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我看不懂现在的国产电影,也不想看不下去
说起【国产】二个字,就连自己国内的人都有点看不起,怎么用国产货走出亚洲,走向世界?
本来国产电影也是规规矩矩的拍摄的,也出过几部好片。例如《海市蜃楼》打斗精彩、故事丰满、题材新颖。《喜盈门》贴近生活、有教育意义。但后来不是出了个姓张的国际导演嘛,拍摄手法没走向国际,炒作本事到是比国际还国际了。
你看看现在的国内电影,还没开拍就赶紧记者招待会,把屁放出去。然后是全国海选女主角,弄得每个女孩都做着一夜之间成为奥黛丽·赫本的梦。之后再爆几个潜规则的丑闻,哈,这下大家都痒痒了,都等着看这部电影。新闻效果达到了,电影的效果达不到怎么办?好说,让女主角脱啊,能脱的尽量脱,没有脱戏就上厕所的时候漏两个点也行。
浮躁,是国内一切的特点,不仅是电影。说到底是谁的错?还是观众的错。观众的品味提不上去,观众平均素质低,这就决定了国内电影高雅不起来。毕竟商业电影是要挣钱的,辛辛苦苦拍了那么久,搞半天是个赔钱货,谁愿意?所以挣钱就成了唯一目的,在这个目的的驱使下,电影自然就变味了。
还是举例来说。最近先是《泰囧》叫唤着突破了10亿大关,接着《西游降魔篇》又向世界欢呼自己超越了《泰囧》。我不知道票房是怎么统计的,但在我眼里,就好像一个刚学会走路但走不稳的幼儿在嘲笑另一个幼儿还不会走路。
《泰囧》和《西游》怎么就突破10亿了啊!都是些什么人在捧场?匪夷所思啊!难道这两部电影就这么好看?我怎么没从头笑到尾呢?倒是看金凯瑞的《阿呆与阿瓜》我笑了。这两部电影对得起100多一张的电影票吗?如果说《泰囧》的看点已经少到需要人妖来凑数大家还能接受,那《西游》完全就不是星爷的作品啊。剧情已经不能再拖沓了,同样的一句话必须说三四遍吗?给人一种忘了台词在努力回忆的感觉啊混蛋!就好像当年哥哥我参加文艺晚会冷场的样子啊!你这是要揭我的心灵伤疤吗!在猪妖的洞穴打架,杀一两个人就该回归主题,有必要一个一个都杀光吗?等的人心焦啊!我以为是在炫耀电脑特效,结果不是啊!那粒子效果哥哥我都会做啊。是那个特效公司在坑星爷啊?钱不够你说,至于这样糟蹋星爷的作品吗?还没看出到底要讲什么呢!就出来一个大头娃娃的孙悟空,尼玛孙悟空竟然没被四位大妈给吓死,稀里糊涂就结束了啊。
他们就这样赚了个盆满钵满,赚了个天翻地覆尔康尔泰……于是在这样的循环下,其他的小制作小成本电影也梦想着能够骗个三亿五亿的花花,这样的电影就如雨后春笋般,郁郁葱葱地……
什么时候走出这个怪圈,再来谈国产电影吧。
⑵ 现在类型的电影很多都看不懂咋整
看不懂很正常,说明你可能与时代脱节了,或者你的内涵不够需要多加学习,要么电影跳跃太大,你反应不过来。总结出来
⑶ 现在电影感觉看的很没有意思,找不到以前的感觉,是什么情况
不是没有意思,是时代发展太快,你还停留在曾经的记忆里。
旧的记忆与当下影视 娱乐 日新月异的变化冲击,如果不能接受就会感觉没有意思。
这样的感觉不是不好,但也不是好。毕竟时代在发展我们要跟着它的步伐,才能进步成长。
简单来说主要的变化可以归纳几点
人们需要更多的内容来填充碎片时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找到消遣,它不一定是86版,87版,94版,98版那样经典。能讨好你,愉悦你的身心就好。
