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电影片段里人物可以换方向
多镜头拍摄角度问题。
巴拉兹讲:“每一个物体本身(不管它是人还是动物,自然现象还是人为现象),都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形状,这决定于我们从什么角度去观看它和描绘下它的轮廓??每一个形状都代表一种不同的视角,一种不同的解释,一种不同的心情。一个视角代表着一种内心状态。因此,再也没有比镜头再主观的东西了。”巴拉兹讲:“影片里每一个物体的外形都是由两种外形构成的:一种是物体本身的外形,它是脱离观众而独立存在的;另一种是以观众的视角和画面的透视法为转移的外形??”巴拉兹讲:“电影艺术中的基本信条之一就是:任何一个画面都不允许有丝毫中性的地方, 它必须富有表现力,必须有姿势、有形状。”每个镜头都有它的角度,而镜头的角度将会引导观众的视角,并导致观众对镜头中被摄对象的评价
镜头角度分为两大类:垂直变化和水平变化。1、垂直变化①平角;②仰角;③俯角。平角:电影中绝大部分镜头的角度是平角。注意:电影中的平角是指成年人视力水平线的平角。有些影片为了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便采取压低平角,即变成儿童的视力水平线的平角,甚至是动物的视力水平线的平角:儿童:《城南旧事》、《鼓》;动物:《库车》、《白比姆黑耳朵》。仰角、俯角。仰角、俯角是电影镜头的特殊角度。2、水平变化,正面(0 度),侧面(90 度),背面(180 度 )。正面角度:显得庄重、正规,如拍领袖作报告。另外,正面角度易于较准确、较客观、较全面地表现人或物的本来面貌。侧面角度:显得活泼、自然。它是一部影片中用得最多的角度。背面角度:显得含蓄、丰富。
㈡ 电影镜头分析
美国恐怖片《闪灵》通过镜头的运动、巧妙地剪辑等组成了电影视觉语言系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也被后来的一些恐怖片竞相模仿。以下就选取一些镜头进行分析,试着探究《闪灵》是通过镜头语言来渲染恐怖氛围的。
镜头一:在电影开头,当主人公杰克第一次开车前往酒店时,先是运动的空镜头将人们带入电影,在运动中故意倾斜,造成失衡的危险感。接着叠化俯拍镜头,镜头中茂密的两片树林中有一条极其狭小的小路,路中是杰克行驶的汽车,这种画面的构图加上俯拍的角度,给人以压抑感。镜头跟着汽车一步步向饭店靠近,前景是道路和汽车,后景是巨大的雪山,在这个画面中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镜头拍摄角度都是微微仰拍,使得在深山中的酒店显得高大和神秘。再配以刺耳的噪声,可以看出导演在暗示他们正在一步步走向危险之中。
镜头二:这一个片段采用的是运动镜头拍摄手法,几乎所有场景都是以贴在丹尼身上的跟拍镜头来完成。第一视角的拍摄手法会让观众感觉到视觉变得狭窄,多死角的布局和一直拐弯的情节设计,又给观众一种不确定周围安全与否的体验,经过层层的气氛渲染后,在遇到影片中的双胞胎姐妹后呈现出较好的恐怖效果。
镜头三:这里采用了仰拍的视角,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从这个视角可以清楚地看到主人公在“入魔”后几近疯狂的表情与猥琐可怖的气质,而门后面倒着写的“murder”谋杀一词,为后来的杰克用斧子劈门这一经典恐怖画面奠定了感情基调,提到铺垫与推动情节的作用。其次,影片经典的“闪前”镜头是在门上用口红反写的字母“murder”,字母反写,起初一时间辨识不出字母的意义,觉得红色的字迹歪歪扭扭有些恐怖,直到影片后半部分出现丹尼用口红反写字母的过程,并向母亲求救后,借助母亲房间的化妆镜看到正写的单词,瞬间情绪绷紧,后背发凉,这里可以看出通过剪辑对情绪渲染进行调动。
镜头四:导演在影片中设置了大量的放射式、对称式的构图,选取了一个大景深,由近及远,一层层向画面内部缩小,从而制造出一种压迫、沉重的气氛,突出了画面中的人物。
镜头五:在不同的房间大面积色块的使用,也给观众的视觉造成了碰撞,过于明艳的色彩与夸张的表现形式,使人产生紧张与恐惧的情绪,这也可以看出电影中色彩的运用能够调动观众的情绪。
总结:
电影中会使用大量的视听语言来渲染氛围,尤其是恐怖电影中,这部电影中没有过于血腥恐怖的画面来作为吓人的“点”,反而是通过一些巧妙的剪辑、沉闷的音效、跳跃的画面以及独特的拍摄视角,来渲染一种紧张的氛围,在观影的过程中让观众体验到刺激恐怖的情绪,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在时隔那么多年以后依旧被尊为“经典”的原因所在。
