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毕赣的介绍
毕赣,1989年生于贵州凯里,山西传媒学院08级编导专业毕业。天画画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签约导演。12012年,他拍摄的黑白短片《金刚经》获得香港ifva电影节特别表扬奖。《路边野餐》是他大学毕业之后的第一部长片。22015年11月21日,毕赣凭借《路边野餐》获得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
B. 《地球最后的夜晚》年末上映 毕赣:可能犯困但也有趣
《地球最后的夜晚》年末上映 众主创亮相首映式
2018年的最后一天,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将在全国上映。昨天,导演毕赣携汤唯、黄觉、陈永忠三位主演在北京亮相电影首映式,现场还原了各自在拍摄过程中的“心醉时刻”。导演毕赣的“心醉时刻”发生在一场拍火车的戏中,“我的小孩从家里来看我,突然觉得他一下子就长这么大了,因为我好久没回家了。”汤唯的“心醉时刻”发生在最后一天拍3D长镜头的时候,“看着天缓缓亮起来,那一刻特别梦幻,我到现在一直记得。还有一个是在旋转房间的那场戏,我当时想这个房子真的能转么?最后真的转了。”陈永忠的“心醉时刻”发生在与汤唯一起唱KTV的时候,而黄觉的“心醉时刻”则发生在他与汤唯的吻戏时,“录音师告诉我能听到我的心跳声。”而汤唯还原的现场则一点都不浪漫,“我们在深山里拍戏,突然觉得我手上爬着什么东西,特别长,但导演不喊停我也不敢动,他一喊停我赶紧甩手,原来是一支螳螂爬到我手上了。”
《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一个关于爱情、背叛、欲望、信念的故事,前半段是一个非线性的故事,后半段则是用一个长达近一个小时的3D长镜头演绎了一个梦境。“在看电影的时候,电影中的前半部分是现实,可能会让大家犯困,但那种困并一定是不好的,我如果状态不好,我也会困,但进入梦中的时候,你却会醒过来。这个特殊的状态,也是有趣的。”
对话导演毕赣
关于汤唯和她的角色
北京晨报:汤唯说在看过您的《路边野餐》后,特别希望您能邀请她。您是怎么找到她的?
毕赣:在写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脑海中想象的是她的形象。写剧本之前,我不了解她,只是那张面孔,就足以让你去创作。前半部分汤唯出演的是一种在电影中才会出现的女人,想不到比她更合适的了。然后我联系了汤唯的团队,给了她梗概,她的团队很喜欢,然后就安排在香港见面,当时她正在拍广告。剧本的逻辑是,前半部分的汤唯是一种只有在电影中才会出现的女人,接近一个蛇蝎女人,后半部分的她是一个真实的人,也是真实的时间。
北京晨报:《地球最后的夜晚》有汤唯、黄觉、张艾嘉这些知名演员加入,这次拍摄过程与以前有哪些不同?
毕赣:大家有个误区,好像我是一下子就用了职业演员,但大家不知道陈永忠跟我合作已经有六七次了,2010年我们最初合作,都不知道怎么拍戏。从第一部作品到《地球最后的夜晚》,算起来已经八年了。对我来说,他就是位职业演员,所以我并不是突然就用对了一群职业演员。只不过,大家所认为的职业演员,他们的大局观更清楚,演过很多戏的人,了解工业流程,陈永忠和我都不知道。
北京晨报:与汤唯合作有哪些难忘的细节?
毕赣:之前在电影发布会上,主持人问汤唯,你觉得自己和非职业演员有什么不同,汤唯下意识地说,有不同吗?我特别感动。他们虽然是明星,但也是这部电影中的一个角色,他们尊重每一个身边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对手的戏,这个细节很触动我。汤唯总是捍卫她的角色,她说这个角色做所有事情都有她的原因,她不觉得她不堪,甚至觉得很骄傲。有时候接受采访,有人说这个角色不好,她就会反驳,这种捍卫也让我很动容。
关于非线性叙事和3D长镜头
北京晨报:《地球最后的夜晚》后半部分理解很容易,但前半部分是非线性叙事,有人说“看不懂”,也有人说看困了,您怎么看?
