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八月未央》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链接: https://pan..com/s/1Q1QzbPov5-COeOreyv3Rpw
《八月未央》讲的是:
未央、林乔、朝颜、沈八月是高中同学兼大学同学。未央和林乔是闺蜜,朝颜对未央抱有好感,而林乔则倾心于朝颜,沈八月则是顽劣独立的存在。毕业后,未央进入了一家图书出版公司,林乔整日混迹于剧组片场寻找机会,朝颜则在一家设计公司工作,沈八月整日无所事事。
阴差阳错间,沈八月打架斗殴被未央所救,从此正式进入未央的生活:进入未央公司工作,引起麻烦不断,导致两人关系紧张,但之后又靠自己能力一一解决,两人关系亲密起来。、
林乔事业屡遭不顺,加之自己喜欢人相继投向未央,与未央姐妹感情破裂,事事针对未央;朝颜因未央对沈八月的情感,选择离开。
而未央则因为事业的不顺利,于好友间的感情纠葛等种种烦心事,选择出国修心,寻找答案。最终,林乔悔过,朝颜找到了归属,未央事业顺利和沈八月走到了一起。
❷ 八月电影为什么是黑白
因为八月电影讲述的是过去所以是黑白的。八月全片以黑白色调的影像呈现,整个黑白色调下的故事更像是一场梦,是一场压缩记忆的梦,它让我们感受到夏天可短可长。小雷眼中的许多事情不是十分清晰而是带有一些模糊的碎片,这是对于八月这个时间点的暧昧处理。在这段时间里,小雷游离在大人世界之外,他总是在父辈交谈或者吃饭将要结束时进入镜头画面。
八月电影赏析
八月全片以黑白色调的影像呈现,这种处理方式在国内外很多电影里都很常见。张大磊选择用黑白影像呈现八月的故事极为冒险,八月的故事发生在夏天,抛弃彩色的运用,观众无法直接进入故事。但是张大磊将你所能感受到的夏天通过另一种形式呈现出来,他淡化了所有可能产生的热切情绪,让一切发生如同流水,举重若轻。
整个黑白色调下的故事更像是一场梦,是一场压缩记忆的梦,它让我们感受到夏天可短可长。影片结尾的部分将录像带中的影像处理成全片唯一出现的彩色,这是对梦转成现实的映照。父亲远在他处拍摄影片的经历,是属于成人世界已经发生的既定事实,是国企改制之后对于体制对于社会的妥协,是对于当下社会世故的一种反思。
❸ 电影八月讲的什么,八月好看吗 评价怎么样
《八月》如同一张被封存已久的老照片,而张大磊所做的正是吹去了照片上的浮尘,让我们回望了对一个特定年代淳朴的回忆,但可惜的是电影并没有能真正的去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展开,符号化的堆砌也显得平庸空洞,这使那黑白的影像中所让人感受到的只是一份浅白的情怀。
电影以一座九十年代初的西部小城为时代背景,一家人平凡的生活,因改革时代浪潮的袭来而被一步步的打破,但难得的是《八月》虽然在不断的营造张力,可一切又都是以一种含蓄平稳的手法徐徐道来,这种着点于生活,透过生活点滴的凝聚不断发酵感情,在舒缓中饱含已情感的方式,不经让人感觉到了一种与小津安二郎电影的异曲同工之妙,而这样的作品作为一位的作来说,无疑更是让人尤为钦佩。
黑白色调贯穿全片,用彩色以点睛的拍摄手法,虽然确实起到了电影预想达到的效果,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对于一个呈现时代,以孩子为视角的夏日往事,黑白基调的运用其实并没有感染到我,这并不是一部如同《辛德勒的名单》或者是《塔洛》那样让人真正有感黑白色彩能更为深层次营造氛围的作品,单以生活流为主所构建的故事,色彩的缺位,自觉不仅会使本就含蓄平淡的日常变的冰冷死气,也破坏了电影本尤为出色的摄影之美。
❹ 如何评价张大磊导演的电影作品《八月》
4月22日,2017第八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盛典在北京举行,由导演协会评定的2017年各项大奖陆续颁出。呼和浩特80后导演张大磊凭借执导的电影《八月》获年度青年导演奖。
资料图
张大磊从小在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大院中长大,父亲是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的剪辑师,张大磊自幼便在光影世界里耳濡目染。《八月》里不时穿插着那个年代有关电影制作的片段,比如由内蒙古制片厂塞夫与麦丽斯导演的《悲情布鲁克》,就被巧妙地融合到故事里。
