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有哪几种转场方式
无技巧的有12种。
1、两极镜头转场
前一个镜头的景别与后一个镜头的景别恰恰是两个极端。前一个特写,后一个是全景或远景;前一个是全,远景,后一个是特写。
特—远 特—全 全—特 远—特
效果:强调对比。
2、同景别转场
前一个场景结尾的镜头与后一个场景开头的镜头景别相同。
全—全 特—特
效果:观众注意力集中,场面过度衔接紧凑。
3、特写转场
无论前一组镜头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什么,后一组镜头都是从特写开始。
其特点是,对局部进行突出强调和放大,展现一种平时在生活中用肉眼看不到的景别。我们称之为“万能镜头”,“视觉的重音”。
4、声音转场
用音乐,音响,解说词,对白等和画面的配合实现转场。
5、空镜头转场
空镜头是指一些以刻画人物情绪,心态为目的的,只有景物,没有人物的镜头。空镜头转场具有一种明显的间隔效果。
作用是渲染气氛,刻画心理,有明显的间离感。另外也为了叙事的需要,表现时间,地点,季节变化等。
6、封挡镜头转场
封挡是指画面上的运动主体在运动过程中挡死了镜头,使得观众无法从镜头中辨别出被摄物体对象的性质,形状和质地等物理性能。
7 相似体转场
(1 )非同一个但同一类
(2) 非同一类但有造型上的相似性
8、地点转场
满足场景的转换。比较适合新闻类节目。根据叙事的需要,不顾及前后两幅画之间是否具有连贯因素而直接切换(使用硬切)。
9运动镜头转场
摄影机不动,主体运动。摄像机运动,主体不动。或者两者均为运动。
作用:转场真实,流畅,可以连续展示一个又一个空间的场景,是纪实纪录片创作的有力武器。
10、同一主体转场
前后两个场景用同一物体来衔接,上下镜头有一种承接关系
11、出画入画
前一个场景的最后一个镜头走出画面,后一个场景的第一个镜头主体走入画面。
12、主观镜头转场
前一个镜头是人物去看,后一个镜头是人或物所看到的场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主观性。此转场要慎用。
13、逻辑因素转场
前后镜头具有因果,呼应,并列,递进,转折等逻辑关系,这样的转场合理自然,有理有据,在电视片,广告片中运用较多。
(1)电影绞刑镜头是怎么拍出来的扩展阅读:
转场简介:
每个段落(构成电视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一个个镜头连接在一起形成的镜头序列)都具有某个单一的、相对完整的意思,如表现一个动作过程,表现一种相关关系,表现一种含义等等。它是电视片中一个完整的叙事层次,就像戏剧中的幕,小说中的章节一样,一个个段落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完整的电视片。
因此,段落是电视片最基本的结构形式,电视片在内容上的结构层次是通过段落表现出来的。而段落与段落、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过渡或转换,就叫做转场。
㈡ 梅尔吉布森导演的另一部争议之作 7个字的
梅尔吉布森惊世之作《耶稣受难记》
2004年02月03日20:23:22 网易娱乐 Henry
编剧/导演: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
主演:詹姆斯·卡维泽James Caviezel - 耶稣
莫妮卡·贝鲁奇Monica Bellucci - 抹大拉
美娅·摩根斯坦Maia Morgenstern - 玛丽亚
卢卡·里奥奈洛Luca Lionello - 犹大
类型:剧情
级别:R级(暴力镜头)
发行:新市场影业公司Newmarket Film Group
映期:2004年2月25日
官方网站:ThePassionoftheChrist.com
[剧情:基督受难再现银幕]
耶稣基督受难前的最后12个小时。
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让世人知道了耶稣在蒙难前如何坦然面对这场必然的死亡。身处光明中的耶稣手持酒杯和薄饼,对自己的信徒侃侃而谈;而躲在黑暗处的犹大则是一脸的恐慌,他知道,自己的下一次拥抱将会让面前这位睿智的贤者陷入死亡的漩涡……
