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当你看完一部电影,如何评论这部电影
一、电影评论如何写。
一般来说,当你看完一部电影,想写点东西表达一下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感想或者领悟,这都是在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你可以写一篇跟自己心情有关的日记,也可以写一篇根据电影某个情节所引起的感性散文,或者还可以写一篇根据电影所描述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性的文章。基本上写出任何东西都是值得鼓励的。
二、写影评前的准备工作。
在写一篇影评之前,我的建议是:
1, 选一部自己喜欢的影片。在评论前,评论者首先是观众,自己喜欢最重要。同时建议要多看电影,但自己不喜欢的电影不要勉强看。
2, 电影要看三遍以上才可以评论。要尊重电影。
3, 尽量多的掌握一些电影评论分析的工具,尽量多的了解此部电影相关资料。
4, 搜集一下这部影片曾有哪些评论,以免重蹈前人说法。
5, 要勇于怀疑。
三、观感与通过观感进行对电影的初步分析
在观看完影片以后,你的直接观感就是对这部影片的最初评定。要相信自己的感觉。事实上,对电影的最初分析已经在观看影片时完成。当观众看电影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向影片提出问题,“情节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演员所说的台词是否符合在影片中的身份?”在电影进行中的每时每刻观众都会对影片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观众会试图从电影本身的解释中找到“合理”的逻辑性,也会时刻根据以往的个人经验来审视着画面的可能性。观看好看的电影时我们会说,“是这样啊”或者“哦,原来还可以这样啊” 。我们不喜欢的电影往往是那种看着很虚假的不真实的电影,这种电影就像是背叛的情人所讲的蹩脚谎言。当然,如何愉悦观众是电影制作人所要关心的,作为评论者来说,不但要找出电影好看(合理)的地方,还要试图分析为什么
⑵ 电影的叙事手法都有什么怎样描述电影的叙事结构
叙事手法有:影像、声音符号化。影像,声音符号化,叙事学至此开始用于电影作品的实际分析上,变成研究电影文本的科学方法。
可以通过三个层面描述叙事结构:
1.第一个层面:
叙事结构的组织关系和表达方式,可称为本文结构或总体结构,它与蒙太奇结构含义相当,是影片的总体架构方式。
2.第二个层面:
叙事结构是电影整体系统的组织关系,如类型片结构模式,它在总体结构之上。
3.第三个层面:
在总体结构之下,即影片内部各元素的组合关系,如情节、画面、剪辑组合关系。电影叙事结构参与元素更多,因而更复杂,需有精细的情节设计和精巧的结构布局才能讲好故事。
(2)电影在散文中怎么描述扩展阅读
传统叙事作品中情节结构占主体地位,最典型的是戏剧冲突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结构主义建立了“中心化结构”,而结构主义坚决反对中心化,认为中心“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一种功能。
一种使无数符号替换物的活动成为可能的无定点”,他们从“作品”走向“本文”。巴特认为“本文无所谓构造,本文中的一切都一次次得到意指和多次运用,本文没有一个极尽的整体,也没有终极结构。
⑶ 如何将电影或戏剧的艺术表现手法运用到文学中去
戏剧文学的写作就是台词的写作。戏剧与文学的关系如此密切就是因为戏剧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表现的,跟文学的语言艺术形式几乎完全一致,这跟影视文学又是截然不同的。历来人们对戏剧剧本人物语言即台词的写作要求极为严格。它首先要求台词富有动作性,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强调的“言语动作”。就是说,台词写作一定要从人物的内心出发,受人物意志和愿望的支配,说出非说不可的话语;而且说出来之后就要发生作用,就要引起一系列的反应。既推动了事件的发展,又进一步揭示了人物性格。这就是富有动作性的台词。
⑷ 乡愁散文:看露天电影
岁月就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河,留不住,也挽不回,偶尔有几朵浪花掀起涟漪,让人禁不住回想那时难忘的一幕幕,不管快乐的还是难过的都是最美的记忆,也是人生中不可复制的。有时候,我对一些已经老旧而且已经被时代所抛弃的东西深怀眷恋,并不是因为它们有多么的美好,而是我曾经经历过、曾经拥有过。或许那一段时光在当时看来,都是稀疏平常的日子。其实它们已经悄悄地潜在我的骨子里。时过境迁,当这样的场景无意中再次出现在眼前时 ,潜伏在我心灵深处的那根记忆神经猛然被撩拨,心顿时变得无比的柔软,双眼就被泪水模糊了。
