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浅说非洲上:非洲人到底如何存活下来
非洲印象
我们大多数人对非洲都存在很多的认识错误,因为我们的国家几乎对非洲是处于不介绍的状态。所以大多数的同胞对非洲的认识,主要是来源于英国BBC电视台制作的各类非洲纪录片。而我不得不说的是,这一类的节目几乎都在介绍非洲的动物,要不就是那些非洲土地上的“非主流”民族们。
因为一家电视台的节目,要获得收视率,订阅就必须给他们的国民展现出一个全新的视角。新鲜感是非常重要的,美国人和英国人为主的西方世界,更希望看到一份稀奇的新鲜感。所以大多数人对非洲的印象应该是这样的
又或者脑补出一幅“黑叔叔”拿着AK,56一类的廉价红色武器,满世界乱开枪的世界。大多数人对非洲的印象,如前面所说,一个是取决于纪录片,一个则就是来源于各类新闻。
要知道这个世界,你不搞出点奇葩的新闻或者血腥的战争,五大流氓的世界里……第三世界国家的人除非是拿着武器对打了,要不就是饿死一大片人了,不然是不会有任何兴趣的。所以我们对非洲的认识就会出现偏差。
2
吃饭是个重要事
那
么有朋友要问了,你BB了那么多,你特码倒是说说什么是非洲呢?
这个问题不是很好回答,我只能从每一个角度来给大家说明什么是非洲,或者尝试从每一个具体的问题上去分析。
就大多数人对非洲的气候和农业开始说起吧。
首先,非洲地处非常干旱,所以农业不发达,导致非洲经常出现饥荒。
有这个概念的吧友应该是绝大多数人,首先非洲除了北方相当于一个中国面积的撒哈拉大沙漠外,撒哈拉以南的世界可不是什么绝对干旱的地方。
撒哈拉以南从西部国家塞拉内尔到东海岸的厄立特里亚(电影大独裁者的原型国)划出一条直线,以南地区地处于热带。一直往南,大家点开地图到安哥拉至莫启握桑比克一线,这里是非洲的精华区域,非洲大多数人口也集中在这些地区。
这里分雨季和旱季,因为是热带所以没什么很分明的四季。对于当地的非洲人来说,比如人口最多的尼日利亚大多数人,一年这个单位可不是365天,而是一个雨季为一年,一个旱季为一年。也就是说,人家一年是分成两年过的。
这部分的非洲,也是最容易闹饥荒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出现战争的地方,当然也是非洲迈入现代化中最重要的力量。
而非洲只要气候是稳定的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出现任何形式的饥荒。那么什么情况下非洲会出现饥荒呢?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吧~比如非洲西海岸,也就是著名的象牙海岸一线有个小国,叫喀麦隆(如果是球迷可能更熟悉,因为这个国家足球很强大)。
他们的环境好到什么程度呢?大部分的农作物都可以一次种植,终生受益。
比如很多灌木类的植物或者我们认知中的一年生农作物,在非洲的大地上都会变成多年生植物。因为一年四季的气温都很不错,并且在喀麦隆这一线雨水也比较充沛,所以植物会无休止的生长。
中建公司去那边开展工作,带了些黄瓜过去……种在基地的周围,院子里。黄瓜长的跟冬瓜一样,种下去特码的收获几年,完全就是一直在出产食物的节奏。
并且非洲的土壤,除了靠近撒哈拉和南非一线的土地,土壤都不错。是标准的沃土~虽说没有世界三大黑土地那么厚的肥沃土地,但是非洲的土壤绝对优于我们的华北平原和四川盆地,以及印度平原的土壤。
原因就是,人家的气候好啊。一年从头至尾都可以种植的。非洲的旱季不是BBC纪录片里那种把土地都晒裂的旱季,他们的旱季类似于我们的秋天,少雨气候温和,雨季就类似于扬州梅雨,天天下了一两次雨。
所以,这里的土地很容易收获粮食和庄稼。非洲当地人种植土地……一般是由妇女种植,比如喀麦隆的妇女,睡到自然醒之后,带上种子……然后拿一个尖嘴锄,挖个坑丢种子下去就可以了。
什么?你说翻地?对不起,非洲的土地不需要翻耕,土壤不翻耕都很松软。然后她们可以在一周内把种子丢在地里,然后就天天晒太阳,男山隐就天天晒屌玩儿。然后周围的树林里,路边到处都是食物,各类的浆果,果实~
食物非常的充沛,也就导致了非洲人没有忧患意识。
比如中国人最纳闷的一点(当然也是欧洲人也非常纳闷的一点)为什么非洲黑人根本不大规模的储藏食物?逗旁厅
非洲黑人也非常的纳闷这一点,为什么黄猴子和白皮猪老喜欢堆积食物?树林子里不是到处都是吃的吗?为什么要吃不新鲜的东西?