这些都是油画中所描绘的。2004年2月,一部描述耶稣受难的影片将会被搬上银幕。
故事发生在最后的晚餐之后,耶稣抗拒了魔鬼的诱惑,然后被罗马士兵带到了耶路撒冷城内犹太法利塞教众的面前。他的言语被当成了僭越狂妄的疯话,大祭司和教众就这样宣判了耶稣的死罪。接着,耶稣又被带到执政官比拉多的面前,比拉多意识到自己的审判将无可避免的带来政治上的冲突,于是他决定听从希律王的旨意。希律王让百姓在耶稣和罪犯巴拉巴之间做出选择,结果是巴拉巴被无罪释放,而耶稣将接受惩罚。耶稣就这样被交到了罗马士兵的手中,饱受鞭笞之苦。然而,盲目的百姓仍然认为对耶稣的处罚远远不够。直到此时,比拉多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得不将耶稣推向刑场。
耶稣背着十字架蹒跚的走在耶路撒冷的街道上,前方的路通往蒙难地高尔高沙。在蒙难地,耶稣被钉上了十字架。十字架上,耶稣经受了最后的考验——被上帝所遗弃。经受了恐惧的耶稣看着圣母玛丽亚,大声喊出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我的十字架使命完成了。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
刹那间,天地失色……
[幕后:富有激情的剧组]
《耶稣受难记》拍摄开始于2002年11月4日,历时10周于2003年1月封镜,投资2千5百万美元。影片全部在意大利取景,主要的外景地选在了意大利的南部城市莫托拉和塞恩希塔工作室搭建的耶路撒冷城区中。后者中的场景包括审判耶稣的宗教法庭,比拉多的宫殿以及耶稣被鞭笞毒打的刑场。
导演梅尔·吉布森要求摄影师卡雷波·戴斯夏尔赋予影片一种卡拉瓦乔式的巴洛克风格,用强烈的色彩对比突出一种逼真的摄影效果。这使影片看起来更为暴力,更为阴暗,每一个镜头都显得那么不可思议。影片中有40%的内容是在夜间或在封闭的室内拍摄的,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更能体现出光明与黑暗之间的激烈冲突。片中服装的色调以棕色、黑色和浅褐色为主,在配合场景总体色调的同时,这种色彩也能够更好的诠释人物的内心和性格。
[相关链接:一切都非易事]
影片的名字之所以从最开始的《激情》改为现在《耶稣受难记》,是因为米拉麦克斯公司同期将推出另一部名为《激情》的电影,系根据珍妮特·温特森的小说改编,其背景设定为拿破仑战争期间,传闻格温妮丝·帕特洛和朱丽叶·比诺什将加盟该片。
1988年大导演马丁·斯科西斯推出了《基督的最后诱惑》,片中因为大胆触及天主教教义而在上映后引起巨大争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环球公司的高层官员汤姆·鲍洛克说:“我们收到了几百万封观众来信,2万5千人在环球公司的门前举行示威游行。我们甚至接到了一些恐吓信。”最后影片的票房进帐仅为840万美元。有了这个前车之鉴,题材相似的《耶稣受难记》在发行时遇到了不小的难度,没有大公司愿意冒险接下这个烫手的山芋。最后,还是由曾发行过《国王不死》、《死亡幻觉》、《记忆碎片》、《鲸骑士》等片的新市场影业公司接手。正像鲍洛克所说的,吉布森的影片应该去吸引基督徒们去观看,而不是排斥他们。吉布森自己也希望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对基督徒们来说,那种感觉应该是看着一个自己的血肉挚亲被折磨了2个小时后一种让人心痛的不能自己的感觉。”
从名字上来看本片应该是《圣经》中一段情节的艺术化再现,但事实上梅尔·吉布森将其拍成了一部动作片。影片中的刑罚场面让人震撼,耶稣的面部被打得血肉模糊,看过之后你就永远无法忘记受难的耶稣。吉布森希望影片中的一切细节都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人们心目中的那段历史,片中的配音就使用了两种已经失传很久的语言:亚拉姆语和拉丁语,梅尔·吉布森甚至不想为这部几乎没人能够听懂的影片配上字幕,不过这毕竟是一个不太现实的想法。
[评论:疯狂?抑或讲述事实?]