翻阅生活的日历,有很多往事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淡忘,但童年时期看露天电影的情景,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儿时的记忆里,晚上能有一场电影可看,对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孩子来说,那感觉就像过节一样热闹、兴奋。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文化 娱乐 生活十分单调,村民们每天忙碌在田间地头,那时候,如果晚上可以看一场露天电影,是村民盼望已久解乏最好的乐趣。
说起露天电影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有印象,这种独特的电影播放形式从开始直到二十一世纪初逐渐消失,应该说露天电影是几代农村人共有的记忆,曾经带给了人们很多美好的回忆,直到现在回想起来还带有乡愁般的怀念。
放露天电影,对环境要求一点也不高,只要有一片宽敞的空地就行,看露天电影是全村人最重要的 娱乐 活动。
傍晚的时候,一家几口,成群结队,每人手里拿着椅子,夹着小板凳,三三两两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电影。那时,有的家里人口多,且有老人和小孩子,扶老携幼极不方便,索性就把自家的架子车用上,铺上毛毡,把老的和小的拉上。有些年老的父母一辈子没有走出过生养自己的村子,儿女们只能满足他们这一小小的意愿,看看电影。大家都想早点赶到,可以坐在前排离幕布近的位置,生怕去得晚了占不到好位置。那种迫不及待绝对不是现在玩手机、电脑的人所能想象和体会的。
夏天日子长,看露天电影必须得等天色完全暗下来,于是,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放映场的空地上又成了人们嬉戏打闹的地方。孩子们在四围乱窜,大人们互相问候,聊着家长里短,露天电影场地充满着欢乐喜庆的气氛。冬天天冷,放电影的地方就得变了,改在村里的当时最时髦的也最神秘的戏院里面,那是一个能容纳全村老小的地方,我依稀记得,里面的墙壁上画了许多画,内容大多是向日葵,还有就是毛主席语录。当然最后的卫生就由那些地主富农分子打扫了。
对于六零七零后,一提起露天电影,心底就会升起一股浓浓的怀旧味道:银幕一经挂起,大人小孩就喜气洋洋地搬来小板凳,都想坐在离银屏最近的地方,听得真,看得清楚,不想错过一个极小的细节。在有晚风轻拂的夜晚,那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中洋溢着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幸福。
星空之下,放映机投射的光束播放着另一个世界的故事,至今回忆起来那种美好,都似乎只存在于梦中。
在我的记忆中,看过的这些电影印象深刻: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在我童年的时候最喜欢看的电影是战争片了,那时还是黑白影片,《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白毛女》《洪湖赤卫队》《鸡毛信》《上甘岭》……
小时候,村里演电影,大都选择在村中央的戏园子前一块空地上,那里足够平坦敞亮,可以容纳全村人观看,也为调皮捣蛋的孩子提供足够玩闹的场地。
天还没黑,小孩子就缠着自己的父母早点去那个地方,自己先占地方,同时还要为没来的小伙伴抢占一个地方,故意把凳子距离拉开,摆放好板凳后,并不忙着坐下,大家就在戏园子周围追逐疯跑,在人群中窜出窜进,大人则怕跑丢了,扯着嗓子不时地叫喊着,整个场子乱做一团。
等待电影放映是最难耐的时刻,那时农村还没有通电,发电用的就是汽油发动机,等看到放映员拉动那根细绳,发动机突突响起时就知道快了。焦躁等待好久,电影终于开演了,终于,放映机射出一束强烈的光,一会儿,银幕上出现了光芒四射的五角星,下面的字大都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电影开始了。全场顿时安静下来,伴着放映机两个胶片轮子轻微的吱扭声,电影中响亮的人物对白和音乐透过空旷的村野飘向远方。
那时放电影是一村一村挨着放的,前村完了后村的人就去接,消息灵通的人在头天晚上步行四五里路,就在邻村看了,所以在本村放映时他就喷着唾沫星子给大伙儿讲。连演员的台词都记得清,银幕里刚说上一句,下面就接着对上了,有时候还立起来表演,大家有赞赏的,有骂他赶紧坐下的。
旁边有小孩子坐在大人腿上,大人为他们扇扇子,看到害怕的镜头,一头扎进大人怀里;有坐在大人脖子上,居高临下,朝着周围做鬼脸;还有的在人群里来回穿梭,引来大人一阵叫骂,不情愿回到大人身边。
一般一个月放映一次,一次放两部片子,大家都特别珍惜这难得的机会,集中注意力观看,有时发出"啊"的一声惊呼,有时呆呆的一动不动,有时害怕到捂住眼睛,有时会骂电影的坏人。当听到冲锋号响起的时候,很多小孩子激动的立起来大喊"冲啊,胜利了"!