黑叔叔看到收集食物黄猴子和白皮猪一定是这样想的
所以,我们和他们的世界是不在一个平行世界的。因为我们有冬天,所以需要准备至少五个月的粮食(冬天三个月和入春两个月没食物),所以我们的祖先永远都在为如何囤积食物而做斗争。
但是非洲人根本不需要,因为他们旱季有各类成熟的坚果吃,雨季食物多的丧心病狂。比如有在尼日利亚,食物多到仅靠植物果实就可以吃的膘肥体壮,当地黑人甚至没欲望去追一头野兽哪来烧烤。
所以,就是因为这种大自然造成的差异。到了近代后,非洲就开始悲剧了
悲剧的源泉是人口的大爆炸,非洲迎来了人口大爆炸时期后问题就比较尖锐了。因为人口少的时候,就算有时候雨季迟到了,人口少还可以游荡游荡,去其他地盘找吃的。人口一旦多了,地皮就被分了……于是一旦雨季推迟,旱季延长,那就可能会出现饥荒。
非洲的农作物收益非常好,但是非洲人是没有储存食物的习惯的……所以饥荒一旦到来,就会饿死人。
我记得有个关于非洲的人类社会学文章中提到;哈撒拉以南的非洲,雨季推迟一个月,非洲就会开始出现饥荒,推迟一个半月每多一天就会多饿死十万人。
3
非洲经济落后,非洲民不聊生
这
这个问题好像大多数的网友都是这个认知。总的来说是比较靠谱的,但是民不聊生是谈不上的。
非洲的一产(特指农业等产业)非常畸形,原因前面说过,非洲人没有种植欲望,所以无法完全的进入农业文明。而非洲进入了农业文明的国家,在非洲都是一小霸王,杰出代表就是比如坦桑尼亚等国家,他们都是已经进入了农业文明的国家。
下图为坦桑尼亚(—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悲剧的是如同刚果这些自然资源,气候都得天独厚的地方,真的是个悲剧,至今都处于半农耕状态或者是一种说不清楚是什么情况的状态。
大多数人,会种一小块地,是非常狂野的非洲式种植(前面说过,就是随便乱丢种子,个别懒汉甚至连坑都懒得刨了,直接扔野地里完事儿),然后在树林里,乡间搜集各类可以吃的东西为主。并且因为现在全球文明一体化,全世界有的物产非洲几乎都有了,所以比如木薯一类的高产作物,比如马铃薯一类的……他们是非常喜欢种植的,因为……几年前种植几颗,几年后就是一大片木薯和土豆……都特码不用你去移栽什么的。
(下图为木薯)
所以,在刚果这些地方,路边的某个你认为的“野地”可能是当地人的农田,你以为是某片杂草丛生,野鸡乱跑的荒山,可能是人家赖以生存的粮食地。
粗野式的种植,非常的悲剧,但就是这种方式的种植。凭借非洲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老天赋予的气候,人家居然有不错的收获。
所以,当地人给世界展示的姿势就是……没事儿晒屌玩儿,有事翻屌玩儿。总之在非洲大陆,那些所谓的强国中,一旦你接触到最底层,仿佛感觉他们都没事情做一样。
因为他们完全木有危机感。
这也就导致了另一个问题,没有危机感所以他们没有储蓄的习惯,因为千百年都是晒屌玩儿,所以他们公认的劳模,在黄百种人看来,简直是特码的懒汉,活着都浪费空气的那种懒汉。
比如做工,非洲人一般要求当日结算工资。做一天耍一天算勤快,做一天耍三天属于正常,做一天耍未知天数那才是懒惰。
你敢让他们一周工作六天,那就是要了亲命~你敢一个月结算一次工资,那简直就是……神迹一般的存在。
不是他们懒惰,而是他们真的没危机感啊。火烧到眉毛了都不会着急的……就是非洲人,并且因为他们的工业水平较低,因为各种原因缺乏壮劳动力去地里干活。所以土地板化较为严重,所以非洲人会丢弃大片大片的土地。
并且非常热衷于砍伐森林,因为森林被砍伐之后可以露出非常好的腐殖质用于播种。并且土地是非常松软的(适合用棍子戳)但是因为他们缺乏工业导致农业发展简直就是丧心病狂的浪费土地
因为没有水利灌溉系统,加上到了雨季降雨量巨大(刚果,尼日利亚一线平均降雨量大致在一千六上下,和泰国相当),于是土地内涝的情况非常严重,并且雨水太多没有排水系统所以水土流失也很严重。
他们刚弄出来的好土地,最多撑两个雨季就报废,因为所有的腐殖质都被冲走了!但是就这样,他们的土地依然比我们的要好得多。但非洲的叔叔们因为没有化肥,并且不会育肥,但是这一切是难不倒非洲黑叔叔的,撂下不种不就完美解决了?
你有没有被非洲黑叔叔的聪明才智所折服呢?
当然也有勤奋一些的黑叔叔,他们在那些流失严重的地方,种木瓜一类的经济作物。或者种植一些乔木类的作物。
但非洲是一个生物天堂,植物病虫害也多的丧心病狂,比如非洲有一种我叫不出来名字的大天牛,有半个手掌大,黑乎乎的。他的幼虫会吃木瓜这些经济作物的树干。
他们又缺乏化工业,农药进口报批太过丧心病狂,加上关税和商人的利润……于是大多数黑叔叔是不用农药的(纯天然哟)于是……种树对于非洲黑叔叔来说就是赌运气
有时候大片的橡胶树,可可,木瓜一类的各种树木……几个月就死光。但是黑叔叔们不悲伤的,他们会认为土地被诅咒了……所以换一个地方继续搞即可!
