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手机电影 > 阿拉伯多毛免费男子同性恋电影

阿拉伯多毛免费男子同性恋电影

发布时间:2022-04-14 05:44:36

① 为什么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在日本影响很大

影片的开始,是一个俯拍的镜头,当时已从英国空军退役的劳伦斯正在自家的院子里打理自己的摩托车(本片对劳伦斯退役后的生活一概没有交代,但英美观众应该是知道的,他在参加了巴黎和会,为他的阿拉伯朋友们争取权益然而劳而无功(这在ralph fiennes的早期影片《危险人物:阿拉伯以后的劳伦斯》里有反映)以后,心灰意冷,改名换姓,到英国皇家空军当了一个小兵,后来被新闻界发现。他在军队里写作、参与研发汽艇,在1935年他去世之前不久退役),十分悠闲,这恰与他沙漠里激流旋风般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字幕出完以后,主角跨上他心爱的摩托车出去办事。劳伦斯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十分喜爱高速摩托,一位劳伦斯的传记散文作者认为,劳伦斯的这项爱好正是平淡生活中体验过去激情四溢生活的一种方式。他开车经过阴翳的乡间小道,脸上的斑驳阴影,表现了主角内心光明与黑暗交织的复杂内涵。在高速行进的过程当中,劳伦斯为了躲避迎面而来的骑自行车的两个小孩(如果注意的话,可以看到那两个小孩是靠右走的,而英国习惯是靠左走的),强行刹车,结果摔出路边。(他5月13日出车祸,5月19日去世)。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他对他人生命的重视,与下文形成照应与对比。
镜头很快切转到圣保罗大教堂(不知道记没记错),在这里, 不同的人物对他做出了不同的评价。最忠厚老实的Brighton评价他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人”,而劳伦斯的前上司很善于对这位曾拒绝英王授勋,当时有很大争议的人物发表评论,当有记者问到,你对劳伦上校有什么看法的时候,他虚与委蛇地谈起了阿拉伯战争是个伟大的战争,然而记者问起:“关于劳伦斯上校他本人呢?”他若有所思地说:我不太熟悉他。边说边走了。使得劳伦斯名震欧美的记者bentley对记者的回答最有代表性,当面的回答是称赞劳伦斯是“一位学者、斗士、诗人”,转过头,他就对朋友说,他是我见过的最无耻的表现主义者之一。这时一个留着典型的一战前的唇髭的人(注意他,他会在片中再次出现。他的装束,也代表了他的正统保守表面的价值观)拍拍bentley的肩膀,对他表示了最严正的抗议。bentley问他是什么人,他说,我有幸跟他(劳伦斯)握过手。在这短短的一段里,充分的表现出了劳伦斯身份的微妙和他在当时不同的群体心目中的争议的形象。实际上,劳伦斯那种自我表现与自我压抑并存的性格使他的形象成为长期的争论对象,但是有一位作家认为他是“癔病的同性恋者”,但也有另一位作家把他表现为一个悲剧的梦想家。

② 还有没有好看的电影啊

十大经典电影(人生篇)
1、《肖申克的救赎》
2、《百万金婴》
3、《悲惨世界》1958年版
4、《辛德勒的名单》
5、《阿甘正传》
6、《勇敢的心》
7、《活着》
8、《天堂影院》
9、《杀手里昂》
10、《完美的世界》

十大经典电影(警匪篇)
1、《盗火线》
2、《喋血双雄》
3、《沉默的羔羊》
4、《七宗罪》
5、《洛杉矶机密》
6、《失眠症》
7、《幕后嫌疑犯》
8、《暗花》
9、《虎胆龙威》
10、《36局》

十大经典电影(黑帮篇)
1、《教父》
2、《无间道》
3、《美国往事》
4、《英雄本色》1
5、《低级小说》
6、《赌城风云》
7、《纽约黑帮》
8、《疤脸人》
9、《枪火》
10、《盗亦有道》

十大经典电影(战争篇)
1、《巴顿将军》
2、《拯救大兵雷恩》
3、《现代启示录》
4、《战争与和平》
5、《野战排》
6、《西线无战事》
7、《最长的一天》
8、《猎鹿人》
9、《遥远的桥》
10、《黑鹰坠落》

十大经典电影(爱情篇)
1、《罗马假日》
2、《泰坦尼克》
3、《卡萨布兰卡》
4、《花样年华》
5、《人鬼情未了》
6、《乱世佳人》
7、《风月俏佳人》
8、《西雅图未眠夜》
9、《廊桥遗梦》
10、《英国病人》

历届奥斯卡获奖影片

第1届奥斯卡(1927-1928年度)
最佳影片:翼 Wings

第2届奥斯卡(1928-1929年度)
最佳影片:百老汇的旋律/红伶秘史 The Broadway Melody

第3届奥斯卡(1929-1930年度)
最佳影片:西线无战事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第4届奥斯卡(1930-1931年度)
最佳影片:壮志千秋 Cimarron

第5届奥斯卡(1931-1932年度)
最佳影片:大饭店 Grand Hotel

第6届奥斯卡(1932-1933年度)
最佳影片:乱世春秋 Cavalcade

第7届奥斯卡(1933-1934年度)
最佳影片:一夜风流 It Happened One Night

第8届奥斯卡(1935-1936年度)
最佳影片:叛舰喋血记 Mutiny on the Bounty

第9届奥斯卡(1936-1937年度)
最佳影片:歌舞大王齐格飞 The Great Ziegfeld

第10届奥斯卡(1937-1938年度)
最佳影片:左拉传 The Life of Emile Zola

第11届奥斯卡(1938-1939年度)
最佳影片:浮生若梦 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

第12届奥斯卡(1939-1940年度)
最佳影片:乱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第13届奥斯卡(1940-1941年度)
最佳影片:蝴蝶梦 Rebecca

第14届奥斯卡(1941-1942年度)
最佳影片:翡翠谷 How Green Was My Valley

第15届奥斯卡(1942-1943年度)
最佳影片:忠勇之家 Mrs. Miniver

第16届奥斯卡(1943-1944年度)
最佳影片:卡萨布兰卡 Casablanca

第17届奥斯卡(1944-1945年度)
最佳影片:与我同行 Going My Way

第18届奥斯卡(1945-1946年度)
最佳影片:失去的周未 The Lost Weekend

第19届奥斯卡(1946-1947年度)
最佳影片:黄金时代 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第20届奥斯卡(1947-1948年度)
最佳影片:君子协定 Gentleman's Agreement

第21届奥斯卡(1948-1949年度)
最佳影片:哈姆雷特 Hamlet

第22届奥斯卡(1949-1950年度)
最佳影片:国王的弄臣 All the King's Men

第23届奥斯卡(1950-1951年度)
最佳影片:彗星美人 All About Eve

第24届奥斯卡(1951-1952年度)
最佳影片: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American in Paris, An

第25届奥斯卡(1952-1953年度)
最佳影片:戏王之王 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

第26届奥斯卡(1953-1954年度)
最佳影片:乱世忠魂 From Here to Eternity

第27届奥斯卡(1954-1955年度)
最佳影片:码头风云 On the Waterfront

第28届奥斯卡(1955-1956年度)
最佳影片:马蒂 Marty

第29届奥斯卡(1956-1957年度)
最佳影片:环游地球八十天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

第30届奥斯卡(1957-1958年度)
最佳影片:桂河大桥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第31届奥斯卡(1958-1959年度)
最佳影片:金粉世界 Gigi

第32届奥斯卡(1959-1960年度)
最佳影片:宾虚 Ben-Hur

第33届奥斯卡(1960-1961年度)
最佳影片:桃色公寓 The Apartment

第34届奥斯卡(1961-1962年度)
最佳影片:西区故事 West Side Story

第35届奥斯卡(1962-1963年度)
最佳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 Lawrence of Arabia

第36届奥斯卡(1963-1964年度)
最佳影片:汤姆 琼斯 Tom Jones

第37届奥斯卡(1964-1965年度)
最佳影片: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第38届奥斯卡(1965-1966年度)
最佳影片:音乐之声 The Sound of Music

第39届奥斯卡(1966-1967年度)
最佳影片:四季之人 A Man for All Seasons

第40届奥斯卡(1967-1968年度)
最佳影片:炎热的夜晚 In the Heat of the Night

第41届奥斯卡(1968-1969年度)
最佳影片:雾都孤儿 Oliver!

第42届奥斯卡(1969-1970年度)
最佳影片:午夜牛郎 Midnight Cowboy

第43届奥斯卡(1970-1971年度)
最佳影片:巴顿将军 Patton

第44届奥斯卡(1971-1972年度)
最佳影片:法国贩毒网 The French Connection

第45届奥斯卡(1972-1973年度)
最佳影片:教父 The Godfather

第46届奥斯卡(1973-1974年度)
最佳影片:骗中骗 The Sting

第47届奥斯卡(1974-1975年度)
最佳影片:教父 2 The Godfather: Part II

第48届奥斯卡(1975-1976年度)
最佳影片:飞越疯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第49届奥斯卡(1976-1977年度)
最佳影片:洛奇 Rocky

第50届奥斯卡(1977-1978年度)
最佳影片:安妮•霍尔 Annie Hall

第51届奥斯卡(1978-1979年度)
最佳影片:猎鹿人 The Deer Hunter

第52届奥斯卡(1979-1980年度)
最佳影片:克莱默夫妇 Kramer vs. Kramer

第53届奥斯卡(1980-1981年度)
最佳影片:普通人 ordinary People

第54届奥斯卡(1981-1982年度)
最佳影片:火的战车 Chariots of Fire

第55届奥斯卡(1982-1983年度)
最佳影片:甘地传 Gandhi

第56届奥斯卡(1983-1984年度)
最佳影片:母女情深 Terms of Endearment

第57届奥斯卡(1984-1985年度)
最佳影片:莫扎特 Amadeus

第58届奥斯卡(1985-1986年度)
最佳影片:走出非洲 Out of Africa

第59届奥斯卡(1986-1987年度)
最佳影片:野战排 Platoon

第60届奥斯卡(1987-1988年度)
最佳影片: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

第61届奥斯卡(1988-1989年度)
最佳影片:雨人 Rain Man

第62届奥斯卡(1989-1990年度)
最佳影片:为戴茜小姐开车 Driving Miss Daisy

第63届奥斯卡(1990-1991年度)
最佳影片:与狼共舞 Dances with Wolves

第64届奥斯卡(1991-1992年度)
最佳影片:沉默的羔羊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第65届奥斯卡(1992-1993年度)
最佳影片:不可饶恕 Unforgiven

第66届奥斯卡(1993-1994年度)
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单 Schindler's List

第67届奥斯卡(1994-1995年度)
最佳影片:阿甘正传 Forrest Gump

第68届奥斯卡(1995-1996年度)
最佳影片:勇敢的心 Braveheart

第69届奥斯卡(1996-1997年度)
最佳影片:英国病人 The English Patient

第70届奥斯卡(1997-1998年度)
最佳影片:泰坦尼克号 Titanic

第71届奥斯卡(1998-1999年度)
最佳影片:莎翁情史 Shakespeare in Love

第72届奥斯卡(1999-2000年度)
最佳影片:美国丽人 American Beauty

第73届奥斯卡(2000-2001年度)
最佳影片:角斗士 Gladiator

第74届奥斯卡(2001-2002年度)
最佳影片:美丽心灵 A Beautiful Mind

第75届奥斯卡(2002-2003年度)
最佳影片:芝加哥 Chicago

第76届奥斯卡(2003-2004年度)
最佳影片:指环王3 王者归来The Loa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第77届奥斯卡(2004-2005年度)
最佳影片:百万美元宝贝 Million dollar baby

第78届奥斯卡(2005-2006年度)
最佳影片:撞车 Cras

③ 阿拉伯国家同性恋比例多吗

观察一下你周围,说不定他们都是同性恋!