对于此次获奖,张大磊表示:“获得第八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青年导演奖,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导演协会在导演行业里是最权威的,评委也都是导演,并且每一个人都是这个行业的精英、专家,所以这个奖含金量很高。”
《八月》如同一篇亲切又接地气的叙事散文,作为一部无大咖、无明星的低成本文艺片,在业内外口碑的发酵下,以细腻与动人赢得了“追忆90年代最浪漫影片”的称号。黑白影像为镜头带来的质感,以及高度还原的年代感,都为影片渲染了原本未曾刻意设定的诗意镜像。上映前,张大磊曾这样介绍自己的影片:“《八月》是一部非常简单的电影,希望你们喜欢。”
颁奖现场,张大磊对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对他的扶持与鼓励表示感谢。此次得奖不仅代表了认同仪式,也体现了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对这位新晋导演所寄予的厚望。
❺ 电影八月讲的什么
讲的是九十年代初期之际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当时国家开始实施国有单位转型,铁饭碗被打破,国有制片厂家属院里,每一个简单家庭的生活都被改革所影响,而主角张小雷的父亲的单位也受到改革冲击,他们生活的家属院里每一个家庭的生活都被改革影响着。孩子们整日百无聊赖,而看似平静的大人们,心却像烈日炙烤着那般燥热。张小雷就那么静静的耗着,感受着身边隐隐发生的一切。直到父亲为了生活同其他人远走他乡,家里只剩下了母子俩,张小雷才着实感觉到时间过去了,生活不一样了。
❻ 八月电影观后感
《八月》电影讲述了九十年代初期之际的呼和浩特,国家开始实施国有单位转型,铁饭碗被打破,国有制片厂家属院里,每一个简单家庭的生活都被改革所影响,而少年小雷就这样在经济变革与家庭改变之间懵懂成长的故事。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月电影观后感,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黑白电视机、燕舞收音机、老式拨号电话......九十年代的各式老物件陈设让影迷仿佛“穿越”回了儿时时光,温馨而有情怀。3月25日,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八月》电影交流会在昆明举行,导演张大磊携演员张晨现身,与观众及媒体进行观影交流,分享影片拍摄幕后故事。
影片诚意满满 细节之处重现儿时闲适
电影《八月》讲述了九十年代经济发展浪潮中,西部小城里的小雷一家在面临铁饭碗即将被打破时的处境和选择,影片以小雷的孩童视角懵懂地旁观大人世界的生活变化。
观影结束后,观众与众主创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不少观众表示,这是一部“诚意满满、感人至深”的电影。片中很多细节设置引发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譬如影片中小雷一直随身携带着双节棍这一细节。小雷的偶像是李小龙,双截棍是李小龙的标志更是主人公精神的寄托。“双截棍是父亲给小雷做的,这代表着父爱。”导演张大磊解释说,影片最后,给父亲送行的小雷身上披着一件过大的衣服,“那也是父爱的体现,不易察觉,却一直守护着孩子。”
现场有观众表示,由于自己年纪与影片描绘的年代相仿,片中所描绘的时代特征及故事场景让自己深有感触。导演张大磊也分享了影片的拍摄初衷:“其实早在2008年就想到要拍《八月》,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没时间停下来想想问题。不像八九十年代,能够感受慢节奏的生活。”他说,2008年的一个午后,他突然回想起儿时吃过午饭晒太阳的闲适时光,过去的记忆与感受突然浮现,于是,《八月》的雏形便在脑海中诞生了。“算是对儿时的一种抒情的表达与向往吧。”张大磊说。