记得一次要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不知是什么原因,人们在放映点等到夜里十一点多了放映员和机器才从邻村来到我村,我已经有了睡意,父亲说孙猴子打妖精,特别好看,确实精彩,至今难以忘怀。
电影终于结束了,较小的孩子早已趴在大人肩头睡着了,大人们招呼着家人,收拾凳子。我们扛着板凳,裹在大人们中间,看不清眼前的路,踉踉跄跄,深一脚浅一脚往家走。那个时代有一把手电筒就是最好的奢侈品。
岁月就是一把刀,一刻不停地刻画我的面容和心灵。但童年那份美好,如今始终藏于内心深处,失意的的日子便拿出来,暖一暖自己,鼓励自己继续前行!
今天说起露天电影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有印象,这种独特的电影播放形式从五十年代开始直到二十一世纪初逐渐消失,应该说露天电影是几代农村人共有的记忆,曾经带给了人们很多美好的回忆,直到现在回想起来还带有乡愁般的怀念。
在那个 娱乐 项目匮乏的年代,露天电影是农村非常重要的 娱乐 活动,是日常生活里难得的消遣方式。
在那个精神生活单调、极其匮乏的年代,露天电影上放的片子来来回回就那几部,即使看过多遍人们依然乐此不疲,丝毫没有觉得这些反反复复播放的片子觉得单调。现在人们对电影的热情不再有从前看露天电影那种快乐的感觉,也和露天电影一起消失得无影无踪,似乎再也难找回。有时候做梦都想回到儿时重温一下那时的美好时光。
⑸ 散文:露天电影,那一场场黑白电影,成了永久的回忆,你还记得吗
人的一生中所经过的事有许许多多,有的随风流逝,雁过无痕;有的萦绕脑际,唇齿留香。小的时候,我的老家农村接露天电影的事,至今仍驻足在我记忆的叶脉里,化作了心间的咖啡和唇间的蜂蜜,令我静静地回味。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除了在家收听老式收音机外,再就是靠村部一年上头接来几场电影,在村部放映,丰富一下村民的文化生活。那时节,我们乡里有三十多个自然村,乡上的电影队很走俏,先天晚上在邻村放了一场电影之后,就轮到下一个村去接。我们村部如果不派人抢先把放映机箱和片带盒接回村部,就会被别的自然村接走。要想再等来一次接电影的机会,又得等上一个两个月的。
记得我在村部学校读小学的时候,每每听说村里接来了一场电影,放学以后,我总要跑到村部的办公室去看看,摸摸放映机箱和片带盒子,直到看见有人到放电影的广场上去栽木柱子,扯起幕布时,我才放心地跑回家去,催母亲赶紧生火做饭。
村里人对精神文化生活有着强烈的渴望。听说村里接来了电影,家家户户都抓紧做饭吃饭。俗话说:“看戏不看头,等于炒菜没放油。”大家生怕看不到电影的开头,都雷急火急地吃罢晚饭,关门闭户,带上手电,沿着泥巴村路,高一脚低一脚地往村部赶去。
电影开映之前,村部一般都要利用放电影的机会,在银幕上播放一两个村里工作的通知,比如水稻、棉花防治病虫啦,兴修水利要求民工上工地啦,接着便播放一个科教片什么的,然后再放映正片子。这时,村里的后生子就会在耳朵上夹着纸烟,或嘴里叼着一支纸烟,在银幕前穿来穿去,张扬自己的风度;妹纸也会三三两两地从银幕前走来走去,晒晒自己的靓丽;而我父亲却肩上掮着我弟弟,一手牵着我,在放映场上寻找我们看电影合适的位置。
有的时候,小弟在父亲的肩上,看着看着,就开始打哈欠,来瞌睡了。这时,父便会把小弟放下肩,脱下自己的一件衣服,把小弟包裹好,避寒避露水,并抱在怀里,让他睡觉,自己却带着我继续看。一直看到电影挖了台脚,银幕上出现“再见”的字幕,我和父亲才打着手电,一步一回头,恋恋不舍地走上了回家的泥巴村路。此时的村路上,人声鼎沸,笑声不断。村民们亨受了一阵子精神文化生活后,忘掉了白天劳作的辛苦,有说有笑的好开心。一束束手电的灯光,像闪闪发光的星星,照亮着大家前进的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由童年进入了少年时代,对电影更有了一种特别的渴望,每每看完一部电影,都为片中的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所牵心和回味,天天翘首以盼,期望村里能够接来电影。