说到了这里,各位朋友可能眉头都紧锁了起来。
你说了这么多,好像也没改变我们的认识啊……非洲还真是操蛋的地方,非洲人真特码的扯淡。
其实我本着良心说一句,什么样的地方养育什么样子的人……中国人去了非洲,也会慢慢的懒惰下来。因为物产太过于丰富了,而且因为二三产不发达,所以……也没啥追求。
比如某杰出农民企业家,在坦桑尼亚准备发展一把。结果爱上了坦桑尼亚,十年后……他变成了坦桑尼亚黑人一样的货。
地嘛……一年种一季就是了,反正收成很好。储存个鸡毛……有几百斤粮食堆着,有万把块傍身就够了。天天没事儿就是……看电视的节奏,和一群黑叔叔坐在他家里,傻逼一样的看电视剧,电影,收看各类节目……要不就是和黑叔叔一起在大树下面晒屌玩儿。
老婆们都吹牛打屁,男人晒屌讨论女人,小娃满世界乱跑。
不是人改变了自然,而是自然在改变人啊。
各位试想,如果你衣食无忧,几乎什么都有了~要啥有啥了,你还会那么勤劳?如果你在非洲,可能你和他们也是一样一样的。
但是,我们不由得会说一句……这样的社会是很脆弱的,因为毫无抵抗风险的能力。但这样的社会也是富裕而快乐的社会,因为没有危机感,大多数时候都是嗨皮的日子。
也许就应了中国那句古话,有所得必定有所失。
接下来给大家上一张图片
你们猜这里是哪里呢?
如果不是进这个帖子,你永远不会第一反应……这里是非洲
如果看到这图,你也许会认为这里是美利坚。但这里真的是非洲啊,莫桑比克就是这样的,会不会有一点点刷新了认知的赶脚呢?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操蛋的非洲变成这样的呢!
B. 非洲漂的心路历程:一个人在非洲是种什么感受
一个人在非洲,就像窗前的这棵树,雨季经受狂风暴雨,旱季顶着烈日炎炎。无声,沉默,却坚挺着扎根在非洲的土地上,吸取着贫拍肢瘠的养分。
还记得刚到非洲烂戚三个月,思维还沉溺于大学校园的轻松惬意,突然投入繁忙的工作,我不禁叫苦连连。一旁的厨师却说, 忙点好,有事做,时间就过的快了。
当时的我百思不得其解,毕竟现代社会,浮华遮眼,人人都想要“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完美工作,怎么会有人巴不得更忙点呢?没事的时候刷刷手机,玩玩游戏,时间咻的一下就从指尖溜走了。看看电脑下方时钟,该吃饭了,真好,一个上午或下午就过去了。这才是我理想的工作啊。
回到现在,来非洲已三年了。我渐渐开始尝到这句话的真正滋味。
第一份工作非常忙碌。一周六天,经常早上7点起床,8点出门,晚上7点才回宿舍,洗个澡换身衣服又马不停蹄去办公室加班。周末的懒觉也经常被电话打断,不等我回应,老板一句“xx,来我办公室一趟”。我就不得不打乱周末安排,心不甘情不愿的离开被窝,又回办公室当牛做马。
第二份工作完全相反,非常清闲。闲到我靠辨别每日菜单,才知道今天周几。工作日和休息日对于我没什么区别,有工作就完成工作,没工作就做自己的事,没人管我刷手机打游戏还是听歌看电影,简直完美。就连同一个办公室不同单位的同事都羡慕我,几乎每个人都问过我是怎么找到这份工作的。
但我却被这种安逸的生活消磨,渐渐丧失面对生活的勇气和活力了。
前一份工作,几乎每天都在外面跑,顶着烈日、汗水和飞扬的尘土,头发粘在额头上,被同事提醒了就不在意的擦擦,时常被嘲笑肤色越来越像非洲人了。但完成一天的工作,忙里偷闲逛一逛超市,或者回去路上买点路边摊的水果,心里就非常满足。更别提每月初一发生活费,约上几个同事,中国餐馆走起,改善改善伙食。那时候每天除了工作,想的就是中国超市集装箱什么时候到呢?货架上零食总是最快清空,所剩不多了,该买点什么好呢?外国超市的xx我上次买了,太难吃了,听说yy很好吃,下次发了生活费就去买来尝尝。哪家超市的纸巾,洗护用品量大又实惠呢?今天路过某超市,新开设了甜点蛋糕冷柜,每一个都好好看,超想吃,下个月一定要留出点生活费,满足满足口舌之欲。
虽然每天回到宿舍都累成狗,但是一闭眼就能没有负担地安心入睡,因为每一天我都过袭历世得很充实,心里是满的。
现在虽然过上了梦寐以求的轻松日子,但每天待在营地里,宿舍-办公室-食堂,三点一线。起床后望向窗外,都是一样的景色。办公室的同事一开始还能新奇的谈天说地滔滔不绝,一段时间以后,大家不长的人生阅历就说的差不多了,加上每天待在一起,没有新事件发生,很快就不得不各玩各的,偶尔交换个礼貌又不失尴尬的微笑。
晚上躺在床上闭着眼睛回想这一天,和昨天并无不同,明天想来也一样。对了,今天周几?记不清了,不想了,睡吧,反正没影响。偶尔被空虚和愧疚折磨失眠,看着空荡荡的天花板,我在想什么?没什么可想的。我在愧疚什么?又浪费了一天大好时光。
家人朋友时常问候我的近况,我一律回复挺好的,就是有点无聊。他们接着又建议我,既然无聊,那为什么不把握时间,学学技能?或者多看看书?一开始我也兴致勃勃,投入到学习或阅读中去,但很快,兴趣减退,提不起劲了。我在为什么努力呢?只要一天一天过去,到了月底我就能按时拿到工资,学这么多有用吗?一想到这我就放下手中的笔,关上刚打开的学习app,又陷入无聊了。
这时我才领会厨师的那句话, 忙点好,有事做,时间就过的快了。
为工作忙忙碌碌的每一天都是全新的一天。完成了任务那是应该的,老板并不会为我的出色表现赞赏有加,因为他付了工资,但我自己为自己骄傲,成就感溢满胸怀。完不成或任务出错挨批评了,失落沮丧,挫败满满,擦干眼泪,没时间沉浸在伤心中,不如多想想怎么补救为好。每天都有挑战,就像闯关游戏,一关一关打下去,结束的时候想到的不会是付出了多少辛勤汗水,沉甸甸的工资拿在手里,心里不虚,这是劳动应得的。
珍惜忙碌的日子吧,它让我们身体疲惫,但心灵充实。每份工作都有自己的精彩,适时调试自己适应环境,不虚度每一天,回首过去,你会收获的远不只金钱。
C. 我想知道非洲人看什么动画片
非洲人一般都在闹饥荒,有时会受到暴段和力袭击事件,或者受到自然危害。
他们很贫穷,只有富裕家庭才会看动画片。