④ 同性恋如何解释

请看维基网络关于同性恋的条目
其中详细记述了历史上的同性恋和对这种行为的研究
可以肯定的说
在动物中同性恋行为是可以见到的
而且保有一个稳定的比例
条目链接: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5%90%8C%E6%80%A7%E6%81%8B

性恋
维基网络,自由的网络全书
(重定向自同性恋)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古希腊人表达男性间的爱。同性间的爱情在古希腊受到广泛地接受
古希腊人表达男性间的爱。同性间的爱情在古希腊受到广泛地接受

同性恋是一种性取向或性指向,具有同性恋性取向的成员只对或基本上只对社会中与自己性别认同相同的人产生性欲或爱慕。具有这种性取向的人称谓同性恋者。同性恋有时候也可以用来描述同性性行为,即同性成员间发生的性行为,而不管参与者的性取向如何。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同性恋作为一种现代概念,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是无法直接一一对应为现代的“同性恋”的。例如古罗马的“爱者”与“被爱者”的关系与现代的“同性恋”可能完全不一样。
目录
[隐藏]

* 1 字源学
o 1.1 中文
* 2 同性恋者有多少?
* 3 同性恋与连续性谱
* 4 动物中的同性性行为
* 5 同性恋及其行为的理论研究
* 6 同性恋为什么存在?
* 7 社会学观点
o 7.1 法律
o 7.2 政治
o 7.3 军队
o 7.4 宗教
+ 7.4.1 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和世俗论者
* 8 历史
* 9 相关学术研究举隅
o 9.1 英文书目
o 9.2 中文书目
* 10 相关主题
* 11 外部链结和参考
* 12 注脚

[编辑]

字源学
放大

“同性恋”一词是现代概念。据目前所知,这个单词最早出现在匈牙利作家Karl Maria Kertbeny的一篇文章中。19世纪末,普鲁士帝国颁布新宪法,规定从事男性同性性行为的行为者判处一年到四年的监禁。Karl Maria Kertbeny撰文抨击并抵制该法令,并首次创出单词“homosexuality”,已用来替代当时广泛使用的带有贬义色彩的“鸡奸者(pederast)”一词。Kertbeny认为许多同性恋比普通的男人更有男子气概,并且他们比那些由于性欲过剩而犯下诸如强奸、伤害罪行的异性恋更优秀。Kertbeny希望他的新词和对这个词的解释能对废除普鲁士帝国新宪法第175条有所帮助。但该法条仍于1871年通过并施行,60年后,成为纳粹政府屠杀同性恋的法源。

不过,德国精神病学家,《性精神病态》(Psychopathia Sexualis)一书的作者,理查德·克拉夫特·埃宾(Richard von Krafft-Ebing)和其他的医生接受了这个词,将它作为使用在病理学诊断方法中。

单词“homosexual”直接翻译指“同性的”,来源于希腊语前缀“homo-”(表示“相同的”)和拉丁词根“sex”(表示“性”)。而其他的意指同性恋的词汇,例如homophilia和inversion现在已经基本不再使用。

随著心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homosexual开始成为对医学临床研究中被用来指代一种精神疾病的称呼。在美国精神病学协会于1973年将homosexual从精神疾病列表里删除之前,homosexual一词一直被同性恋者认为是一个带有污蔑性质的词汇。因此,西方同性恋者很少使用homosexual这个词来称呼自己以及同性间的性行为。

后来,gay这个隐讳语开始流行起来,并受到同性恋者的认同,成为称呼同性恋的一个更得体的一个称呼。英文单字gay,本意指“感觉快乐的”,“使人高兴的”。19世纪,妓女开始被戏称为gay women, 与此同时人们把那些游手好闲的花花公子称为gay。20世纪初,美国的部分同性恋开始使用gay这个词作为自己自身的标签,以区别于在病理和临床上被广泛使用的词汇homosexual。到了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同性恋群体强烈要求各个媒体在报道和播放涉及同性恋消息时用gay取代homosexual,作为回应,gay这个词汇开始逐渐被媒体接受和使用。但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如直到1989年,美国主流媒体之一的《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才最终接受gay这个词用以指称同性恋。

现在,通常使用gay来指称男性的同性恋者,而使用lesbian来称呼女性的同性恋者。后者来源于古希腊的一个小岛的名称Lesbos(莱斯博斯岛)。这个小岛位于爱琴海中、土耳其西北部沿岸附近,多石山,是伊奥利亚人的一个重要居住地。公元前7世纪时,莱斯博斯岛以其抒情诗人而闻名,在这些诗人中,最著名的是女同性恋诗人萨福(Sappho)。Lesbian 本意指居住在该岛上的人,但自萨福以后,Lesbian这个词汇开始有了新的注解。19世纪末,医学界开始使用lesbian来指称与萨福有同样性倾向的女性。从那时起,lesbian开始包含女性同性恋的含义,并被广泛使用起来。

其他一些称呼同性恋的词语,例如fag、faggot、homo和dyke等,都是具有贬损意义的称呼同性恋者的代称。现在所兴起的称呼性少数社区的单词queer本来也是具有贬损意味的词语,但是随著性少数社区内部的使用,这个单词开始受到性少数社区的认同,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这个称呼。
[编辑]

中文

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同性恋”这个称呼,而是使用更为隐讳的表达,如下:

* “断袖”:相传汉哀帝与董贤共寝,董贤压住了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惊醒他,“断袖而起”。
* “龙阳”:史载龙阳君为魏王“拂枕席”。
* “余桃”:弥子瑕与卫灵公分桃而食。

其他尚有“男风”、“香火兄弟”、“龙阳癖”等词婉指同性恋现象。

在现代中文口语中,常常使用“同志”来称呼同性恋者(但是在正式场合下,这个词语的原意不变)。此外还有粤语吸收的英文单词gay后的称谓“基”,用来指代同性恋。但是这个词语通常具有贬损意味。这种带有贬损意义的单词还有例如“玻璃”等。

随著网络和同性恋酒吧的出现,更多的中文词汇在同性恋社区内部出现。这些词汇通常是非同性恋社区的人所不熟知的。例如在台湾,Motss(Member Of The Same Sex)通常使用于BBS这种网络系统上。

女同志族群中,“T”指特质倾向于阳刚,或外貌喜欢作男性化/中性化装扮者(“T”可能来自英文的Tomboy); “婆”指装扮、行为、气质阴柔的女同志(又称为P)。台湾女同志文化中的T/婆之分,相当于西方的Butch/Femme。“婆”这个词在最早是相对于T 而来,指“T的老婆”。但近年来,婆的主体性已经逐渐浮现,用以泛指气质较阴柔者;Uncle指年长的T。这个词起源于60年代,是女同志用来对长辈的尊称;“拉子”、“拉拉”或“蕾丝边”指女同性恋者(由Lesbian谐音而来),最早出现在台湾作家邱妙津的女同志小说《鳄鱼手记》里,于1990年代开始流行于台湾。

男同志亦有其一套使用的名词与用语,例如台湾同志文化术语里较普遍的用语是“C货”,系由英语“Sissy”所衍生而来,指气质阴柔的男同志。 Macho Queen(金刚芭比)指外貌非常阳刚,身型健壮,但隐约有阴柔特质或动作及想法的男同志。另外如同于女同性恋者的“T”与“P”,台湾男同恋者一般也分为“哥”(普通亦可称‘葛格’)、“弟”(亦可称‘底迪’)两种角色。但两者主要的差别并不是女性化或男性化的程度,而是保护及依赖两种概念。但一般而言,其区分是不明显且无确实定义的,主要是排阴柔气质的男性,最主要是台湾还是保守的社会,故男同志依旧受到父权主义的影响。哥跟弟的名词充满阳具阉割情节,安慰大于实际,主要是对异性恋的哥们或拜把兄弟情节氛围的一种膜拜与憧憬。
[编辑]

同性恋者有多少?

目前并没有实际的同性恋人口统计,只有研究报告或抽样的调查供作参考。同性恋所占的人口比例根据不同的估计会有不同的结果,从1%到37%不等。然而,因为这个话题的政治原因,很多的人都对这些研究提出挑战。

在不同的调查中,由于“同性恋”的定义不同,所得的结果也会差别很大。但是很多调查都同意下面的看法:

* 具有多次同性恋经历的人少于只有一次同性恋经验的人;
* 把自己完全定义为同性恋的人少于经历过多次同性恋行为的人;

在一个极端的研究中,金赛报告指出美国有37%的男性曾经在与另一个男性的接触中达到不同程度的快感;而在另一个研究中,美国国家意见调查中心报告说只有大约0.7%的美国男性认为他们是绝对的同性恋者(参看注脚1)。很多在美国和欧洲进行的随机调查趋向于认为在过去有过同性性行为经验的人的人数占8%左右,而只有同性性行为经验的人只占2%左右。

金赛以后,大量大规模的跨文化调查始终显示人群中的同性恋比例少于金赛所宣称的,这些调查涵盖了随机抽取的上万个对象。

但是,注意不同的报告都会因为测试者的隐瞒而产生偏差。(注脚1)

不同的差异广大的资料通常被人引用,例如:

* 斯密斯1991年对国家民意调查中心报告[1]进行分析后表示到18岁,有5.9%的活跃男性有过男性的伴侣,但是“18岁以后,只有1%的是同性恋,4+%的是双性恋”。
* 由Christopher Bagley和Pierre Tremblay于1998年做的研究表示13.5%的男性“报告说有一定程度的同性恋”包括“自己声称的重复计算的同性恋(5.9%)和/或双性恋(6.1%)” [2]
* NHSLS报告表示18岁以后的人群中同性恋占4.9%。[3]

通常来说,反同性恋者引用的资料通常显示同性恋的比例是1%,而由同性恋活跃分子引用的资料则将近10%。
[编辑]

同性恋与连续性谱

请参看:同性恋人口

通常在异性恋的人群中,有一些会对同性产生某种程度或者临时性的好感。相反的,很多把自己认同为同性恋的人,或倾向于同性性行为和维持同性性关系的人,也同时维持着与异性的性行为或维持长期的异性恋关系。这些维持着同性性行为的异性恋实践者通常被认为是“躲在橱柜”里的人群的一部分,或是那些隐藏自己的同性性取向的人,这个群体的数量会随着社会对同性恋者宽容程度的提高而减少。

有一些研究,特别是阿尔弗烈德·查尔斯·金赛在他的《男性性行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1948年)和《女性性行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1953年)中提到的实验。金赛的试验要求受访者在一个由绝对同性恋到绝对异性恋连续变化的性取向谱中评估自己的性取向,然后对受访者的自我评估结果以及受访者的行为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后,金赛认为大部分人显示出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双性恋者。很多人都会同时被双性所吸引,虽然通常他们更偏好于某一种性别。金赛以及他的同事据此认为,只有很少的人群(5-10%)是绝对的同性恋或异性恋。而且,如果将双性恋定义为对一种性别的偏好并不比对另一种性别的偏好更强烈,则更少的人是完全的双性恋。后来的研究暗示出金赛的研究夸大了人群中双性恋的发生几率,但是他那关于连续性谱的概念却被广泛的接受。

与同自己性别相同的人产生同性性行为,就其本身来说,并不必然的被认为是同性恋倾向,而仅是同性性行为。并不是所有受同性吸引或维持同性性关系的人都认为他们自己是同性恋者,或双性恋者。一些经常发生同性性行为的人仍然认为他们是异性恋者。因此,区分同性性行为、同性性吸引和同性恋自我认同是很重要的,它们并不一定是一致的。例如,在监狱中,或其它性别隔离的环境中,可能会引起异性恋者参与到境遇性性行为,虽然他们在外面的环境中是异性恋者。有些人从事同性性行为并不是基于其性取向或者性渴望,比如男妓。他们通常是年轻的异性恋男性,但是他们却通过与男人性交赚钱。可能有一些男妓本身是同性恋者,但绝大多数不是这样。
[编辑]

动物中的同性性行为

请参看:动物中的同性恋

同性性行为在鸟类和哺乳动物中很普遍,比如猿。有人认为这种性行为与雄性社会组织以及社会支配理论有关。监狱同性性行为、僧侣同性性行为、军营同性性行为,通常被认为是非同性恋或境遇性同性恋,表现出了类似的“支配”特征。