素人演绎 纯粹而干净的光影呈现
据张大磊介绍,片中的演员皆为“素人”,饰演主人公小雷的孔维一是同事家的孩子,小雷的父亲是自己从小玩到大的好哥们儿,而小雷的母亲则是自己从事婚庆行业时的客户,他笑称创作班底为“七大姑八大姨”构成,但整部电影的制作水准却是专业级别。
在片中饰演小雷父亲的张晨也分享了自己的拍摄感受:“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把演员带回那个年代。导演的方法很好,他给了演员比较大的空间,剧本台词没有完全固定,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感觉融合在里面,我觉得这就是能让大家看起来觉得舒服和有共鸣的原因。”
影片的另一亮点是采用了黑白的拍摄手法,直至片尾才还原彩色。对此,导演张大磊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纯粹和干净就是选择它的原因。2008年有拍摄想法时我就决定要用黑白,就是呈现光影,光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如同我们回望那个片中离我们已远的年代一般。”
从“昙花”到“八月” 不变的是含蓄而内敛的表达
《八月》的最后,小雷家的昙花迎来了最盛大的一次绽放,也寓意着小雷家美好的新生活即将到来。导演张大磊透露,最开始电影的名字其实就叫“昙花”:“昙花寓意美好,因为结束得太快,于是更期待下一次,与影片想表达的情感不谋而合。”
至于最终弃用“昙花”改用“八月”的原因,张大磊说:“影片蕴藏的含义,我想让观众自己感受。现在看来,我觉得《八月》更好,‘昙花’的解释太直接,片子的情绪是内敛的表达,含蓄的‘八月’更贴切一些。”
谈及此次来到昆明的感受,张大磊笑着说:“云南给我的感觉和家乡内蒙古很像,人们都很热情好客。”他还表示,希望有机会能拍摄一部关于云南的电影。
据悉,迄今为止,《八月》已入围海内外13个国际电影节(影展),提名24个奖项,凭借细腻的情感表达和质感不俗的影像风格获得不俗的口碑,影片于3月24日在全国上映。
青年导演张大磊执导,2016 年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八月》在全国院线公映。迄今为止,该片已经入围海内外 13 个国际电影节(影展),提名 24 个奖项。《八月》凭借细腻的情感表达,质感不俗的影像风格,口碑一路看涨,成为 2017 年春季首部被众多媒体安利,值得一看的华语影片。导演张大磊以"简单、安静和浪漫"三个关键词概况影片风格,"是一个小男孩的梦境"。
《八月》出品方和宣传、发行方爱奇艺影业配合影片上映发起了"像 90 年代一样看电影"的主题活动,继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导演张大磊本人积极配合发声之后,新生代实力小生董子健接棒亮相,支持华语佳片的票房成绩。
在接受媒体深度访问中,董子健难得敞开心扉聊到父亲董志华。董志华是香港大导演张彻爱将,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出演周星驰《功夫》,擅使五郎八卦棍,这也是董子健出道以来首次如此细致聊到父亲对自己的影响,原因恰恰是感慨《八月》中的父子互动情节。
评价《八月》神似青春经典
《阳光灿烂的日子》
90 后生人董子健出生于北京,他说 90 年代留给自己"淡淡的味道","我在一个大学里长大,跟电影相似,也算 21 世纪的大院,那时是有生活二字的,不像现在,节奏快,生活氛围反倒没那么强烈。对于那个年代,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气味,泥土的气味,学校里的味道。"他坦言可能与生俱来对生活有丰富的感受力,因此帮助了他很快地进入到有年代感的角色中,出道后虽然是新人但却能够与诸如刘杰、肖洋、贾樟柯、相国强等导演合作,连续出演或年代感强烈,或文学性丰富的影片,比如《青春派》、《德兰》、《少年班》、《山河故人》、《少年巴比伦》等,在评论界和媒体看来,初步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驾驭角色的功力日益成熟。
