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电影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有哪些代表作
早期中国电影(1931年以前)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中国人尝试拍摄了电影,主持人是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由该馆照相技师刘仲伦担任摄影师,拍摄了由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戏曲片,也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左翼电影运动(1931~1937)
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生死同心》、《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1937~1945)
在国民党统治区,1938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领导工作,直接地推动了抗战电影的发展。《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塞上风云》、《还我故乡》、《警魂歌》
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宣传部和国防部分别接管了上海、北平、长春、南京等地的电影产业。1946~1949年间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松花江上》、《夜店》、《还乡日记》、《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小城之春》
新中国电影事业(1949年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50年代初期,上海原各私营电影制片厂联合组建为公私合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于1953年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
Ⅱ 中国电影发展史4个阶段是什么
四个阶段如下:
1、初步建设(1949-1951),2、稳步发展(1953-1957),3、跃进发展(1958-1960)、4、多样发展(1961-1966)。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涌现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铺子》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内国际局势复杂;电影业以国有为主体;诸多条件使得电影的生产必定与政治密切相关。
东北电影制片厂(1946)、北平电影制片厂(1949)和上海电影制片厂(1949)组成的三大国营制片厂是这一时期的创作主力。
九十年代初,《开国大典》、《大决战》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焦裕禄》、《凤凰琴》等现实题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
1987年到1992年,可称为转型期。这个时期,在整个外部社会市场经济环境的压力下,中国电影产业的市场经济基础虽未形成,但已逐步出现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明确意向与行为。这表现在娱乐片的讨论引发了娱乐片生产的高潮,要求改革电影体制的呼声也日趋强烈。而市场经济在电影业的真正出现,应该从1993年算起。
Ⅲ 中国电影分哪几个阶段
1. 艰难的拓荒 (1905-1931 )
中国电影的拓荒期是漫长的。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电影从放映外国影片起步到开始摄制自己的影片,从寄生于外国资本到开始自己独立自主地制片,经历了痛苦的蜕变。1905年秋,北京丰泰照相馆的创办人任景丰拍摄的京剧艺术纪录片《定军山》,开了中国人自己摄制影片之先河,《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蜡盘配音有声片,虽然有声片在公演时,并未产生所期望的轰动效应,但是它们的大胆探索和努力实践,毕竟揭开了中国电影历史新的一页。
2. 走向成熟(1931-1949)
中国电影发展到1931年,开始其划时代的转折。在观念方面,突破早年的“影戏”说,使电影更趋电影化,并将早先着重娱乐、经营的思想转向电影与时代、现实的结合,使中国电影与新文艺合流,表现出厚重的时代感与历史感。观念的转变带来了电影编剧的重大变化,促使了导表演艺术的飞跃和发展,中国电影正在走向成熟。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 《狂流》、《渔光曲》、《马路天使》、《桃李劫》、《船家女》、《神女》、《十字街头》、《风云儿女》、《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和麻雀》、《三毛流浪记》等。
3. 曲折中的发展 (1949-1966)
中国电影发展到新中国17年,既经历过艰难的曲折,又在曲折中坚韧地前进,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良成就。一大批优秀的导演和表演艺术家的崛起,及其各具特色的审美追求与创造,将中国影坛点缀得摇曳多姿。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中华女儿》、《上甘岭》、《祝福》、《李时珍》、《柳堡的故事》、《林家铺子》、《风暴》、《红旗谱》、《革命家庭》、《早春二月》等。
4. 停滞与倒退 (1966-1976)
中国电影发展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了严重的停滞和倒退。电影家被打倒,电影厂被关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影坛显现出令人窒闷的空白。后来虽然恢复了生产,但是在“根本任务”论、“三突出”论等严重框范下,影坛又成为“样板戏”电影和阴谋电影的天下,现实主义电影只能曲折地伸展。从1970年开始, “样板戏”从舞台搬上银幕,先后拍摄了《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
5. 在探索中前进(1979-1989)
十年动乱结束后,中国进入了新时期,中国电影也由此步入了自觉时代。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潮流中,有着70多年历史的中国电影面对门户开放后的八面来风和经济改革中的多方挑战,感受着当代思想理论和文学艺术的各种潮涌。电影艺术家们也开始解放思想,挣脱了长期束缚他们创作的“左”的枷锁,不断谱写出中国电影史上绚丽璀璨的篇章,将中国电影的发展推向了第二个高潮。涌现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牧马人》、《巴山夜雨》、《芙蓉镇》、黄土地》、《黑炮事件》、《霸王别姬》、《湘女萧萧》等就是他们中间的代表作品。
6. 蓬勃发展
进入90年代,中国电影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像《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红粉》、《过年》、《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就是其中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