毕赣:这是叙述的障碍。后半部分理解很容易,不是因为它通俗,而是因为前半部分给了你信息,有很多余地。其实,后半部分文本是很跳跃的,也是一种障碍,但因为前半部分障碍给你的支持,让你排除了后半部分的障碍。看完整部电影,有机会再看的话,你能发现,前半部分会好理解了。这个女人的命运,就是从“今天”晚上开始发生变化的,她离开小镇去到凯里,被骗是她命运的开始,这样你就会理解前半部分。这就是电影有趣的地方。
北京晨报:和《路边野餐》一样,《地球最后的夜晚》也有一个长镜头,比前者还长,而且是3D长镜头。您能复盘一下当时的拍摄过程?
毕赣:一句话,很简单:让观众去触碰到梦的感觉,就已经够了,意义达到了。体会到在梦里的感觉,这个观影体验会很好很特殊,电影不就是这样么?复盘那个过程是枯燥的,无非就是排练,技术准备,剧本根据现场做的改动,演员的彩排,没有任何趣味。大家总是想了解困难,其实每一点都困难,每部电影都不容易,但一部电影好不好跟它难不难没有关系。我从来没有主动说一次,我的电影拍得多艰辛,从《路边野餐》到《地球最后的夜晚》,只是被问到的时候,我会说像死里逃生一样。
北京晨报:超级长镜头可能会被视为您的一个标签,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毕赣:我不在乎,大家怎么想都可以。我拍戏的逻辑不是这些,一个导演回应各位的评价,都不是靠嘴来说,也不是靠一两部电影,而是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慢慢地回应,最后大家都会变成我的朋友。
关于电影观众和票房
北京晨报:两年前《路边野餐》上映时,有报道称您认为文艺类型片的观众还没有发展壮大起来,过了两年,您现在对票房、观众类型这些问题的想法有没有什么变化?
毕赣:我不是这么说的。我说的是,喜欢艺术的人分布在各种各样的世界中,是难以找到他们的,电影的播放渠道毕竟是有限的。我也找不到他们,他们也找不到我,大家就这样永远的在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上。作为导演,不是为了寻找观众,这不是我的领域,我把我的电影拍好,看谁有缘分,可能这次的缘分大一些,所以有很多人来看。
北京晨报:现在《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预售情况非常好,您有什么看法和感触?
C. 毕赣导演姑父(金马奖最佳新生代导演)
30岁的中国导演毕赣在他年轻而传奇的职业生涯中完成的两部让人既陌生又熟悉的影片 。其中2015年的洛迦诺奖得主《路边野餐》和入围戛纳电影节的影片《地球最后的夜晚》可能是你从未见过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涉及到时间的浮躁和记忆的变幻莫测,这种矛盾是毕赣作品的核心。《路边野餐》的中文名最初是根据费尔南多·佩索阿的《惶然录》命名的,而《地球最后的夜晚》则来自智利小说家博拉尼奥的同名短篇小说集。
与以现实主义为主的电影节场景中的UFO类似,他的电影在中国独立电影的社会现实背景下显得更加不协调。 这并不是说毕的电影脱离了现实,恰恰相反,它们植根于特定的地点和文化,而且,我认为,还有一代人的情感。让他与众不同的是,他异常大胆和广阔的追求,以精炼电影的梦想和记忆。
在这两部电影中,毕以他的家乡贵州凯里为中心,建立了一个完全属于他自己的世界。乍一看,他的叙述似乎过于充实和复杂,尽管它们的基本动作很简单,通常涉及回归、旅行和追寻。 但他的作品是关于“缺失”的,在这部电影中,故事由消失的人和失去的时间展开 。穿越时空是毕电影的核心,它依靠蒙太奇以及连续运动的技艺,暗示着物理空间的崩溃和超越,以及多重时空的神秘交织。
《路边野餐》以41分钟的追踪长镜头为特色 ,在不同的交通方式下,沿着山路和窄巷,坐船横渡一条河,在河边村庄的附近,追踪目标人物。《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后半段包括长达一个小时的、挑战地心引力的镜头组合,通过拉索和无人机,将主角从一座山顶上抛向由半废弃建筑组成的迷宫般的建筑群。