董子健的母亲是著名经纪人王京花,父亲是著名电影演员董志华,可以说他出生在演艺家庭,"从小就听大人们聊工作,聊剧本",很多大明星对他来说都没有神秘感,这样的家庭背景也让董子健作为演员的状态超常松弛,"刚演电影时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在乎,连剧本都没有考虑,我只需要相信这个角色,相信导演"。董子健说,这就是他理解的"初心",坦言"现在已经回不去这种状态了,演得越多反而会考虑其他的问题,还会挑剧本角色,心想怎么能那么糙。"
演电影有初心,看电影也有。董子健回忆起 90 年代的电影经典,第一个跃入脑海的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更加奇特的是他说印象中就跟看《八月》的感觉神似,"画面都是黑白的",讲的也是少年故事,情节很安静抒情。他回忆到,我趴在姥姥家的小房间,有一个小桌子放一个特别小的黑白电视机,就放着这个片子。
《八月》里有熟悉的年代气味,是董子健加盟入"像 90 年代一样看电影"主题活动的第一个原因。
首度详谈父子情
"我演得像狗屎他都会觉得好"
功夫,成为 90 年代少年成长的集体回忆。《八月》导演张大磊在回忆起自己的 90 年代时,提及曾效仿银幕角色方世玉在空地里模仿动作。很巧的是,董子健的父亲董志华也是资深动作明星,曾与香港大导演张彻合作过数部影片,"我很早就知道张彻这些人,我爸爸以前一直拍他的电影。听我爸口中的张彻,是很较真的,一个踢腿都要拍好多遍。"当董子健看到电影《八月》有小雷父亲在深夜的客厅里孤独打拳镜头时,生起不少感慨,也想起自己跟父亲董志华比划武打动作的童年片段。
"小时候经常带我去打拳,我们以前住在一个胡同里,每次下那个楼梯,走过胡同泥泞的路,经过垃圾桶,小吃店,那些奇奇怪怪的味道混在一起。我们走到一个院子,就在那里打拳。我爸有时候会扔一个塑料袋,我就对着塑料袋胡打,我爸一直鼓励我,俩人还对打。等回去路上,还要经过哪些味道,顺序颠倒了。我们上楼,从邻居家偷根葱,回家做饭。"
董子健还谈到自己小时候看父亲出演周星驰《功夫》,""非常不喜欢",觉得不像之前星爷作品的感觉了。"我爸爸还挺生气的,说,嘿!我演的片子你还不喜欢了?后来大一些了,再看一遍,才觉得觉得爸也厉害了,片子也厉害。"而反过来,董志华对儿子的角色一概接受,"他可能不喜欢有些片子,但我演的角色都喜欢,就算演得像狗屎一样都会觉得好。"谈到这,两代影人的父子情就很动人了。
《八月》能勾起自己对父亲的美好记忆,是董子健加入"像 90 年代一样看电影"主题活动的第二个原因。
电影《八月》已经公映,濮存昕、张大磊和董子健代表的三代华语电影人纷纷为难得一见的佳作发声助阵,在媒体、业内都掀起情怀浪潮,也引起越来越多年龄层广泛的普通观众产生强烈观影需求,希望走进电影院一起"入梦",在光影交错中留住好时光。
公映之后 24 小时口碑集体爆发
90 后观众要带爸妈二刷"表达爱"
公映当天,影片口碑在 24 小时内呈集体爆发的趋势,普通观众和媒体分别从自己的角度肯定《八月》在影院放映的宝贵价值,很多评价发布在社交平台,直抒胸臆:"在电影院里哭的自己都不好意思,想想父辈经历的一切,特别心疼。" "《八月》是好看的电影,故事和演员气质完美统一。""真的希望这部电影被更多人看到。""好像回到自己的那一段《八月》,不想结束。""想带着爸爸妈妈二刷,用电影来表达说不出的爱"等等。观众真诚、直接的观影感受直接反馈到数据平台上,据艺恩官方数据显示,《八月》认知指数为 5.17,直追好莱坞大片《金刚:骷髅岛》(5.68),远超同档期华语影片。《八月》出品方代表爱奇艺影业总裁亚宁先生在首映当天的金句"电影院是好电影最完美的呈现形式"刷爆各大媒体平台。
