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什么农村人到城里打工的电影
蓝宝石讲述的是一个来自安徽的女孩前往上海打工的故事。这部电影让我感触颇深,它生动地描绘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一个普通农村女孩如何勇敢地面对城市的挑战。
女孩的名字叫小梅,她离开家乡,带着梦想和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前往上海的旅程。起初,她在一个工厂工作,每天重复着机械的动作,生活单调而乏味。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激发了她内心深处的坚韧和勇气。
在城市的喧嚣中,小梅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她结识了一位善良的房东,房东一家对小梅十分照顾,让她感受到了一丝温暖。与此同时,她也遇到了一些冷漠和不公,这让她对城市生活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电影中,小梅的经历不仅是一场个人的成长之旅,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揭示。她不仅要面对工作上的挑战,还要应对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在经历了种种困难之后,小梅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强。
这部电影让我意识到,每一个城市里的劳动者都是值得尊敬的。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贡献着力量。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更加关注农民工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通过小梅的故事,我看到了希望和梦想的力量。每一个人都有改变自己命运的可能性,只要我们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蓝宝石不仅是一部讲述农村人到城里打工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梦想、勇气和坚持的故事。它让我深思,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❷ 日影推荐|《再见,嘴唇》——给总有一天要停止的这颗心脏浇浇水
看到《再见,嘴唇》这部电影,纯属机缘巧合。一个极其无聊的漫长夜晚,不知如何打发时间,在世界上存在的无数风格迥异的影片之中选中了它。
总的来说,《再见,嘴唇》的评价不算好,这可能跟这部电影的本质有关。这部电影本身,跟它的主人公和它讲述的故事一样,都是脱轨的、背离主流的、不受认可的、见不得光的……
几个loser抱团取暖,打造出一部不那么上台面的作品,you might say.
对于这部电影最大的批评,就是它“不三不四”,你很难给它找一个归类,有点四不像的感觉。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支乐队ハルレオ,但它不是一部偶像纪录片,这个乐队在整部电影里来来回回只唱着三首歌,本来快要出名了,乐队成员间却撕得不可开交,对前来采访的杂志恶言相向,天天念叨着开完这几场live就解散。
这部电影主角是两女一男,好像是要讲一个三角恋的苦情故事,但看到后面你发现每个人都似乎同时爱和恨着另外两个人,他们只是无休止地纠缠和混乱,没有谁要和谁谈恋爱。
乐队的两个女孩有一个是同性恋,于是你预设了一个文艺或苦情的故事,但她们的故事却套不上任何一个模板。
最后的最后,你以为这是一部青春疼痛片,这几个天天抽烟的男孩女孩解散后即将各奔天涯,继续到工厂打工,就像做了一场梦时,电影的基调却又来了个大反转,在最后一幕来了一场青春励志。
所以这部电影到底要表达什么?要带给观众什么?我应当带着怎样的期待去了解这个故事?
其实,贯穿全片的这三首歌就是答案。
在这部电影中,《再见,嘴唇》这首歌担当感情基调的总旋律,它唱的不仅是Haru和Reo这两个女孩的故事,而是Haru、Reo、志摩这两女一男关系运转的逻辑。
心中的感情,无法传达,无人回应,让这根刺留在心里,并时时品味着这种痛感,就很好。
电影中有过三次“再见嘴唇”,最打动我的是Reo对Haru的吻(这里的长发小松菜奈真的太美了)。
我们看惯了性少数的那一方默默痛苦无限等待的故事,这里却让异性恋的一方,那个一心想要爱,想做傻瓜的Reo吻了上去,说着“我想要勉强”。
但是Haru把她推开,因为心里这根刺留着就好。
另一次是Reo对志摩的吻。
从他们第一次见面,Haru就略带醋意地说,禁止队内恋爱。也许那是Haru的神经过敏,也许感情早已埋下伏线。但因为志摩爱的却是Haru,Reo也不可能得到他的回应。
Reo是三个人里面最天真,最纯粹的那个,她一遍遍说着“当傻瓜有什么不好”,完全自愿地请他人爱或是伤害自己。
而Haru和志摩这两个遍体鳞伤的人,则一遍遍像大人教小孩那样,试图让Reo学会“再见,嘴唇”的逻辑,让她也只把爱埋在心里,带着伤痛一天天生活下去。
还有一次,是志摩对Haru的吻。
Haru一直有一个苦涩的想法,Reo迟早会跟志摩在一起,他们两人是互相喜欢并且也没有世俗偏见的障碍。但最后志摩向她表白了,她却觉得那是同情和安慰。
这个首尾相接,看似荒诞的三角恋情,我非常喜欢。里面的每个人都遵循着只有他们自己才懂的规则,他们作为三个灵魂在彼此纠缠,而非一个同性恋者和两个异性恋者,对于他们三人来说,这样的标签并不重要。
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对性取向的处理。我认为性取向跟任何标签一样,最终都是应当被撕毁的,世界上每一个人,只是不同的个体,各种各样的标签只不过是为了偷懒,人,是不能像垃圾一样分类的。
我喜欢Reo因为太喜欢、太感激Haru,太想为她做点什么,说着“我想要勉强自己”并吻上去。我喜欢志摩痛苦地说“因为你这样我会心疼”而吻上Haru。我喜欢Haru说“你这样只会显得我很可怜”而推开志摩,而不是义正言辞宣布自己是同性恋不能亲吻男性。
我喜欢他们三人超出了边界,超出了既定的轨道,变成了复杂、混乱的“人”。
我也喜欢他们在爱情里,享受着爱情带来的快乐与疼痛的分分秒秒,不为自己追求任何结果,却希望另外的人幸福。
这是这部电影中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首歌。
当剧中发生感情纠缠时,乐队唱着《再见,嘴唇》,当三人遇到低谷时,则会唱起这首歌。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个念头是:怎么会有这么差劲的乐队啊?