《路边野餐》的男主角陈升是一位中年诗人,曾是一名罪犯,在凯里的一家破旧诊所工作。(演员陈永忠是毕的姑父,曾短片《金刚经》中出演了诗人兼歌手。)陈也是侄子卫卫的看护人,卫卫是陈“混吃等死”的弟弟“老歪”的儿子。毕在片头30分钟生动、零碎地介绍了他笔下的人物和他们周围脏兮兮、堆满垃圾的环境。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来回踢着球,一双蓝色绣花拖鞋漂浮在河床上,这些神秘的插入物具有追溯意义。 接着通过一把蜡染印花雨伞,无处不在的镜像,唤起一则又一则神秘的诗歌旁白。
当陈在地下隧道里寻找香蕉,或者当新闻报道着一个神出鬼没的“野人”的消息时,电影往往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空间是有限和不稳定的:摇摇欲坠的游乐园是穿过一片茂密的植物;陈的房子就坐落在瀑布的正下方;在没有任何警告或解释的情况下,一辆正在行驶的火车的图像出现在墙上。
《路边野餐》让我们得以一窥银幕上很少出现的贵州的亚热带地区 ,那里绿树成荫,气候湿润,有许多河流、洞穴和陡峭的石灰岩。贵州也是几个少数民族的故乡,这些少数民族占贵州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毕本人来自苗族,传统的苗族文化以芦笙、竹制管乐器而闻名。
毕的专业是文学,他把自己的一些诗歌改编进电影。它们的作用就像电影中的许多其他东西一样,不断地诱导人进入恍惚状态,甚至关键情节点,包括陈的基本背景信息,都嵌入在梦幻的段落,包括他死去的妻子。
后来《路边野餐》几乎变成了一部公路电影。陈离开凯里去寻找被“老歪”卖了的卫卫 。陈还受老同事赵达清的委托,把几件纪念品,包括一盒磁带和一件印花衬衫,送给一位多年未见的旧情人。这段旅程将他带到了荡迈村,在这里电影逐渐显露出一种时间扭曲交错的形态。陈漫步在荡迈村,镜头偶尔离开他身边,陪着其他角色,他还一度参加了一场路边音乐会。这种不可能的微妙的时间短路,是记忆还是预感,还是两者的结合?骑摩托车接送他的年轻人是卫卫,给他洗头的理发师长得像他死去的妻子。
这段长镜头就像《鸟人》及其同类影片一样,这往往是一种对导演才能的展示 ,其中重要的是连续性的幻觉。但毕更关心的是将塔尔科夫斯基的“时间压力”概念推向极限,直到冲破现实的堤岸。这个技巧通过最简单的电影剪辑手法就能实现,但剪辑常常意味着时间的转变,而毕拒绝这样做。
在佛经《金刚经》中有句话,它说“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而这部电影的最终目的是一个单一稳定却又飘忽不定的现实。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还有其他非精神的背景影响了毕赣的镜头语言。在采访中,毕自嘲地挖苦道,他将自己长期以来的才能归功于自己作为婚庆摄像师的背景,正如他在电影中追溯发廊和旅行的镜头一样,他的母亲是一名理发师,父亲是一名司机。
简而言之,毕对电影创造精神空间和传达身体感觉的潜力很感兴趣(他最近最喜欢的10部电影包括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 他的抱负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地球最后的夜晚》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一幅不合时代的马赛克插画,后半部分是一场夜间的梦。这部电影将《路边野餐》的范围扩展成一种流派,本质上是用更大的预算进行了各种类型的混音,演员阵容中有了像汤唯和张艾嘉这样的电影明星。毕说他想在电影中用渴望的画外音表明王家卫“ 每当我看到她,我知道我又在梦 中”,这种抑扬顿挫的感觉。
这部电影的男主角罗纮武(黄觉饰)是另一个漂泊的孤独男人,被失去和遗憾所困扰 。他前往凯里,那里有各种各样的护身符,一张塞在破钟里背面有电话号码的照片;一本绿色的书,里面有一个咒语,可以让房子旋转,唤起大量的记忆。“活在过去才可怕!”一个角色说。在凯里为父亲举行的葬礼上,罗回忆起老友白猫和旧爱万绮雯。万绮雯的黑帮男友杀死了白猫。