很多观众在观影后都表示被影片中的真情实感所打动,认为影片是中国版的"请回答 1994 ",被勾起很多对于往昔生活的美好回忆。部分观众激动表示平时与父辈沟通太少,这次一定要推荐自己的父辈去看。在与主创互动环节中,有一位 90 后刚参加工作的小伙子说《八月》可以拉近与父辈之间的心灵距离,"中国人不太会直接表达感情,片中合影那场戏小雷虚搂并不在身边的父亲很打动人",他表示愿意带爸爸妈妈再看一遍,"虽然我不会说,但我希望爸妈知道我爱他们"。另外还有一位女影迷发言说这已经是她第二次看《八月》,她觉得电影是属于大银幕的,只有在影院看才不会错失影片丰富细腻的亲情细节,她愿意推荐身边的亲友买票观看。不少观众直接表示,没想到作为文艺电影的《八月》原来观看过程是很放松愉悦的,感动之余笑意持续,"高级的幽默源自真实的生活",父母拌嘴、小雷耍双截棍怒视、父母求人解决孩子上重点等都成为引发观众会心一笑的触点。而现场不少媒体肯定了《八月》出色的视听语言,与故事相得益彰,共同完成了一次美好的情感旅程,堪称记录 90 年代"最浪漫的影片"。
据悉 , 《八月》由青年导演张大磊执导,爱奇艺影业、北京麦丽丝影视文化责任有限公司、北京永旭良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霍尔果斯映可大方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果实创想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北京追踪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东方影业有限公司、北京天地力行影业有限责任公司,火象(上海)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
去年金马奖上,“80后”导演张大磊执导的电影《八月》“爆冷”战胜冯小刚、杜琪峰等大牌导演的作品,摘得金马奖最佳影片奖。影片已于24日全国上映,它也成为首部由中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参与全国发行的艺术片。
《八月》描述了上世纪90年代一户普通人家琐碎的生活日常,呈现出12岁的小雷无忧无虑的暑假,和大人所必须面对的国企改革的历史潮流。导演张大磊说,很难概括《八月》的故事,“我只能说这部影片是关于一个12岁少年小雷和他身边人发生的故事,是一场简单、安静、浪漫的白日梦。”
在中国电影现在的市场形势下,《八月》的题材和类型极易成为又一个“口碑好票房差”的艺术片典型案例。谈到这,张大磊谨慎表示,不敢对票房抱太多期待,“别亏本就行”。
“别亏本就行”的愿景,是艺术电影在电影市场“弱势”境地的一个缩影。商业院线鲜少给艺术片高排片是事实,黄金场次更是难见艺术片的身影。这些年,王小帅等导演以或愤怒或悲情的姿态,多次振臂呼吁,应该有相应的院线政策来让艺术电影有准入市场的权利。
作为电影界“阳春白雪”的代表,艺术片由“小众”走向“大众”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在各方的酝酿下,艺术片在寻求“被看见”方面迈出了探索性的一步。成立了不足半年的中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最终目标是在全国征集400个合作放映厅,实现3000块银幕动态放映艺术电影。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介绍,《八月》是该联盟首次参与发行的影片。全国55个城市的110家影院与电影资料馆签约,在专门影厅保证持续两周的时间,每晚提供黄金场次给《八月》。
其中,广东有广州百丽宫影城(猎德店)、广州万达(白云店)、广州金逸空中电影城等7家影院参与签约。南方日报记者留意到,签约影城的确保留了黄金场次给《八月》,以24日为例,《八月》在广州百丽宫影城(猎德店)的开场时间为19:15,在广州万达(白云店)则为18:10。
❼ 电影《八月》好看吗
孔维一、张晨、郭燕芸等主演的剧情片。
电影里三位主角对情绪的把握非常到位,好像都可以感觉到他们复杂的思绪变化。值得去看的电影!
❽ The Summer is Gone——八月,是七月流火(电影《八月》影评)
说实话,电影开场我是有些失望的。并不好看的演员,枯燥乏味的家常对话,我一直抱着把这部片子当文艺片来看的心态,除了黑白的画质和剧中老旧的楼房,似乎没有感染人的艺术气息。