他们看,比如握扒盯狮子王之类此汪的贴近他们生活的动画片。
D. 看完电影的读后感怎么写作文
看你感悟的什么作文呀 把你的读后感 写下
第十一、感悟(附一)
面对纷繁的生活,我们常常有许多感悟:当我们看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时,我们也许会感悟到人的朝气蓬勃与旺盛的生命力;当我们看见叶子从树上落下,我们也许会感悟到生命的短暂,应该珍惜时光发奋进取……
在参与社会交往的历程中,因睹物、见景、思人、历事……总会引起我们内在思想情绪的变化,拨动我们情感的琴弦,因而有所感触,有所领悟。怎样的感触和领悟在化为文字后能引起他人共鸣呢?唯有靠深刻独特取胜。
一、因景而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写作中,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思想意志融入到景物之中去,使山水有情,草木含意。我们在观花时怀人,赏月时思乡,看海时可以感受博大,观云时可以感受飘逸,一切皆由景而感。
有时,景也昭示着一种自然哲理。这时写感,要对景进行联想和想象,赋予具体的景象以抽象的哲理。我们看到黎明,感悟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我们同样感悟它孕育希望的艰难。
二、因物而感
文学作品中的物,或牵系着一个故事,或寄托着一段感情,或隐含着一个道理。在记物的时候,可借物言情,也可托物喻意,还可咏物明理。如一块橡皮记录着一段友谊,一声问候承载着一份亲情,一束玫瑰诠释着一种爱意。
因物而感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构思写作模式,作者描述事物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这个事物,而是为了引出一段感情,一种哲理。所以要在写物之前,赋物以意;在写物之时,为感蓄势;在写物之后,自然出感。如写莲花,其实是为了赞美高洁;写翠竹,其实是为了颂扬虚心;写黄牛,其实是为了昭示勤劳;写蜜蜂,其实是为了讴歌奉献。
三、因人而感
即从人的外貌、语言、行为、性格中寻找感点。可以边叙边感,在描写中点缀自己的感受、感想。也可以叙后出感,在写人之后,详写感点,借势出理。我们可以因自己的衣食父母而感,感悟父爱的深沉母爱的伟大。我们可以因祖国的英雄儿女而感,感悟先烈的英勇后生的可畏。
四、因事而感
在记事之后,或就事论事抒发感想,或由事入理阐发感悟,是让作文具有一种哲思之美的重要手段。尝试爬山,可以感悟征服困难的滋味;体验垂钓,可以感悟宁静淡泊的境界。在由事写感的时候,要对事件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挖掘,由一事提炼出一理,并且用精辟的语言予以点示。
五、因文而感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除了“读后感”外,你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观完某一展览后还可以写写“观后感”。在写这一类感悟文章时,你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等弊病。
附一、感悟耐人寻味
一个人生活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有笑容,也会有泪水;有欢乐,也会有悲伤。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把我们生活中的那些苦辣酸甜写进作文里,情节自然就有了波澜。
一、感悟要有信度——真实
真实的感悟才能让人产生共鸣,一旦有矫揉造作地痕迹,就收不到感人的效果。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要做到为情造文,而不是为文造情。
二、感悟要有坡度——自然
感悟不是对人或事物一见即发,而是有一个过程,必须存在关联、过渡、蓄势、铺垫,否则会使人感到突兀,不易理解,更不会接受。
三、感悟要有深度——深刻
首先要对所描述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可以生发开去的点,然后对材料进行提炼,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想象和联想,由此及彼地挖掘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意蕴。
四、感悟要有浓度——感人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好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而浓厚的感情。感情浓郁的感悟就会在读者的心头打下深深的烙印,感情浅淡的感悟就会像过眼云烟不留任何痕迹。
感悟无处不在!只有通过感悟,我们才能发现世界的奇妙,生活的精彩!只有通过感悟,我们才能发现世界是多么令人神往,生活是多么美丽
正确把握文章内容。
常见的观后感一般包括三大块内容:1、内容简介。用简单几句话概括影片内容,就像我们平时读了一篇课文归纳主要内容一样,做到既完整又简练。
2、发表评论。写这部分时,同学们可向自己提这样几个问题:你对影片中哪件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哪个人物你最喜欢,为什么?哪个场面最使你感动,为什么?只要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深入思考并写下来,就构成了自己对影片中某人或某事、某个镜头的个性评价。
