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藏语家庭电影《阿拉姜色》,一杯悲伤到感动的酒,你泪目了吗
说真心话,这部家庭电影感动了我,不仅仅是因为是藏语,《阿拉姜色》就像一杯尘封很久的悲伤到感动的酒,悲伤难过感动时,唯有流泪哭泣。漫漫朝圣,传承信仰与爱。三口之家,从隔阂到和解。男人男孩,寡言却又深情。父爱如山,踌躇陪你前行。爱的教育,简单却又动人。
原创声明:本文由得心电影编辑得心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在合适的时间,看一部合适的电影,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得心愿奉上一篇最真实精彩的影评陪你走完这一场!
《阿拉姜色》是从“小”出发见到的大,从一个在路上先分后合的家庭,看到了拉萨,“看到”了“母亲”,一个家庭就是互相扶持上路的集体,影片的意味可谓深长,妻子去世后丈夫抚摸头发那里很感动,全片采用中景到特写的景别也很棒,强调的是人不是“西藏”,没有震撼的西藏美景,只是细小朴实的情感,但真的触动到我,相比那些大制作全明星,我更愿意安静的感受这样一部走心的片子。
『贰』 是一部感人的老电影 我只记得影片的结尾是一个老人,背着一个小孩,渐渐的走远,小孩手中拿着一个拨浪鼓
你一说我就想起了红河谷 不过应该不是 但我还是介绍你去看 编辑本段演职员表 红河谷(4张) 导演 Director 冯小宁 Feng Xiaoning 演员 Actor 宁静 Jing Ning 邵兵 Bing Shao 应真 Zhen Ying Paul Kersey .....Jones Nicholas Love .....Colonel Rockman 编辑本段上映日期 中国 CHINA 1996年 美国 USA 1999年10月1日 .....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新加坡 Singapore 2000年9月16日 ..... (Mandarin Film Festival) 编辑本段剧情介绍 版本一 19世纪辽阔的西藏大草原上,一位藏族老阿妈背着一个裹在破氆氇中的孩子,手中不停地摇着玛尼轮,艰难地走着。 黄河边上,求雨的人们正在祭祀河神,他们要把两个身穿红衣红裤的年轻姑娘作为供品扔到河里,咆哮的河水淹没了一个少女的哭声。这时一个中年猛汉持刀冲上祭台,救出姑娘,杀出一条血路逃上峡谷间的藤索桥,追兵将他们逼上了绝路,姑娘毅然从他哥哥手中夺过刀,砍断藤索,兄妹二人与追兵一起掉人湍急的河流中。 江水把姑娘冲到河岸边,藏族老阿妈的儿子格桑救了奄奄一息的少女,从此草原上多了一个美丽的汉族姑娘雪儿达娃。 一支英国科学考察队来到雪山,年轻的探险家琼斯怀着对东方古老文化的好奇心跟着罗克曼教授来到向往已久的神秘的西藏。罗克曼的真实身份是英军少校,他此行的目的是为英军进攻西藏打前站。过冰谷时,罗克曼不听从藏族向导的告诫,向相遇的马帮傲慢地鸣枪示威,引发了可怕的雪崩,马帮和探险队被雪吞没了。 格桑和雪儿从冰雪中救出冻僵了的罗克曼和琼斯。头人和巫师认为他们触怒了山神,要将他俩处死,千钧一发之际,格桑用乌朵再一次救了两个洋人。 惊魂未定的琼斯发起高烧,只得留下来养病。罗克曼感激格桑的救命之恩,送了一个打火机给他。头人抢走了打火机。头人漂亮任性的女儿丹珠爱上了勇敢僳悍的粗壮汉子格桑,把打火机还给他,还处处讨他的欢心。可格桑的心里只有雪儿达娃,他俩深深相爱着。 琼斯在与藏民的接触中,深深爱上了这里的一切,爱草原和草原上热情善良的人们。尤其是带有野性的骄傲的“公主”丹珠,更是使他怦然心动。带着藏族人民的友谊和拍下的许多照片,琼斯走了。 当琼斯再踏上西藏的土地,则是以英国远征军随军记者的身份。而罗克曼则是带领军队来入侵西藏的。 头人拒绝了罗克曼的劝降。率领藏民奋起抵抗,成千上万的藏民为保卫自己的家园倒在了英军猛烈的炮火下,整个山谷中遍布藏民的尸体,血流成河。 罗克曼抓住了丹珠,剥去衣服押上小山岗,逼迫藏民们投降。丹珠宛若仙女般唱起了歌,藏民们合着唱起来,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丹珠面带微笑将一颗炮弹掷向火药堆,一声爆响,烈火吞没了整个小山。 英军冲上山上的古堡,罗克曼看见活着的只有格桑一人,怀里紧紧抱着死去的雪儿达娃。