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对《黑天鹅》这部点影的评价
《黑天鹅》虽然是文艺片,但显然已经不是小众片了,它所受的关注度从有关它的评论就可见一斑——从开始的一片叫好声,到后来的质疑。仅仅关于片子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就已经有很多说法。从我的角度看,这是一个成长故事,而且不是特例,而是很具典型性的成长故事。从影片伊始,我们看到的妮娜,正如托马所说的——美丽、脆弱、略带恐惧,当然还有妮娜母亲无时不刻不挂在嘴边的sweet girl。这是她性格的写照,更折射出了她的生活状态——她已经28岁了,但是她所过的却是一个8岁女孩的生活。从摆满毛绒玩具的粉色房间,到母亲为她料理一切,都说明妮娜从来没有真正成年,她的心理和情感从未发育完全,就像她纤弱的身体一样。没有成长,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自我。向黑天鹅的蜕变,正是妮娜寻找和挖掘自我的过程,这样的变化是妮娜极其渴望的,但渴望和现实的巨大差距,让这个过程变得格外痛苦和极端。(这突然让我想到小时候换牙时的经历:原来的智齿才刚刚松动,新的牙却已经冒尖了,面对这种情况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听之任之,随后新牙长歪,要么将智齿硬生拔出,痛到要死)在妮娜蜕变成长的过程中,母亲、托马、莉莉、贝丝是最重要、最具象征性的四个人物。有人讨论过这四个人物存在的真实性(主要是母亲、莉莉和贝丝三个角色),但这样的观点主要是建立在“分裂”这个主题上的。而我认为,这三个人物是真实而客观的存在。虽然这部电影完全是属于妮娜的,大多数的镜头都是紧跟着她,观众所看到的,就是妮娜看到的;配乐也完全贴合妮娜心理和情绪的起伏变化。但这并不代表电影将主体的概念强化到了如《搏击俱乐部》之高的程度,从这个角度说,两部电影并无可比性。《黑天鹅》所展现的心理过程是相当真实的,而现实的成长中,很多人身边都有如母亲、托马、莉莉这样的人。母亲这个角色不应该被当做专制和压抑的象征,这就是一个母亲,每个人的父母都是这样的,或者说,都有这样的一面,不论他们的性格如何。父母在给予我们庇护的同时,必然会延缓我们的成长,在真正长大之前,我们的生活,甚至人格都是依赖于父母的。获得父母的肯定、达到父母的期望在某一阶段是孩子最大的追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自我的追求开始萌芽,当两种追求发生冲突时,阵痛就开始了。影片中妮娜和母亲的关系正是沿着这一线索发展的。开始的sweet girl,对母亲的温顺和依赖,在选拔中表现失常后抱着妈妈抽泣、被选为天鹅皇后后第一时间往家里打电话(这段nat的表现太出色了,看得我眼泪都流下来),都是小女孩的典型表现。妮娜和母亲的追求从表面上看是一致的,但深层的冲突已然存在:妮娜对在舞台上的完美的渴望胜过一切,所以她必须释放黑天鹅;而母亲期待的永远是那个sweet girl,托马和莉莉都被视为入侵者,妮娜的变化更让她不安和无所适从。随着妮娜的成长,即对黑天鹅的挖掘,冲突不断升级:关于托马的争吵、关于莉莉的争吵,其实都是关于妮娜变化的争吵。在二人冲突达到最激烈的时候,母亲哭喊的是:“where is my sweet girl”,而妮娜给出的回答异常决绝:“she has gone”,最后,妮娜不惜伤害母亲,挣脱出目前的阻止,甩下一句:“I am the swan queen,you are the one who never leave the corpes”这一刻,妮娜其实在精神上“弑母”了,这样说不免有些残忍,但如果没有这一幕,最后黑天鹅也不可能那样淋漓尽致。影片从妮娜的角度叙事,很容易让人忽略另一方的心理。其实在妮娜和母亲的关系中,不适应是双方面的:蜕变成长中的妮娜无法适应母亲的限制,而母亲也很难接受女儿的自我觉醒。这样的情况恐怕不止出现在电影中。如果片子真的就将这条线索止于这一幕,那未免过于残忍:难道自我寻找要以众叛亲离为代价?好在最后一刻,人群中出现了满眼泪光的母亲,满是对女儿的怜惜和担忧,而妮娜在看到母亲时微微乡下的嘴角也表明,无论长大与否,在最脆弱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小孩,对家终有本能的依赖。托马之所在妮娜的蜕变中举足轻重,之所以成为妮娜和母亲争吵的焦点之一,只有一个原因:性,这一点毋庸置疑。他对妮娜的指导,同时是一个性启蒙的过程。关于托马“潜规则”妮娜,这一点是彻底站不住脚的。对于托马这样的情场老手和性格奔放的人来说,妮娜是毫无吸引力的,否则他不会带妮娜回家而不有所行动,也不会再亲吻妮娜时那样冷淡地突然离开。托马知识在教导妮娜释放自己的魅力,而妮娜在化身黑天鹅后的那个吻,给托马带来的是一种骄傲和喜悦(文森特卡索的表情萌翻了)。性觉醒是成长的一部分,黑天鹅最重要的特质正是对异性的诱惑,这是作为女人才有的能力,而还处在女孩状态的妮娜没有。因此,释放女性魅力成为导演最着重强调的一点。不仅以托马作为启蒙的象征,还以贝丝和莉莉作为“榜样”的象征加以强化。贝丝和莉莉对妮娜的影响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合一的。她们身上拥有妮娜缺乏的危险、魅惑的气质——黑天鹅的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让妮娜感到压力和恐惧,但同时,对妮娜又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妮娜自我定位时,成为一种榜样。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出现与莉莉亲热的幻觉的第二天,妮娜的表现取得很大突破,她的服装也首次变成了黑色。这当然不是因为某种性幻想,而是她在潜意识中已经成为了莉莉(现实中,她也确实在药物的作用下,放纵了一次)。同样在那天晚上,妮娜扔了所有的玩具——成长即将完成了。影片最后半小时,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轮番在妮娜的幻觉中出现。我想这是在蜕变彻底完成前的一种极端的不确定和不自信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恐惧,这是最痛苦的阶段,妮娜临近崩溃。最后在化妆间对“莉莉”的伤害,巩固了妮娜对新的自我的信心,于是,黑天鹅终于震撼全场。而妮娜也为蜕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妮娜的《黑天鹅》是一次被放大和极端化的成长。但对母亲的依赖与反抗、对竞争者警惕和钦羡相交织的感情、在渴望下不断埋积的压力、不自信和不确定的折磨,还有总被隐晦的性觉醒,都被演员们用精湛的演技还有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对节奏收放自如的掌握和对细节的完美追求真实地展现出来,成就了一部运用超现实手法的写实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