3、抒写感受。这是观后感的主体部分,学生往往言不由衷,空喊口号。
最有效的方法是作比较:或将片中人物与自己比较,寻差距,找不足;或与身边熟悉的人相联系,阐发自己的观点;或将电影中的先进事迹与生活中、社会上的现象比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谈感受。在写作时,同学们可简单列举一些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事(或人)使自己的感受有血有肉,叙议结合。
一句话,只有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和实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要“会看”电影 要写观后感,首先要“会看”电影。也许有人会发笑:只要眼不瞎耳不聋,谁不会看电影?可是为什么许多人看完影片留不下印象呢?更不必说写出感想了。
因此,老师在此提醒各位同学在看电影时要“投入”,要让自己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情感世界里,与主人公同悲欢、共休戚。同时,还要并用眼、耳、脑各种感官,留意细节。
所谓细节,就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
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观众观看影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视听享受的过程,既是视觉美感逐渐积累的过程,也是情感 *** 不断深化的过程。
只有聚“睛”会神,我们在观看时获得的感受才能愈丰富、强烈,对影片内涵的理解也就愈深刻、透彻,写观后感就更有基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写观后感,要从自己观赏影片的感受出发。
可是,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应强调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五六倍。
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
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
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
有个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观后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观后感属于评析性的议论文一类。电影观后感,即对影片发表评论,抒发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它又有别于影评:影评--重在“评”,在挖掘了主题之后,应当对主题的成功与否、主题的表现所依赖的环境是否真实,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现实生活以及电影语言的运用是否成功等方面展开评价与论述;观后感--重在“感”,表达方式以抒情、叙述为主,内容多为电影对观众的启发,观众看了影片后的感想等。 在影片中可感的角度很多。
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从主题、人物、细节、场面、语言等方面入手;就多部影片来说,有的侧重于思想内容,有的侧重于表现形式,有的截取影片的某个场面、某个事件。“感点”的选择,各具特色,可资借鉴。
写电影观后感,要选择好角度。一篇几百字的观后感,容量很小,而一部电影所牵涉的内容却很多,切忌面面俱到,必须选好角度,把重点放在一个侧面上,这就叫“口子要小,挖掘要深”。
选择角度,一方面要看影片本身的特色,另一方面要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地方。角度选得好,对立意、选材、构思、谋篇都直接产生连锁反应,有利于把观后感写好。
厚积薄发,调“兵”遣“将” 写电影观后感,要充分而又妥贴地运用学过的语言。民间有一个给“语言”下定义的谜语:“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
高尔基也说过类似的话:“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
电影是一种艺术,电影观后感自然要牵涉到方方面面,没有足够的语言储备,就无法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对影片没有真切而深刻的感受,自然写不好观后感;有了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如果语言贫乏,同样也写不好电影观后感。
针对这样一篇观后感,作者尽管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和语言要求上看,都是不合格的。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语言平淡无味,很难吸引读者的眼球。
正确把握文章内容。 常见的观后感一般包括三大块内容:1、内容简介。