㈢ 电影的视角和角度分别是什么,还有视点,之间有什么区别
1、无所不知的观点:
它是小说创作中常见的一种叙事形式。一般用第三人称。叙述者没有固定的视角,像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上帝,看到了一切。简而言之,叙述者知道的比作品中的人物知道的要多。
2、有限的角度来看:
有限视角分为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内在视角意味着叙述者和角色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只运用人物的感官和意识,从视觉、听觉和感觉的角度来传达一切。
外部视角意味着叙述者不仅没有完全意识到他所讲述的一切,甚至还不如所有的人物。他像是一个对内部消息一无所知的人。
他只是从人物的背后叙述人物的行为和语言,而不能解释和解释人物身上所有隐藏的和不隐藏的东西。
(3)电影人物的视角怎么分析扩展阅读:
至于无所不知的观点,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原理》中说:“他可以用第三人称写作,是一个‘无所不知’的作家。这无疑是传统的、“自然的”叙事模式。
作者出现在他的作品旁边,就像演讲者带着幻灯片或纪录片一样。”这种“解释”可以超越一切,他知道任何地方发生的一切,甚至是同时发生的几件事。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故事并讲述它。
㈣ 旺达与巨像视角:解析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一、剧情梗概
《旺达与巨像》的故事发生在漫威电影宇宙中,讲述了旺达·马克西莫夫(由伊丽莎白·奥尔森饰演)和幻视(由保罗·贝坦尼饰演)的爱情故事。他们试图在一个看似平静的小镇上过着普通生活,但很快发现这里隐藏着许多神秘的秘密。剧情跌宕起伏,充满悬念,让观众久久不能忘怀。
二、角色塑造
在《旺达与巨像》中,旺达和幻视的角色塑造非常成功。旺达是一个强大的女性超级英雄,她既有着强大的超能力,又有着脆弱的内心。幻视则是一个机器人,他虽然没有真实的血肉之躯,却展现出了与人类一样的情感和思考能力。两个角色的对比和碰撞,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更多的层次和深度。
三、主题探讨
《旺达与巨像》通过旺达和幻视的故事,探讨了许多深刻的主题。比如,爱情和牺牲、现实和幻想、自我认知和他人理解等。这些主题在剧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引发了观众对自身和世界的思考。
四、视角分析
从视角来看,《旺达与巨像》采用了多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为观众呈现了丰富多彩的画面。比如,剧中穿插了许多经典电视剧的元素,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剧情的设置和角色的发展也是非常出色的,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背后的含义。
《旺达与巨像》是一部充满惊喜和感动的电视剧,它不仅展现了超级英雄的魅力,更深刻地探讨了人性和情感。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让您更加喜爱这部剧,也能够为您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㈤ 电影镜头的角度主要有哪些变化急需答案
电影影像的角度
巴拉兹讲: “每一个物体本身(不管它是人还是动物,自然现象还是人为现象),都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形状,这决定于我们从什么角度去观看它和描绘下它的轮廓……每一个形状都代表一种不同的视角,一种不同的解释,一种不同的心情。一个视角代表着一种内心状态。因此,再也没有比镜头再主观的东西了。”
第三节、电影影像的角度
思考题:
①、电影镜头的角度主要有哪些变化?