这就是市场,这就是趋势,我们暂不讨论好坏,时代自会选择。
所以觉着现在没有意思是因为对过往影视的恋恋不舍,以及对新影视的不接受。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要学会用进步的眼光去发现美,接受美。
因为以前看电影感到新奇,现在不同程度都可以看到段视频,甚至自己就可以自编自演。
是因为我们生活变得好了,什么都经历过,看过
以前 娱乐 活动少,现在媒体多,各种电子产品,网络平台发达,掌上选择看电影,所有找不到感觉了。
觉得还是我们国家信息进步很大的原因,好多大片都已经视觉疲劳了,你的文化需要日益增长,记得九四年九五年看个异形,侏罗纪公园什么的,就震撼的不得了,现在看都没感觉了。好多片子没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自然就觉得没意思了,还是我们进步的快,文化生活水平和眼界提高了。就好比一个天天听各种相声笑话的人,他的笑点自然就高了。
现在的电影缺失的是人们对电影故事情节的归属感!高 科技 及越来越多偶像化演员的加入,使观众已经没有任何新鲜感及陌生感,多媒体及 娱乐 化的普及使信息获得的渠道越来越多,电影是一种完完全全的 娱乐 ,再要去通过电影去表达一种思想诉求,或者是说通过电影传达一种心灵的共鸣已不可能,因为我们要的一切都是商品,呈现出的缺点譬如、故事拖拉,人物缺少真实感,情节经不起推敲等等。票房是电影投资人最重要的考虑,其他都不重要,只要票房好这个电影人就是成功的。作为电影是为大众服务的,它不可能完全变成哲学及艺术的结合体,电影也不是少部分人看的,所以说艺术也是为大众服务的,何况我们现在这是 娱乐 !
以前我们喜欢坝坝电影,这样看起来很热闹也很有人情味,现在我们转移到了电影院,人与人之间虽然坐着很近,但陌生人居多,而且电影的质感没有以前好,父老乡亲也不在身边,所以会有回忆总想哭的冲动。
⑷ 观众看了几遍都看不懂的电影,是导演的问题,还是观众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搞清楚一个命题:
对于一名普通观众来说, 到底怎样才称得上是看懂了一部影片?
个人认为: “懂”亦或是“不懂”,因人而异、因影片而异。
如果只是看一部“爆米花电影”,那么,影片本身的 娱乐 性更加重要一些。至于说故事蕴含了什么哲理,或者说看完影片之后对人有什么启发?乐哥只能说:管它呢,看电影不就是图个开心么!看完之后开心不?开心了就是看懂了!
如果观看的是一部现实主义类的影片,那么,越真实越好,代入感越强越好。假设在观影的过程中,你自觉不自觉的将生活中的经验与 情感 代入到了影片中去,多半是“懂了”!
如果你欣赏的是一部形式主义类型的影片,那么,观影过程中,主观性的认知可能会占据上风。假设你看完影片之后,思绪久久不能平复,就意味着这部影片从某个方面比较“懂你”,触动了你心灵深处的某个柔软的地方。当然,这只是影片比较“懂你”,不一定是你懂影片。很可能你和小伙伴们交流之后,发现对于该影片同一情节的认知竟然天差地别。这不奇怪,因为前面说过了——大多数人的“懂”,都是主观性的、没有定论的“懂”!
结语
啰哩啰嗦了这么多,其实呢,只想表达一个观点: 对于同一部影片来说,有不同层次的“懂”;对于不同的观众来说,有属于自己的“懂”!