时光飞逝,指间凝香。一转眼,离农村接露天电影,放露天电影的时代过去了好几十年,农村的旧貌变新颜,换了人间。村村不但通了光洁如镜的水泥公路,而且村民们家家户户都进入了电灯电话和广播电视的时代。村民们看电影,学科技,找致富信息,不用出门啦,坐在家里就能够看到哈。如今,尽管我身居城市,村里接露天电影的事已经远去了,但至今想起来,还是蛮温馨的呢!
致读者:如果您比较喜欢这篇文章,请帮忙转发、点赞、收藏……
点关注,更丰富,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⑹ 什么是散文诗电影
20世纪20~30年代在欧洲出现的与诗电影相对而言的艺术流派和电影样式。苏联散文电影的主要代表..'" 尤特凯维奇、..格拉西莫夫'" 格拉西莫夫等认为电影艺术的中心任务是塑造“能够使观众喜爱的主人公”;影片中主要的是“人、他们的行动、他们的相互关系”;“形像只有通过与其他人们的相互关系、与事件的相互关系,才有可能创造出来”。主张电影“向散文学习”。代表作品有《夏伯阳》、《列宁在十月》、《马克辛三部曲》等。这些影片或塑造了革命领袖形像,或描写了英雄人物的思想发展和性格成长,它们通过叙事结构和对人物的心理刻划,表现了时代环境,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以及历史上的丰功伟绩。40年代以后被认为与“戏剧电影”相对而言的散文电影,以美国影片《公民凯恩》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为开端。这类影片不遵循传统的戏剧结构形式,不采用贯串完整的情节冲突,而是通过多种叙述手段,用多侧面、多层次、多声部的手法,使作品更加接近生活的本来形态,以造成亲切可信的艺术效果。但这类影片并不排斥戏剧性,而是从自然的日常生活与松散的散文结构中表现现实生活中的戏剧性
⑺ 品评散文诗是电影:花开如梦,风过无痕
在老师放映的多部影片著作中,之所以倾心选择《花样年华》这部电影,是因为我觉得那种没有太多冲突的悠悠情愫、欲说还休的淡淡哀愁是我内心中所向往爱情的古典模样。在一片类似于旧上海的纷声嘈杂中,那份感情纯粹、含蓄、自然。
《花样年华》的内容并不十分繁琐。讲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香港,在报馆工作的周慕云与太太和在公司担任秘书的苏丽珍和丈夫共同搬进了一座公寓。他们相遇了,本身并无交集。但他们的伴侣却背着自己出轨走在了一起,那个不忠的事实将两人推到了一起。他们在一起诉说着,倾吐着、回忆着、想象着,却没料想到暗暗得在心里埋下了爱慕的种子,虽然嘴上说着“我们不会像他们那样”却恁得阻止不了对对方的感情。两个人在爱与不爱,在理智与情感中徘徊着、纠结着,最终都没有跨过那道横亘的湾。两个人就那样的分开了,她只能默默流泪,他只能将爱永久地埋在吴哥窟里。看完后,让人想轻叹口气,心中有一丝凄凉、一丝吐露不出的苦涩。
《花样年华》的情节很简单,总是淡淡的;没有太多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人物冲突,更没有许多的场景转换。好像一个说故事的人,自顾自地讲述着、表达着,不理会旁人。日子一天一天在走,两人每一次的见面都是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发觉伴侣不忠、两人见面证实、两人再次约会吃西餐、一起在秘密的2046谈论武侠小说、一起在周慕云的房间吃糯米鸡,然后爱情在生活接触的点点滴滴中发芽丛生。看似平淡如水,却也水到渠成。一个略微通俗简单的爱情故事在娓娓道来之时让王家卫装点得气质非凡。而每一个情节的推进又有着音乐做牵引,那种美感与特殊又凸显出来。