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廊桥遗梦》:试分析电影叙事的套路
《廊桥遗梦》于1995年上映,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这位擅长动作片,尤其是西部片和犯罪片的导演,不仅导演了《廊桥遗梦》这部爱情片,而且亲自出演了男主角。
本片以古典叙事模式,讲述了一个婚外恋的故事,一位普通平凡的家庭主妇与摄影师无意中见面,然后陷入爱情,又分开。
本文试从叙事的角度,分析电影讲故事的套路,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以后看到的电影,从而做出自己的解读。
套路一:三段叙事。
古典模式的特点之一就是有惯例。
古典结构的叙事,总是按照时间顺序线性进展,并且保持目的的前后统一性,故事发展的一贯性。
开片提出问题,让观众对影片有了期待,再详述问题的发展和冲突,逐渐提升观众的胃口,将冲突升至顶峰,男主和女主,或是正方和反方的冲突进入白热化,走向各自的结局。而这个结局,一般来说,观众是可以猜到的。这个过程就如同一首交响乐,先起,再扬,到达最顶峰,爆裂,再慢慢舒缓,进入结局。
如果用另一种说法, 一部影片如果采用古典模式叙事,一般会分为三幕,第一幕铺陈,第二幕冲突,第三幕解决。
对这三幕的时间分配,一般来说第一幕完成在1/4处,第二幕结束于3/4处,第三幕占据最后的1/4。
有时我在影院里看电影时,会刻意注意影片铺陈的时间,而巧合的是,总是在1/4左右。而结局的开始,总是在最后1/4左右。
第一幕的铺陈,一般会交待背景,人物开始相遇,故事开始展开。如果以人物为主,第一幕所展现的人物性格或者人物状态,人物关系,与第三幕会截然相反。如果以故事为主,第一幕往往会交待主角的事件目标,为何会追逐此目标,完成此事件的难度,分析各种不可能性。一部好的影片,观众在各种铺陈中会无意中进入影片,或猜测情节发展,或分析情感,完全被角色牵引,并对冲突的发生有所期待。
《廊桥遗梦》时长135分钟。女主弗兰西斯卡与男主罗伯特,相遇于第17分钟。之后,女主跟着男主的车,去廊桥做拍照前的准备工作,然后返回。影片的1/4处,是弗兰西斯卡邀请罗伯特到家里喝冰茶时。此时,应该算是女主对男主萌生了爱情的想法时。
最开始的弗兰西斯卡,与第三幕的弗兰西斯卡,虽然表面上都是普通农妇,但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第二幕的冲突,是影片的灵魂部分,而中间一般又会有一个转折点,一般居于影片的1/2处。这是影片将情节复杂化,使矛盾激发碰撞,将人物个性深刻解剖的重要部分。观众最关注的也就是这一部分,导演的功力在此彰显,如何带着观众的情绪走,如何迎合观众的期望,又出乎观众的意料之外。紧张、慌乱、恐惧、悲伤,观众在剧情中代入自己的情绪,从而与角色产生共鸣。
本片中,在第二幕里,女主和男主走入爱情,聊叶芝的诗,聊摄影时的经历,在酒吧里约会,一起在家里做饭。下面的两张截图,是在第99分钟,女主准备离开家,和男主私奔,算起来正是在影片的3/4处,你会觉是巧合吗?然后,随后就来了那场告别的戏。
本片的1/2处,即67分钟时,是罗伯特在廊桥上给弗兰西斯卡抓拍照片。而这张照片,也正是留给子女们的遗物中重要的一件。那时的男主女主,还没有性的接触。这算不算一个转折点呢?
第三幕,解决。如果是爱情片,此处就会有一个结局,大团圆,或者生离死别。如果是动作片,第二幕会结束于最高功夫两个人开始直面对决,然后第三幕起,走向最终的结局。
本片中,第100分钟,男主和女主最后的晚餐,告别,丈夫和儿子女儿回来,女主又进入日常生活,第111分钟,罗伯特站在大雨中,向弗朗西斯卡做最后的告别。然后就是交待另外一条线,子女对自己婚姻的解读。
以上关于三段论的分析,觉得靠谱吗?