这部电影上演了一场过去和现在,或者是现实和想象之间的拉锯战。当罗回忆起他和这个只穿绿衣服的蛇蝎美人的私情时,他对自己记忆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在今天,他去寻找白猫曾是美发师的妈妈和现在可能有一个不同的名字的万绮雯。
接下来是一个漫长的,令人兴奋的无缝旅行,一个甚至比《路边野餐》的跟踪拍摄更加大胆和复杂的壮举。 罗在这部3D立体电影中第一次遇到的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他可能是年纪更小的白猫。小男孩骑着摩托车把他送到一个瞭望台,罗通过缆绳降落到半山腰的一个台球厅。这里的经理似乎不是别人,正是万绮雯,但她坚称自己是凯珍。后来他们二人漂浮到村里的广场,一个卡拉ok比赛正在进行中,一位红头发的女子,正有麻烦......追踪镜头既冗长又错综复杂,因此必须精心设计到细致。但也遇到偶然事件:罗的经历了这个漫长的夜晚,一方面取决于一场即兴乒乓球比赛的结果,另一方面取决于某人在压力下打台球的能力。
《地球最后的夜晚》在第一部分中对罗施加影响的人物在第二部分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几乎每一个细节,包括淡季的柚子渴望、吃苹果不吐核的白猫、音乐、咒语、监狱窗户的格栅图案,都在电影激活的梦境中被重复或改变。虽然眩晕是这部关于痴迷和二重身份的故事最明显的试金石,但它的结构在某种程度上要归功于同样结构的《穆赫兰道》。 有人说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是画,而毕的《路边野餐》是诗。毕也公开表达了对侯孝贤、大卫·林奇的钦佩之情 。
毕赣的电影有一种模糊的遥远记忆,一种似曾相识的梦境 。如果《地球最后的夜晚》的前半部分似乎描述了一种梦的状态,这种状态由不断的滑动和脚下的地面移动来定义,那么后半部分则模拟了另一种梦,一个清醒的梦,一个自由漂浮的意识的化身。毕很清楚地知道,要避免这么多出神故事的老套陷阱:“一切都是梦”的曲折结局。就必须运用了不同的技巧,使其技术与巨大的辛酸杂技:他保持相机不停滚动,运动中的角色,旋转的房间,不可燃烧的烟火,都是为了避免“梦中醒来”成为一种“死亡”。
灵犬反低俗助手 体验灵犬 获 iPhoneXs 抽奖机会D. 《地球最后的夜晚》,可以不懂,但必须体验。(深文)
2018,12,31日晚.
糟糕了,趁着寒风走了好远才来看这场电影,现在却发现近视的我没带眼睛,电影的字幕好像被打了高斯模糊,人物脸庞好像用了水雾滤镜。
影片开始了七八分钟,我的思绪踯躅了一会。拿着啤酒跑到了第一排的空位,这时后面已有观众拿起手机以解沉闷,我猜想也有几对情侣趁着黑色亲吻,抚摸。因为这是2018年的最后一天,人们习惯陪伴跨年寻找仪式感。
在说电影之前,我需要说说毕赣。他写诗,是一个现代诗人,而我觉得他的电影其实也是一首现代诗。
我记得网上一直流传着一段网红诗句,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但许多人不知道它的作者是毕赣。
“ 许多夜晚重叠,悄然形成黑暗玫瑰吸收光芒,大地按捺倾向,为了寻找你,我搬进鸟的眼睛,经常盯着路过的风”
毕赣的其他诗歌,欣赏一下。
一.
“ 没有了音乐就退化耳朵
没有了戒律就灭掉烛火
像回到误解照相术的年代
你摄取我的灵魂
没有了剃刀就封锁语言
没有了心脏却活了九年”
二.
“山
是山的影子
狗
懒得进化
夏天
人的酶很固执
灵魂的酶像荷花”
三
“今天的太阳
像瘫痪的卡车
沉重地运走整个下午
白醋春梦野柚子
把回忆揣进手掌的血管里
手电的光透过掌背
仿佛看见跌入云端的海豚”
这里只是选了三首。
我不知道你在读这些诗的时候时什么感受?
天性让你的理智在读东西时候都渴望捕捉它的逻辑,理清楚它们在讲什么。但是,这些诗歌以及很多现在的现代诗,读完了虽然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冲击力或美感,但另一方面,可能你就是不知道它们到底在讲什么。
一个故事?一种哲理?还是一种斗折蛇行的情感?
读者可能真的弄不清楚这些。这好似一个一个的意想的重叠与跳跃,哪有什么逻辑性?
同理可得,观众也这样。 因为毕赣的电影就是诗 。
那你可能会问,既然读诗,很难捕捉它们之间的逻辑,搞不清楚它们到底在讲的什么,说的什么。但为什么会有那种莫名的美感?