②、举例说明,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什么不同的艺术效果?
一、镜头角度的划分
两大类:垂直变化和水平变化。
1、垂直变化:
①平角;②仰角;③俯角。 (示意图):
平角:
电影中绝大部分镜头的角度是平角。
注意:电影中的平角是指成年人视力水平线的平角。有些影片为了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便采取压低平角,即变成儿童的视力水平线的平角,甚至是动物的视力水平线的平角:
儿童:《城南旧事》、《锡鼓》;
动物:《库车》、《白比姆黑耳朵》。
仰角、俯角:
仰角、俯角是电影镜头的特殊角度。
2、水平变化:
正面(0度 ),侧面(90度 ),背面(180度 )。
正面角度:显得庄重、正规,如拍领袖作报告。另外,正面角度易于较准确、较客观、较全面地表现人或物的本来面貌。
侧面角度:显得活泼、自然。它是一部影片中用得最多的角度。
背面角度:显得含蓄、丰富。
在一部影片中,所谓的正面角度、侧面角度、背面角度不是绝对的0度 ,90度,或者180度 。它们应该是0度 〉90度 〉180度。
二、角度在电影中的作用:
角度在电影中异常重要。
巴拉兹讲:
“每一个物体本身(不管它是人还是动物,自然现象还是人为现象),都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形状,这决定于我们从什么角度去观看它和描绘下它的轮廓……每一个形状都代表一种不同的视角,一种不同的解释,一种不同的心情。一个视角代表着一种内心状态。因此,再也没有比镜头再主观的东西了。”
巴拉兹讲:
“影片里每一个物体的外形都是由两种外形构成的:一种是物体本身的外形,它是脱离观众而独立存在的;另一种是以观众的视角和画面的透视法为转移的外形……”
巴拉兹讲:
“电影艺术中的基本信条之一就是:任何一个画面都不允许有丝毫中性的地方,它必须富有表现力,必须有姿势、有形状。”
每个镜头都有它的角度,而镜头的角度将会引导观众的视角,并导致观众对镜头中被摄对象的评价。
我认为:角度在电影中的具体作用如下:
1、表现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表现剧中人物的心理感受。主观镜头。
(“单视线”:剧中人)
《后窗》
2、表现制作者的视线,表达制作者的主观评价:
(“单视线”:制作者)
《鸟人》:“鸟人出场”。
3、剧中人物视线与观众的视点合一。取得观众的心理认同。
(“双视线”:剧中人、观众。其实也是“三视线”包括制作者)
《法国中尉的女人》:“安娜离去”
《阳光灿烂的日子》:“窥视跳舞”
《美国往事》“与莫胖子重逢”
《风柜来的人》“海边起舞”。
4、刻划人物:
《黄土地》拍翠巧几次挑水,开始是俯角,后来是仰角。
5、剧作作用:
《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心在手上”。
《法国中尉的女人》“海边相遇”。
《一个与八个》老烟鬼。
《花边女工》结尾。
6、表现独到的生命体验:
侯孝贤的电影。
《阳光灿烂的日子》:“扔书包”
《阳光灿烂的日子》:“遭遇画中人”
“遭遇‘画中人’”:
在本段落中,马小军一个人在米兰的房间中看米兰的照片时,米兰突然回来换衣服。马小军见到了米兰,“画中人”突然变成了真人。连马小军都没有想到:真实的米兰与“画中人”米兰,现实与想象之间存在着如此大的落差。
核心: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巨大落差。
制作风格:渲染、强调。
如何表现这种落差?