分片。
艺术片,或者说,作者电影,它的导演个人风格化,一定很强。影片把握上,导演趣味优先,观众理解靠后。看不懂的话,谁都不怪,想法不同,交流有碍,正常。
但如果是纯商业片,图的就是票房,要的就是观众,那么首先你讲的故事要让人懂,别故弄玄虚。
因此,是艺术片,还是商业片,是小众,还是主流,在影片包装上,明白告诉别人,给观众造成反预期,从影厅出来,观众要骂街的。
在这点上,做的非常不好的,就是姜文的《一步之遥》。明明私货满满,全片自说自话,作者电影属性严重。但在前期宣传上,在上映宣发上,还按照主流商业片宣传,由此造成口碑滑铁卢,评论两级化。这,就坑了。
确实有这么一种电影,观众看过之后接连吐槽,而导演却说他们看不懂。就拿95年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来说,当年投放市场之后,骂声不断,没有几个人叫好,甚至连合作方西安电影制片厂都一度摇头怀疑!大话西游的两部曲《月光宝盒》、《大圣娶亲》接连票房扑街,都以惨淡的2000多万收场,之后导演刘镇伟又强拉星爷拍摄了《回魂夜》,反响也是一般,最后刘镇伟导演也是确实心灰意冷,只落的远赴加拿大陪老婆孩子去了。此后直到97年影片进入中国内地高校,被内地学生群体又给带动起来,影片才逐步进入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被其所接纳,反响才慢慢步入高潮!剧中不少的经典片段和台词做为相关影视行业录取人才的尺码!直到现在仍被人们奉为星爷的经典之作!
当初人们看不懂,等到人们都看懂了,现实则已是物是人非!好的作品就跟好的白酒一样,不怕你当时品着辣,就怕你从此以后都闻都不闻。好酒万年红,好的影视作品到什么时候都是经典!好电影,不是你看不懂,而是你还没到能看懂的时候!
如果一部影片上映之后,有看不懂的观众,建议可以多看几遍。我想引用“导演毕赣回应关于《地球最后的夜晚》观众看不懂这个问题,他说:“想懂是不可能不懂的。
毕赣在媒体采访中表示:“一部电影想懂是不可能不懂的,大部分是因为我们的阅读障碍、习惯造成了我们阅读起来说不懂。哪不懂吗,一个男人找女人你看不懂吗?他失去了她你看不懂吗?不会不懂,大家愿不愿意懂这是一个问题”。
一部电影不一定适合所有人看,也不是所有人的都很看得懂。导演毕赣也说:要理解他的作品就必须反复的观影,找出所有暗藏的线索,深入的思考,没有简单看懂的可能。如果实在看不懂,那么看几遍也看不懂。
烧脑片其实比那些商业大片好看的多,他们往往成本不高,人物也少,如果观影周围环境很乱,根本看不下去,需要一个人认真看才可以。可是无论你如何努力,很多还是看不明白,然后问题来了,是你智商不够?还是导演过于卖弄?那些看一遍看不懂的电影,是优点吗?是成功吗?我觉得不是,我觉得完全是导演拍摄手法,叙事手法的问题,因为很多烧脑电影故事其实非常复杂,但是你看一遍只要认真看,肯定能懂,比如非常非常好看的《恐怖游轮》《源代码》《月球》《致命id》《万能钥匙》《蝴蝶效应1》《时空罪恶》《前目的地》《忌日快乐》等,这些电影非常好看,而且非常烧脑,只不过导演厉害,编剧厉害,这么复杂的剧情设定,拍摄的故事清晰,悬疑设计的谨慎,只要认真看,都能看懂。我觉得,这是成功的烧脑片,别说看懂了,就不算烧脑了,这么说,好像是一个厨师把一个复杂的菜做好吃了,你说太低端,不爱吃。另一个出品把同样的菜做的非常复杂看起来好高大上的样子,其实非常难吃。然后你爱吃这些的,是吧。
还有一些电影《穆赫兰道》《生死停留》《死亡幻觉》《记忆碎片》等这些电影,说实话,他们的故事其实根本没有我上面说的电影复杂,只是导演拍摄的云里雾里,故意卖弄,导致大家看不懂,我说句最实在的话,我估计连导演自己都看不懂。也看不明白他自己在拍摄什么,可惜导演肯定是知道原剧本的,如果不知道,我相信他自己也一定看不明白,所以,根本不是我们智商低,而且导演根本就没拍摄完全,表达完全。