这里我想搬入一个词“同理心”。人对人不仅会有同理心。而且对物也是如此。
我们天生就对某些事情抱有某些情感。绝大数人看到蛇、蝎子会感觉到惊悚害怕,男生看到乳房就会觉得温暖与亲近,再比如人与很多动物天生就喜欢柔软与抚摸等等。以上所提的是我们刻画在我们基因里的固定情感认知。还有很多事物印象是在逐步成长过程中建立的,因为玩耍,因为经历,我们会亲近自然,喜欢鲜花,小狗等等,当然我们也会蛆就会觉得恶心,看到脓疮也会渗人,看到那些粗鄙的人也会觉得要避而远之。
也就是,我们的情感是与外面的物体相连接的。外界的实体可以激起我们的情绪反应,那可反证,我们也可以把我的情绪具象化,比如我们写作文惯用的比喻拟人手法。我爱你,我不会直接说我爱你,我会说“开门郞不至,出门采红莲”,我想你我也不会直接说我想你,而会说:“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红莲,骰子都是情绪的借景抒情物。
所以在我们心中有一家钢琴,各种意想若代表的情绪就是一个琴键。当你说“凌霄花”“夜莺”“险峰”这样东西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就会弹起关于它的情感。
最经典不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而现代诗歌也是这样,各种具象化的意像就像一直钢琴家,弹奏一段音乐。潮湿的石头”“抱着盒子的姑娘”等等,导致了“悲伤”“忧郁”“小幸运”等等各种情绪在你心里逐级跳动,就像一种关于情绪的音符,do、re、mi、fa、sol、do~ mi..... 意像的跳跃让情绪搏动,感受就脱然而出。
其实就跟老师让我们评析古诗的修辞手法一样,只不过现代诗更不讲究前后顺接的逻辑性。
现在回到毕赣的电影《路边野餐》与《地球最后的夜晚》,很多人都说看不懂。主要因为我们的习惯认为电影就是要讲述一个故事,一个哲理,或者一段沉重婉转的情感。我们总拿试着去理解它。但是如果我们抛弃这种看法,不要尝试着去理解它。
完全让电影的意像敲动我们心中的钢琴,让他弹奏一段独特的体验。这时候你就会体会到接连不断的意想带给你的体验。
如同欣赏一段纯音乐一样。不要把理性代入到音乐中,也不要去寻找固有的逻辑,只是体验。
这是我眼里毕赣的电影的魅力之处。很多人说看完毕赣的电影,明明不知道讲的啥,但还是会有不明觉厉的感觉。这就是因为电影给你营造了一种氛围,它给予观众了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
光是明白这一点还不行,一个导演一个创作者还必须知道如何把一个接一个的意像链接起来,放在一个地方,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而毕赣用了一种极度巧妙且特殊的镜头完美地把它们表现了出来。
首先,毕赣用了很多第一视角画面。这种画面年轻人肯定很熟悉!因为电影用的就是吃鸡等第一系列游戏的第一视角画面 ,一个要去哪,要怎么样,要做些什么事情。 在加上前面2D的平叙,突然切换到3D的梦境, 观众好像觉得你就是在跟着个人走,跟着这个人去体验一些事情,一场梦境。
再者,就是电影饱受争议的长镜头。李诞说:“这部电影好像在拍的时候开了机就忘记关掉了”,确实这这样,《路边野餐》用了45分钟的长镜头,而《地球最后的夜晚》更过分,用了六十分的长镜头。 换句话,也就是你跟在一个人屁股后面整整走了一个钟头 。这种表现是方式是电影前所未有的。但是毕赣导演下的长镜头不是一成不变的死画面,而是一直在讲述,反而形成了一种 重章叠沓 的感觉。
电影的长镜头总是跟着一个人再走,但是走着走着人物主体突然拐进去了一个小屋子或者别的小路,但这个镜头还在走,镜头里面路过了打桌球的青年,飘过了台阶,又遇见了一头驮着一袋苹果的马,但又突然在下个转角处,主人公又正好出现,正好接住,继续往前走。这种长镜头带给人们是无可匹敌的真实感。好像一首歌的副歌唱完,但音乐没停,在某个节拍又响起人声,继续演唱,如此完整和谐。
看他的电影我会想起小说《情人》里面的描写手法。
简在中国男人的屋子里与他度过了17岁的初夜,屋内生殖器的声音,女人的呻吟,床的晃动,床边的窗户,窗户外的街道,大街上中国菜的味道,吃饭的嘈杂的人声,远处的大海...笔触由近到远,再由外面的一切回到这一张床。 中间好像没有隔断,好像他们都是一体的,绵延不断的和谐。
第一人称视角+3D景深体验+永不停止的巨长镜头=如梦境般真实的体验。所以看毕赣的电影,你应该带着全然的体验过去。
以上是梳理的个人的关于电影的看法。
总体来说,就是如诗般的意想与独特的观影体验。但是很多观众为了寻电影的逻辑与意义而忽视了这些,觉得作者实在是无病呻吟,娇柔做作 。
接着,你说你这个电影是毫无逻辑的吗?这肯定的是错误。
毕赣在十三邀的时候说:“我拍电影,我不会把它直接表达出来,我会用一种比喻的形式表达出来。你看不懂也罢。我拍电影也不是为了让你看的。”
从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毕赣电影充满了玄虚与意像。
你看他的电影,首先得知道他是一位诗人。
你看他的电影,首先你得喜欢读诗。
一个诗人在写诗的时候时全然没有逻辑的吗?肯定不是。
有一个例子。有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说,你想写诗吗?