1965年,罗马教廷在第二次梵蒂冈会议上正式赦免了犹太人的“罪行”,从此以后,他们不再需要背负“害死耶稣”的沉重罪名,这让所有犹太人都放下了压在心口的一块大石。可是,当梅尔·吉布森开始自编自导《耶稣受难记》时,阴影再次袭上了那些生活在美国的犹太人的心头,片中涉及的敏感宗教问题正是矛盾的来源所在。吉布森对于影片的说明更是加重了犹太人的忧心,扰乱了任何一名犹太人的正常思维:“《耶稣受难记》所带来的不安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情况,但这却绝不是我拍摄影片的本来用意。我只是在讲述一个事实……任何一个有罪的人都应该看到自己所犯下的罪行。”
《耶稣受难记》没有在好莱坞占主导地位的明星领衔,对话也采用影片所处年代人物使用的语言:犹太人的亚拉姆语和罗马人的拉丁语,虽然将配以英文字幕,但是对于好莱坞来讲,这种做法简直不可理喻。于是人们开始感到恐惧,恐惧的根源并不是畏惧吉布森口中的“事实”,而是源自吉布森曾经资助一座独立于洛杉矶罗马天主教大主教管区的传统天主教堂,而所谓的“传统天主教”指的是从教会分裂出来抵抗“第二次梵蒂冈会议”的运动,他们的宗旨就是“清除害死耶稣的犹太人”。
迫于各种压力,梅尔·吉布森不得不重新剪辑了影片,赋予片中的犹太人角色更多令人同情的因素,并且请来了科罗拉多泉城的福音派教徒、宾夕法尼亚的宗教首脑和华盛顿的社会名流而非最具发言权的普通市民来观看未完成的毛片。因此,对于本片是梅尔·吉布森故意煽动的疯狂之举还是出于一种让罪人的后代重新面对事实的冲动,我们仍然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因为,犹太人是否要为害死耶稣而负上千古罪名距离受中式文化熏陶的我们实在是太远太远了……
㈢ 电影《风声》里的刑法是真的吗
《风声》中最残忍的5大刑罚是真的,分别是兽刑、绳刑、刺刑、电刑、辱刑。
《风声》讲述了汪伪政府时期的1942年,在发生了一系列高官暗杀事件后,日军引起高度重视,为了找出代号为“老鬼”的共产党员,日军和伪军对顾晓梦、李宁玉、吴志国、白小年以及金生火五人进行了审问,过程中经历的心理战和酷刑。
(3)电影绞刑镜头是怎么拍出来的扩展阅读:
电影《风声》(The Message)是根据麦家同名小说改编的中国大陆首部谍战大片,由华谊兄弟出品,冯小刚监制,陈国富和高群书联合执导,周迅、李冰冰、张涵予、黄晓明领衔主演。
电影讲述了汪伪政府时期的1942年,在发生了一系列高官暗杀事件后,日军引起高度重视,为了找出代号为“老鬼”的共产党员,日军和伪军对顾晓梦、李宁玉、吴志国、白小年以及金生火五人进行了审问,过程中经历的心理战和酷刑。
影片于2009年9月29日全国上映,凭借着精良的制作水准、演员精湛的演技、扣人心弦的情节,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韩国上映时收获了业内外良好的口碑和商业上的成功,获第17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李冰冰获第4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国内票房2.25亿人民币。
参考资料:人民网-电影《风声》资料
㈣ 剪辑电影片段有哪几种手法
1.传统剪辑
也可称为剪辑的基本功。其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保证镜头转换的流畅,使观众感到整部影片是一气呵成的 ;二是使影片段落 、脉络清晰 ,使观众不致把 不同时间、地点的内容误认为是同一场面 。因此 , 这种剪 辑必须做到:
①防止混乱。镜头衔接必须准确无误,不脱节不重叠,人物动作的方向、空间关系必须一致。
②镜头转换协调。剪辑往往以动作形态、节奏为剪辑点,即“动接动”、“静接静”。
“动接动”指在镜头或人物的运动中切换镜头,如一个摇摄镜头接另一个摇摄镜头或一人奔逃的镜头接一人追逐的镜头等等。“静接静”指从一个动作结束后(或静止场面)接一个动作开始前(或静止场面)。
③省略实际过程。即省略不必要的、观众不看自明的过程,而仍能保持动作或情节的连贯。如一个飞机起飞镜头接一个飞机降落镜头可以省略旅行过程,一个桃花盛开的镜头接一个满地落叶的镜头可以省略时间的变化过程等等。
2.创造性剪辑
习惯上称能提高影片艺术效果的剪辑方法为创造性剪辑,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戏剧性效果剪辑。运用调整重点、关键性镜头出现的时机和顺序;选择最佳剪辑点,使每一个镜头都在剧情展开的最恰当时间出现。
②表现性效果剪辑 。是在保证叙事连贯流畅的同时 ,大胆简化 或跳跃,有选择地集中类比镜头,突出某种情绪或意念。将一些对比和类似的镜头并列 ,取得揭示 内在含义 、渲染气氛的效果。