他从怀里掏出罗克曼送给他的打火机,打出火苗,轻轻地抛向罗克曼。此时,罗克曼才发现遍地是火油,顷刻间,古堡在火海和爆炸中倒塌。 皑皑的雪山顶上,传来一个古老的声音:“雪山女神有三个儿子,老大叫黄河,老二叫长江,老三叫雅鲁藏布江……” 版本二 1900年,黄河岸边,求雨祭典仪式正在进行,一位红衣姑娘不幸成了祭品,第二位即将被推进汹涌的黄河。突然,姑娘的哥哥带人赶来,拚死救下了姑娘。乡兵追来,姑娘砍断桥索掉进了黄河。雅鲁藏布江边,姑娘被藏族青年格桑和老阿妈救起,取名雪儿达娃。 一支英国探险队进入西藏,探险家琼斯和罗克曼被雪崩淹没,格桑与雪儿将其救起。在英国人将被头人处死的千钧一发之际,格桑的“乌朵”(放羊用的耗牛绳兜)再次发挥了神奇的作用,将他们从死神手里救出。为感激救命之恩,罗克曼送给格桑一个打火机。 罗克曼走了,琼斯留下养病。美丽的草原和朴实的藏民,让琼斯爱上了这块神秘之地。漂亮任性的头人女儿丹珠,被格桑的豪放所吸引,不顾雪儿对格桑的爱慕,放肆地追求格桑。格桑拒绝了丹珠的爱情,向雪儿求爱。 西藏的古老文明和神秘,让英国人想要掠为己有。以罗克曼为首的英国远征军进攻西藏,成千上万的西藏人民不畏强暴,为保卫家园,保卫领土完整,与英军展开了浴血奋战。头人率余部退进古堡,丹珠被俘,为救女儿,头人倒下了。丹珠唱着古老的情歌,与敌人同归于尽…… 英军潮水般涌进古堡。格桑怀抱受伤的雪儿,面对“文明的使者”,面对曾经救过的罗克曼。格桑打燃打火机,扔向它的主人罗克曼,一声巨响,古堡在一片浓烟烈火中消失。 天葬台上,厌倦了侵略的琼斯,面对他两次进藏寻找的神圣雪山,慢慢地把手枪对准了自己的头颅。 版本三 19世纪西藏草原,藏族老阿妈背着一个孩子,艰难地走着。黄河边,求雨的人开始把两个年轻姑娘为供品扔到河里祭祀河神,这时一猛汉持刀冲上祭台,救出姑娘,追兵将他们逼上绝路,姑娘砍断藤索,二人与追兵一起掉人湍急的河流。老阿妈的儿格桑从河里救了一少女,她成了藏族姑娘雪儿达娃。一支英国科学考察队来到西藏雪山,领队罗克曼其实是英军少校,目的是为英军进攻西藏打前站。过冰谷时,罗克曼不听从告诫,鸣枪示威,引发了可怕的雪崩,马帮和探险队被雪吞没了。格桑和雪儿从冰雪中救出冻僵了的罗克曼和琼斯。头人和巫师要将他俩处死,危机之际,格桑甩出石头砸灭了导火索再次救了两个洋人。受惊吓的琼斯发起高烧,留下养病。罗克曼送打火机给格桑以谢救命之恩。头人的女儿丹珠爱上了勇敢的格桑,格桑的心里却只有雪儿达娃。琼斯感受了藏民的善良,深深爱上这里的草原和藏民。尤其骄傲的“公主”丹珠,更让他感受到了什么是美。带着友谊和拍下的照片,琼斯回国。琼斯再来这里是以英国远征军随军记者的身份。而罗克曼则是远征军司令。头人率领藏民奋起抵抗罗克曼的军队,整个红河谷遍布藏民的尸体,血流成河。罗克曼抓住了丹珠,把她押上小山岗以迫使藏民投降。丹珠唱起了歌,藏民们合唱,面对死亡丹珠微笑着将炮弹扔进火药堆,爆炸的烈火吞没了整个小山。英军冲上古堡,活着的只有紧抱着已死的雪儿达娃的格桑。他掏出了罗克曼送他的打火机,打出火苗,抛向罗克曼,点燃遍地火油。罗克曼等英军和古堡在爆炸中倒塌。皑皑的雪山顶上,传来一个古老的声音:“雪山女神……雅鲁藏布江……”
『叁』 电影《藏草青青》上线,这部剧讲述是什么故事
这部电视剧是讲述了北京的一个支教老师到西藏支教。支教老师面对恶劣的环境引发了很多事情,藏族同胞对这位老师非常的热情。
『肆』 急,求一部藏族电影
《喜马拉雅》雅克·贝汉“天·地·人生命三部曲”之“人”篇。
喜马拉雅山上的多波(Dolpo)人在自己生产的粮食无法满足需要的情况下,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艰难跋涉的去另一个村庄换取粮食,影片便用长长的镜头展示了多波人行走于高寒的喜马拉雅山换取粮食的过程。这绝对是一次生命的旅行。
换粮之路是一条充满挑战和考验的关系生死存亡的路。喜马拉雅山上的风雪自不必说,而多波人内部的矛盾又让换粮之路充满了异数。按照惯例,这趟路都由酋长带领,因为他们是最有经验的领队,只有他们才会带带领村民走出大山和抵抗风雪。但是今年却有所不同:原本继任酋长的老酋长霆雷之子发生意外死亡,只留下妻子帕玛、小孩帕桑和老酋长。而老酋长小儿子诺布是个喇嘛,自小被送到庙宇里学习读书画画,从来不过问家里的事。这时候,一个聪明而又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卡玛出现了,他想代替老酋长死去的儿子的位置,并且照顾他的遗孀,完成换粮之旅。但却遭到了老酋长霆雷坚决反对,二人一直无法沟通。年轻气盛的卡玛独自带领队伍展开了换粮之旅,而气愤之下的老酋长霆雷也固执地招回自小便在寺庙中出家修行的次子诺布,更带领上小孙儿帕桑以及村中剩余的老弱走上了贩盐的艰难路途。于是,高高的喜马拉雅上,一前一后飞舞着两支长长的飘带,构成了天空下壮丽而绝美的风景。
