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生如戏,千古绝唱评影片《霸王别姬》的创作特色
题记: “以京剧名伶的情欲带出时代动荡”,戛纳电影节的选片委员会主席皮埃尔如此赞叹道!《霸王别姬》以两个伶人的命运沉浮,勾勒出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画卷。影片着墨于"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主题,以人戏如一的程蝶衣完美地诠释了这出千古绝唱!影像凄美华丽,令人惊叹于这一幕幕如民国写意画卷般优美的画面,让人目眩神迷!
绚丽人生
"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此境非你莫属,此貌非你莫有。"剧中人物造型优美而独具京戏特色,极具艺术魅力,特别是程蝶衣的造型设计十分富有古典韵味,人物性格与造型设计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影片的色彩运用十分考究,光影色彩的夸张运用极具印象主义风格,美得让人惊叹!影片主要以黑、红、蓝三种色彩贯穿影片始终,以浓墨重彩来泼洒情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影片的开头,底片似的黑白色调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也暗示着回忆的开始。而后就在师傅打小石头的时候,画面渐渐变成了彩色,暗示了他们的人生是以苦涩开场的。这样的色调运用十分富有特色!影片突破了传统叙事的风格,极具视觉张力的构图和运镜带着深厚从容的大家功力,镜头语言兼具美感与诗意。镜头前仿佛有一层云烟缭绕,如梦似幻,极具朦胧的美感!影片里多处可见表现主义的大反差布光,以及极具舞台感的分光,明暗对比强烈,十分地风格化。烘托感极强的配乐和剪辑配合极佳,承接着叙事与情感的断裂。艺术感的手法和纪实性的刻画,树立鲜明的电影语法风格,为观众塑造了一部有血有肉的经典影片。优秀的视听语言增强了每一个情节的表现力,不仅描绘出了程蝶衣如烟花般绚烂的人生,还带动着观众沉浸在民国那段动荡的岁月长河中!
人戏如一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君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程蝶衣用他的一生践行了"从一而终,人戏如一"这八个字。他活出了忠于自己的一生,他坚贞不渝而又柔情似水,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自我,在历史的滚滚尘烟中不断追寻,他的执念注定了他的悲剧性,虞姬本是戏中人,但程蝶衣却把戏活成了人生,所以自己得到了虞姬的命运。影片充分挖掘了物的象征作用,在蝶衣吸毒与戒毒的场景中都出现了金鱼的装饰与特写,金鱼是一种观赏性鱼类,象征着蝶衣看似美丽却虚幻的人生,隐喻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一主题。程蝶衣对段小楼的爱无疑是深沉而伟大的,一处处细节诉说着爱的沉默,为日本人唱戏也好,出卖身体换取宝剑也罢,一幕幕都是蝶衣的爱!他爱得疯癫,爱得痴狂,爱得悲凉,爱得付出了自己,但他爱的无怨无悔。张国荣精致细腻、出神入化的表演,借鉴京剧程式动作的写意风格,充分发挥眼神的传情之效,一颦一笑,眉目含情,绝妙地演绎出程蝶衣的光彩与神韵,人戏如一,真乃风华绝代!不禁让人感叹道"张国荣之后,再无程蝶衣"!"不疯魔,不成活"是蝶衣对京戏的执着追求,"从一而终"更是他对虞姬的完美演绎,最终他完成了这一出人戏如一、风华绝代的千古绝唱!
人生如戏
"才子佳人美如画,奈何人生如戏;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影片以京戏精粹为骨骼,以京剧伶人的悲欢离合为血肉,以历史洪流的动荡变迁为经脉,铸就了一场"人生如戏"的千古绝唱!《霸王别姬》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性与观赏性高度结合,把一段凄美的历史绝唱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附加在中国近代两个伶人身上,让人感受到悲剧与美的强大力量,堪称华语影坛的经典之作。影片富有史诗气魄的同时又兼具微观的精细,借京剧的繁华与衰败诠释了历史的动荡变迁,传达出了导演对传统文化、时代变迁及人性的思考。影片大量运用隐喻蒙太奇,以蝶衣的扭曲与蜕变深刻地诠释了"人生如戏"这一主题。一开始"切掉多余的六指"暗喻着阉割,切掉了多余的东西。再就是《思凡》一再唱错词,蝶衣被段小楼拿着烟枪捣嘴巴这个情节暗喻着强奸,嘴角的血恰似落红。后来是被张公公猥亵,暗喻着扭曲。最后捡回小四并抚养他长大,暗喻着母爱。至此,蝶衣"自个儿成全了自个儿",完成了从"男儿郎"到"女娇娘"的蜕变,他彻底变成了虞姬,他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戏。但是,把人生活成戏,何尝不是蝶衣对真理的追求呢?蝶衣把生命和戏融在了一起,他不愿向命运低头,倔强地坚持着自我。我无法评价蝶衣最后的选择,但我佩服他的重情重义、敢爱敢恨,哪怕遍体鳞伤都毫不退缩,在动荡的年代里活出了真正的自己,当真是人生如戏,风华绝代!