但“八月”二字出现的时候,电影的英文翻译便给了我一个极大的震撼,The summer is gone,不是简单直接的August,而是婉转的表达——夏天走了。那一刻我意识到它可能是跟我往常所看的文艺片是不一样的,并不只适用于无聊的消遣,于是决定认真观摩解读,好好写一篇影评。
故事背景是在九十年代初的西部小城,国家开始实施国企改革,铁饭碗被打破,国有制片厂家属院里,每一个简单家庭的生活都被改革所影响,而十一岁的小雷就这样在经济变革与家庭改变之间懵懂成长。电影里每一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都是一个时代的体现,比如小雷,比如父母和一群亲戚,比如看似无关紧要的地痞三哥。
虽说这是一部致敬父辈的电影,但几十年来,许多景象还是日复一日从未变过。大爷大妈们在嘈杂的环境下打牌,四周不乏一些围观的人,小孩儿穿着廉价的衣服凉鞋在旁边跳橡皮筋,大人喊小孩儿回家吃晚饭时男孩一脸不情愿的说“我想多玩会儿”。小雷的童年也是我的童年,准确的说,是我小时候生活在乡下时眼里看到的童年,不是经历的童年。我充斥在弹琴画画练字背单词中的童年并不快乐。
也许是喜欢孩子的缘故,一直觉得孔维一——就是剧中的张小雷小朋友,他笑起来真好看,当他看着妈妈用古怪的方式浇花,“噗嗤”一声就笑了,那是小孩子才有的调皮捣蛋古灵精怪的笑,连带着看电影的我都发自内心的笑了。许多人围在河边看三哥在羊肚子里取出菩提子(并不确定三哥是在干什么,凭直觉所想),一群大人里面,只有小雷的眼神带着孩子才有的好奇、探究。大人都是沉闷死气的,只有孩子为生活的枯燥带来了生机。
家属院里运动会拔河,还未分出胜负时,厂子里的车动不了了,大家都去推车,直到车子都发动了许多人还是跟着跑,大喇叭里念着热血沸腾的诗仿佛这是一场闹剧。随着人群渐远,镜头聚焦到小雷身上,小雷的神情一半茫然一半似乎又懂得了些什么,半知半解的眼神,瘦瘦小小的身影,这样孩子气对未知的不解,总让人想越过面前的屏幕去抱一抱他。小雷挥动着手里的双截棍,咚咚响的跑到楼上尽头的房间,偷偷的打开门,又忍不住问“爸爸,这是什么?”“放电影。”“你为什么不去参加运动会?”爸爸当然不会回答,跟小孩子怎么解释得清楚,再说就算回答,又能回答出什么。他剪了一截胶片给小雷,孩子终归是孩子,马上拿到窗边把玩,问父亲“这是谁呀?”“这是你老云叔叔。”这一刻父子俩的场面格外温馨,窗外通过胶片透进来的光,仿佛是父子俩的希望。
父亲张晨一直像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不要低下高贵的头颅”——这恐怕是不需要考虑生存的艰难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才有资格说出的话,冲动的意气用事的父亲,喝醉酒的父亲,不愿向现实妥协的父亲,带小雷看电影时流泪的父亲,多像个文艺莽撞的大孩子。不要说是一个父亲的年龄,就连现在的我们,逐渐成长麻木,操劳担心过不去的现在和未来,已然很少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泪了。
电影中场,小雷开始由小孩转变为少年了。学校主任一回头看到小雷,“这谁家的小孩儿?”“咋呀”——少年身上独有的戾气。还有后来父亲与小雷没有看成的那场电影,有钱人的倨傲和他儿子胖小子眼里的轻蔑,瘦弱的小雷脸上再也藏不住愤怒,他的手和身体已经做出了最直接的反应。而父亲大概是因为内心压抑许久,他没有去阻止自己的孩子动手。可妈妈很是生气,拆了父亲亲手为小雷做的双截棍,甩下一句我再也不管你们了。如果可以活得轻松一些,我也不愿这么挣扎,这大概是妈妈心中所想。她在别人眼中是“郭老师”,可她最怕的一句话一定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她怕自己的儿子长大后像她,像她的丈夫一样没有出息。她很疲惫,疲惫于自己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色,这是每一个母亲,每一个普通家庭中女人的艰难。