『伍』 电影《藏地奇兵》燃爽热播!这部电影讲述了什么故事
《藏地奇兵》其实主要讲述的就是考古队穿越了原始秘境,寻找遗迹的故事,这其实算是一个探险型的电影,整部影片基本上都是在描述探险路程上的一些事情。
这个影片在拍摄的过程当中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工作人员也是克服了各种困难,要知道拍摄地的海拔是非常高的,无论是演员还是剧组的工作人员,最终都是克服了困难,完成了实景拍摄。
『陆』 又一部动人的西藏电影!《阿拉姜色》为什么值得一看
“阿拉姜色”实际上是藏语的音译,指的是一首藏族民歌,意思是“请您干了这杯美酒”。电影《阿拉姜色》以它命名,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道德、信仰与责任的故事。我觉得《阿拉姜色》值得一看的原因如下:
『柒』 康定情歌。真的好希望可以电影情节一样,在藏族有一个难忘的经历。看完之后,我都落泪了。太感动了
那就去西藏吧,那是人的一生必须去的十大点之一。。。。努力。。
『捌』 《冈仁波齐》——一群藏族人“在路上”的故事
《冈仁波齐》,一个关于藏族人朝圣的电影,没有浮夸的配乐,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只去解读一个动作,平静的表现出一群藏族人在朝圣之路上遇到的种种荆棘波折,他们的生活观、生死观以及他们的信仰,也在这条路上生动地展现出来。
《冈仁波齐》的故事很简单:
藏族汉子尼玛扎堆,为了帮叔叔完成朝圣的愿望,选择在新年过后带他上路。这一年刚好是藏历马年,是释迦牟尼降生和成道的年份,也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诸神会聚集冈仁波齐,转山一圈,可增加一轮十二倍的功德。
村里很多人都想加入尼玛的朝圣队伍,最终成行的11人中,有即将临盆的孕妇,有终日喝得醉醺醺的屠夫,有身患残疾的少年,有盖房子遭遇家人死伤的中年夫妇,还有他们懵懂的9岁女儿。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
——信仰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信仰对于我们平凡的人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东西,但是对于藏族人,这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就像鱼离不开水,从出生那一刻,信仰就已经深深地烙在了他们的身体里。所以他们不惧千辛万苦,踏上充满未知和风险的朝圣之路。尽管荆棘载途,也没有人会去偷懒,会去迟疑,影片中朝圣者们对信仰的虔诚无疑是让人叹服的,而电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态的展现这种虔诚,没有刻意的升华,也没有对信仰的质疑,甚至没有对西藏的景致给予太多的镜头。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到拉萨看布拉达宫只是一种旅游休闲方式,可影片中一行人在初见到布拉达宫时虔诚的祈祷,让我们见到了信仰的力量。或许布拉达宫不是他们的终点,神山圣湖也不是他们的终点,接受平凡的自我,但不放弃平凡的理想和信仰,热爱生活,才是他们一直在路上的初衷。
正是因为信仰的力量,即使朝圣路上会面临生死大事,也会一如既往的走下去。他们相信,朝圣路上的艰难,是佛祖对他们的考验!就像影片中新出生的婴儿和在山脚下杨培爷爷的过世,都被视为一种福气。生与死都只是一个很自然、很原始的过程,他们看淡、迎接、祝福、告别、前行,这一条朝圣之路,有人生、有人死,更多的人在成长。