学生说想。老师说:“好,那你现在闭上你眼睛。看看你的脑袋会想什么”。
“我想到了大树,草地,我的爸爸”
老师说:“不要停接着想”
“小时候追着跑的钢圈,摔倒的伤口,还有一直黄色的狗...”
“好,睁开眼睛,现在把它们运用文字描写出来,再加以一些韵律与节奏,就成诗了。”
心中这些画面的跳跃也暗含着一种感性链接关系。它可能源自个人记忆 ,心理症结或者别的因素。
那些看不懂的诗歌其实也是有逻辑的,只不过这种逻辑可能只有作者或者少数人知道。
说实话,毕赣想要表达可能根本没有什么深沉地哲理或者一个令人惊掉下巴的故事,他要表达或许仅仅是他的某种情绪,他的残缺的家庭梦影,或者是他压抑在心底的某种渴望与重建。
毕赣利用诗的工具与摄像机的镜头把这种梦境与迷思具象化了。
电影中处处都是意像的重叠与梦的混乱。
万绮雯和罗紘武之间野柚子的赌约,房间旁漏水的也柚子树,那个歌厅的名字也叫野柚子。万绮雯给左宏元的人叫老A,后来他被左宏元杀掉。“白猫”的尸体在矿洞被发现,现场遗落了一张黑桃A的扑克牌。万绮雯告诉罗宏武怀孕时罗紘无说他可以教孩子打乒乓球,后来在那个山洞中那个带着鬼面具的孩子却要求和他打乒乓球.. ..
这些野柚子,黑桃A,白猫,绿皮书,乒乓球等等...这些意像后面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对过去的纠结与遗梦。
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详细给我们阐述了人是怎样过通过梦去处理自己压抑的情思或者未满足的缺陷。在他的各种临床案例给我展示梦的复杂与神秘性,一个女生经常梦见蛇可能证明着她对阴茎的某些情感,从高处坠落的梦可能暗含着着现实中的抛弃,梦里的马可能象征你的母亲...... 本我一直在被超我压抑着,那些原始冲动、情思、欲望沉浸在我们深不见底的心海,因为他们害怕道德标准、世俗眼光的审判的猎枪。只有在梦中,它们才敢把自己精心伪装起来,骗过城墙门禁的检查,出来透口气,跳一支舞,然后在天亮人醒之前赶紧继续躲避起来。
这样你就可以带这一种重新的眼光去审视毕赣的电影中的意像了 。它关于梦,关于诗,关于艺术的具象化,关于最深层的压抑与人性...
梦,是个太神奇的东西了。
科学已经证明梦与人压抑的欲望,与白天的学习记忆,与脑电波的摩擦放电有关。但我们对梦的认知只是冰山一角。还有一些是未被证实的。
当我们深度睡眠的时候,我的脑波是在5Hz以下,而有一些科学家认为睡眠可以与地球磁场发生共振,也就是当深度睡眠的时候,人与某些东西是不是就统一了呢?爱因斯坦证明时间空间的不存在。多数人都知道梦会把时间与空间扭曲。
在毕赣的电影中关于时间扭曲的象征物随处可见,《路边野餐》里面的火车,《地球最后的夜晚》中的表。
梦里与过去与未来,现在还是一个谜 。
荣格的关于梦的集体无意识中阿尼玛、阿尼姆斯、莎乐美印象是否真的存在?