现在幕与幕之间的分野已经没有那么清晰,也不会那么遵守时间的规律,但是大体都是如此。不信的话,下一次走进影院时,戴好手表。
套路二:时间元素。
影片里总会加入时间的元素,以增加电影的节奏感,更为了营造故事发展的紧张氛围,也是为了将观众的注意力从冲突里面稍微提出来,留一点感情的空隙给另一种紧张的情绪。 本片的时间元素就是四天,弗兰西斯卡的丈夫带着孩子去参加活动,出门四天。那么弗兰西斯卡的空闲时间就只有四天。和罗伯特的感情,也只有四天。
因为只有四天,所以第一天的夜里,当看到弗兰西斯卡发了脾气,以至于罗伯特离开时,我不禁为他们的爱情着了急,只有四天时间啊,不要浪费在吵架和误会上了。而当他们的感情越来越深,我也沉浸于他们的甜蜜生活中时,总有四天的闹铃在那里,一小时一小时向着那里靠近,甜蜜中加入了焦虑、忧伤。正是这丰富的情绪形成了电影的张力和美感。
四天这个时间元素,在影片中的作用是如此重要。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个四天,那么一切都来得及,故事势必会走向松散的结构,人物也会变得犹疑,行为也会拖沓。
可以拓展思考一下,在我们所看过的影片中,绝大多数都用到了时间元素。《战狼2》船长交待冷锋,只能等待多长时间。《摔跤吧!爸爸》,交待了比赛时间。《速度与激情》更不用说,是将时间元素用到了极致。《太空旅客》会设计一个飞船最终爆炸的时间,并开始倒计时。
套路三:第二条线。
本片如果只有单一的爱情线,未免会显得太单调,所以刻意加入了第二条线 。子女看母亲的日记,引发了子女对自己婚姻状态的反思。
正是加入了这第二条线,子女代替了观众进行思考、发问,从对母亲的极度不理解不认同,到慢慢理解了母亲,到反思自己的婚姻,做出了自己的行动。儿子回家与妻子拥抱在一起,决心好好沟通一起生活下去。女儿从母亲的生活中体会到爱情和自我的觉醒,决心和丈夫离婚,开始自己新的生活。
第二条线的运用,《泰坦尼克号》与此几乎完全相同,也是从露丝的回忆开始。有的影片会讲述几条爱情线,除了男女主角外,还会加入另外一对,平行,又交叉。
而为了增加电影的娱乐性,又往往会加入一个搞笑的角色,如《战狼2》中的张瀚,《摔跤吧!爸爸》中的表哥,《琅琊榜》中的飞流。
如果你明白了这个套路,当一部影片的角色们集合在一起的时候,你就可以轻易分辨出谁是负责主戏谁是负责搞笑的。
钻石吸引人,当然不只是它的外观,还有它的品质,一如片中的两位主角演员。
《廊桥遗梦》,要说故事,属于陈词滥调了,上面也分析了其叙事,完全是套路,但为什么依然俘获了那么多观众,至今仍占据着豆瓣电影Top250的第250位,重要原因是两位主角的出演,以及他们在剧中的精彩演绎。相遇四天,相爱四十年,本来屡受诟病的婚外恋,而且是闪电婚外恋,因为这两位明星的出色表演,充分展现了爱而不可得的欲望纠缠与理智绝望,让观众充分理解了他们之间爱的纯粹性,和爱的不可再遇见性,从而对他们产生了同情与深深的理解。
男主罗伯特的演员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时年62岁,早在此片上映的31年前即1963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就因《荒野大镖客》成名。8年前,当选为卡梅尔市市长。2年前,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女主弗朗西斯卡的演员是梅丽尔·斯特里普,时年36岁,此片上映的18年前即1977年,即因出演首部影片《朱莉娅》而一举成名,1994年已经确立了自己在世界影坛的地位。
虽然《廊桥遗梦》走的是叙事套路,但因为两位主角的出彩表现,我还是愿意一看再看。而很多电影,尤其是美国电影,都逃不开这种套路。如果我拒绝了这种套路电影,也就拒绝了很多可能性。
㈡ 电影叙事策略包含哪些内容
电影的叙事策略 举例:
一 格里尔逊式传统 : 以旁白为主的纪录电影
直接陈述方式——“上帝的声音”
二 直接电影:以观察为主的纪录电影
反对“上帝的声音”让现实自己说话
三 真实电影 :以访谈为主的纪录电影
强调作者的参与追求本质的真实
㈢ 电影空间营造的技巧有哪些
影视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复合体,它既像时间艺术那样,在延续时间中展示画面,构成完整的银幕形象,又像空间艺术那样,在画面空间上展开形象,使作品获得多手段、多方式的表现力。
