会,证明准则的起源已经同电影分级制度一起结束了。
五、新好莱坞和后经典电影
后经典电影这词用来形容新好莱坞变化的故事叙述方式。人们认为新的剧本与塑造人物的新方式利用观众在经典时期培养起的期望:打乱的年份,以结局出人意料为特色的故事情节,主角与反派间模糊的台词。
后经典故事叙述的本质展现在黑色电影中,如1955年《无因的反抗》,以及希区柯克情节支离破碎的《惊魂记》。
“新好莱坞”一词用来描述新一代电影学院培养的导演的崛起。他们掌握了六十年代欧洲发展起来的技巧。1967年电影《邦尼和克莱德》标志着美国电影重振的开端,也意味着此后新一代电影,在票房上能够取得成功。
好莱坞一直坚守制片人中心制的原则,新好莱坞独立制片的出现,开创了导演和制片人融合的趋势,形成导演资本制。
同时担任电影制片人和导演的法兰西斯·福特·柯波拉、佐治·卢卡斯、布莱恩·德·帕尔玛、马田·史高西斯、威廉·弗莱德金、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开始拍摄向电影历史致敬的影片,并发展了现有的电影体裁与技巧。七十年代早期,他们的电影不仅受到好评,还取得票房成功。
早期的新好莱坞电影,例如邦尼与克莱德,逍遥骑士是成本较低的影片,没有道德上的英雄而是增加了性和暴力,然而,哥普拉,斯皮尔伯格与卢卡斯各自凭借《教父》,《大白鲨》以及《星际大战》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有助于现代大片的产生,也吸引制片厂更加关注制作更多大片。
这些年轻导演的更多投入并没有带来好处。通常,他们把时间表排的太满,预算超支,因此导致自己或摄影棚破产。最有名的两个例子是科波拉的《旧爱新欢》,最典型的是迈克尔·西米诺的《天堂之门》,单是这部影片就使美国联艺电影公司破产。
Sir Alfred Hitchcock,(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原籍英国,是一位闻名世界的电影导演,尤其擅长于拍摄惊悚悬疑片。
这位世界所公认的恐怖大师,事实上也是由他发明了“惊悚文艺类影片”(the thriller genre)这一电影类型。阿佛莱德·希区柯克同时也是个优秀的技师,熟练的把性感、悬疑、幽默都融合在一部电影里。
(7)范伦铁诺电影手机观看扩展阅读:
今日好莱坞
一、运作特色
好莱坞电影常会有透过片厂(电影发行商)与制作人签约合作的方式,分别让片商负责贩售的通路,而制作人则专注于电影本身,出产行销全球的大型制作影片。
二、叙事美学
在好莱坞影片的剧情铺陈,少有文化或语言的障碍,其主题多是可跨文化传播的高概念电影,这样的作品因为主题符合主流市场,故全球都容易推销。因此现在好莱坞也成为世界许多地方电影的代名词。
虽然此类电影票房好、跨文化,但也有文化评论者批判若独尊高概念电影,会造成电影叙事风格如出一辙,了无新意,“是一种商业化和专断化,最终将导致多样化的消失。面对这样的全球霸权,负责任的电影人和批评家应该让眼光超越好莱坞,建设多元的电影模式”。
三、产业规模
美国因为电影相关的文化产业,造就了许多的工作机会与庞大的商机。据美国电影协会报告指出,2011年美国电影业造就的就业总数超过220万人,其中约有70万名为直接的电影行业从业人员,另外150万名为间接受雇支援电影制作工作的各种人员,2012年美国电影业收入为107亿美元。
㈧ 范伦铁诺的介绍
生于1895年5月6日,范伦铁诺(1895~1926)Valentino,Rudolph,美国电影演员。1895年5月6日生于意大利卡斯特拉内塔,1926年 8 月23日卒于美国纽约。
㈨ 电影起源于什么时候
美国无声电影
1893年,T.A.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被视为美国电影史的开端。1896年,维太放映机的推出开始了美国电影的群众性放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工业发展和中下层居民迅速增多,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它起先在歌舞游乐场内,随后进人小剧场,在剧目演出之后放映。
1905年在匹兹堡出现的镍币影院(入场券为5美分镍币)很快遍及美国所有城镇,到1910年每周的电影观众多达3600万人次。当时影片都是单本一部的,产量每月400部,主要制片基地在纽约,如爱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维太格拉夫公司。1903年E.S.鲍特的《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和《火车大劫案》,使电影从一种新奇的玩艺儿发展为一门艺术。影片中使用了剪辑技巧,鲍特成为用交叉剪辑手法造成戏剧效果的第一位导演。
电影收益高,竞争激烈。1897年,爱迪生即为争夺专利进行诉讼,到1908年,成立了由爱迪生控制的电影专利公司,公司拥有16项专利权。到1910年,电影专利公司垄断了美国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独立制片商为摆脱专利公司的垄断,相继到远离纽约和芝加哥的洛杉机郊外小镇好莱坞去拍片,那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又临近墨西哥边境,一旦专利公司提出诉讼便可逃离。D.W.格里菲斯1907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次年导演了第一部影片《陶丽历险记》。至1912年已为该公司摄制了近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渐移向好莱坞,并发现和培养了许多后来的名演员,如M.塞纳特、M.壁克馥和吉许姐妹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镍币影院逐渐被一些条件较好的电影院所代替;电影专利公司的垄断权势逐渐消失,终于在1915年正式解体。此时以格里菲斯为代表的一批新的电影艺术家已经出现。制片中心也从东海岸移到好莱坞。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程度地破坏和损害了欧洲各国的电影业,却促成了美国电影的勃兴。美国电影源源不断地涌人欧洲市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经建立起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导演格里菲斯、T.H.英斯和塞纳特对美国早期电影的发展作出了贡献。C.卓别林于1914年拍摄了第一部影片《谋生》,立即吸引了全世界观众。1919年,卓别林、D.范朋克、壁克馥3位著名演员和格里菲斯一道创办了联美公司,以发行他们独立制作的影片。20年代,美国影片生产的结构从以导演为中心逐步转化为以制片人为中心的体制。“制片人中心”模式形成了20年代的“明星制度”,各大公司均拥有一批明星。除卓别林、范朋克和璧克馥外,先后成名的还有R.“胖子”亚布克尔、T.巴拉、J.和L.巴里摩尔兄弟、L.查尼、吉许姐妹、M.马许、T.米克斯、G.史璜逊、J.基尔伯特、G.嘉宝、B.基登、N.希拉、H.劳埃德和早逝的R.范伦铁诺。
“好莱坞”此时己成为“美国电影”的同义语。由于在明星制度鼎盛时期有些明星的行为不检点招致公众的抨击,美国电影业成立了“美国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在W.H.海斯的主持下这一组织制订了“伦理法典”,以便在审查影片时剔除其中不合乎美国公众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情节、对话和场面。这就是著名的海斯法典,它对美国电影的约束一直延续到196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