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波斯语课真实事件是怎么样的 原型最后结果如何
波斯语课是一部非常著名的好莱坞影片,由讲述的二战期间,一个不懂波兰语的人自创了波兰语”,教会了一个纳粹军官,反映出了当时二战的残酷,和主角的机智。那么,波斯语课真实事件是怎么样的?原型最后结果如何?其实波斯语课真实事件在历史上找不到依据,电影也是受到相关事件的启发写的剧本,因此我们无法知道这部电影的真实事件是什么。
电影剧情简介
电影中的主角在战乱下非常狼狈,甚至差点就死在了德军的枪口下,不过他用一本面包换来的书籍保住了性命,他谎称自己是波斯人,教一个后勤军官学波斯语,实际上他根本不会波斯语,教的语言是临时自创的,而且那些预言其实是被囚禁的犹太人姓名,军官居然也没看出破绽,这让人不得不感叹主角的智慧。
电影不仅仅是反映主角的智慧,更是把当时的历史事件带进电影,让人们深思,应发人们对当时残酷战争的思考,让大家明白,战争是残忍的,压迫是令人发指的,也在呼吁人们抵制战争,无论是对战胜方还是战败方,都是没有好处的,战争发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没有赢家了。
⑵ 波斯语课真实事件介绍
《波斯语课》在豆瓣上有着8.3的高分,被认为是去年最佳电影之一。《波斯语课》讲述的是,在二战时期,一位比利时犹太人为了活命冒充波斯人,此后他还和集中营里的军官产生了别样的友谊。这部电影并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另一种视角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据悉《波斯语课》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没看过的朋友可以先来了解下大致剧情。
1、《波斯语课》剧情介绍
男主角吉尔斯是比利时人,在影片的开始就差一点儿被德军在野外击毙。他凭借着一本用面包换来的书,谎称自己是波斯人以求保命。刚好一个德军集中营的后勤军官科赫想学波斯语,于是吉尔斯被科赫的手下带到了集中营。一开始科赫对吉尔斯持怀疑态度,吉尔斯说波斯语自己只会听说,但是不会读写。
科赫先问了那本书扉页上写的波斯单词是什么意思,吉尔斯刚好问过这个单词的意思,通过了初步的考验。当然,科赫并没有那么好糊弄,他要求吉尔斯一次把四十个单词翻译成波斯语。吉尔斯感到难以做到,曾经想逃离集中营。不过,他中途还是回去了,因为逃跑只有死路一条。
然后,吉尔斯在科赫的办公室,看到集中营囚犯名单的时候,灵光闪现,就用这些名字作为词根,慢慢地开始编造波斯语单词。吉尔斯初步获取了科赫的信任,白天被派到厨房干活,晚上去教科赫学波斯语,却仍然危机重重。在一次德军的野餐活动中,吉尔斯把单词说重复了,遭到科赫的怀疑和殴打,并且被发送到石料厂干苦工。吉尔斯在石料厂得了重病,昏迷中仍然说着他编造的波斯语单词,又得到了科赫的信任,回到了集中营。
在德军的集中营里,被关押的犹太人境遇非常悲惨。他们吃的饭不仅差而且吃不饱,住宿条件也很恶劣。在身体极为虚弱的情况下,他们还要经常干活。而另一方面,德军这边的生活却是过得很滋润。甚至,德军有时候还会组织到周围的美景之处,开野餐聚会。他们享受着各种美食,听着动听的音乐,一片欢声笑语,这和犹太人的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最主要的方式。语言还能保存和传递人类的各种文明成果。有一次在集中营的院子里,吉尔斯捡到了一个布娃娃,上面缀的名字是Aviva,这应该是一个小孩的名字。吉尔斯就用这个名字造了波斯语中的生命一词。后来,吉尔斯在负责打饭时,直接问每一个来打饭的囚犯的名字,根据这个人的长相特点,编造相应的词语。
吉尔斯编造的波斯语单词,也只有他和科赫两个人懂得。科赫在学习了一阵后,还用这门独特的语言,写了一首关于和平的诗,读给老师吉尔斯听。诗句的内容听起来很美妙,可这首诗的每一个词句,却是用犹太囚犯的名字编造的,真是十分的讽刺和荒诞!