包括:
一、环境的空间营造
一部影视作品的空间营造应从整体上把握环境的气氛和氛围。选择典型的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形象元素来构建一个具有整体感的空间构架,如影片《金色池塘》的外景环境造型,一所座落在湖滨的别墅,风和日丽,绿林清幽,景色迷人。湖面流荡着金色的阳光,给人一种和谐的美,富有地域特征。这一环境的选择。揭示了现代人生活中老年人应该怎样面对新生活的问题,是向生活举手投降,还是与生活进行抗争,振作起精神,面对死亡与之挑战。
二、空间的再现
影视区别于其他艺术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首先是造型的,以艺术的造型贯穿在它的自始至终。那么在造型中如何在二维平面上创造三维空间,在这方面,先驱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与理论,如影片《小兵张嘎》中的一场戏,伪装成汉奸模样的罗金保带着嘎子走进院落,他们钻进葡萄树下。然后曲里拐弯走到小栅里。罗金保挪开堵在门上的一捆草,从一道门钻进去,他们爬上房顶,再从梯子爬到另一个院落里……这一连串的运动镜头既揭示了当年神出鬼没的抗日游击队的一种神秘传奇感,又较好地再现了一种空间的真实感。
三、空间表现
画面并不只是以再现真实的空间为目的。为了表现某种主观情绪,为了创造内心的视觉意象,还有意地利用各种技巧改变人们对真实空间的印象,进行空间的变形,压缩多重空间的画面组合。来达到空间的表现性目的,空间变形拥有着很大的表现性和情绪意蕴。如影片《黄土地》中曾多次以画面展现翠巧在河边担着水桶向画面走过来。通过长焦镜头对空间的压缩,使人感到翠巧身后始终充满了黄河之水,感到黄河的温暖柔和以及她对翠巧的宠爱与主宰,使人物深深嵌入了黄河之中。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写道:“任何存在的基本形式就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之外的存在和空间之外的存在,同样是极大荒唐”。因此,影视空间和时间并存就如天秤中的砝码,应使两者配重同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发挥出强大的震撼力。
㈣ 电影的八大叙事手法是什么
1、常规线性叙事。(按照正常时间模式叙事)例:《侏罗纪公园》很多就不一一举例。
2、多线性叙事。(影片有很多个小故事组成,在一个时间段由其中的一个故事串联起其他故事)例:《撞车》《爱情麻辣烫》。
3、回忆叙事。(按照主人公或非主人公的回忆进行现实与回忆的交叉叙事)例:《铁达尼号》《大鱼》《公民凯恩》。
4、环形结构叙事。(影片的开头与影片的结尾相互辉映)例:《暴雨将至》《低俗小说》
5、倒叙线性叙事。(按照反正常时间叙事) 例:这种影片为数不多,国内更是没有。法国2004年有部影片就是这种类型相当精彩。《5×2》(爱情赏味期)全片以男主人公夫妇离婚为开篇;家庭生活矛盾为第二节;结婚为高潮;相识为结尾。建议你去看看。
6、乱线性叙事。(整部影片毫无逻辑性,可以说是把所有片段、情节、人物全部搅乱,让人无从得知现在过去和将来,只能靠观众凭借自己的记忆力屡顺影片)例:《21克》《迷墙》《我们的音乐》。
7、重复线性叙事。(整部影片在时间上会有一个重复的时间点,每个故事都会从这个时间点上再次开始)例:《罗拉快跑》《爱情是狗娘》《罗生门》《英雄》。
8、套层性叙事:这类电影的叙事像俄罗斯套娃,一层套一层,一层一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形成一种套层结构。此类典型电影当属《盗梦空间》。
(4)电影怎么营造叙事氛围扩展阅读
电影叙事〈cinematic narration〉,负责将电影里的情境或事件呈现或描述出来的论述活动。起源于六零年代,是结构主义的一个分支,最早是用于文学作品而非电影作品之研究,用于文学作品分析的时候,是利用文字串联出行动,完成故事叙述。