影片气韵激荡,凝而不散。看完以后只觉人生的沧桑与悲凉长久回荡于心,直到凝聚成眼角无声的泪水,倾泻而下。当真是人生如戏,千古绝唱!
『贰』 电影有哪些艺术特征
电影艺术的特点
1、综合性。
电影既不是戏剧,也不是绘画,也不是文学,也不是音乐,它包含了这些艺术的共性,而同时又表现了它们全部的差异。
2、运动性。
反映的是运动的画面、镜头、运动的故事情节。
3、逼真性。
电影艺术通过摄影等现代化手段把现实生活中的人、景、事、真实地再现出来,使观众消除了距离感,感觉外部世界发生的一切都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有逼真性。
现代科技的发展赋予了逼真性必备的条件:摄影机、录相机为纪录现实生活提供了物质条件电影由无声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的技术进步,逐步实现了完整地还原现实的目的。影院放映由普通银幕到宽银幕,更接近于人的眼睛观察事物的视角,使人能获得现实中观察事物的实际感受。
你看一幅画面,你会说这并不是现实,不过是幅艺术作品。而在摄影面前你却不能这么说,你意识到相片上的形象就是现实,无法否认现实就是这个样子。
4、蒙太奇性。
所谓蒙太奇就是依照情节的发展,和观众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度,把一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奏地连接起来,使观众得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印象,从而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二件事情的发展的一种技巧。
『叁』 微电影特色是什么
微电影不是因为短才叫微电影,而是播放终端不是影院的大荧幕,是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平台,这是微电影最大的特征。中国微电影的概念就是讲短小的故事,一是因为故事真的短,可以用几分钟,十几分钟讲一个故事。二是因为创作者编不出来长篇故事,所以就更多选择微电影。三是制作费用上会很少,不用动辙上百万的制作费,几十万,甚至几万块都有人做的出。四就是市场需求了,现代尤其大城市的生活工作节奏快,很少有人有时间看长篇的影视作品,微电影的出现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上班族的垃圾时间,所以市场非常广阔。
『肆』 纪录片的创作特色是什么
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军山》。
(4)电影创作特色怎么写扩展阅读:
分类
一、诗意型纪录片(Poetic Documentary)
诗意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代表作为伊文思(JorisIvens)的《雨》(Rain)。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不强调叙事,不注重特定时空的营造,不强调连贯剪辑。它着力于节奏的创造,不同空间的并置,目的在于情绪、情调的传达。
二、阐释型纪录片(Expository Documentary)
阐述型纪录片也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在1990年代“新纪录运动”(这个概念是否成立或许依然存疑)之前的纪录片多属此类。这种纪录片宣传意图明确,创造者倚重解说词的力量说服观众接受自己的观点。形式上的典型特征是“上帝之声”(voice-of-God)、证据剪辑、全知视点等。
三、观察型纪录片(Observational Documentary)
观察型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其技术基础在于便携式摄影机和磁带摄像机的出现。这种纪录片放弃解说,放弃扮演,纪录片导演成了“墙壁上的苍蝇”(fly on the wall)。近年来中国出现很多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如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康健宁的《阴阳》等。
这种纪录片长于现实世界的表达,但对于历史题材却难以处理。由于放弃了解说、字幕,影像的表达很容易流于冗长而沉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纪录片
『伍』 什么叫电影创作特色 谢了