最后说一下我心中的几个好看电影,当然不全是烧脑啊,保证比那些肖申克的救赎。七宗罪,霸王别姬。这个杀手不太冷,那些别的我推荐的好看,那些电影更是装x用的,我是都看过,都是强迫症让我为了看,而看的,说实话,一点享受都没有,也都看懂了,也知道他们的意义,不过又有什么呢?你把这些推荐给你朋友,我估计你朋友一个都看不进去,然后之后再也不会相信你的品味了。再提一嘴《彗星来的那一夜》这个电影导演拍摄的没问题,但是我还是看不懂,虽然知道个大概,但是这个电影,才是导演不卖弄的高智商电影。
泻药
一部电影看了几遍都还看不懂的话,那差不离就是观众的问题,导演没啥问题
这么说吧,一部电影看不懂都还看了几遍,导演很厉害啊。
一部电影看不懂
我是个门外汉,但是电影,我几乎没有因为看不懂而去看第二遍的,当然不是我很牛13第一遍就看透了,就算导演本人看一遍,也怕有一些巧合出现的剧情没搞懂吧?我不看第二遍是因为我看完第一遍,觉得这部电影不错的话,就会去搜罗影评,于是乎,我就发现这部电影原来是这个样子,这个剧情安排原来是这个意思…
我讲一个故事吧。
大约在10年前,我是一个欣欣向荣唯我独尊的大学生,不思进取不求上进,自以为看了很多书,走了很多路,见识了很多事儿,思考了很多问题。
我看余华聊他的魔幻现实主义,侃他的宿命论,感叹人生的渺小;看马尔克斯聊他的象征意义,思考他的生命轮回;看卡夫卡体会他的忧郁,归纳他文字里的荒诞。我认为我看懂了文学,参透了人生。我跟朋友说拉丁美洲是文学的魔法沼泽,中国却丧失了文学应有的尊严,阿弥陀佛哈利路亚,悲天悯人。
我开始看电影,蹲坐在椅子上抠着脚丫抽着烟,观影量蹭蹭往上涨,我有找到了看书那种淋漓尽致的感觉,于是,我又觉得,我看懂了电影。我和朋友聊《再见列宁》的意识形态,聊《肖申克救赎》的自由,聊《豚鼠》的实验性,聊《七宗罪》的哲学。满嘴全是电影,放屁都是情怀。
后来我毕业,依然保持每天看书不间断看电影的习惯,于是我更加牛逼闪闪。
我看《牛津西方哲学史》,《罗马帝国衰亡史》,我翻出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重读渡边淳一的《失乐园》。
我开始研究电影叙事,学会了自己拉片,我对着原版剧本反复观看《唐人街》,我把画面定格为了研究《教父》的场面调度,我在淘宝找黑白电影,无声无息度过一个周末下午。
但是,我发现乐趣好像丧失了很多,无论是看书还是观影,以前我认为自己什么都懂,现在却总是卡壳。之前一次愉快的看书,观影经历就像是造爱,过后回味绵绵,心满意足,现在却像是撸管,一发过后只剩下迷茫和空虚。
我思考,使劲儿思考,走路想,睡觉梦,连拉屎都要研究《梦的解析》妄图参透,为什么我不懂了,为什么我开始空虚了。我是尘世中一个迷途的小书童。
思考了那么多,想得那么复杂,我依然在看书,看电影,终于有一天,抽完一支烟,从被窝里爬出来,站在阳台窗帘后面,我任督二脉打开,大彻大悟:要什么懂不懂,有些事情,其实只要享受就行。
当你过于纠结于所谓“看懂”,就会陷入不可自拔,你给了观影太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整个过程大概就很难快乐。其实对于电影的理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你看的越多,就会理解更多的电影语言,也更能获得电影传递的信息。当然,跟所有知识一样,你也可能走进一个看的越多反而越觉得自己无知阶段,反而更不感轻言自己“看得懂”一部电影,因为一部电影包括叙事、表演、场面、镜头、调度、灯光、音响等各个方面,每一个专业都需要多年的浸淫才可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局面,在此背景下,我也不敢说看不懂一部电影是导演的责任。
电影,是大众 娱乐 项目,也是所谓的“第七艺术”,对于一种艺术,不要妄言去“懂”,更多的是去理解,用一种尊重的心态去欣赏电影,在我看来才是对的。
我也曾经不可一世,也有迷惘,让我想明白的,恰恰也是知乎。当我第一次在知乎看到我尊重的影评人