而电影的叙事与其他叙事艺术相较之下,有者媒介根本的差异性,用叙事学分析电影时,电影的视觉性和展示性透过情节创造出画面,延伸出更多画面的意义所在。
在符号学广泛用于其他领域之后,将影像,声音符号化,叙事学至此开始用于电影作品的实际分析上,变成研究电影文本的科学方法。在符号学和叙事学之前的电影研究是电影的形式分析或作者研究为主,而符号学和叙事学研究开始把重点放在论述和文本的研究,而不是电影的整体研究,甚至于跨越并结合其他领域,例如心理分析,女性主义,社会学研究。
电影叙事学多元存在,无法给予单一定义。有些电影(包括当下常见的主流电影)属于古典叙事的基本样态,需要空间和时间,一连串因果论的事件,完成情结论述, 相反的,对立于古典叙事电影的现代和后现代电影,则是利用更多拼贴或特殊叙事电影手法运用,显现主角内心状态,创造新的叙事逻辑。
由于电影叙事样态多元化,所以分析电影叙事学不仅没有一个确定的规则可以依循,而且,分析模式也经常必须随着影片建立。
以通论来看,决定我们依该如何分析一部叙事电影的元素,实在难以尽述,但是如何解读一部叙述电影,并将它建构成为一个分析的客体,却是一切影片分析的起点。
㈤ 电影叙事的角度
了解一部影片,我想先从宏观的方面谈起。首先我们来聊一下电影叙事。提到电影叙事,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电影叙事的角度。写作分为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等角度,电影叙事也是如此,总共分为4个方面。
(1)第三人称视角
这种视角使叙述者处于一个纯粹旁观的状态去审视一切,讲述一切,仿佛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所以这种传统的第三人称视角也被人成为“全知全能”视角。此类影片数不胜数,例如金·凯瑞主演的电影《楚门的世界》就是这一视角的典型,况且真人秀缔造者在天上的演播室俯瞰整个世界的架势,用来举例这种“全知全能”视角再合适不过了。
(2)第一人称视角
这种叙事视角以主人公为讲述者,有别于第三视角的全知全能,使观众更具有代入感。随着故事发展,观众跟随主人公的经历去经历,好像在听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一段故事一样。这类影片如《城南旧事》,这部电影开场就是自传式的童年回忆,以老年的我回忆童年的我,叙述自然也是以第一人称童年的我来进行的。
(3)第二人称视角
第二人称视角有别于第一人称那么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也不同于第三人称那样的纯粹旁观、知晓一切的全知全能。第二人称的叙述手法既能保持相对的客观性,又能增强故事剧情的亲近感,使得具有更强的真实性与代入感。如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就是采用这种第二人称叙事的手法,我们了解主人公是通过瑞德的视角从而进行了解的,剧中很多东西都是通过瑞德了解的,包括主人公监狱中的反思等都是通过瑞德这个视点去进行剖析解读的。这种表现形式就是第二人称叙事的代表。
(4)多视角叙事
电影叙事的视角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导演们大胆的创新使得电影这门有别于文学和戏剧的光影艺术多了无限可能。有些电影的视角是不固定的,视角的切换,从多种角度看待同一事件,通过不同的人进行不一样的陈述,往往达到单视角难以表现的艺术效果。《公民凯恩》就是这一类型的影片,通过记者的视角,不同采访对象的视角,不同第一视角的切换看待同一件事,寻找问题的答案。这种视角不固定、来回切换的表现形式就归为多视角叙事的范畴。
㈥ 电影的叙事手法都有什么怎样描述电影的叙事结构
叙事手法有:影像、声音符号化。影像,声音符号化,叙事学至此开始用于电影作品的实际分析上,变成研究电影文本的科学方法。
可以通过三个层面描述叙事结构:
1.第一个层面:
叙事结构的组织关系和表达方式,可称为本文结构或总体结构,它与蒙太奇结构含义相当,是影片的总体架构方式。
2.第二个层面:
叙事结构是电影整体系统的组织关系,如类型片结构模式,它在总体结构之上。
3.第三个层面:
在总体结构之下,即影片内部各元素的组合关系,如情节、画面、剪辑组合关系。电影叙事结构参与元素更多,因而更复杂,需有精细的情节设计和精巧的结构布局才能讲好故事。
(6)电影怎么营造叙事氛围扩展阅读
传统叙事作品中情节结构占主体地位,最典型的是戏剧冲突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结构主义建立了“中心化结构”,而结构主义坚决反对中心化,认为中心“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一种功能。
一种使无数符号替换物的活动成为可能的无定点”,他们从“作品”走向“本文”。巴特认为“本文无所谓构造,本文中的一切都一次次得到意指和多次运用,本文没有一个极尽的整体,也没有终极结构。
㈦ 电影中的氛围感是如何塑造的
以《美国往事》为例:
例如面条在火车站准备逃亡的画面。面条被追杀之后,从唐人街皮影戏剧院逃到火车站,他随便买了张单程票,出发之前,电影用中近景定格镜头,表现出其失魂落魄的情景。
躺在火车站沙发上睡着的流浪汉、黑人奴隶正在扫地、廉价的糕点,无一不显示出面条此时的处境——他是一个前途无望、遭受背叛的人。随后,导演用近景特写伴随着披头士的名曲,展现面条的沧桑与疲态,在金属栏杆框架结构中,老年面条重新回到了这个城市。
镜头随着他转身将站台的壁画旧广告、新摩天大楼慢慢地呈现给观众,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物是人非的感觉。作为这部电影第一次跨年代的转场,没有使用任何台词,但是却展现出极为震撼的叙事效果,非常清晰地展现了时光的流逝。这种跨时空的情景变化,呈现出导演叙事技巧的巧夺天工。
其次,紧张感也是本片中被强烈刻画的具象氛围感。
之后,影片中大幅度地展现了物是人非的范围感。
使用手法
电影《美国往事》在氛围营造中,主要使用这三种构造手法——落魄感、紧张感、物是人非之感,将人物间压抑、克制、隐忍、复杂淋漓地展现给观众。
人生经历何其多,在面条的身上,我们能够感知到的除了事件本身,最大的关注重点仍是人的情绪,在电影的呈现方式上,则将其具象成为氛围的营造,这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
以上内容参考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电影中的氛围营造
㈧ 电影有哪些叙述方法
顺叙、插叙、倒叙。
1、顺叙
电影线索按照时间流程,空间流程发展的结构
①单线顺叙:电影线索按照单一的时间流程且空间流程发展的结构。
②多线顺叙:电影线索按照单一的时间流程,多元的空间流程发展的结构。
2、插叙
电影在“顺叙”的过程中,插入不同时间流程
①过去式插叙:只电影插入的桥段在被插入桥段时间流程之前。
②想象(未来)式插叙:只电影插入的桥段不属于被插入桥段时间流程。
3、倒叙
电影在“顺叙”的过程中,插入不同时间流程
①单线倒叙:电影线索按照单一的时间流程,空间流程反向发展的结构。
②多线顺叙:电影线索按照单一的时间流程,多元的空间反向流程发展的结构。
电影拍摄方式:
1、室内摄影
通过引用电影镜头,在影楼原有设施基础上,将摄像机与电脑连接;在蓝背下实时拍摄、通过该软件实时自动抠像、随意更换想要的背影、加前景特效、后期制作、输出等一步完成,拍出的艺术片,魔幻而唯美。
2、定格摄影
又称逐格摄影,是采用机械或电子控制装置,开动电影摄影机,每次只摄取一格画面的摄影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能使形态渐次变化的图画或静物表现在银幕上,产生栩栩如生的活动效果。动画、木偶、剪纸影片或电视片中活动字幕等,都用这种方法摄制。
3、降格摄影
拍摄时片门每秒通过的画面格少于标准数字“每秒24画格”,播放时是常速度24画格/秒。这样,银幕上的活动就比实际活动快,出现快动作现象。
4、快速摄影
又称升格摄影。运用这种方法摄取的景物运动过程,以正常频率(24格/秒)放映出来就可以得到较实际动作慢的视觉效果。
一般用于摄取某些特技模型或使某动作(如跳高、赛跑)以缓慢的过程现于银幕,借以分解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