“你为什么想去三中?”饭后的餐桌小雷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回家的路上一家三口美滋滋的,小雷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很是开心,父母一脸轻松,妈妈又问了一遍小雷这个问题。“因为三中的校服最帅,还配一根三哥那样的皮带。”顿时,父亲停下自行车,丢下小雷一个人骑得飞快走了。一开始我没有想到在这里怒气冲冲的居然是一向对儿子好脾气的父亲,后来我想他一定是对自己的儿子很失望。可那只是小孩子单纯的崇拜,他并不知道父母得因此付出多大的代价,他并不懂他的苦是有人替他受着,有人替他负重前行。孩子如此,也是大多数普通阶层父母的悲哀,从一开始他们便用了错误的教育方式。在我看来,不是说孩子需要多成熟懂事承担什么家庭重担,但孩子应有知情的权利,有他自己的选择与判断并为之付出一定的责任与代价。
坐在田间小雷和父亲面对面吃东西。小雷没头没脑的冒出一句:“爸我不去三中了。”小雷不知道他这一句话并不能挽回什么局面。也许是母亲一句“你这一分是我和你爸一个月的工资呢”触动了他,于是小孩子单纯的以为自己该懂些事,作出了自己极大的的牺牲,可现实多无奈啊。父亲拍了拍小雷的头。回家的路上楼上的老头又像电影开场时唱“天下兴亡多少事 茫茫我神州”。是的,歌还是这首歌,可多少事变了。但小雷小小年纪,需要懂天下兴亡吗?他都不懂得父母亲戚为他的付出,他甚至不知道爸爸快要离开家了。
“他妈的你小子想跟我作对啊”这一幕电影开场一家人在看的电视,中场再出现时台词重复了三遍。剧中剧里人与人作对,剧里现实与人作对。父亲拿出磁带,疯了一般的撕扯,是深感生活的无力,如同剧中剧里卡顿的画面,不得向前。小雷听到客厅的响动,偷偷打开房门探出头来,看到父亲正在打拳。旁人看来笨拙还有些可笑不成章法的拳脚,是父亲自以为的能力,无处发泄。我们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不顾一切,仍然没有改变什么,包括自己。
为父亲饯行的前一晚大家有些争执。是真的满怀抱负不屑于苟且还是空有理想的一群人的自我安慰呢?妈妈的话,想要的踏实,许多母亲的影子。前阵子网易云大火的《我想和你吃个饭》歌词里没有车没有房,还对未来迷茫还想去流浪。空有理想和热血可不够啊,等我挣大钱的时候,会跟这样的你在一起,牵手转一转,但一无所有的话,怕是两个人都会饿死。但歌舞厅那一幕唤醒了我心中莫名的热情。“明天去航行,亲人的蓝头巾,将在船尾飘扬”歌声中,像是对未来有了热血沸腾的期待,大家都在自顾自的热闹,父母牵手跳舞,这个时候小雷穿着他期待的那套三中校服,趴在桌上,沉沉睡去。
临行前夜,父亲拿着那根“像三哥一样帅气的”皮带走到房间看看儿子,叹一口气离开。我想起自己离家的前一晚,也会失眠。第二天清早,父母提着行李,牵着睡眼惺忪的小雷一路小跑赶大巴车。整个场景文艺又现实,大巴车催人快走,离开得很迅速,小雷没有像一般的电影里演的那样追着车跑,只是蹙眉看着远方,像失去了什么一样,一丝空洞一分茫然一副似懂非懂的样子。似乎年少时我也经历过这一幕,眼神和小雷是一样的。父亲没有挥手示意离别,甚至来不及转头再向窗外看一眼,车没有等人好好说再见。可在车上听到“就在那个下雨的星期天 我送你离开故乡……你在他乡还好吗 是否想过靠我的双肩”这首歌时,他流泪了。
父亲走后的大家庭里,长年卧病在床的小雷太姥去世了。整个家庭的关系也有所缓和,“妈,过去是我不对,您要不哭吧,不哭出来难受”。一双手搭在另一双手上,眼泪流下的那一刻,是与往事和解,与自己和解。大合影里小雷挥起了手臂,唯独少了父亲,小雷也从坐爸爸的自行车变成了自己推着自行车,穿着校服走在路上。家里床头是父子的合影,床上是父亲亲手做的双截棍。另外,三哥的父亲去世,他仿佛一夜长大。钙奶饼干,剧组发的夜宵,也没舍得吃,都留给了三哥。三哥对一旁安慰他的小雷吼了一声滚,与之前和人一起勒索他人的零花钱不同,那时的一声“滚”是不屑和目中无人,这一刻是硬撑,不想让小孩子看到他无助、需要依靠的样子。夜晚小雷家的昙花开了,一切在悄悄改变了。
电影最后一幕是父亲在外边拍片的样子,画面转为了彩色。也许农村的世界是黑白,而外面是彩色。看样子父亲在外头过得还好,算是令人慰藉的结局。昙花开放,大概意味着八月里夏天的燥热不安过去了,而快要到来的秋天,是成熟稳重,生活趋于平静。