@张小北
的时候,我发现他的签名不是什么“知名影评人”,而是“电影爱好者”,这给了我相当的触动,直接导致我脑残到将自己的签名也写作“电影爱好者”。连张小北老师都自称电影爱好者,这更让我对电影这门艺术有了敬畏之心,也更愿意去接触电影,理解电影。
另外,就像题主问的问题,根本就没有答案。
我自认为看了很多电影,对光影艺术略通一二,但我至今都看不懂《天线宝宝》,我一直觉得看一堆畸形大脑袋毫无理由动来动去很恐怖。你说是《天线宝宝》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所以,不要纠结于看懂,如果有兴趣,就多看几遍,既然一部电影让你愿意花很多时间反复地看,相信它一定会带给你一些东西。
祝好!
这个可能每个人回答都不一样
我认为 可能是故事情节的问题
1、故事情节适合小众 特定群众能看懂
2、故事脱离现实生活 高于生活太多 内在含义太多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
3、导演想表达的 观众看不懂 或者不想看懂 观众想看的 导演觉得千篇一律
4、个人觉得这种类型也是可以促进电影行业发展 可能换一个角度也不是坏事!
总之支持中国电影
⑸ 观众看了几遍都看不懂的电影,是导演的问题,还是观众的问题
要说观众看了几遍都看不懂的电影,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导演的原因,也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观众的原因。这都是一种非常客观的现象,我们需要仔细的去分析才行。
一、悬疑类的电影很多观众刚开始都看不懂。我们只要在市面上有很多类似文艺或者悬疑之类的电影,很多观众看一遍两遍都是看不懂的。尤其是悬疑类的电影,如果观众看了几遍都看不懂的话,那说明这个导演的水平是非常的高超的。比如说像《电锯惊魂》这种电影,你可能在刚看前面一部两部的时候,你是完全没有头绪的,完全不知道这个电影在讲什么,但是你往后看之后,你越来越思路清晰,就说明这个电影是好电影。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观众看了几遍都看不懂的电影,有可能是导演的原因,有可能是观众的原因。对此,你有什么其他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里说一下,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
⑹ 为什么所谓的大片 基本上看不懂
楼主说的不是大片,是艺术片。很多艺术片是看不懂的。大片通常是指美国一些快餐式电影,例如最近的《超级战舰》《复仇者联盟》等等。其实可能就是思维不一样,导演想表达的东西要晦涩才行,因为电影审查制度是放在那儿的,不隐晦一点会被禁的。推荐一个微电影,最近刚出的,优酷上就有,顾长卫的《龙头》,这个绝对是反映了很多很多现在的社会问题,我第一次看到就意识到有可能会被禁,然后下载下来了。目前为止还没有。其实你就静心仔细一想,都能有个大概。当然也确实是有一些电影真的是看不懂的,但这些电影一般不会卖座,成本收不回来,可能大家都是你这个心态吧,毕竟下班后花钱谁都不愿意看个窝心。但是电影有娱乐片就有文艺故事片,这都是电影的分类,个人觉得能反映问题的片子才是好电影,那些看看就算了的,我是不会花钱去电影院看的。 楼主玩不玩网络贴吧,我自己建了一个,专门讨论电影的,叫看电影学好片,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⑺ 现在评分高的电影看不懂!!不管怎么样我死撑着看下去,正常吗
正常,这是心理活动,想看看这片什么高明之处。但自己逻辑思维赶不上,无法分析影片的衔接。导致很迷糊。建议你多注意细节,一些电影你一旦错过一个镜头,基本很难分析这部影片的来龙去脉。实在看不懂那只能说你没那个逻辑能力,和分析能力。需多锻炼。