任何一部电影,只要不是一摸一样抄袭,要吸引观众一定要有其本身的特色。,当下影视趋向商业化,文艺片很难有所作为,因为社会发展的关系,人们更关注一些娱乐的。那么又要有特色又要符合人们的口味就是个关键,创作特色分很多方面,画面,剧情,拍摄等等,我不是专业院校的,因此无法给出专业术语,比较容易的的剧情,因为它起决定因素,当然不乏普通剧本拍出好片的情况。剧情章节故事先后顺序,既要简单易懂,又要巧妙,比如秘密花园,剧情中伏笔巧妙,多处的剧情呼应让人大叫妙妙妙,再者平淡,如傻瓜,平淡的剧情却让人看完后感触深的不行。如若画面,用得不好的比如韩国电影长腿叔叔,因为回忆时的画面色彩于正常的一样,导致观众模糊,但是如果一部电影有了主抓点,如一部电影擅长拍摄人物细节特写,擅长景色拍摄来情景交融也是特色,摄像机的走位有时也起到很大作用,能给人造成不一样的误差或是美感。视听在于结合的好不好,比如做视频,节奏于画面是必须搭调的,你可以看看哪些经典的迪士尼动画,黑白的,但是音乐与画面结合的恰到好处,其实你无论着重哪方面,拍的大气,拍的平淡,都是一种创作的特色,最主要,你要自己觉得有特色,于主流拍摄可以不同,但是不能忘本,最近的商业片创作特色就是广告的插入,合理巧妙运用也是一大关键,好的如非诚勿扰1的房地产介绍,差的如家有喜事2009的金六福。所谓电影技巧嘛,运用的好不好看你了,否则要导演做啥,我是个喜欢电影的人士,给不给分无所谓,仅做参考,你也可以多等等更专业的人
『陆』 影视作品的艺术特色指的是什么
影视艺术从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最终由声音、画面等多媒体元素组成,具备了其艺术特性。例如影视艺术画面的符号性、镜头元素、造型元素和场面调度;声音中的人声、音响、音乐和音画;另外还有个就是由声音和画面共同组成的蒙太奇。在无声影视中它们没有声音效果,而且画面的某些特性也不全,比如场面调度,当时技术限制在场面调度方面要求很低。
我们有种感觉,很多事情在我们记忆中只是过眼云烟,其实这些过眼云烟的场景即可说成是我们的印象画面,也可以说成是影视画面。因为影视画面是对人类生活的再现,无论是我们的记忆还是曾经的历史,他们都可以归结到这一类。现在最重要的一点是:影视画面存在与否的问题。
就像哲学上的意识与物质一样,第一性永远是个争论无休的话题。前面我们有说印象画面可以理解成影视画面,它们虽然作用于我们的意识,但是真正存在吗?在我们视觉作用下那些画面出现后,他们是没有物质元素的,也就是说影视画面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一种记忆手段而已,至于记忆手段要怎么去实现那可以用科技来衡量。影视在记忆人类社会生活的同时被划分到艺术领域后,它所记忆的那些现实映象被称为特殊的艺术符号。它是一种能够超越现实的现实,就像现在拍的电影电视都能凭空捏造一样。
还有一种情况叫印象嵌套。比如那些影视作品中那些人物回忆的画面,还有就是穿越时空之类的。在最原始的《西游记》中是事件从头到尾放映,可以说成顺序,而在后来改版的《西游记》中却以倒序来放映,在倒序放映时就不得不用印象嵌套;再者时空穿越类的,比如新版的《神话》,先现代后古代,而在陈述古代的同时又嵌入现代,这可以说成是错落有致。《神话》从刚开始的现代出场再返回到古代时,欣赏者本以为那是一个回忆的过程,但是导演却用的古代陈述,并不是他们回忆的过程,当然这点只有在结尾时大家才看出来,因为那部影视作品叙述了两千年时才得以见证它的模式并不像其他穿越作品那样用倒序进行的。
影视画面的镜头元素包括有长、中、短景的取景问题,另外还有很多素材也包含其中,比如那些镜架、灯光以及那些参与对调的设计人员都可以归类的镜头元素。
感触较深的就是走秀。湖南电视台是近年国家兴起的最有热度的走秀栏目,有我们熟悉的超女、快男快女等等。而这些走型后都需要镜头元素,不能只是光凭那几件“原始”类型的服装就可以红遍大江南北。在这些走型后的走秀节目中镜头元素尤其重要。从刚举办始它们先做好宣传力度,然后再聘用灯光等设计师架构舞台,最后再由参赛选手上场为栏目增光添彩,在这些程序的执行过程中它们的共同点就是要争取到最佳的镜头元素。有很多人说这些都不是属于影视,但它们属于艺术是肯定没错的,既然都是艺术那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镜头元素只不过是影视艺术中画面所追求的另一独到元素罢了。
再者取景的问题也是镜头元素的要点。比如那些灯光师和摄影师他们在取景时是有距离要求的,该取长景时绝不会怕没有物理设备那用简短线材,取短景时绝不会担心遭人呕吐而cut。见得最多的就是我们在看那些拍戏的后台花絮时会有很多搞笑的地方,大家在捧腹大笑的同时该考虑的是这些镜头的剪辑交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不像一个画面就是一张影像,他们所播放的每一秒钟的那二十四张画面是通过无数人力、劳力、物力合资而成的。仅一个镜头元素就会这么让人费劳费心,那么其他的元素呢?