他们是这样地貌合神离,上台后安安静静唱着歌的他们,前一秒在后台还在争吵得你死我活。难道不是对台下粉丝的欺骗吗?
他们是这样的生活在阴暗角落中的一群人,一个退役牛郎,两个工厂打工的女孩,即使组成地下乐队,有了自己的专辑,有了一群粉丝,也不会改变他们的命运和生活方式。
他们活在痛苦的拉扯之中,每次开口前都要不耐烦地点起一支烟,不断地伤害别人也被别人伤害。
他们明明说想要红,可是杂志采访时又因为对方不懂自己拂袖而去,明明知道乐队解散只能继续去工厂打工,还是义无反顾要解散。
但是随着这首歌一遍遍地唱下去,我渐渐明白了。
这群看似乖戾、孤僻、颓废的人,也都有他们的缘由,他们是因为一些缘由而唱起这首歌,他们不寻求他人的理解,只是静静地以自己的方式痛苦和快乐。
比起他们,似乎更加健康和阳光的我们,当然,也有同样充足的理由活下去。
我喜欢这种悲观的乐观主义。
这首歌是三首歌中唯一一首“正能量”的歌曲。仿佛是怕观众看不出这部电影悲观中的乐观主义内核,结尾时突然来了一个反转,再次配上这首歌。
是的,我们可以脱离现有的轨道,虽然在现在的我们看来,“脱轨”好像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我们希望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良好的工作,即使996、007也不敢停下来,而电影中这三个人,即使乐队一解散就要饿肚子,也不愿意勉强貌合神离地撑下去。
我们希望有一份天长地久的爱情,但这部电影里的每个人都在追求不可能,同性恋爱上异性恋,异性恋爱上同性恋,即使深爱的对方向自己表白,如果无法使对方幸福,也会拒绝。
我们希望功成名就,但Harureo这个乐队,不开心就解散,不喜欢记者的问题就拒绝采访,即使下一顿饭还不知道在哪里,也可以继续任性,大不了就回到工厂打工。
我知道上面这些都太理想化了,可是,看多了充斥着奋斗、成功学的所谓正能量,我们也需要给心脏浇浇水,在生活的缝隙中喘口气。
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大概就是,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已经这么差,完全脱离了成功人生的轨道,你还是可以拥有百分之百纯粹的喜怒哀乐,那些感受才是到人世间走一遭真正宝贵的东西。
❸ 有个外国电影,主角名字翻译成中文叫骨头的一个地下拳手,
电影《血与骨》。
20世纪20年代,日本经济正处于复苏后的上升期,大批劳工从济州岛前往大阪淘金。在那里,朝鲜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区,他们互相扶持平安度日。但是其中还有一个异类,甚至连黑道都畏惧三分。他就是性情粗暴的金俊平(北野武饰),这个孔武有力的男人,常常让周围的人陷入恐慌。
金俊平在鱼糕工厂打工,工厂附近有一家居酒屋,老板娘李英姬(铃木京香饰)勉力维持着小店,还带着一个不懂事的女儿。金俊平对老板娘垂涎三尺,用武力强奸了她,并胁迫她和自己成婚。
不久,女儿花子、儿子正雄相继诞生,但是两人仍很疏离。金俊平每日大醉而归,便打老婆、骂孩子、摔东西,闹得全家恐惧、四邻不安。
(3)电影工厂打工片段扩展阅读:
《血与骨》的镜头非常精致,布景的搭建、灯光的打法都很“美”,这样就凸显出北野武演的那个恶魔父亲的暴力格外膨胀、可怕。影片所表现的空间都特别封闭,在封闭的空间里总弥漫着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暴力的恐惧感,只有开场。
白衣飘飘的年代,载着年轻父亲的大船驶向大阪的画面,充满着梦想,广阔而开放。满船韩国移民靠近日本海岸的时候,发出欢呼——这个场景在讲述美国移民历史的电影里常常看到。
人们望见自由女神像,如醉如痴,然而在《血与骨》里,人们望见的是烟囱林立。这预示这部影片没有任何浪漫,只有被压榨的生存。
❹ 特区打工妹的介绍
《特区打工妹》是由珠江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剧情电影,由张良执导,俞飞鸿、王茜等主演。该片讲述了一群农家女离开贫困的家乡来到特区一家工厂打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