在拖拉机被撞坏之后,大家没有过多的商量,就决定把拖拉机车头扔掉开始拖着车走,推着拖车的几位男子把车推到远处,又重新回到此前他们推车的起点,一步一拜地补完了因为推车而“错过”的这段路。在藏传佛教的信仰里,没有磕头走过的路便不够虔诚,虽然没有人会因为他们需要推车而指责他们“漏掉”了这一段路,但他们并不想在关乎信仰的事情上,耍一点小聪明。朝圣,那完全是自己的事,绝不带半分虚假,也无需给任何他人交待。这便是信仰赋予一个人最充盈和坚实的内心,最终达到平和与安宁。
——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源于信仰——
“这一辈子杀了太多牛,还是有点怕的,一路拜到布达拉宫,消除此生罪孽”;“家里盖房子的时候死了两个人,不想因此让更多的人受苦受难”,这是屠夫江措旺堆和仁青晋美去朝圣的原因。有时候,我们赋予了生命太多意义,但却忘记了思考生命的本质:生与死。解决生与死的困惑,也许正是宗教的意义。因为藏族人的信仰,他们并不认为人类是世间的主宰,每个生命都有他独特的价值,有他要去的归途。正是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屠夫江措旺堆在朝圣途中,路遇一只小虫,直至小虫从他面前离开,他才继续他的叩拜。
路上出了车祸,尼玛扎堆开的车被撞到了路旁的山石上面,而肇事司机说自己车上的人需要急救时,他被允许离开了。这一幕对我的触动是很大的,就这样离开了,他们尊重生命的存在,也绝不想成为别人生命延续的障碍,为了心中慈悲的心,也为了天下不再有更多人受苦难,他们选择原谅别人。也许,正信的宗教是教会我们去爱,不惧怕。
——人生的路需要慢慢走——
影片中印象深刻的一个画面就是:朝圣的队伍帮助农夫干活,农夫和杨培爷爷说了一句话“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着急“可不是吗?有什么好着急的呢?路上生孩子不着急,等她生完再继续;被石头砸伤腿不着急,等腿好了再继续;拖拉机被撞了不着急,不要车头,拉着车斗继续走;没钱了不着急,打工赚钱再继续……
现在的人,太过着急,着急做各种计划:月计划,年计划,人生计划,急着赶在别人前头结婚,买房买车,生小孩,恨不得把自己的人生都给筹备好了后,按部就班,然后功成名就。可是我们却忘了,通往成功的道路本就荆棘,没有风平浪静、一切顺利的人生,也无需担心错过什么,因为该来的总会来,只要自己一直在路上。停下脚步,慢些走,人生的路上有很多你意想不到和美好的事物,需要你去发现和欣赏。
——积极的悲观主义者的教育片——
我是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生活中的事情都充满了悲观的色彩,但每次都会积极的去完成,因为对每个结果都抱有变好的希望。看了这部电影,深深的感叹藏族人的生活观是如此的正向、阳光。我羡慕他们可以花费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去朝圣的举动,这种信马由缰的状态,比很多人都要潇洒。我敬佩他们冒着狂风暴雪依旧坚定前行的信念,这种对信仰的坚持,比很多人都要伟大。我敬重即使女儿扎扎头疼,却依然让她继续磕头,只觉得磕头涨见识的母亲,这种对女儿未来希望的寄托,比很多人都要温暖。我钦佩他们在自己艰难推车的时候,还能自娱自乐的唱起歌来,这种对生活磨难的不屑,比很多人都要勇敢。我欣赏他们在苦难的朝圣路上,依然可以快乐的在河边唱歌跳舞,这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比很多人都要正能量。
整部电影就是记录了一群藏族人“在路上“的故事,是他们真实的朝圣经历,真诚的信仰。本身没有那么多的起承转合,就是重复再重复。对于我们而言,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对于他们,是与生俱来的信仰,自然而然。这条朝圣路上,有些人为了救赎,有些人为了逃离,而有些人是为了众生。所以不管是磕头、洗罪孽、还是涨见识,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互为一体的,我们认为的艰难,他们却很淡定。
还记得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吗?