人物方面,主人公周慕云与苏丽珍都是中产阶级,他们懂理有文化,在香港那样一个半开放的环境中,他们虽踏出感情那一步却又不能在身边厮守,一个背景中的'他们最终做出那样的选择其实也是可以料到的。而两个人在合适的年华,一个英俊儒雅,一个清丽脱俗;这也为两个人心灵最终走到一起奠定了基础。毋庸置疑,苏丽珍和周慕云是片中的主角,但双方的家属也是不容忽视的一角。在处理这两个角色时,王家卫玩起了心机,如同《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的老爷一样,“只闻其声,未见其人”。另外,无论是周太还是陈先生的每次出镜,都被挤压在画内空间的角落上,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增加了影片的与众不同之处,也暗示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见不得人”。这两个见不得人的人,恰恰却是推动剧情的关键。谎言,提包,邮件??他们的私情浮出水面,这才有了周慕云和苏丽珍之间的“同病相怜”。他们开始沟通,玩角色扮演,无非是为爱人的出轨找一个自我的借口。他们一直相信,“我们不会跟他们一样”,原来爱情来的时候都一个样。
影片主题表达的很含蓄,似乎在故事讲完了,我们沉浸在淡淡的伤感中时会回过头来想影片到底只是想讲一个故事还是真正要表达什么。其实自己体味,却发现导演把想诉说的那种情感那种时代的不幸悲哀暗藏在每一个角落,融入每一个镜头、画面,溶解在每一个词句音符中,这样含蓄的表达正是一个优秀的影片所应做到的。
记得老师说过《花样年华》是一部旗袍秀和音乐秀,那我们先谈谈旗袍。张曼玉秀气修长的身材将二十六件旗袍衬得格外好看。无论是素雅的还是艳丽的都是刚刚好的度,在这么美艳的旗袍下藏着的却是女主人公一颗落寞无比的心。她得不到丈夫全心全意的陪伴与关爱只能让旗袍的美来掩盖来装饰,繁华之下更对比出丈夫出轨对她的伤害。她又是有教养的,善良的;她不能像没有文化的妇女撒泼骂街,她只能端着自己,甚至在丈夫去情妇的门口她都要守着自己的自尊,只能用看似靓丽的装扮来支撑自己。对于影片的音乐,更是一个极大的亮点。浪漫的爵士乐、富有节奏感的三拍子为整部影片增添了暧昧古典的气质。《花样年华》的主题音乐《Yumeji’sTheme》由日本配乐家梅林茂作曲是一首大提琴协奏曲,曲调简单却悠扬婉转,特别符合怀旧古典的氛围。每一次音乐响起时都牵引着男女主人公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两次约会的背景音乐,不同的爵士乐与影片的气氛和其他配乐相交合呼应。周璇《花样的年华》与中国古典戏曲都在将我们带入那个时代,以他们的心理言行去体味他们的情怀。说到音乐就不能不提影片中人物的语言。导演似乎怕过多的语言打扰了影片的意境,很吝啬台词的使用。使得每一句话精到到每一个词都高度凝练,简单的几笔勾勒将情节感情就交代妥当。但总有几句忘不了,似乎让人疼到心里。“我们不会像他们那样”“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
影片中的特殊镜头使用的也非常多。移镜头的使用在《花样年华》中非常突出,整部电影都似乎在随着镜头的展开娓娓道来,徐徐展开,一副充满怀旧、伤感、寂寞的画卷就此展开。而移镜头最主要的作用是过场,从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或从黑场平移到新的场景。这部电影基本在室内拍摄,狭窄的空间,黑暗的楼道,昏暗的面摊,摇曳的路灯,还有那一套套繁花似锦的旗袍,借着镜头的移动完成了转换。还有一个作用是渲染情节,影片中几个经典镜头都是借助移镜头来完成的。在周慕云和苏丽珍第一次约会喝咖啡的时候,是两个人发现自己的伴侣有所不忠,所以找对方来验证一下。一开始是周慕云小心翼翼的试探,问哪里可以买到和苏丽珍一样的皮包,苏丽珍话里有话的回答,都是邻居,一样的皮包会不喜欢。这时候镜头在两个人间的移动依旧很慢,而当苏丽珍说,我也有一个问题要问你的时候,镜头移动的速度突然加快,制造了紧张的气氛,更是让人感觉到两个人面对情感变故的压力和心痛难耐。