在实行母氏社会模式的倭黑猩猩群体里也能发现同性性行为;澳洲雄性黑天鹅常会两两结成配偶对子,或与雌性天鹅组成三人家庭以繁殖后代。雄性绵羊间有与人类相似的同性恋现象,2004年3月的一个针对雄性绵羊的研究显示,雄性绵羊中的同性恋行为与它们大脑中一个叫做“绵羊双性核子”的部分有关系。这项研究和其它的研究一起,显示了动物在进行性伴侣的选择时是根据其脑部存在的差异,而并非通常所认为的动物性别差异。
[编辑]

同性恋及其行为的理论研究

请参看:酷儿理论

有一些研究,例如阿尔弗烈德·查理斯·金西的男性性行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1948年)和女性性行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1953年)中提到的,试验要求受访者从一个由绝对同性恋到绝对异性恋变化的连续的性取向谱中为自己评估,然后综合对他们行为的分析研究后,他认为大部分人群显示出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双性恋者。很多人都会被双性所吸引,虽然通常他们只偏向于某一种性别。金赛以及他的同事据此认为,只有很少的人群(5-10%)是绝对的同性恋或异性恋。相反的,只有更少的人是完全的双性恋。后来的研究暗示出金赛的研究夸大了人群中双性恋的发生几率,但是他那关于连续性谱的观念却受到了广泛的认同。

有些研究酷儿理论(Queer theory)的学者,最著名的是法国的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虽然有人认为他的关于这方面的见解被后来的学者曲解了)对现代诸如“同性恋”、“异性恋”或“双性恋”的性别定义进行反驳,认为他们不是任何存在客体,而是社会结构,即所谓的社会建构主义。这个观点被称为酷儿理论。一个经常争论的焦点是在现代社会以前的同性恋和现代社会的同性恋是不同的(现代社会中的同性恋更多由平等观念所建构,而之前的同性恋则由时代、性别以及社会阶层所建构)。批评家争论说,虽然不同时代的同性恋者有不同的特征,但是潜藏的现象一直存在,它不是我们现代社会的产物。同时,尽管同性恋的表现方式与社会结构紧密相连,但它的特质却总是稳定的,持久的。

当人们开始关注,特别是在消极意义上关注性欲望或性行为的时候,性取向的成因这个问题就自然得被提出。性取向的成因目前还没有定论,一般都认为性取向可能是在多种因素的长期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而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目前多认为后天培养、环境或两者的结合是决定人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

而苏珊·布莱克摩尔(Susan Blackmore)则认为同性恋倾向及其行为是有基因决定的。一种观点认为大部分有同性恋基因的人因为社会压力而过着“异性恋” 的生活,与异性结婚并繁衍后代。按照这种观点,在进入信息时代以后,认为同性恋下流低劣的人数会减少,因为人们会解决到更多的同性恋并逐渐接受这种现象和群体。进而,那些携带同性恋基因的人也就不会按照异性恋的生活方式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生育的现象在同性恋群体中将会减少。

西蒙·列维(Simon LeVay)关于同性恋男尸(均死于艾滋病并发症)下丘脑的研究和Marc Breedloves关于生者的出生顺序以及手指长度比例的研究,都显示出出生前荷尔蒙对性取向决定问题上所产生的影响。前者指出男性同性恋者的女性化趋势,后者则指出同性恋者,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有男性化的趋势。

作为主要文化传播模式的“模仿”也可以用来解决与同性恋有关的一些行为。当同性恋现象通过电视或其他大众媒体展示在大众面前,随着大众对同性爱人间爱情的宽容度提高,将会促进对同性恋的深入研究或出现模仿同性恋行为的可能趋势。这些在过去一直被禁止的,在将来都是可行的。
[编辑]

同性恋为什么存在?

请参看:同性恋的起因

在关于什么因素决定一个人的性取向问题上存有很多争议(特别是关于环境和基因方面的争议):究竟性取向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是不可变的还是可选择的。一些人认为同性恋是一个学习行为。但也有人认为,如果同性恋是一种学习行为的话,应该可以通过让同性恋者学习异性恋者的性觉醒、性刺激和性行为来改变同性恋取向,但是这事实上是很困难的。他们声称一定有一种先天的因素使得大部分人们对异性产生性欲。这些因素也在同性恋者身上体现,只是同性恋是其中非典型的例子。

一些科学研究显示,通过对同性恋者的大脑解剖,发现同性恋男性的大脑与异性恋女性的大脑有相似的地方,而与异性恋男性的大脑有区别。其他的发现包括同性恋男性的手指印与异性恋女性的相类似。如果一个胎儿的手指印在16周形成,这表示同性恋可能是由基因决定的。对同卵双胞胎的研究表示,如果其中一个双胞胎是同性恋者,则另一个是同性恋者的比率增加50%。科学对同性恋的研究还很初步,而每一个新的发现都改变著科学观察同性恋的方式。

一些宗教组织相信同性恋是一种选择,并为同性恋者提供转化疗法(conversion therapies)来改变他们的性取向,但是这些疗法受到医学界和科学界的批评,因为它们带来的压抑感有时会导致治疗者自杀,或自卑感。美国精神学学会已经于1997年通过决议,表示从事这种疗法的医生将被认为是缺乏职业道德的。
[编辑]

社会学观点

不同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根据时间和地区的不同而不同,从要求所有男性必须参加同性恋关系,到完全禁止,从接受同性恋到视同性恋为一种罪恶,并处以死刑。
[编辑]

法律

请参看:世界同性恋法律和同性婚姻
世界版图中对同性恋的认可程度图
放大
世界版图中对同性恋的认可程度图

直到19世纪,很多接受了拿破仑法典的地区,并没有明确禁止同性性行为。但是很多采纳了英国的习惯法系统的国家,则保留了反鸡奸条例并处死同性恋者。这种情况一直沿袭到19世纪末。

到了20世纪,随著同性恋权利的兴起,作为泛公民权利的一部分,以及学术机构对性行为的研究而产生的酷儿研究的出现,使得媒体上出现了同性恋形象,并改变了社会对同性恋的认同程度。

英国的沃芬敦报告(Wolfenden report)是西方国家对同性恋合法化的转折点。很多西方文明国家现在已经对同性恋或同性恋行为进行了合法化。一系列的欧洲国家,例如荷兰、德国等已经改变法律或者允许同性婚姻或者在法律上认可长期的同性恋关系。一系列的国家允许同性恋伴侣收养子女。而公开承认是同性恋、双性恋或过去曾经进行过同性性行为的政治家的人数也在上升。这包括了前英国国防秘书附属梅杰(John Major)、波蒂略(Michael Portillo)。公开的同性恋政治家大维·诺里斯是爱尔兰参议院议员,而现任以及前任爱尔兰总统玛丽·麦阿里斯(Mary McAleese)和玛丽·罗宾逊是爱尔兰同性恋法律改革运动(Campaign for Homoexual Law Reform)的创始人,这个组织曾在爱尔兰共和国对同性恋合法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对同性性行为和立法和合法化,以及同性婚姻和无性别详述的公民结合是同性恋权力活动家的主要目标,以保护同性恋伴侣和家庭。

最近几年,一些地区放松了或取消了歧视同性恋的法律,包括鸡奸法和禁止同性恋参军的条例。

1951年,保加利亚合法化了成年人之间的同性性行为,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则于1961年通过。在英格兰和威尔士,1967年把21岁以上成年人自愿的同性性行为合法化,苏格兰在1980年跟进,北爱尔兰则于1982年跟进。承诺年龄在1994年从21岁下降到18岁,并于2000年在大不列颠大陆调低到16岁和北爱尔兰的17岁。这是的同性性行为的承诺年龄与异性性行为的承诺年龄一致。

在美国,这个趋势在2003年6月26日达到顶峰,当时美国的最高法院在劳伦斯对决德克萨斯州的判决中认为,美国州宪法中把两个成人间私人的、非商业化的性活动(包括同性性活动)判为犯罪是违反宪法的(请参看鸡奸法)。并废除了全国的鸡奸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各版中均没有明确将同性恋定为犯罪的条文,但在1996年以前曾出现过依照刑法中“流氓罪”条文将同性性为者判刑的案例。 1996年被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新刑法对流氓罪的内容给予了更为明确的解释,其中并不包括同性性行为,据此可以认为同性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完全被非罪化。但由于大多数中国人对同性性行为仍然持反感态度,且并无法律明确声明要保护同性恋者的合法权利,所以同性恋者在社会上仍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与欺压,但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待同性恋态度的总体趋势是越来越宽容的。

不过,上述国家的趋势并不是在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一样的,在一些国家,鸡奸仍然被认为是犯罪行为(请参见鸡奸法)。最极端的例子是,同性恋在阿富汗、毛里塔尼亚、伊朗、尼日利亚、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苏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及也门仍然会被判以死刑。有期徒刑包括在孟加拉国、不丹、圭亚那、印度、马尔代夫、尼泊尔、新加坡、乌干达。
[编辑]

政治
[编辑]

军队
一个士兵加入耶路撒冷的同志骄傲游行。以色列军队允许部分性取向的军役。
放大
一个士兵加入耶路撒冷的同志骄傲游行。以色列军队允许部分性取向的军役。

通常由于军队实行比社会更严格的性别隔离制度,所以自从古代以来,就有很多记载军队同性恋的文献,并且表明军队里面的同性恋现象比社会上更为普遍。官方对待这种性行为的态度根据国家的不同而不同,但是都反映出他们的文化对待同性恋的观点。古希腊以及前现代化日本的军队,传统上支持这种形式的男性间的亲密关系。现代的国家中,例如英国等,欢迎同性恋者在军队中服役,但是也有例如美国,把同性恋者看成是对军队的一个威胁。而效仿军队的童子军,通常也反映了军队对待同性恋的立场。例如英国对其持欢迎态度,而美国则拒绝同性恋者加入童子军。
[编辑]

宗教

请参看:宗教和同性恋

宗教在形成某种文化对待同性恋态度的问题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历史上对同性恋持负面态度的仅限于亚伯拉罕宗教(Abrahamic religions)。非亚伯拉罕宗教的族群通常认为同性恋是神圣的或中立的。在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开始蔓延的年代,很多非亚伯拉罕宗教的宗教开始接受了这种对同性恋持敌对态度的观念。

宗教对同性恋的态度也多种多样。现在,比较保守的亚伯拉罕宗教(Abrahamic religions)教义把同性恋视为一种罪恶,而佛教、神道教以及其他一些宗教则把所有形式的性行为都看作是对精神生活的干扰,但是则没有强调性取向的对象。受原教旨主义影响的国家通常认为同性关系是一种性变态,并加以刑罚。在一些地区,同性间发行“逾矩行为”可能遭到死刑威胁。
[编辑]

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和世俗论者

在以反对同性恋宗教为大多数的社会中,同性恋权力活动家和非宗教信仰的人很容易结成政治联盟。但是,作为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和世俗主义论者并不表示他们就一定支持同性恋权利。很多非宗教信仰者由于各种文化、私人和非宗教的原因而反对同性恋者。例如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很多时候也可能对同性恋采取敌视的态度。

在很多文化和意识形态中,对同性恋的迫害是很普遍的。虽然通常是由宗教主导的,但是纳粹德国的同性恋者则是近代基于非宗教因素的极端迫害同性恋的一个顶峰。纳粹把同性恋视为优生学的道德缺陷,而不是罪恶。同性恋者也是纳粹大屠杀的人群之一,虽然并没有政策说要像屠杀犹太人和吉普赛人那样消除所有的同性恋者(保持政党路线的同性恋者可以免受逮捕),但是,纳粹通过很多把同性恋关系定义为犯罪的法律,而从事同性恋行为的人一旦被当场抓获通常就会在集中营中被判死刑。在集中营中的同性恋者通常会受到警卫或其它囚犯单独的虐待、折磨、拷打和谋杀。在集中营中,同性恋者被迫穿着粉红三角形标志。这个标志后来被用作同性恋自豪日的标志和特征。更多的资料,请参看:纳粹德国的同性恋者。