整部片子的细节处理得很好,小雷家房间门上贴着崔健《一无所有》的海报(这是第二让我震撼的部分,关于崔健在那个年代的影响力不必多说,也许在电影中也有着一定的寓意),父亲离开家前一夜大家相聚时“我抽万宝路”的台词,临近电影结束墙上的“乐队”二字,都深刻的体现了那就是九十年代所具有的样子。唯一我觉得缺憾的是一个极小的部分,或许导演都未曾注意——有一幕父亲骑自行车载小雷回家时,巷中一群人跳舞。广场舞的音乐是用了卓依婷的《东南西北风》,而这首歌2000年才发行,并不是九十年代初。
片尾曲《青青的野葡萄》歌词是顾城的诗《安慰》,也是一部1985年老电影里的歌。电影院人不多,但大都都没有先走,而是静静看到了最后一秒,我忽然想起去年声名大噪的《路边野餐》。不同的是,《路边野餐》有刻意的文艺,穿插晦涩的诗歌,而《八月》是没有丝毫华丽词藻的老故事,是陈旧的老照片。回去的路上看了电影之前的海报宣传——留住好时光。可我并不觉得好时光需要去留住,我认为,好时光应该在未来,过去的,就妥帖收藏小心安放。
玛格丽特·米歇尔那本著名的《飘》,英文书名是《Gone with wind》,随风而去;《八月》翻译成The summer is gone,夏天走了。某方面,电影与书是一样的,所记录过都是逝去的生活。No matter how,our life is gone.
The Summer is Gone——八月,是七月流火。
2017.03.26
小葱
❾ 如何评价张大磊导演的电影作品《八月》
一张老旧的照片
文/梦里诗书
《八月》如同一张被封存已久的老照片,而导演张大磊所做的正是吹去了照片上的浮尘,让我们回望了对一个特定年代淳朴的回忆,但可惜的是电影并没有能真正的去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展开,符号化的堆砌也显得平庸空洞,这使那黑白的影像中所让人感受到的只是一份浅白的情怀。
电影以一座九十年代初的西部小城为时代背景,一家人平凡的生活,因改革时代浪潮的袭来而被一步步的打破,但难得的是《八月》虽然在不断的营造张力,可一切又都是以一种含蓄平稳的手法徐徐道来,这种着点于生活,透过生活点滴的凝聚不断发酵感情,在舒缓中饱含已情感的方式,不经让人感觉到了一种与小津安二郎电影的异曲同工之妙,而这样的作品作为一位导演的处女作来说,无疑更是让人尤为钦佩。
黑白色调贯穿全片,用彩色以点睛的拍摄手法,虽然确实起到了电影预想达到的效果,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对于一个呈现时代,以孩子为视角的夏日往事,黑白基调的运用其实并没有感染到我,这并不是一部如同《辛德勒的名单》或者是《塔洛》那样让人真正有感黑白色彩能更为深层次营造氛围的作品,单以生活流为主所构建的故事,色彩的缺位,自觉不仅会使本就含蓄平淡的日常变的冰冷死气,也破坏了电影本尤为出色的摄影之美。
在回到电影剧情上来看,《八月》以一个面临小升初的小孩晓雷的视角去展开,但作为主人公的晓雷并没有真正在这部电影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并不夸张的说即便这个故事并不以晓雷为视角去审视,它也是可以成立的,电影并没有真正去站在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审视一切,而过于散乱的剧情架构,更是让人在电影时长过半后仍旧难以去把握到重心,虽然无从否认其确在几场情感戏上的拿捏非常到位,但是这种吉光片羽式的佳句,仍旧无法让人形成真正触及内心的共鸣。
对电影犹如一张老旧照片的形容其实并非绝对的褒义,《八月》虽能让人回望于了一个时代的印记,但却并没有真正带人走进那个时代,它只是如同一张老旧的照片一样勾起了人们些许的情怀,但当你用尽一部电影的时长所看到的只是一张照片,当情怀散去后又何尝不会觉得乏善可陈。
❿ 电影八月未央评分低至3.9分,这部电影的评价为何会这么低
最近,由钟楚曦、谭松韵、罗晋等主演、安妮宝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八月未央》正式上映,豆瓣评分3.9,大家看了这部电影吗? 你觉得这个分数高了还是低了?
但是,也有观众认为,原典展开创意的空间其实很大,每个解读都会有所不同。 我们应该允许各自声音的存在。 理性地评价,不要跟随大众的脚步,而应该用自己的观后感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