用简单几句话概括影片内容,就像我们平时读了一篇课文归纳主要内容一样,做到既完整又简练。2、发表评论。
写。
正确把握文章内容。
常见的观后感一般包括三大块内容:
1、内容简介。用简单几句话概括影片内容,就像我们平时读了一篇课文归纳主要内容一样,做到既完整又简练。
2、发表评论。写这部分时,同学们可向自己提这样几个问题:你对影片中哪件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哪个人物你最喜欢,为什么?哪个场面最使你感动,为什么?只要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深入思考并写下来,就构成了自己对影片中某人或某事、某个镜头的个性评价。
3、抒写感受。这是观后感的主体部分,学生往往言不由衷,空喊口号。最有效的方法是作比较:或将片中人物与自己比较,寻差距,找不足;或与身边熟悉的人相联系,阐发自己的观点;或将电影中的先进事迹与生活中、社会上的现象比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谈感受。在写作时,同学们可简单列举一些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事(或人)使自己的感受有血有肉,叙议结合。一句话,只有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和实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硝烟弥漫的战场,八路军和日本鬼子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两个小八路——大兴和小武冒着生命危险为八路军送情报。
大兴在与鬼子纷争时,左腿不幸负伤,只得留在敌占区养伤,但是他们带着伤仍坚持进行战斗,几次差点牺牲……电影《两个小八路》的情节扣人心弦,我自始至终为影片中的小英雄捏着一把甫亥颠酵郯寂奠檄订漏汗看完电影,我陷入了沉思……两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小孩,却有着“爱祖国、爱人民、严守纪律”的心,在危急时刻始终能随机应变,他们的机智勇敢真令人折服。而我们呢?有这样好的学习环境却不能好好珍惜,遇到一点小事就乱了阵脚,不敢向困难挑战,只是因为心里的胆怯,哪能跟机智勇敢的大兴和小武相比呢?他们面对心狠手辣的日本鬼子毫不畏惧,反而几次三番给他们制造麻烦,使我们八路军赢得战胜敌人的机会,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我想,我们真应该好好学习他们的精神,把他们的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中去,不断前进,为理想而奋斗!这部电影又让我联想到了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如李大钊、郝副营长等,他们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为了后人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在革命战争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精神多宝贵呀!想想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我们真应该发奋图强,好好学习,让自己将来成为栋梁之才,为祖国的建设增添一份力,这样才对得起那些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呢。
要是应付的话大体有个套路,开头就写哪天哪天我观影了{惊天动地},本片讲述了***(电影内容)。过渡一下说你受益匪浅什么的,然后写得到的心灵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责任方面-看到救灾军人的形象你的感触,比如做人要有担当,引用写有关责任的名言小故事什么的。团结方面-面对灾难我们的民族是怎样度过的,可以上升到民族团结的方面。奉献-灾难中有很多感人的事迹,可拿出一例具体说说体会。最后,可以写作为当代的学生,你要怎样怎样。
这个是最俗的。
要是高雅点,写成随笔,主要写体会,影片内容也可少穿插点,把某个镜头带来的心灵触动放开了写,可以尽量煽情。呵呵,以上供参考,还得自己多努力!
刚看完《听说》这部台湾风味十足的电影,感觉耳目一新,平常看的台湾偶像剧脂粉气太浓,女生太嗲,实在让人受不了。
这部电影其中70%的时间却是在男女主角的无声中度过,怎么样,有趣吧!一对聋哑姐妹?一个聋哑小子?里面还潜藏着一个小小的秘密哦!总之说透了就没意思了,各位看官可以看看这部电影。用电影里男主角对女主角的评价,做人就要很努力,很乐观,很可爱,很活泼,很孝顺,很亲切,很善良,对姐姐很好(对亲人很好),对大家都很好。
这是一部平民电影,里面没有王子和公主,有的只是普通甚至有点让人同情的可怜的一对姐妹,她们失去了母亲,父亲是传教士,跑到非洲传教去了(看到这里,真是很生气,而且怎么也想不通他居然丢下这两个姊妹花就跑了,可能传教士就是博爱的吧,用爱普渡非洲人去了),妹妹打工养姐姐,姐姐是游泳健将,却为了妹妹在她身上寄托的希望要在残奥会上拿金牌。两个太可爱的姐妹花呀,尤其是妹妹,引起了便当小子的爱慕,然后就这样发展下去,成就了一段平凡而又让人感动的爱情故事。