另一个移镜头是在两人在宾馆写小说的时候,镜头不断的移动,而镜头前面出了周慕云与苏丽珍还有一个三面镜,镜头在三者之间不断移动,塑造了一种真实虚幻若即若离难舍难分的的情景反应了两个人纠缠不清不敢承认又互相牵挂的感情。还有很多固定镜头的使用,表现人物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的整个过程。比如在拍摄一段周慕云上楼梯和他走进出租宾馆的情景,并没有像一般的拍摄手法那样跟着人物走,而是让镜头固定住,先是拍腿,再拍楼梯,再又近及远拍到全身。固定镜头给人一种客观的感觉,回顾整部影片没有主观镜头都是固定的客观镜头,每个观众都好像一个窥伺者静静地看着他们的爱情故事,使整部影片的气氛基调完好。还有拉镜头的使用,在拍摄周慕云或苏丽珍上楼而逐渐后退的镜头,表现两个人独自一人承受孤单、背叛,寂寞心酸生活的隐忍悲痛。远远消逝,随着时光,渐行渐远。
《花样年华》中蒙太奇的使用也很传神。王家卫用隐喻蒙太奇和重复蒙太奇技巧把影片的主题含蓄而又自然传达出来,在表现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的同时也暗示了六十年代香港社会的真实现状,赋予影片时代色彩和社会意义,提升了影片的艺术价值。隐喻蒙太奇是表现蒙太奇中的一种艺术技巧。隐喻蒙太奇是“把表现不同形象的镜头画面加以连接,从而在镜头的组接中产生比拟、象征、暗示等作用的蒙太奇”能给人一种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的感觉。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多次运用隐喻蒙太奇这一手法对影片的细节上的处理,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增加了影片的含蓄美。还有影片中反复出现主人公周慕云和苏丽珍各自走过狭窄的楼梯,从家到小面摊和从小面摊到家的画面。这一画面反复出现,表面上是对主人公生活的表述。这就是重复蒙太奇的技巧。两种蒙太奇的搭配使用,让整个影片更有深蕴,有艺术气息。
花开如梦,风过无痕。在花样的年华里,他们曾经相爱过,即便不能相守,也如花开一季之美好,当风拂过,不留一丝痕迹。
⑻ 如何写好电影电视剧影评
可以用以下几个方法:
1、历史方法。
在批评电影中,历史方法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在运用这种方法时,会依据它们在电影史中的地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以便更好理解影片的复杂性。
2、民族性格。
评写电影时,也可以从民族性格的角度来讨论电影,这种方法背后的假设是,电影文化通过相当数量的个体性来演化和获得理解。
3、类型。
类型是种类的意思,根据形式和内容的模式对电影进行分类。类型的讨论经常是检视一部电影如何组织故事和观众期待的有效方式。
4、作者论。
它通过将影片和导演或片中的主要人物相联系,来定义和检视一部电影。
看电影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享受,让人紧绷的状态缓解一下,也可以了解生活之外的许多事情。可看完电影,想要把自己的感受准确分享给别人,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我经常会用“好看极了”、“太吸引人了”这样的词把一部好电影介绍给朋友。
从来没有从专业的角度客观地评论过一部电影。
5、形式主义的种类。
主要是关于一部电影的风格和结构,或是有些电影技巧是如何在电影中呈现和组织起来的。
⑼ 写散文可不可以将电影片段简写,再写自己的感受
规则由心生,但是功力不足反会弄巧成拙。建议不是驾驭文字自如的朋友不要做。一般都是大家或畅销书作家才会这样概括。再就是功底特好的学生了