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关于戈达尔 ,《精疲力尽》, 试图存在的虚无主义者
欢迎来到迷影手册,全球电影评论和资讯的舞台,我们在此深切悼念电影界巨匠让-吕克·戈达尔(一位91岁的艺术革命者,他的逝去如同电影史上的一颗璀璨星辰陨落)。今天,我们将聚焦他的一部经典之作——《精疲力尽》(À bout de souffle, 1960),这是一部充满哲学深度与生命探索的杰作。
戈达尔以他独特的存在主义视角,用《精疲力尽》对传统电影形式发起挑战,将虚无与自由的主题交织在公路电影的框架中。影片分为三个部分,尤其在帕特里夏(那个游移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现代女孩,被戈达尔塑造为一个生动的符号)的旅馆对话中,我们窥见了她对自由与恐惧的复杂交织。
戈达尔的这部作品与圣女贞德受难记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特写镜头,他捕捉到了人物在现代世界中的真实感与本质,帕特里夏的形象在海报与艺术史上的映射,如同一面镜子,反射出电影人物的深度和复杂性。
小艾琳与米歇尔在影片中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小艾琳象征帕特里夏的天真与恐惧,而米歇尔则是虚无主义者的化身,他试图通过与帕特里夏的纠葛找到生活的目标。米歇尔的行为反常,但并非挑衅,而是对社会规则的无声反抗。他与帕特里夏的爱,既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也是对性别角色的深刻探讨。
在戈达尔的镜头下,“他人即地狱”的观念贯穿始终,如《狂人皮埃罗》和《芳名卡门》等作品,爱情的失败往往以悲剧收场,揭示了人性的挣扎与隔阂。在《精疲力尽》中,爱情的误会与背叛导致了帕特里夏的悲剧,戈达尔借此探讨了爱情的脆弱与悲观,以及现实与戏剧化之间的微妙平衡。
戈达尔的电影语言,如在《精疲力尽》中,现实主义手法与非线性叙事的结合,挑战了观众的观影习惯,将个体自由选择与命运的无常交织展现得淋漓尽致,如同《狂人皮埃罗》中的虚无轮回。他通过电影,提醒我们,生活本身就是一部需要理性思考的艺术作品。
总的来说,让-吕克·戈达尔的《精疲力尽》不仅是一部电影,它是一部关于存在、自由、爱与失落的哲学寓言。戈达尔的作品不仅遵循萨特的自由选择理论,还融合了布莱希特的批判性视角,以独特的叙事手法,为观众打开了一扇窥探人类内心世界的窗口。他的电影,如同一面镜子,反射出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永恒追寻。
B. 如何评价戈达尔电影《筋疲力尽》
《精疲力尽》是一部典型的话痨片,九十分钟的内容几乎全都是不同角色间的对白。其中最主要的一段,即米歇尔和帕特丽夏在宾馆里的对话,持续了二十多分钟,差不多占去影片四分之一的长度。而且,这段对话的内容就是情人间的闲聊天,虽然有趣,但是没什么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