③节奏性效果剪辑。
一般说来,镜头短、画面转换快,能引起急迫、紧张感;镜头长、画面转换慢,可导致迟缓或压抑感。因此长短镜头交替,画面转换快慢结合可造成观众心理情绪的起伏。利用这一点,在剪辑上控制画面的时间,掌握转换节奏,就可控制观众的情绪,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这种剪辑节奏也称剪辑调子。然而镜头的长短、转换快慢不能超越观众对内容含义理解的限度,否则就会造成混乱。
3.电影剪辑技术
电影拍摄的再好也缺少不了电影的剪辑部分,在一般的电影制作后期剪辑时,要注意剪接电影片段,一般电影拍摄得到的底版经过冲洗,要制作一套工作样片,利用这套样片进行剪辑,剪辑师从大量的样片中挑选需要的镜头和胶片,用剪刀将胶片剪开,再用胶条或胶水把它们粘在一起,然后在剪辑台上观看剪辑的效果。
㈤ ”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内涵及其剪接方式是怎样的
内涵:打破传统戏剧叙述原则,创造真正符合电影艺术规律的叙事时空。
最后一分钟营救剪接方式:交叉蒙太奇——把同一时间,在不同空间发生的两种动作交叉剪接,构成紧张的气氛和强烈的节奏感,造成惊险的戏剧效果。作用是引起悬念,制造紧张气氛,加强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注意事项:整部影片(《党同伐异》)的剪接方式是平行蒙太奇——两条以上的情节线并行表现,分别叙述,最后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中,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相互穿插表现,揭示一个统一的主题,或一个情节。它的表现形式可以采用依次分叙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交替分叙的方式。
(5)电影绞刑镜头是怎么拍出来的扩展阅读
《党同伐异》包括四个片段:基督受难、圣巴戴莱姆教堂的屠杀、巴比伦的陷落、母与法。其中“母与法”这个故事根据美国斯泰罗工人罢工事件的素材编写而成。
描写工人因反抗资本家而罢工,结果惨遭集体枪杀。有一个青年工人因失业流浪纽约并参加了小偷集团,后在爱人的帮助下想改邪归正,但小偷团伙不放过他。一次,一名盗匪在威胁青年的爱人时被枪杀。
结果青年被误认为杀人凶手,被处绞刑。当他被押上绞刑架后,他的爱人发现了杀人凶手,便急告州长,但州长已乘火车离开。于是她乘车追赶,银幕上展开了你追我赶的交替镜头:火车疾驰,骑车追赶,犯人被押上绞刑架。
镜头速度越来越快,气氛也越来越紧张,最后赦免令终于在最后一分钟赶在执行前送到。格里菲斯的这种平行蒙太奇的运用,达到了惊人的效果,成为电影史上有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这种手法至今仍在当代电影中使用。
㈥ 尺度大开,分享5部收藏到硬盘的B级电影
一、星际女英雄芭芭丽娜
在遥远的公元四万年,她,芭芭丽娜,是宇宙版的詹姆斯·邦德,专司平定星际罪恶。当她被迫降落在一颗陌生星球,迎接她的将是挑战——邪恶的皇后、双目失明的英俊天使。这部B级电影的瑰宝,《太空英雌芭芭丽娜》,以其卓越的场景设计和视觉效果,独步影史。片头那段失重脱宇航服的镜头,堪称电影史上经典片段,简·芳达的华丽服饰,宛如一场华丽的星际时装秀,大尺度的场景中,女性力量与自由的觉醒让人惊叹。
二、辣手保姆的秘密
小男孩科尔,生活在恐惧和忽视中,他的朋友兼保姆比(萨玛拉·维文饰)的神秘面纱在他某夜的窥视中悄然揭开。比带着众人玩真心话大冒险,看似轻松的游戏背后,血腥与恶趣味并存,如《小鬼当家》的升级版,坠楼、地下烟花、树屋绞刑,暴力与笑点交织,让人眼界大开。
三、公路女王的公路历险
三位性格火爆的女性,从公路开始的冒险,展现出暴力美学与女权的激昂。《小野猫公路历险记》中,日裔女头目、拉丁美人与金发女郎的组合,不仅火辣,更充满力量。她们的故事,暴力与浪漫交织,暴力镜头下是对平等的强烈诉求,带有《霹雳娇娃》的影子。
四、复仇者的弯刀
弯刀(丹尼·特乔饰)在《弯刀》中,以一己之力对抗黑暗势力,妻女的惨死让他走上复仇之路。在墨西哥边境的打工生活,他被卷入一场政治阴谋,与杰西卡·阿尔芭和罗伯特·德尼罗的精彩对决,将暴力美学推向高潮,超豪华演员阵容和复杂情节让人心跳加速。
五、捉鬼敢死队的守护者
三个学术界的捉鬼专家,在《捉鬼敢死队》中,他们不仅是科学勇士,更是拯救纽约的英雄。面对恶魔的侵袭,政府部门的质疑未能阻止他们,这部作品凭借创意剧情和幽默元素,成为了众多人心中的童年记忆,第57届奥斯卡的提名,更是其成功与影响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