在前工业时代,同性性行为在低层阶级和上流阶级中受到普遍接受,但是在资产阶级中则没有这么普遍。但是随著城市化的发展和核心家庭的出现,同性性行为变得不那么被人接受了。

有些宗教运动人士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补偿疗法”(reparative therapy)医治或治愈同性性取向。但是,这被大部分美国健康和精神健康专业组织以其为无效的、不必要的和潜在的伤害而拒绝接受。在1973年,美国已经不再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精神疾病了。但是,在世界的其它一些地区,虽然还没有对同性恋产生的原因和其是否为天生的达成一致的意见,却仍然坚持同性恋是一种疾病或精神疾病。由于来自同性恋组织的压力,美国对这方面的研究不再提供支持,但是科学界对此的看法和世界上人们对此的想法并没有达成一致。很多反对同性恋运动的人认为这是西方要把他们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强加到他们的文明中的企图,因此他们把反对同性恋作为反对世界新秩序压迫的手段,而不是支持受到压迫的权利。
[编辑]

历史

请参看:同性恋历史

通常认为同性性关系在古希腊是很普遍的。但是K.J.多佛(K.J. Dover)指出,这样的关系并没有取代男女间的婚姻,而是发生在之前或一起。一个成年男子不会有一个成年男子同伴,但是他会成为“爱者”(erastes),而较年轻的成为“被爱者”(eromenos)。在这种关系中,被爱者感到渴望被认为是不适宜的,因为他还没有男子气概。受到欲望和尊敬的驱使,爱者会无私地奉献所有被爱者要求的用于繁荣社会的教育。

* Greek Homosexuality, K.J. Dover, 1979年, Gerald Duckworth & Co. Ltd, London

西方的同性恋者拥有相同的文化,部分原因是他们受到共同?/td>

⑤ 谁知道各国有关同性恋的法律

●图中深蓝色部分的国家和地区承认同性婚姻,他们包括:荷兰(2001),比利时(2003),西班牙(2005),加拿大(2005),南非(2006),挪威(2009),瑞典(2009),葡萄牙(2010),冰岛(2010),阿根廷(2010)以及墨西哥『墨西哥城(2010)』,美国『马萨诸塞州(2004),康涅狄格州(2008),艾奥瓦州(2009),佛蒙特州(2009),新罕布什尔州(2010),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2010),纽约州(2011)』。爱尔兰(2011) ●图中浅蓝色部分的国家和地区承认同性伴侣之间的民事结合,他们包括:丹麦(1989),法国(1999),德国(2001),芬兰(2002),卢森堡(2004),英国(2005),安道尔(2005),捷克(2005),斯洛文尼亚(2006),瑞士(2007),匈牙利(2009),奥地利(2010),爱尔兰(2011),列支敦士登(2011),新西兰(2004),乌拉圭(2008),哥伦比亚(2009),厄瓜多尔(2009),巴西(2011)。而美国,澳大利亚和墨西哥的部分地区也承认民事结合。此外,澳大利亚,克罗地亚,在国家一级的法律上虽不允许同性伴侣登记为民事伴侣,但将同性伴侣视为同居关系,因此也包含在浅蓝色部分内。 ●图中淡蓝色部分的国家和地区承认其公民在海外或国内其他行政区合法登记的同性婚姻关系,但在本国或本地区不进行登记,他们包括:墨西哥(仅墨西哥城),阿鲁巴(仅荷兰),美国马里兰州。 图中灰白色部分的国家和地区同性恋非刑事化但是同性伴侣的任何关系不被法律承认,这部分国家和地区占了大部分,其中也包括中国。 ●图中土黄至咖啡色和深红色的国家和地区同性恋违法,根据英国BBC的统计,法律认为同性恋违法的国家全球有76个,它们普遍分布于回教地区的非洲、西亚及南亚等地区,其中有期徒刑包括在孟加拉、不丹、马尔代夫、新加坡、乌干达、法属圭亚那,而更严重的死刑包括在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毛里塔尼亚、尼日利亚、苏丹、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及也门。

⑥ 一部关於巴黎的电影

巴黎,我爱你》是去年嘎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的开幕电影,制片方邀请了全球知名的21位导演在巴黎的18个区分别拍摄了18部5分钟的短片。形式上有点像4年前的《十分钟年华老去》,区别在于当年邀请的导演们个个威名震天,主题又是“时间”这种哲学概念,各位大导难免暗中较劲,整部电影的基调比较沉重。如今主题换成了“爱”这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导演们兴致高昂了很多,电影气氛轻松明快。简单的说,当年导演们致力于搞艺术,现在大家的心态倾向于搞搞艺术。

由于电影的时间缩短为5分钟,地点也限定于巴黎的某一个区,所以大多数导演都选择了老老实实的讲故事。也许艺术性不如当年的《十分钟年华老去》,但趣味性有过之而无不及。开篇第一部是《蒙马特》,一个中年男子开车在蒙马特高地的胡同里漫无目的的穿梭,无聊的通过后视镜观察路人,然后一个女人阴差阳错得晕倒在他的车旁,一段简单而且尴尬的对话后,巴黎云雾下投射出一缕简约的阳光,照射出一段可能发生的爱情。

第二段的《塞纳河畔》也许是其中最好的一部,如果不是说教意味稍强了一点点。一个黑人,一个阿拉伯人,一个白人,三个青年闲坐在塞纳河畔与路过的女孩们无理的搭讪。一个阿拉伯少女在旁边轻笑,女孩离开时被一块石头绊倒,引起人们一阵哄笑。白人男孩忙跑上去帮助她,男孩笨拙的帮女孩带头巾的动作大概是民族差异的体现,但女孩对于头巾的解释明显是导演的政治说教,在这里显得突兀了一点。后来男孩在清真寺外等到女孩和她的爷爷,老人并不排斥这个白人孩子,三人一起行走在塞纳河边的巴黎。美中不足的是导演对种族和谐的愿望表达的流于表面,如果干脆讲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也许效果更好。

最怪异的一段来自于加斯·范·桑特的《勒马雷》,电影莫名其妙的设置了一段一个美国人和一个法国英语翻译之间的语言障碍,让人摸不着头脑。另外这样一段男性同性恋的一见钟情缺乏必要的说服力,而且故事也并不吸引人,总之是其中比较弱的一部。

在《杜伊勒里》中科恩兄弟延续了他们一贯的黑色幽默风格。一个美国游客在等地铁的时候无意看到两个法国青年的热吻,却被脾气暴躁的男孩一顿臭骂,女孩不满情人的表现赌气跑过来舌吻这个无辜的游客以示威。男孩一怒之下把游客暴打一顿,发泄完怒火之后,两人重归于好。这一段的表现不过不失。

《中央车站》的巴西导演瓦尔特·塞莱斯带来了最温情脉脉的章节——《远离16区》,外来移民安娜有一个可爱的孩子,一天早上她把自己的孩子寄送到公共的幼儿园照看,临走时深情地对着孩子唱一首动听的摇篮曲,直到孩子入睡。然后她赶公共汽车来到遥远的富人区,进入一间高档的公寓楼。她是来照看别人的孩子,面对哭泣的婴儿,安娜唱着同一首摇篮曲,脸上却没有了爱意,双眼也望向了窗外,自己孩子的方向。

另附导演名单(所执导片断,即巴黎的18个区):
Olivier Assayas (segment "Quartier des Enfants Rouges")
Frédéric Auburtin (segment "Quartier Latin") (transitions)
Emmanuel Benbihy (transitions)
Gurinder Chadha (segment "Quais de Seine")
Sylvain Chomet (segment "Tour Eiffel")
Ethan Coen (segment "Tuileries")
Joel Coen (segment "Tuileries")
Isabel Coixet (segment "Bastille")
Wes Craven (segment "Père-Lachaise")
Alfonso Cuarón (segment "Parc Monceau")
Gérard Depardieu (segment "Quartier Latin")
Christopher Doyle (segment "Porte de Choisy")
Richard LaGravenese (segment "Pigalle")
Vincenzo Natali (segment "Quartier de la Madeleine")
Alexander Payne (segment "14th arrondissement")
Bruno Podalydès (segment "Montmartre")
Walter Salles (segment "Loin 16ème")
Oliver Schmitz (segment "Place des Fêtes")
Nobuhiro Suwa (segment "Place des Victoires")
Daniela Thomas (segment "Loin 16ème")
Tom Tykwer (segment "Faubourg Saint-Denis")
Gus Van Sant (segment "Le Marais")