电影里便当小子胖胖的爸爸妈妈也很招人喜欢,他们文化不是很高,但心地善良,在便当小子想娶听障姑娘的时候,坚定的支持了他,就这一点,他们就超越了现实中的很多父母,尤其是农村里,嫁姑娘象卖女儿似的,陪嫁就得数万,谁有钱就嫁给谁,有多少是考虑了孩子的感受呢?男的呢,要是傍上了一个有钱有势的亲家,那前途自然不用愁,吃香的喝辣的,社会中比比皆是,因此导致婚姻最终破裂的也数不胜数。因此,两个人的婚姻就一定要互敬互爱,而不是只图金钱利益(当然要是互敬互爱又有钱有势那咱也不拒绝,可惜这种情况是凤毛麟角)。
上天是公平的,他给你一些东西,必然会从你身上取走一些东西,正所谓有得必有失,不是吗?他给了你金钱和权力,你就会失去一个普通人劳动生活的能力,因为你离开金钱和权力什么都干不了;他给你力量,你就会失去一个弱者的感觉,而这个世界并不全是强者构成的,强弱是相对的,世界上有一个超人他是超人,如果全是超人也许这个超人就是个弱者,强者要依靠弱者生存,当弱者全部被消灭的时候,强者们也将走向灭绝;他给了你智慧,你就会失去犯傻的机会,不会有人说你傻得可爱,更不会有人说你傻人有傻福,很多事实说明,世界上比较快乐的常常是那些犯傻的人,而那些聪明人却常常感受不到幸福;他在你出生时给了你幸福,你就会失去拼搏的勇气,失去吃苦的精神,在将来就有可能变的不幸福。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数不胜数。 同样,上天从你身上夺走一些东西,也必然还给你一些。
他夺去你的视力,必然会给你比常人更加敏锐的听力;夺走你的听力——片子中的聋哑女孩——却给了她异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敏锐的感觉和热情、善良、充满爱的心。 所以,请不要自怨自艾吧,我们这些正常人,有手有脚,看得见听得到,没有什么大病大灾的,就不要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计较了。
今天刚刚看了一条新闻,有个一家三口,丈夫和妻子争吵过度,丈夫一怒之下把妻子杀死了,杀了妻子他非常后悔,当时就想自杀,结果被警察救下来了。他们平时感情很深,就是爱为一些小事情吵嘴,这次就是为一颗钉子的事引发的,可以称之为“一颗钉子引发的血案”,所以千万不要认为夫妻打是亲骂是爱,夫妻的感情是要双方细心经营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夫妻就是手心手背,谁退都不要紧,关键是要让步,生活中没有谁不犯错,犯错没关系,只要悔改就OK。
当我们走在拥挤的人群中,请不要抱怨,要知道在遥远的伊拉克和非洲正蔓延着战火和艾滋病;当你走在瓢泼的大雨中,请不要抱怨,因为中国西南的几百万人正在忍受着干渴和饥饿;当你住在40平米的蜗居中时,请不要抱怨,因为有人正住在只有十平米又潮又闷的地下室里;当你坐在办公室里,感叹着工资低毫无前途时,请别忘了,还有多少农民工正在又脏又差,毫无劳动保障的血汗工厂里挥汗如雨;当你在为失恋悲伤时,请你记住,你又有了一次重新恋爱的机会,你失去的只是一个并不很适合的对象,却得到了无比宝贵的经验。
E. 非洲本土电视剧
上帝也疯狂续集 (1989) (Gods Must Be Crazy II, The)
<<夺宝奇兵>>中有一部祥则升是的
<<盗墓迷城>>
<<谨老木乃伊归来>>盯虚
<<金刚>>
《小鬼闹非洲》
下面的我没看过,是帮你搜的
<<非洲皇后>>
<<埃及艳后的任务>>
<<我的奇妙非洲之旅>>
<<走出非洲>>
<<泸浮魅影>>一部通过法国泸浮宫的埃及法老展品叙事的电影
《非洲历险记》
暂时只找到这么多了,楼主先看着,记得选我哈~~~~~
F. 问一些关于黑人的习惯和方式!如题 谢谢了
转的; 就一般情况,中国人对其他民族的偏见,极少来自于亲身体会与观察,而多半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比方说,中国人习惯指称吝啬、小气者为“犹太人”,实际上绝大多数国人一辈子就没接触过任何一个犹太人,甚至侥幸遇到一个好心的犹太人,还会误以为是非犹太人。 种族主义、种族歧视是个殖民主义侵略的副产品,其目的不外乎说服被压迫者“做奴隶有理”,而其切入点即在黑嫌辩并人“懒”与“笨”。不论此歧见是否有任何根据,黑人有何反应,许多中国人则是深信不疑。笔者最近曾提出过,日本利用中国的军事赔款建立了义务教育制度,以致于在1920年代中国孩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仅有3%,而日本就高达97%。长年以来,外国人见到中国的科技落后与懒散,一直就批评中国人“懒”与“笨”。这情况似乎到了改革之后才有所改变。照理说,有色人种之间若不是同志加兄弟的关系,也应当至少是难兄难弟。可奇怪的是,当中国人的一只脚还没在富人俱乐部站稳,就对黑人的基因怀疑起来。 先说“懒” 历史上,无论是高举国际主义大旗的马克思,或宣扬基督教博爱精神的史怀哲,均一致认为落后民族唯有接受西方的物质文明,接受西方的守纪律、守时、勤劳、驾驭自然等等价值观,才能摆脱愚昧和野蛮。他们的共同误区在于欧洲中心主义,换言之,就是误以为欧洲的价值观具有普世意义。众所周知,中西欧地处温带,长期以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早已成为生活习惯;而对于处于热带气候环境的民族说来,这种生活规律必然造成病变。根据数万年、甚至百万年的经验积累,唯有保持缓慢的作息节奏,方能维持人种的健康延续。鉴于此,慢节奏与懒散毫无关系,而是当地人民智慧的总结。当温带地区民族初向热带地区移居时,短期内尚能按照旧习惯维持一定的劳动强度,也能够在经济活动领域占有一定优势。然而为了适应环境、避免病变,时间一久必须放慢节奏、趋同于本地的起居习惯。该现象不只是可以在东南亚华人圈子里普遍观察到,整个热带、亚热带地区尽皆如此。