1、米兰的行为:
米兰回来之后,米兰所作的事情不是吟诗、作画、弹琴、唱歌等浪漫之事。米兰现实地脱衣服、脱鞋、踢鞋。
2、真实的音响:
前两次马小军到米兰家,出现的是浪漫的音乐。这次则是真实的音响。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真实的音响,并不是为了营造本段落的客观真实的效果。真实音响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对比,表现现实和想象之间的巨大差距。特别是米兰出门后的“砰”的一声关门声,马小军浑身不由一震。
3、摄影机角度:
米兰突然回家,马小军急忙躲到床下。摄影机在床下采用低角度从马小军的主观视线来拍摄外面的米兰。作用如下:
①、动作夸张:
摄影机的低角度使米兰的动作更加夸张。
②、形体变形:
同时,摄影机的异常角度使米兰的形体发生变形。米兰的臀部异常丰满,米兰的大腿粗硕有力。从行为动作到体型特征,这些都与一个漂亮女孩的浪漫、美感格格不入。
③、少年视角:
二十一、米兰家
镜头354、全景(低角度) 从床下看到一双腿进来,腿来到床边。
镜头355、近景 马小军在床下,马小军紧张的表情。
镜头356、特写-全景(低角度) 腿坐在床上,脚上戴着脚环。又站起来,裙子落到腿下,脚踢起裙子。
镜头357、近景 马小军在床下,一只手伸进来拿鞋。马小军后退。
镜头358、全景 脚穿上了鞋。
镜头359、近景 马小军紧张的表情。
镜头360、全景 女孩走向门口。
镜头361、近景 马小军紧张的表情。画外传来巨大的关门声。马小军出了口气,马小军瘫在地上。
镜头354到镜头361,8个镜头均采用低角度拍摄,机位在床下,画格构图的边框为床腿和床的横框。马小军趴在床下,因为画格的边框(床)的限制,马小军只能看到窗的外面米兰走来走去的腿,米兰的其它动作和米兰身体的其它部分则靠马小军和观众来联想。
应该指出:这个角度,这个视点异常重要。
A、 少年看异性:不忍看到全部。
首先,从视觉角度讲,马小军因为摄影机低角度和床的横框的限制,马小军只能看到米兰身体的局部。
其次,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是少年马小军第一次看一个女孩更衣,第一次面对一个曾给每一个少年人带来无限憧憬、无限幻想的异性的隐秘世界。此时此刻,马小军“意外”又有些“紧张”,“渴望”又有些“不敢,“激动”又有些“恐惧”,想全部看到,可是,又不忍全部看到。总之,此时此刻,马小军似乎无法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倏然间,自己便看到了一个女孩子身体的全部秘密。
B、少年看世界:片面性。
这是少年马小军第一次看异性的目光,同样,这也是少年马小军第一次看世界的目光。
因为少年人的社会生活、社会阅历的限制,还有因为少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导致少年人看世界的片面性。如:
首先,少年看世界,带有强烈的选择性。与阅历丰富的成年人不同,看什么,不看什么,少年人选择性很强,不会什么都看。
其次,少年看世界,因为自己的性格、爱好的不同,会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第三,与久经生活磨难的、事故的成年人不同,少年看世界往往是浪漫的、理想主义的。
而这一切,影片制作者通过摄影机的低角度,和床的边框,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和激动人心
㈥ 微电影怎么进行物视角的拍摄
微电影拍摄物视角的拍摄:视角的反映要符合正常人看事物的习惯。有些时候,可能需要表现出拍摄主体的视角,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拍摄的高度是高是低,都应该从主体眼睛高度去拍摄。如:一个站着的大人观看小孩,就应把摄像机架在头部的高度对准小孩俯摄,这就是大人眼中看到的小孩子。同样,小孩仰视大人就要降低摄像机高度去仰摄。再如,一个正蹲在地上干活的人,要表现他看来到他面前的人的情景是:首先应降低高度(与蹲着的人眼睛的位置同高)去俯摄来人的脚部,然后再慢慢向上移动镜头进行仰摄,最后到达脸部,而不能去直接平摄,这样才符合常理。直接向下俯视的画面通常被用来显示某人向下看的视角。用远摄或广角的拍摄方式从高处以高角度进行拍摄,可以增加片中观看者与下面场景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