⑦ bi是什么意思

Bi是bisexual的简称,为双性恋,现在这个群体也越来越受人关注。
双性恋
在人类的 性取向 中,对两种性别的人都会产生性吸引或性冲动的取向被称为 双性恋 。双性恋对两种性的被吸引力并不一定是相等的。一个双性恋者可能同时保持与两种性别的性爱关系,也可能与其中一种性别保持单一性爱关系,或偏爱于一种性别。另外两种性取向是 同性恋 和 异性恋 。因为同性恋通常被作为社会坏名声的标志,所以双性恋也被用作没用公开宣称自己是同性恋的人的委婉叫法。
在同性恋和异性恋中都可能出现双性恋,可以说它是独特的同性恋和异性恋的结合。也有人认为同性恋和异性恋都是单一的性取向,而双性恋则是包含了这两种取向的一种性取向。
双性恋情况
一些研究,特别是在阿尔弗烈德·查尔斯·金西的男性性行为(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 , 1948年 )和女性性行为(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 , 1953年 )中,一项试验要求受访者从一个由绝对同性恋到绝对异性恋连续变化的性取向谱中对自己进行评估,然后对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后,金西认为大部分人群显示出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双性恋者。很多人都会被双性所吸引,虽然通常他们只偏向于某一种性别。金赛以及他的同事据此认为,只有很少的人群(5-10%)是绝对的同性恋或异性恋。相反的,只有更少的人是“完全”的双性恋。
历史
双性恋有着自己的发展历史。在大部分为人所知的社会中,都能发现不同程度的双性恋个案,而这些双性恋的却是早先的文化体系中被当做同性恋对待(需要注意的是,异性恋、双性恋和同性恋这些词汇的现代含义,在早期历史文本中是找不到的。比如在大部分古代社会里,需要不是同性恋的人因为某些行为而被统一界定为同性恋)。
举例来说,在古希腊,有家事的男性同时维持着同性恋关系。实际上,几乎大部分的罗马皇帝、日本幕府将军、部分中国皇帝、阿拉伯世界,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内都有同样的现象发生。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 亚历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他有成群的妻妾,但同时与他的好朋友赫费斯提翁(Hephaestion)保持着密切的性爱关系。
古斯巴达(Sparta)也鼓励士兵间的同性性爱关系,即便这些男性士兵有妻子有孩子。斯巴达人认为年长士兵和年轻士兵间的性爱关系能使士兵在战斗中团结一致,并且为了给自己的爱人留下美好印象或者为了保护自己的爱人,士兵在做战时会更勇敢。
西方社会中的双性恋
有些同性恋者有时候也称呼自己为双性恋,以做为对自身的一种保护。这导致一些真正的双性恋,反倒被认为是一些不敢承认自己是同性恋的“同性恋”。这种误解在现在的流行文化,比如电影、电视、甚至音乐中都很常见,在同性恋文化群体里,人们也习惯于说“他现在是个双性恋,一会儿就会变成同性恋”。非常有名的美国电视剧“朋友”中有一首很短的歌词,代表着这种普遍的误解:
“有时候男人爱女人, 有时候男人爱男人, 于是有了双性恋, 可人们说他们只是在和自己开玩笑。”
因为双性恋有时并不觉得他们属于 同性恋社区 ,也因为双性恋在公众场合下通常是不公开的,有些人倾向于建立他们自己的社区和运动。在把他们向社会更加公开的努力中,迈克尔·佩奇创造了双性恋自豪旗帜。
对双性恋的恐惧( biphobia )是一个新创语,用来描述那种观点:一个人不是 同性恋 就是 异性恋 ,或认为双性恋是“被污染的”。双性恋者也可能成为广义 同性恋恐惧者 暴力的受害者。如美国演员丹纳?卡维(Dana Carvey)在《周末夜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节目里说:“双性恋是那些扒下任何一个人的裤子,不管发现什么都会得到满足的人”。
双性恋自豪旗帜
作为双性恋团体象征的双性恋自豪旗帜是由迈克儿?佩奇设计的。双性恋旗帜的上端是代表同性恋的红色或者粉红色条纹,底端是代表异性恋的兰色条纹,中间是代表异性恋的紫色条纹。
双性恋是指一种对两种性别的社会成员都会产生爱慕或性冲动为特征的性倾向(或性取向、性指向)。具有这种性倾向的人称为双性恋者。请比较:同性恋、异性恋与无性恋。
“泛性恋”(pansexual)、“全性恋”(omnisexual)与“后现代性恋”(pomosexual)这些名词通常作为彼此的同义词来使用,请参看下面的术语段落。双性恋者可能会同时与任何性别的多人成为伴侣关系、与两个性别中的任何一个性别的人进行连续单一伴侣、只与两个性别的其中一个性别的人成为伴侣关系、或者进行独身主义。双性恋是指欲望与自我认同,而并不一定是指行为。
许多双性恋者会认为他们自己是男同性恋或女同性恋(或者是属于LGBT社群中的一份子)。有一种论点是说,双性恋总是被界定为不是纯粹的异性恋就是纯粹的同性恋,但事实上它是大多数人的性倾向,只是通常被压抑了下去(请见金赛博士条目)。
双性恋的性倾向程度可以座落在同性恋与异性恋这两个性倾向之间的任何一点上,并且也可以是两边特色的独特结合。另外一个关于双性恋的观点是,同性恋与异性恋都是一种单性恋(monosexuality),而双性恋则同时包含了这两个单性恋倾向。
同性恋
同性恋是一种性取向或性指向,具有(*注1)同性恋性取向的成员对与自己性别相同的同性产生感情、性欲或爱慕。同性恋性取向者对社会中与自己性取向相同的同性或者社会中与自己性取向不相同的同性产生感情。具有这种性取向的人称谓同性恋者。同性恋有时候也可以用来描述同性性行为,即同性成员间发生的性行为,而不管参与者的性取向如何。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同性恋作为一种现代概念,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是无法直接一一对应为现代的“同性恋”的。例如古罗马的“爱者”与“被爱者”的关系与现代的“同性恋”可能有区别。
(*注1)以"具有"而不是"是",因为有人主要是以异性相恋为主,但是与同性发生感情也愿意、接受并且持续下去;所以以"具有"来表示概括有与同性发生过感情,而不是只单针对确定以及完全只爱或只和同性发生过感情的人。所以加上注解避免因为太过狭隘指定。
无性恋
无性恋是指一些不具有性倾向的人,即不对男性或女性任一性别表现出性倾向的一种倾向,不过无性恋是否是一种性倾向到目前为止都还有争议。
无性恋者对男性和女性都持著一种较冷淡的态度,不会对任何一方产生兴趣,但会因自己的性别或日常经历而对某一性别多出一些好感。无性恋对人难以产生很多好感,亦不多会出现厌恶。
单性恋
单性恋是性取向的一个类型,用于指称仅对一个性别的个体有性渴望,有单性性取向的人被称作单性恋者。这一概念很少被单独使用,一般是在双性恋的讨论中用以称呼与双性恋者对立的群体(除了对两性都没有性渴望的无性恋者)
适合被被划入这一类别的人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取决于如何来使用这个词。假如将其限定为行为上“明显的”单性的性取向,那么根据金赛广受争议的报告,67%的男性和87-90%的女性是单性恋者。如果将其限定为描述情感上的反应,则单性恋者在男性中的比例还要进一步降低,只剩下58%。
此外,有些人认为金赛的数值过低了,按他们的说法,没有人是显式的单性恋者,只不过出于对双性恋的恐惧有许多人对这一取向采取了否认或衣柜化的态度。弗洛伊德以为,儿童天生就是多相变态的,“正常”的异性恋心理是通过父母或社会的诱导后天发展起来的。

⑧ 什么是BI

双性恋在人类的 性取向 中,对两种性别的人都会产生性吸引或性冲动的取向被称为 双性恋 。双性恋对两种性的被吸引力并不一定是相等的。一个双性恋者可能同时保持与两种性别的性爱关系,也可能与其中一种性别保持单一性爱关系,或偏爱于一种性别。另外两种性取向是 同性恋 和 异性恋 。因为同性恋通常被作为社会坏名声的标志,所以双性恋也被用作没用公开宣称自己是同性恋的人的委婉叫法。 在同性恋和异性恋中都可能出现双性恋,可以说它是独特的同性恋和异性恋的结合。也有人认为同性恋和异性恋都是单一的性取向,而双性恋则是包含了这两种取向的一种性取向。 双性恋情况一些研究,特别是在阿尔弗烈德·查尔斯·金西的男性性行为(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 , 1948年 )和女性性行为(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 , 1953年 )中,一项试验要求受访者从一个由绝对同性恋到绝对异性恋连续变化的性取向谱中对自己进行评估,然后对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后,金西认为大部分人群显示出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双性恋者。很多人都会被双性所吸引,虽然通常他们只偏向于某一种性别。金赛以及他的同事据此认为,只有很少的人群(5-10%)是绝对的同性恋或异性恋。相反的,只有更少的人是“完全”的双性恋。 历史双性恋有着自己的发展历史。在大部分为人所知的社会中,都能发现不同程度的双性恋个案,而这些双性恋的却是早先的文化体系中被当做同性恋对待(需要注意的是,异性恋、双性恋和同性恋这些词汇的现代含义,在早期历史文本中是找不到的。比如在大部分古代社会里,需要不是同性恋的人因为某些行为而被统一界定为同性恋)。 举例来说,在古希腊,有家事的男性同时维持着同性恋关系。实际上,几乎大部分的罗马皇帝、日本幕府将军、部分中国皇帝、阿拉伯世界,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内都有同样的现象发生。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 亚历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他有成群的妻妾,但同时与他的好朋友赫费斯提翁(Hephaestion)保持着密切的性爱关系。 古斯巴达(Sparta)也鼓励士兵间的同性性爱关系,即便这些男性士兵有妻子有孩子。斯巴达人认为年长士兵和年轻士兵间的性爱关系能使士兵在战斗中团结一致,并且为了给自己的爱人留下美好印象或者为了保护自己的爱人,士兵在做战时会更勇敢。 西方社会中的双性恋 有些同性恋者有时候也称呼自己为双性恋,以做为对自身的一种保护。这导致一些真正的双性恋,反倒被认为是一些不敢承认自己是同性恋的“同性恋”。这种误解在现在的流行文化,比如电影、电视、甚至音乐中都很常见,在同性恋文化群体里,人们也习惯于说“他现在是个双性恋,一会儿就会变成同性恋”。非常有名的美国电视剧“朋友”中有一首很短的歌词,代表着这种普遍的误解: “有时候男人爱女人, 有时候男人爱男人, 于是有了双性恋, 可人们说他们只是在和自己开玩笑。” 因为双性恋有时并不觉得他们属于 同性恋社区 ,也因为双性恋在公众场合下通常是不公开的,有些人倾向于建立他们自己的社区和运动。在把他们向社会更加公开的努力中,迈克尔·佩奇创造了双性恋自豪旗帜。 对双性恋的恐惧( biphobia )是一个新创语,用来描述那种观点:一个人不是 同性恋 就是 异性恋 ,或认为双性恋是“被污染的”。双性恋者也可能成为广义 同性恋恐惧者 暴力的受害者。如美国演员丹纳?卡维(Dana Carvey)在《周末夜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节目里说:“双性恋是那些扒下任何一个人的裤子,不管发现什么都会得到满足的人”。 双性恋自豪旗帜 作为双性恋团体象征的双性恋自豪旗帜是由迈克儿?佩奇设计的。双性恋旗帜的上端是代表同性恋的红色或者粉红色条纹,底端是代表异性恋的兰色条纹,中间是代表异性恋的紫色条纹。 双性恋是指一种对两种性别的社会成员都会产生爱慕或性冲动为特征的性倾向(或性取向、性指向)。具有这种性倾向的人称为双性恋者。请比较:同性恋、异性恋与无性恋。 “泛性恋”(pansexual)、“全性恋”(omnisexual)与“后现代性恋”(pomosexual)这些名词通常作为彼此的同义词来使用,请参看下面的术语段落。双性恋者可能会同时与任何性别的多人成为伴侣关系、与两个性别中的任何一个性别的人进行连续单一伴侣、只与两个性别的其中一个性别的人成为伴侣关系、或者进行独身主义。双性恋是指欲望与自我认同,而并不一定是指行为。 许多双性恋者会认为他们自己是男同性恋或女同性恋(或者是属于LGBT社群中的一份子)。有一种论点是说,双性恋总是被界定为不是纯粹的异性恋就是纯粹的同性恋,但事实上它是大多数人的性倾向,只是通常被压抑了下去(请见金赛博士条目)。 双性恋的性倾向程度可以座落在同性恋与异性恋这两个性倾向之间的任何一点上,并且也可以是两边特色的独特结合。另外一个关于双性恋的观点是,同性恋与异性恋都是一种单性恋(monosexuality),而双性恋则同时包含了这两个单性恋倾向。 同性恋同性恋是一种性取向或性指向,具有(*注1)同性恋性取向的成员对与自己性别相同的同性产生感情、性欲或爱慕。同性恋性取向者对社会中与自己性取向相同的同性或者社会中与自己性取向不相同的同性产生感情。具有这种性取向的人称谓同性恋者。同性恋有时候也可以用来描述同性性行为,即同性成员间发生的性行为,而不管参与者的性取向如何。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同性恋作为一种现代概念,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是无法直接一一对应为现代的“同性恋”的。例如古罗马的“爱者”与“被爱者”的关系与现代的“同性恋”可能有区别。 (*注1)以"具有"而不是"是",因为有人主要是以异性相恋为主,但是与同性发生感情也愿意、接受并且持续下去;所以以"具有"来表示概括有与同性发生过感情,而不是只单针对确定以及完全只爱或只和同性发生过感情的人。所以加上注解避免因为太过狭隘指定。 无性恋无性恋是指一些不具有性倾向的人,即不对男性或女性任一性别表现出性倾向的一种倾向,不过无性恋是否是一种性倾向到目前为止都还有争议。 无性恋者对男性和女性都持著一种较冷淡的态度,不会对任何一方产生兴趣,但会因自己的性别或日常经历而对某一性别多出一些好感。无性恋对人难以产生很多好感,亦不多会出现厌恶。 单性恋单性恋是性取向的一个类型,用于指称仅对一个性别的个体有性渴望,有单性性取向的人被称作单性恋者。这一概念很少被单独使用,一般是在双性恋的讨论中用以称呼与双性恋者对立的群体(除了对两性都没有性渴望的无性恋者) 此外,有些人认为金赛的数值过低了,按他们的说法,没有人是显式的单性恋者,只不过出于对双性恋的恐惧有许多人对这一取向采取了否认或衣柜化的态度。弗洛伊德以为,儿童天生就是多相变态的,“正常”的异性恋心理是通过父母或社会的诱导后天发展起来的。

⑨ 性心理障碍是什么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性心理障碍概述1.性功能障碍的含义及成因性功能障碍是指因为心理因素而引起的性兴趣缺乏,不能获得满意的性行为所必需的生理反应及快感。由于大多性功能障碍为心因性的,所以,它又称为性心理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的性欲偏离正常仅表现力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性欲减退或有性欲亢进。

对男性而言性功能障碍指的是:经常没有进行正常的性行为的能力。对女性而言指的是:性行为不能对性行为的体验满意(不感到快乐)。根据人类性反应的阶段性特点,性功能障碍大致分为四种:

(1)性欲的抑制,表现为持续性的蔓延性性兴趣的缺乏和性唤起抑制;(2)性兴奋的抑制,表现以男性射精和女性生理润滑作用障碍为特征,如阳痿、性冷淡(阴冷)等;(3)性高潮抑制,表现为男性能勃起和女性能出现正常的性兴奋期,但性高潮障碍反复发生并持续存在,或者不适当地推迟,如早泄、射精延迟、女性性高潮缺乏;导致性功能障碍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类: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病例中,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影响性功能障碍的心理因素(1)错误的性态度。因害怕性生活的失败所引起的性忧虑,可能是导致阳痿产生的直接原因。对性能力的不适当要求或过分要求对方进行性生活也可能是导致性功能障碍的原因。这样的态度容易使对方产生不满、气愤和焦虑情绪,时间长了就会影响失妻间的性爱好和性能力。

产生性功能障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过于考虑对方的感受,即在性行为过程中,某一方焦虑而又强迫性地注意他或她的反映。性满足的实现要求双方必须全神贯注于性欲作用,很显然,这种“旁观角色”可能使精力分散,妨碍适度的性反应的建立和性高潮的达到。

(2)受过去性经历的影响。倘若这些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人的性生活,并使性功能发生障碍,这种因素就是个人内心因素;倘若这种性功能障碍是两个人之间,有较大的矛盾一方引起的,我们则将其称为人际因素。

人际矛盾是个人内心问题有时仅仅以某种特殊形式的关系出现。很明显,一方强烈的失望、缄默的敌意或公开的愤怒对于“性欲作用”是有害的。例如,丈夫只对妻子的肉体感兴趣而忽略其人,那么她将认为自己被当成了“玩具”,由此性欲水平极低下。有些女性由于不能作出性反应而把性行为看成是对她的利用、征服和贬低,从而对性行为感到厌恶。

(3)猜疑和嫉妒心理。性爱双方产生猜疑不信任心理,通常有两种原因:一是由于了解不够而产生的不信任和不放心感。这种情况常常在性爱初期、不自主婚姻和性格内向的人身上产生。二是封闭性遐想。即不了解事物的根由,也不交谈,总按着自己的思维逻辑去判断事物。

消除猜疑心理应该以下几点着手:一是性爱双方要相互信赖,要交心;二是对所听到的话,要认真分析,不要头脑发热,不要盲目轻信;三是对看到的事要全面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要豁达大度,不要心胸狭窄。

3.性功能障碍的心理治疗原则针对性功能失调的主导状况,心理治疗通常均有较满意的疗效。在对其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其原则性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心理上的相容。心理相容是指夫妻之间协调一致,相互吸引,和睦相处,互相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心理相容是夫妻互爱的基础。

(2)情爱的交融。交融传递的作用,就是产生心理上的感染效应,以达到心理相容。可以通过表情、语言、目光、文字和行为作为情爱交融传递的方式。

(3)情爱的升华。男女双方从好感、友谊发展到性爱的结合,有许多的外在和内在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异性之间的发展形成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升华过程,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一过程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即性欲、占有欲、向心欲、置换欲、奉献欲。

性爱或情爱的启动,是以性欲为基础的,然而只有性欲的性爱,是最低级的性爱方式。

占有欲支配下的性爱关系,尽管也存在着异性双方的互相爱抚、怜惜,它往往是以保持长期亲近、交合为目的而关系不牢固。

向心欲是指性爱双方在肉体上、精神上强烈结合的欲望。它是热恋着的异性双方情爱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反映。有了这种情爱的感情,通常而言,性爱的发展是成功的,它距离异性二者的最后结合已为期不远了。

带有置换性欲望情感的情爱,是性爱基本成熟的标志。因为双方在处理性爱感情过程中,不但为自己着想,而且也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不分你我地考虑到两个人的最终幸福,表现了一方对另一方的真心实意,这是高尚情爱感情的体现。

含有奉献欲望的情爱,是性爱发展的最高层次。因为性爱双方的感情已经发展到可以为对方做出某些牺牲的程度,成为性爱结合获得幸福婚姻最坚实的情感基石。

4.性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1)性教育。由于缺乏性知识而导致性功能障碍的患者,经过性教育就有可能治愈,而不需要其他特别的治疗。但需注意的是:虽然性知识方面的问题容易改变,但由此产生的性行为异常则往往不能很快纠正。

(2)端正性的态度。应让患者认识到,性生活并非简单地进行性交和获得性高潮。性活动是一种生活的乐趣,而不是一种操作负担。在消除了引起障碍的因素后,是完全可以恢复它的自然性的。

(3)性技术的学习。包括交流技术和性交技术。

(4)选择运用特定的心理治疗技术。

5.性变态的特征及成因分析性变态是一种性行为和性心理的变态。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性爱对象的变异。即性爱对象指向同性的。不管其性爱达到什么程度,都属于性变态的范围。二是性欲满足方式的变异。正常的性欲发泄,是在发育成熟的异性之间进行的,通过两性器官为主体的性交行为方式。不用正常的性器官而进行性欲活动,以得到性欲满足的,都应属性变态之列。当然,这两个方面是紧密相关、互相渗透的。因此,采用除自愿的两性间性交行为之外的任何直接引起生殖器兴奋、以满足性欲的习惯性和癖好性性行为,称之为性变态。

性变态具有三个特点:

(1)满足性欲的行为是除自愿的两性性交行为以外的其他方式,这些性变态行为不以生殖为目的,也不在两性之间通过生殖器进行,而是违反社会习俗的;(2)性变态行为是习惯性行为,仅仅有几次的异常性行为者,不能认为是性变态;(3)性变态行为是癖好性行为,即个人对这种行为有特别的爱好,因而乐此不疲,刻意追求。

性变态大都是后天的和心理的交互影响的结果。造成性变态的心理主要是一种攻击心理,而这种心理又来自惧怕或焦虑心理。因此在性变态中,常常可以见到一种针对一定对象的敌意表现。性变态可以通过两种过程来造成:

一是固着,即儿童停滞在某一发育阶段而不继续发展;二是退化,即已经成熟的个体遇到困难时退缩到较为原始的阶段。

性变态患者行为表现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

(1)患者大多并非性欲亢进的淫乱之徒。他们很多性功能低下,甚至不能完成正常的性生活。

(2)患者并非全是道德败坏、流氓成性的人。他们通常社会生活适应良好,工作尽责、个性内向、害羞、文雅,具有正常人的道德伦理观点,对自己的性变态行为触犯社会规范多有自责之心。

(3)患者没有突出的人格障碍,除单一的性变态所表现的变态行为屡教不改之外,通常都没有其他不良行为。

(4)患者对寻求性欲满足的异常行为方式,自己是有充分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

因此法律上评定有完全的行为能力与责任能力,他们的异常性行为虽属本身的生理需要,但会损害他人的身心健康,干扰社会秩序,行政纪律或法律将予以追究,以保障社会秩序与普通公民的公益。

性变态常见的有同性恋、摩擦癖、窥阴癖、露阴癖、异装癖、易性癖。恋物癖。恋童癖。自恋癖、恋兽癖、群谣癖、恋老人癖、恋尸癖、乱伦等,绝大多数患者为男性。其性行为方式的异常,可分类三种类型:

(1)性行为选择异常的对象。如同性同种(同性恋)、异种生物(恋兽癖)与无生物(恋物癖)。

(2)性行为方式的异常。如通过窥阴、露阴作为满足性欲的特殊方式。

(3)其满足性欲所选择的对象或所采取的行为方式,违反社会规范,并无生物学的反常意义。如恋童癖、近亲相奸(乱伦)等。二、性功能障碍及治疗1.阳痿阳痿是指男性生殖器缺乏勃起反应,有性交欲望但性交时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而不坚或坚而不久,以致难以进行或维持满意的性交。它是最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几乎一半的男性都有阶段性阳痿的经历。

从经历角度来讲,凡是阴茎从未勃起过,或稍有勃起一次也不能进行性行为的,称为原发性阳痿;在非性行为时(如睡眠初醒、梦中或膀胱高度充盈)可有勃起,或曾经有过成功的性行为经历,以后由于别的原因发生阳痿的,称为继发性阳痿。原发性阳痿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大多数阳痿都是继发性阳痿。

从发生原因角度来讲,器质性阳痿是指个人性能力不足所导致的阳痿。这种不足是由身体素质上的因素,如身体虚弱、久病不愈以及酗酒、药物等因素造成的。心因性阳痿是指由情绪紧张所造成的阳痿。医源性阳痿是指医疗不当所导致的勃起困难。在阳痿患者中,除少数是属于躯体疾病所带来的外,据临床观察,约有85%~90%的人属于心因性阳痿。心因性阳痿与器质性阳痿的鉴别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心因性阳痿可呈间歇性或境遇性,如与此人性行为困难,而与别人则正常,或在此地可以,而换个环境就阳痿,或性交时阳痿,而手淫时则否。

二是心因性阳痿在睡眠时仍有阴茎自发性勃起,而器质性阳痿则无此反应。

诊断是否是阳痿,要分析不同的情况,由于男性过度疲劳或饮酒等原因,偶尔不能勃起的,不能算是阳痿。倘若从此后一再出现这种情况,才可以下阳痿的结论。另外,性行为失败的原因要具体分析,不能只归咎于男性一方。如女性的阴道痉挛、处女膜增厚等原因,同样可以使性行为失败。

(1)引发阳痿的原因。

心因性原因:

①发育过程中的不利影响。

②认知错误。

③情感原因。一是恐惧心理的诱发。二是操作焦虑。三是“恋母情结”。以母亲为偶像的男性,在选择自己的伴侣时,要求对方无论从肉体上,还是性格上,与自己的母亲相似。倘若不懂得这种爱的区别,在与妻子同眠共枕时,犯罪的意识时常侵扰着他,即每次在与妻子性交时,总会有一种对母亲犯罪的感觉,特别是当母亲已远离人世时,他把对母亲的怀念视为神圣的,也看做是对那些气度不凡女性的一种侮辱,罪恶的意识日趋强烈。

④人际关系不协调。

精神病性的原因:许多功能性精神病和器质性精神病均可伴发阳痿,其中抑郁症与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最为突出。许多抗精神病药物的大剂量使用亦可引起阳痿。

躯体疾病的原因:由于躯体的某些疾病而引起的。

年龄因素,据研究报告,成年人中阳痿的发生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2)治疗方法。

认知疗法。首先要帮助患者建立以爱情为基础的性关系。其次,要克服内疚感和失败预感。

行为疗法。性行为焦虑是性机能障碍的最常见原因,因此可以采用肌肉松弛技术和系统脱敏技术。

性感集中疗法。此法要求配偶双方,尤其是男女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性器官上,而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夫妻双方的亲呢感上,即集中在双方共同体验快乐的过程中。

2.早泄(1)表现类型。

早泄是指进行性行为时男性射精过早,即女性尚未达到性高潮时就进行射精,不能引起女性的高度快感。早泄与早泄现象不是一回事,前者属于病态,而后者则属于常态。在某些情况下,正常男性也偶有早泄现象。如新婚之夜初次房事,男方心情过于激动,往往射精过快,这并不算早泄症。

早泄常表现出几种类型:一种是习惯性早泄。这样的患者往往阴茎勃起有力,性欲望比较高,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种是老年性早泄,它与年龄有关,与性功能的自然衰减相联系。这样的人,无论从性欲望上看,还是从阴茎的勃起程度上看都显得不足;还有一种是应激性早泄,它是在精神、躯体应激情况之后急性发生的,这样的人阴茎勃起无力,性欲冲动也显得比较低。

(2)产生原因。

据研究发现,早泄患者多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或总担心女方能否得到快感的人。早泄,通常使女性在性生活中得不到满足,女方可能因长期的性生活受到挫折,性关系中缺乏亲密关系而对男方怀有不满或敌意。倘若男方老是企图通过分散注意力。缩短性交前的爱抚时间或其他的方法限制自己的性兴奋来克服早泄,就会使性交更加缺乏亲密感,而使夫妻感情更糟倘若这种状况在较长时期不能改变,就会使夫妻关系紧张和婚变。如女性寻求性伴侣,或夫妻离婚等悲剧。早泄者除少数是由于器质性原因引起的外,如阴茎包皮系带过短、老年脑动脉硬化患者等,多数人是属于心因性的。早泄的常见原因有:

①匆忙习惯。这种匆忙习惯是由于手淫而形成的。手淫本身不会导致早泄,但有些手淫者,由于睡眠环境的限制,手淫总怕被人发觉,因而选择的手淫时间常常是短暂的,所以就抓紧机会尽快射精以得到满足,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射精匆忙的习惯。在婚姻后性行为中,这种习惯难以改变,便出现了早泄现象。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如若妻子不体谅就会产生不满,这种不满足使男性焦虑感上升,而越焦虑就越使房事时的射精难以控制,习惯也因此难以改变。

②情感不融。一是对妻子暗中存有敌意、怨恨或恼怒。过性生活时心情不愉快,只想对付一下就完事,于是出现早泄;二是存在自卑心理,对妻子有崇拜感,觉得过性生活简直就是对妻子的大不敬,哪里还敢有更多的奢望,刚一解除就溃不成军,不由自主地发生早泄。

③对性生活过分看重。这种人过性生活的次数不多,但事先总有一番想像,渴望到时候怎样,可是真正到时候了,还没来得及怎样,已发生了早泄。与之相反,有的人是心情忧虑过度。这种人可能偶然有过一两次早泄,便背上忧虑的包袱,每次房事前,都担心自己会早泄。结果一担心倒出了麻烦,一次的早泄变成了多次。

(3)治疗方法。

对早泄患者的治疗,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人手:

①冷化性动机。

②降低刺激强度。

③增强意念控制。首先患者要有足够的信心,这是取得明显效果的关键心理条件。

④系统脱敏疗法。该疗法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性生活时的紧张与焦虑心理,克服不良的性行为模式。

第一步,建立性焦虑及恐怖等级。从最轻度的性刺激到最强度的性刺激,通常以15至20个等级为宜。例如:①说悄悄话;②不脱衣拥抱;③不脱衣亲吻;④脱上衣拥抱;⑤脱上衣接吻第二步,逐步放松,实际脱敏。夫妻双方从焦虑与恐怖等级表中最轻的那一级开始,努力体验性快乐。倘若焦虑感出现,立即停止亲昵行为,全身逐渐放松,直至紧张感消除。倘若出现射精冲动,也应立即停止亲昵行为,放松全身,直至射精感消除。当射精冲动感过去后,又继续该步骤的刺激,直至能在这一层刺激中毫无焦虑地控制射精冲动为止。随后再依次进入下一层的刺激,直至最后的真实性交。

⑤家庭作业疗法。家庭作业由性治疗专家布置,要求患者按质按量完成,并做作业记录,然后交指导医师评阅。前苏联性医学创始人柯拉多赫维尔根据玛斯特斯的性治疗原则指定了一套作业,共7步:第一相互触摸性感区。第二建立女性性器官的兴奋感。第三激发阴茎的感受。第四延长阴茎兴奋时间。第五性器官接受时的感受。第六性行为过程中刺激的感受。第七性行为中的性兴奋感受。

3.性厌恶性厌恶是一种非机能障碍的性问题,患者对性生活或谈及性问题时,表现出一种憎恶反应。性厌恶的致病原因很多,男女皆可发病,以女性为多。

性厌恶患者的病态表现有多种,有的表现为性生活次数减少,有的表现为性生活被动,对性不感兴趣,有的甚至谈性色变,对性十分反感。在某些病例中,性厌恶还伴有生理反应,周身出汗、恶心、呕吐、腹泻或心悸等。

(1)原因性厌恶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下列几种:

①畏惧感。即把性生活看得十分可怕,尤其是新婚女子,甚至带有一种就刑的心情进行性交。畏惧感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害怕怀孕。

②罪恶感。即把性生活看成是可耻淫荡的行为。这种观念多见于缺乏文化知识的妇女,也有些男子具有这种观点。

③牺牲感。即把性生活看成是牺牲自己以满足对方,这种心理常见于女方。她们多半有一种不正确的但自己并未清楚意识到的贞操观和潜意识,其实质是一种受禁欲主义影响的贞操观。

④被动感。即把性生活看成是被动的事,仅仅是接受对方的要求,此种心理多见于女性。

恐惧性心理反应。例如,有的女性遭到过强奸,这种凌辱对其心灵造成很大创伤,便产生了性厌恶。更有甚者,有的女性仅仅只是在报刊杂志上看到了描述强奸案的文章,想像力使其受到激发,于是便产生了性厌恶。有些人是由不可告人的隐忧而导致性厌恶的,比如有的男人长有女性的乳房,有的女人身上多毛或乳房不发育,生怕被异性发现,便极力回避性生活。这种性厌恶完全是从恐惧心理发展而来的。

(2)治疗方法对于性厌恶者,应着重进行心理治疗。因为这类人大多数有正常的性反应,只不过因为心理障碍而厌恶性活动罢了。

首先,应帮助患者挖掘引起性厌恶的心理根源。其次,对性厌恶患者进行科学的性教育。最后,应适当运用行为疗法。

在治疗的开始阶段,要劝告病人暂时分居,停止房事,以解除对房事的恐惧感。然后,建议患者独自观看和抚摸自己的身体,以便进一步熟悉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并体会能引起兴趣的舒适感觉。因为女性一旦对自己的身体熟悉后,就能在性生活上更好地向男方表达感情和需要。

三、性变态及治疗1.同性恋同性恋患者对同性产生性爱的思想、感情和性爱的行为,对异性缺乏或减弱性爱倾向(也可有正常性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性变态类型。

据统计,同性恋者在男性中占3%,女性中占1%。在同性恋患者中,有的只是对同性个体在思想上及行为上产生性爱,而对异性不产生性爱;有些居于两可状态,对同性和异性均产生性爱,但有所偏重。这种情况通常都是对异性有比较弱的性爱倾向或者正常的异性间的性行为,但往往很难建立或维持正常的家庭关系。这类患者在男女中各占1%左右。

(1)原因同性恋发生的原因至今还没有肯定的学说,通常认为导致发生的原因有:

遗传因素。有人发现同性恋者在同卵双生子中远比异卵双生子中多见。

童年的特殊教育环境和人物接触,使儿童发生了角色错乱。如女孩经常和男孩一起摸爬滚打,对男孩行为产生认同,加上大人称她为“假小子”,这样的女孩可能发生角色认同混乱,使她的生活风格男性化。

教育方式不良。有的家长出于某种目的,让孩子经常穿异性的服装,或扮成异性,或者家庭中受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响,严格限制孩子与异性交往。患者在童年期受到这些教育的影响后,便会表现出一些同性恋的迹象,但这种迹象是模糊的、不自觉的,到了青春期性生理发生变化的时候,情况便迅速恶化,开始对同性产生好感,而对异性毫无兴趣,甚至厌恶。

(2)特征在同性恋的双方之中,可能有一人是真正的同性恋者,而另一个可能是逢场作戏,也可能是出于同情心暂时陪陪,也可能是受了威胁迫不得已。因此,后者当遇到合适的异性时,会产生异性爱恋而退出。同性恋患者的主要行为表现有:

对同性的迷恋。这类患者只存在迷恋同性的心理倾向和外部行为特征,而没有肉体接触,没有发生过类似异性间性行为的情况,是一种纯精神的同性恋。在这种相对应的同性恋中,双方各自扮演着不同的心理角色,如在男性同性恋患者中,一方主动扮演着“丈夫”,而另一方则扮演被动型的“妻子”;而在女性同性恋患者中,一方扮演主动型的角色“妻子”,而另一方扮演被动型角色“丈夫”。

寻求同性性发泄。这类患者不仅具有对同性恋的情感,而且还发生具体的性行为,从同性那里得到性欲的发泄。他(她)们性欲发泄的满足过程,类似异性间的性的行为过程。

(3)治疗对同性恋的治疗主要是心理治疗,而且任何一种疗法对治疗同性恋的效果都不十分理想,必须采用综合治疗法,将厌恶性刺激与同账刺激对象相结合,以使同性恋者丧失对同性的性兴趣。或用“配对一淡化”法使病人对性的兴奋转为对异性的性关心。并有意识地对病人进行与异性交往的训练,使其逐渐对异性产生兴趣和性兴奋,达到治疗目的。

2.摩擦癖摩擦癖是指习惯性和癖好性通过触摸或摩擦异性身体而获得性快感的一种性变态。这种性变态的患者多为男性,他们通常在拥挤场合进行,故也称挤恋。(1)原因摩擦癖发生的主要原因,目前尚未明了,但通常认为:家庭因素。不少患者在小时候生活在性封闭的家庭环境里,有着性压抑的经历。如从小生活在仅有母亲的单亲家庭里,受母亲的严格管教。因长辈婚姻不幸,使患者性情孤僻,不与同龄女孩接触,对性生活有明显反感。成年后通常情况下良好,智力健全,但仍回避与相识异性接触,有明显的害羞反应。后通过在公共汽车上与陌生异性拥挤而产生性兴奋和性快感,变为摩擦癖者。

偶然因素。患者大多数是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性心理发育受阻的情况下,性快感体验与异性身体接触偶然地结合,并以条件反射机制固定下来而形成的。成年后仍用儿童式的性行为来获得性快感性满足,以致发展成一位摩擦癖患者。

(2)特征摩擦癖患者的特征通常有下列几点:

具有计划性和目标选择性。在实施摩擦行为前和过程中均有所表现。如常在作案前对自己的衣着和面部进行修饰;作案时选择的对象多为年轻并相貌姣好者,而且是陌生的异性;场地多为拥挤而且不容易抓获的地方,如商场、电影院、公共汽车上等。

一旦被摩擦的对象有明显反应时,患者通常会中止行为,装出一付若无其事的样子。但是,倘若对方默然避开或默许,患者常常又会继续有关行为。

患者进行摩擦的部位多为生殖器区,也有以手或臂肘及其他部位作为主要摩擦部位的,受害者被触摸摩擦的部位多为手臂、乳房、臀部、会阴部及腿部等地方。大多数情况下是隔衣进行接触摩擦。

不少患者在行为中有性乐高潮出现,即射精。大部分患者将精液射在自己的内裤中,也有个别人将精液排泄在受害者的衣服上。

大多有反复发作的情况,但难从过失犯罪中吸取教训,往往是冲动战胜理智,因此有屡教不改倾向。

摩擦癖患者与通常的流氓是有区别的。首先,摩擦癖患者在工作、学习及其他行为方面通常都是表现良好,无任何劣迹,而流氓都有其他劣迹;其次,摩擦癖患者选择的地点是拥挤的公共场所,选择的对象是陌生的异性,并尽量避免让对方知道,而流氓选择的地点多为私下或隐蔽的场所,对象多为认识的异性,很少选择完全陌生的人,也不怕对方知道;再次,摩擦癖患者仅在触摸挤擦过程中就可获得性满足甚至出现性乐高潮。

(3)治疗对摩擦癖患者的治疗重要采用满灌疗法、厌恶疗法等心理治疗的方法。

3.露阴癖露阴癖只指在不适当的环境下在异性面前公开暴露自己的生殖器,引起异性紧张性情绪反应,从而获得性快感的一种性偏离现象。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性变态行为,以男性患者居多,男女之间比例为14:1。

(1)原因露阴癖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无定论。通常认为导致露阴癖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从种族和个性发育的角度来看,露阴癖是原始性行为的释放。

与环境密切相关。

性格上的缺陷。如过于内向、适应性差和婚姻的失败也是露阴癖产生的原因之一。此外,也不排除精神发育不全及精神病患者的所为。

(2)特征露阴癖的发病年龄在17至54岁之间,易发年龄在25至35岁之间。其表现为:

患者常常在黄昏或不大暗的晚上,在街头巷尾、公园或电影院附近人不多的地方,或十分拥挤但又有机可乘的地方;也有白天作案时,常常选择行驶的公共汽车,或站在住房的窗口、门洞等隐僻角落,当异性走近突然暴露自己勃起的性器官,使对方惊恐不定、羞辱难耐、或耻笑辱骂,患者则从中感到性的满足,然后迅速离去。有的还伴有其他行为,如在露阴的同时与对方说话