造型元素也是我们数之不尽、艺术家们用之不竭的资源。偶像剧《终极一班》、《终极一家》这样的系列的最终走型就是以偶像人特的造型为主。大多数时候观众欣赏影片并不是看影片如何,他们看的是演员名声,随便找一部很垃圾的影片让周杰伦去改编也能在影视界引起轩然大波,这就是当今天影视艺术的跟风潮流,如此这般盗版也数不胜数,本来一篇很烂的影片非要拍十来次后来却越拍越烂,这就是当今影视艺术的“不朽”杰作;原本让人熟悉的历史剧也被糊弄得面目全非,这就是当今影视艺术的“创新”。在脱离造型元素的影视作品没有从表象上去被观众认可,是永远做不到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再现的,它就是一个植物人,没有意识,未经雕刻的朽木。有一类影片是可以脱离造型元素这一项的,那就偷拍。在新闻联播上的那些监控除了向人反映一个社会事实外没有任何的影视艺术作品内涵。
在综合上面所述的所有元素后还是不能构成一部具有独特画面的影片,因为他们缺少一个环境,缺少一个包装他们的东西迪个东西就是所谓的场景。场景在应用时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调度。此“调度”非彼“调度”,此调度讲的是场景该调整的度数,可以说成是微调的参数,而并非公司员工间的分配问题。前面有说场景只是包装其他的画面元素,它就像一个可变容器,而这个容器更形象地可以放在三维坐标系中去理解,有长宽高,场景调度就是对其长宽高进行调整的过程
『柒』 电影剧本有什么特点
电影剧本的特点是:
(1)因为电影是画面和声音相结合的艺术,因此写电影剧本的人必须掌握视听语言;
(2)因为电影是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艺术,因此写电影剧本的人必须具备电影的时空结构意识。而无论是视听结合,还是时空结合,又都离不开电影语言——蒙太奇,因此写电影剧本的人又必须具备蒙太奇思维的能力,即一种作用于视觉和听觉的构思。如果掌握并具备了上述这些特点和能力,那么就可以做到“为银幕而写作”写出真正的电影剧本来了。
『捌』 以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电影为例,谈谈其创作风格。
1987年,自他执导的首部影片《红高粱》一炮打响后,一直执著于电影创新探索的他在1999年,又以《我的父亲母亲》向中国世纪末影坛投入了深情一瞥。在“初创——发展——成熟”这三个阶段划分基础上,分别从主题内容和语言形式两个方面,阐释了这三个时期以“反叛-回归-整合”为主的创作特征,以期在新世纪初对张艺谋电影的创作走向作出一个回顾和展望。
从电影的文本世界出发,张艺谋的创作风格可归纳为两点:一是浓郁,由最初的创作冲动生长晕染而成的一种氛围;二是朴拗,质朴而执拗的人物性格给影片带来的相应的表现形态。
他在的电影创作中运用了两种电影修辞艺术--象征和夸张,大大加强了电影的造型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赋于他创造的艺术形象以巨大的丰富性和强烈的独创性。因此,张艺谋影片的象征、夸张两大艺术特点,是引导他的电影走向世界、创造电影神话的重……
在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中充溢着鲜明的激情情结,这种情结使其影片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从其早期生活经历可见,激情一直是张艺谋导演性格的一部分,在艺术创作上更是不断地反叛传统和挑战自我。在其作品中,激情表现在演员的选用到电影主题的选择、电影语言的创造和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形象的塑造等方面。这种激情在成就张艺谋导演地同时,也显示出某些弊端。
对于张艺谋摄导的喜剧片《有话好好说》,则一改张艺谋往昔创作风范,着力营构了一种散文化的市井生活景观,制造了一个散文型的银幕奇观。由于叙事视角的改变,该片的镜语系统也与张艺谋以往的影片大为不同。借助焕然一新的镜语形象和自觉的喜剧反讽手法,该片深切地表现出了张艺谋对现代都市灰色人生和人的现代化问题的深度省思。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