影片《地球最后夜晚》中男主终于抵达了传说中的母亲就职的歌厅后,紧接着就是问出“她多少岁”此时,在电影的画面里,我们已经分不清哪个是母亲,哪个是情人,可能她们是同一个人,也可能是俄狄浦斯情节的表现。
这不就是典型的最心底潜抑在梦中的表达。
而你要知道毕赣导演从小父母离异。而电影拍摄的所有地点也是毕赣的老家,凯里。(这里并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
回到电影,罗紘武拿着武器在问清楚那个类似母亲形象的女人要私奔的原因后,他释然了,然后用枪逼迫着那个男人带走母亲。这其实是罗紘武的一种自我解释。母亲说:“我吃了太多苦,而他那里的蜂蜜很甜”。 因为母亲抛弃了他,他一直从小抑郁于心,好了,现在知道母亲要走的原因了。所以我不再恨她,我也不再对自己疑惑了。
心理医生在治疗一些在某些方面有心理阴影的病人的时候,会采用催眠手法。病人可能因为小时候的一次不好的经历而有一些不正常恐惧。当他们被催眠后,催眠师让他们回忆最初的那次经历,而这些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是被病人一直压抑着的,比如一个孩子可能因为母亲的某次抛弃而缺乏安全感,后来经过大面积移情而渗透到她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催眠中,医生引导病人回到那个根源,会重塑或者转移那段经历,播下爱的种子,从根底上修正认知。
影片中这个片段其实和上述的那个催眠原理一样。从认知上,尽管真相可能不是这样,但是这样就是可以把自己从无期徒役中解放出来。
影片中到处相互联系的意像是这些矛盾 间接表达 或者 自我化解 。
当罗紘武要离开那个小男孩时,他问:“门不关,不怕有人偷东西吗?”少年答“除了你谁还会来?” 这个打乒乓球的少年是主人公那个被打掉的孩子的自我解离。
但扒去层层喻体与掩饰之后,这个电影其实真的没有什么深刻的东西。
他只是一个人的故事。毕赣只是把一个平常个人的压抑下的梦境展示了出来,它是架构在时空的扭曲与永恒之上人的情感的轮回与裂变。
我想起来张爱玲《金锁记》中的一句话: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毕赣把压抑的梦出来,因为梦境善于伪装,所以电影也很难懂。
如果能弄清楚情节之间、意像之间的关系,那就明白电影的表述了。但是这些东西太隐匿了,太个人化了,大多数人都发觉不到。
不过,如果不懂也没关系,那就安安静静带着朦胧的理解地去体验它吧。那些不懂的意像也会在你心中的钢琴上弹奏出独特的体验。
最后,把毕赣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我的电影就像一场大雨,但你们不要带伞”
E. 对于毕赣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应该如何评价
《地球最后的夜晚》的作者罗贝托•波拉尼奥,曾写到:“我点了根烟,开始想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比如时间,地球变暖,越来越遥远的星辰。”而毕赣在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里似乎也点了一支烟,又吃了一个苹果,思考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比如票房和口碑,和越来越遥远的观众。
“回忆和电影最大的区别是,回忆是真的,电影是假的”电影小细节很多,二刷以后发现了许多暗示和铺垫。最后一个小时长镜头的梦境情绪渲染酣畅淋漓,故事很简单,但以氛围大于剧情为基础的创作很成功。我们回忆,往往不是为了追寻真相,而是渴望一个我们期待的答案。想象是唯一能在现实和理想间建立沟通的方式,梦境则打破一切媒介,成为虚实结合的桥梁。“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无奈,都在梦境中找到和解。我们重新安排那些机缘巧合,以便赋予它们某种意义。
F. 没有了心脏却多活了九年,毕赣成名作《路边野餐》你觉得怎么样
《路边野餐》在国内的第一次正式点映的时候,感觉惊艳不已,很难想象这是一部由出生于89年的导演拍出的电影,之后又在影院看了数次,沉醉其中。《路边野餐》是中国导演毕赣的第一部长片,已经在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得到国内外电影界的广泛关注。尽管在制作上还有很多粗糙的地方,但是这样的电影意象,几乎是开启了中国电影的新时代。
于是,中国电影自毕赣开始,个人化体验的作者电影翻开了新的一页,为国产电影世界涂抹了新的色彩,开创了新的可能。在商业化和现实主义中间又走出了一条艺术性极强但超越现实的电影类型。毕赣的广受关注,与他个人化纯粹化的创作理念,都将为他之后取得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更加成熟的做好充分的自我表达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我们只需耐心的等着这坛新酒,熟化陈香。