⑩ 请一篇电影《阿拉伯人的劳伦斯》的影评

我磨蹭了好久才开始写这篇文章,因为一方面,这部电影已经有太多的人为它写下文字,而电影的主角也早在他那个时代就已成为传奇。但是另一方面,在花了3小时 45分钟后看完这部电影(天晓得,这是我6岁以后第一次看一部有“intermission”中场休息的电影!),并查看了很多资料后,我又确实想写些什 么。而耽误我动笔的最大问题在于:这部篇幅宏大的电影述说的宠大故事,有太多太多可说,我又从何处说起?组织文章是件辛苦的事情,既然又没有稿费拿,那么 我干脆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想到哪里讲到哪里吧。

关键词1:史诗
据说在一次调查中,影迷们选出的最优秀史诗片就是《阿拉伯的劳伦斯》。看完这部电影我一点也不惊讶,实际上,从片头那波澜壮阔的音乐一响起我就清楚,这不会是一部名不副实的电影。对于一部拍摄于六十年代初的电影来说,《阿拉伯的劳伦斯》完美的让人惊叹,那些沙漠中的镜头,让人感到漫漫黄沙,从眼前到天边。在劳伦斯返程去找寻掉队的同伴时,等待他的随从向远处眺望,在炙热太阳的烘烤下,地平线都升腾着热气,一望无际都是沙子沙子沙子,直到一个极小极小的黑点出现……摄影师的功力只能用神乎其技来形容。另外,在几个骑兵团 体作战的场景中,影片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气魄,在沙丘上冒出的一片片阿拉伯骑士,和马踏蹄溅的阵阵漫天黄沙,让我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这种气魄并非现代电脑 技术做出的0和1可以比拟。

关键词2:英雄
劳伦斯在他自己的时代就已经是一个英雄,影片中的记者本特利,其实就是历史上的美国旅行家兼记者洛维尔·托马斯(Lowell Thomas),他所写关于劳伦斯策动的阿拉伯起义(The Arab Revolt)的轰动一时的报告文学,还有劳伦斯的自传体记录《智慧的七柱》, 都是他成名的原因。在我看来,劳伦斯身上的闪光点有两处,其一是敢于创造奇迹,其二,他是个真正崇尚自由的人。不向命运屈服这一点已经被无数人写过,在劳 伦斯折回沙漠中,孤身一人寻找迷失同伴,他不相信阿里所说的“命运已定注定”,他要向阿拉伯人证明,他能够改写命运,他能够创造奇迹,他冒险尝试,他成功 了,他把同伴救出沙漠的那一刻,才真正的成为“阿拉伯的劳伦斯”,阿拉伯人才真正的接纳、信任他。当然,后来他奇袭阿卡巴,又运用游击战术,袭击铁路,大 大牵制了奥斯曼帝国的军事力量,并且凭借高超的外交能力,斡旋于阿拉伯各部落间,使得阿拉伯人空前的团结起来,这些赫赫功勋,不但使其真正成为一个英雄,更被希特勒所敬佩。

至于为什么我说,劳伦斯是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原因就在于,他能够帮助一个弱小的民族抵抗强权,争取自由。余光中说过“有两个人帮助弱小的民族抵抗强大的奥 斯曼帝国,一个失败了,一个成功了,他们都毕业于著名学府,他们又都英年早逝,前一个是拜伦,后一个是阿拉伯的劳伦斯。”拜伦的自由精神,看看我BLOG 简介里面的诗就明白,而劳伦斯的自由精神,在于他无分等级,无分国界的为人们争取自由。威廉·华莱士为自己人民的自由而战,可谓无畏,可谓荣耀;而劳伦斯 为了异国他乡人民的自由,向自己的政府讨价还价,呕心沥血,可谓无私,可谓伟大,可谓人杰!在开罗的将军们承诺“英国不想统治阿拉伯”“大马士革可以作为 阿拉伯议会所在地”的时候,劳伦斯真的相信他们会把自由还给阿拉伯人吗?这位牛津的毕业生,真的认为他的祖国以及协约国会让阿拉伯人统一、建国?我认为不,这就是他星夜行军,想要他的阿拉伯部队率先攻下大马士革的原因。他心里其实明白,让英国和法国舍弃自己的殖民地,舍弃自己的战利品,靠他一己之力,虽然他已经是个举世闻名的英雄,却是绝对办不到的。果然,他失败了,败在祖国狡猾的将军们手里,更败在他殚精竭力想要解放的人民手里——阿拉伯人的不团结, 毁了他们的自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向任何人,任何权利挑战,为了自己的信念,这就是劳伦斯最光辉的一面。

由于感觉自己争取阿拉伯独立的事业被政治家出卖,劳伦斯在战后拒绝出任总督等职位,而是选择隐居生活。

关键词3:平凡人
在电影中,劳伦斯被俘后受尽折磨,终于回到开罗,而他的长官却又要叫他执行任务,这时劳伦斯已经接近崩溃,他说道:Leave me alone!(这句话其实隐含着更加深刻的暗示,一会再说)劳伦斯希望他是个平凡人,他是个同性恋,而且,用现在的话来说,还是个受虐狂(合上你那张大的嘴巴,我们一会再说),他脆弱而敏感,从秘密和缺点上来看,他是个平凡人,但是从能力上来看,他又是个卓越的人。这样活着,确实痛苦。

对于劳伦斯其人,片中有两句话非常值得注意,一句出自费瑟王子之口:With major Lawrence mercy is a passion, with me it’s merely good manners.另一句出自劳伦斯本人,意思是他杀了一个人,但是却发现自己enjoy it.导演想表达什么暗示什么在这里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电影从神坛上捧下了劳伦斯的塑像,让他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缺点的人。

当然,顺便提一下,电影中对于劳伦斯的塑造也有不实之处,此处还甚为让人不快,我引用Wiki 上的文字:

The real Lawrence actually shunned the limelight, as evidenced by his attempts after the war to hide under various assumed names. Even ring the war, Lowell Thomas wrote (in With Lawrence in Arabia) that he could only take pictures of Lawrence by tricking him (though he did later agree to pose for several pictures for Thomas' stage show). Thomas's famous comment that Lawrence "had a genius for backing into the limelight" referred to the fact that his extraordinary actions prevented him from being as private as he would have liked to have been, not anything to do with self-promotion or egotism at all.

我简略说一下,大意就是劳伦斯是个非常不喜欢“炒作”自己的人,但是电影中的劳伦斯经常在镜头前摆pose,还被记者称为是“爱现王”,这点不知道编剧是怎么想的。

关键词4:同性恋的暗示
关于劳伦斯是同性恋的问题,很多历史学家、传记作家已经考证已久,但依然是个迷。说实话,我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哇,好超前,60年代的片子就已经在同性恋上做文章了!果然一查,电影中有很多同性恋的暗示,比如劳伦斯女性化的举止和瘦弱的体态,碧蓝色的温柔眼神和多愁善感、不注重军人礼节等等,尤其是劳伦斯身边的两位阿拉伯校帅哥,非常明显的在暗示什么,最明显的暗示在那一句“Leave me alone!”要知道将军当时就说:“说出这句话也太柔弱了。”何止是柔弱,一个军人在这种时刻说出这样的话,简直就是纤细敏感到极点。(莫非其劳伦斯还是小受……)
对此,Wiki上是这样说的:

劳伦斯作品中的一些章节,以及他在军中同事的回忆,反映出他有性受虐狂倾向,喜欢鞭打和肉体的痛苦。1917年12 月,劳伦斯曾在汉志铁路沿线的德拉被土军抓获并遭强奸和鞭打。劳伦斯另一个引人争议的话题是其性取向。《智慧的七柱》一书署明“致S.A.”的序言,被认 为是写给一个叫达霍姆(Dahoum全名为谢赫·艾哈迈德,Sheikh Ahmed)的14岁阿拉伯男孩的情诗(见引文)。达霍姆曾于1914年和劳伦斯一起在卡赫美士考古工地工作,两人关系密切,劳伦斯拒绝澄清两人有肉体关 系的传言,并在返回英国时将达霍姆带回国与其同居。1916年,劳伦斯将达霍姆派往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阿拉伯北部联系阿拉伯民族主义分子,1917年,达霍姆因斑疹伤寒去世。劳伦斯后来在《智慧的七柱》中说,他的梦想——为阿拉伯人民赢得政治自由——本意就是想作为一份礼物送给达霍姆的。

Wiki上还说:

In Seven Pillars, Lawrence claims that while reconnoitering Deraa in Arab disguise he was captured and tortured. Many critics have read this account as describing homosexual rape, and have used this to suggest that Lawrence was homosexual.

Reports from a man whom Lawrence hired to give him beatings make it clear that he had unconventional tastes, notably masochism.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ose who attest that T.E. Lawrence was possibly a homosexual are primarily biographers and researchers who had never even encountered him.

说了半天等于什么都没有说,不过对于此点,电影中确实有非常多的暗示,比如那个劳伦斯带进英军酒吧的阿拉伯青年,原形应该就是Dahoum。1913年左右在一次南土耳其的考古挖掘中两人相遇,劳伦斯教他摄影,读写,Dahoum成为了他的助手。后来两人搬到一起住,劳伦斯为他塑了一尊裸体像并放到了两人房子的顶上。Dahoum还是一名摔交手(wrestler)。战争爆发时,劳伦斯远在英国,两人再未能会 面,Dahoum1918年死于斑疹伤寒(另一位著名的同性恋亚历山大大帝也是死于此病),终于天人永隔。

电影中还有一处著名的暗示,就是劳伦斯被俘时,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位土耳其省长捏掐劳伦斯的白皙肌肤时,还有那位土耳其士兵行刑时,脸上都浮现出无比猥亵的表情,而劳伦斯被从囚室扔到街上时,第一个动作是把脸转过去,深深地埋进泥水中。这些都暗示了劳伦斯曾被轮奸,上面的资料中也提到了这一点,但我认为这段不幸的经历和同性恋没有关系,因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性取向是先天性的。

关键字5:死亡

电影吧劳伦斯的死亡放在片头,死亡的过程和葬礼都符合史实。劳伦斯死亡的过程如下(Wiki):

He was mortally injured in a Brough Superior motorcycle accident in Dorset, at the age of 46, close to his cottage, Clouds Hill near Wareham (now run by the National Trust and open to the public). The accident occured because of a dip in the road that obstructed his view of two boys on their pedal cycles; he swerved in an effort to avoid hitting them, lost control, and was thrown over the handlebars of his motorcycle. He died six days later.

他的铜像,被摆放在圣保罗大教堂,与最伟大的那些人一起,供后世瞻仰。

下图为他最爱的摩托车Brough Superior,他喜欢追求速度,曾说“对速度的追求是人类的第二兽性。”他死于追求中,如同所有传奇。

最后,用劳伦斯众多名人朋友中的一个给他的评语来结束吧。

I deem him one of the greatest beings alive in our time... We shall never see his like again. His name will live in history. It will live in the annals of war... It will live in the legends of Arabia.

— Winston Churchill

阅读全文

与阿拉伯多毛免费男子同性恋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看免费恐龙世界电影 浏览:716
看电影心情怎么发 浏览:643
看电影电视剧的好网站垛 浏览:370
报业微电影下载 浏览:775
微票儿官网电影票 浏览:295
痞子英雄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982
哪里能看美国蜘蛛性虐电影 浏览:950
除暴是哪里的电影 浏览:755
有哪些电影真的啪视频 浏览:627
电影桥的视听分析 浏览:618
一般在哪里可以找到电影资源 浏览:715
陕西乾县微电影 浏览:160
哪里有恐怖血腥电影可以看 浏览:710
孙悟空新动漫电影叫什么 浏览:889
脔我电影在线 浏览:726
激发人生微电影 浏览:480
天堂电影院是哪个国家的 浏览:857
感恩教室的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951
电影份额诈骗流程微信加错 浏览:151
创造营谁看小电影 浏览: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