来自温带地区的移民惟有在新定居地把生活环境彻底改变的情况下,方能够既长期维持原有的步调,又保持身体的健康。例如,大量使用空调、冰箱等设备,而其代价却是额外的消耗与生态的失衡。 自从大批欧洲移民占据非洲大陆之后,通过其劳动优势与文化优势也对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产生极大影响。以衣着为例,最自然、最健康的衣着原为赤身露体,然而经强势文化的感染,现下整个南半球上下班均讲究西装革履。且不说这多余的制装会造成多少非必要开支,为这些开支要进行多少非必要劳动,单单为了降温,又必须在所有劳动场所添加多少空调设备。此外,许多引进的紧身服饰与尼龙布料,甚至还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衣着服饰与现代化、文明化风马牛不相及,严格说来纯粹是西方文化嫁接之下所形成的怪圈。再以饮食习惯为例,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原住民根本没有食用米、面的传统习惯,但在西灶毁方人的芹迹影响下,许多非洲人逐渐对国际粮食市场产生依赖性,并造成本地资源的荒废。非洲人所习惯食用的薯蓣在国际市场上没有销路,因此白人农场主便集中发展经济作物,由是使得部分地区与国际市场挂钩,而多数地区则边缘化或自生自灭。类似例子在当前中国也屡见不鲜。譬如在北京出门吃饭,年轻人便宁可选食米饭,其原因绝不在于米饭能够使体型更加高大,而是追求时髦。南方地区许多妇女即便在黄梅季节仍旧不肯脱下有碍健康的玻璃丝袜…。这些现象虽远不及非洲的问题严重,却也多少反映出每个人的智慧与品味。 “文化侵略”听来吓人,此概念许多人都不愿接受。但是只要随意游走第三世界,俯拾即是的例子不能不让人对西方文化商品和商品文化的侵蚀力感到震惊。譬如说,20年前递一枝本地卷烟(Bidi)给印度人,他们会觉得受到羞辱。当然他们不可能知道这种土制卷烟10年后在欧美地区会广受欢迎。同样的,如果给原住民分享的是本地的椰子水而非可乐,本地人往往会投来不友善的眼光。而这时也很难说明椰子浑身是宝,可乐则不过是色素加糖水。 如前所述,自从非洲受白人统治后,大规模地改变了黑人的生活习惯与价值观。五、六十年代即便先后独立,在主流文化的影响下却无法重建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中国长期以来出于政治目的与非洲打交道,但大多接触均涉及短期援建工程。如今寻求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合作,则两国人民在生活与劳动领域将难免建立许多有机联系。此际认识到非洲自然环境的特点与尊重慢节奏的必要性,并避免将东方温带地区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应当是个发展中非关系的必修课程。 再提“笨” 近年来中国重视体育,大家也都知道长跑是东非人的天下,而短跑则是西非人一枝独秀。这方面既不显示非洲人的懒与笨,反倒使其他民族感到自卑。在知识领域,黑人若是从小受到同样熏陶、教育和训练,课业成绩绝不输给任何其他民族。相反地,把爱因斯坦从小丢到原始森林,无论如何也攀登不上什么相对论。笔者从小在台湾接触的是好莱坞电影,当时对非洲的唯一了解就是有名叫泰山的白人具有在非洲原始森林向野生动物发号施令的特异功能,而最坏、最笨的、最该杀的角色则永远是比禽兽还不如的黑人。至于美国西部牛仔片也大同小异,唯一的区别在于围剿对象换成了印第安人。这类文化熏陶严格说来直到六/七十年代之交、越战末期才在学生运动的抗议下加以制止。然而随着里根总统为越战翻案的推行,好莱坞于八十年代后又充斥着万夫莫敌的美军歼灭笨拙的黄种敌人的战争片…。 经济落后绝不是游手好闲的原因。中国人几千年在二亩地上精耕细作、创造丰富文化,一贯依靠的就是勤劳;而当农民失去了土地的支配权、一切按指令办事,便既看不到积累恒财的远景,也发挥不了丝毫劳动的恒心。200年以前,在白人殖民主义者还没占领非洲之前,许多地区人口稀少,物产自然丰富成长,在伸手就可解决温饱的情况下,部分人口毫无勤俭持家的需要。如今随着人口的激增,这种“天堂心态”(paradies mentality)已不复存在,任何人都知道必须为防范未然而勤劳。于是乎,拥抱非洲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合作对象看到前景和调动其积极性,而不是像奴隶主那样,既想独占他人的劳动果实,又羞辱对方的人格。
G. 欧美亚非洲人看了李小龙周润发星爷电影有什么看法
可以说,这三个人属于昌念不同类型的电影名星。并且李小龙和另外两人,也不属于同一个时代。人家不是有句话吗?这些人再伟大,也就是一枯御个影视明星,但是,李小龙在世界上的影响,可不仅仅是电影。耐败困
H. 非洲人,美国人,印度人,泰国人,韩国人有没有看过奥特曼和假面骑士
美国人翻拍过假面骑士龙骑。泰国人出过非常原版的假面骑士COS。网上有视频。韩国人在假面骑士的影响下创作出了自己的特摄作品。元素战士等等。
非洲人不太清楚,不过在美国韩国留学的非洲人应该也知道这些。
所以很肯定,他们是知道假面骑士的。
至于金甲战士,估计知道的就很少了。因为金甲战士并没有走出国门,连中困槐谈国都很少有人知道这部剧,更何况是外国人了。
喜羊羊已经有了日语版。所以在日本还是由影响力的。至于在美国有没有人知道就不太确定了。毕竟美国能不能接受这种明让幼稚的东方汪碰式幽默是不可知的。
蜡笔小新和名侦探柯南。可以肯定他们是知道的。
因为这都是播放时间相当长,影响力相当广的漫画。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很有影响力。所以知道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