“如果你许了个愿
请按照你许愿的步伐走
最关键的是你磕头的时候
要有一颗虔诚的心”
【姿势贴】
——冈仁波齐(西藏山脉)——
冈仁波齐与梅里雪山、阿尼玛卿山脉、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藏传佛教四大神山。冈仁波齐峰梵语称为吉罗娑山,是多个宗教中的神山,也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历史上曾有不少中外高僧在此修行讲经,所以同时被中国西藏雍仲苯教、印度教、藏传佛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也是是中、印、尼三国各族数以万计的信徒心驰神往的地方。
虽然冈仁波齐并非这一地区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终年积雪的峰顶能够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夺人眼目。加上特殊的山形,与周围的山峰迥然不同,让人不得不充满宗教般的虔诚与惊叹。冈仁波齐峰经常是白云缭绕,当地人认为如果能看到峰顶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情。也许是“世界中心”的神威无人敢于冒犯,冈仁波齐时至今日还是无人登顶的处女峰。
——关于朝圣——
“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仰者最至诚的礼佛方式之一。磕头朝圣的人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是为“身”敬;同时口中不断念咒,是为“语”敬;心中不断想念着佛,是为“意”敬。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统一。“磕长头”分为长途(行不远数千里,历数月经年,风餐露宿,朝行夕止,匍匐于沙石冰雪之上,执著地向目的地进发)、短途(数小时、十天半月)、就地三种。磕长头时两手合十,表示领会了佛的旨意和教诲,触额、触口、触胸,表示身、语、意与佛相融,合为一体。信徒们认为在一生修行中,至少要磕十万次长头,叩头时赤脚,这样才算虔诚。还有一种更为艰难的叩拜方法。有些信徒面向寺院,每磕一次,移动距离等于身体的宽度。这样绕周长一公里的寺院一周,约需磕头两千多次。叩拜者的手掌和膝盖往往会磨出鲜血。
后来我查资料得知,自古以来,西藏便有马年转山的说法。转山,源于雍仲本教,是一种宗教活动,是藏族人表示虔诚的一种方式,步行甚至一路磕头,围着圣山,转一圈,或多圈。而据说,藏历马年是冈仁波齐本命年,故而转山可以转一圈顶别的年份转十三圈。
——糌粑[zān bā]——
这是电影里出现频率最多的西藏食物,主角们每到吃饭的时候都会拿着一个碗,手不停地在碗里团着什么,那就是糌粑,西藏人每顿都会吃的主食。“糌粑”其实就是用青稞磨成粉后做成的炒面,食用时加入少量酥油茶、糖和奶渣等搅拌,用手捏成团后就可以吃了。糌粑营养丰富、热量高,适合充饥御寒,还便于携带和储藏,所以西藏人民去朝圣的路上的主要食物也是糌粑。
——经幡——
在藏语中称为“隆达”,也有人称之为“祭马”、“禄马”、“经幡”、“祈愿幡”,不过,人们更习惯称它为“风马旗”,因为“隆”在藏语中是风的意思,“达”是马的意思,是藏族人用来祈福的经幡。颜色是五颜六色的,上面有经文和一些图腾。
『玖』 一部藏族电影,一群藏民在崎岖的山路上一带领群驮着东西的牦牛。最后有头牦牛还不慎滑入江中。
埃里克·瓦力导演,由法国、尼泊尔、瑞士和英国四国合拍的电影《喜马拉雅》。
在与天相连的莽莽群山之中有一座藏族村寨,由于生产的粮食不够自给,世世代代靠运盐为生。老首领天尼的儿子本应是下一任村里的头人,却在运盐的路上意外身亡,而众望所归的继任者卡玛在天尼的眼中则是为夺头人之位而蓄意害死自己儿子的罪犯。在一次新的运盐旅程开始前夕,村子里以老天尼和卡玛分别为首的两派各持一辞,互不相让。最终卡玛带领年轻人在提前于老人们占卜的日子出发,而天尼而带领自己当喇嘛的儿子和孙子以前一群老随从按占卜的日子上路。运盐队伍不仅一路风餐露宿还要应对群山之中意想不到的危险,两支运盐的队伍谁能克服艰难险阻先到达旅途的终点?
这是半道上路断了,用木头和石头搭了个桥,但是老天尼队伍里的一头牦牛还是掉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