⑻ 为什么现在电影越来越看不懂了
哈哈,因为现在的电影太多了,看过的电影也太多了!一般简单的叙述顺序,很容易就能猜到结局,都不好玩了啊!故事都大同小异的,没有特点了!所以现在开始玩倒叙或者插叙,打乱顺序,喜欢玩逻辑的爱好者也可以顺便锻炼锻炼分析能力,提高下智商嘛!吼吼~~~
⑼ 很多电影都看不懂是为什么
这正是艺术家们所苦恼的事情,他们把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融入艺术作品当中,并渴望出现懂得欣赏,能够理解他们的人,他们尽可能地把作品当中一切暗示变成明示。可依然让大部分人不知所云,有人看懂了,便和作者一起叹息,也有人自作聪明,完全曲解了原意,更有人热衷于进行过度解读。如果说一部作品有十个观众,那么或许也就只有那么一两个人能够真正理解作品的含义,而其他人要么是跟风要么只不过图个热闹。作者对此也很无奈,既然那么多人看不懂,我又为什么不直接把想说的告诉他们呢。因为,即便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还是会让观众大为糊涂,并非观众智商不够,仅仅是因为,这就是大众而已。
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痛,是旁人理解不了的。患者曾以为十指连心的痛只不过是古人夸张的想象,直到有一天晚上他竟然什么事都没有发声就开始莫名流泪,而他自己并没有发现自己流泪,紧接着是心口沉重的被闷住的感觉,他感到自己的血液似乎在倒流,十根手指跟着一起发胀发痛,然而这在科学上却是不可能的,人的心脏不会被不存在的东西压住,人的血也不可能倒流,更没有科学能够解释什么是十指连心。他告诉身边的人,别人都说他是小说看多了又想的太多了,他一开始也是这样想,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正常人,可在身边人眼中,他已经是一个正常而乐观的人了,他乐观向上又很成功,人缘很好。可只有他自己明白这一切都是他自己装出来的,他是在努力假装自己很乐观很正常。。他终于忍不住向父母求助,说想要自杀,父母说你如果死了对得起身边的人对得起你自己吗,他说“我一直都是这样劝自己的,我让自己睡觉,告诉自己还有那么多爱我和我爱的人,告诉自己只是想太多又想不开,拼命做个正常人,告诉自己还有希望。可最后我终于发现原来我最痛苦的原因就是一直都有着希望,就是因为有希望,我才不甘心自杀,我明白身边的人很爱我,可爱上我这样的人真的是对他们最大的侮辱,我觉得自己即便是死了都会污染这个世界,如果我从来都没有存在过那该多好,这个世界能够接受我,对我很温柔,是我无法接受自己存在于这么美好的世界。世界越美好,我便越不该存在!”……
请问,即便艺术家们这样清晰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内容之后,你便可以理解了吗?他们很清楚没人能够理解他们,于是他们决定不说出结论,只是把自己的所有经历摆在作品当中,就好像只给你讲一个故事却不告诉你其中含义一样,因为讲故事比直接说结论更能让人信服。然而观众们依然无法信服。
这便是艺术家们的痛苦,他们拼命让自己的表达变得直白,可始终不过是自说自话。一些效仿他们的人也开始故作高深,被观众揭发出来之后,真正的艺术家们便也被认为是故作高深装腔作势了。
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感叹“逝者如斯”和一个饱经风霜的中年感叹逝者如斯,还有一个云淡风轻的老年人感叹“逝者如斯”,其内涵是完全不一样的。不同之处并不在于心境,而在于对同一句话的理解。那么这时候一位老艺术家在二十多岁的你面前说了一句“逝者如斯”,你会按照哪种理解呢?
艺术家们,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