后来,当吉尔斯逃出集中营来到盟军营地后,他通过自己编造的波斯语中的单词,向同盟军军官说出了2840个犹太人的名字。这每一个波斯语单词的后面,都对应着一个曾经活蹦乱跳的生命!一个人的名字不被人提起,就是永远地消失了。幸好,这两千多人的名字被吉尔斯记住了,没有被炉火的火苗真正吞噬,没有像下雨天河面上的水泡一样转瞬即逝。
在影片的最后,吉尔斯被科赫从集中营放走了,半途两人分道扬镳。吉尔斯在冰天雪地里往前走着走着,然后进入了一个朦朦胧胧的环境,脚下是长长的铁轨,再后来是明亮的春天的景象,周围树木繁茂。这种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使得观众心中两个小时零七分钟的压抑有所缓解,也能感受到那些光亮的温暖。
《波斯语课》用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的内核,让看过它的人久久难以忘记。
2、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波斯语课》改编自真实事件,男主角和上尉都有原型。
当初,导演瓦迪姆·佩尔曼决定拍摄《波斯语课》,是因为本身有犹太血统。上尉的扮演者拉斯·艾丁格认为,有些德国人害怕面对历史,不敢接触《波斯语课》这样的题材,瓦迪姆·佩尔曼不是德国人,更适合执导这部电影。
影片在情感方面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愚忠领袖的卫兵和感情失意的女厨师长之间的恋情,将乱世中德军底层人物的惨淡命运表露得淋漓尽致。人们在这样的时代下,空谈没有未来的情爱,只是为了各取所需进行的一种包装罢了。而男主和军官的情感纠葛则更为复杂。男主对德国军官的态度从仇恨逐渐变为同情,这种同情是对军官身世、遭遇及性格的同情,更是对他身为刽子手群体的一个帮凶而不自知的同情。军官则对男主产生了依赖乃至似是而非的爱情,甚至不惜在撤退时违命将男主放跑。这是二战题材影片中一个比较大胆的突破,也是一个新的角度。
这部电影在角色身份上进行快速地转化,每一个角色都有多重身份需要塑造,每个人既能左右影响别人的世界,又是更大背景下的乱离人和小人物,所以剧本还是很见功力的。借用导演阿巴斯的话来说,那些能够把人类痛苦的经历变成艺术的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能从痛苦中获得一丝快乐,让丑陋或孤独变得美丽起来。
那些抱怨世界不公平、老天无眼的人,往往都是最无能的人。谁也不欠我们,仇恨与急躁拯救不了我们的灵魂。
人活在世上,每一天都是赚来的。我们要做的是,勇敢面对人生的危机与挫折,积极应对并解决难题。就算生活再艰难,命运再坎坷,我们也要面对现实,让剩余的生命活得更有价值,让灵魂不带着羞愧和遗憾离去。
⑶ 《波斯语课》这部电影为何能得到很多人的喜爱
电影中故事的构思非常精彩,可以说是每一个画面和转场都让人觉得惊心动魄。通过描绘军营中的德国士兵对犹太囚犯的肆意虐待和杀害,上尉和雷扎的这份“友情”在种种冷血的行为下似乎显得格外的有温,度和有力量。在雷扎屡次三番陷入险境时,上尉总是剧情极具张力,残酷之余却又笑料不断。严肃的大屠杀题材和黑色幽默融合得恰到好处,结局的反转也令人觉得很为震撼。
1)我们先来看看本影片的主要内容介绍:二战期间,犹太人吉尔斯在集中营谎称自己是波斯人保命,被一位德国军官看中要求教自己波斯语。对波斯语完全不懂的吉尔斯只能凭空编出一门语言,他开始用集中营中关押的犹太人的名字作为词根,编造出上千个“波斯语”单词,军官在残暴的环境中对吉尔斯竟有了依赖,并开始袒护他,不料集中营中来了一个真正的波斯人...
⑷ 如何评价电影《波斯语课》
犹太囚犯假装成波斯人才逃过一劫,纳粹军官却要求他教自己波斯语,如此“高概念”的设定,为该片带来强烈的戏剧张力。绝境之下,犹太囚生造了一门语言,每个单词都借用被囚同胞的名字,历史的沉重感由此而生。
一段极不平等的对立关系,随着“波斯语课”的展开,转化为惺惺相惜的兄弟之情、师徒之谊。观众的同情心开始在两个不同阵营间摇摆不定,这份短暂的温情最终还是被历史的正义敲碎。影片再现了二战历史的沉重与荒谬,饰演犹太囚犯的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在英、法、德等四种语言间自如切换,令人赞叹。(《环球银幕》评)
(4)电影波斯语课怎么样扩展阅读
《波斯语课》是瓦迪姆·佩尔曼执导的战争剧情片,拉斯·艾丁格、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主演,于2020年2月22日在德国柏林电影节上映,2021年3月19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
该片改编自沃夫冈·柯尔海斯受到真实事件启发所著的短篇小说,讲述了年轻的比利时犹太人吉尔斯为求活命,假冒波斯人为集中营的军官科赫教授波斯语,二人之间产生不同寻常的友谊的故事。
2020年,2020德国五湖电影节,五湖电影奖,《波斯语课》,入围。
第65届巴利亚多利德国际电影周,何塞·萨尔塞多最佳剪辑奖,Vessela Martschewski,获奖。
⑸ 怎么评价《波斯语课》这部电影
主线中规中矩。如果熟悉二战史,尤其是看过一些集中营电影,波斯语课的主线的表现,从主角的神态到纳粹军官的言行,都会有一种熟悉感。
这部电影真正值得一提的,也是让其情绪氛围如此压抑的,在于那些零散的支线。
2、男配,也就是司务长的线,后期处理得太轻巧,仿佛导演编剧单纯恨他这个人。明明点出了他的懦弱、自尊心强、感性,明确点出他没杀过人,最后还帮助主角逃跑,给他的结尾却只是简单地被抓捕后的崩溃。
他从小经历了父母双亡,经历了德国最悲惨的经济崩溃时期,做梦都梦到吃的才做了厨子。加入党卫队是为了融入主流集体,身为集中营管理层却心软的很。
这么一个标标准准的德国二十世纪初期的被时代裹挟的悲惨人物范本,却只得到了从头到尾的嘲弄,我不明白导演编剧想要表达啥,难道是老子不管你多悲惨,也不管我仿佛对你有啥解构的迹象,但既然你是纳粹,就还是给爷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