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电影胶片是怎样记录声音信息的
按你说的,那胶片电影岂不都是默片了!
是在胶片一边 光信号的形式记录 声音。
声音大小 通过 感光记录到胶片。
反之,播放的时候,通过感光的强弱,再反馈成电信号,也就是音频。
B. 电影放映只是用一卷胶片,那声音什么怎么来的
声音也在电影胶片上,电影胶片,包括电影摄影用的负片、印拷贝用的正片、复制用的中间片和录音用的声带片等。
最早的有声电影只有1条光学声轨,立体声诞生后声轨变成2条。90年代随着数字音响的出现,胶片上的空余位置被好莱坞几个科技大佬依次霸占。索尼和杜比最先出手。
索尼占领了胶片两边(淡蓝色区域),放进了SDDS(索尼动感数字音响),一种索尼自家开发的7.1声道影院音响系统。杜比占领了一边齿孔间的方形区域,放进了像二维码一样的5.1声道的杜比数字音响系统。
(2)胶片电影是怎么录入声音的扩展阅读:
当代电影的录音方式包括同期录音和后期录音两种方式。两种录音方式可以共同使用,现在很多电影正是这么处理的。
随着录音技术的进步和数字音乐的兴起,音效师不但能够让观众倾听日常生活里不可能亲耳听到的音响,甚至可以为影片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音效。特别是在科幻片、灾难片等电影中,数字技术不仅仅用在画面上,也用在了声音上。
C. 电影配音的方法
电影的配音是在录音棚里完成的。
电影胶片上中间大部分地方用来记录图像,就像我们平常看到的照相底片一样。但在其边上还有一小片带状部分是用来记录声音的,也是用胶片感光的方法记录声音,叫录音光带。
开始,录音并没有和图像合在一起,而是分成对白(语言)、音乐、效果、背景音等部分分别录音,再用专门设备把这些录音混合成合成录音带。最后,再把这种混合录音通过专门设备使电影底片的录音光带部分感光,变成深浅不同通光率不同的录音光带(与图像同步)。转录到电影底片的边上部分的录音光带在电影洗印时也就一并洗印到了电影放映用胶片上,电影配音就合成好了。
在进口外国电影时,不是进口声音合成好的影片,而是进口图像胶片和各部分的声音录音带分开的一整套底片和录音带,在译制配音后再合成的。
电影放映时,在放映图像的同时,用一个发光灯泡(或发光二极管)照射到胶片的录音光带上,光通过录音光带后,产生强弱不同的变化,再用光敏管接收,经过光电转换变成音频电流,最后变成声音输出。
至于现在流行的网上电影和数字电影,那是用一定的软件、按照一定的文件格式把视频、音频文件合成到一起制作的。
D. 电影院播放电影用的是胶片吗那画面和声音怎么同步
目前是胶片电影和数字电影同存并举,胶片电影的声音是刻录到胶片边缘上的,当放映胶片的同时专用的音频光投射到胶片边缘的音频带上同步把声音传输到了扩音功放系统,再通过音响喇叭输送给观众。数字电影是一个复杂的高科技电子系统,只有专业的研究人员才能解释清楚,数字电影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久的将来必将会取代胶片电影。
E. 影片中的声音是如何记录的
我们大家看电影时,会觉得演员的动作和对白非常连贯,就如真实情景差不多。但你若看外国产的配音电影,有时却能看到动作与声音不协调的现象,演员的嘴早已不动了,声音却还没断,这是什么原因呢?
通常电影影片中的声音是同动作一起记录在影片上的,电影中的音乐、对白及音响效果,是现代电影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声音首先通过话筒变为电信号。声音传进话筒,推动话筒中的膜片的振动,与膜片相联的动圈也随着振动;动圈是放在永久磁铁的圆形空隙中的。由于电磁感应,在磁场中来回运动的动圈就会感应出电流来。声音越响,膜片和动圈振动也越大,感应出的电流就越强;声音频率发生变化时,膜片和动圈振荡频率也随着变化,动圈上就会感应出与振动频率一致的电流信号来。这样,声音高低及频率的变化,就会表现为感应电流信号变化。
微弱的感应电流经过放大器放大,再流过一个白炽灯泡。随着电流的变化,灯泡亮度也发生变化:电流强,灯就亮,电流弱,灯泡就暗,这样就把声音信号经过电信号中转变成了光信号了。这时用一个聚光透镜把灯光聚焦后投射到电影底片上,随着胶片不断移动,使胶片能在拍摄演员动作的同时而感光。声音强,灯光亮,感光也就多;声音弱,灯光暗,感光就少。这些电影胶片经显影定影后,就成为电影的声带底片。再用这底片印成声带的正片。
还音时,只需在声带正片上投射一束强度不变的光线,当这光线透过胶片边缘那深浅不同或宽度不同的白道道(声带)时,就变成了强度不断变化的光线。时明时暗的光线,经过光电管就变为时强时弱的电流信号,这电流信号经过放大后,送进场声器就播放出声音来了。
这种光学录音法要比磁录音麻烦,所以现在大都采用在拍摄电影时,先用磁录音方法录下各种声音。当影片拍完,洗印电影时,再用光录音法把磁带上的声音转录在电影胶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