G. 毕赣作为新生代导演,都有哪些不错的作品
毕赣作为新生代的知名导演,他都有不少不错的作品,最著名的就是文艺片《路边野餐》和《地球最后的夜晚》。
现在已经没有很多人愿意花时间和勇气全心全意投入到创作中去了,希望在毕赣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电影创作人勇于创新带给观众更多优秀的作品吧。
H. 如何评价导演毕赣
很不错的一位导演,有思想有能力。特别是在大学期间拍摄了个人首部短片《南方》,就展现出了他的潜力。
毕赣,1989年6月出生于贵州省凯里市,中国导演、编剧、摄影师,毕业于山西传媒学院2008级编导专业。2008年,在大学期间拍摄了个人首部短片《南方》,并在校内“光影随行”影展获得金奖。2010年,拍摄了短片《老虎》,该片于翌年入选第八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主竞赛单元。
2012年,执导黑白短片《金刚经》,获得第19届香港ifva电影节特别表扬奖。
2015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作品《路边野餐》,凭该片获得第6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当代电影人单元最佳新导演银豹奖以及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同年,获得第7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青年导演奖。
2016年,获得GQ年度人物盛典年度新锐导演奖;同年,其执导的《路边野餐》入选第14届俄罗斯海参崴国际电影节“聚焦中国”展映单元。2018年4月,其执导的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入围了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2021年4月17日,毕赣加盟山西传媒学院山西电影学院。
其他:
导演生涯:
2012年,毕赣执导并拍摄了黑白短片《金刚经》,作品来自于他在拍《老虎》时的灵感,该片获得第19届香港ifva电影节特别表扬奖、2014年香港短片录像节评审团大奖。之后,为下一部作品四处找投资的毕赣苦无门路,只能重新找工作。于是,准备去建筑公司上班的毕赣还考取了一张爆破证。
个人生活:
家庭:
毕赣的父亲是出租车司机,母亲是理发店的老板,但两人性格不合,后来离异了。之后,毕赣的父亲便带着他生活,而外出打工的母亲每年才回去看他一次。
婚姻:
2015年12月31日,毕赣与相识多年的朱云在贵州凯里举行婚礼,而他的妻子也是一名导演。
以上内容参考:毕赣-网络
I. 毕赣两部作品评价有天壤之别,这是为什么
毕赣算是一个新人导演了,当年以一部《路边野餐》横空出世,凭借自己的首部执导电影就获得了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新导演银豹奖,还有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这个起点是很高的,而且他的电影风格挺独特的,据说是偷师塔尔科夫斯基,也因此成为最受大家关注的青年新人导演。但是之后的一部作品《地球最后的夜晚》,口碑却扑街,评分却达到电影年度历史最低,究其原因也有很多方面。
电影的整个基调昏暗压抑,不符合大众审美。很多人看完吐槽说是地球最困的一夜,首先他的叙事模式就很不符合常规,以3D长镜头为界将故事分为了两部分,但是却并没有拥有一个清晰的故事,更多的是考虑到一个自我的表达,而忽略的观众的感受。
J. 电影 地球最后的夜晚 啥意思
《地球最后的夜晚》上映后,就遭猫眼观众吐槽看不懂,差评如山倒。究其根本原因是宣传策略的失误,硬是将一部文艺片渲染成商业类型片的包装,片名就是一个自带科幻属性的词组,难怪会被误解的这么深。其实你如果发自内心的喜欢过《路边野餐》这部电影,才能亲身领会毕赣在《地球最后的夜晚》的用意,毕赣的电影其本质不在于讲故事,而是表达一种梦幻的意境,而这种意境需要细嚼慢咽才能体会毕赣要表达的内容。
三个阶段中都有巅峰级别人物,第二阶段的入门导演未必比第一阶段的强,毕赣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所以中国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地球最后的夜晚》不过迈出了第二阶段的第一步,但愿毕赣不会困入自我设定的泥石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